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

时间:2019-05-13 16:1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篇:论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

论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 要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关系日趋紧密的人类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之一是群体意识非常强烈。其突出表现是在内忧外患中形成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爱国已成为最高的道德规范。林则徐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备受尊崇的首要原因在于他是伟大的爱国者。本篇论文将林则徐的爱国主义内容,作一番简要的勾勒。

关键词:林则徐;爱国主义;禁烟;忠君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其谥号“文忠”,是清朝皇帝表彰其维护朝廷长远利益的辛劳所赐,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全国解放后,从开国领袖毛泽东到改革开放后的创业者,又都称赞过林则徐的变革开拓精神,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最贴切,那就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已经成了激励后来者的千古绝唱。林则徐的爱国主义内容有很多,其包括:

第一,为国兴利除害。

他所以如此坚决地禁止贩卖和吸食鸦片,在于他看到烟毒蔓延“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1]因此,“明知入于坎口......冀为中原除此巨患,拔本塞源。”[2]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意识是历代志士为国献身的思想基础,林则徐继承了这种优秀传统。这种品德是在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和长期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他登上仕途特别是出任地方官以后,关心民瘼,对漕务、盐政、救灾和水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要政,都认真研究,革除弊病,采取各种措施,力疏民困。尤其是对病民很深的水灾、漕运等项十分留心,锐意兴修水利,并提出了一些重大的建议。在他看来,“天下未有万人忍饥,肯听一家之独饱者。”[3]为了巩固原有的社会秩序,就不能不亟于兴利除弊。以此为出发点逐步培育了他对国计民生事事关心的高度责任感。这是他的爱国主义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爱国主义大量地体现在日常给予国家和人民的奉献中,但它的最强音往往迸发于祖国处于外敌威胁的危难之际。禁止何种货物进出口,这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禁止毒品贸易更是保护人民、维护国家尊严的正确措施。可是,清政府在推进这项正义事业时,英国政府却不顾国际关系准则,成了国际贩毒集团的不光彩的支持者。面对比己方强大得多的侵略者,林则徐坚定、卓越地领导了广东地区的反侵略战争,在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英军北犯得逞,朝野议论叠起,道光皇帝出尔反尔,昏昧地谴责林则徐之际,他出于“每念一身之获咎犹小而国体之攸关甚大”的爱国热忱,严正地表示“......鸦片之为害甚于洪水猛兽,即尧舜在今日,亦不能不为驱除。......而天下万世之人亦断无以鸦片为不必禁之理,若谓夷兵之来系由禁烟而起,则彼之以鸦片入内地者,早已包藏祸心,发之于此时,与发之于异日,其轻重当必有辨矣。”[4]从而有力地批驳了侵略有理的谬论。同时,与空谈维护天朝威严、讨伐“奸夷”之辈不同,林则徐把爱国热忱与筹划防务的切实行动密切结合起来。他与大吏商绅和衷共济,从炮台的修筑、军械添置到兵勇的整顿招募,特别是利用民力,组织团练,随在设防,保卫乡土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第三,反对侵略与虚心了解外国情况和维护各国人民正常往来相结合。

他不但注意了解敌方当前的动态,组织人员翻译外文报刊,而且主持译编《四洲志》,努力改变对西方历史和现状的无知状态;翻译国际法,运用新的知识捍卫国家的利权。同时,他敢于正视船炮落后于西方的现实,积极购置洋炮夷舟,这些都迈开了近代中国人了解世界和学习西方的第一步。尽管这一步走得还很小,且有许多不足之处,却是艰崎长路的极其宝贵的开端。他还反对良莠不分,在多数场合区分了贩毒者与从事正当贸易的商人,区分了侵略国与非侵略国的商人;并反对封港闭市的错误主张。所有这些都令他的爱国主义言行具有前所未有的内容,开始显示近代色彩。在古代中国,敌强我弱的态势也曾一再出现。但在那时,中国弱中有强,在文化上通常都比自己的敌对势力强一些。因此,尽管在斗争中也要千方百计探听敌方情况,却从未出现过在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对手都明显地高于自己,不得不以他们为师的状况,林则徐及其同时代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变化的深刻内涵。翻开林氏遗文,传统的天朝上国盲目自大的语句俯拾皆是;他还不可能跳出这个窠臼。但出于一个致力经世致用的著名人物的求实态度,他敢于正视现实,因而以对国家命运高度负责的精神认认真真地研究对手,并不惜引进对方物质文明(如船炮)和精神文明(如国际法)的成就作为保卫自己国家的手段。在近代中国,维护国家独立,增进人民福祉一直同能否正确对待西方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林则徐给中国爱国主义的传统增添的新内容也离不开这个中心。

第四,爱国与忠君结合。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两者本是一物的两个方面。林则徐还不可能超越这个传统。道光二十二年(1842)他赴戍边疆之际写道:“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人事如棋浑不定,君恩每饭总难忘。”不忘君恩与制伏正在蹂躏中国的“犬羊”就是他最关切的两件事。这是他在生离死别之际的真情流露。他自己的表白与历史记载都说明了“感上殊遇”,为君分忧,正是林氏“早知身,蹈危机”[5],而毅然赴粤禁烟的重要动力。

以上情况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了林则徐的爱国主义情操,使他成为与岳飞、文天祥等并列而无愧的民族英雄。

参考文献:

[1][3][4]林则徐.《林则徐集》[M].中华书局,1963年.第601,3,884页

[2] 《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鸦片战争》[M].外文出版社(北京),1976年.第567页

[5] 林则徐.《林则徐书简》[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91页

第二篇:论爱国主义精神

论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的江河奔涌东逝,卷起千堆雪,卷走了名利,卷走了虚无,却卷不走那些站立在浪头尖端的英雄人物;浪淘万粒沙,淘尽了繁华,淘尽了荣辱,却淘不尽那些高尚而不朽灵魂。在我们追慕先贤时不难发现他们有一个共通点,他们都具有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怀。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字字句句无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然而只有那些撑乾坤舞日月,为国捐躯,血染沙场的人才是爱国者吗?我看不然,我相信爱国主义还有更广阔更深远的含义。

马上就到端午节了,提到端午节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屈原。我还记得高中的时候背他写的《离骚》可以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每当背诵时脑海里就会出现一个画面。滔滔江水,如时光流逝。在那美丽的漓江水边,我看见屈子傲然的身影。鞠躬尽瘁,竭忠尽智,谁料月明多被乌云妨,人清总被世俗污,忠信却遭疑忌,正直反遇诽谤,穷苦倦极,忧愁幽思,怨生《离骚》。当自己的理想彻底破灭,抱负终不得施展时,他选择了那清清的江水,来保全自己的高洁,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远离世间污浊。

大家可能觉得他很傻,会问他为什么要跳河自尽。我想是因为他的爱国之心赤诚热烈,不愿国家落入谗臣之手,所以选择忠言直谏;因为高洁之情坚定不移,不愿与其他人同流合污,所以选择遗事世独立;因为不愿向敌人屈服,所以选择以死明志,因为不愿苟且偷生,所以选择随水而逝。这份对国家的真诚与责任难道不是爱国主义最直接的体现吗?

屈原的死是用生命的消亡来获得灵魂的永生,是用不朽的精神见证对国家的真诚。他如一只断线的风筝,悠然地栽入水中,但他爱国主义的精神却在后人的纪念与缅怀中传递。苏武牧羊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试想一下,苏武举起羊鞭与朔风冷月作伴与孤冢羊群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十九载风风雨雨的坚守铭记下对国家忠贞不渝的信念,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就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钱学森先生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美国对他的评价是他至少超过五个师的力量,而且他一定会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他知道,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他要把自己的知识献给伟大的祖国,当新中国成立后,他冲破层层阻力,不顾坐牢、恐吓甚至生命的危险,放弃在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到祖国后,他不嫌弃国内艰苦的条件,和其它科学家一道,从最原始的工具开始,成功制造出了“两弹一星”,中国从此步入军事强国和航天强国之门这让我们懂得了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和祖国的利益相符合方能最充分地显现出来,如果不顾及祖国的利益,即使个人发展得再辉煌,也不过是个空壳的种子,永远会遭到世人的唾弃,华罗庚拒绝外国重金招聘,充分体现了一个科学工作者对祖**亲的热爱。谈古论今,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又如何表达爱国热情呢?我们没有生在腥风血雨的秦汉王朝,不能像李广一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不教胡马度阴山;我们没有生在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不能像李白一样酒入豪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我们没有生在丧权辱国的满清时期,不能像葛云飞一样为国捐躯,奋战不已。然而我们应该庆幸生在这个百舸争流的大时代,我们应该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学习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在同样艰苦的条件下,有的人萎靡不振,有的人却能

一奋骥足。因为志向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个有坚定信仰和志向的人,他认为人生的全意义就在于为自己的志向作出不懈的努力。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当今,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要求大学生尽快成才。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能否为社会发展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责任的履行。关注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起自己所应尽的责任、从而形成自觉的责任意识,做有责任勇担当的知识青年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人生目标。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努力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优良的道德传统,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明确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将传统优良品质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只有铭记历史,记住封闭、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把改革开放视为己任,树立赶超意识,振奋民族精神,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

有一位老兵曾说:我们不怕牺牲,我们怕被人遗忘。我想他们怕遗忘的是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邓小平同志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今天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要我们再去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穿草鞋。艰苦奋斗首先是指在思想上、和学习上要有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增强艰苦创业的意识。其次,当代大学生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抑奢少费,崇俭守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提倡艰苦奋斗,大兴勤劳节俭之风,人人奋发努力,个个勇于负责,才能生生不息,蓬勃发展。大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主要经济来源还是来自父母的供给,我们要培养节俭观念,消费要恰到好处,不能攀比、更不能挥霍、浪费。艰苦奋斗是我们成才的必由之路,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担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就又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要说:你们的精神早已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中,相信革命先辈的鲜血不会白流;相信新世纪的一代会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也相信祖国明天会更好!

我们只有牢记使命高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思想道德质品,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使自己的成才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振兴祖国、强国富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为之努力,让我们的青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光,让我们的热血抛洒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这就是我们一颗颗忠诚的爱国心。

第三篇: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人,其词在南宋开一代新风。本文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的思想内容来探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辛弃疾 生平抒发壮志 英雄失路 批评朝廷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作家,其主要文学成就在词这一方面,他的词在南宋开创了一代新风,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沉雅健, 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词风。辛弃疾生于南宋中期,中原早已沦丧,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而在江南的南宋统治集团中,则分为主和、主战两派,主和派苟且偷安,妥协投降;主战派要求收复失地,北定中原。辛弃疾是主战派人物之一,其一生都

在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进行着不懈的斗争。现在就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词的思想内容这两方面来探究他的爱国精神。

一、坚持抗金

反对投降的一生

辛弃疾的一生,按其人生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揭竿而起

擒判南归:(1岁~23岁)辛弃疾出生时(1140年),山东已沦陷金人之手,宋室南渡已经十三年,他的父亲早亡,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富有民族气节,青少年时期的辛弃疾受祖父爱国思想影响很深。辛弃疾在(1154年~1157年)两次到北方察看地形,探听金军虚实,积极为起义作准备,志在收复失地,报效国家。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济南人耿京聚集十万人奋起抗金,声势浩大,威震一时。辛弃疾也随之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在耿京军中掌书记,与耿京共同谋划军事。这年正月,辛弃疾受耿京委派,辛弃疾领人前去建康(今江苏南京)求见高宗,在完成任务返回山东途中,得知耿京被投降金兵的叛徒张安国杀害,立即率五十骑杀向济州(今山东巨野),在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活捉了张安国,并押回建康斩首。辛弃疾这一英雄壮举、体现了他非凡的胆略,得到高宗的称赞。辛弃疾从此成为南宋朝廷一名抗战将领,这年他二十三岁。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体验,他熟悉军旅生活,“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千弦翻塞外风,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些都是他后来对当年抗金时军旅生活的深情回忆,也充分印证了他青年时期投身抗金战斗的经历,辛弃疾把自己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奔赴沙场,义无返顾,为国杀敌,疆场搏命,这是何等的英雄豪迈!词人的这样的英雄壮举,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更令人钦敬佩服!

(二)辗转任职

壮志难酬:(24岁)~42岁

辛弃疾南归后,从二十四岁到四十二岁,在江淮两湖间辗转任职,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时光。他相继作过江阴鉴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隆兴知府安抚使、湖北、湖南转运副使等地方官,也曽作过司农主薄、仓部郎官、秘阁修撰与大理少卿等中央官吏。职务的频繁调动,使他不能在任职期间有所作为。但他在职权范围之中,为统一中原,收复失地时时做着努力。“隆兴和议”后,一一六八年,在任建康通判时,二十六岁的辛弃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分析宋金形势,反对“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争衡于中原”的论调,提出自治图强,恢复中原的治国方略。三十一岁进献《九议》,从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方面,陈述用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大计,贴实详明,却被置之不用。三十三岁时即预言金朝“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这也体现了辛弃疾的忠心爱国、智略超群及卓识远见。任江西安抚使时,旱灾严重,百姓粮荒,富商大贾却乘机谋取暴利。他一到任即发布“闭粜者配,强籴者斩”的文告,稳定了粮食市场,使“民赖以安”。并在后来给皇帝上书中提出:“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论盗贼札子》)他希望朝廷改革吏治以减轻人民负担,使国家强盛。四十一岁时在湖南创建了雄震一方的飞虎军,为防止金兵南犯也在为北伐作准备。

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施展他的雄才将略,指挥千军万马,上阵杀敌,报效国家,“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国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他南归之初,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判,六年后官职虽有升迁,但都在地方任职,而且每任时间都不长,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二岁,十三年调换十四任官职,使他在任上难以有所作为。进入中年之后,经历了宦海沉浮,他不能点兵沙场,只能落日城头,弹铗悲歌:“腰间剑,聊弹铗”(《满江红》)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定**》)、“试弹幽愤泪空垂”(《鹧鸪天》)的失路英雄,英雄空怀报国之心,徒有收复中原的志向,有着不凡的雄才将略,却为南宋朝廷妥协投降的路线所不容,使他得不到重用,甚至遭受打击,壮志难酬。

(三)反复起用

含恨而逝:(43岁~68岁)

辛弃疾在作地方官时,关心民生,改革弊政,纠弹贪官污吏,引起了一些朝臣的忌恨,加之他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苟且偏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于是地方贪官污吏与朝中奸臣勾结,多次制造罪名,对他加以贬斥。四十二岁的壮年,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五十二岁时起复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诬陷落职,再度赋闲八年;六十四岁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又制造万领红衲,准备招募丁壮建军,希望建功立业,不料却因得罪权贵,遭谗被贬,回到铅山故居;直至宋金战局逆转,金兵入侵淮南时,宋朝廷才加封辛弃疾枢密院都承旨,想让他力挽颓局,可此时的老英雄已经老病在床,六十八岁时含恨而逝。这二十五年期间,辛弃疾多次被贬,又多次被起用,他的仕途历尽坎坷。英雄壮志未酬,已入“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的暮年晚景,常感叹“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蓦山溪》)这更使他因年华虚度,然国仇未雪,更觉时不我待,倍觉紧迫。尽管这样,他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即便在多次罢官家居,弃置赋闲的境遇下,仍然一刻

也没有忘怀分裂的祖国,反而更加炽烈,直至含恨而终。

辛弃疾生于爱国志士之家,从小受祖父影响,青少年时投身抗金活动,身先士卒;南归之后又为北定中原,收复失地进行了不懈努力,虽遭嫉恨排挤,多次被贬,却矢志不渝,其心不改,其节不移,其爱国热情从未减弱。他的一生是在坚持抗金、反对投降中度过的,他是伟大的爱国志士,他的爱国热情和扶危济世的责任感,当仁不让、勇于献身的爱国情怀,一生奋战、一往无前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并世代相承。

二、抗金救国

收复中原的主旨

靖康之变使中原沦陷,山河破碎,目睹中原人民遭受种族歧视与蹂躏,辛弃疾在青少年就立下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他的这一志向不仅贯串着他一生的政治事业,同时也在他词的创作中有深刻的反映。辛弃疾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但多数以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思想为主题,并进行了多角度抒写。现就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的抒写角度进行要的分析:

(一)收复中原的壮志:

辛弃疾早年参加抗金活动,“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即写自己以实际行动为收复中原献身;到晚年仍是“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则抒发的是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是英雄强烈而执着的历史使命;辛弃疾萦绕心头的愿望,正如陆游以塞上长城自许一样,拥有一颗滚烫的爱国之心,更有崇高的为国献身精神。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为作者六十六岁时所作,他此时虽是垂暮之年,但因复出起用,看到收复中原有望,仍激流勇进,壮心不已,奋起筹划。他登临京口北固亭,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不凡的业绩,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优秀的词章。词的上阕歌颂了孙权和刘裕,因为他们中一个打垮了北方的入侵者,保卫了国家;一个北伐胜利,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通过怀古,既歌颂了古代的英雄,又表达了自己的收复中原的壮志,又侧面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情怀。批评了南宋朝廷苟安的政策。下阕以刘义隆好大喜功导致北伐惨败的史实,告诫当局要谨慎备战,不可抄之过急;又以廉颇自喻,表述自己老当益壮,愿为北伐贡献力量的心愿。作者在怀古中吟今,在叙事中言志,一连用了四个典故,既切地、又切事、还切时、更切情,充分的表达了自己想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二)英雄失路的悲慨:

辛弃疾南归之后,他大量的岁月是在被贬谪闲居中度过的。“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记辛弃疾稼轩先生墓志》)这种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悲愤,形成了辛弃疾词作的另一主题。“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满江红•倦客新丰》)道出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

领兵马的将军,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平生以英雄自诩,渴望成就英雄伟业,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英雄事,曹刘敌”(《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英雄失路,胸中的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韬略得不到施展,这是何等的凄凉?悲痛、愤懑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国土沦丧、故土难回的焦虑漂泊感;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失落紧迫感,交织于胸、萦绕于心,刚强的老英雄也难免愤然落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他抒写这种英雄失路的悲愤之情的代表作: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水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烩,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相见,六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这首词也写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上阕以阔大苍茫的境界和落日城头的背景,刻画了失意词人的自我形象。用抽刀凝视,拍栏长叹的具体细节,表现诗人的爱国激情,道出满腔忧愤。下阕用两个历史故事,从反面着笔,说明自己精忠报国的志愿,他既不作忘国思乡的张翰,也不学只图温饱的许汜,然而坐视年华流逝,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一腔孤愤、沉郁悲凉!由于朝廷苟且偏安、妥协投降的方针,使辛弃疾报国无门,正是这种英雄失路的悲愤,更集中集现了爱国词人、抗金老英雄那历久弥坚的一片赤诚爱国之心。

(三)对南宋王朝的批评

南宋朝廷昏暗,一直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对抗金人士多加贬谪弃置。这种腐败状况令辛弃疾十分愤慨,他批判南宋朝廷忘了国耻家仇:“神州陆沉,几曽回首?”(《水龙吟》)他慨叹国家分裂,而朝廷竟乐此偏安:“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去,了无尘迹。”(《满江红》)他谴责朝廷不思北伐,苟且偷安以致“西风塞马肥。”(《木兰花慢》);他批评南宋统治者是非不明、贤愚不辨、忠奸不分:“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他痛愤英雄豪杰被压抑摧残、弃置埋没:“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贺新郎》);更直接讽刺宋光宗迫使自己投闲退隐、罢官家居:“君恩重,教且种芙蓉。”(《小重山•与客泛西湖》)他愤怒地要清除抗金事业的绊脚石、蒙蔽君主、苟且误国的奸臣:“斫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他指出投降派的苟且偷安,纵能快活一时,最后终难免落入可耻的下场:“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摸鱼儿》)辛弃疾的这类词作,或委婉含蓄,或借古喻今,或直言慷慨,都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弊端,不仅富有战斗性,还突出反映了他多次上书献策,要求北伐;设想用多种方法建军备战,收复失地,这是多么强烈的爱国情怀、多么赤诚的爱国忠心!

辛弃疾青年时期,投身抗金战斗,金戈铁马,冲锋陷阵,闯金营、擒叛徒,为抗击侵略而战斗,胆略非凡、为民族事业而战,英勇豪迈;南归后无论是作地方官,还是为中央官吏,均以北伐中原、收复是他为目标,并为之作了不懈的努力,深谋远虑、智略超群;即使遭受打击,几度被贬赋闲,其心不泯,矢志不渝;辛稼轩的词作,无论是抒发自己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抒写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悲愤,还是批判南宋朝廷的投降政策、苟且偷安,都突出表现了他精忠

报国、热爱祖国的一片丹心,忠心昭日月,千古一词人!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29页—第133页.于非主编《中国文学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75页—第81页.

第四篇: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论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人,其词在南宋开一代新风。本文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的思想内容来探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辛弃疾生平抒发壮志英雄失路批评朝廷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志士,杰出的词作家,其主要文学成就在词这一方面,他的词在南宋开创了一代新风,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词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沉雅健, 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词风。辛弃疾生于南宋中期,中原早已沦丧,正是宋金对峙,民族矛盾尖锐,中原人民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期。而在江南的南宋统治集团中,则分为主和、主战两派,主和派苟且偷安,妥协投降;主战派要求收复失地,北定中原。辛弃疾是主战派人物之一,其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进行着不懈的斗争。现在就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词的思想内容这两方面来探究他的爱国精神。

一、坚持抗金反对投降的一生

辛弃疾的一生,按其人生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揭竿而起擒判南归:(1岁~23岁)

辛弃疾出生时(1140年),山东已沦陷金人之手,宋室南渡已经十三年,他的父亲早亡,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富有民族气节,青少年时期的辛弃疾受祖父爱国思想影响很深。辛弃疾在(1154年~1157年)两次到北方察看地形,探听金军虚实,积极为起义作准备,志在收复失地,报效国家。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济南人耿京聚集十万人奋起抗金,声势浩大,威震一时。辛弃疾也随之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在耿京军中掌书记,与耿京共同谋划军事。这年正月,辛弃疾受耿京委派,辛弃疾领人前去建康(今江苏南京)求见高宗,在完成任务返回山东途中,得知耿京被投降金兵的叛徒张安国杀害,立即率五十骑杀向济州(今山东巨野),在有五万之众的金兵营地,活捉了张安国,并押回建康斩首。辛弃疾这一英雄壮举、体现了他非凡的胆略,得到高宗的称赞。辛弃疾从此成为南宋朝廷一名抗战将领,这年他二十三岁。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体验,他熟悉军旅生活,“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念奴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千弦翻塞外风,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些都是他后来对当年抗金时军旅生活的深情回忆,也充分印证了他青年时期投身抗金战斗的经历,辛弃疾把自己的爱国热情投入到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奔赴沙场,义无返顾,为国杀敌,疆场搏命,这是何等的英雄豪迈!词人的这样的英雄壮举,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更令人钦敬佩服!

(二)辗转任职壮志难酬:(24岁)~42岁

辛弃疾南归后,从二十四岁到四十二岁,在江淮两湖间辗转任职,消磨了近二十年的时光。他相继作过江阴鉴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隆兴知府安抚使、湖北、湖南转运副使等地方官,也曽作过司农主薄、仓部郎官、秘阁修撰与大理少卿等中央官吏。职务的频繁调动,使他不能在任职期间有所作为。但他在职权范围之中,为统一中原,收复失地时时做着努力。“隆兴和议”后,一一六八年,在任建康通判时,二十六岁的辛弃疾向孝宗上奏《美芹十论》,分析宋金形势,反对“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争衡于中原”的论调,提出自治图强,恢复中原的治国方略。三十一岁进献《九议》,从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方面,陈述用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大计,贴实详明,却被置之不用。三十三岁时即预言金朝“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这也体现了辛弃疾的忠心爱国、智略超群及卓识远见。任江西安抚使时,旱灾严重,百姓粮荒,富商大贾却乘机谋取暴利。他一到任即发布“闭粜者配,强籴者斩”的文告,稳定了粮食市场,使“民赖以安”。并在后来给皇帝上书中提出:“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论盗贼札子》)他希望朝廷改革吏治以减轻人民负担,使国家强盛。四十一岁时在湖南创建了雄震一方的飞虎军,为防止金兵南犯也在为北伐作准备。

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施展他的雄才将略,指挥千军万马,上阵杀敌,报效国家,“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然而,自隆兴元年(1163)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国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他南归之初,被任命为小小的江阴佥判,六年后官职虽有升迁,但都在地方任职,而且每任时间都不长,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二岁,十三年调换十四任官职,使他在任上难以有所作为。进入中年之后,经历了宦海沉浮,他不能点兵沙场,只能落日城头,弹铗悲歌:“腰间剑,聊弹铗”(《满江红》)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定**》)、“试弹幽愤泪空垂”(《鹧鸪天》)的失路英雄,英雄空怀报国之心,徒有收复中原的志向,有着不凡的雄才将略,却为南宋朝廷妥协投降的路线所不容,使他得不到重用,甚至遭受打击,壮志难酬。

(三)反复起用含恨而逝:(43岁~68岁)

辛弃疾在作地方官时,关心民生,改革弊政,纠弹贪官污吏,引起了一些朝臣的忌恨,加之他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苟且偏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于是地方贪官污吏与朝中奸臣勾结,多次制造罪名,对他加以贬斥。四十二岁的壮年,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五十二岁时起复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诬陷落职,再度赋闲八年;六十四岁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又制造万领红衲,准备招募丁壮建军,希望建功立业,不料却因得罪权贵,遭谗被贬,回到铅山故居;直至宋金战局逆转,金兵入侵淮南时,宋朝廷才加封辛弃疾枢密院都承旨,想让他力挽颓局,可此时的老英雄已经老病在床,六十八岁时含恨而逝。这二十五年期间,辛弃疾多次被贬,又多次被起用,他的仕途历尽坎坷。英雄壮志未酬,已入“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的暮年晚景,常感叹“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蓦山溪》)这更使他因年华虚度,然国仇未雪,更觉时不我待,倍觉紧迫。尽管这样,他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即便在多次罢官家居,弃置赋闲的境遇下,仍然一刻

也没有忘怀分裂的祖国,反而更加炽烈,直至含恨而终。

辛弃疾生于爱国志士之家,从小受祖父影响,青少年时投身抗金活动,身先士卒;南归之后又为北定中原,收复失地进行了不懈努力,虽遭嫉恨排挤,多次被贬,却矢志不渝,其心不改,其节不移,其爱国热情从未减弱。他的一生是在坚持抗金、反对投降中度过的,他是伟大的爱国志士,他的爱国热情和扶危济世的责任感,当仁不让、勇于献身的爱国情怀,一生奋战、一往无前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并世代相承。

二、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主旨

靖康之变使中原沦陷,山河破碎,目睹中原人民遭受种族歧视与蹂躏,辛弃疾在青少年就立下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他的这一志向不仅贯串着他一生的政治事业,同时也在他词的创作中有深刻的反映。辛弃疾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但多数以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思想为主题,并进行了多角度抒写。现就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的抒写角度进行要的分析:

(一)收复中原的壮志:

辛弃疾早年参加抗金活动,“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即写自己以实际行动为收复中原献身;到晚年仍是“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则抒发的是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是英雄强烈而执着的历史使命;辛弃疾萦绕心头的愿望,正如陆游以塞上长城自许一样,拥有一颗滚烫的爱国之心,更有崇高的为国献身精神。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

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

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为作者六十六岁时所作,他此时虽是垂暮之年,但因复出起用,看到收复中原有望,仍激流勇进,壮心不已,奋起筹划。他登临京口北固亭,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不凡的业绩,心潮激荡,写下了这首优秀的词章。词的上阕歌颂了孙权和刘裕,因为他们中一个打垮了北方的入侵者,保卫了国家;一个北伐胜利,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通过怀古,既歌颂了古代的英雄,又表达了自己的收复中原的壮志,又侧面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情怀。批评了南宋朝廷苟安的政策。下阕以刘义隆好大喜功导致北伐惨败的史实,告诫当局要谨慎备战,不可抄之过急;又以廉颇自喻,表述自己老当益壮,愿为北伐贡献力量的心愿。作者在怀古中吟今,在叙事中言志,一连用了四个典故,既切地、又切事、还切时、更切情,充分的表达了自己想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二)英雄失路的悲慨:

辛弃疾南归之后,他大量的岁月是在被贬谪闲居中度过的。“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记辛弃疾稼轩先生墓志》)这种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悲愤,形成了辛弃疾词作的另一主题。“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满江红•倦客新丰》)道出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

领兵马的将军,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平生以英雄自诩,渴望成就英雄伟业,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英雄事,曹刘敌”(《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英雄失路,胸中的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韬略得不到施展,这是何等的凄凉?悲痛、愤懑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国土沦丧、故土难回的焦虑漂泊感;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失落紧迫感,交织于胸、萦绕于心,刚强的老英雄也难免愤然落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他抒写这种英雄失路的悲愤之情的代表作: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水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

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

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烩,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相见,六郎

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

雄泪。

这首词也写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上阕以阔大苍茫的境界和落日城头的背景,刻画了失意词人的自我形象。用抽刀凝视,拍栏长叹的具体细节,表现诗人的爱国激情,道出满腔忧愤。下阕用两个历史故事,从反面着笔,说明自己精忠报国的志愿,他既不作忘国思乡的张翰,也不学只图温饱的许汜,然而坐视年华流逝,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一腔孤愤、沉郁悲凉!由于朝廷苟且偏安、妥协投降的方针,使辛弃疾报国无门,正是这种英雄失路的悲愤,更集中集现了爱国词人、抗金老英雄那历久弥坚的一片赤诚爱国之心。

(三)对南宋王朝的批评

南宋朝廷昏暗,一直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对抗金人士多加贬谪弃置。这种腐败状况令辛弃疾十分愤慨,他批判南宋朝廷忘了国耻家仇:“神州陆沉,几曽回首?”(《水龙吟》)他慨叹国家分裂,而朝廷竟乐此偏安:“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去,了无尘迹。”(《满江红》)他谴责朝廷不思北伐,苟且偷安以致“西风塞马肥。”(《木兰花慢》);他批评南宋统治者是非不明、贤愚不辨、忠奸不分:“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他痛愤英雄豪杰被压抑摧残、弃置埋没:“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贺新郎》);更直接讽刺宋光宗迫使自己投闲退隐、罢官家居:“君恩重,教且种芙蓉。”(《小重山•与客泛西湖》)他愤怒地要清除抗金事业的绊脚石、蒙蔽君主、苟且误国的奸臣:“斫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他指出投降派的苟且偷安,纵能快活一时,最后终难免落入可耻的下场:“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摸鱼儿》)辛弃疾的这类词作,或委婉含蓄,或借古喻今,或直言慷慨,都揭露了当时的政治弊端,不仅富有战斗性,还突出反映了他多次上书献策,要求北伐;设想用多种方法建军备战,收复失地,这是多么强烈的爱国情怀、多么赤诚的爱国忠心!

辛弃疾青年时期,投身抗金战斗,金戈铁马,冲锋陷阵,闯金营、擒叛徒,为抗击侵略而战斗,胆略非凡、为民族事业而战,英勇豪迈;南归后无论是作地方官,还是为中央官吏,均以北伐中原、收复是他为目标,并为之作了不懈的努力,深谋远虑、智略超群;即使遭受打击,几度被贬赋闲,其心不泯,矢志不渝;辛稼轩的词作,无论是抒发自己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抒写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悲愤,还是批判南宋朝廷的投降政策、苟且偷安,都突出表现了他精忠

报国、热爱祖国的一片丹心,忠心昭日月,千古一词人!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29页—第133页.于非主编《中国文学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第75页—第81页.

第五篇: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物理111朱紫洪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当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五四运动的场景变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仿佛看到,北大等十几所高校的3000名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愤怒地向全中国全世界喊出这些口号。

此时,爱国主义油然而生,与五四运动的全体大学生产生共鸣。

爱国主义就是人们对于自己的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及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不用我多说,爱国主义的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也是精神家园的寄托。

然而,当代的我们大学生应该怎样来实现爱国呢?

曾有无数的人提出过这一问题,这是一个没有答案却明确于每个大学生心中的问题:大学生应当如何爱国?更具体的说就是作为享受着国家提供的高等教育机会的大学生应当如何去热爱、去回报我们的祖国?将当前较为主流的几点意见归纳如下,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同学的共鸣。

意见一:大学生爱国就要落到实处!

爱国不是用说的,是实实在在做的,并不是我们每个人每天说几遍爱国,我们就真的爱国了。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未来中华民族的领跑者,大学生理应从自身做起,为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或许,有人会问“国是什么?国在哪里?”那么请记住国是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国是华夏大地每一处疆土,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爱国就要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渗透、去践行“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具体到大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利用假期去贫困地区支教,可以投身到服务社区的大潮中去,也可以利用自己所在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去引导社会视点集中到社会弱势群体上去。当然每一个大学生切切实实的去关心身边的每一位同学,让这份爱国之心一传十、十传百的推广开更是爱国的良好表现。我们大学生每年享受着国家那么多的教育补贴,教育基金,我们有义务积极地为祖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意见二:大学生爱国就应当老老实实的学习

大学生是什么?大学生是社会优秀的人才,是国家每年花大量人财物力着重培养的国家栋梁,是国家未来的希望。现在我们的前辈们在努力建设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任务在于未来,我们的价值也将在未来得以体现,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过早的就深入到爱国主义的实践中去以至于耽误了学业,只要我们心中有国家,有民族,只要我们有效地利用好国家给与我们的优越的受教育机会,抓紧时间学好真功夫,尽早将自己锻炼成为有用的、能为国家做出切实贡献的人才,那么我们就算是爱国了。而这种爱国才算得上是真真正正的爱国,真真正正的想国家所想,急国家所急的爱国。

意见三:大学生应理性爱国

有的人以“爱国激进者”的面貌出现,专门去挑别人在“爱国”上的毛病,却不省察自己的言行里有多少真诚的爱国元素。譬如:一些“骂娘爱国者”,就专门袭击所谓“丢了国格”的人,就连一对母女在公园处于好奇穿着日本和服照张像,也被骂为“卖国、有损国家形象”。乍一看,他们的言行似乎出于爱国的动机,岂不知,当他们的唾沫星子喷向普通国民或曾为国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知名人士时,已经把爱国主义当成了装饰自己的抽象标签,变成了伤害国人和“有损国家形象”的恶语。理解爱国主义要与当前的国。

从唐朝韩愈的:“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其忧国、报国、献身之举,感染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历史上,数不清的名人学者、爱国志士,以他们具体的言行,为爱国主义做了生动而具体的注脚。可见,爱国主义决不是仅仅挂在口头上的,而是有着丰富和具体的内容的,是与博大的胸襟和卓越的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证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下载论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

    论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 字数:6375 目 录一、闻一多诗歌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1、中国的旧式教育和西式教育影响了他的思想; 2、闻一多所处时代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

    《徐则林》观后感

    看电影《林则徐》有感 胡琼文 六(3) 今天,我看了电影《林则徐》。看完后,我的心情像起伏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记叙了19世纪30年代,英国商人把大量的鸦片贩卖到我国,牟取......

    徐亭林自荐信

    自荐信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我是南昌教育学院综合部教学部10级工商企业管理班的徐亭林同学;男、汉族、现年21岁、法定年龄23岁、身高161cm 、生于1990年3月。去年很荣幸被系部......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精神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别:11策划 姓名:杨紫茜 学号:11111322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一种无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首先,要明确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爱国主义是指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识、践报国之行,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

    论中国入世后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汇编)

    论中国入世后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与爱国主义话语爱国主义是以对民族和国家的关注与定位为基础的,因此爱国主义总是与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纠缠在一起。爱国......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即为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是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的表现,我们应该有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