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川》读后感(精选合集)

时间:2019-12-14 09:0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逝川》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逝川》读后感》。

第一篇:《逝川》读后感

《逝川》是当代作家迟子建的一部小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逝川》读后感(一)

世上的好作家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位都能令人体验到阅读的幸福;世上的好作品也不少,但并不是每一篇好作品都能令人怦然心动。迟子建的《踏着月光的行板》、《逝川》等篇什,却总能让读者读之欲罢不能、品咂回味,然后陷入对人生真谛的思考和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反观,久久难以自拔。

迟子建的作品,唯美、从容,有对人生独特的观察与体悟,有对世间一切生命的深爱与悲悯,有以温暖化解苦难的笃定和从容。她的直觉和语感之好,在当代作家中亦属鲜见。

《逝川》题目是子建式的,别人也许很难取得出。逝川,写的是一条河,河里出产一种会哭的泪鱼。每年的第一场冬雪之前,渔民们无论再累,“也要打上几条泪鱼,才算对得起老婆孩子和一年的收获。”奇妙的是,他们捕这种鱼并不是为了吃,而是用来安慰自己和亲人,祈求来年的平安与好运;同时泪鱼也在一“捕”一“放”中得了安慰,不再哭了。“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

于是这种鱼也就有了超凡脱俗的性质,就有了不食人间烟火让人肃然起敬的味道,“捕”与“放”也就成了一成不变的祈福的仪式。那么逝川,真的还只是一条河吗?生命的河,还是时间的河?――于是,小说的寓言意味也就不言而自明了。

这一年,七十八岁的吉喜为了给年轻时爱过的胡会的孙子媳妇接生而耽误了捕泪鱼的时间,当她终于能够走向逝川撒下雪白的网时,两网下去,收获的却只有空网和苍老的心情。而其他的人家,已经纷纷把打捞到的泪鱼重又放回逝川了。

“吉喜的嗓音嘶哑了,她很想在逝川岸边唱上一段歌谣,可她感觉自己已经不会发声了。两片空网摊在一起,晨光温存地爱抚着它们,使每一个网眼都泛出柔和的光泽。”而当“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鱼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她抬头望了望那些回到渔村的渔民和渔妇,他们的身影飘忽不定,他们就快要回到自己的木屋了。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此刻,即使再硬的心肠,也难免会为这样美好的人性而感动吧。

这个喜剧性的结尾是那么圆满而又有着不容置疑的寓言意味。付出美好,于是也就收获美好;播种恩泽,于是也就收获了回报。这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合乎天理,合乎人情,谁不向往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有着这样童话一般的圣洁呢?

这种结尾方式也许只有在迟子建的笔下才会显得这样浑然天成,虽出乎读者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本以为,吉喜会看破红尘,爱过的人没有娶自己为妻,虽然自己曾经那么年轻美丽而又能干;在这个世界上,她孤身一人,一无所有,她也许会选择像《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一样“举身赴清池”,和逝川之水一同消逝,魂去尸也不留。但迟子建就是迟子建,她不会让读者看到她的绝望,她也不会让读者陷入绝望之中,她的作品永远有着一种温暖的色调,她始终如一地相信人性的美好。这也正是她的可贵和与众不同之处。

有人评价说,迟子建的小说不仅有声音,有色彩,还有味道。这是不错的。读迟子建的每一篇作品,你都会发现,她所有的感官都是打开的,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相关的字眼,仿佛都会对她俯首贴耳,一切听从她的调遣。但我还要补充一点,迟子建的作品还有光亮,有温度。

蓝莹莹的泪鱼,呜呜的声音,吉喜吃生鱼时“尖锐的牙齿嚼着雪亮的鳞片和嫩白的鱼肉,发出奇妙的音乐声”,“她听见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银白的网丝在油灯勃然跳花的时候呈现出琥珀色,吉喜就仿佛闻到了树脂的香气”,“胡会结婚那天吉喜正在逝川旁刳生鱼,她看见迎亲的队伍过来了,看见了胡会胸前戴着的愚蠢的红花,吉喜便将木盆中满漾着鱼鳞的腥水兜头朝他浇去,并且发出快意的笑声。

胡会歉意地冲吉喜笑笑,满身腥气地去接新娘。”这些描写无一不佐证了这一点。而小说的温度,不仅仅体现在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劈材、篝火等意象中,体现在“吉喜”这个主人公的名字中,更体现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悲喜之中。这无所不在的温暖化解着人生的苦难,也焐热着读者的心灵。

迟子建小说的理想主义、唯美姿态是显面易见的。读她的作品,会发现作家的心地如水晶一样透明和晶莹,像金子一般美好和纯净。称迟子建为一位童话作家,一点也不为过。

作为女性,迟子建是善良的。她不忍让作品中的人物生活在绝望之中,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有多少不如意,这些顽强的人们即使历尽沧桑也不会停止对生命的执着,对生活中渺茫诗意的追寻。作者的心地是如此柔软,她也不忍让她的读者倍尝现实中梦想一个个破灭的苦痛之后再去咀嚼作品中的绝望。她总是试图用自己的笔触重新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望,然后再次鼓起勇气朝着温暖与诗意的栖居前行。这就是迟子建。她有足够的定力以温暖来化解苦难,她的作品也有一种穿越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与时间和空间抗衡。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她的心似乎不染纤尘。她固守着这片文学的晴空和只属于自己无人能扰的沉静,抒写着被她纯净的心灵过滤过的诗意人生,以文字的温度为自己取暖,同时也抚慰着深爱着她的读者。她的久经历练的单纯,不仅恣肆着她繁复无穷的想象和挥霍不尽的才情,而且滋养着一颗颗被生活打磨得日渐坚硬、濒于干涸、深陷孤寂的心灵。

迟子建的小说,虽不一定能用字字珠玑来形容,但它的简洁、紧凑,想象的自然与奇崛,又非一般作家所能企及。

见过了太多的忘恩负义、人情冷漠,你才会为《逝川》里人们的知恩图报而潸然泪下。生命何尝不是这样一条逝川:“泪鱼纷纷朝逝川的下游去了,吉喜仿佛看见了它们那蓝色的脊背和红色的鳍,它们的尾灵巧地摆动着,游得那样快。它们从逝川的上游来,又到逝川的下游去。吉喜想,泪鱼是多么了不起,比人小几百倍的身子,却能岁岁年年地畅游整条逝川。而人却只能守着逝川的一段,守住的就活下去、老下去,守不住的就成为它岸边的坟冢,听它的水声,依然望着它。”我想,迟子建笔下的世界,也许与我们眼前的现实相去甚远,却离作者和我们理想中的人性很近。

向死而生,而且生出些许人生的诗意,此非人人可达之境,但,我们,又何妨去追求。正如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凯尔泰斯伊雷所说:“在我人生的道路上,幸福潜伏着,就像不可避免的陷阱那样。甚至就在那里,在那烟囱旁,在痛苦与痛苦之间的间隙里,也依然会有某种类似幸福的东西。”

王国维亦说过:“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我不能说,迟子建所有的作品都达到了这样的高度;但这却是她可以达到的高度,似乎也正是她努力着的方向。

《逝川》读后感(二)

艺术家的丰富性体验,指的是艺术家获得爱、友谊、信任、尊重和成就时内心的感受。丰富性体验是一种欢悦、幸福的体验,它使艺术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的心灵的美好。艺术家在自己的生活中,往往既体验过深深的痛苦,也体验过欢乐。他们的一生往往有过不幸,也得到爱的温暖、信任和尊重。这种体验成为他们心灵的宝贵财富。

评论家谢有顺曾评价迟子建的创作态度是“忧伤而不绝望地写作”。“忧伤”是迟子建作品弥漫着的一种气息。在迟子建看来,这种“忧伤”表现在对生之挣扎的忧伤,对幸福的获得满含辛酸的忧伤,对苍茫世事变幻无常的忧伤。“不绝望”可以理解为,对生之忧伤中温情亮色的感动,对能照亮人生的一缕人性之光的向往,这些,是人活下去的巨大动力。

迟子建天性喜静。大部分时间在写作、阅读和散步中度过。她想念古人的生活,优雅、闲适、和自然亲近;不喜欢大都市,觉得城市的热闹只是表面的五光十色,反而边远的小村庄,生活更本真、更富趣味些。比如家乡大兴安岭,每次回去都有归属的感觉。

艺术家的丰富性体验,尤其是童年时期对爱的温暖的体验,是他们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迟子建在中国最北端的雪地里长大,漠河、北极村、冰封的黑龙江、雪泥路上的马车构成她的童年。

《逝川》虽然只是一篇短篇小说,却内蕴丰富。作者带我们走进北方渔村,走进一个神话般的故事,去感受在逝川这条河流边的美丽人生。在小说里可以很容易的就看到迟子建童年的影子,逝川、泪鱼、雪、渔民、阿甲村,这些都可以在迟子建的童年记忆里找寻到。逝川不仅仅是一条河,它还是迟子建温暖童年记忆的幻化。逝川拥有着平和温柔的性情“它的河道并不宽阔,水平如镜,即使盛夏的暴雨时节也不呈现波涛汹涌的气象”,就像迟子建的童年平静、温暖,充满深神奇的幻想。

作者把阿甲村的故事穿插在雪的世界里。雪是整篇小说的一条引线,逝川里这种奇异的泪鱼“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一般都在初雪的傍晚从上游下”。纯白的雪、朴素的阿甲村渔民,都让人感受得到暖暖的感觉,这个故事带有一点点忧伤,但是它的忧伤是带着温暖的,它轻轻地软化着每个人的心。北极村的童年记忆给了迟子建构造美丽故事的土壤,爱在迟子建的内心深深埋藏,《逝川》是一篇关于爱的小说,是迟子建关于爱的表达形式的思考。纯白的雪世界,纯白的童年记忆,给了迟子建无穷无尽的遐想。

在小说里泪鱼确实是一种很奇异的鱼,“泪鱼是逝川的一种鱼。身体呈扁圆形,红色的鳍,蓝色的鳞片”,“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暗红的尾轻轻摆动,蓝幽幽的鳞片泛出马兰花色的光泽,柔软的鳃风箱一样呼嗒呼嗒地翕动”。迟子建这样写到“有谁见过这样奇异的鱼呢?”是的,有谁见过这样奇异的鱼呢?

迟子建曾说过:“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一些变化感悟来的,从早衰的植物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淡定和从容,许多衰亡的植物,翌年春风吹又生,又恢复了勃勃生机。”从她的这些话中可以看出,泪鱼是迟子建无限遐想的精灵!精灵是有灵性的,“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所以“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但是心存感念的迟子建把悲悯之心赋予了泪鱼,所以“这里没有人遭灾,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守在逝川旁都是大有收获的”。

艺术家的丰富性体验对文学艺术创造活动有着重要作用。艺术家的创作经历表明,他们体验着欢乐幸福时,往往表现出高度的创造力。如果说《逝川》里泪鱼是迟子建对生命的感念的化身,那么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吉喜便是迟子建表达对生命之爱的体验高度的憧憬。

文中是这样给我们介绍吉喜的:“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老年的吉喜和年轻的吉喜——很自然的老女人和小女人。

吉喜年轻的时候既漂亮又能干,而正是她的“完美”性导致了阿甲村里没人敢娶她的悲剧。吉喜现在已经是七十八岁的老渔妇了,她一直没嫁人,年轻的美丽现在已经不见了踪影,她骂着上帝也无能为力,还是自己一个人孤苦地过活着。然而她却没有像一般人那样鄙弃了生活,她以一种更为智性的方式在无形当中回应了所有不要她的男人,显示出了她对命运的艰巨反抗。吉喜是一个倔强的女人,这个倔强的女人最后因为给自己曾经的情人胡会的老婆接生而没有打捞到泪鱼,然而迟子建却并没有让这个人物的命运向着更不公的方向发展,“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似乎是迟子建的对生命的悲悯感化了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感化了阿甲村的万物,亦或是阿甲村充满爱的灵性不允许这样的不公继续发生下去,最后吉喜得到了泪鱼,她的心开始不再坚硬,“吉喜摇晃了一下,她很想赞美一句上帝,可说出的仍是诅咒的话。”用爱感化生命,让爱存在于每一个生命当中,就是迟子建对生命的爱的体验。

迟子建赋予吉喜很高的生命高度,这种对生命形式的爱,正是迟子建内心世界的流露。吉喜的完美和她的际遇是不平等的,可是这种不平等又在迟子建无限怜爱的笔调下彰显出更为宽广的爱的形式。这种宽广的爱使阿甲村的蒙上了一层奇妙的灵性,逝川、泪鱼、雪、吉喜、新生婴儿,甚至是胡会,阿甲村所有的渔民,都是在迟子建爱的王国里完美存在的,吉喜的命运本身就散发着爱的光芒。

迟子建在《逝川》里尽情的挥洒着她对淳朴乡土的人情体验,读迟子建的小说,我们始终能感觉被一股清新朴素的气息笼罩着。阿甲村是一个依偎在逝川旁边的小渔村,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渔村,那里的人们依靠打渔为生。

当他们打捞到泪鱼时:“渔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

然后:“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得了。”

温情感化着泪鱼也感化着每一个读者,这样一个充满爱的渔村。迟子建曾说:“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在《逝川》里,迟子建是这样描写阿甲村的渔妇的:“这一带的渔妇大都有着高高的眉骨,厚厚的单眼皮,肥肥的嘴唇。她们走路时发出咚咚的响声,有极强的生育能力,而且食量惊人。”阿甲村里最底层的女人们就是这样没有遮拦,没有伪饰,只有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因而他们拥有与自然相通的灵性。迟子建用她的眼睛认真的发现着底层人群的本性。在小说中,迟子建也无所顾及的披露出淳朴阿甲村的不可爱的一面,这种不可爱也是糅杂在乡民们的本真性格里的。

胡会是年轻是吉喜的所爱的人,但是吉喜最终并没有嫁给胡会。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他没有娶她的原因。胡会说:“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胡会因为吉喜太有能力了,所以不能娶她为妻。也许胡会是对的,在那样一个小渔村里,我们不能对他要求什么。吉喜和胡会的爱情是存在于世俗的偏见里的,从这一层面上看,迟子建没有把阿甲村神话,它也是与千万个普通村庄一样有着它的历史,有着它的生活方式,有着它的世俗和偏见。阿甲村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村寨,它的灵性也是包裹在世俗人情里的。

但是迟子建笔下的阿甲村村民还是很可爱的,他们用另一种方式来回报吉喜。他们还是很爱这位倔强、聪明、坚强、能干的女人的,他们并没有抛弃她,善良的村民把泪鱼装进吉喜的木盆里,让泪鱼去传达他们对这位七十八岁的老女人的爱。迟子建把她对乡土本真的体验再次回归到最原始的人性的淳朴自然之美上。

迟子建在《逝川》放置了她对生命的体验、对爱的体验和对人情的体验,就像她在逝川里写的那样:“泪鱼是多么了不起,比人小几百倍的身子,却能岁岁年年地畅游整条逝川。而人却只能守着逝川的一段,守住的就活下去、老下去,守不住的就成为它岸边的坟冢,听它的水声,依然望着它。”

逝川、泪鱼、吉喜、阿甲村,一直都在散发着神话般爱的光芒。

第二篇:《沥川往事》读后感

读《沥川往事》有感

103酒管5班姜姝

终于看完了《沥川往事》,也终于可以舒口气了。自从开始看这本书,心就提起来没有放下:不是虐恋,有的地方却又比虐恋更让人揪心;不是不爱,有时爱却又比不爱更使人心伤、断肠......于是,整本书读下来,心好像一直在悬着。不过所幸的是结局还比较令人欣慰,估计是善心的作者也实在不忍让我们早已不堪重负的脆弱心脏在经受一次不能承受的失望了,所以,最后,我看到了幸福的曙光。

王沥川的身体在17岁以前是完整的,就如他的相貌一样,修长挺拔,令人产生愉悦与爱恋,所以他属于大众情人,人见人爱。

René说,沥川15岁就考入全球翘楚—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如此一个外貌完美的男孩,又有天才少年的聪明才智,通晓五国语言,还有声望显赫的富裕家族作后盾,他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上帝眷顾的天之骄子。

可是天道忌盈,上帝总是公平的,给了他完美的外表和过人的智慧后,却在他即将展开人生坦途、挥洒旷世才能的时候,一场车祸,让他失去了母亲的同时,又发现他的大腿患了骨癌,并被残酷地截肢以保全性命,令他身体残缺不再完美。遭此人生一劫后,他再也不是那个意气风发、一帆风顺的俊美少年,他有了自卑,对外界有了戒心,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自己的残疾,虽然他的智力和外貌还是那么出类拔萃。

当他因病被迫转学并更改专业后,仍然以过人的才智提前完成了哈佛大学建筑设计专业的学习。家人在他患病之后把他当成了弱者、需要保护的对象,用浓浓的亲情时刻包围着他。被过度保护的他恰恰不愿意这样的关注,在家人面前他有点任性,桀骜不驯,他仍然寄望有广阔的世界任他驰骋,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他在知道癌症完全康复后,说服家人,独自来到中国北京的家族企业—CGP建筑设计公司,出任总裁和首席设计师。

从沥川设计的龙泽花园等项目来推断,他待在中国的年头不会太短,除了每半年回瑞士体检和享受亲情外,其它时间几乎都在中国。

在北京的他是自由的,也是孤独的。他几乎埋头于工作,是出了名的快手,活儿完成得又快又好。空闲时间找个咖啡馆,在有人气的地方做点事,松弛一下紧绷的神经。由于他的设计理念别具一格,他在中国的事业开展得相当成功,所以他不需要名片,他的名字在同行中如雷贯耳,有事不需要自己亲自联系,一切繁文琐事自然有秘书和助理处理。

因为疾病,他仍需服药,手术及治疗的后遗症仍时时困扰着他,他在享受工作成功的喜悦之外,清醒自己并不是一个健康人。他按时服药,积极锻炼身体,练瑜伽、游泳、散步,练就了可以长时间用左腿单腿站立,即使带着假肢也能走

得不慢,还能进行高山滑雪,喜欢飙车,也许只有那时候他能忘记自己身体的残缺,去享受风一样飞扬的感觉。

他那带有异国风情的英俊脸庞,使每一位见到他的女人投来惊艳爱慕痴迷的眼光,他没有心动,依然品味着一个人的孤独与自由,直到谢小秋冒冒失失地闯进他的视线中。如果没有谢小秋不知情的举动,沥川能否对小秋注意呢?是否也会把她归于叶静纹之流?

番外里有关于小秋第一天面试咖啡馆服务员的情形描写。沥川在车里看见小秋在他面前整理容貌和衣服,暗示沥川为什么会舍弃那么多优秀的女孩而选择了小秋。这就是缘分,他们第一次见面就种下了这个因,所以才有发展成后面的果。

王沥川自从在车里第一眼见到谢小秋,就对她印象深刻,然后被她泼咖啡,送她回校时两人相谈甚欢,小秋单纯开朗的性格很讨他的喜欢,然后欣然接受邀请一起看电影,再到被迫带她回公寓过夜,被她看见自己的残疾,这些都是因为喜欢小秋而发生的。

一进公寓,沥川就很在意小秋看见肘拐后的感受,却又无可奈何,所以他的反应是“漠然”、有“一抹捉摸不透的情绪”,好不容易小秋进房间睡觉了,没料到他半夜取牛奶时又恰巧被小秋出来看见,当时他应该是恼怒又要强装镇静,而小秋并没有吓得尖叫起来,她镇定的表现给了沥川应有的尊重,让沥川放下了忐忑不安的心。在小秋面前没有秘密后,他开始放任自己的情感走向,赶走自卑,不再刻意去掩藏什么。这么一个对女性示爱没有任何回馈的男子,在小秋面前却大胆主动、激情奔放。他去小秋宿舍找她,跟小秋的同学相处时,总是被动地答话,跟小秋单独相处时,他却总是主动挑起话题的人,问小秋接下来想干嘛,邀请她去他的私家游泳池游泳,问她想去哪里吃饭,这时候的沥川是小心揣摩却又热情主动的人,希望与小秋共处,安排他们在一起的活动,这时候的他完全就是一个初坠情网的年轻人。

感情急速朝着他们俩谁也没有预想到的程度发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两人都有迷茫的时刻,但是当激情似火时,一切似乎又没了顾忌。

小秋在事情发生后,不再隐藏自己对沥川的爱慕,没有一般女子的羞涩和难堪,即使他是残疾的,也很喜欢,还有那句“别怕”的话,都彻底打消了沥川的矜持和歉疚,使初尝鱼水之欢的沥川向往爱情,热切地追逐小秋的身影。此时的小秋虽然与沥川发生了性关系,却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也许她觉得沥川是“万人迷”,这种萍水相逢的即兴游戏做得多了,所以她对未来并没有抱什么希望,不去奢望沥川与自己有长久的关系。当沥川说:“对不起,下次一定更加小心”时,她做了一个深呼吸,惊喜他们还会有“下次”。

不清楚小秋是不是沥川的初恋,但是他们彼此把自己的第一次交给了对方。沥川的年龄比小秋大不少,因为过去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所以此时的他和小秋一样,都是初尝雨露,初经人事,愉悦地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恋爱中的他们是真诚的,热烈的,都在为对方着想,为对方付出真心。那半年的时间里虽然他们只有短短30天的相处,两人的感情却浓得像一对小夫妻,恩恩爱爱,缠绵不休。沥川因为有了小秋的爱,已经可以正视自己的残疾,许多时候他不再坚持戴假肢,坦然以残疾的形象面对大众惊奇的目光,这就是爱情的力量,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

如果没有沥川后来的旧疾复发转移,他们的人生,虽然会有病痛缠绕,行动上有诸多不便,我们却可以预知他们的婚姻一定是和谐的,充满温情,小秋不会有太多辛劳和委屈,沥川会尽自己所能去爱她、照顾她,让她幸福一生。

古人有见贤思齐,而今已经迈向成熟的我也想要感受一下青春爱情的美好,因此选择了这本爱情小说来读。看着他们相遇、相识、相知,相恋,到最终幸福的相守,我不禁有些唏嘘不已。错过了阳光,还有雨露;错过了月亮,还有群星;错过了......原来只要活着就总还有希望。然后,等一切尘埃落定,幸福便会悄悄降临。现在,我决定开始自己的静静等待,拥抱属于我自己的美丽幸福!

第三篇:暖川读后感之我见

暖川》观后感

(2010-12-07 15:33:33)转载 标签: 分类: 个人日记

杂谈

2010年12月5日晚7点,全体党员观看了大型纪录片《暖川》。短片虽然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但却带回了08年那场令全中国乃至全球都无法忘记的大灾“汶川大地震”之中,刻骨铭心的痛,心灵的创伤,无不撕碎了无数中国人的心。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无数党员干部、医疗人员等人挺身而出,看完这部片子,我深深的被感动了。

该片主要介绍了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根据国务院中央的部署,广东迅速行动,组织对口援建汶川,开展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对口援建市和援建工作全力以赴开展工作,支援四川前线的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出色地完成了援建任务。展现了支援队伍中一线党员无私大爱、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通过观看《暖川》,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感受到了新的形势下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领会了新时代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当如何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何去实现一名中共党员的价值。

和平年代,共产党员如何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如何发挥表率作用。和平时期,还需党员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甚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么?《暖川》给出了深刻的答案。

危难时刻,方显真情。这真情的迸发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与平日的点滴积累密不可分的。共产党员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平日里,关注点滴小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以自己的言行感召身边的人。

《暖川》中,我看到在重建汶川的过程中,广东支援队伍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如何在限定的工期里保证质量完成任务,如何在徒峭的崖壁上架设水管。种种困难但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最终都解决了,完成了许多“不能完成的”任务。作为共产党员,空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平时苦练自己的业务基本功,在关键时刻,才能高质有效的解决问题。这也是《暖川》给我的深刻启示:共产党员,应该有志于成为各行业的排头兵和业务能手,要富有创新精神和感召力,这样才能感染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

《暖川》是党员的活教材,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面对生死的考验,每一位党员都义不容辞,无怨无悔,勇往直前,在汶川重建工作中,负责草坡乡重建工作的汕头人秦春利年仅19岁,在测量河道的过程中,不幸遭遇山体滑坡,被巨石撞击倒入河中,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事业,献给了祖国,献给了灾后重建的伟大使命。

黄进锋,年迈重病的母亲远在老家惠州,身为儿子,不能陪在身旁照顾老人家,作为一名党员,身赴汶川参加对口重建工作,连续长时间的通讯号不通后,接到了母亲已在6小时前离开人世的悲痛消息。这让人未能在离世尽上一份孝道的黄进锋难过不已。

在这次重建中,许多名字,许多数字让我难以忘记,温家宝总理对广东的建设者说:“你们是用心在建设。虽然这是一片灾难后的土地,但是在这片土地上,一定会开出无比灿烂的花朵。

地震后的汶川到处是残垣断壁一片废墟,美好的家园在一瞬之间被毁坏,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死亡,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没有人知道损失会有多惨重。但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根据中央部署,迅速行动,组织对口援建汶川,开展灾后重建。荧幕上一幕幕援建的场景,救灾的部队源源不断的奔赴灾区,几十万部队及时赶往救灾现场,废墟中垂死的灾民得救了,一具具死难者的尸体得以及时入土为安,一个个受害者悲痛欲绝的心得到及时的宽慰,一条条阻塞的公路疏通了,一车车赈灾的物资运来了,一个个灾民用来暂时居住的帐篷,得以及时搭起来了,这就是军民鱼水情。无数支医疗队赶来了,无数伤员的伤势得到了控制,伤员们被飞机、救护车等运输工具,及时送到全国各大医院,进行及时的治疗。

这一切都展现了援川前线党员无私大爱、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让我深受感动,虽然汶川可能遭遇无情的地震,但是只要我们共同面对,全力以赴开展援建工作,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灾区的重建工作一定不会漫长,灾区人民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

通过《暖川》,我提高了觉悟,净化了思想。灾难是一座心灵的学堂,灾区的故事教育了一些人,同时也改造了一些人。一些人通过教育,更加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亲情的重要,更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了来自全社会的关爱。一些人通过教育,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找到了奉献的意义,更进一步的走近了党组织。虽然我没有亲临灾区,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但我通过《暖川》这一节目了解了灾区重建的故事,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党性的光辉。

青山常在水长流,期待顽强的汶川人民在新家园耕耘出更美的明天。

《暖川》观后感

默认分类 2010-11-09 09:11:29 阅读229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两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伤痛:山崩地裂,房倒屋塌,家园尽毁,痛失亲人……汶川大地震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的地震灾害。

两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灾区干部群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兄弟省区市倾情援建,展开了一场同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重整山河、重建家园的伟大再造工程。

两年时间的呕心沥血,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今天,那些曾经满目疮痍、灾难深重的灾区大地,已经脱胎换骨,人民生活安定,成为情系粤川的温馨家园。

在《暖川》的这一节目中,我了解到了,广东省根据国务院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完成了汶川县的灾后重建,虽然,2009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对口支援省市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广东省依然明确表示支援灾区的“决心不变、力度不变、目标不变”,确保援建资金及时到位。让我看到了党心在凝聚、民心在凝聚,国家利益进一步强化,民族精神进一步升华。灾情是最大的政治,而积极投入救灾与灾后重建就是最好的爱国表达。无数次了,只要是在中国,每一次发生灾情、险情、有艰巨而困难的任务都有共产党员的身影,都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冒死在前,都是共产党员以模范带头的姿态,带领和吸引着人们,排除灾情、险情、克服困难。这次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当然不会例外。在地震后的700多个日夜中,在普通的故事之外,共产党员都敢为人先,甘于吃苦,哪里需要就义无反顾走到那里,背井离乡,远离亲人,甘于奉献,充分显示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形象,强化了我对党员奉献精神的认识。

通过《暖川》这一节目所播放的地震灾区重建的经历和见闻,我提高了觉悟,净化了思想。灾难是一座心灵的学堂,灾区的故事教育了一些人,同时也改造了一些人。一些人通过教育,更加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亲情的重要,更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了来自全社会的关爱。一些人通过教育,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找到了奉献的意义,更进一步的走近了党组织。虽然我没有亲临灾区,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但我通过《暖川》这一节目了解了灾区重建的故事,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党性的光辉

今天,在学校的通知下,准时收看了广东卫视大型专题片《暖川》,纪录片时间并不长,但是能看得出,是耗费了许多媒体同行的心血拍摄制作而成。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作为一名广东人,看得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2008年那曾经令人悲痛的伤口,5.12那曾经尤为敏感的话题,今天,再一次重放在我们面前,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片废墟,听到的也不再是一片哭声!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千里之外的广东及时赶赴现场,实施救援工作。要人派人,要物捐物,要血献血。这次灾难使得汶川1.6万人遇难,20多万房屋坍塌,而中央把汶川灾后重建的艰巨历史任务交给了广东,作为的中国经济大省,广东省委,省政府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举全省之力援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描绘蓝图,点燃希望。

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面对生死的考验,每一位党员都义不容辞,无怨无悔,勇往直前,在前线重建工作中,负责草坡乡重建工作的汕头籍年轻男子,在测量河道的过程中,不幸遭遇山体滑坡,被巨石撞击倒入河中,年仅19岁的秦春利,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事业,献给了祖国,献给了灾后重建的伟大使命。

黄进锋,年迈重病的母亲远在老家惠州,身为儿子,不能陪在身旁照顾老人家,作为一名党员,身赴汶川参加对口重建工作,连续长时间的通讯信号不通后,接到了母亲已在6小时前已离开人世的悲痛消息。这让未能在母亲离世尽上一份孝道的黄进锋难过不已。

在这次重建中,许多名字,许多数字让我们难以忘记,温家宝总理对广东的建设者说:“你们是用心在建设。虽然这是一片灾难的土地,但是,在这片土地上,一定会开出无比灿烂的花朵。”

2010年10月10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宣布,汶川灾后重建已全面完成。群山之后,绿水萦绕。短期对口援建将成为长期的对口合作。

两年,700多个日夜,曾经的废墟,变成美丽的家园,汶川,走过心灵之痛,书写新的传奇

2010年12月7日晚7点30分,我们外语系07级全体党员观看了大型纪录片《暖川》。纪录片时间并不长,但是能看得出,是耗费了许多媒体同行的心血拍摄制作而成。短片虽然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但却带回了08年那场令全中国乃至全球都无法忘记的大灾“汶川大地震”之中,刻骨铭心的痛,心灵的创伤,无不撕碎了无数中国人的心。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无数党员干部、医疗人员等人挺身而出,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作为一名广东人,看得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我深深的被感动了。

通过观看《暖川》,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感受到了新的形势下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领会了新时代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当如何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何去实现一名中共党员的价值。

《暖川》是党员的活教材,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面对生死的考验,每一位党员都义不容辞,无怨无悔,勇往直前,在汶川重建工作中,负责草坡乡重建工作的汕头人秦春利年仅19岁,在测量河道的过程中,不幸遭遇山体滑坡,被巨石撞击倒入河中,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事业,献给了祖国,献给了灾后重建的伟大使命。

黄进锋,年迈重病的母亲远在老家惠州,身为儿子,不能陪在身旁照顾老人家,作为一名党员,身赴汶川参加对口重建工作,连续长时间的通讯号不通后,接到了母亲已在6小时前离开人世的悲痛消息。这让人未能在离世尽上一份孝道的黄进锋难过不已。

通过《暖川》这一节目所播放的地震灾区重建的经历和见闻,我提高了觉悟,净化了思想。灾难是一座心灵的学堂,灾区的故事教育了一些人,同时也改造了一些人。一些人通过教育,更加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亲情的重要,更加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了来自全社会的关爱。一些人通过教育,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找到了奉献的意义,更进一步的走近了党组织。虽然我没有亲临灾区,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但我通过《暖川》这一节目了解了灾区重建的故事,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党性的光辉

青山常在水长流,期待顽强的汶川人民在新家园耕耘出更美的明天。

第四篇:《春逝》感想

《春逝》感想

一直以来疯狂地下载和欣赏各种电影,很少有想说一点什么的感觉,这次有一种起笔来写一点什么的冲动,是因为有些东西触动了心灵的深处,那就是《春逝》。

在这个寂寞的时代里,两颗寂寞心相遇了,一个纯真质朴、一个丽质天成;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两颗浮躁的心分开了,质朴已经不在,丽质已经成熟,只剩下一点爱,如春天一般逝去。

当时看这部片子是冲着韩国人气美女李英爱去的,刚开始期望有一个故事的主线,但恰恰相反,电影像一首抒情的诗,把青春淡淡的忧伤一点一点的渲染在影片的每一个角落。

越看到后面越觉得像是韩国许秦豪的所导演的片子,果不其然,在片尾出现导演许秦豪的名字之后,我发出了一声会心的微笑。他的处女作《八月照相馆》已经问世,就在韩国影迷们的心中竖起了一座唯美的标记,也许许秦豪更像是一个诗人,将电影转换成一首首生命和爱情的赞礼诗,洗涤着我们那沉重的心灵。比较日本唯美派的岩井峻二,岩井的作品更像是对生活的写意,而许秦豪则是对心灵的泼墨。

如果说《八月照相馆》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人生和生命的豁达的话,那么《春逝》则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像是一杯咯布其Z咖啡,苦涩着我们的舌头,却感动着我们的心灵。

想起了最近一次看电影流泪是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片尾音乐响起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湿的,为青春的不再,为无法抓住爱的伍迪,为海伦亨特的抉择,为自己而哭泣。这个小小的老头已经占据了心中最佳导演的位置。看《春逝》的时候,我很想让自己流泪,但是我没有,因为有一些东西是深深埋在心中,我们可以感怀,但是无法哭泣。如果真要放纵自己,怕自己会泣不成声。

许秦豪,一个浮躁的现代社会的心灵浪人,期待更多您的作品。总有一些东西能感动我们的灵魂。

让我们举起杯来,为初恋干杯。

第五篇:一逝青春

一逝青春,一世繁华

雨大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东事供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一剪梅》——唐伯虎

年少轻狂,欲与天公试比高;花前月下,岁月流转酒欢畅。一代天骄,年轻气少,锋芒毕露如一颗砾石投入池中,溅起阵阵涟漪,唐伯虎点秋香一段佳话跨越千年流传至今。他青春的张扬与意气像盛唐空中的一颗星,亮得照澈古今。月下销魂对酒当歌,他青春中夹杂着喧嚣和浮华;桃花庵下醉卧而眠,他青春中弥漫着狂放与不羁;千点啼痕,万点啼痕,他青春中萦绕着一缕无奈与哀愁。或喜或悲,付之以酒,酒醉梦散,青春逝。

见有客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去吧青梅嗅。

《点绛唇》——李清照

繁华深处,绿杨荫里,少女和风而起衣袂飘诀,忽闻少年清冽的嗓音从风中传来,少女如蝴蝶翩然而起,金钗落,青丝散,和羞而走,青春如那只灵动的彩蝶,带着淡淡的羞涩与颤动飘然飞落。独倚门楼,两朵红云悄然飞上,阁外少年白衣如雪,阁内青梅深室奇香,青春像那青涩的梅子,如闺阁女子羞涩的情愫在风中漫溯。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青春像朵极其绚丽的鸢尾花,美丽精致却极为破碎,白衣少年,主演少女青春已逝,年华不在,那些张狂、那些青涩都在一点一点泛黄,但词藻三千铭刻着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流离岁月,青春虽如雨打梨花,易逝易碎,但曾满树繁华,绽放如雪,那些青涩,那些悸动,那些张扬,那如满树繁花,一世繁华。

高二十一班

浦立媛

下载《逝川》读后感(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逝川》读后感(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春将逝

    青春将逝 低调三年 明天我们就要朝成名了, 我们毕业了…… 当拉着行李关上门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从此幼稚被紧紧地关在那扇门后。 第一次踏入大学校门时孩童般的欣喜,走进大学校......

    《德川家康》读后感

    最近读了《德川家康》略有心得。 先不说别的,由于原作者是日本人,他的和式文风翻译成中文看着还是有些别扭,更不要说文中贯穿的不符合中国人价值观的武士道了。由此么,也看出中......

    《陈九川录》读后感

    《陈九川录》读后感 当我们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原本存在的圣性,相信此生的使命是朝向光明,是开发内在的宝藏,那么我们就踏上了寻找光明的旅程――这是一段永无止尽的光明之旅。......

    《陈九川录》读后感

    《陈九川录》读后感当我们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原本存在的圣性,相信此生的使命是朝向光明,是开发内在的宝藏,那么我们就踏上了寻找光明的旅程——这是一段永无止尽的光明之旅。致......

    青春易逝大全

    青春易逝,用心感受 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这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题记 春天中总会有鲜花迷人的风采,因为花有璀璨的梦想和不懈的努力 蓝天中始终有鸟儿......

    母亲过逝答谢词

    悼念我敬爱的母亲(答谢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 “子欲孝而亲不待。”2011年1月2日23时46分,我的母亲──陈文仙同志走完了他坎坷而又绚丽的一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今天,......

    随风而逝 歌词

    身处流行音乐的大潮中,总有一天你会觉得:你对那些无病呻吟的歌词已经厌倦了;你对那些那些虚假的风花雪月也厌倦了;你对歌曲中的那些暴力和色情厌倦了;你对那些很专业或者很糟糕......

    雨逝现代散文

    许你窗前一棵芭蕉,听雨打芭蕉散落心声。许你门前一串风铃,听风吹风铃呼唤忘忆。看雨点点滴滴打湿地面,看风丝丝缕缕吹撩柳叶,独自仰望天空,朦胧了我的双眼,任细雨落在身上,冰冷我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