第一篇:2010:博物馆行业信息化趋势展望
中国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历程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从最初的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开始,伴随着博物馆持续十余年的建设热潮,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触角逐步地扩展到了展览陈列、公众服务、图书档案、影像处理、科学研究、文物保护、行政管理、设备运维等各个方面,引领着博物馆紧跟时代的步伐,持续地增强博物馆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吸引力。
2008年,国家文物局系统的主要综合性博物馆敞开大门,实行免费开放,引爆了公众参观博物馆的热情。2009年11月,李长春同志在视察了河南省的几家博物馆后明确指出,公共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后,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展陈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把博物馆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人民群众文化鉴赏、愉悦身心的精神家园,青少年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第二课堂,中外游客踊跃参观的重要景点,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学术研究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
二十一世纪初期,世界经济在经历了短暂的相对平稳发展期后,进入了一个动荡的阶段,美国长期所潜伏的金融危机,终于在2008年引发了全球性的严重金融危机,对全球股市、货币体系、原产品价格形成剧烈的冲击,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全球贸易量减少,经济增速减缓,回升的步伐滞缓。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末,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落实这些措施的投资额到2010年底约需4万亿元人民币,由此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2009年,胡锦涛主席在“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中指出,中国政府的这些经济措施现在已取得初步成效,呈现出积极迹象。中国争取率先从危机中复苏,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中,加快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博物馆建设并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太大干扰,各地博物馆受惠于4万亿拉动内需投资的积极影响,新建、改扩建、深化建设工程不断涌现,在免费开放等配套措施的有力促进下,博物馆正日益成为公众高端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场所,成为终生教育的第二课堂。进入2010年后,全球经济有望复苏,我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即将启动,作为高端精神文化产品营造者的博物馆也将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一些变化趋势。信息化的应用向全面和深入发展
我国博物馆的信息化工作肇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基本同步于国际上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开始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博物馆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出现了较大的不均衡性。大型综合类博物馆长期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积极适应、引入新的技术理念和手段,始终占领着应用水平的前沿,如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影像技术、南京博物院的多媒体和虚
拟现实技术应用、上海博物馆的智能化弱电技术应用、首都博物馆的信息集成应用系统等。而中小型博物馆却长期受困于资金、人才短缺的严重影响,信息化建设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处于未启动状态。
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当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后,国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不仅总量稳步增长,而且文化消费占整个消费的比重也明显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总量会越来越大。2009年9月,国家统计局发文表明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2770美元[ 系列报告之一:光辉的历程 宏伟的篇章]。公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持续多年的旅游热、网络热和快速复苏的电影热,就说明了这一点。
2009年底,法国总统萨科齐宣布,将于2010年推出350亿欧元的新经济刺激计划,以振兴法国五大战略领域,其中有7.5亿欧元用于数字化法国书籍、艺术著作和博物馆内容等,这对推动法国文化事业的复兴、发展,重现法国文化在世界上的辉煌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我国推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后,中小型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也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如重庆中国川剧博物馆、中国民航博物馆、上海嘉定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天水市博物馆新馆、昆明市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北京铁路博物馆、鞍山市博物馆、南京地质博物馆、德州市博物馆、中国水利博物馆、中国财税博物馆、秦皇岛玻璃博物馆、涿州市博物馆、上海航天博物馆、北京海关博物馆、钟祥市博物馆等数十家博物馆开始了新建、改扩建或深化建设工程,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建设过程中大家都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到了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行政管理、资料收集,而且向展览陈列、网络虚拟博物馆、公众服务等深度发展,使信息工作成为了博物馆一项重要的基础业务工作。
2006年国务院启动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这次普查大力倡导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部数据均需按照标准化建立数据档案,普查所取得的数以百万计的文物数据将极大地推动博物馆的信息化应用向前发展。
数字化展陈手段求新求变
展览陈列是博物馆创作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视觉艺术是博物馆诠释展品最直接的手段。今年甫一开年就在全球引起空前轰动的电影《阿凡达》向世人展示了视觉艺术的顶级效果和奢华享受,引爆了全球升级银幕、升级技术的热潮。这股热潮对博物馆也将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因为博物馆是视觉艺术、交互技术最为广阔而持续的应用舞台。
以往的博物馆展览陈列几乎是以静态的展品为主体,有限的说明牌无法承载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观众难以对展品全面了解,从而无法产生亲近感,使观众与博物馆渐行渐远。数字技术的引入,使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早期大型博物馆开始了场景化、动感化、交互式的展览陈列尝试,引起了观众的好奇与兴趣,吸引了他们对博物馆的注意。
2006年以来,国家文物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县级博物馆服务、展示水平提升工作,大力地提高了数字手段在中小型博物馆展览陈列中的应用水平。
其实,博物馆承载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积淀了大量的具有见证意义的物证,这些看似静态的物体往往都隐藏着或壮丽辉煌、或婉约优雅、或愕然长叹、或惊奇拍案的事件、人物,仅仅以视觉方式难以全面表达、传递这些展品、事件、人物所蕴含的信息,因此,博物馆将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交互技术重要的崭新应用舞台。即将开幕的上海世博会生动地揭示了这个趋势。世博会的各个展馆,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展馆无一不是全面、深入地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来表现本国的技术发展水平,世博会展馆成为了视觉技术(艺术)、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数字技术的竞技场。
数字博物馆向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方向发展
网络创造了虚拟空间,网络的普及造就了虚拟社区,很多人将生活的一部分转移到了这个虚拟的空间,在这里他们成就了以往现实中很难实现的事儿。近来博物馆业中兴起的“数字博物馆”,绝大部分其实就是基于网络的虚拟博物馆,还鲜见在实体空间中构建的数字博物馆。
建立实体数字博物馆必须要区别出与传统展馆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不同,区别出与嘉年华式主题游乐园的不同;要紧密结合内容来设计技术应用形式,要融合网络虚拟博物馆的优势,将实体博物馆延伸到无限的网络空间,将博物馆中的藏品本体组合转化为精神文化产品,渗入到社会公众的现实生活之中;要将逝去的历史活化呈现出来,将现实生活镶嵌到历史进程之中,使公众生动地认识到我们的现在仅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环节。要实现这个目标,人工智能技术将是重要的有效手段。
数字博物馆可以提取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发展脉络,包括主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在遵循史实的基础上把发展模式构建出来,按历史的进程,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顺序自主发展,这就是模拟历史,但绝对不是戏说历史,而是以接近正史的态度来表现。进入到这种数字博物馆里的观众可以参与到人类历史进程的方方面面,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一员,参与其中的变化,比如参加战争、某次重大的改革,这近乎于游戏,但是参与者不能在大的发展方向上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但是参与者可以在无关宏旨的方面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展开。这个时候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就进入到了活生生的人类历史发展空间之中,这个参与过程就是对数字博物馆的使用过程,通过使用参与者来领会、来挖掘历史,满足探索的欲望。这是数字博物馆应用中一幕激动人心的前景。
信息技术引领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推动着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融合与共享,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信息技术的应用亦将深刻地改变博物馆的服务方式和发展方向,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满足公众对高端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从而实现传承文明的终极目标。
第二篇:华为发布2012年行业趋势展望
华为发布2012年行业趋势展望
华为发布2012年行业趋势展望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尤其是过去的二十多年,技术变革层出不穷,各种应用精彩叠现。今天,我们正在迎来新一轮信息化浪潮的到来。我们看到:移动网络高速普及,数字化内容巨量增长,世界各地的人们尽情分享信息、自在沟通——天涯的距离正在变成咫尺,技术的沟壑正在被弥平。而在这新一轮的网络和技术变革下,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用户体验正日益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原动力,引领下一个更加繁荣的信息化时代到来。
一、用户体验成为驱动行业发展的原动力
今天,人们于弹指间操控百万量级的丰富业务。无数应用,以碎片化的形式填满用户的24小时,连接起永远Online的数字生活。是什么促进和推动着业务和技术的持续发展?繁荣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体验”正被尊奉为至高无上的法则,用户已重掌驱动行业发展的威权。这体现在: “速度”至上:零等待重新定义网速
几千年的历史,人类从未停止对速度的追求:从遥远的大漠驼铃,到今天的超音速飞机。而在电信领域,人类以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就将网络接入技术从拨号上网,发展到今天的光纤到户,其间带宽足足提升了1000倍。尽管如此,人们对带宽的需求仍难以满足。展望未来,网络速度将不再以某一业务需要多少带宽来衡量,而将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以让用户感觉不到网络存在的“零等待”,来牵引和推动网络的发展。
“品质”至上:视频和增强现实将无处不在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Web内容从文本、图片和声音等发展到今天的高清视频。无限逼近真实世界,成为媒体展现形式的终极目标。3D、超高清和增强现实等全新体验,不断刷新技术记录,牵引和驱动新的发展。与此同时,这些更加真实的表现形式将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渗入到如电子商务、社交和新闻等各种各样应用之中。
“自由”至上:网络我有,自在掌控
固定互联网用户量达到20亿,用了20年。而移动互联网达到10亿用户量级,仅用了5年,发展速度是固定互联网的2倍。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源自移动网络让人们摆脱了“线”的制约,智能手机的普及将赋予人们以最大的自由。同样,未来的业务也将以“On-Demand”体验为主,特别是在电视领域,人们将摆脱今天电视的“在规定的时间看规定的内容”模式。移动网络搭载On-Demand业务体验将成为人们的基本需求,人们能够无时无刻随心所需的享受各种业务应用。
“简单”至上:人机工程使人们回归天性
从键盘、鼠标到触摸、体感,计算人机交互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简单天性的回归史。所有的“简单”,均围绕人的自然交流方式进行。尤其是手指和声音,这是上帝赐予人类最好的交流方式。展望未来,更加自然的人机工程将引领用户体验发挥出更精妙绝伦的人类天性,如声音、手势和情感等等。“分享”至上:社区化体验奠定业务基本特征
Google的搜索业务把“数理逻辑”引入互联网,使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如果说这处在简单易用的工具层面,那么Facebook则将“工具”上升到“人性”。Facebook通过将“社会伦理”引入互联网,满足了人的社会属性带来的情感需求以及对分享的渴望,用户短短几年即超过8亿。因此,无论是面向消费者的业务还是企业的应用,社区化体验将成为所有业务的基本特征。
人们对用户体验的永恒追求成为驱动信息社会化发展的原动力。这些用户体验的背后,是人类对速度、品质、自由、简单和分享的不懈追求。这些,正是人类品性最基本和重要的特征。
二.电信行业发展的十大关键课题
用户体验持续驱动网络的发展,反过来,网络技术进步又将支撑用户体验的提升。适应这种用户体验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信息网络正进入新一轮的变革。为把握这一轮行业机遇,在网络领域,电信行业须关注以下十大关键课题:
1、移动网络进入Gigabit时代,建设无处不在的宽带网络正当其时
当前网络的最大的瓶颈在于移动网络的带宽能力不足。相比固定网络,移动网络提供的用户体验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构建Gigabit流量的移动宽带网络,才能支撑用户体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此背景下,架构性的创新和持续降低网络成本,将支撑运营商移动宽带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智能的光纤网络管理,迎接全光接入的到来
传统的手工管理铜线的方式,在电信行业已延续100多年。极低的运作效率,使之成为网络维护中最大的成本。在向光纤接入进行演进的历史趋势下,把线缆的部署、维护、故障定位和排除等提升到新的阶段,实现智能的光纤网络管理,成为促进光纤网络发展最核心的措施。
3、ALL IP网络转型深化,全面进入分组化时代
过去20年,IP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发展。今天,电信网络已经形成TDM和IP共存的混合网络,面向未来,走向基于ALL IP的Single网络将是必然趋势。电信业需要继续深化向ALL IP的转型,完成业务的迁移、网络的融合、网络的互通和运维的改变等,把电信业带入全分组化的时代。
4、基于云计算的IT基础设施,实现数据大集中,构建以数据中心为中心的网络
数据替代语音,成为网络的主要内容。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驱动着数据中心替代语音交换,成为网络的中心,使扁平化这一网络发展的永恒主题具有了新的意义。基于云计算带来的虚拟化、分布式存储和并行计算等新技术,Exabyte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构建成为可能。而基于云计算的IT基础设施,是构建数据大集中和数据中心为中心的网络的基础。
5、OSS/BSS现代化,适应开放产业链环境和On-Demand的经营模式
新一轮的信息化浪潮呈现出两大变化:一是用户需求从成本竞争转移到价值创造;二是电信业已从完全封闭的体系,走到今天完全开放的体系。运营商IT系统的现代化改造,要面向用户价值创造和构建开放产业链来建设,以支撑产品设计开发、产品上市和价值分配等全流程。这些系统需支撑用户自主的套餐设计、套餐选择和带宽选择等,给用户以最大的自由和掌控权力。
6、基于大数据分析,洞察用户需求并构建敏捷企业
开放的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是个性化而且多变的。在ALL IP架构下,网络实现了自动化和统计复用,网络质量和QoS保障都是动态的过程。通过大数据分析,运营商能够实现对网络和用户需求的洞察,构建敏捷的企业,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服务,挖掘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7、构筑弹性和智能的网络,支撑On-demand的带宽经营
对网络和带宽的经营是运营商业务运营的基础。网络向更加智能和弹性方向发展,一方面能够提供On-Demand的用户体验,让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带宽和服务,另一方面,将提升网络的效率和利用率,降低网络成本。
8、整合数字媒体内容,构建多屏的数字分发渠道
在这轮信息浪潮中,数字化内容极度繁荣,网络成为数字媒体分发的渠道。这种模式,是对传统渠道的颠覆。整合数字媒体内容,实现跨屏幕(手机/PC/TV/PAD)的On-Demand的用户体验,这将是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
9、整合IT产业链,借助云计算商业模式变革实现ICT转型
云计算不断改变IT产业的商业模式,使产业实现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而宽带网络的持续普及,使云计算业务具备了有效的网络条件。基于本地化服务、网络保障和安全可信等优势,运营商强力整合IT应用和通讯能力,将形成端到端的ICT解决方案,能够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端到端的ICT服务。这将让小企业也享受大企业具备的ICT能力。
10、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建立可信任的信息服务
开放的IP网络和云计算模式,把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运营商需构建包括“基础架构、数据保护、应用保护和法律合规”在内的端到端安全架构,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比互联网更可信任的安全解决方案,全面保护用户的信息和隐私。
尽管信息社会概念已提出很多年,但信息化的序幕才刚刚开始。人们对用户体验的永恒追求仍将继续推动信息服务的变革,电信网络和技术的发展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用户体验和网络技术相的互促进,将引领信息服务进入更加繁荣的新高度。
第三篇:中国物流配送行业网络化信息化趋势
中国物流配送行业网络化 信息化趋势
中国物流配送行业运行发展形势良好,企业正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普及和应用,我国物流配送行业运行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物流配送行业不断的发展壮大,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需要更多的企业来填充行业的发展,这是一个机遇。在信息互通的时代中生存,没有时间等待一个行业的成长,物流配送行业中网络的普及,信息及时更新的需求已经亟需解决!这也是一个挑战。
顺应中国物流配送行业的发展,深圳敏思达技术有限公司在E3快递信息平台的推动上,进一步本着“适应,满足,引导,提升”的思路,研发出D3物流配送信息管理软件,全新重资打造的产品,突破了地址库自动分拣,全程路由监控,货款智能监控等核心技术,E3快递信息平台已成为行业标准和发展推动力之一。那么D3网络化物流配送信息管理软件在现在和未来物流配送行业中将成为行业的标杆性产品。
就目前物流行业发展情况来看,无外乎是配送最后一程,与消费者直接接触,最能抓住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对物流配送行业长久的发展,是直接影响的!消费者喜欢透明,公开,这需要物流配送企业有一套完整而强大的系统来维持。敏思达专注做物流配送软件系统,针对中国特色市场的需求,满足大市场的发展!
中国物流配送行业网络化,信息化,对行业本身是一种提升。自货物的收件,存入仓库,到派送,到接收。D3网络化配送信息软件平台,实行全程跟踪,一切都了如指掌,对异常问题的及时处理,不仅及时挽回损失,更弥补了失误。对于站点的流水账单,根据定义好的操作环节,系统自动记录各站点的欠款。全程的货款状态监控,方便监控货款的流向与收付情况。标准的甲方账单,可自定义出与甲方的各类账单,支持导入甲方数据与系统账单对比。支持加盟结算的预付款平台,方便加盟站的结算,以预付款形式自动进行对冲结算等等,运费和各种手续费的结算,都清晰可查。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第四篇:LED封装设备行业发展态势及趋势展望
腾洲点胶机http://www.xiexiebang.com
LED封装设备行业发展态势及趋势展望
半导体照明产业被认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随着技术进步与市场应用的迅速增长,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前景极为广阔。首先,作为半导体照明目前最大的发展推动源,液晶(LCD)背光、照明等领域的应用进展非常迅速且空间巨大。同时,LED创新应用的开发进展迅速,随着在农业、医疗、信息智能网络、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的形成,LED将成为具有万亿元规模的支柱性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复合增长率达到35%,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区域。2010年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规模为1200亿元,虽然 2010年末的良好发展势头并未如业内预期的那样在2011年得以延续,有不少企业经营状况不够理想,甚至有部分企业倒闭,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基础仍在进一步夯实,仍然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区域,2011年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规模达到1560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半导体照明整体产业规模增长30%,2015年国内半导体照明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一、LED封装产业的态势及趋势
作为半导体照明产业链的中游环节,LED器件的封装在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我国在全球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分工中具有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产业环节之一。
根据Strategies Unlimited的数据,2010年高亮LED的市场规模达到108亿美元。虽然2011年市场需求增长未能达到行业预期,从销售额来看,虽然市场规模不会有很大的增长,但LED器件的封装量仍将有较大的增加。
2011年,我国LED封装产业规模达到285亿元,较2010年的250亿元增长14%,产量则由2010年的1335亿只增加到1820亿只,增长36%。就全球的LED封装行业格局来看,我国已经是全球封装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全球LED封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我国台湾以及美国、韩国、欧洲、日本等主要LED企业的封装能力很大一部分都在中国大陆实现。目前,我国有封装企业1500多家,以集中于中低端市场的小规模企业为主,真正具有规模效应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不多。
随着背光和照明等应用的不断推广,市场对LED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就LED器件的封装结构来看,当前主要的封装形式包括直插式封装(Lamp LED)、表面贴装封装(SMD LED)、功率型封装(High Power LED),板上芯片封装(COB)等类型。就目前和未来的市场需求来看,背光和照明将成为最为主要应用,对LED器件的需求将以SMD LED、High Power LED和COB为主。就LED器件的品质来看,对LED可靠性、光效、寿命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小规模、低水平的封装企腾洲灌胶机http://www.xiexiebang.com
腾洲点胶机http://www.xiexiebang.com
业已经不能满足应用领域对LED的品质需求,国内的LED封装产能呈现出集中的趋势,国内封装领域的领先企业产能和自动化水平也在快速提升。
图1 国内LED封装产值预测
预计我国LED封装在未来几年还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5年我国LED封装产值将达到700亿元,而整个封装量复合增长率将在40%左右。
二、LED封装设备需求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封装龙头企业的规模逐步扩充,以及众多封装企业在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上市发行,LED封装的产业集中度、单个企业规模和自动化程度将出现较大的提升。随着LED封装产业格局的改变,对LED封装设备的需求也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特点。
首先,我国对LED封装设备,特别是自动化设备的需求迅速增加,成为全球封装设备需求最大的区域。从全球最大的LED封装设备制造商的销售区域构成来看,2009年、2010和2011年,ASM在大陆的营业额已经占到其全部营业额的33.6%、37.6%和44.8%,同时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大陆在LED封装设备市场的地位和发展潜力。
第二,LED设备一直是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LED封装设备也不例外。截至2010年底,全球有近130家LED封装设备制造企业,其中国内已布局了约100家,占全球的76.9%。国内市场中,ASM占据28.7%的市场份额,来自日本和台湾的厂商分别占25.8%和15.2%,欧美厂商占10.3%;国产设备厂商占比20%。2011年国产设备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但仍然有70%左右的设备,主要是自动化设备依赖进口。LED封装主要生产设备有固晶机、焊线机、点胶机、封胶机、分光分色机和自动贴带机等。从目前国内设备的情况来看,封胶机已成功实现国产化,性能优良,可满足产业要求。而固晶机、焊线机、点胶机、分光腾洲灌胶机http://www.xiexiebang.com
腾洲点胶机http://www.xiexiebang.com
分色机和自动贴带机还以进口为主,但近几年,国内设备的产品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固晶机、焊线机等设备国产化率提升较快,也出现了一批领先企业,如深圳腾洲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其灌胶机的销量2011年达到600台,从数量上来看已经占有国内市场18%左右、占到国产灌胶机机数量的近30%。
第三,自动化程度高、速度快、精度高、全产线的整体解决方案成为LED封装设备需求的热点。随着国内对LED产品品质要求的提升以及国内劳动力成本的迅速提升,对设备的需求表现为速度更快、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更高的自动化水平等特点。更为突出的一点是,随着封装企业规模和研发能力的增强,其LED器件的研发设计能力也在迅速提升,特定的产品需要特定功能的设备,面向LED封装企业需求的全产线设备解决方案及定制化设备的需求比较大幅增加。
三、LED封装设备竞争格局
装备产业一直是各个行业的核心和高价值产业环节,也是典型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竞争主要在为数不多的企业展开。从封装设备行业的全球价值链看,发达国家主要截取高附加值环节,以核心原料制造技术、运动控制与视觉图像等工艺技术、流程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经营等见长,例如行业高端产品主要由世界上封装设备制造技术最为先进的美国、日本和瑞士等公司供应。目前,中国在封装核心设备研发制造上总体上仍与国外企业具有较大差距,供应的设备主要集中固晶机、低精度焊线机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后道工序相关设备品种,能够生产高精度焊线机的中国企业屈指可数,整个LED封装设备产业处在从产业价值链底端向上爬升的过程。
截至2010年底,全球有130多家LED封装设备厂商,其中国内约100家,以占全球76.9%的厂家数量,实现国内LED封装设备市场20%的份额,并且产品线也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设备市场。高端产品领域的行业集中度较高,国外公司的技术实力较强,在某些领域处于垄断地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LED封装设备行业市场需求大、企业规模小、产品线不完整、技术水平低的现状。
但值得关注的是,国内的设备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国LED封装产业规模和水平的提升,在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LED封装设备产业进展很快,高性价比的国产设备已经在封装设备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部分国内龙头企业的技术、设备、产品和品牌已经具备一定的全球竞争力,如深圳腾洲自动化在灌胶机机、注胶机、和点胶机等方面,大族光电在固晶机方面,中为光电在光电检测设备方面等。
腾洲灌胶机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IT培训行业趋势
IT培训行业趋势
根据行业结构统计,当前我国IT产业从业人员在400万到500万人左右,并且有92%的从业人员表示需要提升IT技能,有42%的参与者表示非常想参加IT培训。尽管IT培训行业成长空间巨大,但竞争也相当激烈,由于当前IT教育界的同质化现象十分普遍,服务、产品、招生等方面的创新性举措,将成为企业获得市场的最有力武器。
这主要是因为,IT职业教育机构如今已经不再能只单纯地站在培训一个角度来审视市场,而必须随着客户需求的不断深化,将后续服务和引导性教育纳入自己的体系中,为学员和IT企业更好地搭建桥梁,推动行业人才结构优化。围绕这个思路,许多IT教育培训结构已经开始了不同方位的尝试,如:东方标准转型为IT人才服务公司,走出了单纯的教育培训领域,力图在提供人力资源服务上有更深的进展;新华电脑教育与国内近5000家著名IT企业签约,作为其人才需求输送渠道,同时聘请国内外专家团做精专课程设计。
纵观中国IT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IT职业教育尚处在一个由发展起步阶段向爆发性成长期转型的过渡阶段。一方面,消费者由最初的盲目消费,日益趋向理性选择,变得越来越关注教育机构的可信度、教学质量和就业保障等多方面因素。另一方面,整个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各类花样百出的招生广告、鱼龙混杂的IT培训机构充斥着市场。在行业自由竞争愈演愈烈,IT培训行业市场的“马太效应”将日益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有专家预测,这一趋势在未来的3年内将更加清晰。
华育国际:订单+实训
华育国际成立于2000年,主要进行IT职业教育培训、认证、技术研发、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印度IT职业培训项目在国内最早的实施单位之一,创立了国内“T”型人才培训模式,是“国家高端IT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唯一指定的实训基地。
针对大学毕业生学历高、动手能力比较差,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现状,华育国际特别开设了Eduask-SECSE课程,在教学中增加大量的实践环节,花巨资建设软件工厂和网络实验室,给学员提供实际操作的环境,并让他们参与到企业项目之中。这种培训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其内容完全根据企业需求来设计,课程设置实践性强,强调学员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以需订产”,将招生和人才输送完全市场化。
其中,“订单”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点对点,即华育国际和各个IT企业签订定向委培协议,企业向华育国际下用人订单,华育国际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定制化方案,对学生进行定制培养,学生一毕业就直接送到企业里特定的工作岗位上,完全实现学习、就业一条龙的“会员制”个性化服务。另一种方式是点对面,华育国际根据一类企业的需求来设计培训内容,安排课程设置,把教学和就业紧密的衔接起来,社会中这一类企业热需什么样的人才,华育国际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确保学生就业面宽广。
“实训”则是按照“双元制”教学,不仅教给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掌握IT技能。在培训方式上,以项目实战带动教学,上课打破传统课堂模式,以案例贯穿教学,带领学生一起参与企业项目,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相对于学历教育的校园式模式,实训则是工厂式的、学徒式的,老师带领学生直接参加IT名企的实际研发项目,能
全面掌握规范的开发流程和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大量中小型企业对IT人才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也深受大量需要就业、转行的中等和低学历人群的喜爱。2007年,随着资本的进入,华育国际擎起了拓展全国市场的大旗。先后在辽宁、黑龙江、内蒙等多个省份、自治区建立直营分校和就业中心。独立营运并开发的项目横跨IT教育的等多个方面。但过快的扩张也同时埋下了隐患,人才储备不足和管理失控导致的教学质量下降,最终酿成了多个分校的倒闭。如何在快速发展中,兼顾规模化和个性化、确保教学品质,成为华育国际最为紧迫的问题。
安博教育:打通产业链
当前教育领域最大的整合者安博教育集团成立于1999年,在中小学网络教育市场攫取第一桶金后,其业务触角迅速延伸至大学生就业培训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将业务链拓展至中小学教育与就业培训的中间环节—高等教育领域,打造了一条涵盖中小学-高等教育-就业培训的IT教育产业链。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能很好地实现就业的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安博通过搭建桥梁,解决大学生和企业之间需求的错位,开辟了一片全新的领域,即IT实训。所谓实训,是协助毕业生在就业之前,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中,从而为高校和企业搭建了桥梁,加快从学生到合格员工之间的角色转变。2006年4月,安博教育联合教育部推出“IT实训推广工程”,覆盖了全国上百所高校,以就业为导向完善IT人才教育体系。
安博的高校合作对象主要有四类:一是新建学院,即双方共同成立新的二级学院,安博引入企业、技术、设备、教学等多方面资源,校方负责申办资质及生源,双方共同承担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二是共建学院,即双方结合实际情况,发挥各自优势,合作部分专业,以学院形式独立运作,共同承担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三是学院外包,即根据校方实际情况,学院委托安博负责全面运营,校方负责监督管理;四是共建实训基地,即与生源规模大的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IT实训中,参与实训的人员绝大多数为即将毕业的在校学生。学习者进入实训基地后,其角色由学生转变为员工,接受“公司”分配的职务,佩戴员工胸卡,每天打卡上班,并在主管的指导下完成各种业务项目。而且,产业园的每个项目都是真实的,由安博负责对外承接项目,与用人实行定制培养(IBT),选定和企业业务相关的课程和任务,并配合企业的实际操作练习。
目前,安博教育已与4000多家软件公司达成协议,采用IBT(企业定制)模式为其培养人才,准学员一旦培训合格就可以进入公司工作。至今,安博教育在杭州、苏州、上海(昆山)、大连建立基地,结合当地人才战略,在软件企业集中区域,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以大连为例,安博与大连高新区合作,未来8年每年向大连高新区输送1万名IT人才。
目前,安博教育与全国近40所高校签署了院校合作协议。同时,随着国内多个城市提出转型,打造服务外包产业的思路,比如大连计划成为国内最大的软件服务外包城市,南京正着力打造服务外包产业,苏州昆山正从制造中心转向金融服务外包城市等,对人才储备提出了新要求,安博的IT实训与地方政府转型的诉求不谋而合。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
建立IT实训基地,为城市转型提供了智力支持。
然而,作为中国教育产业的巨型航母,如何整合资源,发挥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形成核心竞争力,成为安博持续发展的关键。另外,师资力量也将是制约安博高速成长的主要因素。随着IT 实训和院校合作的持续推进,安博将对高素质的师资团队产生巨大的需求,能否满足这一需求,直接关乎业务复制的进度。
北大青鸟:特许经营模式
北大青鸟IT教育成立于1999年,是我国最大的IT职业加盟式教育机构。依托杭州大学雄厚的教育资源,北大青鸟通过院校合作和特许加盟两大经营模式打开了市场。
2000年,北大青鸟IT教育创造性地将特许经营模式引入到IT职业教育领域,在全国建立“北大青鸟APTECH计算机授权培训中心”。所有中心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发展速度之快、经营规模之大、学员人数之多,在全国众多IT职业培训机构中一枝独秀。
北大青鸟首次提出“软件蓝领”的概念。强调不一定必须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才能成为IT精英;不一定必有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的人才能成为IT工作人员;不一定高学历的人才能成为IT精英,第一次将高中毕业生、大专生作为IT培训的主力。
北大青鸟任何一种IT教育产品的研发起点,都始于围绕用人企业实际的深入调研,调研内容来自于不同类型企业的领导人、部门经理、员工代表等不同层次,更有对大量招聘信息的全面分析,坚持按企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把需要工作的人变成工作需要的人”。
北大青鸟IT教育将职业课程体系与校方现有的教学优势相结合,开发出针对于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育产品,并通过课程置换的方式,向合作院校输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产品,并将职业课程体系与校方现有的教学优势结合。如今其成功开发出的课程包括,ACCP(软件工程师培训)、BENET(网络工程师培训)、BTEST(软件测试工程师培训)、学士后(针对大学生的JAVA、.NET和Android的软件工程师培训)以及针对院校合作的课程置换产品:ACCP启蒙星、JB北极星等六款IT职业教育产品。其课程研发团队由来自学术界、IBM公司、微软公司等IT领域的权威学者和技术专家担任技术顾问,结合IT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和企业人才实际需求,开发出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作为首个把特许经营模式引入教育培训领域的机构,北大青鸟IT教育在业界率先推行标准化,撰写出教育培训行业第一套标准化手册。每年更新修订,公开出版发行。2008年最新出版的《北大青鸟IT教育标准化手册》,内容涉及107个工作岗位,共有2714个业务事件,394个工作流程,1400余项质量标准,总计五百余万字。
目前北大青鸟IT教育全体系员工10000余名、授权培训中心240余家、合作院校500余所,覆盖全国90余座城市,帮助40余万人逐步提升就业技能。
特许经营模式尽管有诸多优势,但其中也存在一系列复杂的利益关系。除涉及合同关系外,加盟企业与特许经营方之间还有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上的种种潜在问题。这些问题在IT培训业中尤为明显。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困扰特许经营模式的另一个大问题。对人才的复
合性要求往往使得特许经营企业很难找到数量与其扩张速度相应的合适员工,重点需要的中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如何寻求和培养技能与品德都良好的新员工,是摆在北大青鸟面前的一大难题。
达内科技:远程教育规模化
达内IT培训集团2001年成立于加拿大多伦多,由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投资,直接引进北美IT技术,以具备国际化大公司工作经验的技术专家和资深工程师作为师资来源,结合中国IT企业的现状,定制化培养高端IT人才。
教师资源属于“稀缺资源”,早已成为各个培训机构争夺的重点,而且付给老师的薪酬是IT 培训机构最主要的成本。目前达内的教师队伍由来自Sun、惠普、IBM、摩托罗拉、亚信等公司的大约50 名工程师组成,平均拥有6 年以上软件开发经验。既保证了各加盟点的师资质量,又促进了招生,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达内从2006年起开始推广“远程教育”。通过网络将达内的课堂引进各个地方,将已有的教师资源通过远程在线的方式共享。通过网络平台,达内迈出了规模经营的步伐。目前达内在上海、广州这些重点城市,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了自己的直营培训中心,此外他们还在各个高校推广这种远程教育模式。高校提供课堂和学生,达内提供内容,这种合作方式被称作“课程置换”。2006年以后,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差不多有三四万的规模。
创新的教育模式,为达内IT培训集团赢得了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VC与集富亚洲JAFCO ASIA风险投资的青睐,并于2008年10月成功完成了第二轮融资。随后,达内斥资1亿元,推出大学生IT就业援助方案“暖冬工程”,计划未来3年内,通过IT实训,帮助10000名大学生实现就职,接受援助的大学生将享受“零首付,低押金或免押金,就业后分期付款”的优惠学习条件。将IT培训与就业挂钩,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达内还与国内近千家知名IT企业签署了战略人才培养战略协议、同时也与SUN 微软 亚信 SINA SOHU 中国电信等知名厂商、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还与百余所高校实行院校合作。定期为学员开设学员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参观软件企业、企业学员见面会等等,通过实训体系对学员进行“虚拟企业管理”,除此之外,达内每年一月份召开企业用人订单的洽谈会。通过洽谈会,一方面更准确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达内会针对性的培训学生,比有针对性的培训,让学生有好的就业出路,让企业找到可用之人。从2002年至今,9年的时间,达内科技在全国开办了30家培训中心,同时在读的学生5000—7000人,一年培训的学生达到2万人的规模。
但是达内青睐的远程教育模式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达内远程教育是相对封闭式的,有一定的上限人数,不能同时满足众多学员的观看;另一方面,达内的远程教育过分依赖老师和学校,学生不能单独随心所欲的观看,也缺少在线答疑,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