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二)
去标签,指看待人,事,物,不要马上以自己的经验做判断,去除标签,我们才能摘掉经验形成的有色偏光镜,看到事物的原始面貌,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二)。
去标签是上一篇《心中的脂肪》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这几天,我试图看待事物在主观上去标签,可是这又谈何容易。看到大白菜就想这个菜很难吃,要想办法弄成馅把它吃掉;早晨听到鞭炮声,马上想到谁家在结婚?吵死了;老公一说去超市我马上想到他的酒是不是没了?看到股票跌了,我马上在心里庆幸自己没持仓;我已经在生活的各处贴满了标签。甚至午餐吃面条时,我突然想到妈妈在日常中给面条的卤儿也贴了标签,她帖的标签是“卤是咸的”。此生活条件好了吃面时想多吃点卤占点儿小便宜也全没可能,读后感《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二)》。为什么要咸呢?可能是上辈人传下来的,因为肉蛋都紧张可贵,所以咸些少吃点把面吃掉就好。现在生活好了,不需要咸了吧。不行,贴着标签呢:“卤要咸”。老猫打卤因为是新学自创,全没规矩,肉、蛋、香菇、木耳等熬制在一起,勾淀粉,放很少的盐。面好后几大勺卤浇了去,面在中央,酿着四周的卤吃,可以吃到更多的肉和菜,比妈妈的卤可过瘾多了。哈哈,卤儿没被贴标签才能出新意,这就是创意!
白菜被我贴上了“难吃菜”的标签,永世不得翻身。其实它只是菜,有营养的菜,冬季的时令菜,可以用来辣炒、甜炒、醋炒等各种吃法的菜。鞭炮声为什么听到很烦而不是想到了新年?老公说去超市可能只是某项日用品没了,如果给他贴上去超市是找藉口去买酒的标签,他会很反感,说不定真的会变成那样了。股票跌了,是什么原因?是不是买进的机会?如果只是庆幸自己没持仓也许就错过了机会。
凡此等等,贴上标签对人是不公平的,看事是不全面的,对物更是不见本质的。
继续实践去标签之旅。
第二篇:《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
我很少写和书有关的文字,除了中学被逼着写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大多数时候总是合上一本书,闭上眼想想作罢。赖声川的书让我想说几句。既不是吹捧也非贬低,但至少在我的专业领域,他绝对算是个先锋前辈开路者领路人,是老师是值得聆听的人。
不算薄的一本书,阅读起来却很顺畅。偶尔停下来,不是因为迷茫不解,而是按他书上所说,在自己内心做一番探寻。有时会心微笑,有时被说中被打击心里满是沉重,多数时候频频点头。这便是我阅读的状态。书名是《赖声川的创意学》,我从中学到的却不是创意,而是形成纯净世界观的方式。
对这本书的阅读或许也是一样。动机是什么。当阅读完成我心中所获得的满足感也许恰恰是因为我并未想从中得到什么创意秘诀来搞出个什么先锋艺术,而只是想简单地去看,简单地取听一位前辈谈论他眼中的话剧。随后我发现他的谈论中除了涉及话剧,创意,还涉及人生,看待事物的方式,于是我受到了很多启发。
这也是赖声川在书上反复强调的:用纯净的眼光看世界。当我们不再随意地贴标签,放下自己,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万事万物之间就有了无限联结的可能性。
“能不能坐看日落,不立刻下结论说多美,不立刻掏出相机拍下来?能不能单纯自由的看,不加以联想,不贴上标签?在它“美“之前,它是“日落”;在它“日落”之前,它就是太阳下去,事情很简单,是立刻贴标签的动作让事物失去原貌。当我们能看到事物的纯净原貌,意
味着事物被解放,这时它就能和任何事物联结,而不只和标签所指的事物联结。真正的艺术家懂得放下自己,这样才能找到作品。放下就是延长“纯净觉察”(看见事物的原貌)和“赋予觉察意义”之间的空间,让我们自由地看待世界,解放世界原貌。放下自己,学会“看”,正式放下对自我的执着。”
而我们日复一日养成的看似良好却把人生搞得了无生趣的习惯,又是怎样生成的呢?在书的开篇,赖声川对现代社会的生存及文化状态对创意的扼杀有一段精彩的阐述:
我们很容易自动接受各种社会加诸于自我的制式观念及想法:“生活应该如何过”“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什么样的对象才是好对象”“买什么样的房子才算是好房子”“怎么样才算是一顿好吃的饭”“怎么样才是一个好假期”……其实每一项选择都充满潜在的创意,而我们居然愿意在一切可能之中接受众人的标准答案,然后花毕生的力量来符合这些标准答案。这样盲目追求社会既定价值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最深的悲哀,也是创意最大的先天杀手。没有人教我们如何扩大界限,甚至毁灭界限,没有人教我们——或许世界是没有界限的。我们可以参加各种课程,学习许多方式来活跃思维,让脑筋更灵活,但那都是针对既定的题目。创意真正的深度在于题目本身的拟定的过程。现代民主社会似乎只有法律能规范生活,但法律是被动的,它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事,却无法告诉我们要做和该做什么事。我们几时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内心?醉酒的时候?恋爱的时候?抑或写作的时候?当我此时此刻坐在这里写下这些废话,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为什么要写下这一切。因为我要表达。我为什么要表达?因为我觉得这本书不错,想和别人分享。我为什么要和别人分享?想获得一种认同。为什么非要获得一种认同?因为,我觉得孤独……
“动机”是赖声川在书中反复强调的:随时看到自己的动机,让自己随时保持赤裸状态,自己揭露自己的动机,让自己无处可逃,只好坦然面对,面对自己最赤裸的习性和欲望。这其实是人生的极佳状态,也是创意的极佳状态。
现在终于明白一年级的专业课上老师为什么会问那么多“为什么”。他们是在帮助我们寻找我们忽略的,或是懒于寻找的动机。小到一幅画作边角的人物,为什么这样那样动作。大到人生的动机,为什么这样活着而不是那样活着。目的决定一切,于是又回到开始的那句话:
改变道路最快速的方式,就是改变目的地。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絮佩里曾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
赖声川其实和我们开了个玩笑。我觉得他根本不想讲什么创意,他是借着创意讲人生态度。改变了目的地,自然会改变道路蜿蜒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的动机,自然会改变我们作品的价值取向。因为到头来,一个艺术家的内涵与良知都应该先于他的技巧。
最伟大的创意就是在改造自己。真正的创意在于自我的转化。
也许我们一点点真诚的表达,就足以温暖许多颗冰冷孤独的心灵。从而让我们看到,伟大的艺术带来的那份感人的善良。
第三篇: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
这几天昆明进入了阴冷的冬天,阳光明媚时有太多诱惑,只有阴冷天最适合读书。这本创意学放在手边多日,刚刚读完。
买并读这本书和创意没什么关系。想想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能和创意搭上一点边界的地方,也就是对指定性命题生拉硬拽攒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时候。严格地说,那算不上创意,只是将就材料做菜而矣。也有过一段做主编的工作勉强搭边,对一个个选题思考新的角度,力求新瓶装旧酒也能堂而皇之地贴上原创的标签。但这个工作还是算不上创意工作,因为有些命题本真就是错的,对一个错误的问题去思索正确答案,应该算可笑的创意吧。为什么会读这本书,改造自我的需要吧。书的最后一页提到了这一点作用恰恰适用于我。
有很多收获。书中有大量的话我想抄录并引用。但是写这篇读后感我还是决定合上书不再打开。想引用的动机应该是对观点及表述完全赞同但因没有消化还不能自如复制。给自己一个自由消化的过程吧。
还是从创意说起。生活里有过这样的时候,就是由某些外因引起,头脑里突然冒出一个自己很得意的火花,但是转瞬即灭。有时有个想法想表达,却找不到途径和章法来实现。书中用一个金字塔形的图给创意的来源找到了路径,从而使创意有章可循,而且从此不用相信那些创意人对自己创意什么神来之笔、上天旨意等等哗众取宠的鬼话。创意来自生活,来自生活细节,来自对生活去标签后还原的细节,来自一颗开放轻盈的心所观察到的生活细节,点点积累,终有所得。还有一点重要的,你要寻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你独有的擅长的路径,使你的点滴凝成创意,使创意有渠道表达。
作者书中充溢着剖析自我、分享成果的真诚。阅读的从始至终我都感受到了这一点。心中充满感激。既使没有任何收获,能够感受这份真诚也是收获。记得作者还说出了这样的话:“创意人最想做的事就是逃离工作”。很可爱。他不但告诉你创意可以学,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他还点醒我看清自己的弱点。有创意也没什么了不起,还要执行创意,而这种执行需要纪律,需要勤奋,需要毅力。我们要不断努力才行。
回想在阅读这本书时,我至少思考了以下一些问题:
人和人之间究竟存在多大差距?
我是否有创意天分?
哪个领域是我的渠道?
我储存的经验到底有没有价值?
我看待问题的眼光是否准确?
我的成长障碍在哪里?
我要如何过每一天?
我的目标是什么?
我如何通往目的地?
等等。写下这些隐约可见自己的散乱和无目的性。但也许,向自己提问,正是目的所在。
在每一天的日常里思考。练习还原事情的本真。练习连结并改变结果。
边消化边找时间再读。
第四篇: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三)
这几天昆明进入了阴冷的冬天,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三)。阳光明媚时有太多诱惑,只有阴冷天最适合读书。这本创意学放在手边多日,刚刚读完。
买并读这本书和创意没什么关系。想想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能和创意搭上一点边界的地方,也就是对指定性命题生拉硬拽攒电视专题片文字稿的时候。严格地说,那算不上创意,只是将就材料做菜而矣。也有过一段做主编的工作勉强搭边,对一个个选题思考新的角度,力求新瓶装旧酒也能堂而皇之地贴上原创的标签。但这个工作还是算不上创意工作,因为有些命题本真就是错的,对一个错误的问题去思索正确答案,应该算可笑的创意吧。为什么会读这本书,改造自我的需要吧。书的最后一页提到了这一点作用恰恰适用于我。
有很多收获。书中有大量的话我想抄录并引用。但是写这篇读后感我还是决定合上书不再打开。想引用的动机应该是对观点及表述完全赞同但因没有消化还不能自如复制。给自己一个自由消化的过程吧。
还是从创意说起。生活里有过这样的时候,就是由某些外因引起,头脑里突然冒出一个自己很得意的火花,但是转瞬即灭。有时有个想法想表达,却找不到途径和章法来实现。书中用一个金字塔形的图给创意的来源找到了路径,从而使创意有章可循,而且从此不用相信那些创意人对自己创意什么神来之笔、上天旨意等等哗众取宠的鬼话,读后感《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三)》。创意来自生活,来自生活细节,来自对生活去标签后还原的细节,来自一颗开放轻盈的心所观察到的生活细节,点点积累,终有所得。还有一点重要的,你要寻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你独有的擅长的路径,使你的点滴凝成创意,使创意有渠道表达。
作者书中充溢着剖析自我、分享成果的真诚。阅读的从始至终我都感受到了这一点。心中充满感激。既使没有任何收获,能够感受这份真诚也是收获。记得作者还说出了这样的话:“创意人最想做的事就是逃离工作”。很可爱。他不但告诉你创意可以学,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他还点醒我看清自己的弱点。有创意也没什么了不起,还要执行创意,而这种执行需要纪律,需要勤奋,需要毅力。我们要不断努力才行。
回想在阅读这本书时,我至少思考了以下一些问题:
人和人之间究竟存在多大差距?
我是否有创意天分?
哪个领域是我的渠道?
我储存的经验到底有没有价值?
我看待问题的眼光是否准确?
我的成长障碍在哪里?
我要如何过每一天?
我的目标是什么?
我如何通往目的地?
等等。写下这些隐约可见自己的散乱和无目的性。但也许,向自己提问,正是目的所在。
在每一天的日常里思考。练习还原事情的本真。练习连结并改变结果。
边消化边找时间再读。
第五篇:赖声川的话剧
赖声川的话剧,一个听起十分饶口而奇怪的名子,讲述了一个很有些超现实主义的故事。一对曾经的激情恋人,因为一个商业合作谈判而时隔九年之后再次重逢。但是这对旧情人已经全然不记得彼此,他们在强大的自我精神暗示下,强迫自己忘记了那个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恋爱岁月。
故事听起来十分简单,而且可以预想到,最终这对恋人还是互相认出了彼此,想起了那段本就应该令人难忘的岁月。但是,诸如这种追寻往昔岁月,追寻自我的故事其实并不鲜见,现实时间与过去时间的勾连往往通过一段相似的经历来达成。如果是电影的话,可以肆无忌惮地利用闪回,实现新旧时空的对比展现。然而在话剧舞台上,闪回的技巧是基本上无法实现的。于是,赖声川干脆让过去时空的自我与现实时空的自我同时站在了舞台上,形成了二人饰一角的局面。这是一个十分有趣又有些可怕的局面。假设有一天,突然有一个人出现在你的面前,声称他就你,而你一定要骂他神精病。但是,当你真的发现他确实是你的时候,你骂的人是谁,又是谁在骂你?据说,《我和我和他和他》的创作灵感即产生于这样一个玩笑式的假设中。
我们再回到故事中。台湾企业家的女儿简如静为了要挽救自己的企业,和内地大公司的总裁沈默相约在香港谈判。简如静此时面对着极大的压力,因为她要挽救的是自己一手打理起来的一家小企业,她的父亲并不支持她把这个小企业坚持下去。而沈默也同样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因为在他们公司入股的一支力量一心想挤掉他。这种处于背后的压力,不仅让两个主人公的精神晃忽乃至最后的结局都具备了某些合理性,更使得全剧充满了足够的张力。如今的简如静已经是一个全心扑在事业上的女强人,她不停地工作,满脑子都是金钱利益,因为在她的世界中只有金钱才能证明成功,才能让她获得最大的成就感。而如今的沈默则沉湎于与各种女人的周旋之中,马不停蹄的约着各路女性,在他的世界中也许只有“性”才是最可靠的,才能让他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一开场时,沈默即独自人在火车的软卧上给某个女人打电话,希望对方能从途中上车来陪自己,他也为了便于和女人在火车厮混而买了四张软卧票,把一个软卧车厢给包了下来。但是沈默却未能如愿,因为一个陌生男人钻进了他的车厢,而这个人,即是九前的他自己,一个一源同体的“另身”。简如静在开场时坐在飞机的贵宾舱中,一如既往地翻看文件,同样,一个陌生女人闯进了她的机舱,而这个人,也即是九前的她自己,简如静的“另身”。从此,沈默和简如静开始了和过去自我的直接对话。九年来,沈默和简如静从未相见,甚至音讯全无,他们九年前的自我也因此漂泊了很久。这次两个“另身”终于找到了这样一个两人相见的机会,只有在这个机会中让九年后的沈默和简如静重新回想起那段往昔的岁月,重燃九年前的那段恋情,两个“另身”才能和九年后的自我合二为一。
由此,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局面,一方面,沈默和简如静要进行商业谈判,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和各自的“另身”进行谈判,再一方面,“另身”之间也有着交流。这种多重的交叉谈判,在其中一场戏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四个演员饰演的两个角色同时出
现在舞台上,而且只有他们在舞台上。沈默和自己的“另身”在谈判桌的一边,简如静和自己的“另身”在谈判桌的另一边。在这样一种多重性的交谈中,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着激烈的碰撞——也许只有话剧舞台上才最为适合这种表现。沈默和简如静经历了多次与“另身”的对话,又追寻着各自的“另身”回到了两人相识相恋的那个小酒吧,终于回想起了那段激情四射的岁月。然而,最终的结局却仍然是悲观的,回忆的美好仍然击不碎现实的巨石,他们以一种利益交换的方式上了床。而他们的“另身”,也随着他们上床,而彻底的消失了。
全剧开头时刻,当沈默与简如静在毫无意识的状态下与自己的“另身”相见,他们通过不断地和“另身”的交谈逐渐找回自我,这一阶段中,现实中的他们存在于意识当中,而九年前的记忆则被压制在潜意识当中。但当全剧时至结尾处时,已经找回记忆的简如静如约来到沈默的房间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有那种重燃旧情的想法的,但当他们不自觉的谈起生意上的事时,两人还是最终走向了利益交换的温床。这一阶段里,九年前的记忆似乎已经成为了某种意识,而现实中的他们则退到潜意识当中。但是,潜意识的可怕之处即在于此,因为它才是往往掌控着人的主导力量。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在舞台上由一种四人饰二角的方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们也通过这种“可视”的方式,看到了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两个或多个自我。这让我不得不想到了杜琪峰的《神探》一片,该片中,一个被别人视为神精病的警察,通过自己可以看到内心当中的“鬼”的特异功能,而屡破大案。这个“鬼”,也是同样存在于人内心中的“另一个自我”。这是一种异曲同工的对观众的提醒,当你沉浸在现实自我当中时,也应该时刻牢记换一个角度审视自己。当然,《我和我和他和他》与《神探》都是一个悲剧式的结局,九年前的沈默与简如静的最终毁灭,是他们向现实投降的代价,编导者也是悲观的认为,那个激情四射的岁月,那种纯真的情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剧中还有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沈默和简如静的两个角色由四个人来分另饰演,另一方面,饰演酒吧老板“毛毛”的演员则一人出演了包括饭店服务生在内的多个角色。这也再次证明了,一个人其实既可以是我,也可以是你,还可以是他。最后,套用《武林外传》中吕轻侯计杀姬无命的一句台词来结束这篇文章吧——是谁杀了我,我又杀了谁!
故事听起来十分简单,而且可以预想到,最终这对恋人还是互相认出了彼此,想起了那段本就应该令人难忘的岁月。但是,诸如这种追寻往昔岁月,追寻自我的故事其实并不鲜见,现实时间与过去时间的勾连往往通过一段相似的经历来达成。如果是电影的话,可以肆无忌惮地利用闪回,实现新旧时空的对比展现。然而在话剧舞台上,闪回的技巧是基本上无法实现的。于是,赖声川干脆让过去时空的自我与现实时空的自我同时站在了舞台上,形成了二人饰一角的局面。这是一个十分有趣又有些可怕的局面。假设有一天,突然有一个人出现在你的面前,声称他就你,而你一定要骂他神精病。但是,当你真的发现他确实是你的时候,你骂的人是谁,又是谁在骂你?据说,《我和我和他和他》的创作灵感即产生于这样一个玩笑式的假设中。
他和她是一对至死不渝的爱人,她和他在九年前是敢于抛开一切面对自我的人,他和她在九年前立下了从零开始,永不分离的誓言,她和他在九年前想用死亡来证明彼此相爱的执著和痛苦。车祸以后两个人失去了这一段的记忆,忘记一切重新开始生活,渐渐的没有了自我,虚伪、暴怒、失落、寂寞,同时堕落了。九年以后,一场谈判让两个人重新聚首,九年以前的他们希望能回到过去,让这两个人从此不要再支离破碎,结果可想而知,时间能改变一个人太多了,就算你回想起以前的一切,做不到的永远做不到了,其实孩子气的我也觉得,他妈的现在的生活算个屁,可是人已经变了,两个九年以前的自己已经不可能给接纳了,我曾经幻想着一个人一生不变,其实也是空想吧。看着两个以前相爱的人最后的那种上床方式不知道是愤怒还是悲伤,一个是为了一份合同、一个是为了交易,人啊,千万别丢了自己啊。看老赖的东西会错乱,四个人,两个前生两个今世,看着那种生死不渝的爱会觉得充满希望,看着两个给社会腐化的人又充满了对人生的绝望,表演工作坊的戏,依旧很苦。
如果有一天,你遇见一个人,他说他就是你,你的感觉如何?如果你骂他神经病,但渐渐的,你真的发现他就是你,那个你骂神经病的又是谁?《我和我和他和他》就是根据这个念头出发的,从两人同时饰演一人,到四人同时饰演两人,构想扩大,成为今天的剧本。故事内容叙述一位台湾企业第二代女主管奉公司之命,到香港与一位大陆高级男性主管,谈判关于两公司合并之可能性,而在谈判的一开始,两人的“另身”皆各自出现在自己身边,像影子一样一直跟着两人。另身带来了潜意识的欲望和幽默,有时增加两位主角思考之敏锐度,有时将一切含糊化;而在谈判的过程中,两位本尊开始怀疑以前是否认识对方,甚至与对方有过一段激烈的恋情。
【我】剧试图以一男一女之商业谈判,加上他们和自己的“另身”之间的谈判,探讨各种不同层次之关系。而“另身”之设计,试图深入心理学的领域,探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连系。这一出心灵喜剧,在诙谐幽默的剧情及对话的背后,隐藏对人生深刻的体验,也探讨了我们生命中各种的抉择。
除了导演和演员所构成的坚强创作阵容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出戏的设计群;这次的舞台设计是由国内著名的建筑师姚仁喜所担任,姚先生首次为剧场做设计,他不但能快速适应【表演工作坊】这种特殊创作的方式,同时还能提供导演许多另类的创意,配合灯光设计简立人及技术总监刘培能在舞台技术方面多年之专业经验,相信能让观众拥有一次亮眼的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