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资源在 建设山上浙江

时间:2019-05-13 16:1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林地资源在 建设山上浙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林地资源在 建设山上浙江》。

第一篇:林地资源在 建设山上浙江

林地资源在 建设山上浙江,发展山区经济”中的作用

今年上半年,由省委交办省政协负责开展的“建设山上浙江,发展山区经济”重点调研课题,影响面广,意义重大,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林地既是森林资源的重要依托,也是“建设山上浙江,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据2007年《浙江省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报告》公布,全省拥有林地面积669.90万公顷,其中防护林和特用林面积174.4万公顷;用材林面积307.39万公顷;经济林面积111.80万公顷(含竹子);其他林地76.28万公顷。全省活立木总蓄积21669.6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同时,林地资源也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1053.9734万公顷土地总面积中,林地面积占64.5%。可见,能否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好林地资源,直接关系“建设山上浙江,发展山区经济”的战略目标实现。“十五”以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林地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已为我省特别是山区林农致富、生态环境建设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林地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林业部门调查掌握的情况看,全省在林地保护与开发中,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还不少,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对林地资源的管理不够重视,普遍存在重耕地、轻林地现象,各级地方政府没有像抓耕地保护一样抓林地保护工作,尤其在征地过程中,对林地的补偿价远远低于耕地和园地,致使林农的利益受到损害。

二是建设工程项目随意侵占林地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企业无视法律法规,未批先占、少批多占林地现象突出,尤其是铁路、电站等重点工程建设单位,依仗政府工程、扶贫工程,不经林业部门审核审批,就动工建设,甚至项目竣工还未报批,因此,连续几年受到国家林业局的通报。

三是为解决耕地占补平衡利用林地垦造耕地。为推动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省政府于2006年虽然下发了20号文件,省林业厅、国土厅和农业厅联合下发74号文件,但从检查情况看,不少地方都未认真执行,依然存在无序、违法开发,致使大量林地转为非林地,对现代林业建设带来重大影响。

四是对违法占用林地问题查处不够及时、严肃。近年来,有关单位对群众举报和专项检查发现的违法使用林地案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该行政处罚的只通报教育,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只罚一下款,查处极不严肃,尤其是涉及重点工程违法的问题,往往下不了决心,这是违法占用林地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促进林地的依法保护和利用

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林地的保护和开发。林业既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也是社会的公益事业。要完成上述两项使命,林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根本,如果林地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就无从实现。所以,各级政府必须认清林地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林地,依法合理地开发利用林地,积极支持林业部门开展工作,全力协调有关部门共同保护和开发林地资源,使有限的林地资源充分发挥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

二、要加快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进程。编制林地保护利用既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的职责,也是依法保护和管理利用林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根据省林业厅(浙林资〔2006〕34号)文件要求,在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力争在2008年底前,全省除城区和平原县(市、区)外,所有县(市、区)完成规划的编制。2010年底前完成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

三、要实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根据“控制总量、依法依规、合理供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按照国家林业局总体要求,从2008年开始,在全省全面推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将其列入年度林业工作考核的重点内容,制定出台《浙江省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办法》,确保今年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面积控制在国家林业局下达给我省的林地定额6000公顷以内,切实提高林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四、要严格把好征占用林地的审核审批关。对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实行审核审批,这是森林法律法规赋予林业部门的法定职责。针对近年来存在的有些建设项目边批边建、甚至未批先建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一是对省以上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各级林业部门要提前介入,要逐步建立征占用林地预审制度,提高审核审批工作的主动性;二是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统一部署,对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的可行性逐步推行专家评审制度,保证所审项目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三是要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加强对建设项目的跟踪监督,切实防止少批多占,随意改变用途等现象的发生。

五、要加大对违法用地案件的查处力度。各级林业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林地专项整治行动、宣传林地管理的法律法规,营造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加强对群众举报和上级督办案件的查处,力争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要及时发现和严肃查处未批先占、滥占乱挖等非法破坏林地案件,特别对占地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重大案件,要力排干扰,严厉打击,并在媒体上进行曝光。

第二篇:浅析合唱曲《在太行山上》

目 录

前 言

一、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

(一)曲作者

(二)词作者

(三)作品创作背景

二、作品分析

(一)歌词分析

(二)曲式分析

三、作品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指挥手法方面

(二)声乐演唱方面 结 语 附 录

浅析合唱曲《在太行山上》

摘 要:《在太行山上》是我国抗战时期的一部经典作品。它是为奋战在太行山上的战士们所作,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歌颂了战士们英勇杀敌、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本选题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曲式等方面入手,全面解析《在太行山上》作品的内在含义,掌握演唱合唱曲的技巧要领以及抗日歌曲创作的风格特点,以便对作品进行更好的艺术处理。

关键词:在太行上;混声合唱;桂涛声;复二部曲式;作品分析

前 言

回顾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有一个时期的成就不容忽视,那就是抗战时期,《在太行山上》就是当时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抗日战歌。在那个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公理与强权生死搏杀的时期;作者记录的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心声,而是亿万中国人在面对民族危难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一部作品,首先就是对作品内容,情感脉络和所要表达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把作品的背景,情绪的表现,曲式的运用等方面完全了然于心,胸有成竹。只有全面的了解,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才能准确的表达音乐的形象,做到具体、细腻、生动、感人。

一、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

理解一首作品的第一步应该去了解作者的情况,何种背景下写成的,这样才能初步的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一)曲作者

冼星海(1905年至1945年),人民音乐家,广东番禺人,在一个贫苦的船工家里长大。[1]1928年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1931年在巴黎学习。回国后面对同胞们家破人亡的遭遇,他奋笔疾书,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作品,为抗日运动的宣传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其优

秀作品有:战斗性歌曲《战歌》《救国军歌》,抒情性歌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劳动性歌曲《搬夫曲》,说唱性歌曲《打倒汪精卫》。

(二)词作者

《在太行山上》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抗战歌曲,一提起这首歌,人们自然而然的会想起他的作曲者冼星海,但是对他的作词者桂涛声却很少有人了解。

桂涛声(1901年-1982年)原名桂独生,字昂之,笔名涛声,云南籍回族音乐家。[2]1903年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但是其家业到他父亲那一代就已经败落,再加上桂涛声幼年丧父,全家仅靠母亲种地糊口,生活非常的艰难。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挡桂涛声求学的愿望,1918年从沾益县高小毕业以后,又在云南省第三师范和云南省立美专绘画科学习。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1937年,由于被特务的出卖,被捕入狱。1937年全国抗战全面爆发,极具爱国热情的桂涛声毅然决然地北上太行山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抗战胜利后,他来到上海教学。文化大革命时期,因苏州反省院经历,受到无端的批斗,1979年粉碎“四人帮”后才得以昭雪。此后,桂涛声一直在从事民族音乐研究工作,1982年12月16日病逝。

(三)作品创作背景

太行山位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山林耸立,地形复杂,是我国重要的军事重地。

七七事变后,桂涛声跟随李公朴前往太行上,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战火激烈的太行山区,桂涛声的足迹踏遍了千山万壑,他走访了各股抗战力量:八路军、游击队员、国民抗战将士„„这半年在太行山上的见闻使他备受感触:他见到敌人的铁骑践踏祖国腹地,他见到有志青年积极从军,更看到了八路军战士是怎样的英勇抗战,这些都给了他力量„„于是奋笔疾书,写下了《在太行山上》这不朽的诗篇。后来,被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一眼看中,1938年为《在太行山上》谱曲。就这样一首荡漾着庄严肃穆和博大浪漫主义民族之魂的合唱作品诞生了。[3]

二、作品分析

我们拿到一首作品,映入我们眼帘的应该是这首作品的歌词,从歌词出发能够直接而全面的了解作品所要描写的事物,以及所要抒发的感情。见附录

(一)歌词分析

从歌词看作者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由远及近的画面,作者用简单、易懂的话语直接、深刻的描述了太行山上轰轰烈烈的抗战情景。歌曲的第一句写的非常的具有诗意,从字面上看写的是红日东升的景象,实际上暗示着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和希望。接着,“看吧”把镜头拉近,我们会看到什么呢?是抗战胜利的希望:千山万壑、铜壁铁墙和抗日的烽火(夸张手法),把太行山上抗战情景描写的异常的生动。[4]紧接着,镜头再一次拉近,“听吧!”我们又会听到什么呢?是母亲让他的儿子去抗战,是妻子送自己的丈夫去抗战,是啊,如果没有这样坚定而强大的后备力量,怎么会有后来的兵强马壮呢,这里作者所要表达的是这不是个人的战争,是全中华民族的战争,只要四万万中华儿女团结一致,英勇抗战,抗战的胜利永远属于我们。

第二段歌词是太行山上战争实况的写照。“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显示出了我们抗战胜利的有利条件,让人倍感自豪。“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充满自信的语言,是那么的振奋人心。全词虽短,但是所表现出的乐观主义精神令人鼓舞。

(二)曲式分析

《在太行山上》是一首混声二部合唱作品,其结构为复二部曲式。作品由A、B两个结构组成。A段由a、b两个乐段构成,a段为f小调,b段转入平行A大调[4]。B段由c、d两个乐段构成,c段延续上一段的调性A大调,d段开始的时候仍然是A大调,结束时回到f小调上。曲式结构图如图1:

图1 歌曲采用具有冲击力的附点音符及切分音等节奏和富有棱角的旋律五度、七度音大跳等主要音乐创作手法,表现出意气风发的战斗意志和爱国热情。[5]A段以抒发感情为主,旋律线条是优美、舒缓的。这首作品的主题就在作品的开头“红日照遍了东方”,从全曲的最低音开始旋律上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红日冉冉升

起的景象;女声部为主旋律,男声部为填充声部,以制造出歌声在山区回响的效果。B段为进行曲的风格,表现了太行上激烈的战斗情景,与A段在风格上形成了对比。d段中多次出现的切分节奏有效的增强了旋律的战斗性,并且旋律上以重复性的手法作了扩充。紧接着,歌曲在声调、力度、情绪上不断的向上推进继而加剧了矛盾的激化(全曲高潮)。这首歌在f小调上结束,前后呼应。

三、作品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作品的处理要建立在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上文我们已经对《在太行山上》有了全面的理解,那么在对作品的处理上,笔者想谈一谈自己在学习上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指挥手法方面

整首作品中强度使用中强、弱结合的形式。歌曲B段为战斗性情绪而A段为抒情性风格,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在指挥手法也应该形成大的反差,A段应为优美的曲线线条,以“摸”为主;B段应为直线线条,以“弹”为主。这是大的方面,当然每个段落里也有明显的对比,例如:A段中“看吧”这两个字,从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来看,这里的音乐术语应该是“marcato”(强而有力),那么我们在指挥两个小节的时候应该为“重弹”击拍有力,动作上要具有爆发力;再如B段中“听吧”与前段中的“看吧”形成对比,那么这里的音乐术语应该是“legato”(连贯、流畅地、舒缓地)指挥手法上应该是“轻摸”。

另外还要注意作品中大量的切分音、附点音符、长音时指挥动作要保持,即手击中拍点弹起后,保持不动。

(二)声乐演唱方面 1.声乐演唱与情感的结合

歌曲的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歌唱者只有对歌曲的情感挖掘的淋漓尽致,才能生动而又深刻的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只有用真实情感才能感动人,只有感动了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2.音乐的咬字、吐字

A段是一个抒情风格,咬字上要做到轻柔而清晰,速度稍慢,而且要注意字尾和下一个字字头的衔接,中间不能出现被切断和明显的断裂感。B段为进行曲

风格,咬字应该铿锵、坚定,这一部分虽然速度进行较快,但是也要注意咬字的清醒、完整。

3.歌曲的呼吸

呼吸是歌曲演唱的基础,而对于合唱来说,有着其独特的呼吸方法:循环呼吸和轮流呼吸。例如在全曲的第一句,这一句的音值比较的长,但是要想达到声音的延续性,我们可以让合唱队员运用循环呼吸法。从整体方面来说应该注意:

作品A段是抒发感情的,那么呼吸上,我们应该运用缓吸缓呼,而B段是斗争性的风格,应运用急吸缓呼来唱出战斗性的情绪。

结 语

抗战时期的音乐成就是璀璨的,通过对《在太行山上》作品的分析,使我对抗战音乐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我国合唱事业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的发展壮大,也在群众中得到了很大的普及。面对合唱艺术的蓬勃发展,作为当代艺术类高校生的我们,拥有基本的合唱指挥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夏野.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9.[2][3] 马博忠.在太行山上的词作者桂涛声[J].回族文学,2005(7):39—41.[4] 孔春恒,叶高峰.经久不衰的历史之声《在太行山上》的作品分析以及作品的排练设计[J].大师·名曲,1998(3):77—78.[5] 宋明娜.浅析《在太行山上》的作品分析和处理[J].人民音乐.2000(4):36—38.[6] 于海虹.循坏呼吸法[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3):16—19.[7] 李志坦.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8] 苏严慧.合唱作品艺术化处理的主要手段[J].音乐创作,2007(3):55—58.[9] 吴小璋.谈和声分析中的若干因素[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6):80—83.[10] 朱月华.高师音乐专业加强艺术实践当议中[J].小学音乐教育,2006(3):45.附 录

第三篇:在太行山上读后感

你看过好莱坞大片《勇敢的心》吗?冷兵器时代的小规模的肉搏战斗场面,真实、紧张、视野宽阔、战士和首领之间的协作和联动堪称一绝,让你看得精心动魄,在太行山上读后感。但是,看过《太行山上》,我又觉得――此片老矣。

你看过好莱坞大片《风语战士》吗?吴宇森片最擅长展示的“火力感”和力量的“爆发感”,在此片中更是炉火纯青。但是,看过《太行山上》,我又觉得――此片老矣。

你看过斯皮尔伯格拍的《拯救大兵瑞恩》吗?逼真的道具、逼真的环境、逼真的人物形象、逼真的战术、逼真的战斗节奏,极富现场感,让你被现代战争的残酷炸得目瞪口呆。但是,看过《太行山上》,我又觉得――此片老矣。

你看过最近的一部战争大片《珍珠港》吗?宏大的战争场面,数字化技术还原的高技术兵器的风驰电掣和雷霆万钧,让你觉得国家巨人间互用庞大的绞肉机、工业化的操作方式来吞噬生命、较量实力和意志,真是异常恐怖。但是,看过《太行山上》,我又觉得――此片老矣。

《太行山上》是八一电影制片厂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推出的巨资力作。我特爱看战争题材的影片,特别是反应毛泽东思想战无不胜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是鲜活的、乐观的、感同身受的战争片。但是,一些盖有主旋律标记的战争片曾一度让人感到道具和背景粗制滥造、导演和演员缺乏真实的战争体验、泛滥空洞枯燥的说教、以政治情感代替审美情感,因此丧失了好多观众。这不由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杂文《宣传与作戏》中的一段话:“就是那刚刚说过的日本人,他们做文章论及中国的国民性的时候,内中往往有一条叫作“善于宣传”。看他的说明,这“宣传”两字却又不像是平常的“propaganda”,而是“对外说谎”的意思。” 也有的场面宏大的战争片,挖大阵地、放大烟火、动员多多的解放军、花大钱做旧衣服旧兵器旧道具,结果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让人觉得一团糟,花大把的钱,办了针鼻儿大的事。不下真功夫弘扬主旋律,枯燥宣传白费钱事小,“真戏假作”帮倒忙倒是“事大”。

看完《太行山上》,我已觉得该片的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同时跨上了新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没有了枯燥烦人的说教、没有粗制滥造和过分的夸张,有的是不可辩驳的逻辑、兼收并蓄的生花妙笔、生动壮观悦人耳目的影音效果。哭哭啼啼的台湾片、打打杀杀的香港片、罗里罗嗦的韩国片、蹦蹦跳跳的印度片,一概地远远抛下,一旦越过,即不可逆转。从此,中国电影再也不需要象慈禧太后派梳着辫子的男人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靠古龙小说式的、单薄得让人心疼的《英雄》和《十面埋伏》等娱乐电影去“闯江湖、包打天下”了。从此,中国的“主旋律”,可以直面好莱坞、嘎纳、威尼斯的繁华,不卑不亢地登堂入室,正撄其锋。《太行山上》,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里程碑。普通观众看国产片,终于有了而不仅仅是找到了“看大片”的感觉!

这部让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观赏性非常强。看惯了欧美大片新奇、艳亮、劲爆的视觉效果,我们都已经出离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一再地被震撼外加震撼。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国产片,太粗糙,太敷衍,太儿戏,一个字,假,离真还远得很,更别提震撼了。

记得有次看一个不太知名的日本片儿,说的是7名战国时代的武士攻打一个小县城的故事。7个人的战斗,太让国人嗤之以鼻了吧?连《小兵张嘎》的出场人物都比7个人多。但就是这7个人,导演为了让他们更象战国时代的武士,安排他们夏天里半裸着在阳光下锻炼九十天,肌肉饱满、皮肤黝黑,眼睛因为身体健康精气饱满而灼灼有神。他们的盔甲、兵器、马具,全是手工作坊按照古代的做法,一招一式一针一线的还原的。对比我国名著影片《三国演义》,那些本该名扬四海将军,却好像由一些气乏力弱、亟待疗养的熬夜作家来扮演,岂止让人大失所望,简直是哭笑不得。

可《太行山上》则不同,绝大多数的道具,比如八路战士的大刀和磨损的破枪老套筒、民兵崔队长磨得寒光凛凛的几跟标枪、指挥员用的地图、系的破皮带,都跟临摹的文物一样;再比如鬼子军官的军装、佩刀、勋略表、野餐饭盒,小鬼子的钢盔、三八枪、大头皮鞋,也都是精工细做,特别是鬼子们用的三八枪,黄澄澄的枪托,寒光闪闪的枪刺,与现役士兵保养的没有什么差别,再看那一拉枪栓退出叮当作响、黄灿灿的子弹,跟上个月刚从日本运来的没有什么分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大多数日本角色,都尽可能多的由真日本人来扮演,据说在开拍以前,全体日本演员曾向剧组集体鞠躬。

作为军事题材的电影,军事常识是必须中的必需。对照央视正在热播的《八路军》,《太行山上》中体现的军事常识、艺术的真,就显得自然和美了。同样是描写平型关大捷,《八路军》里的刻画方式是,埋伏在峭壁两侧的八路高呼:“鬼子进入伏击圈了,同志们,冲啊!”然后就居高临下的跑下去拼刺刀。我这样稍有军事常识的男性就气得鼻子流血了,这样的伏击战,地利优势何在?不居高临下的扔手榴弹、居高临下利用射程优势打鬼子,冲什么冲?不怕崴了脚拼不动刺刀?《太行山上》是这样描写的,鬼子进了伏击圈,指挥员还在耐心等待,寻找最佳的开火时机,观众们感到大战前的压迫心理越来越重急不可耐的时候,指挥员才命令开火。一下子就是雷霆万钧的万炮齐鸣,手榴弹可劲儿往下招呼,轻重机枪铁扫帚一样猛扫,步枪是打一枪隐蔽观察一下。当鬼子叫来飞机轰炸助阵的时候,林彪命令:“冲下去,跟鬼子缠在一起,看他怎么轰炸!”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八路与鬼子几次肉搏的场面,太激动人心、太精心动魄、太超出想像的真实了。在老爷庙上,八路军李天佑团率先占领制高点,但1937年的鬼子都是训练有素、凶顽强悍的“武士道”,把子弹都打光了,鬼子还是踩着同伴的尸体,眼都不眨的往上顶。狭路相逢的时候,八路军举起了大刀和折断了刺刀的步枪,怒目而视;而鬼子们也毫不含糊,一声“上刺刀、退子弹”的口令之后,拉枪栓退子弹的哗啦声和叮当声响成一片,然后就红着眼、挺着溜长的大枪刺刀、一步一个脚印儿的往上真招呼。然后就是要怎么狠就怎么狠,要怎么真就怎么真、要怎么娴熟就怎么娴熟的肉搏。

肉搏中有两个镜头最值得一提,一个是有个鬼子军官,刀法娴熟,一连劈杀了好几名八路。有个八路枪已经拼丢了,看到这个鬼子凶悍,空着双手就抓他的刀,割裂肌肉的倭刀滴答落血;鬼子哪儿能含糊,一挺腰把刀顶进了八路的肚子,八路嘴里喷着血往前自己一用力,抱住了鬼子的脖子使他不能动弹;鬼子背后同时冲来两名八路,两把刺刀同时捅进了鬼子后心,拔出后迅速投入新的战斗。鬼子跪着死了,手里还死死抓着那把落血的倭刀,穿着刀的八路就势扑在跪着的鬼子头上,这个造型一下子就刻在了我的心里。

另一个镜头是敌我两个伤兵,都倒在了地上,互相怒视着。鬼子伤兵是个军官,被砍掉了右腿,他咬牙匍匐着爬向一把刺刀,迅速的抓起来;八路伤员伤更重些,半举着大刀严阵以待。鬼子一用力,八路也顺势把刀一挺,没想到,日本军官并没有刺向八路,而是把迅速抓来的刺刀,绝望的刺入了自己的胸口,以求速死。这个镜头太痛快了。我曾看过一个描写八路军与鬼子在宋庄的战斗,骄狂的鬼子屡次不能得手打不赢就暴跳如雷互相埋怨,再打不赢就绝望赌气地自杀,一自杀就自杀好几个,并不是怕被军官枪毙,也不是怕被八路打死,就是凶悍的赌气,打不赢就赌气自杀。这太符合日本法西斯军人的性格了,你要导演日本鬼子跪地求饶,不但鬼子会骂你,观众也会骂你,不是因为不可信,是不解气,不解气!鬼子赌气自杀最解气。不看不知道,一看哈哈笑。

其他的场面象日军焚尸烧灰,已经被八路军入土安葬的日军尸体被同伙刨出来投入烈火焚烧的场面,非常有炮灰感;阿部规秀压迫被八路俘虏后逃回的士兵跳火坑,半裸的日兵哭天抢地的喊着:“我有什么错?我只是不想打仗想回家。八路军都不杀我,自己人倒要杀我。天皇陛下,皇军必败!”然后跳入烈火,在烈火中挣扎的日本裸兵形象,非常耐人寻味。再有就是国军坦克,活活碾死鬼子兵的镜头,也很精彩,很逼真,很解气。再一个有意思的蒙太奇手法就是在平型关伏击战前,林彪的地图上放了一双筷子,有个小爬虫爬象两个筷子之间,这个不起眼儿的小镜头太蒙太奇了,我们的战争大片居然已经精细到这种程度了。

在思想性方面,本片将以往的陈词滥调和空洞说教一风吹尽,站在新的高度回顾历史,立意颇新。该片歌颂八路军这支钢铁雄师,紧紧的抓住八路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个法宝,全片线索紧紧围绕毛泽东军事思想、人民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开。

开篇“亮相”,即是“平型关大捷”。我军情报显示日军辎重队要通过悬崖峭壁之间的大山沟,林彪率领115师主力埋伏在山沟两侧峭壁之上,单等日军进入包围圈。一个年轻战士狐疑道:“你说这小鬼子一定会从这儿经过吗?”举着望远镜观察的聂荣臻回头镇定的说:“必经之地。他们带了那么多的辎重,不走公路还从天上飞过去吗?”别小看这短短两句话,这是红军多少年打游击、打伏击总结出来的经验,机械化、摩托化的军队的辎重运输,必定会依赖公路交通线,这就是战争的规律,林彪是打伏击战的专家,在第五次反围剿到处失利的情况下,唯有林部偶有小胜,林彪还写成了《论短促出击》,全军传诵,读后感《在太行山上读后感》。日军必定依赖交通线,但乘胜长驱直入,轻敌冒进,很有可能草率对待这个伏击的绝地,不派事先侦察部队登临勘察,护卫通过。“必经绝地”和“轻敌冒进”两个要素,都被我军灵敏的捕捉到了,猝然一击,首创大捷。这不是林彪一个人的功劳,八路军全体指战员都或多或少的被毛泽东军事思想武装着,因此具有强劲的战斗力是必然的。影片一开头,几个日本高级军官在飞机上议论:

粘下地说:“中国所谓河南河北的河就是黄河;所谓山东山西的山就是这个太行山。”

板垣征四郎说:“我们从满洲一低头,过了山海关门洞,就是这开阔的华北大平原。”

粘下地又说:“中国有句古话,“扼太行者立于不败之地”,板垣又说:“这中国的太行山的面积,怎么看怎么象我们日本国土,更象是中国大陆的脊梁。”阿部规秀说:“我们斩断太行山就是斩断中国人的脊梁”。

可平型关第一次交锋,就让日本侵略者冷不丁吃了八路军当头一棒,没斩断别人的脊梁,却狠狠地崴了他自己一脚。捷报传出,举国振奋。

朱德在战后向参战指战员训话时说:“今天,公元1937年9月25日,是震惊中外的一天,是要写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一天;因为今天我们把最凶恶最猖狂的敌人,板垣师团给打败了!板垣是个什么人?“九一八事变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这个板垣”把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扶上伪满洲国皇帝宝座的也是这个板垣,就是这个十恶不赦的板垣,是你们把他打败了!这是七七事变以来,日本侵略者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说得再远一点,这是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侵略者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你们敢打必胜的信心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打破了所谓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你们的钢铁意志和牺牲精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是任何强大的敌人都不可战胜的!”真是有分量,大有分量,简直是振聋发聩。再此前,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对平型关大捷这么到位的评价。

看到这里,我不禁反思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的伟大复兴。苦难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内乱、被少数民族入侵、征服,历史上多次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人口死亡三分之一的现象都曾经出现。但是,每次内乱和外族入侵的大乱之后,都会有一个中华民族重新振作的大治。以西汉彻底打垮匈奴为标志,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伟大复兴;以盛唐彻底打垮突厥为标志,是中华民族第二次伟大复兴;以彻底打垮日本军国主义开始,是中华民族第三次的伟大复兴。

这次的伟大复兴与以往的复兴绝不相同。中华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所仅存的。人类历史最长人种进化、基因优选、杂交优势;人类历史最完备的农耕生产方式和农业文明、封建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属于我们这个民族。在1644年以前,中国、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和封建制度,相对于周边的民族和国家而言,都是先进的。中国几千年积淀的农耕文明,使得人民的风俗、礼仪、法律、宗教完整和谐的融为一体,礼教即法律,风俗即法律。任何一个外来民族,打垮一个或几个汉族政权,一点都不稀奇,但是,即使象蒙古一样的雄强的民族,都没能将汉族移风易俗,永成臣虏;相反,在大多数时候,入侵者都被中华民族所同化,溶为一炉。但是,这是1840年以前的历史。到了1840年以后,这个同样是原来的太阳照耀下的世界,相对于中国和中华民族而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840年,特别是1895年之后,中国的封建制的农业文明,开始不可逆转的落后于欧洲和日本的资本主义。甲午战争,我们这个老大帝国在与一个新生强权的决斗中黯然败北,惨遭无情掠夺。这个变法求强的日本吃到了掠夺的甜头,胃口越来越大,《田中奏折》体现出了日本统治阶级吞并中国、灭亡中华民族的狼子野心。朱德说处心积虑、训练有素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是“最凶恶,最猖狂”的敌人一点不假。1937年,中国、中华民族的气运,以同时代的世界强国为坐标系,低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1937年,中国、中华民族的气运,以自己的历史为坐标系,低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

然而,就在1937年的9月25日,也就是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大捷的这一天,中国的历史再次出现了巨大的转折。100年来,对于强暴的帝国主义,中国、中华民族,几乎没有打过一次扬眉吐气的胜仗,而在这一天,八路军狠狠的咬了日本军国主义一口,从次开始,胜仗越来越多,人民军队越打越强,最后终于打垮了日本军国主义。1937年9月24日,是中华民族的谷底,而就是从这一天的次日,中华民族第三次伟大复兴,悄然拉开序幕。这是何等振奋人心的一个发现!这是何等该让人感激的一个影视作品!中华民族低在谷底的时候,都不能被最凶悍、最猖狂的敌人打败、吓倒和征服,难道我们拥有了全系列的核武器、宇宙飞船上天、联合国里大权在握的时候,我们能再甘作某族、某国的臣虏吗?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永远不可战胜,任何别国他族,无可改变、无可逆转、无可奈何!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因此,众口难调是必然的。再好的影视作品,从不同角度看,也会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八一电影制片厂也不是魔术师,他们虽然已经做到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但肯定不能做到一口吃成胖子。在笔者看来,本片还有几个不足。

首先,作为一部史诗式的作品,应该善用史学视角和史家的叙事方式。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学问。人类社会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运动的、普遍联系的,它的发展变化也有量变和质变的。因此,抓住历史的重要变革和社会的阶段性变化,是史学的着眼点和史诗的特点。从历史上看,八路军在太行山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危急关头逆势而上、力挽狂澜;其次是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第三阶段是国民党抗日机械、教条、无力无能、牢骚满腹,对同胞友党战略战术的机智灵活、民主力量日渐壮大却分外红眼嫉妒甚至恐惧,因此接受日军的拉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最后到太行山根据地逐渐巩固发展,日军逐渐消耗、疲劳,两军逐渐在太行山区进入相持阶段。可是,在本片中的时间节奏和发展脉络就非常的不清晰。许多事件各自独立的、按先后次序简单地罗列在一起,缺乏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照应,没有一根始终贯通、强健的线索。最为遗憾的是,影片中根本就没描写八路军在太行山的第四阶段。演完1939年冬八路军在黄土岭打死阿部规秀,并同时有理有利有节的打击了国民党反共磨擦之后,即草草收笔,一下子跳到了1940年5月,漏掉了半年来太行山根据地的日益巩固和发展,中日双方力量此消彼长,逐步进入相持阶段这部分。我认为这部分对《在太行山》整部片子的逻辑非常重要,不交待清楚,观众就搞不明白“朱不离毛,毛不离朱”的朱总司令为什么离开毛主席带领主力到太行山,为什么在两年零10个月后又要离开太行山返回延安与毛主席汇合。

其次,这个影片不知道为什么不打人物姓名和地名的字幕。因此给我的感觉是拍给熟悉党史和军史的人看的,不是给老百姓看的。八路军许多重要角色,因为扮演者都是比较新的特型演员,观众没法一下分辨清楚,比如描写平型关大捷一段,回头说“必经之地”的到底是林彪还是谁,颇让我猜测了半天。搅在八路军总部开会的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贺龙、任弼时、左权,常把我搞晕,费了好大力气,才分清贺龙与任弼时。另外朱总司令字“玉阶”,因为我早知道,所以知道是指他;而影片中朱老总提到的“俊如兄”,我就不知道指谁,是阎老西,还是卫立煌,再或是傅作义?想了半天,想起傅作义字“宜生”,这俊如兄,八成是卫立煌。

第三,平型关大捷的“捷”字没有体现出来。“大捷”给人的感觉,应该是“白马坡斩颜良”,快马一刀,人头落地。特别是八路军此次袭击的是日军的辎重队,战利品应该是“大大地”。可是进入伏击圈的日军,主要是战斗部队,还有坦克和装甲车,就是让观众看不到大批的被服、弹药和食品。可按照影片的描述,丝毫没有“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的优越,更没有热火朝天的搬运战利品的愉悦,平型关里刚刚发生的战斗,除了惨烈,就是沉重,不过瘾,非常的不过瘾。结合朱老总战后的总结看,评价本来是客观的,但如果按影片中所表达的那样,就过高了。

第四,“奇袭阳明堡机场”,“奇袭”没有体现出来。历史的本来面目是24岁的陈锡联因带队伍大胆穿插敌后,偶然发现了阳明堡机场,偶然发现了24架敌机,因为在敌后,日军的守备非常薄弱,一系列必然中的偶然促成了奇袭的效果。因为有内奸,并且日军通过高级的无线电技术能发现我军指挥机关的位置,飞机成为最有杀伤力和威胁力的技术兵器。打掉这24架飞机,比消灭日军一支大部队还有价值。而影片中没有交待陈锡联极其大胆的穿插背景,因此就没有兴趣放手渲染巨大的战果。再有,补给困难、装备落后的八路军战士,能用管状的集束炸药爆破日机,而不是用手榴弹,略微有点遗憾。

第五,“雁门关大捷”是笔糊涂帐。观众看不出来龙去脉,也读不出“捷”在何处,也看不出八路军的强大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威力。更可惜的是,对于太行山的一个重要人物陈庚和他率领的386旅,以及晋南系列战斗中著名的“神头岭伏击战”,一笔未提,陈庚连个面都没露,真是可惜。

第六,“名将之花凋落在太行山上”,让观众多少又看到了普通国产片的虎头蛇尾和敷衍了事。名将之花阿部规秀是日本皇亲,受过全面系统的军事教育,是日本陆军中有名的山地战专家。而黄土岭战斗中的我方指挥员,是大名鼎鼎的老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四渡赤水、攻打娄山关、飞夺泸定桥、巧取天险腊子口,诸多著名战斗,都是这位老红军指挥的。杨成武是最熟练的掌握毛泽东军事思想、百炼成钢的游击战专家。两强交锋,本该出现火星四射、铿锵有声的场面。可是,影片中没有两强的反复周旋和斗智斗勇,反倒象两股乌合之众乱哄哄的、偶然遭遇,阿部规秀不是死在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手里,不是死在人民战争手里,不是死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手里,而是死在了八路军缴获的新式武器手里。这太让人失望了。

第四篇:《在太行山上》观后感

《在太行山上》观后感

今天观看了电影《在太行山上》,整个过程中,我被感动着,也一直在思考着。影片中,日本人称:“斩断太行,就斩断了中国的脊梁。”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却让日本人的梦想化为了泡影,是中国共产党撑起了中国的脊梁,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从平型关大捷到忻口会战,从奇袭阳明堡到击毙“明将之花”阿部规秀,导演通过艺术的手段,让这一段段历史在我们眼前再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一次次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在日寇侵华战争中,华北地区因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成为日军的主要突破口。1937年,八路军朱德总指挥奉党中央命令,率领刚刚改编的115师、120师和129师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朱德见到国民党在山西的统帅阎锡山,表明我军抗日决心,要在平型关打一仗,并要求友军配合。可是只想“守土”的阎锡山,表面上答应配合却迟迟没有行动。

平型关伏击战上,鬼子进了伏击圈,日军的重辎车辆也进入伏击圈了!指挥员还在耐心等待寻找最佳的开火时机,指挥部里的林彪毫无表情的脸上只有冷酷与坚决。观众们感到大战前的压迫心理越来越重急不可耐的时候,指挥员才命令开火。一下子就是雷霆万钧的万炮齐鸣,手榴弹齐发,轻重机枪猛扫,步枪是打一枪隐蔽观察一下。当鬼子叫来飞机轰炸助阵的时候,林彪命令:“冲下去,跟鬼子缠在一起,看他怎么轰炸!”高明!

电影没有对八路军作神话色彩的描摹,也更真实地描摹了深受武士道精神教育的日军。但是,任凭日军怎么强大怎么深受优良教育,他们没有中国军民的大无畏精神,没有中国军民为了保卫民族的献身精神。在精神与意志上,日军已经战败了。日军指挥收到电信,日军遇上了一批从没有遇到过是敌人“个个能拼刺刀”!板垣焦急地走来走去,苦思弥想,突然恍然大悟“是八路军!是八路军!”兵力单薄、装备较差的八路军115师将士仅凭着赤子之心和顽强的斗志,在朱德总指挥的部署和林彪、聂荣臻的指挥下,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精锐板垣师团,将平型关十里大峡口变成了侵略者的大坟场!

寒冷冬夜,朱德替刚入伍的小战士站岗,望着漫天飞雪,心中想到蜀中父老,吟下著名诗篇:“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

塞外张家口,不甘失败的日本侵略者将希望寄托于山地战专家——“护国之花”阿部规秀。寺内寿一大将举杯:“阿部中将及诸君此次出师„„一定会马到成功!”河北黄土岭,八路军与阿部率领的日军激战正酣。阿部规秀被我军击毙。日军朝野震惊,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不断胜利的八路军,在太行山区站稳了脚跟,建立起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使太行山成为中华民族的脊背。

诚然,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抵抗和斗争也是顽强和壮烈的,特别是在忻口会战中,以郝梦龄将军为代表的国民党将士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同样令我感动,令我折服。郝将军一句“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有这样的军人,民族甚幸,中国甚幸。可惜,国民党当局却无法做到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他们考虑更多的是一党之私,一己之私。而阎锡山更甚,他一会“守土抗战”,一会又与日本人勾结,目的是要维护自己在山西的既得益利与地位。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不仅英勇抗战,积极同国民党开展合作,给国民党正面战场以极大的支持。同时,在给国民党掀起的反共浪潮以有力的回击后,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被包围的国民党顽固分子朱怀兵“礼送出境”,主动撤出已控制的地区。这是何等的胸怀与气魄。连卫立煌也感叹:“大智大勇,大仁大义。”历史证明,只有这样的时刻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的党和军队,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抗日战争走向最后胜利的重任,才能真正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观看完这部影片后,有几个镜头还在我脑海中久久回环重现。实在是太真实、太惊心动魄、太感人了。我把他们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影片开头,几个日本高级军官在飞机上议论:粘下地说:“中国所谓河南河北的河就是黄河;所谓山东山西的山就是这个太行山。” 板垣征四郎说:“我们从满洲一低头,过了山海关门洞,就是这开阔的华北大平原。” 粘下地:“中国有句古话,“扼太行者立于不败之地。”板垣:“这中国的太行山的面积,怎么看怎么象我们日本国土,更象是中国大陆的脊梁。”阿部田秀:“我们斩断太行山就是斩断中国人的脊梁。”可平型关第一次交锋,就让日本侵略者吃了八路军当头一棒,没斩断别人的脊梁,却狠狠地崴了自己的脚。

战斗结束,打扫战场时。八路军发现一个受伤的日军。让卫生员给他包扎伤口,当卫生员正在给他包扎时,可恶的鬼子竟然在背后偷偷抽出军刺,刺向了这位战士。镜头顿时在那时凝止了,缓缓地随着卫生员身体向后倒去,当卫生员在倒地一杀那,军帽脱落了,一头乌黑的长发散落下去„„八路军小战士愤怒了,日本兵惊呆了。是个女兵!这让我想到那位美国记者的话:“不是我要作为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是上帝把我造成这幅模样的。”

朱德带着美国女记者去采访副参谋长左权,只见左权斜歪着睡着了。桌上摊了一封寄有北北小手印的家信和一封刚写好的回信。左权妻子在信上写道“„„家里没有条件去拍照,寄上北北的小手印„„”。左权在回信中说“„„经历了4天3夜的战斗„„我一回来就首先给你们回信„„如果真的战死了,我没有遗憾。唯一的遗憾是我们的女儿我连一面都没有见上„„”。我听到旁座有抽噎声了。影片最后,左权还是战死沙场了,我心中不停地念叨着一个名字“北北”„„

第五篇:《在太行山上》观后感[范文]

八一电影制片厂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推出电影《太行山上》,是一部史诗般的宏篇巨作。在观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我被感动着,也一直在思考着。我想,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人民战争思想,正是因为有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浴血奋战,中华民族才第一次取得近代以来反对列强入侵的全面胜利。影片中,日本人称:“斩断太行,就斩断了中国的脊梁。”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却让日本人的梦想化为了泡影,是中国共产党撑起了中国的脊梁,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从平型关大捷到忻口会战,从奇袭阳明堡到击毙“明将之花”阿部规秀,导演通过艺术的手段,让这一段段历史在我们眼前再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诚然,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抵抗和斗争也是顽强和壮烈的,特别是在忻口会战中,以郝梦龄将军为代表的国民党将士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同样令我感动,令我折服。郝将军一句“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不禁让我感到,有这样的军人,民族甚幸,中国甚幸。可惜的是,国民党当局却无法做到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他们考虑的更多的是一党之私,甚至是一己之私。在抗战最关键的时候,蒋介石调兵进攻根据地,无非是想限制共产党的发展,继续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而山西军阀阎锡山则更加“小气”,他一会要“守土抗战”,一会又与日本人勾结,见风驶舵,目的不过是要维护自己在山西的既得益利与地位。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影片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不仅英勇抗战,积极同国民党开展合作,给国民党正面战场以极大的支持。同时,在给国民党掀起的反共浪潮以有力的回击后,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被包围的国民党顽固分子朱怀兵“礼送出境”,主动撤出已控制的地区。这是何等的胸怀与气魄。连卫立煌也感叹:“大智大勇,大仁大义。”历史证明,只有这样的时刻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的党和军队,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抗日战争走向最后胜利的重任,才能真正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也必将证明其选择的正确性。前两天,李敖先生在清华演讲时表示,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是自汉唐以来的又一盛世中国。李先生谬赞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还很长。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脊梁骨越来越硬朗,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还从未向今天一样扬眉吐气。

是的,我们正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也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下载林地资源在 建设山上浙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林地资源在 建设山上浙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太行山上》观后感

    《在太行山上》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爱国影片《在太行山上》,看完影片,我仿佛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浓烟滚滚的抗日战争历史中,眼前不时闪现出我们中国人民与日军斗智斗勇的场......

    在拉祜山上现代诗歌

    看不到大海的痛苦山高水长,我在云南边上我每天可以吃饱喝足,唯一的遗憾是,隔着千山万水我看不到大海爬树非我的长项爬山毫不含糊但爬到山顶的我依然看不到大海生活在云南的土著......

    ***镇林地资源开发工作情况汇报

    ***镇林地资源开发工作情况汇报***镇现有成片林2.2万亩,木材蓄积量50万立方米,全镇森林覆盖率达51%,林地可开发面积约1.5万亩,已开发1.07万亩,其中养殖用地676亩,种植用地7319亩,其......

    林地如何转为建设用地(合集)

    林地如何转为建设用地 (一)征用和占用林地的概念 征用和占用林地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不能混淆。征用林地是指全民所有制单位因勘察设计、修筑工程设施、开采矿藏等使用集体所......

    观《在太行山上》有感

    看完影片《在太行山上》,我仿佛又走进了那段充满血雨腥风的抗战历史,眼前不时闪现出我们中国人民与日军斗智斗勇的悲壮场面。那密集的子弹,纷飞的炮火,滚滚的浓烟,殷殷的鲜血,震撼......

    读《在太行山上》有感

    读《在太行山上》有感 伫马太行侧 十月雪飞白 战士仍衣单 夜夜杀倭贼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爱国影片《在太行山上》,看完影片,我仿佛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浓烟滚滚的抗日战争历史中,......

    抢占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制高点5则范文

    抢占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制高点侍鹏江苏省泗阳县位于江苏省北部,属黄泛冲击平原。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引进南方意杨栽植成功以来,泗阳的杨树栽植面积逐年增加,到目前,泗阳县森林覆盖率......

    我县林地资源开发调研报告(五篇模版)

    **省**县位于**省北部,属黄泛冲击平原。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引进南方意杨栽植成功以来,**的杨树栽植面积逐年增加,到目前,**县森林覆盖率已达42,拥有意杨成片林60万亩,木材加工企业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