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赏析描写梅花的诗之画梅
赏析描写梅花的诗之画梅
画梅
陈道复
梅花得意占群芳,雪后追寻笑我忙。折取一技悬竹杖,归来随路有清香。
画梅
陈道复
竹篱巴外野梅香,带雪分来入醉乡。纸张独眠春自在,漫劳车马笑人忙。
第二篇:一梅花诗画
一梅花诗画
城市山林不可居,故人消息近何如。年来懒做江湖梦,门掩梅花自读书。
很喜欢元代王冕题《墨梅图》这首诗,只是以前一直弄不懂,这样闲情雅致、安逸恬适的小诗,怎会题在一幅冷峭孤绝的梅花图上?想象中题梅诗应尽是些冷艳孤僻的字句,或是些描绘梅花冰肌玉骨的幽幽言语,方显得梅花不是这俗世物品,而是犹如世外仙姝。
后来读了董其昌的画论,方知个中奥妙。董氏说:“题画诗不必与画尽合,但期补画之空白,适当为佳。” 张大千对此语颇为赞赏:“此真行家语。元明以来没有人道破,只有这位老先生提出来,功德真是不小。”
总算明白了画家的用心:画是画,孤高隐逸之意,可以在宣纸上勾勒泼染,圈圈点点,恣意挥洒,兴犹未尽时,再题诗相和。诗是诗,可以言志,可以抒怀,可以述事,更可以补画中未了之意。细品王元章诗画,浑然一体:画的脱俗出世,诗的隐逸闲淡,都有远离尘世的况味,不落俗尘,足见人品之绝世去俗,卓绝孤高。清代朱方霭说:“画梅须高人,非人梅则俗。”真个一语中的。
王冕画梅多喜画野梅,而不画官梅。何谓野梅?凡生长在山野清绝的地方,梅干劲直,尽自然之本性,都叫野梅,有时也叫村梅。何谓官梅?凡由人工造作,失却天真,干多盘曲,叫做官梅,也称宫梅。“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画如其人,此语不虚,王冕画墨梅,淡逸天真,去尽铅华,没有丝毫娇媚做作之态,真个得了“梅骨气”了。
张大千也是画梅高手,他总结画梅不外乎“理,情,态”三字。且看大千居士论画梅:
如林和靖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横斜”二字,“浮动”二字,便是梅花的理”。杨铁崖的诗:“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这便是梅花的“情”。高季迪的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便是梅花的“态”了。
这大千居士毕竟是大家,引经据典,体察入微,把梅花分析得有情有理,体态动人。但画家讲的毕竟是画法,而从诗人的角度品梅似乎更浪漫:雪满山中,月明林下,高士独卧,美人款款;这骨骼清奇,气韵幽古的梅花,早已化身美人名士,那有半点尘世味儿。画家写梅以法传意,诗人品梅以意抒情,然皆异曲同工,尽见梅花诗画之妙。
这世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是滋生和贩卖是非恩怨的集市,市井小民多鱼贯于江湖中招是弄非。文人素来清高,自不愿惹些无端的烦恼。当然,那些读了几本书就分帮结派,阳奉阴违之人不在此文人之列。在这滚滚红尘中能觅得一方净土读书,那已如神仙中人了。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王冕“门掩梅花”,闲情逸致,这诗情画意的生活,煞是令人羡慕:数朵梅花,满室清气,徐徐展卷,名句佳篇,如玉容颜,美人名士,历历眼前。名士可以诗酒夜话,美人可以红袖添香,难怪“懒做江湖梦”了。
喜欢这首诗,感觉它就像在为我而写,以致几年前结集自己的书法作品集,前言就直接引用了这首诗,似乎再多写一字都已多余。读书,习字,抚琴,静坐;门前车马稀疏,故人少见来鸿,这是我近年的境况,只是少了庭前一株梅花,惜南方的气候不便种植,不然,庭前虽已有钟爱的芭蕉,但再纳一房梅花,我也不会嫌多的。
忽然灵光一闪,竟有了画画的感觉。铺纸挥毫,写老梅一枝,圈点梅花数朵,或玲珑欲放,或明媚笑靥,再画寒禽一只,迎雪萧瑟,天地独幽。搁笔凝视,大有身世寂寞凄凉等同之叹,感极而赋诗一首,题此《梅花幽禽图》,不知可得董其昌论题画诗之精髓否?
天寒地冻客心微,款款美人枝上归。
久住红尘情多倦,白鸟因随白雪飞。
.二有美(梅)伴读
.在这样“门掩梅花” 的居所读书,主人定得是爱梅之人,且与梅花意气相通,再者其所读之书断断不可俗,俗了便辜负这绝世清奇的知音了。自古知音难得,有梅花知己在侧伴读,每有佳句,辄可与梅花共高逸矣。
这王冕画的梅花有如此清气,除了与人品秉性有关外,其所读之书也是养正气之源泉。想来其所读之大抵都是些“环滁皆山也”,或“永州八记”之类的唐宋八大家优游山水的文字,得了天地清气,方有此生花妙笔。
如柳柳州之《小石潭记》,文字如泉水清冽,景致幽寂使人神清骨峭,读之可得清奇之气;如苏东坡之前后《赤壁赋》,朗朗诵来,如闻箫声呜呜,“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乃“不知东方之既白”,至此可揽天地人生之变矣;至若读欧阳公之《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则可察山间四时之变也。
读书至此,便可采明月清风,山间四时,人生百态挥毫泼墨,写来聊聊数枝老梅,或含苞待放,或迎雪吐艳,笔笔尽是胸中之逸气耳。
我们不妨放大看看历代痴迷梅花的诗人,是怎样以梅为师,撷取梅花孤高之意,以养自己之浩然正气,想象一下他们在这样的梅花院落,该读一些什么样的清奇文字,写些什么样的梅花警句,方不负这梅花的“红袖添香”。
要数历代最得梅花傲骨的诗人,恐怕非陆游莫属了。陆游除了在居所边遍植梅花,还写了上百首梅花诗词。我们姑且不论他的写梅名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先看他的《落梅》其一: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中国诗歌史上向来崇尚“诗言志”,写景诗借景抒情,咏物诗托物寄志。陆游写梅,也是写人,他是在自况、自励啊。“后五百年君记取,断无人似放翁颠。”爱梅如此,自负如此,有此傲骨,古今无双了。
还有南宋谢枋得这样的爱国义士,也是极其喜爱梅花。《宋史列传》对谢枋得是这样描绘:“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要是他这样的“梅花书屋”读书,定是不会读一些云淡风轻的文字的。谢枋得有一首励志诗《武夷山中》: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崖。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谢枋得后来率军抗元,兵败流亡,元朝曾先後五次派人来诱降枋得,但都被他用严词拒绝,并写《却聘书》:“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后来终于绝食而亡,为国尽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终于“此生修得到梅花”。
这两位以梅花孤高傲岸的品格作为自己人格象征的名士,在气节上就不负“梅花伴读”了。“闲裁蕉叶题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两位绝世高人实应把盏梅花下,共话些国恨家仇,方不负平生志;抑或当口嚼梅花,读些汉书唐句,诵些个“秦月汉关”,“挥剑斩楼兰”之类的悲歌慷慨,安邦定国的句子。
再有,若是有翩翩女子在此读书,又当是另一种读法。
想那断肠女子朱淑真定也有一处梅花居所,因其诗作有多首《冬日梅窗书事》吟咏梅花的句子。只是这位比王冕早生百余年的幽怨女子,定没有王冕闲情逸致的闭门雅读些畅游山水的名篇,而是时常诵些句句肠断,声声哀怨的愁言苦语。朱女士在此处读书,可苦煞这素色冷妆的梅花仙子了。且看她《断肠集》里《闷怀二首》其一:
黄昏院落雨潇潇,独对孤灯恨气高。针线懒拈肠自断,梧桐叶叶剪风刀。
真难为了这寂寞的才女,有如此高超的想象力,连梧桐叶在她眼里都成无情的“剪风刀”了,这满腹的幽怨,真是见谁逮谁发泄了。
当然,朱女士对梅花似乎情有独钟,并没有太多的对梅花发泄她的的断肠言语,而是“折取一枝插胆瓶”,还细细地描绘了这笑靥盈盈的梅花,看来最知心倒是这梅花了。再来看她的词《绛都春•梅》:
寒阴渐晓。报驿使探春,南枝开早。粉蕊弄香,芳脸凝酥,琼枝小。雪天风外精神好,向白玉堂前应到。化工不管,朱门闭也,暗传音耗。
轻渺。盈盈笑靥,称娇面,爱学宫妆新巧。几度醉吟,独倚栏杆,黄昏后,月笼疏影横斜照。更莫待,笛声吹老。便须折取归来,胆瓶插了。
细想,这朱女士在这样的有梅院落,也只合读些“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类的郎情妾意的文字,以遣深闺寂寞了。
最令人羡慕的倒是那“山中宰相” 陈继儒闲云野鹤的生活方式了。陈继儒爱梅,且亲力亲为的动手种植,他晚年在东余山购买新地,“遂构高斋,广植松杉,屋右移古梅百株”。看看他的诗《早春》:
春风无力柳条斜,新草微分一抹沙。欲向主人借锄插,扫开残雪种梅花。
想陈继儒于其高斋中,定然会敲冰煮水,拾梅烹茶,再开卷读些商山四皓,竹林七贤之类的名士高逸文字,真正体会“人读花间字句香”的神仙境界了。读了他的《小窗幽记》,文字清纯如甘露,至今唇齿尚留香,大抵其日常生活亦是如此,多有情调的一只“云中鹤”啊!
陈继儒七十五大寿时,名妓柳如是年方十五,但已色艺名震江南。柳如是赴松江佘山陈继儒山居晚香堂为其祝寿,盘桓数日,诗酒酬唱。眉公此时展卷,真正是有美伴读了。卷里颜如玉,卷外如玉颜,两美齐俱,艳福不浅矣!
平庸如我之辈,自幼爱读书,亦喜爱梅花,慕其品格高洁,更慕品行贤达高迈之士;每读前辈高人名句,仿佛穿越时空,徘徊于名贤之高墙大院外,闻阵阵书声,或豪迈况逸,或委婉低回,间杂笛音缥缈,三弄梅花,忽见墙内伸出一枝,明媚顾盼,眉目含情,暗香袭人,“隔墙分得一段香”,我辈足矣!
三梅香入梦
在中国文化史上,说起梅花,有一个人是不可绕过的,那就是北宋的隐士林逋。林逋字和靖,隐迹于西湖孤山,终生不娶,性爱梅鹤,自称“梅妻鹤子”。其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乃咏梅千古绝唱,为世人所称道。
世人对林逋的认识大多只限于这句咏梅诗和“梅妻鹤子”浪漫称谓,再有也就是知道他是古代隐士文化的代言人之一了。其实林逋除了有诗文传世,还有书法手扎流传了下来。俗话说,字如其人,这对研究他的文化思想和行为习性有了一定的帮助。
初睹林逋的字,大脑闪过一个词:“瘦硬”。老杜曰:“书贵瘦硬始通神。”不想林逋的字却是得杜甫论书的精髓。“瘦硬”在于书法是一种美,一种个性。林逋的书法瘦硬坚挺,“刚如梅干,媚似花蕊”。在书法领域里,宋代的书法尚“意”,主张抒发个人情感意态,笔法字形都比较自由活泼,很大的区别于唐代的尚“法”,即笔法技术都是法度森严。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林逋并不算专业的书法家,但其瘦硬挺拔的风格,和两宋尚意的名家书风来比,很能体现书者特立独行的思想,和他的行为结合来看,倒有几分梅花枝干的瘦硬苍劲。所以读林逋的书法,倒真的有“暗香疏影”满纸洋溢的感觉,神魂仿佛也被牵回那鹤舞梅林的孤山去了。
再有那元代的画家吴镇,亦喜爱梅花,自号“梅花道人”,家室四周遍植梅树,取斋名“梅花庵”。更尤甚者,其去世前,自选好墓地,自书碑文“梅花和尚之塔”,死后葬在梅花庵之侧,早早就动了“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念头了。
吴镇善画山水,后人尊奉为“元四家”之一,作为一个画家来说,身荣后世矣。但世人很少有人关注到吴镇的书法,其书法能融王羲之和怀素之长而自成面目。我非常喜欢吴镇的草书,二十年前读他的草书《心经》,一见倾心,如痴如醉。我后来对佛教经典的研究,皆由此缘起。
吴镇的草书淡逸天真,冲和典雅,一如梅花的冷艳素妆,独自暗香,没有牡丹的富贵雍华,邀媚世人。许是受了佛法的熏陶,抑或是得了梅花高逸气息。其草书《心经》,徐徐展卷,如臵身庙宇,阵阵梵音入耳,无上清凉;又仿佛漫步梅花古道,一路行来,冷香袭人,绝非人世。
世人识梅花之美,多缘自画家诗人,却不知画家诗人侵淫梅香积久,其书法亦可梅香阵阵,满纸香尘。只是此道曲高和寡,非腹藏万卷兼数载临池读帖者不可识,更遑论书写了。如林逋吴镇辈,皆是梅香入骨之人,故其书法自有幽香沁人,非尘世之辈可比。今人多有炫技艺于展馆者,沽名钓利,轻浮娱世,难耐书斋寂寞,鲜有识梅花幽意,等同翰墨者。
近年我写字,多以追求传统文人书卷气息为目标,很少写些“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流行风味。前些日子,写了个手卷,小草,书林逋诗《山园小梅》。笔墨采林散之,怀素,八大,弘一意趣于一炉,浓淡干枯,一并挥洒,欲借孤山梅花淬炼些冷艳幽香之态,纵情毫端,旖旎满卷。书罢意犹未尽,以行书跋于卷尾:“余喜梅花,以其孤高傲岸故。世人或谓余狂怪,实不知余乃以梅为师,略得些许孤高之意耳!”卷首苦思不可得。是夜,梦梅花疏影横斜之态,暗香默默,沁满一室。晨起,遂题卷首:
梅香入梦!
四梅花前身
细想自己自幼读书习字至今,恍惚间已逾三十载,手不曾释卷,临池亦不曾间断。想当年曾“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也曾“高谈雄辨惊四筵”,只是年愈长愈自觉学识粗浅,叹学海无涯,故有归隐“门掩梅花自读书”之想。
岁月如白驹过隙,人生亦只是弹指一挥间。今每读古贤书,皆有见贤思齐之愿,不肯庸庸此生。读书之人不能只为眼前蝇利蜗名而趋时附势,逞名一时。想吴镇当年虽一生清贫,但却能高自标青,隐居不仕,潜心艺事,终能千古留名。
明末王绂《书画录》注:“仲圭尝语人曰,吾之画直须五百年后方遇赏音耳。”时至今日,始知此语确凿不虚,令人击掌嗟叹。
忽然想起,吴镇一生以卖画卖卜为生,故其定是通天时地理、阴阳之变的高人。恨不与其生于同时,至其“梅花庵”中,语其曰:我辈亦是爱梅之人,亦常有“前身合是梅花未”之叹。然后再堂堂正正的求上一卦:
五百年后,识我者谁?
(黄智安)
第三篇:隆中对作文赏析之细节描写
作文赏析之细节描写
题目:我想握住你的手
我的视线,在那一刻,落在了一双手上„„母亲送我去学校。
我走出家门,手上拎着一只沉重的大包。可我并未觉得它有多重,也许我是在等待,等待有人为我解脱。母亲匆匆地锁好门,看见我手上的大包连忙接了过去,也许这便是我的等待。
母亲歪斜着(瘦弱的)身子,脚步也略带凌乱。她的两只手奋力地抓着大包,手上的青筋清晰可见。(似乎因为这过重的负荷而愤怒反抗,象要挣脱皮肤的束缚。她的两只手不停地交换着,趁着那交换的瞬间缓解压力,每次交换,母亲的脚步总有些踉跄。母亲紧咬着牙齿,)几缕发丝仿佛为了掩饰她紧皱的眉头而滑落到额前,浸湿在汗水里„„
“要我帮你吗?”(我双手抄在裤子口袋里,保持着很“酷”的样子,带着点怜悯的神情。)“不用了,你先走吧。”(母亲微笑着说,那笑里似乎还包含了点别的东西,好像有感激,有抱歉,还有点受宠若惊。)
要我帮你吗?是的,我的确是这么说的。包里全是我要用的东西,可我却问“要我帮你吗”。
我们来到马路前,对面的红灯正一闪一闪的,随即跳向黄灯。
母亲松了一只拎包的手,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清晰地,我感觉到她的手在微微颤抖,)摸到了她手上还有深深勒下去的痕迹,是拎包时留下的吗?我好想问她疼吗,可我知道我不会开口。(就算开了口,她也会说不疼。)
上了汽车,母亲找了个靠窗的位置,(用暴着青筋的手,)把包放在了我旁边的座位上,(说:“好好看着,下车别忘了。”)我把脸侧过去,望向窗外。
她用手为我理着(吹乱的)头发,(偶尔碰到我光滑的额头,我觉得好像有针在轻轻刺我。)我的视线落在了她那双手上。(暗淡的,黑瘦的,粗糙的,僵硬的,疲劳的„„)
母亲,为何你的手沧桑成这样?
汽车开始缓缓行驶,窗外你的身影渐渐模糊,隐约看见你在对我挥手。(我好想握住你的手,好想紧紧地握住你的手。)
我终于知道,母亲毫无保留地努力着,要让我感到幸福。(而我,把母亲的付出看作理所当然,不动声色地接受着深沉的爱,连一个笑脸、一句温柔的话语也吝于给母亲。我好恨,我好悔,)母亲,我想握住你的手,握住你那给与我幸福的“手”!
(下次,我一定要握住你的手。)
【点评】
原文选材来自生活实际,叙事简洁,个别地方也能打动读者,但因为缺少对‚手‛的细节描写,感情转变铺垫不够,削弱了感人的效果,字数也严重不足。括号里的内容是修改增加进去的,修改文重点添加了三处描写:母亲拎包时的手、母亲拉我过马路时的手、母亲为我理头发的手,通过细致形象的细节,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母亲的含辛茹苦,感受到了母亲的博大胸襟,这些和结尾添加的扣题语句,共同突出了‚想握手‛的原因。
题目:我们的心近了
那年暑假,我和山参加了一个夏令营组织,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到了营地,我们穿上军装,便开始了我们的新体验。
镜头一
我们去的是炮兵学院,第一项活动就是在炎热的天气下跑步、练功、做俯卧撑。跑步时,我不小心被绊倒,(霎时,一种剧烈的疼痛感袭遍全身。听着教官的催促与训斥,我委屈极了,我又不
是自己要摔倒的!泪水模糊之际,一双温暖的手伸向了我。)山把我拉起,带着我一起跑,(他低声
地安慰我,)为我加油,直到训练完成。(我们一起累倒在地,却都绽放出快乐的笑容。)
(我们的心近了。)我体会到山的体贴。
镜头二
自己的事自己干。在这里,要求早上晨练之前要把自己的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像一块“豆腐”,可无论我怎么叠,也不像豆腐,更像一块凹凸不平的“海绵”。(我不禁有几丝着急,万一赶不上晨练可就糟了。正在这时,山笑着对我说:“怎么,你的豆腐还没做好?”)不久,山叠好了,便过来教我。在他的指导下,我叠得有点像了,(然后回了他一句:“我这是新世纪的豆腐!”)
(我们的心近了。)我体会到山的乐于助人。
镜头三
自己做饭。在家里,我只会做西红柿炒鸡蛋,但在这里,还要煮饭,我顿时呆住了。“我怎么会做?”山过来,告诉了我做饭的步骤,(然后学父母的腔调说了一句:“孩子,要努力啊!”)现在,我终于会煮饭了,吃着香喷喷的饭,回味无穷。
(我们的心近了。)我体会到了山的能干。
镜头四
参观学院的军事基地。这里四周被高树包围,里面有许许多多的飞机、火炮,最高的还有一个大火箭,我不明白它们是怎么发射的,山便向我一一讲解。
我体会到山的见多识广。
一个星期的夏令营就这样结束了,我和山彼此了解了很多。由于他父母工作的原因,山去上海上学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最了解、最关心我的人。
祖国很大,高山很多,河流很长,可无论怎样,都分不开我和山。由于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我想就是这个原因,我和山的心分不开,反而我和他的心更近了。【点评】
原文层次清晰,分四个活动项目来表现出‚我们的心近了‛。但文章最大的缺憾是内容不够具体生动。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而做点修改:
1、文章结构运用镜头组合的形式。即删去不必要的描写,然后对典型事例进行具体细致的刻画。如‚项目一‛中可以侧重记叙跑步或做俯卧撑的事,增加真实的细节描写,这样更能打动人。
2、注意塑造山的形象。文中的‚山‛给人的感觉不够真实,主要原因是对‚山‛缺乏具体形象的描写。
3、举例要恰当。‚项目四‛与‚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最了解、最关心我的人‛不符,山的见多识广对突出主题作用不大,应该删去。
修改文增加了具体细致的描绘,如‚镜头一‛中‚我‛对疼痛的感觉,山对‚我‛的帮助,一起累倒在地的场景;‚镜头二‛中‚我‛和山幽默的对话等。这些无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青少年的心理行为特点,也正是这种共性使得‚我们的心近了。‛这样,文章更加真实自然,也更富有感染力。
【启示】 要使文章内容真实有感,就必须根据中心的需要,详细具体地描绘其细节。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来支持这个中心,是具体;记叙时,把事件的关键部分、人物言谈举止详加描绘或对人物的心理、神态、肖像等细节加以刻画,也是具体;绘景时,详细介绍景物的形状颜色等,更是具体。同时,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能使具体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而且能打动人,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凸现亮点,巧笔描绘,抓住典型,细致刻画,让所写的内容具体到实处,这便是写好生活,写好自己,抒写真情美文的重要原则和方法。《隆中对》文言文注释检测
本文选自《
》,作者(),()(朝代)史学家,所著《
》65卷,记载三国时期()、()、()三国的历史。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
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
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
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
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
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第四篇:早梅原文及赏析
早梅原文及赏析
早梅
作者:张谓
朝代:唐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村路 一作:林村)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1)迥(jiǒng):远。(2)傍:靠近。(3)发(fā):开放。(4)经冬:经过冬天。(5)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赏析: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第五篇:梅之品格
梅之品格
自古以来,有太多太多的咏梅之作。确实,梅作为四君子之一,是志士仁人永恒的追求。它代表了一种态度,那是一种毫不张扬的情怀。它代表了一种精神,那是一份凌寒独自开的品质。
梅之品格众多,首推恬淡。或许它还不如情人眼里的玫瑰般珍贵,它也不如百合优雅大气,但它依然自足地开着,只为有人能被这浮动的暗香所感染那更是心志的感染。人们印象中的季老往往是一身蓝卡其布中山装,带着他那标志性的和蔼的微笑。在语言文字领域造诣极高的他,却从不显摆夸耀。他不屑于提及辉煌,只愿潜心作学问。我辈书生,青灯黄卷,兀兀穷年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养生无道便是有道,看淡名利,看淡得失,安然处世,便是季老如梅般品质的最好写照。
梅之品其二,便是坚守。她,曾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决然选择了播音主持这个行业。独自一个人北漂,坚忍是墙,孤独为瓦,但她依旧如香梅般典雅,行走在北京的街头。每每看到她总会想到梅花。或许她并不是最美的,可她懂得在历练中坚守梦想,这才成就了今日的金话筒。她便是董卿,一个在寒风中战胜了冰雪,走进了春天,走向了成功的央视当家花旦。
梅之品其三,便是隐忍。独立墙角的它,是否也会被孤独困扰?万物萧瑟的冬日里,唯有它傲然挺立于世,为人们送去精神上的慰藉。这让我想到了抗战时期英勇的地下特工们。人们往往只会认识到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们才是英雄。可地下特工们为最终的胜利牺牲的可能更多。秉承着做梦也要有纪律的谨小慎微的信念,他们的每一天似乎都在悬崖上行走。隐忍的品格换来了战争的胜利,却也牺牲了他们的自由、爱情、家庭,甚至生命!正如梅花吧,放弃春日温暖的阳光,灿烂地绽放在纷飞大雪中,也给冬日里慵懒的人们送去了精神一振。
欣赏梅花在寒风中摇曳的美姿,用力嗅一嗅它沁人心脾的芳香的同时,我们更被梅之品格所震撼。于是我们便学着它的恬淡、坚守、隐忍,用心、积极地生活着。
梅之品格,正在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精神追求之时,汇入中华民族的血液!高三:淡然的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