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普安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情况
关于普安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情况
报告
普安县人民政府:
根据《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州府办发[2012]5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续工作,促进农村林地流转,现把我县林改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状况
根据2005年二调统计,我县林地面积108.9万亩,应纳入林改范围的集体林面积88.96万亩,实际完成75.30万亩。
二、林地流转
为保护林农的利益,规范山林流转,充分尊重承包经营者的主体地位。我县下设森林资源评估中心在林政股,根据林农意愿与要求,在明晰产权以后,依法签订流转合同,办理林权变更手续。截止目前,我县已经流转林地面积56579.43亩,其中:白沙乡1905.77亩,地瓜镇7555.76亩,高棉乡766.61亩,罐子窑镇1644.97亩,江西坡镇14325.58亩,龙吟镇290.19亩,楼下镇22409.69亩,青山镇3484.1亩,三板桥镇478.75亩,窝沿22.33亩,新店乡3125.47亩,雪浦570.21亩。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县林地流转主要集中在地瓜镇,江西坡镇,楼下镇。地瓜镇、楼下镇是我县煤炭资源主要集中的区域,在林地流转过程中,合同规范,因子正确至关重要,在林地征用,林木补偿,如何协调村集体与林农的承包利益,显得尤为重要,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出现合同填写不规范,利
益权属不明确,责任管护不到位等现象。江西坡是我镇水果及茶叶之乡,立地条件比较好,气候条件适宜,许多地块已被农户承包,达成林农与村集体利益分配比较和谐的局面,不但促进了我县经济效益,同时改进了我县生态环境。
三、林权抵押贷款
根据《贵州省林权抵押贷款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充分尊重林农意愿,当好林农服务兵,为林农解读林权抵押贷款相关法律法规,打消林农顾虑,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险。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业务,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积极为林农提供小额贷款服务,支持林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和发展林业产业,到目前为止,我县林权贷款已有800余万元,抵押森林面积3062.56余亩(备案一份,借款人:贵州省玛琅古茶业有限公司,贷款人:普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四、开展林下经济发展,推进林业专业合作建设,以点带面,推进我县经济全面发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坚持把发展林下经济建设作为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断提高林地综合经营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积极鼓励外出返乡农民工引进资金、技术,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引导村级注册专业合作化,招商引资,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旅游产品,注册股份合作经营,让有资金、有经验和技术的林农放手经营,促进林业快速发展。形成 “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我县主要建立隆武鹿业有限责任公司,截止目前已建成莲花山梅花鹿养殖基地一个,鹿产品配制酒厂一个,黔鹿山庄(餐饮业)一个;成立了普安县逢缘果蔬专业合作社,普安县崧岿村春晖种养业农民
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社,其中,雪浦乡,江西坡镇等乡镇合作社正在筹建中。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林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关键在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全县尚缺乏具有资质的评估师。
2、由于我县地域状况,北面乡镇立地条件差,土壤贫瘠,石漠化严重,导致林农积极性不高,林地流转相对比较滞后。
3、林权抵押贷款虽已启动,但是由于我县林地存在“小作坊”式的经营,林农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弱,融资比较困难。
(二)建议
1、强化宣传。通过会议、广播、电视、村民院坝会等多种形式,真正把林改政策送到老百姓心中,使林农充分认识到林地是有价值的,林木林地流转是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既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源,增加林农收入,又可以促进产业发展。流转林地必须是在充分尊重林农意愿的基础上,按市场规律和等值等价原则进行,严禁坑蒙骗行为发生。
2、科学评估。科学评估是林地流转的基本前提。合理把好面积关、价格关、经营关和产业发展关,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林改政策和经营管理林木林地带来的真实利益。
3、规范和推进林地流转。设立交易服务平台,参照农地流转扶持政策给予林地流转资金补助,推进林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制,积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依靠社会力量,服务林业产权市场,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
4、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险。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业务,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积极为林农提供小额贷款服务,支持林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业原料林基地和发展林业产业、森林旅游等。积极推进财政贴息政策的落实。成立林地收储中心和建立林权抵押贷款担保基金。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业务,在全面完成财政投入的生态公益林保险基础上,积极推进经济林商品林等各类森林、林木及林木种子、种苗、花卉保险。
5、创新林业经营机制。引导、鼓励林农结成经营利益共同体。积极创建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林农自愿的基础上,以林权为核心,以资金、劳务和亲情、友情为纽带,通过林地、林木、技术等折价入股,培育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股份经营,引导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提高林农的组织化程度,推进林业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
6、建立健全服务机构。建立健全林改长效机制,落实机构人员编制,确定人员数量及职能,为保障林改配套改革有人监督,有人管理。
普安县林业局
二0一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第二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大多数人的“山还是那座山”,但其权属、功效却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新的林权证所具有的申请林木采伐、林权流转、抵贷款、融资担保、领取有关政策性补偿和补助资金等作用,不仅是农民加快自身发展的一次机遇,更是推进农村发展的重大机遇。
**镇**村村民领取林权证。
两年多奋战终有果,**县8万农民喜领
林权证
2007年4月,**县开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同年10月全面启动。两年多来,该县广大干部群众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今年5月31日将81115本林权证发放到农民手中,成为我州率先完成林权证发放的县市。这也标志着该县林改主体改革工作已结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该县共有林地面积280.5万亩,其中个人经营管理的林地265.94万亩,占94.8%。林改涉及全县279个村75580户农户,全县应发放林权证81325本,实际发放林权证81115本,证本发证率99.74%。
为确保林改工作的顺利进行,该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依据“二清”面积配套林改经费,按每亩1元的标准将270万元林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县林改工作中共受案2534起,现场调处2484起,专班调处21起,结案率达98.9%。数据是枯燥的,但为了这组数据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非参与其中不能体会。该县林业局局长宋春禄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能够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林改主体工程,得益于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更得益于广大干部的努力付出,也得益于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配套改革呼之欲出,林农受益指日可待
林改主体工程的完成,预示着林改工作将全面进入配套改革阶段。林权抵贷款、林地林木流转、森林保险、公益林管理等都需要通过配套改革来完成。
去年12月,**县林业要素市场建成投用,是目前全州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办公设备一流的林业要素市场。自该市场开业以来,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5宗,评估价值194.2万元;开展森林资源资产抵贷款3宗,贷款金额95万元;规范村集体林场流转2宗,流转面积3296亩,成交金额66.2万元。去年12月23日在林业要素市场公开拍卖椒园镇龙潭溪村林场,也是我州在林改过后,首次按照正规化林权交易程序完成的交易,该宗林地最终以高出底价近20万元的价格成功拍卖,为村集体经济组织赢利20万元。
该县还在全县279个林改村成立了林业“三防协会”组织。协会会员由农户志愿加入,协会理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和组织机构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协会章程和管理制度完善,为深化林改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加强了林改档案管理,县、乡镇均落实了林改档案管理人员,建立了林权档案管理制度;在要素市场建立了林权档案室,配备了林权档案密集架;乡镇建立了林权档案室,配备了档案专柜;对村级林改档案实行村档站管。在林改工作中,从一开始就注重林改原始材料的收集,确保原始资料收集齐全。对林改档案实行分级、分类装订成册,建立电子和文本档案双备份,确保林改档案完整、规范、安全、可靠。
林农认识尚有差距,林改整体效益发挥尚需时日
“这样的证我们以前也领过,山还是那座山,新的林权证与以前的林权证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晓关侗族乡堰塘坪村年过七旬的农民张子明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那么,新的林权证发到老百姓手中后,真的是“山也还是那座山吗”?该县林改办负责人说:“新的林权证,包含的内容远比原有的林权证丰富得多,只是由于配套改革正在推进过程中,在短时期内,可能还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功效。这也充分说明配套改革加紧实施的重要性。”
就**而言,林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首先,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初步建立,林政管理步入规范。全县已经完成确权发证、完善林地流转及森林资产评估制度、建立林业要素市场等基础性工作,集体林地的经营、利用、流转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初步建立“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服务监督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通过成立村级林业“三防协会”组织,毁林、盗伐、森林防火等老大难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极大地缓解了政府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机制不顺的问题。目前,全县盗伐、滥伐林木现象明显减少,群众的护林防火意识明显提高。
其次,农村经济结构得以优化,林业产业综合效益初步显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分山到户,还山于民后,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的,使广大林农对自己经营的林地充分享有承包经营权和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消除了林农的后顾之忧,群众看到了致富希望,爱林、护林、造林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高涨。自林改以来,全县完成木瓜、厚朴、白柚等经济林造林3.8万亩,涌现出沙道沟镇二坪村的李文清、**镇个体户徐勋培等造林大户,调动了社会和群众投资林业的积极性,实现了森林增长、生态改善、农民增收、林业增效的目标,获得了优一方生态、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促一方和谐的巨大综合效益。
再次,林业矛盾纠纷大量化解,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林改工作启动以来,乡镇、村、组三级林权纠纷调解组针对林权纠纷个案,认真调查取证,反复讲解政策法律法规,对当事人进行耐心细致的劝解、开导、说服工作,解决了一批遗留问题,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三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相关政策及工作程序讲座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为了在全区范围内统一政策和技术规程,自治区林改领导小组下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这是我区林改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它包括林改相关政策和操作规程两个部分。我们这个讲座主要是对这个《办法》进行学习、理解,掌握《办法》的精神要点,以便在林改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第一部分林改相关政策法规
《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对我们在林改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相关政策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共有
1、自留山政策,2、责任山政策,3、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政策,4、谁种谁有政策,5、林地流转政策,6、生态公益林政策,7、退耕还林政策,8、确权发证主体与对象的政策等八个方面。
1、自留山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 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第三条 规定,自留山长期稳定不变。继续实行“生不补,死不收”、长期无偿使用、允许继承的政策。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其成员只有使用权,不得擅自用于建房等非林业生产用途。自留山长期归农户使用,其经营权受国家保护。
自留山划定后集体经济组织收回的应当退还农户或者划定新的自留山给农户,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其自留山在林改前已由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有关规定或者协议收回的,不予退还;尚未收回的,维持不变。
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户自留山统一组织造林的,不得改变自留山的使用权,所造林木可由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协商确定分成比例和采伐时间,也可由集体经济组织向农户收取营林费用后将所造林木归农户所有。
林业“三定”后,自留山、责任山合并,实行“两山并一山”管理,农户要求区分自留山、责任山的,应当按照农户的要求分别确权发证;农户不要求区分的,可按责任山的形式予以确权发证。
有自留山但无证的,要查看“三定”时的档案。当时已经过县级人民政府造册登记的,应认定为自留山,并及时发放林权证;未经造册登记,但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的,可以确认为自留山。
自留山位于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内的,由集体经济组织、自留山使用权;人与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单位共同协商处理。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给予等量置换;也可以由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经营管理单位与自留山使用权人签订合同,明确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归属、利益分成、使用期限。集体经济组织的山林全部纳入自然保护区或者森
林公园的,应将生态公益林的补助、补偿落实给自留山使用权人。
自留山使用权人死亡后没有继承人的,其自留山使用权由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原存在的承包经营等法律关系不变。
2、责任山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第四条 规定,责任山在承包期内保持稳定不变。承包方必须与发包方签订全区统一规范的承包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承包期限为70年,承包期内承包方依法享有责任山的使用、收益和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力,并允许继承。
集体经济组织与成员已签订有承包合同,但没有明确承包面积、四至范围和期限的,要完善承包合同,明确承包面积、四至范围和承包期限,承包期满后可以按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责任山已落实到农户但没有签订承包合同的,要补签承包合同,明确承包面积、四至范围和承包期限。
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擅自收回和调整承包的林地。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外迁,其要求保留承包经营权的,应当予以保留。承包合同生效后,在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因承办人或负责人的变动而变更或者解除承包合同,也不得因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立或者合并而变更或者解除承包合同。承包期内,承包人死亡,其继承人可继续承包。
承包的林地,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开发、经营和利用。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改变林地用途,不得将承包的林地用于非林业建设。
责任山由集体经济组织收回统一经营,承包方要求归还的,应当归还。
3、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第五条 规定,林业“三定”时未承包到户,目前仍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凡适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集体林地,按本次林改时确定的人数承包到户;不适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可以按下列办法之一处理:
(一)通过招标、拍卖、出租、公开协商等承包方式确定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其他经营主体经营,所得收入按规定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分配;
(二)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继续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但要将现有的林地、林木折股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均等持有,收益按股分配。
农户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但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种植的林木,由该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协商林木处置办法,林木处置后,林地使用权收归集体,并按照本条前款的规定落实经营主体。
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或者通过流转获得的收益,应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分配或公益事业,其中70%以上应当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各成员。分配方案应经村民会议
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4、谁种谁有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 第六条规定,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种植的林木,坚持“谁造谁有,可以继承,可以作价转让,林木依法采伐,产品自主处理”的政策。集体经济组织未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的,应补签承包合同,确定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第十七条规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本经济组织所有且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地上种植的林木,由林木所有人与集体经济组织协商林木处置办法,林地使用权收归集体,落实经营主体后登记发证。
5、林地流转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办法(试行)》第七条 承规定,承包方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将全部或者部分林地使用权通过转包、出租等方式流转给第三方,发包方与承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剩余的承包期限。
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全部或者部分林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林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已经实行流转的集体林地,符合法律规定、流转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流转合同不规范的,要予以规范;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依法纠正。
第四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从20xx年开始,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了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的集体林权制度的各项综合配套改革,历时5年,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实现还山于民、还利于民的目标,以此带动林区活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充分调动了林农造林的热情和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发展的积极性。然而,主体改革取得成功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如林权证发放不彻底,采伐处置难,农民失山失地,生态公益林补偿低,林地使用费收取难等一系列问题。
为促进我省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成立调研组,以民盟xx市委会作为牵头单位,南平、永安、武夷山等作为参与单位,对xx、南平两市的永安、梅列、尤溪、明溪、泰宁、武夷山、松溪、建瓯等县(区)28个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情况开展调研。调研主要针对以下问题:一是当地总体森林资源状况和发展趋势,二是当地林权制度改革进展情况和主要成效,三是林权制度改革后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关背景情况:
xx、南平是全国和xx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验区,也是我省林业主要产区。早在1988年4月,国务院将xx集体林区列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20xx年4月确定xx为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唯一试点,20xx年设立海峡两岸(xx)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xx市林业经营体制虽然经过两次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产权归属不够明晰。为此,于20xx年全面启动了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目标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至去年底,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并通过了省、市的联合验收。南平市20xx年以来,全面开展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基本完成了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任务,开创了 “期货均山”的林改经验。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
永安市、尤溪县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重点县和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早在1998年5月,永安市的洪田村就在没有任何政策和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悄悄启动了后来被喻为“第二次土地革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于1998年10月在全国率先迈出了“分山到户”和均山、均权、均利的实质性步伐。20xx年8月为贯彻落实中央9号决定,增加农民收入,永安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xx年5月基本完成林改确权发证主体工程。20xx年9月,永安市在全省率先通过林改工作检查验收后,又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并于20xx年7月全面铺开十一项深化林改的综合配套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林改成果,盘活了永安市最具优势的林业资源。胡锦涛总书记20xx年1月13日在永安市视察期间,对该市林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林改意义确实很重大”。
尤溪县作为全国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林权证抵押小额贴息贷款走在全省前列,林改的主要形式是家庭联户承包。以该县溪尾乡纲纪村村为例,对全部山林分33片,对全体村民实行招标,有98%农户参与承包,林改时部分延续历史,其余采用自留山经营、谁造谁有经营、转让村民经营、押金承包管护、转让外单位经营等方式。通过承包经营,全村分五年共收入承包款33.2万元,有效增加村集体收入,促进村化益事业的发展,村民的收入好显著提高,全村年人均收入提高到3400多元。林改3年来,主动投工投资30多万元,造林1352亩,开发荒山512亩,出现争山争地造林的局面。
南平市松溪县是集体林权改革起步早、改革较到位、取得经验早的一个县。该县本轮林改于20xx年起在渭田乡杉坑村开始试点,在取得试点经验后制订方案全县推开,20xx年底完成阶段性任务,20xx年通过省市验收。该县花桥乡村头村属山地不多的村庄,按人均4亩均山入户,于20xx年完成林改,并将林改方案、林改各户均山亩数、均山后林地管护措施等情镌刻立碑,既为纪念也为村规民约,被称为“林改第一碑”而被传誉。“期货均山”的经验来自于该县。
三、主要做法和成效
这次林权制度改革,从明晰产权、产权流通和综合配套三个环节分步进行:
第一步,明晰产权。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采取分步实施、集中突破,依法依规、规范操作,总体稳定、局部调整,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程序合法、多数通过等做法,按照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外业勘测、确权发证四个步骤实施改革,使林权改革扎实、有序推进。
第二步,产权流通。主要是通过构建林权登记流转平台,赋予林农处置权,落实收益权。一是设立林权登记管理中心,作为林权流转、融资的平台。赋予其林权登记、管理的职能,推进林权流转,从而确保林农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四权”的全面实现。二是提升林业服务水平,完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盘活,改变了以往林木只有到采伐时才能变现的状况,极大地激发了林农经营和扩林的积极性。三是针对林改后林农持有的林权证如何盘活、变现,将林木产权由资产转变为资本的现实需要,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构建社会资金流向林业的平台。
第三步,配套改革。在基本完成林权发换证工作后,围绕林改后产权流通、林业经营、资源保护、产业发展和林区社会保障等重点,大胆探索,逐步构建起林业市场体系、林业合作组织体系、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林业产业集群体系、林区社会保障体系等“六大体系”。一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组织承包经营情况“回头看”;逐步完善推广现货流转、限量交易、限期流转等模式,实现均山、均权、均利目标,严防林农“失山失林”;加大山林纠纷调处和群众来信来访受理的处理力度等,促进了林区社会稳定。二是健全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组建步伐,加强规范管理,落实扶持政策,促其加快实现规模经营。三是规范林地使用费征收管理,完善征收管理制度和审议监督制度。四是完善林业保护体系建设,实行群防群治,强化科技护林,深化执法改革,开展森保试点,创新生态林保护管理机制。五是探索林木采伐管理新模式,以新型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单位,自主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实现保护、培育、发展与合理采伐利用的科学统一,并结合制定和落实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六是拓展林业市场交易平台,规范林业市场交易,发挥市场现有功能,确保各项交易有序进行。七是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突破林权证小额贷款,推广林农联户联保贷款,出台贷款贴息扶持政策,扩大商业银行参与面。八是健全林业科技示范与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入户,培育示范典型。
主要成效:
1、林改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这次林改进一步调整林业生产关系,林业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发展潜力不断释放,新的经营模式不断涌现。由于责权利明确,林农发展林业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有证林农变“砍树”为“看树、留林”。以xx市为例,今年上半年全市造林37.65万亩,比20xx年翻了一番,“自营林”比重从20xx年的45%上升至20xx年的64%。明晰的产权关系吸引了社会和金融资本投向林业,部分缓解了林农资金缺乏的问题。全市通过林权抵押贷款378.4万亩,累计贷款金额15.59亿元;流转林木林地面积28.6万亩,交易金额26.23亿元。
2、林改增加了农民收入。林改通过还权于民、还利于民,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xx市去年农民人均增收中,来自林业的占27.2%。20xx年永安市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243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2.6%,收缴的林地使用费平均每个村达12万元。林改通过清理规费、减少销售环节和建立交易平台,森林资源可以通过市场流转实现增值,让沉睡的青山活起来,也拉动了林地林木增值,林农从中受益匪浅。尤溪县林农每销售1立方米木材比林改前增收150元左右。林改也加速村集体林木的转让和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为村财收入开辟了新的来源渠道,不少村民自治组织把这部分收入作为乡村自来水、道路、有线电视、文化室等公益事业投入,或用于水毁工程、竹山便道、山地蓄水池、沼气等工程建设。如永安市虎山村将林改中增收的498万元村财,完成了村道拓改硬化,且在市区购买店铺和投资小水电,使村财有了较固定的收入来源。
3、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一是林改促进农民思想观念变化,林农主动咨询林业经营知识和实用技术的人数明显增多。二是林改推进了互帮互助体系的逐步建立。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林改收益的二次分配,部分解决老人赡养、小孩上学、大病医疗、天灾救济等问题。三是借助林业交易平台,进一步培育了林农诚实守信、守法经营的观念。四是林改解决了部分历史遗留问题,邻里之间、干群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4、林改推进了农村民主进程。林改从制定方案、宗地区划、确权发证等重要活动,都要做到程序、方法、内容和结果“四公开”,有效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和监督权。林改后林木采伐申请审批、林权登记变更、森林资产评估、林地林木产权流转等活动,都要依法依规进行,各级干部和广大林农依法经营管理的意识在不断提高。
四、存在问题:
虽然林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有待完善的方面:
1、发放林权证工作不平衡,林权证发放不彻底。从我们调查的28个村的情况来看,多数林权证只发放到村民小组或村民群体,林权证到户率只达54.1%。林权不清,村民心存疑虑,积极性不高,个别地方对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不够得力,林权证难以发放到户。某县一乡镇林改到户8384亩,只占该乡应改面积的10.5%,该乡8个行政村中只有1个村发放了林权证。此外,由于林权证发放不彻底引发的治安、上访问题较为严重。
2、林地使用费收取难度大,集体利益难以保障。收取林地承包使用费和按比例收取股金存在诸多困难,有的地方林地使用费收取不足应收取的20%,有的地方收取标准定的过低,有的村以“农业税都不收”为由拒绝缴纳林地使用费。如不能足额收取,村委会的正常运转难以维持,有些村已逐步变为空壳村,某村去年林地使用费预算收入46323元,但实际进帐只有1835元。
3、保障森林安全制度难以落实,营林造林质量下降。分山到户后,各自为政,难以协调防火、防治病害措施。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林农造林积极性不高、造林质量下降,加上投入不足,造成产量不高。经营分散、规模小,不利于形成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补偿。一是生态公益林管护有待于加强。由于监管技术力量薄弱,管理难以完全到位,有些生态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尚未完成,如xx市尚有32.3万亩生态公益林尚未界定。且由于生态公益林严格控制采伐,对当地林农来说基本没有收益,造成零星盗伐、监守自盗等现象有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趋势,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二是现行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对集体、对林农都无利可言。目前国家级生态林每亩只提供管护费5元,省级每亩管护费5元,外加下游补上游2元共7元,与经济林比较这样的标准太低,茶山亩年收入可达2000-3000元,竹山果山也在300元以上,而农民从生态林中每亩所得不及在田里砍一根甘蔗,不及在山上砍一根毛竹。
5、林农采伐处置权难以落实,林木采伐审批权限和程序有待进一步理顺。现行的林木采伐审批手续繁琐、程序复杂、过程时间长,从林农提出申请到组织木材生产要经过十几道关,如遇图表不符的还得重新再来,林农很难实现春报夏砍秋储和按市场需求组织木材生产的愿望。现行的林木采伐有关政策、管理体制给商品林经营带来了制约,采伐指标统得太死,不利于林业生产。林农虽有所有权,但无处置权,申请采伐指标困难,存在手续繁琐、指标分配不公的现象,林木采伐审批权限和程序有待进一步理顺。如某县现有活立木蓄积量774万立方米,去年只有10万立方米的采伐指标,林农无法对疏林地、残次林进行更新改造,遏制了林地产出率和林业经营单位的生产积极性。
6、个别地方存在林改中涉黑势力侵占山林破坏林改现象,有些地方已出现套购林产的新矛头。一是地方涉黑势力强占山林,变“谁造谁有”为“谁占谁有”,致使林改无法正常进行,这尤其体现在期货山林中,遇到林改损害了既得利益,抵死阻挠林改,目前未完成林改的极少数村中大多有这方面的原因;二是涉黑势力把持村政肆意破坏林改,利用均山到户,趁火打劫,典型的有建瓯市顺阳乡后房村村委冒替村民魏其兰签订山林登记,强占其山林一例,致使其多次和层层上访至今无果;三是部分私心极重的村干在集体林权改革中,或尽可能地把好山好林留村所有,或想尽办法私下增大村留山林的比例,以便渔利;四是有些大户、集团、干部,利用林农市场信息不灵、随大流的特点,或利用农民因无力耕山而将山地出让、转租、出卖的机会,低价套购林农的林产,使农户因无奈而失山失林,为今后进一步深化林改埋下了矛盾和隐患。
7、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据某县统计,得到林业部门贴息贷款的农户比例仅为0.006%,贴息的资金来源于林业部门,得不到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此外,林权证抵押贷款手续繁锁,且贷款金额少,期限短,一般仅1年,群众强烈要求简化贷款手续和延长贷款期限。
五、对策建议
(一)及时解决当前林改中反映急迫的主要问题
1、完善林地使用费收取与管理办法。林地使用费涉及两项,一项是期货山林的林地使用费,这类林地使用费,必须严格按承包合同约定的条款缴纳林地使用费,如果原合同中没有明确缴纳条款的,也要补充缴交林地使用费的条款并履行缴纳使用费的义务;另一项是国有林场和采育场的林地使用费,过去未明确或未缴纳林地使用费,也必须实事求是向林地所有者缴纳林地使用费。必须把林地使用费收取、使用和管理作为推进民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林地使用费管理,做到公开透明,并接受村民的监督,防止少数人左右林地使用费的收支,完善林地使用费与农村医保、低保、养老助学、扶贫济困相结合的具体办法,努力提高集体的公共服务能力。
2、大幅提高对生态林的补偿。生态林究其实质山权仍应视为是村民所有。目前,生态林被视为“公益林”就隐性地淡化了山民的山权。如果重视山民具有山权,就应当重视对山权的补偿。村民用自己的山林为全省和国家做出了贡献,应通过国家立法或者省上通过立规,或者通过征收“生态补偿税”等,加大下游对上游、工业区对林业区的反哺,大幅提升对生态林的补偿,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山民管护生态林的积极性,承认林区的贡献。一是加大政府补偿。按照“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原则,让生态公益林业主享受像“种粮直补”和“退耕还林”那样的惠农政策。二是进行自我补偿。根据公益林的立地条件、生态要求,实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允许林木所有者按有关审批程序,进行适当的择伐。三是落实受益者补偿。根据“资源共享、利益共担”的公平原则,从下游的电费、水费和景区门票中提取一定比例来提高补偿额度,使林农不仅成为社会效益的提供者,而且成为生态和经济利益的受益者。
3、高度重视协调处理林产矛盾纠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权证发放到农户,过去山林是集体的,矛盾纠纷少,现在一草一木都是个人的,矛盾纠纷就有增多的可能;同时,现在纠纷转化体现为村民个人与个人间的矛盾,处理不好,就可能升级为村民械斗。要建立林产纠纷仲裁调处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好这样的矛盾,特别是对涉黑势力侵占农民山林阻挠破坏林改的行为要强力打击。
(二)加强引导,规范和化解林改中的矛盾和问题
1、规范资源流转,激发林业发展活力。均山到户后山林经营权归了农户,农户对山林的经营有留有转的自主权,虽然目前出现了部分农民因无力耕山而将山地出让、转租、出卖的现象,也出现了联户生产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在尊重农户自主权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不使农户因无奈而失山失林,或者埋下矛盾造成将来的隐患,应该有相关的村规民约和相应的程序手续规范农民山林留转行为。林地使用权的流转,这既是林业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林业资源不能流转,林业就活不起来。一是要切实加强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工作,加强对产权流转的监管,按照“适时、适度”原则,把握好“限期、限量和现货”的界定,防止和控制林权频繁流转、过度流转和投机炒作行为而造成林农利益流失。二是要规范流转程序,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防止流转中的坑农行为发生。三是尽快建立统一、规范、公正的资源交易平台,开展信息发布、林权管理、融资贷款等服务,优化投资环境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四是要加强流转管理,防止乱砍滥伐等现象出现。五是在提留的集体山林上,应有明确的村规民约和应有的程序手续以规范留转,加强村集体林的民主监督,规范处理集体林权,以保障村民共有的利益。
2、稳妥又积极地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一是要采取措施解决好实验林的还贷问题。实验林是当年借世行贷款鼓励性营造的山林,现在这些山林既未到成熟采伐期,又到了还贷期,目前既无效益,又无力还贷。这些山林有些留滞在乡镇村中,有些留滞在林业部门,各地情形不一。应当根据实际情形,建议由政府承担起还贷任务,采取措施解决好这一问题。二是在各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历史遗留的“插花山”问题,造成许多“飞地”有证无山或有山无证,也同时埋下了矛盾隐患。建议将全省林改中遇到的这类问题进行综合,认真研究出解决的方案。
3、规范商品林的培育和采伐管理。一是要按照“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根据“消长平衡”的生态要求,妥善处理好严管与放活的关系,合理控制采伐利用方式和强度,给予林业合作实验区一定的残次林、疏林地改造指标照顾和允许按照生态安全与市场需求进行采伐额度的自我调节,探索资源管理的新办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达到林木总量越采越多、质量越采越好。二是要有序管好商品林的培育和采伐,林改后,应当建立更完善的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目前南平市正在推行按林木年龄从大到小排序安排采伐山场的做法,南平市的延平区、建瓯市、邵武市正在试点推行商品林按面积控制采伐的改革,这些都是有益和积极的尝试。建议按林木年龄安排采伐指标,由林业部门和村委共商并予公示,以增加采伐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三)深化配套改革,促进林业生产健康有序发展
l、进一步深化配套改革,构建新型林业产权制度。深化林改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在确保主体改革到位的同时,深化投融资政策等系列配套改革,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坚持有利于“资源增长、林农增收、林业增效、生态增强”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明确目标,强化责任,认真查找林权证到户率不实和发放速度减缓的原因,制定措施,再来一次“回头看”,集中一段时间将林业确权、发证、补证、核证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逐村、逐组、逐户地落实,真正使广大林农务林有山、有证、有责、有利。要进行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为构建完备的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打基础。
2、优化林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加快林业产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林业在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加强对林业产业政策的引导,推进产业集聚,带动农民致富。二是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和等量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企业、整合非规模企业,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发展农村有特色、市场有潜力、农民参与度高、农村受益面广的名特优新经济林、生态旅游、苗木花卉、森林食品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发挥品牌效应,大力开发具有资源优势的红豆杉、雷公藤、石蒜等拳头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大林科教结合力度,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林改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林业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开发,充分利用闽台林业合作平台,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速生丰产树种的发掘改良和引进驯化,促进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保护好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坚持林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加大对森林检疫性病虫害防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林产品加工转化等关键性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经营单位和林农依靠科技进步增加收入。鼓励林业科技人员通过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户、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引导广大林农走科技兴林的路子。加大对林农、经营大户和林技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林区科技水平。加强闽台林业合作与交流,紧紧抓住海西建设的机遇,切实办好一个会展、六个功能区和完善激励机制,努力在对台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实效。
4、提高林业集约经营程度,增强林农抗御风险能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林农之间以亲情、友情和资金、技术等为纽带,建立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的经营实体及各类专业协会,提高组织化和集约经营程度。林改将产权落实到户,经营单位变小,小农化倾向客观存在,从生物学角度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不利于林业的发展。随着林改的深化,各种新型林业合作组织将应运而生。为此,要在尊重林农意愿的前提下,积极鼓励企业与林农通过双方协商,实现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定单林业等模式兴办“林板”、“林纸”等基地,化解 “林农受益周期长”的矛盾。推行专业分工、规模经营、共享利益的集约经营模式,促进林农增收。认真总结和推广尤溪县组建林业“三防”协会的经验,切实解决林改后林权结构分散、经营主体多元、“三防”机制不适应的问题,努力提高林农抗御风险的能力。
第五篇:方山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1
对方山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中共方山县委书记 张国彪
多少年来,造林不见林。制约林业发展的问题之一就是林业权属不清,产权不明。方山县是林业大县,如何确保造林能见到林,真正建设成为生态县,是摆在县委、政府面前的大事。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重点对林权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方山县林改工作背景和基本情况
方山县有5镇2乡,169个行政村、14.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99万人。全县总面积215万亩。林业用地169.1万亩,森林覆盖率32.62%。其中县辖林业用地87.5万亩。列入本次林改的集体林地面积为81.8万亩,其中集体林业用地64.3万亩,占78.6%,林改前通过承包、拍卖划拨小流域等形式,产权已落实到户需要完善确权的17.5万亩,占21.4%。按地类分,有林地18.6万亩,疏林地1.5万亩,灌木林地15.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5.1万亩,宜林地24.6万亩,其它林地6.5万亩。和北方大部分地区一样,有林地面积小,治理面积大,管护任务重,群众难受益,也是我县林业的基本情况。
方山县林改大体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80年代开始的小流域承包治理,共落实面积3.43万亩;90年代的“四荒“拍卖治理,共拍卖“四荒”面积12.5万亩。2003年换届以后,县委、县政府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新审视方山县情,认为方山的比较优势在于生态环境良好,碧水蓝天,环境宜人。为此,我们经过反复的研究,提出了:以生态旅游强县为主体,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旅游社会化的“一体三化”发展战略。把建设生态强县,打造吕梁市的“后花园”,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和方向。为了彻底改善生态环境,我们率先提出实施林权制度改革,以林业产权的落实,推动方山林业的发展。要求副科以上干部率先带头购买治理“四荒”,县乡两级干部共购买“四荒”1.57万亩;2006年9月,县委、县政府组织四大班子领导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县直有关单位参加的党政考察团,专门赴辽宁省宽甸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参观学习,按照“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在积翠乡刘家庄村进行了试点。2008年全省林全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开始后,我们主动请求承担试点任务。4月22日召开了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动员会,标志着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目前,全县48个村已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占到总数的28%,其余村已全面铺开。
二、林改中存在的问题
1.集体林地与国有林地纠纷较大,争议很难解决。方山县与2个省直森林经营局的4个国营林场1个自然保护区相互毗连,历史上就存在纠纷。据《方山县数字生态规划》,国营林场林地面积为55.9万亩,而实际已发证面积为75.9万亩,对县属集体的部分林地国有林场也发了证。在进行林权制度改革时许多矛盾纠纷凸显,群众意见较大,县、乡两级很难处理。
2.群众对林改积极性不是很高。林改的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但和绝大部分北方地区一样,在方山“农民得实惠”也是一句空话,至少在近期农民很难得到实际利益。原因:一是林改分到的林地基本上是荒山荒坡或灌木林地,还需造林绿化,且治理投资大,见效慢;二是生长起来的乔木树也难变成钱(不能采伐、间伐),生态效益补偿又得不到解决。
3.林改人员与林改经费紧张。全县81.8万亩集体林地要进行改革,各乡镇林业技术人员缺少,林业局只能由包乡镇技术员和分管领导兼职进行,工作人员严重不足。根据试点村的完成情况,一个村全面实行林改需要各种费用1万多元,可是目前县、乡、村没有经费保障。
4.具体操作中存在一定困难。一是个别村合同签订内容不全面。二是有的村成立经济合作社,未进行注册,没有经济合作社的规章制度。三是以家庭承包为主林改到户的林地,亩数从几亩到几十亩不等,地形图无明显地物标志,勾绘面积很难掌握准确。
5.林地的流转还须研究出台具体管理办法。国家的林改政策虽然提到了林地的流转,但没有具体的办法。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将显的更加迫切,必须进快出台相关政策,以利林改工作的顺利发展。
三、林权制度改革的做法和思路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提供组织保障
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在不断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央、省委的精神,出台了《方山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林改领导组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县林改工作。乡镇林改实施方案报县审批,村级林改实施方案报乡镇审批。实行县四大班子领导包乡镇,包试点村;抽调水利、国土等相关部门包乡镇,机关单位包下乡村,乡镇干部包村,林业局技术员包乡镇,确保每村有一名国家干部包村的多层次、多方位包乡镇、包村林改机制,从组织上、人力上、技术上保证了林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广泛宣传发动,认真摸底调查,营造良好氛围
林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能不能顺利推行,宣传引导至关重要。必须广泛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标语等形式,对集体林权制度
改革的意义、目标、原则、步骤等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乡镇、机关单位利用中心组学习专门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省委 省政府关于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进行学习与研究。各级农村下乡工作队深入农村宣讲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并组织各村开展林业用地面积、个户已承包面积、流转林地面积等分门别类进行调查、摸底、统计,摸清家底,明确目标,使集本林权制度改革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3、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
针对林地面积大、种类繁多、权属复杂等情况,应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多种林改方式,具体有以下几种:
㈠已经承包确权的集体林地
A、已发放林权证的,维护林权证的法律效力,这次林改认为合法有效予以确认。
B、尚未取得林权证的,由村委负责收集合同书,交款凭证进行审核。对程序合法、双方权利义务合理、合同形式和内容规范的予以维护;对双方权利义务显失公平,合同不完善的本着尊重历史,依法办事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合同;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依法纠正。
㈡尚未承包到户,现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的集体林,采取了以下形式
①家庭承包经营
这是我县普遍推行、群众比较认可,也是最主要的一种确权方式。具体有二种形式。
A、直接分配到户。有三种办法:一是以地作价,以价分地,均利到户。先摸清本村集体林业用地面积,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宜林地和已经确权到户的林地面积。其次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村民户会议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确定应分林地的人
口。然后推选村中实践经验强、威信较高的代表组成评估组,根据林地林木路途远近、质量好坏、地质地形条件,分别逐块进行评估作价,求得总价,按全村集体林地总价除以应分林地人口,得出每人应分林地的价格和每户分林地的价格,再抽签决定以户分林地的顺序,按顺序分林,每人分到价格相同但面积不一定相等的林地。二是林地均等,均地到户。根据林地林木距离远近差异不大、质量大体相同,群众讨论通过认为不用分等级的,按集体林业用地面积,除以应分人口,得出每人应分林地面积,每人分到面积相等的林地。三是好中差搭配,均地均利到户。根据林地林木距离远近、质量好坏,提前进行搭配,每户分到的林地有好有次,有远有近。
B、联户成组,村分到组,组分到户。在摸清本村现有集体林业用地面积,可分林地的人口,对集体林地评估作价的基础上,由可分林地的人口自愿组合,分成几个小组,每组民主推荐一名威信较高、有号召力的人为组长,组的成员有多有少,组分好后,根据各组自愿组合的人数,抽签决定以组分配林地的顺序和计算应分面积,把林地先分配到组,然后各组组长再负责分配到户。分配到户的顺序抽签决定或按报名的先后顺序决定。
对个户分到的林地,在村委的监管下,可依法自由组合、调换、合并、流转、馈赠。极少数人不愿意参与林改的,个户写出书面申请,村委同意批准。②承包拍卖形式
对林地面积少,可分林地人口多,村民不愿意搞股份合作经营的宜林地,经“全体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村民户会议三分之二以上同意”,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等方式承包,或留部分机动林地(机动林地面积不超全村林地总面积的10%)。同等条件下,优先本村人承包,所得收益大部分或全部由村民享有。
③股份合作经营形式
对目前集体经营效果好且村民大多数满意而在实际分地时很难操作的集体林地,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股份合作经营方式。首先对林地林木进行评估作价,根据确定的应分林地的人口,确定每人每户应分林地的价格,以价格折股、入股。或者林地面积除以应分林地的人口,每人分到可分林地人口几分之一股的林地,将来林地拍卖或有收益时按股分红。或者村成立经济合作社,每户发放股金证,由经济合作社管理,其权利义务遵循合作社章程。
4、严格程序,公平公证,做到群众满意
为了搞好林改工作,我县在调查研究总结试点村林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了乡(镇)级、村级林改工作程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均山”“均股”“均利”流程、设计出《现场界定书》、《林农征求意见书》、《集体林地承包合同书》、《公示表》、《林改流程图》等,使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各村林改成立领导组,推举产生林地林木勘验组、评估组、分配组,并全部遵循“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或村民户会议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的原则,做到了公开、公平、公证,加快了林改工作的进程。
5、强化督查,落实责任,确保林改圆满完成
这次林改工作县、乡、村全部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制定了时间任务安排明细表,明确了目标、任务、时间,全县林政工作任务至2009年底全部完成。成立由县委督查室牵头、政府办、纪检委、组织部、林业局参与的督查组,征对目标责任、时间任务逐项督促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技术难点和问题予以解答指导,对包乡镇、包村单位、人员不到位、工作不到村、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者进行通报批评,问责谈
话,保证了林改工作的顺利完成。
四、几点建议
针对林改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林业今后发展的需要,有几点建议:
1、现有集体林面积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宜林地,林地分配到户后,造林绿化需要投资,建议政府提供苗木等补助(资金补助)。
2、建议林业部门尽快完善林木采伐机制,出台简化采伐审批程序办法,避免出现树木到了成熟更新期都不能采伐的现象,(在小流域承包治理和“四荒”拍卖治理中,一些承包大户已经取的了治理成果,所栽种的树木已到了成熟更新期,但由于林木采伐审批制度管的过严,无法采伐,已经影响到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3、林地承包到户后,造林、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发展林下种养业,发展森林景观旅游业,需要不少资金,建议政府尽快出台林业投融资改革配套政策,加大林业贴息贷款的力度,推行林权证抵押贷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