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五单元 狱中杂记
狱中杂记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3.概括文章主旨,学习文章写作特点。
4.探究问题,了解清王朝刑部监狱的黑暗现实。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1.概括文章主旨,学习文章写作特点。
2.探究问题,了解清王朝刑部监狱的黑暗现实。
[天天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窦()穴遐迩()老胥()户牖()违()背矜()诩......
骈()文俾()使大辟()罹()难绞缢()日晷()......桎梏()痼疾()锁钥()主谳()口呿()舌挢().......
2.文学常识
(1)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清代散文家,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为文主张一种“义法”,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并讲求词语的“雅洁”。这些主张在当时很有影响。在实践中,方苞以及其他桐城派作者成就虽然不很高,思想内容比较空虚,但大抵能够写得明白晓畅,在行文的结构、修辞方面有一些可取的地方。
(2)“杂记”,是古代散文中一种杂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
本文以“杂记”名篇,材料繁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作者善于选择典型事例重点描写,“杂”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出。如用方苞提出的古文“义法”来衡量,繁富的材料就是“义”,即“言之有物”;井然有序的记叙就是“法”,即“言之有序”。
(3)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师事、私淑或膺服他们的作家,遍及全国19个省(市)计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戴名世是桐城派奠基人;方苞为桐城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4)康熙五十年(1711),方苞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戴名世在《南山集》《与余生书》一文中提出写历史时应给明末几个皇帝立“本纪”。此事被御史赵申乔揭发,戴名世全家及其族人牵累定死罪者甚多。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被捕入狱。开始在江宁县狱,后解至京城,下刑部狱。两年后出狱,被编入汉军旗,以奴隶身份入值南书房。康熙死后被特赦,解除旗籍。后累官至礼部侍郎。本文是方苞出狱后,追述他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的记录。
方苞因受戴名世的牵连而被捕入狱,他亲身体验、观察和了解到清王朝刑部监狱的种种黑暗现实,以严肃、质朴的文笔描写了牢狱的恶劣环境,揭露了狱吏的贪赃枉法、滥用酷刑和囚犯中的无辜者含冤蒙屈、痛苦无告的不幸遭遇。
[文本研读]
1.速读课文,列出本文的提纲。
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3.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探究]
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课时测评]
1.解释下列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1)作:①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②此役作也()③屈平之作《离骚》。()④推演兵法,作八阵图()⑤体有不快,作一禽之戏()
(2)矜:①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②意色扬扬,若自矜诩()③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3)叩:①余叩所以()②娘以指叩门扉曰()③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4)易:①是疾易传染()②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③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侯()
(5)质:①每质狱词,必于死中求其生。()②然犹质其首()③狱中成法,质明启钥()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⑤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⑥燕太子丹质于秦()⑦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6)其:①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②其伤于缚者()
(7)差:①何必更以多寡为差()②吴公差强人意()
(8)要:①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②惟大辟无可要()③便要还家()
(9)即:①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②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③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④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势必危矣()⑤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⑥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⑦即遣兵三万以助备()⑧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2.古今异义
(1)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
(2)是无难,别具本章()..
(3)但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①禁卒居中央,牗其前以通明()②苟之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
③主梏.扑者亦然()④春气动,鲜不疫.矣。()
⑤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
(2)名词意动用法:
①皆利系者之多()②贫者席地而卧()③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3)名词活用作状语:
①贫则面语之()②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③其上闻及移关诸部...()
(4)动词使动用法:①予我千金,吾生()②出.若。.居于外()
(5)数词活用作谓语:①而狱中为老监者四()②或曰:狱旧有室五..()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
②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③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
第二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教学设计
总论
【学习目标】1.熟练诵读课文,背诵《六国论》。2.体会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的结构特点。3.了解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作品中表现的情与理。
【课时安排】8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1.学习“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散文的写作特点。2.结合注释,疏通《六国论》一文的意思。【活动过程】
一、阅读“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课文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整体特点。
二、学习探究
1.结合注解,梳理《六国论》一课的词语。准确理解课文意思,做学案“积累整合”部分。
2.找出文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3.分析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4.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六国论》并探究其主旨 【活动过程】
一、理清作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
二、诵读课文,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体会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的特点。
四、阅读苏洵《六国论》和李桢《六国论》,及有关历史资料,谈谈你对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写一篇小论文。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伶官传序》,疏通课文意思,理清文章思路。【活动过程】
一、结合注释,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语句。准确理解课文意思。
二、熟练诵读,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学案“学练平台”部分。
三、明确文章中心论点,分析本文怎样用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第四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伶官传序》,品味其语言,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活动过程】
一、熟练诵读课文,仔细体会本文语言的三个特点:语言委婉,气势充沛;文笔酣畅,波澜起伏;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二、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领会作品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三、熟记并理解本文引用的名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讨论本文的观点及名句中传达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是否仍有指导意义。写一篇小论文互相交流。第五、六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祭十二郞文》,了解祭文的特点,品味其语言,体会其感情。【活动过程】
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3.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
4.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5.品读第五段,理解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6.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试归纳其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7.查看比较其他作者写的祭文(如袁枚《祭妹文》、欧阳修《泷冈阡表》),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第七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并探究其主旨。【活动过程】
1.结合注解,参考工具书认真疏通本文语句,准确理解课文意思。
2.思考“探究讨论”中第一题,体会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写作特点。
3.读学案“拓展应用”部分的文段做练习,理解领会作者与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4.积累苏轼的文章和诗词名篇,体会其写作特点,感受其开阔的胸襟。第八课时
【活动内容】单元主题活动
【活动设计】活动一:比较阅读《六国论》和《伶官传序》(或《祭十二郞文》和《祭妹文》),分析其异同,看看是不是比分别阅读有更多收获。把自己比较阅读的心得写下来。活动二:回顾本单元课文,体会它们紧紧围绕中心取材、“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模仿其中一篇文章的写法,自己写一篇小论文或抒情性的文章互相交流展示。
第三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5分)
1、其实百倍 它的实际情况
2、思厥先祖父 祖辈和父辈
3、至于颠覆 到了„„地步
4、可谓智力孤危 智慧力量
5、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旧事,前例
6、刺客不行 不去行刺
二、找出词类活用词并解释(5分)
1、理固宜然 名词作状语 从道理上说
2、义不赂秦 名词作动词 坚持正义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名词作动词 以礼相待
4、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 一天天地 一月月地
5、李牧连却之 使动 使退却
6、始速祸焉 形容词作动词 招致
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28分)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交错,一律、一概
2、不能独完 完好
3、思厥先祖父 他们的
4、举以予人 拿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既然这样那么
6、暴秦之欲无厌 满足
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奉送 更加
8、强弱胜负已判矣 辨别
9、理固 宜 然 从道理上说 应该 这样
10、以地事秦 侍奉、对待
11、始有远略 开始、起初 谋划、打算
12、始 速祸焉 才 招致
1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两次 使退却
14、洎牧以谗诛 及、到
15、革灭殆尽之际 将要
1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使
17、胜负之数 天数
18、或未易量 或许
19、封天下之谋臣 封赏 20、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胁迫
2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 被
22、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跟从
四、解释一词多义(23分)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
③诚不得已(能够)
3、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
4、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②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才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来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用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用 ⑦洎牧以谗诛 因为 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凭借
五、分析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6分)
1、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3、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
4、其势弱于秦 状语后置
5、举以予人 省略句(省略代词“之”,应为“举以之予人”)
6、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7、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句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被动句
六、翻译下列句子(15分)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因而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厉害。所以不用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一直发展到灭亡,按道理讲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或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蓄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被削弱,一月月地被分割,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蓄的威势胁迫啊!
《伶官传序》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敌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3.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二)名词作状语 1.负而前驱 前:向前 2.仓皇东出 东:向东 3.一夫夜呼 夜:在夜里 4.乱者四应 四:在四面
(三)动词作名词
1.而告以成功 成功:成功的消息
(四)使动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 使动
(五)形容词作动词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乱:作乱
(六)形容词作名词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忽微:细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三、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其:(古义)和他(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所以:(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还矢于王,而告以成功 成功:(古义)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 四、一词多义 1.盛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
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强盛)2.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3.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4.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其实的语气)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
5、微
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
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句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 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韩愈《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苦无靠)
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4、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二、一词多义
1、诚: ①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②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③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2、幸: ①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3、以: ①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4、省: ①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②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5、孤: ①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②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③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6、长: ①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②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③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7、终: ①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8、致: ①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②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9、就: 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
10、知: ①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②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其”的用法(一)、代词 1.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其,代嫂嫂)
——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
——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
——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
——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其,代十二郎))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
2、指示代词。
(1)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2)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二)、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前)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
2、呜呼!其信然矣!——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3、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
4、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
——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如果没有灵,那么我也不能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2、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还是”。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
三、词类活用
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4、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5、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6、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7、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
四、古今异义的词
1、将成家而致汝 成家:①古:安家。②今:男子结婚。
2、吾与汝俱少年 少年:①古:青年男子。②今: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
3、志气日益微 志气:①义:精神。②今: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几何:①古:多少。②今:几何学。
5、少而强者不可保 强者①古:强壮的人(生理上)。②今:坚强的人(心理上)。
6、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成立:①古:成长立业。②今:创立,有根据。
五、文言句式
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
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
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
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7.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以”之后省略宾语“之”)8.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即“汝从我于东”)
六、难句翻译
1、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译: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
2、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译:你来探望我,住了一年,你又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3、吾去汴州,汝不果来。
译: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结果你没有来)
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shèng)之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5、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译: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保全活下来吗?
6、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这就是天理不可以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7、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译:装殓不能亲临你的棺前,入葬不能亲临你的墓穴。
8、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译: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言知识整理
一、文言实词
(一)文言通假
1、与可没于陈州:没,通“殁”,死亡
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
(二)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
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
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做;今,认为
5、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
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
7、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做动词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2)余因而实之:实,证实(3)与可厌之:厌,厌恶
2、名词作状语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蜩腹蛇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3、意动用法
(1)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四)一词多义
1、熟 执笔熟视:仔细
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2、语近语士大夫:告诉
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3、过 不学之过也:过错
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二、文言虚词
1、然 自视了然:„„的样子
予不能然也:这样
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2、以 以追其所见:来,从而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
与可以书遗予曰:把„„
吾将以为袜:把„„当作
3、之 竹之始生:取独标志
一寸之萌耳:的
生而有之也:代词,代节叶
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与可之言
而读书者与之: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
4、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表对象
与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
5、焉 而节叶具焉:助词
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
6、其 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
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
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
岂独得其意:代文与可
7、而 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
生而有之也:就,表承接
废卷而哭失声: 表承接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
3、轮扁,斫轮者也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筼筜谷》其一也
(二)省略句
(1)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2)吾将以(之)为袜
(3)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三)倒装句
1、疑否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1)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3、状语后置(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3)足相蹑于其门
(四)固定句式
1、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
2、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
第四篇:狱中杂记 j教案
狱中杂记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用的文言句式。
2、理清写作思路、探讨本文的写作主旨。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并认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
3、从该文中认识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 知人论世
方苞,字凤九,又字灵皋,号望溪,清朝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清初著名散文家,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为文主张一种“义法”,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并讲求词语的“雅洁”。这些主张在当时很有影响。
《狱中杂记》是方苞出狱后,追述他在刑部狱中见闻和感想,揭露并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法律制度的罪恶本质。
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封建专制政权,清朝统治者曾多次大兴文字狱。1711年发生的《南山集》案,就是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南山集》是方苞的好友戴名世所著的散文集。戴名世在《南山集》中引用了同乡方孝标在《滇黔纪闻》中记叙的有关桂王抗清的史料。方苞曾为《南山集》作序,刻书的木板又藏在他家。后来有人告发《南山集》中有攻击清廷的话,戴名世被杀,方苞也因牵连,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被逮捕。开始下江宁狱,不久解往京师,下刑部狱,初定绞刑,后经大学士李光地多方营救,又因他当时已有文名,才在康熙五十二年三月被释放。
《狱中杂记》这篇文章,是他在刑部狱中所见所闻的记录。
“杂记”,是古代散文中一种杂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
本文以“杂记”名篇,材料繁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作者善于选择典型事例重点描写,“杂”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出。如用方苞提出的古文“义法”来衡量,繁富的材料就是“义”,即“言之有物”;井然有序的记叙就是“法”,即“言之有序”。
问题探究:
1、牢狱生存条件之惨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一是牢房阴暗闭塞(室内无牖可通明——没有阳光);二是空气污浊,(屋顶无窗可“达气”,夜晚更甚,“下管键”“矢溺”臭气与“饮食之气相薄”);三是拥挤不堪(一室“系囚常二百余”)
2、第一段中反映了什么极不合理的现象? 【明确】有钱的逍遥法外,无罪无钱的反遭祸殃
3、文中第2、3自然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官贪吏虐的?
【明确】 第二段记述皂隶勒索钱财,虐待犯人的罪恶行径。作者通过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在执行极刑、绞缢、大辟、捆缚、梏扑时勒索钱财虐待犯人的险恶用心和酷毒手段的记述,进一步揭发了封建刑狱的残酷和黑暗。第三段记述奸吏贪赃枉法,营私舞弊的罪恶行为。前一半部分,着重揭露老胥私改文书,以案末从犯偷换主犯的罪行;后一半部分,侧重揭发恶吏巧法作弊,使杀人惯犯减刑等释放逍遥法外的丑闻。作者不仅谴责了枉法受贿的“恶吏”,而且也指斥了不问真情的“良吏”
4、第三段中的狱吏是如何贪赃枉法的?
【明确】恣意妄为,制作伪章,篡改公文,甚至调换主罪者名单,即使是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法律之正义公理荡然无存。
5、监狱里的黑恶势力结成一个怎样的网?
【明确】主管官员管理着狱中囚犯的一举一动,囚犯的命运可以说是直接操纵在他们手上。监狱中的狱霸虽然他们本身也是囚犯,但他们与狱吏内外勾结,也能赚大钱。作者笔下的狱霸最后都乐不思蜀了,这一奇怪现象足可见封建牢狱黑暗之一般
6、《狱中杂记》写狱中的黑暗现实,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做了怎样的归结,表现作者怎样的局限性?
【明确】方苞通过自己在刑部狱中的所见所闻的大量事实,把狱吏与狱卒的残酷无情、暴虐成性的面目展现在读者面前,揭露了天子脚下的刑部狱的种种黑幕,揭开了清王朝康熙年间“太平盛世”的遮羞布,并进而让人看到了末代封建王朝腐败黑暗到何等地步。
但作者把造成罪恶的原因归之于“术不可不慎”,没有触及封建社会本质。作者看不到造成狱中黑暗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是封建制度的腐朽。
7、从方苞的《狱中杂记》分析论述桐城派的散文艺术特色。【明确】:
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比较好地体现了“桐城派”提倡的“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和相互为用的主张,体现了”桐城派“散文的特点。从”义理“(即文章的中心)来看,作者大胆地揭露了清朝司法制度的黑暗和腐朽,令人发指,不失为有胆有识之作。在”考据“上,本文内容详实而有说服力,使人惊心动魄。文章列举了许多由作者目见耳闻和亲身经历的事实:狱官与禁卒相互勾结,贪赃枉法,草营人命,等等。在”词章“上,本文借助于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在文字上过分的雕琢、修饰。作者以确凿的事实为线索,将材料编排井井有条,环环相接。全文以对话的方式叙事,语言简洁有力。
一、叙事清晰,层次井然。
以“金钱”为中心线索,选材组材,有一般叙述,有具体描写;有问题揭发,有材料印证;有逐层深入,有重点铺叙。“杂记”不叙过程中爱憎感情也就表现出杂,有条不紊。
二、材料真实,感情鲜明。
材料有亲眼所见,有亲耳所闻,有亲自调查。针对不同事实采用不同的记叙方法。记来了。
三、语言简洁,风格质朴
第二课时
《狱中杂记》课堂练习
【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窦(dîu)穴
遐迩(ěr)老胥(xū)B.户牖(yǒǔ)
违(wéi)背 矜(jīn)疑
C.骈(pián)文 俾(bǐ)使 大辟(pì)
D.罹(lí)难
绞缢(yì)
日晷(guǐ)
2.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这)疾易传染
与饮食之气相薄(迫)
B.俾(使)困苦不可忍
而轻者、无罪者罹(遭受)其毒
C.行刑者先俟(等候)于门外
富者就(于是,就)其戚属
D.贫亦罄(尽)衣装
有郭四者,凡(总共)四杀人 3.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①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馀
②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
B.①主缚者亦然
②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C.①牖其前以通明②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
D.①余叩所以②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
4.下列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今天时顺正
B.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
C.吾辈无生理矣
D.唯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馀 5.下列加线词语发生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B.贫者则面语之 C.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
D.夜缒而出,见秦伯 【基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有洪洞①令杜君者,作而言曰:“迩年狱讼,(刑部)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之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②僧某,遘疫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词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但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而不能欺主谳③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也,案末二人立决。主者口呿(qū)舌挢(jiǎo),终不敢诘。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
(取材于方苞《狱中杂记》)
[注释]①洪洞:洪洞县,在山西。
②同官:同官县,在陕西。③谳(yàn):审判定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利系者之多
利:获利
B.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剂:(财产的)等差 C.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羁:捆绑 D.情罪重者反出在外
情:案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
B.①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①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
D.①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 ②其孰能讥之乎
②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言同,(余)于是乎书
B.(胥)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C.狱具矣,胥某谓(某姓兄弟)曰
D.(某姓兄弟)复请之,吾辈无生理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写胥吏贪赃枉法的一组是
①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②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③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④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⑤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
⑥但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③④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掌管刑狱的官员枉法作恶的现象,不仅普遍见于下级官吏,还涉及许多“部”级官员。可见在“康熙盛世”时,吏治腐败的问题已很严重。
B.封建家长以“不孝”的罪名对子女提起诉讼,左右邻居也帮着把“忤逆”之人捆入牢房。为这样的事都能坐牢受罪,作者为此感慨不已。
C.胥吏之所以胆敢篡改判决书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摸准了上级的心理:主审官宁可让案子错下去,也不愿因为事后追究错案的责任而丢官。
D.作者在狱中了解到许多黑幕,对于那些从他人口中听来的事实,作者也向同牢的犯人一一印证,体现了桐城派作家注重考据的行文特点。6.将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
②苟之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
③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
【拓展探究】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1—4题。
凡死刑狱上,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用此,富其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主缚者亦然,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每岁大决,勾者十三四,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余尝就老胥而问焉:“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曰:“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不如此,则人有幸心。”主梏扑者亦然。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或叩之曰:“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曰:“无差,谁为多与者?”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1.下列加线词语词类活用情况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②贫者席地而卧③予我千金,吾生若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A.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也不同
2.下列句中“易”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B.别具本章,狱词无易 C.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
D.行法令,明白易知 3.下列对选文内容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先后记述了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对“囚犯”的层层盘剥,揭示了刑部监狱的腐朽黑暗。B.作者引用了孟子“术不可不慎”的话,是想说明刑部衙门的胥吏、禁卒不一定生下来就是坏人,可是他们的职业使他们只能做坏事。所以说选择职业要慎重。
C.部中老胥家里有许多假的印章,任何案宗他都敢改动,甚至一些已经定案为死刑的案件。
D.选文第二段侧重记述了刑部老胥用作伪的手段贪污枉法的事情,从而揭示清朝监狱的腐化是从上到下的。
4.对选文写作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比较好地体现了清代以姚鼐为宗祖的”桐城派“提倡的”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和相互为用的主张,体现了”桐城派“散文的特点。
B.在”义理“(即文章的中心)来看,作者大胆地揭露了清朝司法制度的黑暗和腐朽,令人发指,不失为有胆有识之作。
C.在”考据“上,本文内容详实而有说服力,使人惊心动魄。文章列举了许多由作者目见耳闻和亲身经历的事实:狱官与禁卒相互勾结,贪赃枉法,草营人命,等等。
D.在”词章"上,本文借助于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在文字上过分的雕琢、修饰。作者以确凿的事实为线索,将材料编排井井有条,环环相接。全文以对话的方式叙事,语言简洁有力。
第五篇:狱中杂记文言文翻译(本站推荐)
导语:方苞通过自己在刑部狱中的所见所闻的大量事实,把狱吏与狱卒的残酷无情、暴虐成性的面目展现在读者面前,揭露了天子脚下的刑部狱的种种黑幕,百姓的横遭逮捕、冤死狱中,以及狱吏的敲诈勒索、受贿枉法、草菅人命等事实,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司法机构的腐败与恐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狱中杂记文言文翻译,欢迎借鉴!
狱中杂记
方 苞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四三人。有洪洞令社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往岁多至日十数人。”余叩所以。杜君曰:“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而狱中为老监者四,监五室。禁卒居中央,牗其前以通明,屋极有窗以达气。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余。每薄暮下管键,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又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又可怪者,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随有瘳;其骈死,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
余曰:“京师有京兆狱,有五城御史司坊,何故刑部系囚之多至此?”杜君曰:“迩年狱讼,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专决;又九门提督所访缉纠诘,皆归刑部;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之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某,遘疫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余尝就老胥而问焉:“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曰:“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不如此,则人有幸心。”主梏扑者亦然。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或叩之曰:“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曰:“无差,谁为多与者?”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凡死刑狱上,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用此,富其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主缚者亦然,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每岁大决,勾者十三四,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词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但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而不能欺主谳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也,案末二人立决。主者口呿舌挢,终不敢诘。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
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吏因以巧法。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将出,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意色扬扬,若自矜诩。噫!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而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其枉民也,亦甚矣哉!
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山阴李姓以杀人系狱,每岁致数百金。康熙四十八年,以赦出。居数月,漠然无所事,其乡人有杀人者,因代承之,盖以律非故杀,必久系,终无死法也。五十一年,复援赦减等谪戍,叹曰:“吾不得复入此矣!”故例,谪戍者移顺天府羁修候,时方冬停遣,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至再三,不得所请,怅然而出。
【译文】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间,我(关押)在刑部监狱里,看见犯人死去而从墙洞里拖出去的,每天有三四个人。(狱中)有个原洪洞县的知县杜君,站起来说道:“这是瘟疫发作了呵。现在气候正常,死的人还不多,往年(这时候)多到每天十多人。”我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杜君说:“这种疾病很容易传染,传染上的人,即使是他的亲属,也不敢同他一起居住。而狱中有老监四座,每座老监有五间房子,看守们住在当中一间里,在房前的墙上开有窗户,用来通光,屋顶也开有天窗,用来透气。旁边的四间牢房却没有开窗,可是关在里面的犯人经常有二百多人。每到傍晚便落了锁,犯人的屎尿也都封闭在牢房里,同食物的气味混在一起。再加上严冬时节贫穷的犯人在地上睡觉,等到春天地气上升,很少有不生病的。监狱里有个老规矩,天亮了才开锁,正当夜里,活人跟死人脚并脚头靠头地躺卧,没有办法避开,这就是很多人染病的原因。更值得奇怪的是,那些大强盗和犯案多次的贼,杀过人,案情重大的囚犯,精气特别旺盛,染上这种病症的十个当中没有一两个,有的即使染上了,随即也就好了。那些接连死去的,都是因为罪轻被押以及被牵连的,被当作人证而不该受法律制裁的人。”
我说:“京城里有顺天府的监狱,有五城兵马御史衙门的监狱,为什么刑部衙门监狱里关押的犯人竟多到这种程度呢?”杜君说:“近年来的诉讼案件,(只要)案情稍微重一点,顺天府、五城兵马御史衙门就不敢专擅判决;再加上掌管京城九门守卫工作的步兵统领访查、缉捕、检举、盘查出来的犯人,统统归刑部监狱关押;而十四司的郎史、员外郎当中的那些喜欢多事的,以及官署内管文书的小吏、典狱官、看守们,都以关押的人越多越有利可图,稍微有点牵连的,就一定用尽方法捉来。如果进了监狱,不管有罪无罪,一定给戴上脚镣手铐,关在老监里,使(他们)痛苦得无法忍受了,然后就劝导他们去找保人,放他们出狱住在老监的外边,估计他们家里拥有的财产作为勒索的标准,而得来的钱就由官和小吏瓜分了。中产以上的人家,都竭尽资财找保人(以求监外居住),家产少一点的,要求去掉刑具住到老监外面的板屋里,费用也要好几十两银子。只有(那些)非常贫穷无依无靠的犯人,才戴上刑具关押,一点也不宽容,还把他们作为关押的标准来警告其余的犯人。有的同案被囚的人,犯罪情节严重的反而出来住在外面,而罪轻的、无罪的却遭受那披枷戴锁的痛苦。他们心里积聚着忧愁愤恨,睡眠饭食又违背常规,等到生了病,又没有药物治疗,所以常常造成死亡。”和我同案被关押的朱老先生、姓余的书生及早在狱中的同官县的僧某人,先后传染上瘟疫死去,他们都是不应该受到重罚的。又有个姓什么的用不孝的罪名控告他的儿子,(他)左右的邻居(受牵连)被戴上刑具关进老监,整夜大哭大叫直到天亮。我对这些事有感触,就拿杜君的话普遍询问狱中的人,大家说的都一样,于是便写了下来。
我曾经找一个老年管文书的小官询问过这件事:“他们跟那些被处决、被捆绑的人,不是有什么仇恨,只不过希望得到一点财物而已;果真没有,最后也就宽容宽容他们,这难道不是一种善行吗?”回答说:“这是为了立下规矩以警告其余的犯人,而且也用来惩戒后来的人;不这样,那就人人都会有侥幸的心理。”专管给犯人戴手铐、打板子的人也是这样。跟我同案被捕用木制刑具拷打审问的有三个人:一个人给了二十两银子,(结果)骨头受了点轻伤,病了一个多月;一个人给的(比他)多了一倍的银子,(只)打伤了皮肤,二十天就伤愈了;一个人给(的是他)六倍的银子,当天晚上走起路来就跟平时一样。有人问他们道:“犯罪的人贫富不一样,你们已经从各个犯人身上都得了钱财,又何必还要按出钱多少来分别对待呢?”(他们回答)说:“没有差别,哪个肯多出钱呢?”孟子说过:“选择职业不可以不慎重。”(这句话)真对啊!
凡是判了死罪的案件上奏(以后),刽子手就先等在牢房外面,支使他的同伙进去勒索财物,这叫做“斯罗”。家中富有的犯人,同伙就找他的亲属(谈),对贫穷的犯人就当面告诉他。(对)其中受凌迟碎剐的,就说:“要是顺从我,就先刺心脏;不然四肢砍完了,心还不会死。”(对)其中受绞刑的,就说:“要是顺从我,开始一绞就能断气;不然绞三次(还要)加用别的刑具,然后才能死去。”只有对那些砍头的,没有什么好要挟的,但是还要留下他的脑袋做抵押品。因此,有钱的贿赂往往要花几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没有钱的也要把自己的衣服卖光;一点财物没有的,就按照说过的那样来惩处他。负责捆绑犯人的也是这样,(犯人)不能顺从他的心愿,捆绑时就先折断他的筋骨。每年秋天集中处决犯人时,勾着姓名立即执行的占判死罪囚犯的十分之三四,留着暂不执行的占十分之六七,都被捆绑到行刑的西市去等待命令。那些在捆绑时受了伤的,即使侥幸保留了性命,也要病上好几个月才能痊愈,有的竟然成为残废。
刑部里(有个)老年管文书的小官,家里暗藏着伪造的印章,公文下发给各省,往往偷偷地更换它,增加或删节那些重要的语句,奉命执行的人没有谁能分辨真假。那些上奏给皇帝和送各部的公文,还不敢这样做。(政府的)法令规定:大盗没有杀人,以及另外的共同参与作案而人数多的案犯,只要主谋的一二人立即处决,其余的案犯经过秋天的大审,都减刑遣发到边远地方去服役。案文送上去,其中有立即处决的,刽子手就预先等侯在牢房门外。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一点时间也不拖延。有某姓兄弟二人,因为犯了把持公仓的大罪,依照法律应该立即处决。罪案已经判决了,管文书的某人告诉他们说:“给我一千两银子,我使你们活下去。”他们问他有什么办法,他说:“这没有什么困难,我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判决词不用改动,只不过拿两个列在同案名单后面的单身汉而又没有亲戚的从犯替换你们的名字,等到案文加封上奏的时候偷偷地换一下罢了。”他的一个同事说:“这可以欺骗死去的犯人,却不能欺骗主审官,如果他发现错误再上奏章请示,我们就活不成了。”管文书的某人笑着说:“(他)重新上奏请示,我们这些人固然活不成,但是主审官也要一个个罢官离开,他们不能拿这两个人的性命来换掉他自己的官职,那么我们这些人也就始终没有死的道理了。”他居然这样办了,同案名单中后面的两名从犯马上被处了死刑。主审官惊吓得口张舌翘,但到底不敢追究。我在监狱里,还见过某姓兄弟俩,牢房中的犯人都指着说:“这两个人就是用某人、某人换来他们的脑袋的。”
凡是杀人(的罪犯),如果审判书中没有预谋、故意杀人罪名的,经过秋季的大审归入情有可怜、其罪可疑一类,就可以免除死刑,官吏就借这个规定来钻法律的空子。有个叫郭四的,总共杀过四次人,一次次归入情有可怜、其罪可疑的一类,接着碰到了大赦。(他)即将出狱了,天天跟他的一伙人摆设酒席,尽情高歌到天亮。有人问他以往的事情,他就一桩桩一件件地详细叙说,神情面色是那样洋洋自得,好象是在自我夸耀。唉!贪官污吏忍心干贪赃枉法的事,不值得谴责;可是治狱之道黑暗,好官也多把让死刑犯免去一死当做功德,却不追究那些案件的真相,他们使好人蒙受冤枉,也厉害得很哪!
有些奸诈的人长期关在监狱里,同狱卒内外勾结,着实捞了些钱财。山阴县有个姓李的,因杀人入狱,每年都捞到几百两银子。康熙四十八年,因为大赦被释放出来。在外面过了几个月,(他感到)寂寞无聊没有什么事可干,他的同乡中有一个杀了人的,于是他就代替那个同乡承担杀人的罪名。原来按法律规定不是故意杀人就一定长期关押,终久没有死罪。(康熙)五十一年,又遇大赦,又根据赦令减刑等待发配到边外去戍守。(他)叹息说:“我没有机会再到这里来啦!”按照旧例,发配充军的犯人要转到顺天府监狱关押,等候遣送。那时正好是冬天,停止遣送。姓李的写呈文请求留在刑部狱中等到来年春天遣送,请求了好几次,都没有得到批准,他很失望地被转送出去。
赏析:
“杂记”,是古代散文中一种杂文体,因事立义,记述见闻。该文是“杂记”名篇,材料繁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作者善于选择典型事例重点描写,“杂”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出。如用方苞提出的古文“义法”来衡量,繁富的材料就是“义”,即“言之有物”;井然有序的记叙就是“法”,即“言之有序”。文章记狱中事实,在触目惊心的叙述中,间作冷峻深沉的议论。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段,自开头至“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写刑部狱中瘟疫流行情景,揭露造成瘟疫的根源;第二段,自“余日”至“于是乎书”,写刑部狱中系囚之多的原因,揭露刑部狱官吏诈取钱财的罪恶;第三段,自“凡死刑狱上”至“信夫”,写行刑者、主缚者、主梏扑者心狠手辣,揭穿刑部狱敲诈勒索的黑幕;第四段,自“部中老胥”至“人皆以为冥谪云”,写胥吏放纵主犯,残害无辜,主谳者不敢追究,揭露清代司法机构的黑暗与腐败;第五段,自“凡杀人”至结尾,写胥吏狱卒与罪犯奸徒勾结舞弊,揭露刑部狱成了杀人犯寻欢作乐牟取钱财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