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检测结果报告程序
检测结果报告程序
l目的对检测报告的编制、审核、批准和发送进行控制,确保检测报告完整性、准确性以及能够真实地反映检测结果的全部信息,杜绝报告使用的风险,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适用于各类检测报告的编号、格式和信息要求,检测报告的编制、审核和批准,对报告内容的意见和解释,分包检测的表述,报告发送和报告的修改/补充。3职责
3.1 技术负责人的职责
负责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3.2 授权签字人的职责
负责检测报告的签发批准,并对报告的有效性负责。
3.3 检测室负责人的职责
根据检测要求审核检测报告的数据和评审检测结果,并对检测报告内容的完整性、检测结论的真实性、检测报告及原始资料编写的规范性、检测工作质量负责。重点是:核对统计计算数据、引用数据、技术术语和文字表述差错等。
3.4 报告编制人的职责
负责对检测报告的编制、送审和更改。对检测依据标准的有效性、检测数据统计计算的正确性、检测报告与检测原始记录及相关文件的一致性、检测报告的准确性及报告最终结论的正确性负责。
3.5 业务管理员的职责
在检测报告批准后,负责对检测报告盖章、发送、归档。对报告及有关材料 的完整性、检测报告格式的正确性负责。
3.6 资料管理员的职责
负责检测报告及原始资料的建档及管理。
4工作程序
4.1 检测报告编制要求
4.1.1 检测报告的编号
如:“200701-WJ-01”,年份为2007,月份为1 月,产品为外加剂(代号WJ), 顺序号为01。报告编号的顺序号是针对中心某年该类检测试验项目流水号。
4.1.2 本检测中心的检测报告应能够准确、清晰、明确和客观地报每一项或每一系列的检测结果,并符合检测方法中规定的要求。检测报告的标准格式应由检测室负责人根据承检产品/项目标准的要求设计。其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并应尽量减少产生误解或误用的可能性;
4.1.2.1 标题:检测报告;
4.1.2.2 检测中心名称:中铁八局集团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试验检测中心;
检测中心地址: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镇;
当在检测中心以外检测对应标明其地点;
4.1.2.3 唯一性标识:报告封面及正文上编制编号,有多页时,正文每页编制“”页码,检测报告结束加注结束标识,以便确保识别报告唯一性和完整性;
4.1.2.4 客户的名称和地址:标明受检单位或委托方名称和地址;
4.1.2.5 所用方法的标识:给出检测所依据的标准名称或代号;
4.1.2.6 检测物品的描述、状态和明确的标识;填写样品名称、型号规格、样品编号和状态等;
g.对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至关重要的检测物品的接收日期和进行检测的日期;应有抽样日期或委托日期、检测日期、签发日期;
h.如与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相关时,检测中心或其他机构所用的抽样计划和程序的说明;
i.检测结果:应按检测方法的要求给出检测结果,并带有法定计量单位;
j.检测报告上应有批准人的姓名、职务、签字或等同的标识和日期,并同时有编制人,审核人的签字;
k.报告中注明检测结果仅对样品或批次有效;
l.当有分包项时,则应注明清晰地标明分包方出具的数据;
m. 未经本检测中心书面批准,不得复制(全文复制除外)检测报告的声明。
4.1.3 当需要对检测结果做出解释时,检测报告中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对检测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殊检测条件的信息,如环境条件;
b.根据检测方法中规定的技术要求在报告中给出符合/不符合结论或检测结果;
c.当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要求,或当不确定度影响到对规范限度的符合性时,检测报告中还需包括有关不确定度的信息;
d.适用且需要时,提出意见和解释;
e.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附加信息。
4.1.4 当需对检测结果做出解释对,对含抽样结果在内的检测报告,除了4.1.2 和4.1.3 所列的要求之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抽样日期及抽样人;
b.抽取的物质、材料或产品的清晰标识(适用时,包括抽样产品名称、制造者的名称、标示的型号或类型规格和相应的系列号、批量、样本数量、检测标
记等);
c.抽样地点,包括任何简图、草图或照片;
d.所用抽样计划和程序的说明;
e.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解释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可附详细说明;
f.说明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这些规范的偏离、增添或删节的说明。
4.1.5 意见和解释
4.1.5.1 如包括对专业性评价和说明时,本检测中心应把做出的评价和说明的依据制订成书面文件。评价和说明应与检测报告的检测结论明确分开,被清晰地标注。
4.1.5.2 检测报告中的“意见和解释”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关于结果符合或不符合要求的声明意见;
b.满足合格要求的意见;
c.如何使用结果的建议;
d.怎样用于改进的指导意见。
4.1.5.3 许多情况下,如果能与客户直接对话来传达“意见和解释”可能会更恰当,但这些对话需做文字记录。
4.1.6 设计后的检测报告格式应由技术负责人审批使用。
4.2 报告的编制
4.2.1 样品检测结束后,检测项目负责人对由检测人员签字并评审无误的检测原始记录和分包检测报告(如果有分包)进行校核,并详细记录校核评定结果,报告编制人根据校核后的检测原始记录按照承检产品/项目的标准格式(当客户有要求时,则报告格式应满足客户的要求)打印编写检测报告,编写结束时在检测报告“编制”处署名并签上日期。
4.2.2 如有分包的试验检测项目,则应在检测报告中注明。分包应以书面方式报告结果。
4.2.3 打印后的检测报告(数量根据委托要求和检测中心留存)同检测原始记录及有关资料项目负责人送交检测室负责人审核签字。
4.3 检测报告的审核
4.3.1 检测室负责人对检测报告及有关资料进行审核。
4.3.2 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在检测报告审批记录表中详细记录审核评定意见。4.4.3.3 报告编制人对检测报告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错误及时进行更正后,重新将检测报告送交检测室负责人审核。检测室负责人确认后在上报的检测报告“审核”处署名并签上日期。
4.4 检测报告的批准
4.4.1 经检测室负责人审核无误的检测报告同原始记录,由检测室负责人转至授权签字人批准签发。授权签字人对审核后的检测报告质量进行评定,并在检测报告审批记录表上作好记录。
4.4.2 报批报告中出现的非结论性错误,应将报告交办公室退回检测室重新修改、编制报批。
4.4.3 授权签字人在检测报告上“批准”处署名并签上日期。经授权签字人批准签发的检测报告同原始记录,由授权签字人转至业务管理员。
4.5 检测报告的盖章
4.5 业务管理员将签发后的检测报告盖章待发。检测报告的各页应加盖“检测报告骑缝章”,以表示报告各页的相连。留存的报告副本同检测原始记录一并交资料管理员存档保管。
4.5.2 签发后的检测报告应盖检测中心的检测报告专用章。
4.5.3 经过认可的检测项目,在报告的左上角加盖检测中心认可的标志章。
4.5.4 经过认证的检测项目,在报告的左上角加盖“CMA”计量认证专用章。
4.6 对可疑结果的处理
4.6.1 当检测中心怀疑、发现、得知有关于报告数据有误的信息后,技术负责人应立即从办公室资料管埋员处调阅原检测报告档案,迅速组织有关检测室负责人、监督员和检测员对报告中的可疑数据或遗漏部分进行核查;
4.6.2 在核查中对已发报告的数据和结论产生怀疑或发现问题时,技术负责人应立即起草一份书面文件通过客户通知所有检测报告的持有人,要求检测报告持有人暂停使用编号为“XXX”的检测报告,并声明:待查实报告的数据和结论后再以书面文件告之。
4.6.3 通知发出的同时,检测室负责人应按照《数据转换及处理程序》认真组织实施检测数据的核查,并根据与客户签立的检测执行标准核查检测遗漏项目。
4.6.4 检测室负责人应在核查结束时,应起草一份核查报告,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或补充检测报告的处理意见。
4.6.5 如需要补充检测,则检测室负责人提出补充检测的可行方案报技术负责人审批。
4.6.6 批准后的补充检测方案,由检测室负责人组织实施并出具补充检测原始记录。
4.6.7 检测室负责人根据补充检测原始记录和核查结果,按照本程序第4.7条的要求起草一份“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
4.6.8 检测室负责人起草的“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应由技术负责人审核。
4.6.9 技术负责人应对检测室负责人转来的“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的修改或补充内容以及发生检测问题的追溯情况进行分析核对。经核对无误后转至授权签字人批准签发。
4.6.10 经授权签字人签发后的“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由办公室盖章待发。
4.6.11 如“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中涉及检测数据和结论时,讨“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的盖章应执行本程序第4.5.2 ~4.5.5的规定。
4.6.12 “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的发放应执行本程序。“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应发送到所有原检测报告的持有人。
4.7 对已发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
4.7.1 发出的检测报告如需做重大更改或补充时,应由检测室或办公室起草“对xxx号检测报告的更改或补充说明”的文件。
4.7.2 对已发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文件的内容
a.修改/补充文件的标题,如: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b.检测中心名称、地址;当在检测中心以外检测标明其他点;
c.通知书的唯一编号标识和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e.委托方的名称和地址;
f.检测物品(对象)的名称和特征;
g.检测日期;
h.检测执行标准或方法;
i.原报告的编号;
j.原报告的修改之处;
k.修改前和修改后的对照;
l.更改原因的说明;
m.关于本“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的使用和发放范围的声明; n.修改/补充通知的编制人、审核人和签发人的签字;
o.修改/补充通知的签发日期。
4.7.3 对已发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文件须按检测报告审批程序进行审批,并由办公室按原发放范围逐一登记发送。
4.7.4 检测中心留存的“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应由办公室资料管理员同原检测报告一并存档保管。
4.8 检测报告的归档
4.8.1 留存的检测报告副本应连同检测委托(合同)书、抽样单、原始记录、检测报告审批记录表、客户修改检测方案的书面请求、以及分包检测和批准的例外允许偏决等有关的文件一并归档保存,保存期至少3 年以上,如有条件应长期保存。
4.8.2 档案的管理应执行《记录控制程序》。
4.9 检测报告的发送程序和方式
4.9.1 办公室业务管理员应将待发的检测报告根据客户要求的寄达地址和要求时间(无时间要求的,在报告批准后的10日内)用挂号信函寄出,检测报告副本按约定范围发放。
4.9.2 当客户提出保密要求,则通过机要部门进行交换或通过邮局按照保密挂号邮寄。
4.9.3 如客户提出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发送报告,则检测中心受理经办人应详细询问客户的姓名、电话、传真号码(电子信箱)、收件人姓名,并认真仔细地核对委托检测合同中的记录内容。
4.9.4 当客户提出索要检测报告的磁盘文外时,本检测中心向客户申明:检测报告的磁盘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其结果仅供参考。
4.9.5 办公室发送报告的经办人应如实填写发送报告的有关信息,报告发送登记表应包含以下内容:
a.发送报告的编号;
b.报告发送的数量;
c.报告收件人的详细地址、邮政编码、收件人(领件人)姓名;
d.发送(领取日期)和挂号号码;
e.接收电子信箱(如客户要求);
f.接收传真号码(如客户要求);
g.磁盘拷贝数量及编号(如客户要求);
h.经办人签字。
4.10 发送检测报告的保密要求
4.10.1 有保密要求的文外应通过机要部门进行交换.或通过邮局按照保密文件邮寄。
4.10.2 检测中心的任何人员在未经批准的前提下,不准发布、公布、评价检测结果,也不准通过任何通讯方式向任何人透露任何检测数据和结果。
4.10.3 除非客户要求,本检测中心禁止使用图文传真和电子网络(如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电磁方式)发布传送检测报告。
4.10.4 通过委托代理人领取的检测报告,应凭有效的委托检测合同文本,并签字领取。
4.10.5 发送检测报告的保密要求应同时遵守《保密控制程序》。
5相关文件
5.1 《记录控制程序》
5.2 《数据转换及处理程序》
5.3 《保密控制程序》
6质量记录
6.1 《检测报告发放登记表》
6.2 《检测报告审批记录表》
6.3 《检测报告更改或补充登记表》
编制人:日期:年月日
审核人:日期:年月日
批准人:日期:年月日
第二篇:检测结果解释与报告程序
检测结果解释与报告
4.1.2 本检测中心的检测报告应能够准确、清晰、明确和客观地报每一项或每一系列的检测结果,并符合检测方法中规定的要求。检测报告的标准格式应由检测室负责人根据承检产品项目标准的要求设计。其内容应包括以下部分,并应尽量减少产生误解或误用的可能性; 4.1.2.1 标题:检测报告;
4.1.2.2 检测中心名称:淄川区城南卫生院 4.1.2.3 唯一性标识:
报告封面及正文上编制编号,有多页时,正文每页编制“”页码,检测报告结束加注结束标识,以便确保识别报告唯一性和完整性;
4.1.2.4 客户的名称和地址:标明受检单位或委托方名称和地址; 4.1.2.5 所用方法的标识:给出检测所依据的标准名称或代号; 4.1.2.6 检测物品的描述、状态和明确的标识;填写样品名称、型号规格、样品 编号和状态等;
.对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至关重要的检测物品的接收日期和进行检测的日 期;应有抽样日期或委托日期、检测日期、签发日期;
.如与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相关时,检测中心或其他机构所用的抽样计划
和程序的说明;
.检测结果:应按检测方法的要求给出检测结果,并带有法定计量单位; .检测报告上应有批准人的姓名、职务、签字或等同的标识和日期,并同 时有编制人,审核人的签字;
报告中注明检测结果仅对样品或批次有效;
当有分包项时,则应注明清晰地标明分包方出具的数据; 检测报告的声明。4.1.3 当需要对检测结果做出解释时,检测报告中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对检测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殊检测条件的信息,如环境条
件;
根据检测方法中规定的技术要求在报告中给出符合
不符合结论或检测
结果;
.当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要求,或当不确定
度影响到对规范限度的符合性时,检测报告中还需包括有关不确定度的信息;
.适用且需要时,提出意见和解释;
.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附加信息。
4.1.4 当需对检测结果做出解释对,对含抽样结果在内的检测报告,除了4.1.2 和4.1.3 所列的要求之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抽样日期及抽样人;
.抽取的物质、材料或产品的清晰标识(适用时,包括抽样产品名称、制
造者的名称、标示的型号或类型规格和相应的系列号、批量、样本数量、检测标
记等); c .抽样地点,包括任何简图、草图或照片;
.所用抽样计划和程序的说明;
.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解释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可附详细说
明;
说明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这些规范的偏离、增 添或删节的说明。4.1.5 意见和解释 4.1.5.1 如包括对专业性评价和说明时,本检测中心应把做出的评价和说明的依据制订成书面文件。评价和说明应与检测报告的检测结论明确分开,被清晰地标注。4.1.5.2 检测报告中的“意见和解释”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关于结果符合或不符合要求的声明意见;
满足合格要求的意见; 如何使用结果的建议; 怎样用于改进的指导意见。4.1.5.3 许多情况下,如果能与客户直接对话来传达 “意见和解释” 可能会更恰
当,但这些对话需做文字记录。4.1.6 设计后的检测报告格式应由技术负责人审批使用。4.2 报告的编制 4.2.1 样品检测结束后,检测项目负责人对由检测人员签字并评审无误的检测原
始记录和分包检测报告(如果有分包)进行校核,并详细记录校核评定结果,报 告编制人根据校核后的检测原始记录按照承检产品 项目的标准格式(当客户有 要求时,则报告格式应满足客户的要求)
打印编写检测报告,编写结束时在检测报告“编制”处署名并签上日期。4.2.2 如有分包的试验检测项目,则应在检测报告中注明。分包应以书面方式报告结果。
4.2.3 打印后的检测报告(数量根据委托要求和检测中心留存)同检测原始记录及有关资料项目负责人送交检测室负责人审核签字。4.3 检测报告的审核 4.3.1 检测室负责人对检测报告及有关资料进行审核。4.3.2 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在检测报告审批记录表中详细记录审核评定意见。4.3.3 报告编制人对检测报告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错误及时进行更正后,重新将检测报告送交检测室负责人审核。检测室负责人确认后在上报的检测报告“审核”处署名并签上日期。4.4 检测报告的批准 4.4.1 经检测室负责人审核无误的检测报告同原始记录,由检测室负责人转至授权签字人批准签发。
授权签字人对审核后的检测报告质量进行评定,并在检测报告审批记录表上作好记录。4.4.2 报批报告中出现的非结论性错误,应将报告交办公室退回检测室重新修改、编制报批。
4.4.3 授权签字人在检测报告上“批准”处署名并签上日期。经授权签字人批准签发的检测报告同原始记录,由授权签字人转至业务管理员。
4.5 检测报告的盖章 4.5 业务管理员将签发后的检测报告盖章待发。检测报告的各页应加盖“检测报告骑缝章” 以表示报告各页的相连。留存的报告副本同检测原始记录一并交资料管理员存档保管。4.5.2 签发后的检测报告应盖检测中心的检测报告专用章。4.5.3 经过认可的检测项目,在报告的左上角加盖检测中心认可的标志章。4.5.4 经过认证的检测项目,在报告的左上角加盖“CMA”计量认证专用章。
4.6 对可疑结果的处理 4.6.1 当检测中心怀疑、发现、得知有关于报告数据有误的信息后,技术负责人
应立即从办公室资料管埋员处调阅原检测报告档案,迅速组织有关检测室负责 人、监督员和检测员对报告中的可疑数据或遗漏部分进行核查; 4.6.2 在核查中对已发报告的数据和结论产生怀疑或发现问题时,技术负责人应立即起草一份书面文件通过客户通知所有检测报告的持有人,要求检测报告持有人暂停使用编号为“XXX”的检测报告,并声明:待查实报告的数据和结论后再以书面文件告之。
4.6.3 通知发出的同时,检测室负责人应按照《数据转换及处理程序》认真组织实施检测数据的核查,并根据与客户签立的检测执行标准核查检测遗漏项目。4.6.4 检测室负责人应在核查结束时,应起草一份核查报告,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或补充检测报告的处理意见。4.6.5 如需要补充检测,则检测室负责人提出补充检测的可行方案报技术负责人审批。
4.6.6 批准后的补充检测方案,由检测室负责人组织实施并出具补充检测原始记录。
4.6.7 检测室负责人根据补充检测原始记录和核查结果,按照本程序第4.7条的要求起草一份“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4.6.8 检测室负责人起草的“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应由技术负责人审核。4.6.9 技术负责人应对检测室负责人转来的“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的修改或补充内容以及发生检测问题的追溯情况进行分析核对。经核对无误后转至授权签字人批准签发。4.6.10 经授权签字人签发后的“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由办公室盖章待发。
4.6.11 如“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中涉及检测数据和结论时,讨“检测报告的修改 补充通知书”的盖章应执行本程序第4.5.2 ~4.5.5的规定。4.6.12 “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的发放应执行本程序。
“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应发送到所有原检测报告的持有人。
4.7 对已发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
4.7.1 发出的检测报告如需做重大更改或补充时,应由检测室或办公室起草“对xxx 号检测报告的更改或补充说明”的文件。
4.7.2 对已发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文件的内容a.修改/补充文件的标题,如: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 b.检测中心名称、地址;当在检测中心以外检测标明其他点; c.通知书的唯一编号标识和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e.委托方的名称和地址;f.检测物品(对象)的名称和特征;g.检测日期;h.检测执行标准或方法;i.原报告的编号;j.原报告的修改之处;k.修改前和修改后的对照;l.更改原因的说明;m.关于本“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的使用和发放范围的声明;
n.修改/补充通知的编制人、审核人和签发人的签字;o.修改/补充通知的签发日期。4.7.3 对已发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文件须按检测报告审批程序进行审批,并由办公室按原发放范围逐一登记发送。
4.7.4 检测中心留存的“检测报告的修改/补充通知书”应由办公室资料管理员同原检测报告一并存档保管。4.8 检测报告的归档
4.8.1 留存的检测报告副本应连同检测委托(合同)书、抽样单、原始记录、检测报告审批记录表、客户修改检测方案的书面请求、以及分包检测和批准的例外允许偏决等有关的文件一并归档保存,保存期至少3 年以上,如有条件应长期保存。
4.8.2 档案的管理应执行《记录控制程序》。4.9 检测报告的发送程序和方式 4.9.1 办公室业务管理员应将待发的检测报告根据客户要求的寄达地址和要求时间(无时间要求的,在报告批准后的10日内)用挂号信函寄出,检测报告副本按约定范围发放。4.9.2 当客户提出保密要求,则通过机要部门进行交换或通过邮局按照保密挂号邮寄。
4.9.3 如客户提出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发送报告,则检测中心受理经办人应详细询问客户的姓名、电话、传真号码(电子信箱)、收件人姓名,并认真仔细地核对委托检测合同中的记录内容。4.9.4 当客户提出索要检测报告的磁盘文外时,检测报告的磁盘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其结果仅供参考。4.9.5 办公室发送报告的经办人应如实填写发送报告的有关信息,报告发送登记表应包含以下内容:a.发送报告的编号;b.报告发送的数量; c.报告收件人的详细地址、邮政编码、收件人(领件人)姓名;d.发送(领取日期)和挂号号码; e.接收电子信箱(如客户要求);f.接收传真号码(如客户要求);g.磁盘拷贝数量及编号(如客户要求);h.经办人签字。4.10 发送检测报告的保密要求
4.10.1 有保密要求的文外应通过机要部门进行交换.或通过邮局按照保密文件邮寄。4.10.2 检测中心的任何人员在未经批准的前提下,不准发布、公布、评价检测结果,也不准通过任何通讯方式向任何人透露任何检测数据和结果。4.10.3 除非客户要求,本检测中心禁止使用图文传真和电子网络(如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 电磁方式)发布传送检测报告。4.10.4 通过委托代理人领取的检测报告,应凭有效的委托检测合同文本,并签字领取。4.10.5 发送检测报告的保密要求应同时遵守《保密控制程序》。
第三篇:检验结果报告程序
1.目的规范检测结果的报告程序。
2.范围
适用于科室所有的检测结果报告。
3.职责
3.1 科主任批准各项检测结果报告的格式、授权签发者。
3.2 各专业实验室负责人负责设计各自实验室各项检测结果报告
1.目的规范检测结果的报告程序。
2.范围
适用于科室所有的检测结果报告。
3.职责
3.1 科主任批准各项检测结果报告的格式、授权签发者。
3.2 各专业实验室负责人负责设计各自实验室各项检测结果报告的格式。
3.3 技术管理小组负责检测结果报告单格式的审查。
3.4 签发者负责检测结果报告的签字和发布报告。
3.5 检测操作人员负责检测结果报告单的填写并签字。工作程序
4.1 检测结果报告格式的确定
4.1.1 各专业实验室负责人负责设计各自实验室各项检测结果报告的格式,检测结果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4.1.1.1 清晰、明确的检验结果,包括数据、文字等。
4.1.1.2 定量检验结果后应注明测量单位。
4.1.1.3 生物参考值区间。
4.1.1.4 发布检验报告的实验室名称。
4.1.1.5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病人注明所在病区。
4.1.1.6 原始标本的唯一识别标识。
4.1.1.7 原始标本的描述。
4.1.1.8 原始标本采集的日期和时间、标本送达实验室日期和时间。
4.1.1.9 检验申请者的姓名、地址。
4.1.1.10 检验报告发布的日期和时间。
4.1.1.11 检验操作者的签名。
4.1.1.12 报告签发者的签名。
4.1.2 检测结果报告中的其他内容可由各专业实验室负责人特殊申报。
4.1.3 实验室负责人将拟定报告格式上缴技术管理小组审查,需要计算机打印的报告格式由技术管理小组与医院计算机室协商。
4.1.4 检测结果报告格式交科主任审阅批准。
4.2 检测结果报告的填写
4.2.1 所有住院病人的检测结果由操作者依据检验申请号输入计算机;血栓实验室、免疫实验室、寄生虫实验室、血型鉴定室、体液检室、血液一般检查室的检测结果由操作者输入计算机;南楼实验室、血液病实验室、门诊实验室、急诊实验室、九诊室、北戴河实验室采取手写方式填写检测结果。
4.2.2 检验操作者填写检验报告单应清晰、准确、完整。
4.2.3 标本不适合检验或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时,应通知患者或检验申请者另行留取标本再申请检验。或经患者或检验申请者同意后在报告中注明。
4.2.4 检测结果报告签发者,在核对结果填写无误后,在报告上签字。计算机填写的报告,由签发者进入审核程序,审核无误后发出报告。
4.2.4.1 报告审核者应核对检验项目是否遗漏。
4.2.4.2 报告审核者应核对结果与诊断是否相符。
4.2.4.3 在可能的情况下,报告审核者应观察患者该检测指标的动态变化。
4.2.4.4 报告审核者可在报告中对检测结果提供适当的解释。
4.3 检测结果的登记和保存
4.3.1 检测结果应进行登记,检验结果原始报告应放置在合适的地方,在有效期内妥善保管,非本科室人员未经科主任批准,不得翻阅。检测结果保存三个月,过期的检测结果,由专业实验室负责人填写《检测结果销毁申请单》,经科主任批准后销毁。《检测结果销毁申请单》由质量管理小组保存。
4.3.2 储存在科室计算机系统中的检测结果,保存期限为一年,仅科室工作人员可以查询。每一个科室成员均有进入密码,密码不得外涉。过期的检测结果由医院计算机管理人员统一销毁。
4.4 检测报告的发布
4.4.1 血型检验报告仅可通过书面形式发布,不得电话、口头方式发布报告。
4.4.2 检测结果报告的紧急发布
4.4.2.1 当检测结果处于下列情况时:
l K:≤3.0mmol/L或≥7.0mmol/L
l NA:≤110mmol/L或≥170mmol/L
l CL: ≤80mmol/L或≥120mmol/L
l GLU: ≤2.8mmol/L或≥30mmol/L
l TCO2:≤15mmol/L或≥35mmol/L
l HB: <7.0g/dl or >20.0g/dl
l PCV: <20% or >60%
l WBC: <2.0×109/L or >30×109/L
l PLT: <40×109/L or >1000×109/L
l PT: >30Sec
l APTT: >78Sec
l 报告审核者发现检测结果明显异常时此类结果应立即报告,并将报告结果、被报告者、报告日期时间、报告方式、报告者登记入《紧急值报告登记》。随后再发布书面记录报告。
4.4.2.2 急诊报告应紧急发布
住院病人急诊报告,可通过计算机传输、电话形式发布报告,电话报告结果应登记入《急诊报告登记》,随后再发布书面记录报告。科室各专业实验室制定各急诊检测项目结果报告时限,急诊实验室报告在规定时限内发布。
4.4.3 血栓实验室、免疫实验室、寄生虫实验室、血型鉴定室、体液特检室、血液一般检查室的检测结果在信息中心打印,统一发布。打印的报告应避免污染。具体规定见《信息中心管理制度》。
4.4.4 检验周期及检验报告发布时限,应与临床医护部门共同协商决定,具体规定见《对外交流控制程序》。具体时限见《各实验室工作制度》。
4.4.5 检测结果延迟发布时应通知检验申请者或患者,并登记入《检测报告发布延迟登记》。
4.4.6 所有经电话发布的检测结果报告,在发出书面形式报告前,应由报告签发者保密保存。
4.5 检测结果报告单的分发。
4.5.1 信息中心打印的报告单由科室指派专人分发至临床各病区或医院门诊部检验报告单集中发放处。
4.5.2 南楼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单由专人分发至各病区。
4.5.3 其他各实验室检测结果报告单直接分发给病人或检验申请者。
5.相关程序
5.1 《信息中心管理制度》
5.2 《对外交流控制程序》
5.3 《各实验室工作制度》
6.记录
《检测结果销毁申请单》
《实验室日志》
第四篇:检测结果公示
黄泥铺中心小学2012教育教学质量检测结果公示
优秀等次教师名单:
陆长友、肖俊江、徐庆梅、张从之、梅艳、黄友发
良好等次教师名单:
洪涛、陆希茹、付东明、张希兵、杨永伟、王丽丽、王孝敬、姜从维
其余教师均为合格等次
凤阳县黄泥铺中心小学
2013年1月8日
第五篇:检测结果排版
说明:
1、本模板只是提供一个排版格式的样板,是对《农药残留检验检
测结果报送说明》的一个实例示范,内容不做参考。
2、请各区县按照各自实际情况编报。
3、从现在开始报送的检验检测结果就参照此模板排版。
第十二章××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站监督抽检结果
第一节××县农委201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项目实施方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城市居民饮食健康,促进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果蔬质量安全检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保障蔬菜、水果质量安全为核心,以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为依据,以蔬菜、水果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为手段,以加强队伍建设为保证,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适应本县的蔬菜、水果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抽样地点
辖区内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超市、中心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宾馆。
(一)生产基地
(二)批发市场
(三)农贸市场
(四)超市
(五)宾馆
每月到基地、超市、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超市随机抽取3-5个样。
三、监测要求
一是抽样品种具有代表性能真正反应本地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情况。二是抽样品种须是在安全采收期。三是抽样以不同季节抽不同的品种。
四、监测样品的种类
(一)蔬菜:大白菜、青菜、空心菜、小白菜、鲜竹笋、甘蓝、红甘蓝、豇豆、紫甘蓝、白萝卜、胡萝卜、冬瓜、苦瓜、黄瓜、南瓜、早瓜、青椒、大红椒、小红米椒、小青米椒、山药、绿豆芽、四季豆、茄子、番茄、瓢儿菜、黄豆芽、刀豆、红、白萝卜菜、莲藕等。
(二)水果:香蕉、李子、黄金梨、葡萄、枣子、柠檬、柿子、苹果、柑子、小西红柿、红富士苹果、早酥梨等。
五、检测时间、上报时间、检测设备
(一)二○一○年一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二)检测结果报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县4家班子、县卫生局、质监局、工商局、药监局、商务局。
(三)采用微电脑食品安全PR-202新型果蔬农药残毒速测仪进行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主要检测果蔬中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是否超标。
2六、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由农委分管领导任组长,质检站站长任副组长,质检站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工作组,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以确保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市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营造良好氛围。
(三)建立健全蔬菜、水果质量安全检测制度。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有关要求,对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宾馆、生产基地所生产、销售的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公布。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结果档案。
(四)壮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队伍。引进专业人才到检测队伍中来,提升检测技术水平。
第二节2010年1月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情况通报
为了确保全县人民过上一个欢乐详和的春节,提高果、蔬质量安全,增强果、蔬市场竞争力,县农委根据《重庆市2010年主要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实施方案》对区县提出的具体要求,结合本县生产基地、超市、主要镇乡农贸市场节前农产品丰富,量大品种多的情况,随机抽样进行农残检测,(果、蔬共抽样××个,主要是白菜类、茄果类、绿叶类、根菜类、甘蓝类、瓜类、豆类、食用菌、水果8个大类)现将本月检测汇总如下:
一、蔬菜
二、水果
363
364
365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