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生源城市户口档案政策情况调查
大学生生源城市户口档案政策情况调查
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年级:09级动物医学四班
姓名:宫正
学号:0509842
3时间:2010-2-1
22009年是高校扩招的第十年,应届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5万上升到2009年的611万。这意味着将有相当一部分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
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除了在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之外,还必须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我认为,了解现今的大学毕业生户口档案政策,解除自己在档案,户口及党员关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切实保证自身的相关权益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这个假期,我走访了本地相关部门,对大学毕业生的户口档案政策做了一定的了解。现阐述如下。
一:国家相关政策
首先,我们先明晰一个概念,何谓“档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档案是指过去核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而大学毕业生的档案是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被录取的大学生在毕业时的档案材料 , 它主要包括了该毕业生的高考成绩、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学习成绩、表现情况、受到的奖励或处罚、家庭状况等内容。这是大学毕业生的学籍档案。
而当大学生毕业后,在其学籍档案中放入该毕业生的报到证,然后由学校将档案转交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人事部门或用人单位委托的人才交流机构。这时的该毕业生的学籍档案就成了人事档案,它需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委托的人才交流机构签订就业协议,然后履行相关毕业程序取得报到证。
在明晰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转入主题,对于大多数同学,在毕业的时候,还不能确定工作,没有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的户口档案应该怎么办呢?
根据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公安部和劳动保障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中的规定,“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将其户口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两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用人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和档案管理机构将其在校户口及档案迁回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
根据对毕业生申请保留户口、档案两年的政策精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简称国办 19 号文件)的相关精神规定,在毕业离校前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应届毕业生可以延长择业期(不包括打算考研和自费出国留学的毕业生),从当年 7 月 1 日起,延长期限为两年。两年内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接受手续齐备的毕业生,学校为其办理相关毕业手续。其具体做法是:
当年毕业离校前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外地生源毕业生须向学校申请,将其户口和档案主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保留在学校。本地生源毕业生毕业时应将户口转回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其档案由学校统一转至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保管。
户口和档案保存在学校的外地生源毕业生,应当与学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签订协议,其户口和学校保存的最长期限为两年。
毕业生档案在校保存期间,两年内可以免交档案保管费用,但毕业生应当接受学校指定的档案管理机构。协议到期后,毕业生应当自行将档案和户口迁出。逾期不办理或不与学校联系的,学校将其户口和档案迁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根据有关规定,对于到全校统一派遣时仍未落实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其本人
需要向学校提出申请,将其户口、档案等关系转入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保留在学校两年继续落实就业单位(打算出国、考研的毕业生不能申请将其户口、档案等关系保留在学校)。毕业生在委托学校保管其户口档案期间,可以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招聘活动,但与学校已经无隶属关系。
二:普遍存在的盲点和误区
在了解了相关的政策情况下,我向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咨询了这些政策在实际情况下的实习状态,了解到,尽管相关的政策十分的详实,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的盲点和误区。其中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便是毕业生对自身干部身份的忽视。
干部是什么意思,和一般意义上的干部是否一样呢,我仔细询问了户籍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介绍道:
国家规定高校毕业生的档案必须在同一地点存放一年后,就确认了干部身份,然后才能自由调动(许多大中型城市在人才引进时都会要求其具备干部身份,如深圳)但如果档案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存放两年后,就会打回原籍,干部身份也就成了工人身份。
对于干部身份与工人身份的区别,主要看毕业生在什么性质的单位就业,如果是在私企工作,那影响就较小,但如果是在国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影响就会比较大,比如工资的结构等区别比较大。而且,大学生毕业生如果换工作,没有干部身份,对工作单位之间的衔接也会有影响。因此,干部身份对每一位毕业生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千万不能一时糊涂,而轻易放弃。在没有正式工作之前,可以到人才市场办理人事代理,可以保留干部身份、党团员组织关系又可以评定职称,一举多得。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求学外地的大学生在读书时,都将档案和户口转到学校但在毕业后,由于找工作的心急,一直没有时间去理档案和户口的事情,也存在部分大学,不顾及学生的利益,在学生漠视户籍档案的情况下亦对档案置之不理,一直收藏在学校档案室。在多年过去后,学生档案和户口还放在学校,最后导致到学生毕业后无法转正定级,失去干部身份,最后想调户口时,因为各城市的调动都属于一种干部调档,由于学生的档案一直放在学校,没有转正定级,便失去了干部的身份,没办法将户口外调,造成了一系列的难题.另外一种情况是某些大学毕业后把学生的档案和户口迁移证及报到证都开给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没有回去报到落户回原籍,造成学生变成黑户,经过几年后,需要用户口办事及证件或者结婚时,都没办法去办理,造成许多的不便。三: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户口档案
户口档案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大学生应当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户口档案呢。经过总结,我归纳出几个基本点,可以帮助同学们正确地管理自己的户口档案。首先必须明确在离校时必须办好的档案手续,即必须拿到这么一些证件:
毕业证,学士学位证:这是证明学生完成了大学时期的学业要求的重要证明,由校方颁发。
人事档案:记载学生的个人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学识水平、工作实绩等内容。校方集中整理好并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历史记录。
户口迁移证:是办理户口落户的重要凭证。学校会在毕业时发给毕业生一张“户口迁移证”,意思是户口已经从学校迁出,拿此证和其他相关的证明文件到户口迁入地办理落户手续,才能真正的“有户口”。
报到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分上(简称报到证)、下(简称通
知书)两联,内容完全一致,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根据就业协议书等材料核发的毕业生就业报到的凭证。
组织关系介绍信 :是党员的学生必须到组织部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其实,根据自身就业情况与否,对自身的户口档案施以不同的处理方式。
已经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毕业生落实工作单位后,应将户口、档案及时迁至实际居住地。这类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在办理报到手续前调整就业单位的,必须经原就业单位同意解除就业协议,凭原就业单位同意解除就业协议和新接收单位同意接收的书面意见,由原就业单位和接收单位所在地人才服务机构在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上直接签署调整意见。
毕业生到就业单位办理正式报到手续后,需调整工作单位的,一律按正常流动办理。其中,与原单位解除关系后调整到企业工作的,直接与调整后的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调整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按机关事业单位现行的录用或流动政策规定办理。
假如毕业生想直接转回生源地的,学校也可以直接将其介绍回生源所在市、县人事局报到、档案、户口随同迁转。
而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必须在离校前填写《福建高校未就业毕业生户口、档案托管申请表》(依据各自省份格式或有所不同).根据本人意愿,可将其户口、档案迁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2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或挂靠就读学校所在地政府部门所属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但满2年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应将户口、档案迁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托管期满的毕业生应主动到托管单位办理户口、档案转出手续。落实工作之后必须记得把档案关系从学校迁出。
同时,毕业生还应该根据自己工作单位或者潜在工作单位性质的不同调整自己的户口档案管理办法。
如果是国家机关、国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它们或它们的主管单位是有人事管理权的,可以接收档案。其他各类非公企事业单位、各类民营机构是无人事管理权的,要通过人才交流中心来接收学生档案。其次在向学校上报档案转寄地址的时候一定要准确清楚,并及时地确认自己的档案是否寄到。
总之,高校学生必须对自己的档案应当重视,了解相关的户口档案政策,以解除自己在档案,户口及党员关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切实保证自身的相关权益。
第二篇:大学生生源城市户口档案政策情况调查
大学生生源城市户口档案政策情况调查
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除了在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之外,还必须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我认为,了解现今的大学毕业生户口档案政策,解除自己在档案,户口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切实保证自身的相关权益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我对大学毕业生的户口档案政策做了一定的了解。现阐述如下:
1.什么是毕业生的档案?档案有什么作用?
毕业生档案是学生毕业前家庭情况、学习成绩、政治思想表现、身体状况等情况的文字记载材料,是用人单位选拔、聘用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用人单位往往根据毕业生人事档案中反映的德、能、才以及专业特长,将其安排到适当的工作岗位上。因此,学生毕业后,其档案能否准确、及时、安全地到达用人单位手中是非常重要的。
2.毕业生档案内一般包括哪些材料?
毕业生档案内一般包括:《高校毕业生登记表》;记录在校期间所学全部课程及实验、实习、设计、劳动等成绩的《学习成绩表》;在校期间的一切奖惩材料;入团、入党志愿书;毕业离校前的体检表;毕业生报到通知书(白色报到证副本)。毕业生落实档案去向的同时应向用人单位或人才交流中心负责档案的同志确认档案袋内材料是否齐全,如有错漏及时与学校学生处学生档案室联系。
3..毕业后档案去向哪里?如何转寄?
毕业生毕业后的档案去向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办理了暂缓就业的毕业生档案由学校移交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集中保管,期限两年。②在国企、事业、公务员单位落实就业的,档案直接寄送到单位的人事部门;在其他性质单位就业并在人才市场或人才交流中心办理了挂靠的,档案寄到相关的人才市场或人才交流中心。③申请出国毕业生档案寄送到生源地人事局。④考研、专升本的毕业生档案寄送到录取学校。⑤《报到证》回生源地人事局报到的,毕业生档案寄送到当地人事局。⑤延长学年的毕业生档案保留在学校学生档案室,于学生完成学业时根据具体情况寄出。
4..户口有什么作用?
办理“三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办理结婚、身份证遗失、计划生育证明、未婚证明、失业证明等。
5..如何办理户口迁移证?
入学时户口迁入到学校的毕业生需要迁移户口的到学校登记户口迁出地址,由学校办理《户口迁移证》。入学时户口未迁入到学校的毕业生需要迁移户口的,毕业后凭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签发的《就业报到证》和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的接收证明,便可将户口由原籍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
6..毕业生的档案和户口是否可以分开?
一般情况下毕业生的档案及户口不能分开。但以下特殊情况可以分开:到非生源地工作的毕业生,由于个人原因,需要把户口迁回生源地的毕业生,经用人单位和生源地户口管理部门同意,其户口可以迁回生源地;在同一个城市户口挂靠到亲戚朋友家中的,必须到接收单位(或人才市场)和挂靠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两者同意后,方可迁到亲戚朋友家。
7.汕尾市促进大学生就业相关措施
市人社局落实“五项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实名制信息库。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
名制”台帐,通过现场报道登记、电话访问或信息沟通,摸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掌握毕业生就业的就业信息,并在“高校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录入就业相关信息,不断完善就业相关内容。
二、提供高校毕业生“五个一”专项服务。各级人社部门根据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愿望、求职意向、培训要求、专业特长、家庭生活状况等情况,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为每名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五个一”专项服务(即提供一次电话访问、一次职业指导、一次岗位推荐、一次就业见习或一次职业培训机会)。2013年,全市提供就业服务14129人次,提供就业见习岗位340个,参加就业见习336人次。
三、开展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双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实施就业人才服务的重点,提供“一对一”帮扶,开展“四送”活动,帮扶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市“双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45人,提供就业援助45人,实现就业48人次。
四、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会同有关部门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加强对基层就业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间的服务和管理,以及缴纳社保、医保等日常服务。
五、推进与深圳、东莞、惠州等市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网络对接机制。建立招聘和求职信息对接工作机制,通过联合举办招聘会等形式,着力培养和输出具有较高技能和高素质的适用型劳动力,提高适应珠三角地区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促进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2013年,全市举办“一企一岗·互济共赢”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82场,参加企业1367家,提供岗位21040个,成功就业3346人。
第三篇:靖远县生源地贫困大学生申请贷款政策
靖远县生源地贫困大学生申请贷款政策
1、实施依据:
(1)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生源地信用贷款试点的通知》(财教[2007]135号文件);
(2)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关于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的通知》(甘财教
[2007]78号)。
2、享受对象:生源地贫困大学生
3、享受标准及规模: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下达的指标数,学生依据院校的学费、住宿费收费标准申请贷款,每生每学年最高申请贷款不超过6000元。
4、实施程序:个人申请——乡镇出具贫困证明、初审——入户调查——上报——审批——确定对象——签订合同发放贷款。
5、实施单位和配合单位:白银市教育局、各县区教育局。
6、咨询电话:白银市教育局:8261593
靖远县教育局:6122130
更多靖远政策解读请访问-http:///news/news_list.aspx?typeId=72
第四篇:厦门生源找工作有哪些好政策?
又一轮毕业生求职高峰来临,目前政府部门已为提高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率倾情服务,对于厦门生源来说,有哪些专门的政策呢?
据悉,市人事局于年初出台政策,规定从2005年起不再直接办理非厦门生源应届中专毕业生到厦就业审批手续,继续对中专学历和长线(生源供过于求)专业大专学历的外地生源毕业生采取控制的做法,通过政策调控使用人单位尽可能接收使用厦门生源,帮助厦门市民解决子女就业难问题。
同时,市人事局鼓励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接收厦门生源毕业生,尤其是低学历层次和长线专业的厦门生源毕业生。市人事局专门设立了招收厦门生源毕业生专项奖,每年评奖设一等奖3个,奖励每个单位人事部门10000元;二等奖5个,各奖4000元;三等奖10个,各奖2000元。
此外,我市还开展毕业生职业见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活动,由政府人事、劳动、财政部门牵头,组织企业提供工作岗位,有计划地让本地待就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见习。政府补贴企业、本地毕业生一定的费用,到企业见习的毕业生将更有机会找到工作。目前这两项活动均可报名(详细事宜可登录厦门人事网和厦门人才网了解)。
来源:厦门日报
第五篇:社会实践调查之农村中小学生源情况调查
农村中小学生源情况调查
09722231邝娇芬
调查时间:2011年7月28日至2011年7月31日
调查地点:博养村及周围自然村
调查对象(印章):博养村及附近的中小学的师生
调查目的: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农村中小学发展迅速,“普九”、“两免一补”等惠民政策着实让农民受益,然而农村
教育结构的单一,生源提高度不够明显,应试教育盛行不止,长久以往,必将影响全民素质的提高,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故做此调查,了解当前农村教育状况。
为了解本村及周边自然村中小学的生源情况,我对四所小学和两所所中学的校长、老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中小学目前教育状况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投资力度加大,农村中小学生源现状比以前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教育经费短缺,应试教育制度依旧,师资水平不高,学生自身素质低以及生源不断流失等,情况令人担忧。
(一)教育经费短缺,制约着农村教育发展
在目前的形式下,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和新一轮教材的改革,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实施迫不及待,因而,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必须不断更新,以适应形势发展。但令人担忧的是,国家投入到教育事业的经费,大部分还是用于城市重点学校的发展上,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很是不足。在调查过程中,这几所学校的校长们表示,虽然学校配置上了电脑和多媒体设备,却因无法满足教师准备课件所需的资金而使那些电脑闲置起来,像花瓶一样摆在那里,这和城市学校里每个教室配置多媒体设备,每个办公室配备两台电脑的水平相差甚远。由于缺乏资金,学校没有能力让老师们去进修,学习,学校的教学水平
也提不上去,而且县镇教育部门强力打造“品牌校”,对这些学校的体育器材,音乐器材,实验器材,电脑等进行经常性的维护和更换,可是在农村一所小学的操场里,只有一个单杠和一副破烂不堪的篮球架,并且学校也缺少实验器材和音美器材,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许多实验只能纸上谈兵,无法进行演示,音乐美术课也取消,这都违背了新课程的要求,后果是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能力的培养,直至影响教学效果。
(二)口头的素质教育,实质的应试教育,影响农村教育全面发展
在调查的老师、学生中,有85%的人对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提出强烈不满:学生得考得高,而老师更得教得出色,双方压力非常大!现行的素质教育只限于口头上喊喊,而实际行动仍是应试教育,可以看的出,应试教育制约着教师和学生步入新课程改革的轨道。有一位老师向我说了这样一句顺口溜:“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应试教育的思想以深深的禁锢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但家长和社会则过分看重于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教学结果,导致县镇教育部门对学校和老师们定指标、下任务,根据期末统考、会考的成绩来对学校和老师进行考核,排名次,考得不好的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会受到通报批评,影响奖金发放、评模,晋级等。面对这种制度,老师们每天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只求自己的学生在考试时考得高分!在我所在村子的小学里,只要期末会考、统考的班级,不论老师学生,一概加班加点,他们大部分人早上七点半就到学校,直至晚上七点才能回到家,而学生还有作业要做,老师们还有家务,恶性循环,最终的受害者还是学生。
再者,学生们每天面对的是所谓“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三清教学方法,他们每天不仅要完成应有的作业,还得为完成三清的目标,去死记硬背那些乏味的课本知识,这种情况下,学校就成了个“读死书”的场所,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限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导致大部分人高分低能,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师资水平低,农村教育发展无保证
都说一个好学校不能没有好老师,的确,在我调查的几所学校中,除两处大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好一些,其他学校的老师大部分是“民转工”,他们没有受过专业培训,都是凭自己长年累月积累的经验开展教学工作的,并且相当一部分老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观念落后,他们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狭窄的问题。通过了解,这几所学校的老师平均年龄在40岁,而超过45岁的有三分之一,他们在面对新课程改革时,接受比较困难,旧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中,根本
没有所谓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而刚毕业分配来的年轻老师,在锻炼一两年后马上被较大的学校挖走,农村学校成为了新教师的“练兵场”。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目前的教育改革,老师们显得力不从心。试想,这样的一支队伍承担着培养新型人才的艰巨任务,谈何容易,而为了缓解老师的压力,学校不得不聘请代课教师,然而最终结果就是导致教学质量变得较差。
(四)农村学生生活环境,影响教育的发展
在调查中我了解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诸多因素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首先农村的优秀学生都流失到城市重点中小学,在生源上,农村的学生要比较差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启而不发,没办法他们只好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致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辍学;其次,农村家庭教育的不到位也是一个不利因素,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皇帝”,养成了一股任性的毛病,因而在学校里,表现得自由散漫,不遵守学校的制度,不尊重老师,有一位中学老师说到,她曾经管教一个学生时,学生不紧不领情,反过来还骂老师,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们的确很头疼;再者,村子里边的网吧,也是影响学生上进的不利因素。许多中小学生,一放学就扎进网吧,打游戏,聊天,连午饭都顾不上吃,还得家长到网吧去叫,一些染上网瘾的学生经常逃学、旷课,甚至夜不归宿,老师的说服教育不起作用(新《教育法》规定老师不准体罚学生),家长的话也听不进去,如此长久以往,只好退学回家。
(五)中小学生的流失、辍学现象严重,农村学校的生源存在危机
现在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和民办中小学的建立,许多家长送自己的孩子去城里读书,或是去那些民办的学校,农村学校的生源严重流失。就在我小时候就读的小学,那时一个班至少40多人,而现在,一个班也就15个人左右。此现象如此严重,究其原因还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不好,教学设施差,学生发展不全面,而家长为了使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不惜花大价钱送孩子进城读书,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家长也因看到上学没有好出路,让孩子初中毕业就回家劳动,更有甚者,小学便辍学回家。老师们面对十多个人的班级,教学时气氛不浓,学生则更加没有学习的兴趣,每天就是围绕着考试来转,缺少应有的激情。可见学生的流失,给学校的教学带来很大影响,制约其发展。
二、改变农村中小学生源现状的策略
这次调查中,我主要了解了以上五个问题,就此,我提出以下的解决建议:
(一)各部门应加大对教育经费的监管
经过我在网上查找资料,发现07年国家在教育事业上投入了249529.9亿元,而这些资金中绝大多数被用在了城市重点学校的建设上,农村学校少之又少,所以为改变这种现象,各级教育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资金督查小组,对资金的流向、用途进行专门监督管理,坚决杜绝发放过程中的克扣、偏流现象,确保经费合理分配。上级部门制定相应的资金监管制度,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实际调查、监管,保证其用于学校办学和教学的改善方面。只有这样,农村的教育事业才会有资金的保障,才会慢慢发展起来!
(二)减轻老师和学生的压力,为发展素质教育打基础
对于应试教育,首选的解决办法就是最大限度的减负,抓紧实施素质教育。老师应该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追求精而不是量,要在最少的考试训练下发挥学生的最大潜力,同时,在德育教育方面,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课程,恢复音体美课程,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至于成为管会读书做题的“书呆子”。对于老师,应该改变其应试教育的老思想,最主要的是改变目前流行的“末位淘汰制”的考核制度,许多老师在岗位面临威胁时,都使个劲得给学生灌输知识,布置训练题,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考好,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压力都很大。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让学生的包袱减轻,老师的压力减小,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与学的工作,为以后素质教育的实施铺平道路。
(三)改善教师工作待遇,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只有教师队伍强大了,学校的教学水平才能提高,农村的教育状况才能改善。在调查中,各校长纷纷表示希望有更多年轻有上进心的老师来学校任职,为目前的教师队伍增添新的血液,所以我建议县教育部门应统筹全县的教师分配情况,对需要老师的学校及时补充,而且要确保他们在学校任职的时限,不能中途转校。对于补充不到老师的学校,县镇教育部门应该确保现有老师的福利,奖金等及时发放,使他们有更大的劲头儿去工作,像这样双管齐下,农村教育的状况将逐渐改善。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搞好学生教育
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责任,对于学校,必须严格要求老师按照现行的《教育法》去教育指导学生,杜绝各种体罚和变相体罚,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舒适的心理环境;对于家长,则更应该在孩子较小的时候,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他们做好榜样,并且杜绝溺爱孩子,要协助学校共同把孩子的教育工作搞好;而社会方面,村委会等组织应该对村子里的网吧等场所进行严格管理,对未成年人开放的应进行阻止或报告相关部门进行查封,为本村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围环境。经过三方的共同努力,农村教育定然会越搞越好!
(五)从学校本身去改变,以解决生源问题
对于学生流失辍学严重的问题,学校必须改善自身的教学环境和教育成果: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育方法,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学校应与大校接轨,开展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使学生发展更全面,凭此作出好的成绩让学生家长信服。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加打宣传力度,对自己进行全方面的宣传,和其他学校对比,讲清利弊,使那些盲目择校的家长们有更清楚的认识。对于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校方应尽力呼吁社会力量去帮助他们,老师应经常到学生家中走访,打消学生家长因缺钱让孩子辍学的念头。只有学校提高自身的实力,才能保住生源,使农村中小学更加健康发展!
三、本次调查的体会与感悟
对于这次的调查活动,首先要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同时应该感谢家乡的老师和同学的配合,让我对本地农村教育状况有了一个深层次的了解,体会到了农村学生和老师的不易之处,其中发现的各个问题相互牵连,相互影响,农村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必须抓紧解决资金问题和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这样,其他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农村教育才会走上素质教育之路。
经过这次调查活动,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我将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发奋图强,将来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