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市实际,就深化中小学校校本教研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创校本教研新局面
1。准确把握校本教研的基本要义。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问题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校际校内教育教学研究。
2。充分认识校本教研的重大作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课堂教与学方式改革与变化,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3。正确认识当前校本教研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校本教研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校本教研的定位不准,校本教研的实效不高等。
二、深化校本教研,提高教研专业品位
4。学校是校本教学研究的基地。要把校本教研的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教学情境中,研究的问题应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要在学校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中小学校长要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工作,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组织与管理,把校本教研融入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中。要深入研究校本教研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加大对校本教研的经费投入,为校本教研搭建平台、提供保证,积极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要走进课堂,参与教研,组织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检查、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管理。
6。教务处、教研室是校本教研的执行部门。根据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总体规划,提出各学科校本教研的课题;制定学校校本教研计划,制定实施校本教研配套的制度和评估方案;针对学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探讨课题小型化,形式多样化,成果实用化的校本研究模式;积极督促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校本教研,检查计划和制度执行情况,考核评价教研组、备课组工作。
7。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要把校本教研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通过校本教研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
8。充分发挥教科研部门在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作用。教科研部门要积极承担应有的专业支持和引领职能,切实承担起对校本教研工作的服务、指导、研究和评估;要认真研究校本教研工作的策略和经验,为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提供理论和专业支持;要积极组织、协调区域间、校际间等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成学习、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9。充分发挥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的带头作用。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要通过个别辅导,随堂听课指导,开设示范课,展示研究成果等活动,带领广大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起到带头和辐射作用。
三、创新校本教研,提升教科研工作水平
10。校本教研要立足解决学校内部教育教学问题,要采用问题征集——问题研究——行动解决——反思结果的模式。要研究制定符合实际的校本教研长效运行机制;要根据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确立调研专题,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科研部门特别要深入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滞后的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帮助学校制定改进措施。
11。建立培训与教科研一体化的校本研训机制。各学校要将校本培训与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结合起来。要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并搭建展示专业成长的舞台,使各层次教师均获得切实有效的帮助与提高。要积极主动邀请专业教科研人员参与指导,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12。积极探索教科研的校本化途径。把教育科研课题同校本教研结合起来,建立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制度。各学校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并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要依据自身的资源特点与发展阶段,选择并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多元的校本教科研形式,切实提高教科研质量。
13。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研究和引领。教科研部门要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提升课堂,切实提高有效教学的实施水平。用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开展课堂案例研究,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通过教学设计、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片段教学等多种方式,深入研究体现思学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等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建设校本课程和教学文化的路径和方法。
14。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充分认识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不平衡性,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校本研究活动,实现资源共享;要积极倡导学校之间、教师群体之间的对话交流,逐步形成充满活力与合作共进的校本教研共同体。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四、加强校本教研管理,提高教科研工作实效
15。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管理作用。各县(市、区)教育局要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管理、研究、指导、服务职能,为校本教研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研究制定促进校本教研广泛建设和深入实施的政策;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估和奖励机制,在经费、资源和政策等方面给予具体支持和切实保障。要针对本地区校本教研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调整改进的意见。
16。充分发挥各级教科研机构的枢纽作用。要建立健全市、县、片区、学校四级教研网络,形成以市教科所为中心、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为龙头、学校为基地、教研片区为纽带的教研新机制。
17。切实加强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等校本教研执行部门的建设和管理,落实责任目标,形成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务处、教研室为管理中枢,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的校本教研管理体系。
18。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校本教研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各县(市、区)和学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校本教研规章制度。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指导,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同时督促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实。
19。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各县(市、区)和学校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本校教师发展的评估激励机制,将校本教研工作纳入督导评估范围,列入校长和教师的绩效考评,进一步规范校本教研工作。要加强对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进行检查评估,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晋升、职务评聘、业务进修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
20。进一步提升校本教研工作队伍素质。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配齐配强专职教研人员,继续发挥兼职教研员在校本教研工作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继续办好全市中小学校长论坛,交流办学思想和管理经验,提高其组织校本教研工作能力;要加强对广大中小学校的管理者、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教师等相关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与推广培养骨干力量。
第二篇:中小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2012
“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实施方案
为加大学校教研力度,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根据《门源县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特指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以课改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总旨,结合本校实际,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努力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使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明确教学研究的方向,不断提高教师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从而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保证和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健康顺利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能力。
三、组织领导
学校“课改”领导小组领导、规划并指导学校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立,由学校教导处具体负责试行。
四、实施步骤1、2012年3 月召开全校教师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动员大会。确立今年的校本教研县级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校长、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确定以校为本教研内容。
2、2012年4月,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工作启动。由学校“课改”领导小组讨论制定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实施方案。
4、2012年4--12月,学校“课改”领导小组人员对各教研组的教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分析指导。
5、2012年6月,召开全校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工作研讨会。
6、2012年12月,召开以校为本教研制度总结会,展示各教研组教研成果并对取得优秀成果的教研组和教师进行奖励。并将教研成果向县教研室报送,并向有关刊物推荐发表。
五、措施和要求
1、组织教师传达学习2011年全县教研工作会议精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新课程中发生的,是新课程健康运行的根本保障。
2、学校建立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反思的习惯,树立科研兴教的教育理念。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在学校“课改”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教导处具体负责试行。在实施中,通过分析校情,确定以校为本教研的范畴,然后指导各教研组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的专题。各教研组在研究中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学校
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以及各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4、在以校为本教研工作中,把教师培训和教研指导作为重中之重。除了积极参加县级以上培训外,学校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领导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相结合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培训。
5、学校教导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努力改进和完善教研制度和工作方式,将教研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各教研组,理论联系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
6、学校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奖励机制。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教研成果展示会,每学年召开一次经验总结交流会,展示校本教研成果,并对取得优秀成果的教研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第三篇:揭东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揭东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五日)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l号)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广东省开展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县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发挥教学研究工作的作用,促进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现结合我县实际,就切实开展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校本教研是推进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各学科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为基础平台,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健康主动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使学校和各教研组、备课组成为学习化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努力实现出名师、出质量、出特色的奋斗目标。
二、目标任务
我县校本教研工作的目标任务是:改进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总结、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探索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规律,提高中小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经过5年的努力,至2014年,全县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校本教研体制,绝大部分学校都能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研究制度,具备组织和开展校本教研的能力,能比较规范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学校达到县级或市级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的要求。同时,在教学研究的方式方法上有新的突破,在各个层次级别的教学研究上形成一些有价值的经验,涌现一批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
三、基本原则
立足我县实际,追求实际效果和注重实际应用是我县开展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和动力。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校本教研要以全体教师为研究主体,要相信教师,让教师放开手脚,大胆实践,主动反思,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二)激励性原则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改进教学,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对学校和教师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理念和实践行为,要做到多肯定优点、寻找闪光点为主,力求以成功矫正失误、以优点纠正不足,让学校和教师在不断体验成功的愉悦中,享受到研究的乐趣,增强发展的动力。
(三)发展性原则
校本教研工作应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渐进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从微观来说,每一堂课、每一次研究都是发展的一个起点;从宏观来说,教师的发展伴随着学校发展的全过程和教师一生的教育生涯。因此,应及时记录好每一次活动的经验与不足,反思、总结好每一节课的得失,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个性化原则
学校的多样性和课堂的丰富性、生成性,学校硬软件和教师的个性品质、学术水平等的差异性,决定了学校和教师发展的丰富性和个性化。大力弘扬个性化和特色性,因人制宜,不断提升教师的个性品位,使课堂教学成为百花争艳的园地。
四、主要形式
校本教研应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活动形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课例研讨、专题探讨、课题研究、校际交流、联片教研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校本教研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
(一)自我反思,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研的主体,又是教研的对象。教学反思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的问题。
开展反思感悟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具体做到“三反思”:反思备课思路,寻找最佳上课方案,提高教学的预测能力;反思教情和学情,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教学的调控能力;反思课堂实践,总结经验和不足,提高教学的评价能力。
(二)同伴互助,共同成长
同伴互助是以教研组、备课组为载体,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标志和灵魂。
1、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批评,各抒己见;以教学产生的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2、教研组、备课组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上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开展专题研讨、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强化集体教研,专业切磋,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3、发挥骨干教师的指导优势和名师效应,提高备课的“精品意识”,打造“精品课堂”,让教师们在互助合作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4、搭建交流平台。发挥教师优势,开展教学个性化问题以及课例分析研究,定期举行交流研讨会,彼此思维发生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享成果。
5、开展联片教研。客观上各校之间在文化背景、师资水平、学生来源、周边环境、教学资源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具备较强的校本教研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开展联片教研活动。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可采用薄弱学校校际联合,或城区学校优势互补,或农村中心学校发挥辐射作用等形式开展活动。
6、依托网络开展教研,实现同伴互助。教研组、备课组之间可以通过建立QQ群或博客等形式,让教师在业余时间利用网络环境参加网上教研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拓展教研空间。
(三)专业引领,理论提升
校本教研这种实践性的研究需要专业理论的指导,因此,专业引领作用在校本教研中尤为重要。
1、发挥理论引领作用。学校应注意发挥网络、音像、图书资料的作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补充图书、资料资源,开展学刊用刊活动等,不断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和品位。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
2、专家、学者或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的学术指导。学校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通过学术报告、学术讲座等形式,引进专家的教学新理念和新思想,了解研究信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专家、学者的教学诊断。学校可以请各级教研员或其他专家学者通过网络、电话、座谈等形式解答教师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和困惑,共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4、专家、学者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学校可以请专家、学者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和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促进教师的发展。
5、发挥学校的“专家群体”作用。学校可以结合实际,聘请学校学科带头人或学有专攻的教师为校本教研顾问。
五、具体措施
(一)通力合作,上下联动,建立校本教研工作的领导、组织、实施运行机制
1、县教育局成立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教研工作的副局长任组长,教研室主任任副组长,教研室其他人员任组员。县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县校本教研的近期及远期规划,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
2、完善县、镇、校教研网络。各级教研机构要明确职责,通力合作,指导各校建立和健全业务学习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教研活动评价激励机制、校本教研档案管理制度等,规范和保证校本教研活动落实到位。
3、各镇、校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整合教研力量。各镇、校每学期必须制订校本教研计划,保证时间和经费落实到位,并有专人负责。学校相关处(室)要精心组织落实学校教研计划,搭建平台,展示成果。
4、教研组、备课组(或年级组)具体实施校本教研工作。学校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或年级组)的作用,广泛开展教师之间听课、评课活动;教研组、备课组(或年级组)要订好活动规划,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
(二)抓点带面,点面结合,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平衡发展
1、发挥校本教研工作示范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县确定县级校本教研工作示范学校若干所,各镇教育组确定镇级校本教研工作示范学校中学、小学各一所,建立校本教研工作经验共享平台。各级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校本教研开放、观摩活动,每年开展一次校本教研经验交流活动。《揭东教育》将开辟校本教研论坛专栏。
2、落实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实践的第一责任人的目标。明确校长在校本教研工作中的主要责任:明确学校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营造宽松、民主的研究氛围;搭建交流、展示的多种平台,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保护和鼓励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和创造性;及时总结和提炼经验和成果。建立每开展一次全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经验交流、成果评奖活动的制度;把校本教研的成效列入学校和校长绩效考核奖励的内容之一。
3、点面结合,优势互补。校本教研是开放与合作的教研,只有开放与合作,以校为本教研活动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区域性教研活动等教研新形式,提高校本教研工作实效。
(三)关注教师,加强培训,扎实推进校本教研工作
1、关注教师需要。学校应关注教师被尊重理解的需要,关注教师发展自我的需要,关注教师专业引领的需要。
2、加强校本培训。学校应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鼓励教师博览群书以及网上学习交流,丰厚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的底蕴;鼓励教师做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及建构者,拓宽教师的课程视野;鼓励教师不断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丰富实践知识,提升实践智慧。
3、实施案例教学研究。案例教学是一种教与学两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要以教学问题为出发点,开展问题研究;要以教学叙事为切入点,进行自我反思;要以教师对话为生长点,实现同伴互助;要以教师需求为立足点,寻求专业引领;要以优质课探究为突破点,实施行动研究。
4、提升教师的职业境界。各镇、校要形成正确,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把课堂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
(四)拓宽时空,创新形式,给校本教研注入生机与活力
1、拓宽专业引领的时空。利用各种教研资源,发挥教育专家、课程专家、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各层次的专业引领者的专业引领作用,满足教师们的需要。
2、创新形式,给校本教研注入生机与活力。在起步阶段,教研组、备课组(或年级组)仍然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研活动仍然是主要载体。随着工作的深入,组织方式自主权应逐步放给教师,可以同龄人组合,可以同问题组合,可以同办公室切磋……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少一些规定,多一些灵活;少一些正式,多一些非正式……可以对比式教研,问题式教研,沙龙式教研,共享式教研,也可以茶馆式交谈,也可以访谈式探讨……
(五)课题牵动,专题研究,推进校本教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要以教育科研为手段,大力推进校本教研。要确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加强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教研、教改问题的专项研究。
教研组根据本学科的教学重点、疑点、难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期初制定教研课题(专题),写出实施方案,学期末写出阶段总结和研究论文。
县教研室组织人员对课题(专题)实验教师进行跟踪听课调查、研究与指导,随时和实验教师研讨交流。县教研室将不定期开展优秀教改实验项目的评选活动,总结推广优秀科研成果。
(六)评价验收,稳步推进,提升校本教研工作整体水平
为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深入发展,县教育局决定从2010年起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工作“达标单位”和“先进单位”的评价验收工作,培育一批具有较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品牌学校,全面提升校本教研工作的整体水平。
1、坚持从高从严标准。为保证全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县教育局结合实际,研究制订《揭东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见附件一),评价内容包括管理机制、保障机制、运行机制、工作成效四方面40项具体指标要求,总分值100分,作为全县中小学申报校本教研工作“达标单位”和“先进单位”的评比标准。学校经县教育局综合评定60分以上的,授予“揭东县校本教研工作达标单位”称号,综合评定90分以上的,授予“揭东县校本教研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明确申报评选范围。全县中小学严格对照《揭东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认真进行自查自评,切实做好创建达标规划(见附件二)和申报评选工作。
3、严格评价验收程序。“揭东县校本教研工作达标单位”和“揭东县校本教研工作先进单位”原则上每年评选一次,评价验收工作一般在4至5月份进行,各单位应将规划校本教研工作达标学校的申报材料于3月底前报送县教育局。各镇教育组所辖初中、小学的申报工作,由镇教育组组织初审后,报县教育局审批;各高完(职)中和县直学校的申报工作,由学校直接报县教育局审批。县教育局将组织考评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查阅档案资料和察看现场等形式,对每所申报学校进行评价验收,严格把关,综合评定。
4、切实落实奖惩措施。对评上“揭东县校本教研工作达标单位”和“揭东县校本教研工作先进单位”的学校,县教育局将通报表彰,并列入学校校长考核优秀和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对获得校本教研工作“达标”和“先进”称号的学校,实行复查和动态管理。对列入校本教研工作达标规划的学校,经评价验收不达标的,取消学校校长当评先选优的资格,镇教育组及学校领导应向教育局作书面检讨并保证落实限期整改;对未能完成校本教研工作达标规划的镇、校,校长、教育组长要向县教育局作深刻的书面检讨,并在当绩效考核中扣除10分;对能如期完成达标任务的,校长、教育组长当绩效考核奖励10分。
附件:
一、揭东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评价指标
二、揭东县2010-2014年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达标规划表
三、揭东县校本教研工作达标单位申报表
第四篇: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韩摆渡镇中小学校本教研
工作实施方案
为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充分体现“科研兴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我镇基础教育健康发展,针对我镇各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本着从我镇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各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特制定韩摆渡镇中小学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为中心,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以解决新课改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促进校本教研工作不断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思路和总体目标
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基地,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育教学经验为重点内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引领学校教研实践、教研合作、教研创新;引导教师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有效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推进新课程实验上。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突出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2-
段和网络信息的运用能力。
8、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意识,提升教师课程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能力。
五、方法措施
1、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强化校本管理
(1)镇中心学校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负责全镇校本教研的领导,规划、组织、协调、推进、检查、评比,各学校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整体负责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
(2)完善制度:学校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教学常规考评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外出听课汇报制度、教研组常规考评办法、教师学习培训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检查制度、校本研训考核评价制度等,并建立教研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和激励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营造学习氛围。
(3)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承担学校校本教研的组织领导工作。教研组、年级组是基本的研究单位,各学校教导(务)处或教科室整体负责本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做到“五落实”,即“时间落实、人员落实、地点落实、内容落实、目标落实”。
2、构建研训管理体系,规范校本教研有序开展
建立研训管理体系,切实把教学研究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整合教导处或教科室、学科教研组和年级组(校点)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培训密切结合的教研管理体系,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管理。
3、落实教学常规,规范教学行为
把落实教育教学常规和建立完善校本教研制度作为基础工作抓实,抓出成效;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力戒有悖教育教学规律的形式4-
解决、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着力引导和营造全体员工乐于实践校本教研三个要素的良好氛围。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导(务)主任每学年亲自参加8次以上有关校本教研的教研组和年级组活动,及时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校长每学年要组织召开2次以上有关校本教研的专题行政例会研究制定校本教研的工作重点和工作计划,要结合特色,遵循规律,弘扬优势,每学期都有校本教研的计划、总结和评优活动。
7、树立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意识
在实施校本教研过程中,学校领导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好示范,扎扎实实地上好一门课。同时,各校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导(务)主任、教研组长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20节,其他学校中层领导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15节,并有听评课记录,力求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绩服人。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
8、丰富教研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集体备课
总体思路是“提前备课,轮流说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备课组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进行个性化修改,课后撰写教学反思,以此达到增进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资源共享、提高了备课实效的目的。
(2)加强示范课、研究课的磨课过程
注重三阶段,两反思,把示范课、研究课上好;各学校结合实际创设1—2种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2种学习方法。
(3)主题论坛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研与科研的共同发展。学校应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每位教师每学期进行两次的课改反思并写成论文,通过评选参加全校“课改论坛”。
(4)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课题研究,并在教研室指导下做好省、市级课题的组织申报工作。
(5)专业引领
走专家引领之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培训形式,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9、加强质量监控
终端质量是过程质量的集合,只有抓好过程质量的监控,及时诊断校本教研过程的“得”与“失”,最终才可能出高质量。
镇中心学校定期不定期地对学校校本教研工作进行过程指导和督查,检查从最基本的备课、上课、教学反馈和评价等环节入手,将各校和广大教师对上述方案的执行和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或随机抽查,将实施的情况作总结、分析,并将检查的结果及时进行通报。
10、经费保障
各校按照《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使用办法》足额列支出校本教研专项经费。
韩摆渡中心学校
2011年2月12日
第五篇:2010年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校本教研是推进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为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确立“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研究室,教师是研究者”的教研新理念,充分发挥教学研究工作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作用,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市《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宗旨,以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为中心,以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校所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解决新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化我校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打造教育名校。
二、目标任务:
1、通过校本教研,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
2、通过校本教研,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探究适合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升学校品味,再塑学校新形象。
3、通过校本教研,建立适合我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把我校建设成为有浓郁学习风气和教研氛围的学习化组织,实现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达到校本教研的全面创新,全面促进新课程改革。
三、校本教研总体思路和活动形式: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促进师生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突破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教师专业自我提升上,推进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基本教研模式,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说课、听课、评课、教师间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教学指导、教学研讨观摩、教学开放日等基本形式,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以“发现问题——建立课题——行动研究——反思总结”的方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校本教研实体和中心,要通过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等形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校本教研的实施与具体措施:
(一)建立校本教研运行机制,保障校本教研有序开展,逐步实现校本教研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加强校本教研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校长李宝敬为组长,乔振礼、石晓敏为副组长,其他领导班子为成员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负责校本教研的督导;制定发展规划和学期校本教研计划。另设校本教研指导组,由李校长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和全体教研组长为成员。负责校本教研的指导;与校外教研人员的协调;过程管理与措施落实,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实施。
2、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管理机制。
确立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三级教研网络。设六个教研组,17个备课组。由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校本教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在教导处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
逐步建立完善的校本教研管理体系,整合教导处、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的力量,形成教学、研究、培训密切结合的教研系统,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管理。以教导处为中心,逐级推进,层层落实,为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和保证。学校领导要实行包级包组责任制,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教研活动,发现并解决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检查,通过学校三级教研活动,保证校本教研扎实有效地开展。
实行校本教研组长例会制度。每月一次会议,各教研组、备课组每月采取书面形式集中或分散汇报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进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各方面情况。学科间相互学习、共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使教研工作不断进步。
3、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工作制度,为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有效推进校本教研。
修订原有的教研制度,完善理论学习制度、教学研究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同时建立教学反思制度、课例研究制度、对话交流制度、课题研究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等。
4、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为子使校本教研扎实、有序、有效的开展,从而使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走向课程改革的快车道。完善校本教研考评细则,教导处要加强检查与考评力度,把校本教研纳入对教研组、备课组考评,并作为评选先进教研组、备课组的重要条件之一。凡在校本教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在评先、评优、晋级等方面优先。每学年评选校本教研先进集体和个人,召开校本教研表先大会。
(二)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全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立理论学习制度,让教师进一步树立学习意识,更新教学理念,并运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业务水平。学校要加大对平时学习情况检查力度计入期末考评,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要完成500字的理论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学校每学期要进行一次业务理论测试,纳入期末考评。
1、重视政治学习和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
要狠抓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教研意识、团队意识”。开展“爱岗敬业、爱生爱校、乐于奉献”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强化教师“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感。并作为一个经常性工作来抓,努力培养一支思想过硬、团结协作、勇争一流的教师队伍。
2、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学习内容: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念、“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调节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洋思”经验、学法与心理指导方面的理论等,另外,我们组织编写了校本培训课程《走进新课程》、《走进校本教研》,安排教师进行学习,提高对新课改和校本教研的认识,并运用于教学中。倡导每位教师在本学期学习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或专业书籍。同时学校要继续印发有关校本教研、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学习材料,组织全体教师认真进行学习、写心得和交流。学习形式分两种学习形式:①集体学习。一是学校组织,利用例会时间学习;二是教研组利用集体教研时间,学习校本教研开展的形式、研讨的内容、提高教研效果。②分散自主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记录,并撰写教学心得。
为了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学习要做到三个必须和四个结合。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是新理念下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四个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平时学习与定期交流相结合,记读书笔记与写心得体会相结合,3、加强新课标、新教材、中招试题等的学习与培训,尤其是新进教师的培训工作。
狠抓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仍然采用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方法进行学习。要求每位教师继续自主学习新课标、新教材,认真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知能情教学的目标,了解新课改中考试题和中考试题动向,使每位教师都能最快地准确地把握新课标,熟练地驾驭新教材。
4、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全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实践能力。每学年组织一次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考察活动,从先进或发达地区吸取教学智慧,获得灵感,解决我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每学年,至少邀请一位专家、教研员来校讲座、讲学,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究会议、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
通过学习与培训,树立教师教研“三观”,培训教师“六种能力”。校本教研“三观”即:正确的教研观、融洽的合作观、科学的发展观;教师“六种能力”即:课堂教学改革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活动课指导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自我完善与专业化发展能力。
(三)强化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1、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作用,在教导处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正常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各教研组要根据市教研室教学教研计划并结合我校实际,明确教研组、备课组的职责和目标,制定本学科教研活动计划,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认真研究,及时解决,总结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交流教学经验、教学心得,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学期末要有总结。
2、完善集体备课制度,继续实施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每学科有包组领导带领,在固定地点进行教研。其程序为:教学反思——理论学习——教学研究——修订教学方案。一个课时内容要由一位教师中心发言,其他同志补充完善,要有详细记录。实行提前两周集体教研,然后分头备课,提前一周对分头备课的内容再进行研究。最后成为合格教案。提倡“大教研”和随时随地“小教研”,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集体备课。
为了把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要求各组做到四个保证和六个统一:即时间保证、人员保证、内容保证、深度保证;统一研究课标、统一研究教材(重点、难点、疑点、易混点、易错点、关键点),统一研究教法学法、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研究布置分层作业内容、统一反馈检测。教导处定期组织检查,计入期末备课组和教师工作考评。
(四)认真开展课例研究工作,实现课堂教学的同伴互助、交流互动。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同伴互助、激发思考的校本教研活动。以备课组为课例研究的实体,以随堂课、研讨课为主要范例开展课例研究,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和原有的“学、述、上、说、评”的微格教研模式,扎实开展微格教研活动。在组织形式上突出全员参与,在研究内容上要突出新课改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校本教研的效果上注重实效性。各备课组每周要开展1-2次课例研究活动,做好记录,定期向教导处上交材料。教师每月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充分发挥教师个体、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的作用和智慧,逐步改变教师唱“独角戏”的汇报课或公开课或课题研究课,让教师始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学行为。活动情况纳入期末备课组和教师的工作考评。
(五)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的自我提升。
1、每位教师要做好教前、教中、教后三个反思,认真记好教案后的反思与重建。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把教师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进行有机的结合;把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之后,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作为教学反思工作的重点。这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并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重建。
2、要求教师每学期有自录自评课、小组互评课等自我反思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便更好地改进。每位教师每两周要写一篇专题型的教学反思。
3、积极开展日常教学反思、教学研究阶段反思、查找教学问题的专题反思和教学研讨课后的案例分析反思等多种形式的反思活动,加强教师对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手段、教育教学评价等有关问题的反思,努力提高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4、完善教师成长记录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把教师成长记录的实施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成长记录袋,真正成为教师前进的“加油站”、发展的“推进器”、个性的“生长点”,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成长。
(六)开展教师对话和“帮带”制,实现同伴互助,促进全体教师业务能力提升。
1、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发挥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体的智慧,把团体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到校本教研活动中,强化合作意识,实行资源共享。通过自我反思的对话与交流,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建立“校本教研日”制度。学校每周要确定一天为“校本教研日”,以大教研组或年级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总结、反思、交流教学教研中经验与存在问题,重点进行问题会诊,通过教师与教师对话形式,得到问题解决,实现经验共享。
3、推行教师“帮带”制,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以“教学标兵、名师”和“学科带头人”为基本骨干,在校内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帮扶作用,开展“牵手”活动。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由师德高尚、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导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从教学研究、备课、上课、说课、批改作业、课题研究等方面耐心指导,给予悉心帮助,缩小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上的差距。实行责任制,结对双方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三个一两心两不”,即:每周一次教学问题研讨;每周一次相互听课活动,学习与指导并举;每次检测或抽考,进行一次分析;帮者热心而不保守,被帮者虚心而不自封。每学期末根据帮扶效果对帮者进行奖惩。
(七)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研,开发校本课程,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创造条件建设校园网络,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积极探索网络教研的有效形式,为我校教师进行校本教研提供一个很好的展示、交流、学习的平台,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与研究、交流与合作开辟新的空间。要求教师及时上交教学反思、研究论文、教学案例,以便于教师间的互助交流,资源共享。
重视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要根据我校师资情况和学生情况,研究开发我校的校本课程,以推动我校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拟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
(八)开展新课堂教改实验研究,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1、学习“洋思中学经验”,实践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和步骤。以课堂教学达标晋级、达标评优活动为载体,深入学习“洋思”经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实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反馈矫正——延伸迁移”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六个基本步骤,实现我校“低起点、小步子、低台阶、分层教、真理解、强训练、勤检测、快矫正”的课堂教学要求。
开展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校级”三级层层赛课活动。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赛课,人人参与;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赛课;最后推出优秀者进行校级赛课。对于课堂教学不符合格的教师,期末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2、积极开展各学科课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探索。
在学校已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基本步骤基础上,各学科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继续进行课型化、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探索。各组在上学期实验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实验方案,每周一节研究课,开展实验探索。为推进这一活动,要发挥优秀教师的典型引路作用,争取探索一条我校教学改革特色之路,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九)以教学问题为出发点,开展专题研究。
1、各备课组要把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教材教法研究中的问题、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开展课题研究。“课题”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只有日常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研究“课题”,引导教师自觉地将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小问题”转化为“小课题”,做到研究内容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植根于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每位教师在本学期要写一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2、加强语文、英语学科的阅读教学研究与阅读活动开展。
为了加强阅读教学,在有计划地向学生开放图书室之外,语文、英语教研组要开展阅读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活动实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提高语文和英语阅读能力和语文写作水平。
3、开展学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施。
各教研组、备课组和学科教师要开展学科学法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科教师要通过课堂渗透、讲座、第二课堂辅导活动开展学法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每位教师在每学年要写一篇学法指导或健康教育方面的经验材料或论文。
五、学校校本教研课题研究规划:
主要开展课程与教材研究、教学方式与手段研究、学习方式与心理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特长生培养模式与策略的研究等。
(一)具体内容为:
1、课堂教学课型化、专题化的研究;
2、因材施教、分层递进、面向全体、发展特长的研究;
3、新课改实验中、新教材中疑难问题的研究;
4、整合开发课程资源问题的研究;
5、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
6、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研究。
(二)课题研究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建立组织,制订校本教研实施方案,全体教师学习方案,制订个人发展规划。
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实施校本教研,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围绕研究课题,开展教学研究,组织交流讨论,以自欺欺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多种形式落实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第三阶段:经验总结阶段:进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形成经验性材料。第四阶段:深化完善阶段:形成理论性较强、有推广价值的有形成果,争创省、市级校本教研名校。
(三)预期成果:
1、校本教研各项研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形成教学科研浓厚氛围。
2、研究课题取得明显成效,汇编优秀教学教研论文集;形成各学科课型化(专题化)课堂教学模式。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课程资源整合,编写校本课程。
4、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5、改变教研模式,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优秀校本教研个案、案例、课例研究、教学反思、教学故事等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