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论坛演讲稿
教育论坛演讲稿
我有三个自私的想法:
第一个想法是不想太累了自己。我不愿意被看作是一个工作狂。一个人活着,工作不应该成为目的,我不愿意为工作献身,更何况我也只不过是个普通人,理应努力工作,但世界一定不是靠我去拯救的,献身了也未必给人类带来什么了不起的进步。当时校长中流传着一句话叫校长“当不好、不好当、不当好”,是说在社会转型期校长角色的艰难处境。于是第一个自私的想法就是让我轻松些,我不想告别美好的生活。
第二个自私的想法是让我自由。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段学习生涯,让我知道,人除了活在世俗世界之外,还有心灵的和精神的世界,在这三个世界里,人获得自由,才有幸福。我必须更大程度上尊重我的意愿,我选择,我行动,我承担,这样才是我的幸福。
第三个自私的想法是我不愿意离任后被人骂。我是2000年8月被任命为上海市**学校校长的,那年我32岁,我猜想,我不可能在这所学校里呆一辈子,我不是神仙圣人,在我任期内总会犯错误,在任上的时候人们不敢说什么,离任了就不一定。我有尊严,我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不愿被人说。
这三个自私的想法使我有了个念头,校长能不能被替代呢?假如校长可以被替代,我的工作就轻松了,也就可以干更多自己想干的事了,也就不怕任期满了被人说三道四了,要骂去骂替代物吧,和我郑杰无关。校长领导一所学校靠什么?除了所授予的行政权力之外,校长主要依靠“法”、“理”、“情”这三件宝物,“法”就是规章制度,“理”就是学术与科研,“情”就是道德与情感。这三件宝合起来就是“依法治校”、“科研兴校”、“以德立校”。
我认为,这三件都是校长必备的宝物,缺一不可,一个万能神圣的校长大概可以把三件宝物占全了,但作为普通人,如果只能从中选一件的话,我选第一件“依法治校”,因为这三件宝物一件不如一件珍贵,在我这个自私的人看来,让我轻松、自在和不被人骂的宝物才值钱;说得冠冕堂皇些,让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才是宝物呢!让我们估且做一番比较:
首先,最不值钱的是校长靠自己的德性与感情领导学校,如果他仅靠这些能领导好学校,说明他是道德上的完人,而且他的情感绝不分对象绝不有偏见,在厚薄上也不会有大的起伏。但不幸的是,我不是德性上的完人,我这个年龄情绪上也变化得偏见得厉害,我担心,如果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话,我带不出一所好学校了。如果要我每天因为校长而把自己满是污垢的小尾巴藏起来去扮演个圣人,我觉得累得慌,何况中文系教我求真,没让我“死于庙堂”。
其二不值钱的要数“理”这件宝了,科研兴校,确实有一些学校因为科研兴了学校,但我也见多了下述现象:
一、校长作为某课题负责人,搞起了学术霸权,全校人人参与搞“某某教育”,我是校长,你是教师,我有权搞这“某某教育”,你就没权搞那“某某某教育”,到头来,校长领衔的这个课题成功了,万马齐暗的局面发生了。
二、花钱可以买科研,请些专家来做刀笔吏,装点着门面里外光鲜,将科研当个产业了也来个产教结合,这所谓学术腐败。
三、我们也许有全世界最多的教育科研项目,而且鲜见宣布失败的教育改革或实验方案,可是改而不革的居多,到今天,连减负还减不下来,不知道我们到底是需要更多的科研还是更少些呢?这个活我也干不了,索性不抱科研这件宝吧,职称职级评定我也不要了,这样清静。
然后,我选了“法”这件宝,而且改了一下,不叫“依法治校”,叫“法治校”,依法治校的主语是校长,我还是没有被替代,法治校更彻底些,“法”替代校长了。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要完成教育从“前现代”转向“现代”,我们不仅要运用哲学家思维、教育家思维、道德家思维来构想新的教育,而且还要运用经济学家思维和法学家思维来建设新的学校。经济学家关注成本、收益、需求、资源配置等问题,法学家关注正义、权力、权利与义务等问题,而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制度与制度供给,即什么样的制度是有效率的而且是公正的。一套高效而公正的学校管理制度是校长的首要替代物。
在**学校,我们建立了全面教育服务质量管理制度、“权力、财富、荣耀和工作岗位”等资源的配置机制、维护教师和学生普遍的和特殊权利的制度,不仅将学校从一所三校合并的薄弱学校带到本区域内的一所以优质教育服务而知名的品牌学校,而且在未来若干年内,而且似图通过持续的制度安排和改进,提高学校师生的生命质量,并促进学校由一个组织机构向“负责、多元、协力”的学习共同体转化。
这四年来,我越来越相信一套好的制度就有一所好的学校。在这套好的制度下,校长被替代了。
但是,校长其实无法真正被替代,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好的制度也不是万能的,美国的著名法官汉德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常常怀疑,我常常怀疑我们是否把自由和希望太多地寄托在法律、法院和宪法上。请相信我,这是一个不能实现的希望,一个虚妄的希望。自由生长在我们每个男男女女的心中。如果它在我们心中死去的话,那么没有法律能够拯救它,没有宪法能够拯救它,没有法院能够拯救它。
发挥好作用的好制度必须有文化认同。校长虽然表面上被替代,显得轻松悠闲和自在,但校长应努力成为学校文化领导者,站在更高的点上去领导学校做出深刻有为的而不是浮表的功利性的变革,并赋予学校更丰富而坚实的价值结构。
当我发现我可以被替代的同时,我又无法真正被替代;而我最终被替代时,我完全可以被替代。是因为,一所学校有可靠的管理制度作为坚实的土地,有共同的梦想和价值理念成为一片天空,校长可不可以被替代只是一个落伍的过于沉重的话题了,教师和学生关注于学习,享受着因共同学习而带来的满足感。
至于校长,谁在乎呢?
第二篇:教育教学论坛演讲稿
我有三个自私的想法:
第一个想法是不想太累了自己。我不愿意被看作是一个工作狂。一个人活着,工作不应该成为目的,我不愿意为工作献身,更何况我也只不过是个普通人,理应努力工作,但世界一定不是靠我去拯救的,献身了也未必给人类带来什么了不起的进步。当时校长中流传着一句话叫校长“当不好、不好当、不当好”,是说在社会转型期校长角色的艰难处境。于是第一个自私的想法就是让我轻松些,我不想告别美好的生活。
第二个自私的想法是让我自由。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段学习生涯,让我知道,人除了活在世俗世界之外,还有心灵的和精神的世界,在这三个世界里,人获得自由,才有幸福。我必须更大程度上尊重我的意愿,我选择,我行动,我承担,这样才是我的幸福。
第三个自私的想法是我不愿意离任后被人骂。我是20XX年8月被任命为上海市**学校校长的,那年我32岁,我猜想,我不可能在这所学校里呆一辈子,我不是神仙圣人,在我任期内总会犯错误,在任上的时候人们不敢说什么,离任了就不一定。我有尊严,我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不愿被人说。
这三个自私的想法使我有了个念头,校长能不能被替代呢?假如校长可以被替代,我的工作就轻松了,也就可以干更多自己想干的事了,也就不怕任期满了被人说三道四了,要骂去骂替代物吧,和我郑杰无关。校长领导一所学校靠什么?除了所授予的行政权力之外,校长主要依靠“法”、“理”、“情”这三件宝物,“法”就是规章制度,“理”就是学术与科研,“情”就是道德与情感。这三件宝合起来就是“依法治校”、“科研兴校”、“以德立校”。
第三篇:论坛演讲稿
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如:是非、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行为成为社会公害。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思想造成极大影响。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迫在眉睫。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呢?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建立强有力的工作队伍
加强中学德育工作,首先要建立一支以学校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德育工作小组为指挥中心,以班主任、科任教师为主体,全体学生参与的德育工作组织网络。
其次是提高德育工作者尤其是广大教师的师德素养,这就要求广大德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提高素质,将学校德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德育工作要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树立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次要求,提高德育教育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首先,在制定德育计划时,必须改变完全由教师制定的传统方法。可邀请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参与德育计划的制定。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关心热点,听取学生的合理意见。师生共同确立德育主题,共同设计活动程序。可以进行学生设计制定的德育活动方案的评比,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在德育过程中,应积极创造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受自我意识支配的教育活动方式。做到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参与相结合;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育中决不能采取“满堂灌”。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应在学生精心准备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和争辩,使学生的不同看法和思想观点有机会和场合进行表达、交流和沟通,以达成共识,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地自我教育。此外,和德育内容有关的智力大考场、演讲、文艺演出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倡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市场经济全新的社会背景,使学校德育教育已不能囿于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方式,德育的开放性已成潮流,必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正确地认识社会,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内容。对此各科任教师要立足课本,掌握学科特点,抓住学科优势,将学科中可以发掘出的德育内涵寓于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校应该坚
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走出去(如到企业、带基层、到农户等)、请进来(如请先进模范人物作报告、请心理老师作辅导等)来加强德育教育。
四、开展德育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在学生中开展爱祖国、爱学校、爱家乡的“三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比学习、比纪律、比团结的“三比”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活动。把此项活动与党团活动紧密结合,与文体活动、课外活动紧密结合,与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给德育教育以新的内涵和载体,改进道德教育空间的说教形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创新德育教育方法,有效开展德育教育,陶冶学生情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地努力,讲方法,求实效,我们的学生必定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谢谢大家!
第四篇:教育论坛稿件
肖伟昌简介
肖伟昌 男,1952年4月生,广东梅县石扇人。中共党员。1982年1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1月任讲师。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中国纪检监察学会会员、中华教育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理事。2006年10月至2012年7月曾任广东省林业局(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监察专员、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广东省林业工会主席。2008年被中国农林水利工会授予全国农林系统“五一”劳动奖章光荣称号,同年7月当选并于10月光荣出席中国工会十五大。2009年11月任广东省总工会十二届委员会委员。2011年12月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农林水利工会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2012年7月退休。
近40年来,曾分别担任过农村民办教师和家乡生产队、大队、公社基层干部、华南理工大学团委宣传部长兼机关团支部书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专职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人员、广东省纪委研究室副处级纪检员、正处级副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巡视三组副厅级副组长。在较好地完成各项本职工作之余,曾创作山歌剧《碧流滚滚》、《新来的书记》2部。主编出版《做合格的共青团员》、《中外名人论人生》、《中外名人论爱情》、《中外名人论成才》、《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法律基础知识》、《人生学概论》、《大学生成才修养学》等著作或教材20部,出版个人文集《呼唤新的一代》、《春雨的奉献》、《心灵的火花》、《翠绿的群山》、《春光的赞歌》、《春风的呼唤》6部,参加了《新中国的光辉历程》、《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理论与广东的实践》、《反腐败问题研究》、《纪检监察政策法规汇编上、下册》等20多部著作编辑或编写工作。在各级报刊(或研讨会)发表论文150多篇、短文20多篇。主编(或任副主编)出版各类内部期刊400多期。主编、导演摄制出版了《春风吹绿珠江岸》、《当你步入大学》、《爱情与事业》、《改革之歌》等电视教育片6部,曾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广东省纪检监察志》编写工作.参加了中央纪委或广东省80多部政策法规的调研、起草或研究、修改工作。至今已作词谱曲创作《拥抱绿色广东》、《美丽的故乡》、《澳门赞》、《林业职工之歌》、《水调歌头.访韶山》、《塞罕坝之歌》、《红树林之歌》等21首歌曲在国内、省内报刊发表。2013年9月,荣获全国政协、国家绿委、国家林业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全国第五届关注森林梁希文化艺术三等奖”。其个人主要业绩已载入《世界名人录》等名人词典。2014年4月、8月分别获中国国家诗书画院、中国国学学会、世界华文诗词学会授予“新中国诗词大赛金奖”、“国学百佳精英奖”,同时授予“新中国诗学大师”、“当代国学大师”光荣称号。2015年出版32.8万字长篇小说《翠绿的山峰》。
也谈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肖伟昌
《环球时报》2015年5月4日14版刊登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的文章《新文化运动的真正价值是什么》,阐述了作者对1915年在中国大地出现的新文化运动的评价。笔者认为,该文对那场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评价是肤浅的、苍白的、背离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是一篇误导读者的文章。
首先,1915年在中国大地出现的新文化运动,是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一大批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启的文学革命和提倡白话文,反对封建文学和僵死的文言文运动。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解放思想,建立民主主义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对封建礼教和孔子学说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孔子学说是2000年来封建专制政治、宗法制度、吃人礼教的思想基础,喊出了“打到孔家店”口号,号召青年冲破历史的网络,寻求新的拯救中国的道路。
其次,1915年在中国大地出现的新文化运动,是开始学习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以运动中创办的《新青年》、《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进步刊物为标志,新文化运动逐步转变为学习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当年的北京、湖南、天津等地新文化运动主要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从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找到了新的革命道路,逐步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利用新文化运动搭建的平台,积极利用各种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在《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杂志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论民众的大联合》等在全国广为传颂的文章。这就为中国人民即将开展新的斗争准备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再次,1915年在中国大地出现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1915年,大军阀袁世凯为了得到日本支持其复辟帝制,与日本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卖国条约。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公开分裂为皖、直、奉三个派系,互相混战,兼并割据。而1919年“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1919年1月的“巴黎和会”,北洋军阀政府准备在丧权辱国的“和平条约”签字,于是引发了长达两个多月的“五四运动”,并由此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爱国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之所以能胜利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重要的原因是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力量去主宰国家的命运,才有新的出路。
第四,1915年在中国大地出现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导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价值和伟大的历史意义。当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人,经过“五四运动”的锻炼,相继在各地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共产主义小组等党的早期群众团体,他们深入到工农群众中去了解工农,和工农交朋友、发展会员。到1921年7月,正式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中国共产党章程》,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宣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大”召开时,全国只有57位正式党员。然而,它是开天辟地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迎来新的曙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欧阳哲生的文章没有抓住新文化运动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企图抹杀新文化运动的真正历史价值和重要历史意义,是一篇亟需澄清、批驳的文章。
(作者联系地址:广州市越秀区福今路7号大院16栋607号,电话:***,020——87651059,邮编510080。)
第五篇:教育发展论坛
我校郭少棠副校长参加特区成立三十周年教育发展论坛节目录制
9月18日,珠海电视台举办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教育发展论坛,珠海市教育局局长钟以俊,我校郭少棠副校长以及各界社会教育界的领导精英应邀参加,畅谈对珠海教育发展的观察和看法。
论坛中,各位嘉宾从教育历史到教育现状,从素质教育到应试教育,职业教育和中西教育等各方面进行讨论。钟以俊局长对珠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简要的概括。珠海的教育发展一贯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时候,珠海就实行了在原有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再减免高中三年学费,实行12年免费教育的政策。他说:“完备的教育体系是教育永远的追求。这是更高教育发展的目标。”针对现场记者提出的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和澳门大学横琴岛建设进度的问题,钟局长都给予了解答。他表示,珠三角作为全国外来务工子女最多的地区,教育问题的解决以及完善义不容辞,也刻不容缓,珠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且致力于朝着外来务工子女以及珠海本地子女无差别待遇的方向发展,现以让60%外来务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
郭少棠副校长在论坛里阐述了UIC从刚成立的200多名学生到如今4000多学生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教育要形成一种开放融合的姿态。学校贯彻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有目共睹。郭校长强调,UIC注重培养“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文化知识分子。UIC虽然是一所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学校,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也在这里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发展。这点得到了钟以俊局长的高度的赞扬与肯定。
节目录制结束后,各位嘉宾领导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