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树丛2011年12月30日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时间:2019-05-13 16:0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树丛2011年12月30日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结束时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树丛2011年12月30日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第一篇: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树丛2011年12月30日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树丛

(2011年12月30日)

刚才,七位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十二五”开局之年各自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的各项议程已经顺利完成,马上就要圆满结束了。根据安排,下面我对会议做个小结。

这次会议是全国林业系统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分析林业形势、总结部署林业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开得很成功,对于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会议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和贾治邦局长的重要讲话中。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2011年林业工作取得的成绩,完全赞同我们对当前林业形势的判断与把握,以及对2012年林业工作的安排部署。同时,要求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抓住机遇,扎实工作,继续开创林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生态文明、拉动国内需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绿色增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工作的最新要求,是对全体务林人的鞭策和鼓舞,增强了大家进一步做好林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贾局长的重要讲话,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刻阐述了促进绿色增长、应对气候变化、扩大国内需求、加强扶贫开发、建设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对林业提出的最新要求,着重强调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必须准确把握的五个关键问题,同时对2012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贾局长的讲话是此次会议的主要文件,是会议精神的集中体现。正如同志们在讨论中说到的,学习了回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和贾局长的重要讲话,全国林业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措施十分明确,现在的关键是要上下同心,凝心聚力,狠抓落实。现在,我就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讲几点意见:

一、要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上抓落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说统一思想,就是要用林业的根本使命来统一思 1

想,提高认识就是要提高服务服从于中央决策大局的认识。中央提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所谓稳,就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进而保持社会稳定大局;所谓进,就是要在调结构、转方式上有新进展,在改革和民生改善上有新进展。稳中求进,稳定增长是关键。林业要服务服从于稳中求进的大局,就要确保生态贡献总量的稳定增加,林业产业的稳定增长,林农和林业职工的稳定增收,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强林业改革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在稳中求进中找位置、挑重担。

二、要在完善规划、谋划措施上抓落实

今年8月,我们印发了全国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导下结合林业实际做出的。这个规划是“十二五”林业发展的纲领,是一个指导性文件,与此同时,各地也都出台了或正在出台本地区的规划或专业规划。这些规划要互相衔接,要有专业规划和子项规划作支撑,要有深度和实际的政策措施促落实。规划不能只是写在本子上、放在抽屉里,不能和实际工作两张皮,要谋深、盯紧、抓实,在政策措施上结合,在实际落实中见效。

三、要在结合实际、突出重点上抓落实

林业战线长,范围广,门类多。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有不同,各省区市互有差异,如何贯彻好贾局长重要讲话,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根据本地实际做好结合的文章,特别是要抓住那些能牵动全局的,具有基础性、长远性、建设性的工作,突出重点,带动一般,攻克难点,培育亮点,使工作富有节奏,充满活力,像贾局长强调的林业改革、造林绿化、资源保护管理等九项工作,都是国家林业局部署的重点工作。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考核问题。最近,国家发改委制订了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考核评价办法,考核评价包括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4个方面。森林增长指标属于资源环境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增加两项分指标。这两项约束性指标也就是衡量政绩的指标,考核单位是国家林业局,对象是省级政府。这是要靠硬碰硬的数据说话的大问题,实质上也是对省级林业厅局的考核,有关司局和各省区市都要早有安排。

四、要在凝聚力量、形成合力上抓落实

林业生态建设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战略任务,生态产品是公共产品,这样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需要内部力量的凝聚,更需要各部门、各方面以至于全社会的合力支持。我们要以开放的理念办林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办林业,特别是要做好林业宣传工作,树立行业形象,突出宣传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绿色增长中的作用。既要宣传工作、又要宣传事业,既要唱赞歌、又要敲警钟,既要主动展示、又要回应关切,既要搭台造势、又要借台唱戏。通过我们生动、活泼、有效的工作,对内使每一位林业建设者掌握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对外使全社会都有投身林业生态建设的责任和行动。

五、要在转变作风、服务基层上抓落实

基层是林业生态建设的效应终端,也是我们工作落实的基础。我们要从国家林业局机关做起,要以兴林富民为己任,解决好公与私、实与虚、真与假、是与非的关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各级林业领导同志都要转变作风,深入调研,服务基层,埋头苦干,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落实到基层,把体制机制创新措施落实到基层,把促进发展、关注民生的政策落实到基层。各级林业行政部门要心系群众,关心基层干部职工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把广大务林人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

此外,要认真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希望大家按照会议部署和要求,切实做好森林防火、春季造林、禽流感防控、安全生产等工作,特别是防火工作要常备不懈。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元旦和春节将至,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安排好节日期间职工生活,积极帮扶困难职工,让广大职工过上欢乐、祥和、安全的节日。

第二篇:2012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闭幕 赵树丛总结讲话

2012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闭幕 赵树丛总结讲话 12月30日,2012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闭幕式在国家林业局礼堂举行。国家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赵树丛作会议总结讲话。

赵树丛说,这次会议是全国林业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胡锦涛主席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分析林业形势、总结部署林业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开得很成功,对于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赵树丛指出,这次会议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和贾治邦局长的重要讲话中。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2011年林业工作取得的成绩,完全赞同我们对当前林业形势的判断与把握,以及对2012年林业工作的安排部署。同时,要求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抓住机遇,扎实工作,继续开创林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生态文明、拉动国内需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绿色增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工作的最新要求,是对全体务林人的鞭策和鼓舞,增强了大家进一步做好林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赵树丛说,贾局长的重要讲话,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刻阐述了促进绿色增长、应对气候变化、扩大国内需求、加强扶贫开发、建设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对林业提出的最新要求,着重强调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必须准确把握的五个关键问题,同时对2012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贾局长的讲话是此次会议的主要文件,是会议精神的集中体现。正如同志们在讨论中说到的,学习

了回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和贾局长的重要讲话,全国林业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措施十分明确,现在的关键是要上下同心,凝心聚力,狠抓落实。

对于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赵树丛向全体与会同志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要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上抓落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说统一思想,就是要用林业的根本使命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就是要提高服务服从于中央决策大局的认识。中央提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所谓稳,就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进而保持社会稳定大局;所谓进,就是要在调结构、转方式上有新进展,在改革和民生改善上有新进展。稳中求进,稳定增长是关键。林业要服务服从于稳中求进的大局,就要确保生态贡献总量的稳定增加,林业产业的稳定增长,林农和林业职工的增收稳定,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强林业改革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在稳中求进中找位置、挑重担。

二是要在完善规划、谋划措施上抓落实。2011年8月,我们印发了《全国林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这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导下结合林业实际做出的。这个规划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与此同时,各地也都出台了或正在出台本地区的规划或专业规划。这些规划要互相衔接,要有专业规划和子项规划作支撑,要有深度和实际的政策措施促落实。规划不能只是写在本子上,放在抽屉里,不能和实际工作两张皮,要谋深、盯紧、抓实,在政策措施上结合,在实际落实中见效。

三是要在结合实际、突出重点上抓落实。林业战线长,范围广,门类多。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有不同,省区市互有差异,如何贯彻好贾局长的重要讲话,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根据本地实际做好结合的文章,特别是要抓住那些能牵动全局的、具有基础性、长远性、建设性的工作,突出重点,带动一般,攻克难

点,培育亮点,使工作富有节奏,充满活力,象贾局长强调的林业改革、造林绿化、资源保护管理等九项工作,都是国家局部署的重点工作。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考核问题。最近,国家发改委制订了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考核评价办法,考核评价包括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4个方面。森林增长指标属于资源环境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增加两项分指标,权重占3%,也就是3分,但这3分是约束性指标,也就是衡量政绩的指标,考核单位是国家林业局,对象是省级政府。这是要靠硬碰硬的数据说话的大问题,实质上也是对林业厅局的考核,有关司局和各省、市、自治区都要早有安排。

四是要在凝聚力量、形成合力上抓落实。林业生态建设说到底是人与生态的关系问题,这样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需要内部力量的凝聚,更需要各部门、各方面以至于全社会的合力支持。我们要以开放的理念办林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办林业,特别是要做好林业宣传工作,树立行业形象,突出宣传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绿色增长中的作用。既要宣传工作、又要宣传事业,既要唱赞歌、又要敲警钟,既要主动展示、又要回应关切,通过我们生动、活泼、有效的宣传工作,对内使每一位林业建设者掌握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对外使每一个干部群众都有投身林业生态建设的责任和行动。

五是要在转变作风、服务基层上抓落实。基层是林业生态建设的效应终端,也是我们工作落实的基础。我们要从国家林业局机关做起,要以兴林富民为己任,解决好公与私、实与虚、真与假、是与非的关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各级林业领导同志都要转变作风,深入调研,服务基层,埋头苦干,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落实到基层,把体制机制创新措施落实到基层,把促进发展、关注民生的政策落实到基层。特别是新年春节就要到了,各级

林业行政部门要关心基层干部职工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把广大务林人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

最后,赵树丛强调,各地各单位要认真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希望大家按照会议部署和要求,切实做好森林防火、春季造林、禽流感防控、安全生产等工作,特别是防火工作要常备不懈。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元旦和春节将至,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安排好节日期间职工生活,积极帮扶困难职工,让广大职工过上欢乐、祥和、安全的节日。

会议闭幕式由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建龙主持。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贾治邦,副局长印红,党组成员、副局长孙扎根,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永利,总工程师陈凤学,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专职副总指挥杜永胜,武警森林指挥部副主任李全海在主席台就座,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四大森工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的主要负责同志及办公室主任,各计划单列市林业局的主要负责同志,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第三篇:贾治邦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贾治邦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提升多种功能 促进绿色增长 把现代林业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贾 治 邦(2011年12月29日)

这次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是在“十二五”时期顺利开局、现代林业建设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林业工作,分析林业形势与任务,部署2012年林业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12月28日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2011年林业工作成绩,对2012年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供大家讨论。

一、2011年林业工作简要回顾

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成功召开了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情况,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全年完成造林9207万亩,义务植树25.14亿株,实现林业总产值2.83万亿元,同比增长24.1%。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又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十二五”时期林业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一)林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一是明晰产权任务基本完成。认真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加快推进林改步伐。全国确权集体林地 26 亿亩,占集体林地总面积的 95%;发证面积 22.65亿亩,占确权林地总面积的87%,发放林权证9785万本,8379万农户拿到林权证。二是配套改革逐步深入。26个省区市林权抵押贷款456亿元,21个省区市森林保险投保面积3.9亿亩、保费4.3亿元。确定了200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合作经济组织达10万多个。全国县级以上林权管理服务机构达980多家,林权交易逐步规范,林权纠纷仲裁和农民权益保护工作得到加强。三是林下经济快速发展。召开了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总结推广了100多个典型县的做法和经验。广西林下经济年产值突破230亿元,惠及林农312万人,走出了一条不砍树能致富的发展之路。四是林改成效全面显现。林改在推动林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许多林业大县林业收入已占到农民纯收入一半以上,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的。江西省林改后不仅造林步伐明显加快,而且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增加了16.8%。福建省永安市通过林改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同时还吸纳1万多名外地农民工就业。五是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制定出台了《国有林场管理办法》,初步明确了国有林场改革的中央支持政策,在江西、湖南等七省开展了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江西省出台了《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将90个国有林场明确为事业单位。国有林区改革试点与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同步展开。

(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一是造林绿化稳步推进。颁发了 《 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启动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修订工作,开展了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国际森林年中国行动等大型植树造林活动。加强了森林抚育经营统一管理、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广东省启动了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程。广西自治区实施了“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浙江省开展了“1818”平原绿化行动。辽宁省启动了青山工程,成立了森林资源保护局,全年投资332亿元,完成造林783.2万亩。山西的“身边增绿”、江西的“一大四小”、湖南的“三边”造林等省级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二是重点工程深入实施。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作会议,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总投资达2440亿多元。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联合5个部委开展了林区民生问题大调研。召开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调整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与工程省区政府签订了责任书,编制上报了《重点生态地区退耕还林总体方案》,完成了2300多万亩国家级和4700多万亩省级阶段验收任务。开展了三北工程发展战略研究和四期工程总结评估,编制了《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规划》,启动了黑龙江、辽宁、陕西3个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建设试点。三是防沙治沙取得重要进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治理任务1140万亩,工程二期规划思路已获部际联席会议批准,建设内容更加突出了林业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范围扩大到200个县。批准了甘肃石羊河流域、新疆塔里木盆地两个防沙治沙工程规划。在全国重点沙区省份实施了“三禁”制度。启动了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工作,开展了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期末综合考核。四是林木种苗管理明显加强。制定了《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管理办法》,确定了第二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全年生产种子2500万公斤、苗木300多亿株,合格率分别达88.4%、93%。开展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林木种苗和保护植物新品种权专项行动。

(三)资源保护管理全面加强。一是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基本完成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和林地落界工作稳步推进。下发了《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办法》,修订了《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规范了外资使用林地管理。出台了《商品林采伐限额结转管理办法》,开展了木材运输检查执法监督年活动,制定了《森林增长指标考核评价实施方案》,启动了200个县级单位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对559个县级单位进行了执法检查和专项监测,首次在80个县开展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建立和执行情况检查。各地纷纷加大了资源保护力度,湖北省主要领导强调“要坚决守住林地保有量这条绿色的红线,不能踩,更不能越”。二是湿地保护扎实推进。编制完成了全国湿地保护“十二五”实施规划。制订了《湿地保护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稳定了湿地保护补助资金投入渠道。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任务完成80%以上。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项目42个,新增湿地保护面积495万亩,恢复湿地34.5万亩,新增4处国际重要湿地和68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发布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公报》,制订了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价值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举办了亚洲湿地论坛。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新增林业自然保护区18处、面积163万亩,自然保护区总数达2053处,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编制了《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启动了拯救保护工作试点。完成了四川大熊猫保护区震后重建任务,加强了大熊猫、朱鹮、金丝猴、扬子鳄等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实施了蟒蛇、黄腹角雉放归自然活动,开展了第二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工作,推进了华盖木等重点野生植物示范性回归,强化了深圳大运会周边、三江源、鄱阳湖等重点区域野生动物保护。

(四)林业产业蓬勃发展。一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主要林产品产量稳步提升,供给能力有所增强。营造了1030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实施了特殊林木培育项目,启动了《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规划》编制工作。全国人造板产量达1.65亿立方米,木竹地板产量达4.9亿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7.7%和2.2%。干鲜果品、木本油料、木本药材等特色经济林产品产量达1.26亿吨。广东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300亿元,福建、浙江、山东、江苏超过2000亿元。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林业一二三产业比重由去年的39∶52∶9调整为36∶54∶10,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步提升。全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23.6%。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1.7%、15.3%和15%。三是产业竞争力逐步增强。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现场交易金额54亿元,签约项目1745个、金额830亿元。举办了首届中国核桃节,首次开展了林业龙头企业认定、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管理工作,认定了湖北五峰生物产业基地。福建省新增林业上市企业3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个。湖北省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区达到20个,产业素质明显提高。四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新造油茶林320万亩,改造低产林300多万亩。确认了中国十佳花木种植企业和中国花木之乡,全国花卉种植面积1376万亩,花卉销售额达862亿元。新增国家级森林公园13处,总数达到759处。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人数超过4.2亿人次,实现社会总产值2400多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召开了全国森林旅游工作会议,签署了《关于发展森林旅游的合作框架协议》,下发了《关于加快森林旅游发展的意见》,举办了中国森林旅游博览会,海南省和温州市成为全国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

(五)生态文化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一是林业宣传工作成效明显。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刊播林业新闻报道1万多条(次),全年组织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活动20多场,为林业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林业系统报刊、出版、网站影响力明显增强。二是生态文化主题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大连等9个城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复旦大学、善洲林场等11个单位荣获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目前,全国共有55个城市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11年共投入城市森林建设资金774亿元,完成植树造林1671万亩。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已经成为提升林业地位、拓展林业领域、增加林业投资、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的成功实践。三是生态文化传播形式更加多样。举办了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生态文化高峰论坛、竹文化节、爱鸟周30周年等活动,启动了“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万里行”活动,开展了首届全国生态作品大赛、全国绿色生态动漫作品展、“林改改变生活”摄影展、国际森林年征文活动。四是生态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中国林业网开通了国家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种苗基地、自然保护区网站群。全国新建了一批森林博物馆、标本馆、科普长廊、生态文化馆。五是生态文学作品不断涌现。电影《杨善洲》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电视专题片《大漠长河》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荣获第11届金熊猫国际电视节特别大奖,《青青的油茶树》、《梦萦张家界》等文学作品完成创作,《中华大典·林业典》编纂完成。

(六)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一是森林火灾得到有效防控。截至11月底,全国共发生火灾5331起,受害森林面积39万亩,伤亡92人,同比分别下降28%、42%和15%。快速扑灭了河北抚宁“4.12”、山东济南“4.18”等9起重大森林火灾,避免了发生特大火灾。强化了军事管理区森林火灾防控,召开了中俄第二次联防会议,举行了“绿色卫士”灭火实战演习。二是沙尘暴应急处置机制逐步健全。完善了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部际协调机制,加强了应急值守和39个地面监测站管理。三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全面加强。召开了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会议,与31个省区市政府签订了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责任书,将美国白蛾防治等纳入考核范围。开展了松材线虫病防治目标责任检查,实现了发生面积、病株数和县级疫点三下降。出台了《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规划(2011—2020年)》,开展了灾害标准制订和检疫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四是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稳步推进。突出了主动预警,强化了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加强了驯养繁殖场所监测防控,启用了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开展了边境联防联控试点和非洲猪瘟等外来疫病防控工作,成立了2个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中心。

(七)林业国际合作深入开展。一是圆满完成多项重大外事活动。成功举办了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联合国粮农组织第2届亚太林业周和第24届亚太林委会会议。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注册为国际性组织。出席了联合国森林论坛第九届会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我国林业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印尼、老挝等国家专门派人前来学习借鉴我国的成功经验。二是深入开展履约与国际合作。签署了5个双边政府和部门间协议,双边协议达74个。制定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履约规划(2011—2015年)》,成立了国内部门间公约执法工作协调小组。召开了全国林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工作会议,印发了贷款项目“十二五”规划。欧洲投资银行设立了2.5亿欧元林业专项贷款,这是首次在我国为行业设立专项贷款。全球环境基金批准2600万美元的GEF五期湿地项目。积极推进防治荒漠化国际履约和中非荒漠化治理合作,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专门致信表示高度赞赏。就打击非法采伐及相关贸易、老虎保护及大熊猫合作、濒危物种国际贸易等热点问题,与相关国家及组织进行积极对话。成立了国际森林问题领导委员会和国际森林问题研究中心。启动了《国际森林文书》履约工作。三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管理,制定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行动要点》,参与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了林业低碳经济综合试点示范、碳汇林业试验区建设试点,组建了华东、中南和西北3个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中心。参与了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巴拿马气候谈判、南非德班气候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开展了亚欧森林可持续管理应对气候变化高级别研讨会系列活动。

(八)支撑保障能力继续增强。一是林业政策和投入取得新突破。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2个约束性指标、12项重点工程及林业三大改革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出台了《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林木良种、造林补贴、湿地保护补助试点范围扩大,木本油料造林补助标准由每亩160元提高到200元,森林抚育补贴资金突破50亿元,18种林机具纳入补贴范围。天保二期工程取消了20%的地方配套资金,设立了改革奖励资金,森林管护、社会保险等补助标准提高3倍多。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资金超过40亿元,林下经济、竹产业首次纳入农业综合开发扶持范围。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将长期执行,退税比例达80%以上。林业棚户区改造投资60.4亿元,新增供热等基础设施投资4亿元。林区广播电视、道路、供水、供电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全年中央林业直接投资近900亿元,比“十一五”年均水平增长50.3%,比去年增加126亿元。涉林贷款余额达1216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财政贴息贷款余额381亿元。二是林业信息化成效显著。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印发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成立了全国林业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签署了国家林业局与中国电信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发布了《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实施了林业资源综合监管服务体系试点建设项目,整合了省级林业系统门户网站,建成了“全国林业一张图”林业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建设了中国林业网络博物馆、网络博览会,启动了第二批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开展了信息化发展水平评测和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推动了“金林工程”、国家云计算平台林业试点示范和物联网项目。移动办公系统上线运行。国家林业局政府网在73个部委网站绩效评估中首次进入前10名。三是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升。现代林业专题列入“十二五”农村科技规划,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立项启动。全年组织实施项目850个,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复并开始筹建。开展了林业科技特派员、全国林业科技活动周活动,基层林业站指导培训林农15万人次。启动了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全国县级以上林业技术推广站达2638个,生态定位站点达100个。编制了《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国家报告》。全面推进了森林认证,成为国际森林认证体系认可计划(PEFC)国家会员,完成了互认准备工作。下发了《贯彻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指导意见》,开展了林业知识产权试点。湖南省大力推广林地测土配方系统,帮助2000多万林农科学种树。四是法制建设明显加强。《森林法》修改和《湿地保护条例》立法等工作稳步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全面启动,森林公安执法资格管理制度开始施行。出台了《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和《大熊猫国内借展管理规定》。审查行政许可4800多件,办理林业行政复议21件,审查规范性文件142件。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执法检查和“亮剑”、“清网”行动,清查征占用林地项目7384个。成功侦破一批历史积案,86%的网上逃犯被抓。及时处置了涉林非法集资案件。

(九)行业自身建设扎实有效。一是林业机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人才工作的意见》,推进了派驻地方森林资源监督和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全面整合,优化了机关和事业单位职能配置和内部机构设置,开展了司处级干部竞争上岗和干部轮岗交流工作,加强了林业教育培训和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青海、广东两省林业局升格为林业厅,已有24个省区市将林业部门设置为政府组成部门。在部分省区撤乡并镇的情况下,全国基层林业站稳定在2.8万个以上,职工人数稳定在14万左右,80%以上的林业站纳入了财政预算。二是机关党的建设富有成效。以“服务中心、建设队伍”为核心,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开展了“兴林富民促发展、创先争优强作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认真学习弘扬杨善洲精神,营造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三是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召开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动员部署大会,印发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实施方案》,举办了专题培训班,开展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廉政风险排查工作,有针对地制定了防控措施。推进了林业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了内部审计和资金稽查监管。四是不断加强工青妇、后勤服务和离退休干部工作。成立了国家林业局青年联合会,举办了青年主题演讲活动。积极改善干部职工住房和就餐条件,努力解决离退休老干部的各种困难。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中央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体务林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向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新闻媒体、全体务林人、全体森林防火专业人员,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脆弱和林产品短缺问题依然突出;二是林地保护压力持续增大,巩固林业建设成果任务十分艰巨;三是林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民生问题亟待改善;四是会议、文件和检查核查过多,基层负担偏重。这些问题有的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有的是管理手段和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都影响着林业改革发展进程。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逐步解决。

二、当前林业的形势与任务

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林业的认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全球范围看,生态恶化、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林业具有缓解这些问题的多种功能,因而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国际交流合作的重点、重大外交活动的热点,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加快林业发展的热潮。从国内来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决策,并赋予林业“四个地位”、“四大使命”和“五大功能”,相继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把对林业的认识升华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对林业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把对林业的建设加大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可以预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林业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会更加突出,林业必将肩负更加光荣的使命、承担更加繁重的任务。根据当前外部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林业实践的逐步深入,必须紧紧围绕国际国内战略大局,准确判断和把握林业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第一,促进绿色增长,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重要作用。绿色增长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模式,是一条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发展道路,体现着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已把绿色增长确定为大会主题。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各国要促进绿色增长,以修复支撑全球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绿色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绿色增长,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承载能力,需要绿色的资源能源支撑经济发展,需要先进的生态文化引领时代潮流。胡锦涛主席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指出,森林在推动绿色增长中具有重要功能,要高度重视林业在实现绿色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再次重申“中国将继续加快林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为绿色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这就要求必须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全面增强林业多种功能,进一步提升林业促进绿色增长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特殊作用。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国际社会正在为此作出不懈努力,想方设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森林具有吸碳、储碳和替代功能,是地球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利用森林碳汇进行间接减排,既可以实现减排目标,减缓气候变暖,又可以改善生态状况,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一举多得。刚刚闭幕的德班气候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这就意味着国际社会最迟将于2015年制定一项约束所有缔约方减排的法律文书,并于2020年开始生效实施。保护和增加森林资源,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关键阶段,发展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长期保持较高水平,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随着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为国家经济发展赢得更大空间,已经成为务林人的重要任务。我国森林资源丰富,且大多是中幼林,提高质量、增加碳汇的潜力很大。在发展经济与减少排放的双重压力下,必须继续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如期实现2020年林业“双增”目标,全面提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三,扩大国内需求,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拉动作用。在国内通胀压力不减和外部需求明显下降的情况下,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必须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目前,我国农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普遍偏低,扩大消费需求的潜力主要在农村、在山区。农民的消费愿望很强烈,消费需求很旺盛。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40多亿立方米森林资源确权到户,让农民获得了价值2万多亿元的家庭财产和27亿多亩林地的承包经营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许多农民通过经营山林实现发家致富的愿望后,一方面开始购置家电、汽车、房产等大件商品,逐步改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纷纷购置大量林业生产资料,用于扩大林业再生产,有力地提升了农村消费能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如果依靠科技进步和精耕细作,将我国林地亩均产出由目前的200元提高到与耕地相当的1000元,仅27亿亩集体林地产值就可高达2.7万亿元,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极大地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尤其林产品是市场紧缺的绿色健康产品,加快林业发展,不会导致产能过剩,更不会形成经济泡沫,只会增加有效供给,扩大消费需求,持久地拉动经济发展。

第四,加强扶贫开发,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关键作用。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成为现阶段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我国现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496个在山区,全国56%的人口集中在山区。山区森林面积占全国的90%,分布着6000多种经济植物、丰富的野生动物和森林景观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林地是山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林木是山区农民最宝贵的绿色财富,林业是农民最适合的就业门路。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林业,既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状况,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又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是山区扶贫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关键所在,是深受农民欢迎的造血扶贫、绿色扶贫和长效扶贫。近年来,许多山区农民林业收入已占到纯收入的60%以上,成为就业增收的主要来源。《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要求,2015年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要比 2010年底增加1.5个百分点,力争实现1户1项增收项目;2020年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要比2010年底增加3.5个百分点,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这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为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夺取新一轮扶贫开发新胜利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引导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要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森林作为人类的摇篮,既是一座循环再生的资源宝库,又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在孕育、发展、繁荣和传承人类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古以来,森林就是文人墨客的创作源泉,留下了许多以树木山水为题材的名篇佳作,至今还在激发人的斗志、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有的甚至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尤其是兴起于森林、繁荣于森林的生态文化始终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一些中外思想家甚至认为,要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必须汲取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崇尚自然的智慧。随着林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全面加强,创作了大量生态文学作品,建立了完善的生态文化传播平台,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推动生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导人民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更加自觉地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

总的来看,新形势新任务既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又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现代林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林业的功能还不健全、不平衡、不协调,有的功能甚至还没有认识到,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今后,必须继续把提升林业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作为林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努力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2012年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兴林与富民、改革与发展、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着力维护生态安全,着力发展绿色产业,着力保障木材供给,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提升林业多种功能和生态产品、林产品供给能力,为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绿色增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按照这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工作,必须在坚持原有好做法好经验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一是必须把维护生态安全作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推动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自然湿地只有5.43亿亩,仅占国土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全国濒危和受威胁的物种总数已占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种类总数的10%-15%。生态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出制约,生态建设依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紧迫任务。必须始终把维护生态安全作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毫不动摇地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深入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全面构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屏障。

二是必须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发展绿色产业,是充分发挥林业经济功能、拉动生态建设、促进绿色增长的必然要求。我国林地广袤,其中许多林地土壤肥沃,物种资源众多,水热条件优越,森林景观迷人,具有发展绿色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后,广大农民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自觉处理好了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双赢,走出了一条不砍树能致富、长中短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壮大绿色产业规模、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成功实践。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完善政策、强化服务,引导农民进一步做大做强林下经济,增强农民的持续增收能力。

三是必须把保障木材供给作为林业建设的重大使命,切实加强资源培育和保护。保障木材供给,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的需求,始终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随着全球资源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的不断加剧,木材安全已经由一般的经济问题演变为资源战略问题,并逐渐呈现出国际化、政治化和复杂化发展态势。近年来,我国木材需求与日俱增,供需缺口逐步加大。2010年,全国消耗木材4.32亿立方米,其中进口1.84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很高,木材安全隐患很大。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开始限制木材出口,依靠进口解决木材供给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必须立足国内丰富的林地资源,加快木材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全面提升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不断增强国内木材生产供给能力。

四是必须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林业建设的强大动力,继续深化各项林业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增强林业活力、提升多种功能的根本途径。我国有45.6亿亩林地、29.3亿亩森林、5亿亩自然湿地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和木材等林产品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林业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活力不强。近年来,我们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释放了27亿多亩林地的活力与潜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创新林业体制机制,推动林业科学发展,还得继续依靠深化改革。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增强林业发展动力的根本途径,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不断完善林业政策,积极创新管理模式,让林业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将林业蕴藏的潜力充分释放。五是必须把强化科技支撑作为林业建设的重要保障,着力推进科教兴林进程。提升林业功能,增加产品供给,关键在科技。目前,我国林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3%,我国农业已达到53.5%,林业发达国家更是高达80%以上,同时我国林业装备水平和管理手段也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林业快速发展,严重影响了林产品供给,加强林业科技支撑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十分强烈。不解决科技落后的问题,林地生产力就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就难以增加,防火防虫等抗灾能力就难以增强,林业的功能和效益就难以提升。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林战略,加大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创新能力,破解科技难题,强化科技推广,全面提升林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2012年林业工作重点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党的十八大将胜利召开,做好全年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根据“十二五”规划的安排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全年要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继续深化林业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拓展到林地,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调动亿万农民积极性、构建绿色生态屏障的重大举措。今年明晰产权的任务基本完成,明年要巩固成果、全面完成发证任务。要在检查验收和“回头看”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要切实减轻负担,放活经营权。积极稳妥地推进林木采伐制度改革。二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和金融保险支持政策,以及强林惠林富林的各项补贴政策,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三要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各具特色的林下主导产业。四要加强合作组织建设,使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合作组织这个通道顺畅地进入林业发展的各个领域。五要全力搞好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一个深化改革、巩固成果的文件,指导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同时,要继续抓好国有林场改革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

(二)稳步推进造林绿化。一要认真落实《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全年计划安排造林任务9000万亩,森林抚育8000万亩,低产林改造2500万亩,义务植树25亿株。研究制定造林绿化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抓好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试点、碳汇造林试点和能源林建设项目。强化部门绿化检查指导,加强乡村绿化和身边增绿工作。二要认真实施林业重点工程。抓好天保工程政策落实,建立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全面加强工程管理。协调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争取国务院尽快批准在生态脆弱区和重点地区重启退耕地还林。加强综合效益监测,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认真实施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扩大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建设试点,继续推进规模治理。启动长防、珠防和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开展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示范工作,推进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逐步提高木材自给能力。三要突出抓好防沙治沙工作。认真编制《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规划》,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和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做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汇总、分析和发布工作。协调有关部门探索建立荒漠生态补偿机制,启动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与省级政府签订新一轮防沙治沙责任书。四要切实加强森林抚育经营。编制全国森林经营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森林抚育经营标准体系,发布森林抚育作业设计规定和检查验收办法。抓好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完善森林抚育补贴制度。五要加强林木种苗培育和管理。确定一批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和保障性苗圃,推进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提升良种壮苗生产和供应能力。加强林木良种补贴试点项目跟踪检查。继续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林木种苗和保护植物新品种权专项行动。

(三)切实加强资源保护管理。一要加强以林地为核心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着力推进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林地落界等工作,完善《占用征收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制定《国有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实现森林资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深化林木采伐管理改革,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加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做好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复查工作。开展森林资源两项约束性指标考核评价工作,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建立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约谈制度,开展森林资源管理执法检查,加大案件查办督办力度,严厉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编制《全国森林公园发展规划》,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与管理。二要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推进《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报批和实施工作。基本完成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开展国家重要湿地确认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价值功能评价试点。研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框架,加大湿地保护补助力度,加强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三要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继续做好第二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制定圈养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濒危物种繁育计划。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拯救与放归自然等工作,调整发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名录,出台有关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猎捕、经营利用管理办法。开展自然保护区检查评估工作,推进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建设。实施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研究制定加强植物园建设的相关措施。

(四)全面增强林业应急能力。一要强化森林防火工作。深入实施《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防火实用技术和专业装备研发推广,提升防火工作现代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完善《森林防火条例》配套规章,严厉打击非法用火行为。强化林火监测和火险预警响应,健全宣传教育、火源管控和分级响应机制。强化应急处置和责任落实,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和专业消防队、武警森林部队、森林航空消防能力建设。二要狠抓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联合修订《植物检疫条例》,认真实施《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规划》。推行检疫员备案制度和监测预警报告、灾情上报制度,加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报预警。启动林业有害生物检疫追溯试点。三要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继续推进主动预警试点,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疫情防控,强化重点时节、重点区域监测。推进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出台《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管理办法》。四要做好沙尘暴监测预警工作。坚持会商制度,加强重点预警期应急值守,筹建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平台,完善沙尘暴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做好沙尘天气信息报告、发布和应急处置工作。

(五)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一要加大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力度。协调有关部门出台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编制完成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林业生物质能源、特色经济林产业、花卉产业、森林旅游产业、人造板产业等发展规划。建立完善与林业产业相关的企业、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林产品质量监管,推进林产品标准化生产。开展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监督检查,强化对资源消耗的宏观调控,规范行业行为,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认定和管理工作,继续抓好林产品会展经济。二要进一步加大对木本油料的扶持力度。油茶产业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创新发展机制,努力形成以生产加工、资金投入、市场销售、技术推广为主要内容的产业联合体,逐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三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林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下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核心技术支撑作用,提升林业产业竞争力。四要不断强化综合服务。支持建立林产品交易市场和人才、资金、技术、产权等林业要素市场,鼓励开展林产品电子商务,争取森林认证林产品进入政府采购名录。加强市场信息搜集与发布,提高林业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六)积极繁荣生态文化。一要加强林业宣传工作。以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主线,组织开展林业重大成就等大型系列宣传活动。抓紧录制《湿润的文明》、《中国金丝猴》、《绿染三北》等林业题材大型专题片,认真办好《绿色寻梦》、《绿色时空》等电视栏目,筹备举办第九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切实开好“关注森林”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二要强化生态文学创作。研究起草推进生态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全国生态文化发展规划,推动生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展林业精神提炼征集活动,凝聚行业精神,扩大林业影响。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林业实践,创作生态文学精品力作。三要丰富生态文化活动。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活动,发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动植物标本馆的生态文化传播功能。办好森林游游节、湿地日、荒漠化日等节庆活动,全面宣传展示生态文化成果。四要培育生态文化产业。推进林业新闻出版单位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开发生态文化产品。把生态文化产业纳入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发展森林、湿地、沙漠生态旅游和木竹雕、竹藤、生态影视等特色生态文化产业,提升生态文化产业竞争力。

(七)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筹备召开全国林业科技大会,发布《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一要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加大关键生态技术、碳汇计量监测、生态功能评估、新兴产业技术等科技攻关力度。继续实施林业科技引领计划和林业科技富民示范工程,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基地、标准化示范区等示范样板。二要重视林业科技新兴领域。加强林业知识产权工作和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强化林业生物安全和遗传资源管理,开展全国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建立健全林业认证制度,力争在林业认证机构、咨询机构、培训机构上取得新突破。三要加强林业科技能力建设。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林业生态定位研究站和林业质检机构建设,完善林业科技创新平台。

(八)着力夯实发展基础。一要完善和落实林业政策。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争取继续提高补偿标准。推进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扩大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财政补贴政策,扩大试点规模。优化林业信贷和财政贴息政策,扩大林业信贷投资规模。加大对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新设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助试点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补助资金。落实林业棚户区改造政策,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二要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推进“金林工程”、国家云计算平台林业试点示范、森林物联网、卫星应用等立项工作。按照“五个统一”原则,加快整合全国林业信息资源。广泛开展林业信息化交流与合作,继续推进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有序开展应急通讯和先进成熟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三要加强林业法制建设。稳步推进《森林法》修改工作,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等立法协调,着手制定《森林公园管理条例》,出台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证书核发等部门规章。加强林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点建设,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完成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依法办理林业行政复议案件,做好涉林非法集资案件善后处置工作。四要强化森林公安队伍建设。深化“五化”建设,充实警力,强化保障,提升执法打击能力和服务管理水平。加强林区治安维稳工作,排查化解不稳定因素,避免发生重大涉林群体性事件。积极推进林区禁毒工作。五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制定更加完善的国际履约战略和国别政策,认真履行相关国际公约和双边协议。开展重点领域国际合作窗口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交流能力和我国林业国际影响力,研究探索更加务实的国际合作机制,不断拓展合作交流渠道。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重大政策研究,制定林业碳汇项目、碳汇计量监测资质管理办法,争取将林业碳汇纳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涉林议题谈判,妥善应对林业国际热点问题,为出席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做好准备。加强亚太森林网络组织建设,推进国际化进程。积极参加2012年荷兰世界园艺博览会。

(九)有效提升林业行政能力。一要继续加强干部培养管理。实施《全国林业人才“十二五”规划》,健全林业人才工作机制,加强林业学科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加大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力度,推动各类林业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干部轮岗交流和培训力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开展林业系统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表彰奖励活动。二要努力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开展转文风、强作风活动,坚决减文减会,提高工作效率。整合规范各类检查核查,改进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减轻基层负担。紧紧围绕林业难点热点问题,切实加强调查研究,推动林业科学决策。三要全面强化基层队伍建设。加强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种苗站、国有林场、林权管理服务机构等基层单位建设,稳定机构,强化职能,着力解决基层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高度关注乡镇机构改革,尽量避免对林业工作站等基层林业机构带来不利影响。四要不断推进林业反腐倡廉建设。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和林业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加强项目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强化对重要岗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督检查,加强巡视工作,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办力度,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

同志们,艰辛成伟业,奋斗铸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把现代林业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赵树丛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赵 树 丛

(2011年12月30日)

刚才,七位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十二五”开局之年各自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的各项议程已经顺利完成,马上就要圆满结束了。根据安排,下面我对会议做个小结。

这次会议是全国林业系统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在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上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分析林业形势、总结部署林业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开得很成功,对于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会议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和贾治邦局长的重要讲话中。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2011年林业工作取得的成绩,完全赞同我们对当前林业形势的判断与把握,以及对2012年林业工作的安排部署。同时,要求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抓住机遇,扎实工作,继续开创林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建设生态文明、拉动国内需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绿色增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工作的最新要求,是对全体务林人的鞭策和鼓舞,增强了大家进一步做好林业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贾局长的重要讲话,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刻阐述了促进绿色增长、应对气候变化、扩大国内需求、加强扶贫开发、建设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对林业提出的最新要求,着重强调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必须准确把握的五个关键问题,同时对2012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贾局长的讲话是此次会议的主要文件,是会议精神的集中体现。正如同志们在讨论中说到的,学习了回副总理的重要批示和贾局长的重要讲话,全国林业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任务措施十分明确,现在的关键是要上下同心,凝心聚力,狠抓落实。现在,我就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讲几点意见:

一、要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上抓落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说统一思想,就是要用林业的根本使命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就是要提高服务服从于中央决策大局的认识。中央提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所谓稳,就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进而保持社会稳定大局;所谓进,就是要在调结构、转方式上有新进展,在改革和民生改善上有新进展。稳中求进,稳定增长是关键。林业要服务服从于稳中求进的大局,就要确保生态贡献总量的稳定增加,林业产业的稳定增长,林农和林业职工的稳定增收,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强林业改革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在稳中求进中找位置、挑重担。

二、要在完善规划、谋划措施上抓落实.今年8月,我们印发了全国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是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指导下结合林业实际做出的。这个规划是“十二五”林业发展的纲领,是一个指导性文件,与此同时,各地也都出台了或正在出台本地区的规划或专业规划。这些规划要互相衔接,要有专业规划和子项规划作支撑,要有深度和实际的政策措施促落实。规划不能只是写在本子上、放在抽屉里,不能和实际工作两张皮,要谋深、盯紧、抓实,在政策措施上结合,在实际落实中见效。

三、要在结合实际、突出重点上抓落实 林业战线长,范围广,门类多。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有不同,各省区市互有差异,如何贯彻好贾局长重要讲话,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根据本地实际做好结合的文章,特别是要抓住那些能牵动全局的,具有基础性、长远性、建设性的工作,突出重点,带动一般,攻克难点,培育亮点,使工作富有节奏,充满活力,像贾局长强调的林业改革、造林绿化、资源保护管理等九项工作,都是国家林业局部署的重点工作。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考核问题。最近,国家发改委制订了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考核评价办法,考核评价包括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4个方面。森林增长指标属于资源环境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增加两项分指标。这两项约束性指标也就是衡量政绩的指标,考核单位是国家林业局,对象是省级政府。这是要靠硬碰硬的数据说话的大问题,实质上也是对省级林业厅局的考核,有关司局和各省区市都要早有安排。

四、要在凝聚力量、形成合力上抓落实 林业生态建设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战略任务,生态产品是公共产品,这样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需要内部力量的凝聚,更需要各部门、各方面以至于全社会的合力支持。我们要以开放的理念办林业,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办林业,特别是要做好林业宣传工作,树立行业形象,突出宣传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绿色增长中的作用。既要宣传工作、又要宣传事业,既要唱赞歌、又要敲警钟,既要主动展示、又要回应关切,既要搭台造势、又要借台唱戏。通过我们生动、活泼、有效的工作,对内使每一位林业建设者掌握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对外使全社会都有投身林业生态建设的责任和行动。

五、要在转变作风、服务基层上抓落实 基层是林业生态建设的效应终端,也是我们工作落实的基础。我们要从国家林业局机关做起,要以兴林富民为己任,解决好公与私、实与虚、真与假、是与非的关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各级林业领导同志都要转变作风,深入调研,服务基层,埋头苦干,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落实到基层,把体制机制创新措施落实到基层,把促进发展、关注民生的政策落实到基层。各级林业行政部门要心系群众,关心基层干部职工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把广大务林人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

此外,要认真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希望大家按照会议部署和要求,切实做好森林防火、春季造林、禽流感防控、安全生产等工作,特别是防火工作要常备不懈。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元旦和春节将至,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安排好节日期间职工生活,积极帮扶困难职工,让广大职工过上欢乐、祥和、安全的节日。

第四篇:赵树丛在全国推进林业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加快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充分发挥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强大功能

——在全国推进林业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赵 树 丛

(2014年7月29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强大功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这方面的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达50多次,提出了许多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

一是生态决定人类文明兴衰的观念。总书记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深刻论述了生态与文明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生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二是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战略思想,深刻论述了生态与生产力的内在关系,突出强调了自然生态在生产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生态就是民生福祉的观念。总书记关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既是对生态产品的准确定位,又是对民生内涵的丰富发展,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

四是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的观念。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的重要论述,科学阐述了自然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明确指出了治理自然生态系统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五是林业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总书记强调,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这一重要论述把林业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赋予了林业部门前所未有的新使命。

六是创新林业治理体系的观念。总书记批示要求,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这是对深化林业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明确了林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把林业治理体系纳入了国家治理体系总布局。

七是充分调动各方面造林育林护林积极性的观念。总书记关于充分调动各方面造林育林护林积极性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林业建设的指导方针、发展道路和工作重点。

八是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的观念。总书记就绿水青山、退耕还林、保护天然林和维护水安全、生态安全作出了一系列深刻论述,并明确要求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充分体现了对森林生态功能的高度重视。

九是科学造林绿化的观念。总书记强调,绿化只搞“奇花异草”不可持续,盲目引进也不一定适应,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这是林业建设和国土绿化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

各级林业部门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大力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为服务大局、服务基层作出更大的贡献。生态是林业多重属性中的本质属性,民生是我们党执政过程中始终关注的根本问题;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是林业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与中心任务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也是世界各国着力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不同时期注重发挥林业的不同功能,是适应民生需求的不断提高。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林业部门的重大职责,两者高度一致,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我们不能把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看成是口号,而要把它变成贯穿始终的发展理念,变成忠实践行的自觉行动。7月22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在考察我国库布其沙漠和治沙成果时表示,中国提出的“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可持续治沙战略十分科学前瞻,对全世界很有借鉴意义,它会带给世界更多的和平。这表明,国际社会对生态、民生都十分关注。

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内涵十分深刻,意义十分深远,用这些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全国林业干部职工头脑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特别是今年4月4日他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履行法定植树义务,各级领导干部更要身体力行,充分发挥全民绿化的制度优势,因地制宜,科学种植,加大人工造林力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好每一寸绿色”。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和鞭策,也是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和要求,更是每一个务林人应当永远牢记的职责和使命。国家林业局已将其作为机关干部职工的座右铭镌刻在机关大楼大厅。各级林业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广泛宣传、积极践行,不断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

二、建立健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林业制度,创新和完善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治理体系

林业治理体系主要体现为林业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各种制度安排。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我国林业制度逐步建立,林业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但是,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要求相比,林业治理体系还不适应,有些方面还制约了林业发展。要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加快建立健全林业制度,力争到2020年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制度。

(一)建立健全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对国土空间内的生态资源明确产权主体,确保生态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做到权有其主、主有其利、利有其责。一是健全国家所有、中央政府行使所有权的生态资源产权制度。重点国有林区的生态资源归中央政府所有,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由中央政府负责对林区内的山水林田湖等所有生态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和综合治理,逐步实行管用分开,理顺体制机制。二是健全国家所有、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权的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对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绝大部分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建立由国家所有、中央政府委托省级政府行使所有权并承担主体责任、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的体制。三是健全集体所有、集体行使所有权和集体所有、个人行使承包权的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对承包经营的集体林,赋予农民对承包林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可对经营权实行依法有偿流转。

(二)建立健全生态资源监管制度。生态资源监管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起所有权人和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统一行使生态资源用途管制职责的制度。一是健全生态资源法律制度。加快制修订森林法、湿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所有者权利,规范管理者权力,细化落实用途管制范围,为加强生态资源监管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健全生态资源考核制度。编制林地、湿地等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生态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化对各级政府资源消耗、生态损害和生态效益的责任考核。对盲目决策、造成生态严重破坏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三是健全生态资源社会监督制度。增强公众生态意识,畅通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渠道,健全举报和处置机制,真正把生态资源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提高生态资源监管成效。

(三)建立健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于按制度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一是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制定生态红线区划技术规范,把红线落实到山头地块,并出台严格的管制办法,确保守住生态红线。二是健全林地保护制度。实行规划管理、定额管理和用途管制,严格管控林地征占用行为,完善公益林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公益林、有林地转为建设用地。三是建立天然林保护制度。逐步把天然林保护工程扩大到全国,严格保护天然林,充分发挥天然林的生态功能。四是建立湿地保护制度。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纳入禁止开发区域,严禁开发,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五是建立沙区植被封禁保育制度。划定封禁保护区域,严格管控开发建设活动,禁止破坏沙区植被,遏制土地沙化趋势。六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加强顶层设计,按照保护优先、科学规划、依法管理、试点先行的原则,稳步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完善我国自然保护体系,实现最大保护与有限利用的有机结合。

(四)建立健全生态修复制度。生态修复是改善生态状况的必由之路,是促进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举措。一是健全谁破坏、谁付费、谁修复的制度。制定森林、湿地、荒漠自然生态系统损害鉴定评估办法和损害赔偿标准,要求破坏者给予经济赔偿或者恢复生态。大幅度提高征占用林地、湿地的成本,形成不敢破坏、不能破坏、破坏不起的机制。二是健全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制度。优化工程布局,形成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的生态修复工程体系。重点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防沙治沙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工程法律化、制度化,确保长期实施。三是建立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制度。对于生态损害严重的区域,以人工修复为主,自然修复为辅;对于生态现状较好的区域,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促进自然修复。四是完善生态修复社会参与制度。创新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和部门绿化机制,发展生态志愿者队伍,坚持谁造谁有、给谁补贴,充分调动全社会保护、修复生态的积极性。

(五)建立健全生态监测评价制度。生态监测评价是保护成效评估、目标责任考核和实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一是健全监测体系。建立定期清查与监测相衔接、国家监测与地方调查相协调、抽样调查与区划调查相结合,覆盖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全国连续清查调查制度。二是建立核算体系。对森林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存量及变量进行科学核算,推动建立森林资源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相衔接的综合核算体系。三是建立发布制度。建立生态安全等级评价制度和生态安全预警机制,定期公布监测评价结果。四是建立生态风险评估制度。对影响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安全的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生态风险评估,获得生态许可后方可批复立项和开工建设。

(六)建立健全森林经营制度。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是林业发达国家维护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的普遍做法。一是建立森林经营规划制度。建立国家、省、县三级森林经营规划体系,明确森林经营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战略布局、经营方向、政策措施等。二是建立森林经营方案制度。各类森林经营主体都要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报林业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并将其作为造林、抚育、采伐、更新的主要依据。林业部门要对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监管和评价,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办法。三是建立林木良种制度。国家支持培育和使用林木良种,重点工程造林和享受国家补贴的造林项目要确保使用林木良种,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林木种苗行为。四是建立森林抚育制度。完善森林抚育技术规程、规范、标准,以及营造林质量监管等技术管理制度。

(七)建立健全生态资源市场配置和调控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完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开展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改革试点,完善木材运输管理制度,逐步扩大放开木材经营加工许可制度试点。严格控制国有林、公益林、天然林采伐,放宽对集体林中商品林特别是毛竹、桉树等速生丰产林的采伐限制。二是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划定国家储备林,培育大径级林木,纳入中央财政物资储备支持体系,实行契约管理、代储代管、轮换动用,加强木材市场调控。三是建立生态资源市场定价制度。推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化,完善生态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形成反映市场需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修复成本的生态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引导人们对生态资源的消费行为,促进生态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四是建立森林及林产品认证制度。推行森林经营认证和产销监管链认证,推动建立木材生产、经营、加工来源合法性认证机制。完善主要林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实行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统一标识制度和认证制度,建立林产品负面清单。积极培育认证产品市场,适时推行森林认证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五是探索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证券化制度。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和机构,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培育发展林业信托机构和林权交易市场,推动森林资源资产转化为可流通的债券、基金和股票。六是建立森林碳汇交易制度。加强森林碳汇交易技术支撑和政策保障,健全碳汇计量、监测、审核、交易管理体系,完善交易机制,培育交易市场。

(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是对生态保护者创造的生态价值或者丧失的机会成本的补偿。一是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并建立与工资物价水平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生态区位、资源状况实行分级分类补偿,逐步将所有森林纳入补偿范围。二是建立公益林政府赎买制度。对大江大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区位极其重要的集体公益林,由政府出资赎买、租赁或者用国有林进行置换,交由国有林业单位经营管理。三是建立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对承担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给予财政补贴,对因保护湿地而造成损失的给予相应经济补偿。四是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财政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明确一定比例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保护和发展森林、湿地资源。

(九)建立健全财税金融扶持制度。将林业作为公共财政的重点支持对象,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建立稳定的林业政策和资金投入机制,为改善生态和民生提供基本保障。一是完善公共财政投入制度。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政策体系,重点加大对生态保护、生态修复、资源监测、绿色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二是完善税收扶持制度。落实好林业所得税免除政策,扩大林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范围。结合改革育林基金制度,研究建立森林生态税。三是完善金融支持制度。联合金融机构制定林业中长期、低息贷款政策。赋予国有林和公益林抵押担保权能,鼓励地方政府建立集体林权交易市场、林权收储中心和担保中心,减免评估手续和费用,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扩大政策性森林保险范围,提高保费补贴标准,建立再保险机制和森林巨灾风险基金,逐步由保物化成本转为保价值,增强林业抗风险能力。

建立健全林业制度,创新林业治理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各级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又需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各级林业部门都要锐意改革、大胆探索,科学谋划、稳步推进。对已经建立但不适应的制度,要继续坚持和及时完善;对存在缺失急需建立的制度,各地要先行先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健全。凡是已经成熟定型的制度,都要争取上升为法律法规,将其固定下来长期发挥作用。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我国林业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管用,为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提供坚实可靠的制度保障。

三、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治理能力,确保林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效能

林业治理能力主要表现为制度执行力,与林业治理体系相辅相成。面对日益繁重的林业改革发展任务和复杂多样的社会主体利益诉求,我们不仅要创新林业治理体系,还要提升林业治理能力,确保把林业治理体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林业的效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

(一)全面加强组织保障能力建设。稳定完善、保障有力的林业组织管理体系,既是林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林业治理能力的坚实基础。一要健全各级林业行政机构。优化内部结构,使之适应创新林业治理体系的要求。要强化林业议事协调机构功能,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作用。明确基层林业站所公益性职能,切实提升政策执行力。二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建立权力清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加强取消和下放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督,提升全程服务水平。三要发挥事业单位功能。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林业事业单位公益属性,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四要完善林业社会组织。鼓励发展专业性林业社会组织,加快推进社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支持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充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五要完善基层林业治理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林业微观组织,鼓励林业合作组织进行工商登记,享受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允许财政资金直接投向林业合作组织。

(二)全面加强依法治林能力建设。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一要完善法律体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需要,加强林业立法修法工作,完善以森林法为主体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二要建设法治机关。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提高各级林业部门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林业改革发展的能力。三要提升执法水平。加快建立林业综合执法平台,加强执法监督,解决多头执法和乱执法、不执法的问题。完善执法程序,做到步骤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程序公开。四要加强普法教育。增强法治观念,形成全社会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三)全面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科技是林业强盛之基,是林业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一要广泛建立林业科技联盟。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生产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优势,组建林业科技联盟,开展科研攻关,解决生产难题,全面提升林业发展水平。二要大力培育林业科技创新主体。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健全科技成果市场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三要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选择一批科研成果和成熟管用的实用技术,集中财力扩大推广覆盖面,使科技成果在大范围形成生产力。

(四)全面加强灾害防控能力建设。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林业资源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努力提高灾害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一要加强源头防控。坚持预防为主,完善预警响应和监测报告机制,做到早防范、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健全火源管控、隐患排查和重点时段、重点部位严防严控机制。规范林业植物检疫,强化重大有害生物疫区和疫源管理,防止疫情扩散。引导建立林业灾害社会化防治组织,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灾害防控。二要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领导责任,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三要加快监测防控装备现代化。着力推广以水灭火、森林航空消防和无公害防治技术,全面提高灾害监测防控装备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全面加强林业信息化能力建设。没有林业信息化,就没有林业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认真研究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条件下的林业信息化问题。一要推进林区无线网络建设。建设卫星数据采集系统、无人遥感飞机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及应急地理信息平台,提供可视化、精准化的应急指挥服务。二要加快中国林业云建设。建设全国林业办公自动化集群、林业网站群,实现数据集中存储、调用和共享,实行集约化管理和运行。三要实行林业一张图管理。加快金林工程建设,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尽快建成全国林业一张图,并与各地林业一张图相衔接。四要全面推进网上行政审批。建成网上行政审批大厅,推行全国林权一卡通,为政府、企业、林农等提供在线办理、远程诊断等服务。

(六)全面加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建设。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将林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根据加强资源保护管理的需要,加大对林区道路、森林防火、供水供电以及林业科研、装备设施的投资力度。二要调整优化林区布局。适应天然林停伐、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要求,科学规划林业局(场)址,加大山上林场(所)撤并力度。三要创新基础设施投资方式。发挥好林业资源优势,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七)全面加强生态文化传播能力建设。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主流文化,对于弘扬生态文明、树立生态道德、推动生态建设意义重大。一要创新生态文化传播形式。充分运用报刊、图书、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体加强林业宣传,普及生态文化知识,提升生态文化素养,引领生态文化时尚。二要丰富生态文化传播平台。深入开展森林城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文化村、美丽乡村等创建活动,加强生态文化园区、博物馆、展览馆等基础建设。三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完善生态文化扶持政策,支持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生态文化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开发生态文化资源,打造生态文化精品,增强生态文化软实力。

(八)全面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全方位的林业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升林业对外交往水平,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外交战略大局。一要加强国际林业发展趋势研究。科学制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对策措施,努力占领国际林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二要全面参与国际林业规则制定。积极履行国际公约和双边协定,主动提出新议题新机制新方案,全面反映我国林业利益诉求,推动形成新的国际林业规则体系,努力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牢牢掌握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贩运、木材非法采伐与相关贸易等国际热点问题的主动权。三要提升全球林业资源配置能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林业资源合作利用,指导海外企业规范经营行为。

(九)全面加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必须大力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适应市场经济和林业全球化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要提升推动林业改革的能力。加强干部培养,提升科学素养,增强科学决策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切实承担起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的历史重任。二要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多渠道引进高水平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完善各类人才聘用和管理机制,激励人才向基层流动、到一线创业,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要大力培养国际型林业人才。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规划,积极推荐各类专业人才到相关驻外机构和国际组织任职,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型林业人才队伍。

四、认真做好各项重点工作,全面完成今年林业改革发展任务

关于下半年工作,建龙同志已经做了安排部署,各地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贯彻落实,全面完成今年林业改革发展任务。我提请大家对以下几个方面要特别关注:

(一)扎实推进林业重点领域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的改革举措共336项,涉及林业的32项,其中国家林业局参与牵头的5项、配合的27项。中央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今年改革工作要点确定的林业改革举措13项。上半年,我们已将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其中新一轮退耕还林和重点国有林区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两项改革举措已基本落实。下半年,要继续按照中央的安排部署和任务分工,全面推进各项林业改革。要尽快报批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方案,争取全面推开国有林场改革。同时,要继续完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文件,积极开展国家公园体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等问题研究。

(二)认真做好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工作。认真组织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抓紧落实下达今年500万亩退耕还林任务。抓紧调查全国天然林资源情况和保护状况,研究提出将天然林保护工程扩大到全国的实施方案和政策需求。筹备召开全国防沙治沙大会和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工作现场会,大力推进环北京地区造林绿化,加快退化防护林更新改造。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高度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提早安排部署,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火源管控、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值守等工作,做好扑火队伍、物资和经费等应急准备,严防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加强自然灾害防控和生态恢复重建工作。

(三)着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陆续开展了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要积极推进试点建设,为推动林业改革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同时,要认真履行国务院赋予我们的职责,抓紧编制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争取年底前全部完成25个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积极做好相关工作。

(四)切实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审计署对国家林业局进行了全面审计,发现了一些单位和地区在资金使用和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还比较严重。国家林业局党组已对整改落实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相关地方和单位要按照要求认真整改,建立健全加强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与其他行业投资相比,我国林业资金规模不算大,但是存在实施主体多、资金分散、规模偏小等特点,管理头绪多、难度大,容易出现问题。各地各单位要把项目和资金管理作为基本业务,严格落实管钱用钱的责任,切实管好用好每一分钱。

(五)科学谋划“十三五”林业工作。“十三五”既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加强调查研究,突出林业地位,尽快提出林业“十三五”规划总体思路。谋划启动一批新的生态修复工程,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投入力度。进一步明确严守林业生态保护红线的具体措施,守住国家生态安全底线。科学安排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改革试点,全面加强林业制度建设,充分释放林业制度红利。

(六)巩固扩大“两转变、两服务”活动成果。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两转变、两服务”活动,突出抓好建章立制工作,切实用制度管人、管事。继续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特别要大幅度减少审批事项,创新管理手段,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林业系统作风建设带来的新变化。广大林业干部职工要热爱林业、热爱自然、热爱岗位,倾心倾力,勤于奉献,敢于担当,勇于拼搏。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努力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机关,为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同志们,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使命非常光荣,任务十分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提高林业治理能力,充分发挥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巨大功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2011-贾治邦

抓住战略机遇 转变发展方式 全面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贾 治 邦(2011年1月5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农村、林业工作会议,以及全国人才工作、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十一五”林业工作,认真谋划“十二五”发展思路,安排部署2011年重点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同志会前专门听取汇报,对林业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回良玉副总理充分肯定了“十一五”时期的林业工作,对谋划“十二五”、部署2011年林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落实。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供大家讨论。

一、关于“十一五”林业工作的简要回顾

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颁发了中央10号文件,召开了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明确了林业的“四个地位”、“四大使命”和“五大功能”,把林业摆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全国务林人奋发进取,锐意改革,扎实工作,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严重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成功应对了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林业三大体系建设和各项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林业的面貌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果,为林业和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经过精心谋划和全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受到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成为继土地家庭承包之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突出亮点。一是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有18个省区市基本完成明晰产权任务,全国共解决林权纠纷80余万起,确权到户林地22.36亿亩,占全国集体林地总面积的81.69%。6825万农户拿到林权证,3亿多农民直接受益。二是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取得重大突破。公共财政支持制度、林业金融支撑制度、林权保护和流转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继建立。林权保护管理服务工作日益规范,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193个县展开。林业合作组织达到6.4万个,带动农户1846万户,经营林地3亿多亩。三是兴林富民、农村稳定取得重大成效。林改大幅度增加了农民的家庭财产,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兴林致富的热情,为破解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找到了有效途径。全国林地直接产出率已由2003年的84元/亩提高到2010年的198元/亩。2550个林改县农民林业收入占人均年收入的比重,由2009年的12.96%增加到20%以上,重点林区县超过60%,一些山区农民的收入超过了平原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216元,2010年仅红枣收入一项就达3万多元,增长了10多倍。林改还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同时,国有林场改革稳步推进,改革思路基本成熟;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二)生态建设和保护全面加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框架基本形成。紧紧围绕“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一是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力度加大。全国完成造林3.7亿亩,义务植树117.2亿株。全国森林面积达29.3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20.36%,活立木蓄积达149.13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达9.26亿亩,稳居世界首位。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78.11亿吨,年生态服务价值10.01万亿元。森林经营实现突破,完成中幼林抚育4.7亿亩。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51%。天然林保护工程圆满完成一期建设任务,退耕还林政策进一步完善,三北防护林、速生丰产用材林等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开始实施,林地保护力度明显加大。二是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全面加强。实施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5—2010年)》,完成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201个,5万多公顷湿地得到恢复。湿地自然保护区达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达100处,国际重要湿地达37处。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3%,较“十五”末增加5个多百分点。启动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建立了长江、黑龙江等流域湿地保护网络。黑龙江、湖北、宁夏等省区湿地保护和恢复面积明显增加。三是荒漠生态系统明显改善。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防沙治沙大会,国家林业局与各重点省份签订了防沙治沙责任书,全面实行了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启动了石漠化治理工程和38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第四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05—2009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比上个监测期年均多缩减43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的省份增加到29个。全国土地沙化防治进入了“整体遏制、局部恶化”的新阶段。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大熊猫等50多个濒危野生动物繁育种群持续扩大,苏铁等千余种野生植物人工种群基本建立,野马等物种回归自然进展顺利,野生动物损害补偿试点有序推进。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达2035处,总面积达18.5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9%,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森林在农田、草原和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基础作用更加突出。

(三)林业产业发展连续迈上两个大台阶,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地位已经确立。出台了《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和《林业产业振兴规划》,加强了产业扶持和指导,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林业产业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一是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松香、人造板、木竹藤家具、木地板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干鲜果品和花卉产量名列世界前茅,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2005年全国林业产值只有8400多亿元,2006年超过1万亿元,2010年突破2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由“十五”末的400多亿美元增加到900亿美元。二是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林业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52∶41∶7调整为目前的38∶53∶9,林业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加大。经济林产品产量突破1.27亿吨。2009年全国人均水果占有量达到91.2公斤,超过85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产业快速发展,不仅开辟了农民增收就业的新渠道,而且为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以木竹加工和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长,森林旅游业等新兴产业成为林业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三是产业素质实现新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龙头企业逐步壮大,林产品质量继续提高,产业化经营势头良好,工农合作更加紧密,产业带动能力持续增强。浙江省安吉县以占全国2%的竹资源,形成了占全国20%的竹产品市场、年产值达120亿元的竹产业。

(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普遍树立。首次明确提出要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并将其与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实现了生态文化建设的良好开局。一是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明显增强。中央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江西、福建等省把春节团拜改成了植树活动,重庆、山西、河南、广西、内蒙古、黑龙江、辽宁等省区市纷纷加大造林绿化力度。“生态立省”、“生态立市”、“生态立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成为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的执政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加快林业发展成为各地规划的重要内容,创建森林城市成为市长们的不懈追求。目前,已有贵阳、沈阳、长沙等22个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二是生态文化建设成绩斐然。成立了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深入研究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等问题,取得了一批重要理论成果。创作了一批富有震撼力的生态文学、影视和艺术作品,涌现出《天狗》、《踏界》、《龙顶》、《绝处逢生》、《森林之歌》、《从吴起开始》等精品力作。整理出版了《中华大典·林业典》。三是林业宣传影响广泛。围绕林业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林业宣传活动,中央媒体每年刊播林业稿件1万多条。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使林业政策深入人心,林业行业精神得到弘扬,生态文化知识广泛普及。四是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扎实开展。与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共同确定了30个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成功举办了森林城市论坛、生态文化论坛、生态文明高层论坛、绿博会、花博会等宣传教育活动,强化了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

(五)林业应急处置工作取得重大成效,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过去五年,是林业应急任务极为繁重的五年,也是应急能力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成效显著的五年。一是成功抗击重特大自然灾害。林业系统全力投入抗击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努力降低生命财产损失和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大力推进灾后生态修复和重建。二是森林防火取得显著成效。实施了《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了火灾防控能力建设和责任、措施的落实。成功扑灭2006年免渡河、2009年沾河、2010年呼中等地发生的数十起重特大森林火灾,年均火灾次数、受害面积和人员伤亡分别下降27.2%、82.6%和80.3%,与部分国家连续发生历史罕见森林大火形成鲜明对比,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表扬。三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全面加强。落实了地方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防控责任,形成了联防联控有效机制,推进了有害生物测报站点建设,增强了灾情处置能力,测报准确率达到85%,成灾率降至5‰以下。四是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不断强化。设立了350处国家级、768处省级和一批市县级监测站,成功控制多起突发疫情,维护了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利益。五是沙尘暴应急体系逐步健全。制定了部门应急预案和重点省区应急预案,建立了沙尘暴趋势会商制度。建设了39个沙尘暴地面监测站,开展了重点地区监测工作。加强了重大沙尘暴现场救灾指导,减缓了沙尘暴危害。六是林区治安状况继续改善。全面推进森林公安“五化”建设,重点加强林区治安源头管理、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突发事件应对和林区禁毒工作,稳妥处理了一批涉林非法集资案件,维护了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六)林业对外开放加速推进,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以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积极推进林业国际合作,全力服务国家发展和外交大局,林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一是森林应对气候变化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认真落实胡锦涛主席在APEC领导人会议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庄严承诺,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建立了亚太森林网络中心,提前兑现了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承诺,确立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二是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引进实施国际合作项目20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30多亿美元。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世行、亚行、欧投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顺利实施。援助欠发达国家生态建设起步良好,林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利用两种资源、服务两个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深入开展各领域国际合作。积极配合国家重大外交行动,开展了大熊猫、朱鹮、东北虎等外交工作,成功参与“老虎峰会”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十五届缔约国大会,妥善处理老虎保护、木材非法采伐等敏感问题。积极参与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日经济高层对话等重要活动,全力推动中美合作共建中国园项目建设。认真履行国际公约,与美、英、日、澳、德、印等国就林业相关议题展开了双边磋商与合作。国际竹藤组织在上海世博会设立了全部由竹藤制作的独立展馆。

(七)强林惠林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为兴林富民提供了有力保障。五年来,特别是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召开后,各项强林惠林政策密集出台,为林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林业投资创历史新高。“十一五”国家林业投入达2979亿元,比“十五”增加了80%。其中,林业基本建设投入由389亿元增加到479亿元,财政资金由1267亿元增加到2500亿元。林业贴息贷款和基本建设贴息贷款由223亿元增加到588亿元,增幅达164%。二是林业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初步建立。营造林投入补助标准由每亩100元提高到200元。属集体的国家级公益林,中央财政补偿标准由每亩每年5元提高到10元。造林、林木良种和森林抚育补贴和湿地保护补助等试点相继启动,32种林业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三是林业金融扶持政策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稳步推进,公益林保费补贴比例提高到50%,与中国人保财险公司签订了《共同推进森林保险框架协议》。林权抵押贷款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涉林贷款规模预计达1200亿元。四是林业税费政策更加优惠。以林区“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继续执行。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从20%降至10%以下,农民涉林负担进一步减轻。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改变了靠收费养人的状况。五是林区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安排中央投资70.5亿元,安排改造任务52.43万户,林区134万户列入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林区安全饮水纳入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林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地方各级政府林业投资规模空前,“十一五”共投入1900多亿元,为“十五”的3.4倍。

(八)林业基础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一是科技兴林全面加强。共获得重要科技成果1036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6项、林业专利9569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首次超过50%,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39.1%提高到43%。发布国家及行业标准502项。生态定位站、基层推广站和林产品质检机构等科技能力建设明显加强。森林认证和林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序推进。二是人才强林取得实效。林业干部培训实现了规范化、信息化,大规模培训任务圆满完成,人才总量持续增长,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基层实用人才脱颖而出,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林业院校共建工作和学科建设进展顺利。三是依法治林成效明显。森林法修改、湿地保护条例和林权争议处理条例制订工作加快推进,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森林防火条例修订完成,行政许可工作进一步规范,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稳步推进,多起行政复议案件得到妥善处理。林业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有效打击了涉林违法犯罪活动。四是林业信息化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发布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及其《指南》,成功召开了首届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确定了“加快林业信息化、带动林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大力开展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强化了数据库、应用系统、林业网站建设与整合,搭建了林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成了中国林业网、国家林业局办公网、全国林业专网和国家林业中心机房,国家林业局政府网访问量突破1.5亿人次,荣获“中国政府网站领先奖”。综合办公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全国林业系统开始进入无纸化办公新阶段,文件平均运转周期由3周缩短为1周。编制了《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开展了首次“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建立了林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和制度体系,开展了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辽宁、湖南、福建和吉林森工成为全国首批林业信息化示范省。湖南省投资近2亿元,建成了省市县乡四级专网,实现从省到乡的网络化办公和科技营造林信息化管理。五是机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林业改革、湿地管理、信息化管理、森林认证、碳汇造林等林业机构得到强化。广西、新疆、湖北、青海等省区将林业局升格为林业厅。增加了武警森林部队编制,新建了福建、甘肃总队和机动、直升机支队。南京森林公安专科学校升格为森林警察学院,并被确定为全国公安民警招录培养改革试点院校。局驻地方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和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实现合署办公。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扎实推进。深化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六是机关建设和党建工作常抓不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创四型机关、做五个模范”、“强党性、促政风、带行风”廉洁从政警示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健全,林业行风政风继续改善,林业行政效能全面提高。离退休干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机关事务管理和后勤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总的看,过去的五年,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成就辉煌、影响深远的五年,是林业地位不断提高、内涵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拓展的五年,是林业改革波澜壮阔、林业活力全面迸发、林业发展亮点纷呈的五年,是林业投入力度最大、兴林富民成效最好、林农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也是林业作用最为凸显、国际影响力最为显著、为国家大局和社会贡献最为突出的五年。林业改革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归功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全国务林人的艰苦努力。在此,我代表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林业建设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一是坚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大局谋划林业发展。始终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扣解决“三农”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粮油安全、改善林区民生等国家战略,着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森林碳汇、木本粮油、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等重点工作,既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高度一致,又拓展了林业发展空间。二是坚持用实践的全面的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指导林业发展。提出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注重统筹推进林业三大体系建设,正确处理生态与产业、兴林与富民、保护与利用等重大关系,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不断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开创了现代林业建设新局面。三是坚持以深化改革推动林业发展。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全面带动了林业体制机制创新。同时,积极推进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林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四是坚持以工程项目带动林业发展。通过深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和完善林业政策,争取到了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形成了从良种培育、植树造林、生态补偿到加工利用的强林惠林政策体系,为林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坚持以先进典型引导林业发展。从林业改革到产业发展,从政策制定到全面实施,都注重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发现、培育和总结典型,积累经验后再全面推开,既防止急躁冒进、造成失误,又避免消极畏难、无所作为,形成了点上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开的工作方法,确保了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林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造林绿化难度加大。60%以上的宜林地集中在三北、南方石漠化及干热河谷等地区,造林难度大,成果巩固难。二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7亿多亩中幼龄林亟待抚育,4亿多亩低产林亟待改造,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亟待提高。三是木材供需矛盾加剧。木材及木制品进口折合成原木,已占国内总消费量的43.6%,木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四是林业改革任务依然艰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仍需继续完善,少数地区明晰产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尚未全面启动。五是林区民生问题突出。林区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六是林业发展方式粗放。林业质量效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二、关于“十二五”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

之所以说林业发展面临极好的战略机遇,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判断:第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必须加快林业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山区经济是我国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加快山区发展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大的难题,是统筹城乡发展最艰巨的任务,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潜力所在。加快林业发展,可以释放山区发展的巨大潜能,带动亿万农民增收致富,对于统筹山区和平原、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越来越多的山区通过发展林业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发展林业走上了致富之路,也必将为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国内需求、拉动全国经济再上新的台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必须加快林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需要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最大利润的回报。森林是巨大的、绿色的、可再生的资源库和能源库,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所在。许多地方通过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已经逐步摆脱了拼资源、拼能源、高排放、高污染的旧发展模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展示了美好前景。第三,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必须加快林业发展。生态文明既有物质的又有意识的概念。所谓生态是指生物生存的环境和状态;所谓文明是指意识的、道德的范畴。建设生态文明,重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改善生态。其核心是建设和保护“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没有生态的改善,生态文明就无从谈起。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类的行为自觉地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三是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提高全社会的生态道德水平。生态意识的增强和生态道德水平的提高,又能反过来促进生态状况的改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林业部门承担着建设和保护“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的重要职责,担负着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知识的重要任务,只有加快林业发展,才能持续改善生态状况,才能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促进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改善生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因此,中央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第四,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加快林业发展。森林的增汇减排功能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成为一些国家履行减排承诺的重要途径。2010年底召开的坎昆气候变化大会,在减少毁林、防止森林退化和建立绿色基金等方面达成了共识,进一步凸显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与地位。我国在发展经济和减少排放的双重压力下,必须大力发展林业,全面增强森林的碳汇功能。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占据主动地位,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为此,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确定为约束性指标。第五,维护国家木材安全,必须加快林业发展。在世界各国不断加大本国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情况下,我国必须立足国内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加快建立木材生产战略储备基地,尽快改变木材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局面,防止木材供应长期受制于人。总之,从国家战略大局看,加快林业发展已经成为历史潮流和大势所趋。目前,国家综合实力和地方经济实力已经明显增强,完全有能力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的投入。2010年12月29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仅此一项今后10年的中央投资就高达2195.2亿元,为一期投入的2.4倍。尤其是经过“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我国林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备了大发展、新跨越的坚实基础。

在看到这些有利条件的同时,“十二五”林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林业问题的国际化、政治化趋势更加明显,我国林业将在物种保护、木材进口等方面,面临更多挑战,承受更大压力。同时,国内巨大的社会需求与林业供应能力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创新体制、完善政策的任务还很艰巨,改善林区民生仍然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争取最大限度地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才能为现代林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总的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林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审时度势,科学应对,趋利避害,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就一定能够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根据对林业形势的判断,我们提出“十二五”时期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推动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如期实现“双增”目标为核心,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坚持依靠深化改革,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力度,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加速培育主导产业,加快繁荣生态文化,全面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贡献。力争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到3.09亿公顷,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84亿吨,林业总产值达到3.5万亿元,生态文明观念全面增强,为到2020年实现生态良好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这一总体思路,“十二五”时期在全面完成各项林业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必须重点建设“十大生态屏障”,加快发展“十大主导产业”,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

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都明确要求,加快构建国土生态安全屏障。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坚持以建设和保护“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为核心,以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以防范和减轻风沙、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为重点,加快构建十大生态屏障。一是东北森林屏障。以天然林保护和经营为重点,着力提高森林资源的总量和质量。二是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以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现有植被保护为重点,着力解决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问题。三是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以营造防风消浪林带、海岸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为重点,尽快建成沿海综合防护林体系。四是西部高原生态屏障。以高原植被和高寒湿地保护修复为重点,着力建设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高原防护林体系。五是长江流域生态屏障。以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流域湿地保护为重点,切实维护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六是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以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防治水土流失为重点,进一步减少黄河泥沙含量。七是珠江生态屏障。以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石漠化防治为重点,全面改善珠江流域生态状况。八是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以防治水土流失和山洪、泥石流灾害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为重点,全面提升中小河流及库区周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九是平原农区生态屏障。以平原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为平原农区粮食稳产高产和农村生产生活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十是城市森林生态屏障。以发展城市森林和加强郊区绿化为重点,全面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这十大生态屏障,建设范围覆盖了全国主要的生态重点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建设内容包括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等主要生态系统,构成了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全国生态建设的主要抓手和战略重点。着力建设好这十大生态屏障,就能有效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国内需求,必须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富民产业,着力提升林业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十大主导产业。一是木材及其他原料林培育产业。以建立优质高效木材生产基地为重点,切实增强木材等原材料供应能力。二是林产工业。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重点,不断提升林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三是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产业。以优化品种结构和强化经营管理为重点,大力发展油茶、核桃、枣等木本粮油。四是森林旅游产业。以保护、开发和利用森林景观资源为重点,不断壮大绿色低碳林业产业规模。五是林下经济产业。以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为重点,实现林业以短养长和农民快速致富。六是竹产业。以竹林资源培育和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竹产业带。七是花卉苗木产业。以培育特色花卉和绿化苗木为重点,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花卉苗木需求。八是林业生物产业。以挖掘林地资源和物种资源潜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基因材料和生物制药等产业。九是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以加快建设野生动植物种源繁育基地为重点,全面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多种功能。十是沙产业。以发展沙区灌草饲料、沙漠观光、中药材、太阳能等为重点,充分发挥沙区光、热、土地等资源优势。这十大主导产业,涵盖了林业一二三产业,是林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是农民增收的希望和出路所在。要通过培育林业主导产业,在全国建立起一大批布局科学合理、主导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用材林基地县、油茶县、核桃县、红枣县、板栗县、花卉县、竹子县和林业产业集群,逐步形成能够在农民增收致富和县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性、支柱性作用的产业,真正为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作出突出贡献。

要如期完成“十二五”各项规划任务,切实抓好十大生态屏障建设和十大主导产业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中央关于经济发展的总方针、总政策,并结合林业实际,切实把握好以下五项重要原则。一要坚持把实现“双增”目标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双增”目标是林业建设质与量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时期,既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机遇期,也是确保2020年实现“双增”目标的攻坚期。必须紧紧围绕林业“双增”目标和“十二五”时期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这两个约束性指标,层层分解任务,加大考核力度,确保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同步增长。二要坚持把兴林富民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根本宗旨。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实现兴林富民,坚持兴林富民也更有利于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因为,只有兴林才能富民,只有富民才能激发林业经营主体的内在动力,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从而更加自觉有效地推进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必须把兴林富民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兴林富民上想办法、下功夫、见实效。通过兴林富民切实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真正推动林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三要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从深化改革、根除体制机制性障碍入手。要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搞好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着力解决与现代林业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管理方式,不断增强林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四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林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和不竭动力。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和战略基点,充分发挥科技对林业的驱动引领和突破带动作用,切实把林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最大程度地提高林业生产力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全面提升林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五要坚持把森林经营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森林经营既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永恒主题,又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最重要的内容。我国9.26亿亩人工林,平均每亩蓄积只有3.26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林业发达国家的1/5—1/10,这既是林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又是林业发展最大的潜力。我们必须把森林经营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摆上突出位置,加大资金投入,科学经营森林,精心抚育森林,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我国森林资源的质量有一个大的提升。

总之,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是全面提升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林业多种功能和作用的根本途径,是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把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贯穿于现代林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最终实现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关于2011年的林业重点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林业工作,对于确保“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意义重大。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十二五”林业工作总体思路,重点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着力深化林业改革,增强发展活力。一要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指导督促各地搞好“回头看”和检查验收,加强纠纷调处和调解仲裁,全力打好明晰产权攻坚战,确保2011年全面完成集体林地确权任务,2012年全面完成林权证发放任务。深化改革要有新举措,必须在顶层制度设计上下功夫,从森林保险、信用担保机构建设、抵押贷款入手,继续完善配套政策,打通银行资本等各种资本大规模进入林业的渠道,全面盘活森林资源资产,进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筹备召开林下经济现场会,总结交流各地兴林富民的生动实践。在认真总结福建省永安市深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百县林改大培训。切实加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建设,加强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扩大村级涉林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探索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的新途径。二要抓好国有林场改革。深化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筹备召开全国国有林场工作会议。各地要先行先试,创新经营机制,重点解决好职工养老、医疗、就业等问题,分离国有林场办社会职能。三要稳步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近期任务,争取出台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深化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试点。

(二)继续推进造林绿化,努力改善生态状况。全年计划安排营造林任务9000万亩,抚育森林8000万亩,低产林改造2500万亩,义务植树25亿株。一要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尽快上报国务院批准《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全面落实造林绿化任务。优化造林绿化方式,增加混交林、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造林比重。抓好油茶造林项目,开展核桃标准化园、碳汇造林、能源林基地建设试点。抓好义务植树和部门绿化,努力提高尽责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3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召开全国造林绿化管理工作会议。二要抓好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国务院决定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这是我国林业建设史上的又一件大事。与一期工程相比,二期工程取消了地方配套,中央财政对中央投资的项目实行全额补助;大幅度提高了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和社会保险补助标准,并将进行动态调整;将森林经营纳入了天保工程,增加了中幼林抚育和森林改造培育补助政策;扩大了工程实施范围,增加了丹江口库区11个县。这些重大突破和政策设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对林业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必须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按照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的要求,认真实施天保二期工程。上半年要专门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全面部署天保二期工程建设。同时,要抓紧编制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规划,深入推进沿海防护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等工程建设。三要强化森林经营。开展森林经营现状调查,编制《森林抚育经营实施方案》。继续抓好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努力扩大试点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增加试点内容。强化森林经营监督管理,推行森林经营行政、技术和施工负责人制。修订森林经营技术标准,加强森林经营模式和关键政策研究。四要抓好良种壮苗培育。加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管理,确定一批新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保障性苗圃。搞好林木良种补贴试点跟踪检查。依据《全国林木种苗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加强珍贵树种苗木繁育,优化种苗供应结构。严格执行“两证一签”制度,开展林木种苗专项执法检查,整顿规范生产经营秩序。

(三)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切实巩固建设成果。一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认真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完成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分解落实全国“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继续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改革。开展保护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监督检查。做好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启动国家级公益林监测与评价试点。严厉打击毁坏林木、侵占林地、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二要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大力推进湿地保护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深入实施湿地保护工程,加快构建湿地保护长效机制。研究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价值和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国际重要湿地建设和管理,促进湿地公园健康发展。三要加强荒漠资源保护。编制《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启动国家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项目。开展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做好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工作。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业建设任务,抓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推动石羊河流域、新疆等重点地区防沙治沙规划报批工作。四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编制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相关规划和《大熊猫保护工程规划》。推进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和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推动落实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实施方案。加强珍稀濒危物种拯救和保护,扩大回归自然范围。推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的调整和颁布。做好第二次全国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野生植物资源调查试点和第四次大熊猫调查。

(四)强化林业应急管理,提升灾害防控能力。一要全力抓好森林防火。继续贯彻落实《森林防火条例》,组织实施《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配备。完善预警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扎实推进依法治火、科学防火和群防群治,构建快捷高效的防火保障体系。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村级联户承包责任制,严防发生特大森林火灾。二要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推行重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政府参与的“双线”责任制管理,全面落实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政府责任制。健全考核指标评价办法,建立检疫责任追溯制度,开展检疫执法整顿工作。开展林业有害植物摸底调查,进一步强化防控措施。三要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完善监测防控体系,制定监测防控管理办法。强化监测防控形势研判,大力推进主动预警,做好重点时节、重点区位和重点疫病的监测防控。四要妥善处置沙尘暴灾害。加强沙尘暴预测预警,做好沙尘暴高发期适时监测、信息报送和应急处置工作,减缓灾害损失。五要加大林区治安防范力度。建立新型警务机制,加大林区治安源头管理和综合治理力度,深化林区禁毒工作。妥善处置涉林非法集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五)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一要继续壮大林业产业规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推动落实《林业产业振兴规划》,大力培育十大主导产业,力争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4万亿元,林产品国际贸易总量突破1000亿美元。二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鼓励推广林药、林菌、林菜、林牧等立体开发、循环利用模式,实现长中短有机结合、上中下综合利用、林农牧复合经营,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民在较短时间内增收致富。三要不断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制订《关于建立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的意见》、《关于建立重点林产品市场和林业企业联席制度的意见》,办好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中国林产品交易会等展会。四要加强林产品市场信息搜集与分析,提升林业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能力。

(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一要加强林业宣传。积极策划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林业的地位和影响力。深入开展关注森林系列活动,继续办好第八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开展第五届关注森林奖评选工作。二要推进生态文明基地建设。新建一批生态文化博物馆、科技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主题公园、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三要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继续推进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先进单位等创建活动,组织开展森林旅游节、湿地文化节、国际湿地日、爱鸟周等生态文化主题活动,全面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四要加大生态文化作品创作力度。创作一批社会效益明显的生态文化精品,办好《绿野寻踪》、《绿色时空》电视栏目,抓好《湿地空间》专题片摄制工作,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加强林业系统报刊管理,提高办刊质量效益。

(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林区民生。一要加快林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2011年是林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规模最大的一年,涉及林区上百万人口的切身利益。各地要进一步搞好调查摸底,登记核实,确保符合政策规定的棚户区和危旧房全部纳入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要根据建设任务,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协调落实配套资金,抓紧和细化各项前期工作,确保及时开工建设。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加强质量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优良、职工群众满意。拆迁安置、户型设计、房屋分配等工作,要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棚户区危旧房改造配套供热、给排水、小区道路、绿化美化等设施建设力度,确保职工群众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同步改善。密切关注和妥善处理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维护林区稳定。二要切实加强林区道路、饮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详细测算建设任务,抓紧与有关部门对接。对已经纳入相关专项规划的,要进一步明确建设任务,落实投资渠道,加快建设进程。对还未纳入规划的,要积极反映,争取尽快纳入相关专项规划,确保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同步改善。三要做好灾区生态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工作。认真实施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灾害生态修复规划,积极推进玉树地震灾区、舟曲地质灾区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重建工作,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工程质量。通过劳务购买等方式,扩大林业职工和林农就业,保障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下降,确保兴林富民、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

(八)增强支撑保障能力,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一要进一步完善强林惠林政策体系。继续实施造林、林木良种、湿地保护、中幼林抚育、野生动物损害、森林保险保费等补贴补偿补助政策。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和税收扶持政策。积极争取防沙治沙财政补助政策。努力将国有林场纳入国家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政策范围。二要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困难立地造林、森林经营和雷击火防范技术攻关,力争在林业碳汇监测计量、生物质能源、资源保护、野外科学观测和生态服务功能测算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继续实施林业科技引领计划、林业科技富民示范工程和林业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推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标准化示范区等各级各类科技示范样板。加强林业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强化林业生物安全和遗传资源管理,加快推进森林认证工作。加强协调,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林业野外生态定位观测站、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检测机构等林业科技条件能力建设。三要强化依法治林。切实抓好森林法修改,继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立法调研,推进沿海防护林条例、湿地保护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等行政法规起草修订工作。抓好野生动植物进出口证书核发管理办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制订工作。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点建设。完成规范性文件清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做好林业行政复议工作,提升各级林业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四要大力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林业信息化建设必须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统一管理,加大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共享,在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信息化业务。加快推进“金林工程”立项工作,尽快启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积极拓展林业信息化交流与合作,适时召开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加强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和林业信息化标准建设,推进应急通讯和先进成熟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五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及时准确掌握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议题谈判形势变化,认真研究坎昆会议通过的两项决议,积极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和科技攻关,及早制订我国林业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规则接轨的新政策、新措施、新规程和新标准,为林业议题谈判和林业长远发展争取主动。妥善应对森林可持续经营、非法采伐和老虎、象牙、犀牛角等涉林敏感、热点问题,全力维护国家权益。做好联合国亚太地区林业委员会会议、APEC林业部长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和国际森林年的相关工作。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公约谈判和国际规则制定。继续实施林业“走出去”战略,巩固和拓展政府间、部门间合作渠道。积极争取日、韩、澳、德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环境基金会、国际热带木材组织等双多边援助项目。

(九)全面抓好自身建设,提高服务管理能力。一要加强干部培养管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上岗、挂职锻炼力度,抓好关键岗位轮岗交流,优化机关干部配置,选派一批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过得硬的干部充实到关键岗位。颁布实施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人才工作的意见、全国林业人才“十二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全国林业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二要抓好基层林业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森林公安、调查监测、信息化等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国有林场等基层单位建设,稳定机构队伍,强化职能作用,理顺资金渠道,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办公条件,着力解决干部职工关心的民生问题。三要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抓好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开展各种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对重点领域、环节和岗位的监督检查,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依法行政。四要强化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表彰一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努力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良好的作风凝聚人心,以优良的政风推动工作。

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科学谋划,扎实工作,全面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九十周年!

下载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树丛2011年12月30日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结束时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树丛2011年12月30日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结束时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贾治邦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20111229[推荐5篇]

    提升多种功能 促进绿色增长 把现代林业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贾 治 邦 (2011年12月29日) 这次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是在“十二五”时期顺利开局......

    在年度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在年度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年是完成“十五”计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对文化工作来说,××年也是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发展的关键一年。这......

    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水利部副部长 翟浩辉 (2007年1月7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经过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就要结束了。这......

    05-贾治邦局长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定稿]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努力实现林业发展宏伟目标 ——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贾 治 邦(2010年1月21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

    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在北京举行

    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在北京举行 2014-1-9 中国文化报记者卢毅然报道:1月3日至4日,2014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在北京举行。部分与会代表列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聆听学习了刘云山、......

    在会议结束时的讲话

    在会议结束时的讲话刚才,税政科副科长**从发票管理、混合销售行为和兼营行为、个人所得税业务等十个方面给大家做了详细的讲解,很全面,很细致,和大家的日常工作结合得很紧密。各......

    周生贤在2006年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周生贤在2006年全国环保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 2006年11月11日 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 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同志们: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胡......

    陈雷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陈雷在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 作者:[ 站点编辑 ] 发表时间:[ 2010-1-18 ] 阅读次数:[ 273 ] 深入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新要求 全面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 ——在全国水利厅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