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梅兰芳影评
梅兰芳影评
看完电影《梅兰芳》,怅然若失。戏是好戏,词是好词,全片意境歌行至此,轻轻巧巧弄了个花腔,逝入云端,似有若无之间,不失为一个好的结尾,影片开始是少年梅兰芳打开一个木匣子,看到一封信。这封信是大伯写给自己的,信里说:大伯去宫里唱戏。因为舅母出殡,所以唱戏时没穿红,才让人“赏咱一纸枷锁”。大伯不想让他唱戏,怕被人“赏纸枷锁”还要被人瞧不起。
十年后,在十三燕的培养下,梅兰芳在梨园行崭露头角,并认识了邱如白。邱如白第一次看了梅兰芳的戏就迷上了,并给梅兰芳一些意见。梅兰芳听了并在舞台上做了改动,获得满堂彩。为此十三燕对不听话的梅兰芳大动肝火,在费二爷挑唆下,梅兰芳答应与十三燕唱三场戏打对台。邱如白甚至辞了职而全力帮助梅兰芳并预言梅兰芳的时代到了。第一场,梅兰芳的上座率仅七成,十三燕赢了。第二场,梅兰芳以全新的表演形式唱了《一缕麻》获得了观众的认可。第三场又唱了《黛玉
葬花》压倒性地打败了十三燕的《定军山》。梅兰芳的时代果然到了。后来日军侵华,为了不给日本人唱戏。梅兰芳在舞台上对观众说不唱了,并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去了上海。没想到日本人竟也追过来了。在梅兰芳拒绝唱戏后带走了他。日本人说他是在舞台上装腔作势的女人,还用战刀恐吓他,梅兰芳都不为所动,无奈日本人只好放了梅兰芳。日本人想通过邱如白让梅兰芳唱戏并永远留在舞台上。因矛盾和梅兰芳分手并生活落魄的邱如白匿名打电话给电台说梅兰芳要复出。日本人攻进上海,要梅兰芳唱戏给他们庆功。梅兰芳只得找大夫并注射了会发烧甚至可能昏迷的药来开日本人为他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了日本人。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了。梅兰芳又开始唱戏了,他在北京的广德楼,长安大戏院多次表演了由他改编创作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戏是好戏,词是好词,全片意境歌行至此,轻轻巧巧弄了个花腔,逝入云端,似有若无之间,不失为一个好的结尾
梅兰芳是一个温柔的抵抗者。要知道,梅兰芳抵抗的不是某个人,某种势力,某样困境,他抵抗的是一个时代。首先,要抵抗京剧从“老戏”向“新戏”转化时候,来自业界同行、广大票友的普遍置疑,甚或是明枪暗箭的诋毁,背负的是“输不起,一输就永不翻身”的压力;其次,要抵抗戏子从“下九流”向“有身份”转化时候,来自包括鲁迅、胡适、陈独秀在内的文化巨擘、社会主流声音的蔑视与不理解,背负的还是“输不起,一输就是永不翻身”的压力,他所抵抗的,是当时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他一个人走在时代最前端的时候,整个时代都在拖着他往回走。仅仅“温柔”是抵抗不了的,支持他拖着时代朝前的,必然有一股内在的无比坚定执着的力量,需要一些疯魔的劲头。影片《梅兰芳》中,的确有许多地方需要那股子疯魔,比如:
梅兰芳对“平生最爱的女人”孟小冬可望不可即,最大心愿只是与她一起看场电影,就当两人即将成行,却有戏园子老板要他去救场——这是一个极富象征意味的情节,因为错过了“这一次”,也会错过“下一次”,永远错失下去了。于是梅兰芳对老板说:“去不了,我有急事。” 老板笑道:“还有什么事比救场急?”梅兰芳沉声道:“我要是非要犯上一回浑呢?:老板笑道:“您不是这样的人。”梅兰芳盯着他的眼睛说道:“我要就是那样的人呢?”让人深感到他独特的风情。
这部影片的音乐安排很恰当,影片伊始,伴随着高音调的配乐,梅兰芳舒展着兰花指,一笔笔勾勒出自己的名字。这时的音乐,是宏亮有气势的,还夹杂着几声锣声,显示出京剧的磅礴气势;后音乐转柔缓,悠扬的笛声响起,有一种回忆的色彩,这时梅兰芳幼时泛黄的烂照片便跃然于画面之上,像流水一样荡漾着;锣鼓和二胡,搭构出人们耳熟能详的京剧曲调。这段音乐,起到了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面梅兰芳60岁时的演出。不久,音乐再转低缓,声音很细微,几不可闻,只能大概分辨出是吹管乐器演奏的了。这时讲解员提出了两个疑问:为什么一个男人,到了60岁,还能出神入化地演绎一个女人?为什么梅派京剧,过了半个多世纪,还能让人津津乐道? 配音变成了北京街道上汽车马达的声音,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北京繁华的街道,原来这里的广和剧场,一百多年前便是大名鼎鼎的札家茶楼。声音又变成长生殿的京剧伴奏,梅兰芳就是在这里第一次登台演出的。低沉的埙吹起,平添了几抹忧愁。极富古典色彩的音调中,我也犹如置身于紫禁城的历史长卷中,和导演一起,亲历这一切。京剧伴奏声又起,开始介绍起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清脆的钢琴声响起,讲述了梅兰芳在广合楼的登台,自此真正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在我看来,影片的音乐,使用得十分到位。
其次,引导词用的也很好,如:“这张照片向我们展示了京剧最华丽的一面现在我们透过这富丽堂皇之美,能看到,中国人千年不变的,对美的追求,也能依稀看到,近百年以前,它所产生的号召力,迄今无人能超越。”;“创作这种神话的人,就是梅兰芳。为什么一个男人,到了60岁,还能出神入化地演绎一个女人?为什么梅派京剧,过了半个多世纪,还能让人津津乐道?梅兰芳在那个时代,究竟创造了什么?那个时代,又用什么,造就了梅兰芳?”;“他的第一次亮相,并没引起观众的注意,但梅兰芳一生都记得这个时刻。”、“那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孩子今后和中国京剧,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了一起,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另外,影片运用了蒙太奇创造时空的表现手法,延展了时空,造成红色的墙无限伸展的感觉。并不断使用叠的手法,把梅巧玲演戏时的情景间断地和红墙重叠在一起,更好的介绍了梅巧玲。增加了历史沧桑之感,也减少了直接陈述的深硬感。
然而梅兰芳之所以是梅兰芳,是因为他独一无二,任何人模仿不来。历史上或许只有张国荣曾小入过化境,但他扮演的却不是梅兰芳。转过头来微笑的黎明,还是黎明;含情脉脉流泪的章子怡,她还是章子怡。我们领略到的,是当代天王巨星的风采,那白净精致的面容上,没有沧桑、伤痕和岁月。而导演试图做到的,我们想要看到的,并没有完全如愿。逝去的都已逝去,我们不再有机会回到当年;然而更遗憾的是,京剧这个国粹,也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眼中,成为了30年代美国人眼中的异乡猎奇而已。
言尽于此,只想说一声梅先生——壮哉!
第二篇:梅兰芳影评
《梅兰芳》观后感
我看完《梅兰芳》时候,已经很晚了,大概12点多了,顿时感到莫名的怅然,心里好像有什么压在心口缺拿不开。在长达两个半小时过程中,我的感觉竟然是变幻无常的,真是诡异无比。没有期待中《霸王别姬》式的酣畅淋漓,也不像《无极》那样让人郁闷,《梅兰芳》绝不是“好”与“不好”那么简单。但是,黎明是这部影片的失败之处,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他那张扑克脸几乎没有任何表情,演技水平不是一般的差劲。章子怡演的还可以,有表情有心理,演技也是黎明缩望尘莫及的。
全片以梅兰芳的人生轨迹为时间线,为我们展现了其一生中“死别”、“生离”、“聚散”三个重要片段,分别以亲情、爱欲和爱国之情为情感内核,阶段分明、层层递进。然而匪夷所思的是,随着情节的阶段式推进,我的观影情绪也跟着三步走,从心潮澎湃到开心一刻再到昏昏欲睡,这三段由于叙事手法和演员表现的迥异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水准。
这部影片中最让人无可争议的是黎明出场前的那部分部分。讲述梅兰芳的大伯和师父“十三燕”之死的“死别”篇是最像《霸王别姬》,也是最出彩的一章,出演的青年梅兰芳的新人余少群表现不俗,而饰演“十三燕”的老戏骨王学圻更是全片的一个亮点,两人的对手戏更堪称是全片的最高潮。毫无疑问的,“死别”这一章节绝对是整部影片的精华所在,若没有此节,我大概可以肯定地给予《梅》片一个毫不客气的“贬”评,可以说,这精彩的开篇儿撑起了整部影片,而撑起这开篇儿第一章的,绝对是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学圻。这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和性格张力的角色,他血性爷们但不严肃死板,他看似不着边际的自嘲调侃字字都在点上,他看似谦卑却敢于权贵叫板,他明里反对梅兰芳革新实际却是其登上事业顶峰的最后助力;处在新旧更替风口浪尖的上的他,是个极其矛盾的人物,与看不起伶人的权贵矛盾,与时代矛盾,与梅兰芳矛盾,与他自己矛盾。这是陈凯歌在整部影片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而王学圻不愧是老一派的实力演员,无论是作为“伶界大王”该有的扮相身段手势,还是略带黑色幽默让人笑中带泪的演绎,着实把这么个血肉丰满而复杂的十三燕给演活了。虽然结局是以十三燕之死而告终,但正是十三燕教会了梅兰芳“输不可怕,怕才可怕”的道理,而梅兰芳也一直以其死前托付与他的“提高伶人的地位”为一生的目标,可以说,十三燕这个人物影响了梅兰芳的一生。
2012最新电影,最新爱情电影,伦理电影,卫视热播电视剧,好看的电视剧
最让我感动的是与梅兰芳打擂的最后一场,他知道自己必输,而输也意味着自己生命的终结,但他还是选择了登台,因为对他而言怕比输更可怕。面对被人蓄意破坏后一片狼藉空无一人的“座儿”,他气定神闲地唱完最后一句《定军山》,在他认为“最神圣”的戏台上给自己的艺术生涯和生命划上了完美而悲壮的休止符。这是全片唯一使我落下泪的场景,也是能让我找到一些《霸王别姬》的影子的一个段落,有一种英雄落寞的感觉。
《梅兰芳》是一部复杂而矛盾的影片,总的来说我认为是一个有些失衡的成品,你既无法叫好,也不能不为其中的部分所动容。
第三篇:梅兰芳影评
《梅兰芳》影评
在影片《梅兰芳》里,我们看到了陈凯歌的诚意,看到了属于因为等待《黄土地》、《霸王别姬》的那个北方气韵的陈凯歌。也许是因为记忆里那个“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已经成了观众心中的维纳斯,这部同样与京剧密不可分的影片难免被人与《霸王别姬》相比。但是窃以为,这样的比较无论对于《梅》剧组的主创人员,还是对于主要演员们来说,都是不公平的。程蝶衣毕竟只是虚构的艺术形象,而梅兰芳则是家喻户晓的真实人物,对于这样一位在国人心中象征艺术与美的人物,拍摄传记性影片,本身就意味着将整个团队置于悬崖边缘。作为观众,我记住了众多演技精湛的配角,为他们出神入化的表演而激动;同时,也为传统意义上主角们的某些缺陷而倍感遗憾。
大伯的信和大伯的命
电影始终穿插着大伯的信进行着,剧情点点推进,信也点滴道出„„
刚收到信的时候,梅兰芳还不是梅兰芳,他是个叫畹华的10岁小男孩,信是沉重的,关于人生与信念,关于优伶存在的价值,关于要不要继续坚持唱戏的理想,畹华,小小的畹华睁大了眼睛,他被世界的复杂镇住,镜头把他拉得好高,我觉得这个小男孩一下子长大了,这也许就叫成长的催化吧.大伯是个戏子,一辈子唱别人的戏,给别人带来乐子 ,他一辈子讨好别人,却依然是招人打骂,是个很可怜的人.因为, 演的也都是别人,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失去自我,始终无法给自己定位,认为戏子就是供人消遣的,逗人发笑的,因为,他把自己看得很低贱,于是他一辈子都那么可悲,真的让人哀其不幸了.其实,梅兰芳的成功和大伯的失败是有原因的,这就涉及到人生定位的问题.梅兰芳认为自己可以光耀京剧,特别是十三爷爷的含冤去世时留下的遗愿,孩子,把他们戏子的地位提波提波.他带着这个理想唱戏,所以他辉煌了.人,要成功,要先学会自尊,得自己看得起自己,别像狗一样活着,大伯让我很不屑,但又怒其不争,那个纸枷锁,其实是他自己套上的,礼教的确可以吃人,硬碰硬只有死,但是,你得学会保持自己的尊严.活得像个人.封建枷锁很薄,不过一张纸.一撕就破.封建枷锁很重,它一直压在愚民的心中。大伯的悲剧是封建礼教下,愚民顺民的悲剧的缩影。大伯,不争,注定不敢撕掉纸枷锁,也注定要一辈子受它的愚弄。第一个第一批敢去动纸枷锁的人,为中国带来了希望,为中国赢来开天辟地的新时代,他们是历史的先驱,历史是他们指引的,时代是他们指导而建立的.,十三燕的陨落
他是梅兰芳的前辈,是京剧泰斗,但最后还是死在京剧上,死在京剧这个给了他一辈子荣耀的艺术上,因为和梅兰芳斗戏,他输了,这也许是他这辈子唯一的失败.曾经的十三燕多么辉煌,他输不起,于是,他连命都丢了.他的性格是傲慢的.他看不起许多人.有点惟我独尊.他的思想守旧.对清朝的礼教顶礼膜拜,这是他的时代结束的原因,那件老佛爷赏给他的黄色绸袍,他珍藏在玻璃箱子里.天天拿出来细心擦拭,这是他荣耀的见证.但在最后,他不得不交出他最爱的黄袍和帽子上的翡翠玉,还是无法还清赌注,他带着怨,带着不甘,走了.他的遗愿,希望梅兰芳提波提波戏子的地位,他活了一辈子,唱了一辈子,争了一辈子.戏子的地位还是那么低微.不过,他再不是那个带纸枷锁的大伯了.
第四篇:周黎明影评《十月围城》《梅兰芳》[定稿]
编辑 | 删除 《十月围城》:将精神注入动作
周黎明 发布于: 2009-12-11 17:22
随着社会越来越专业化,全才便越来越少;我们的电影越来越类型化,不同的类型诉诸不同观众群体的喜好。正如世上确有全才,银幕上也能出现跨越类型的作品。《十月围城》便是这样一部佳片,它为纯感官的打斗注入了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追求,一种可贵的爱国精神,一种人文和政治理想。
影片讲述上世纪初孙中山到香港开会,发动全国各地的起义,清廷派人暗杀,各路仁人志士冒死为他保驾护航。很简单的故事线,但全方位伸展出一个复杂的世界。作为一部动作戏,《十月围城》属于上乘之作。它的铺垫紧凑扎实,绝不拖泥带水;下半部动作场景张弛有致,紧张但不腻烦。动作多,但每人有自己的独特风格。更值得赞赏的是,打斗风格跟人物塑造密切相关,没有为打而打的花拳绣腿。印象最深刻的是甄子丹的实拳实腿,和黎明的飘逸洒脱,一实一虚,相得益彰。
作为一部群戏,影片在选角方面独具慧眼,不仅没有落入明星大展览的俗套,反而让每个演员(无论明星与否)都挖掘出自己的表演潜质。几个老戏骨的戏好就不用说了,一些偶像派的表演也令人眼睛一亮:谢霆锋扮演的仆人当然有化妆的功劳,但小厮的气质完全是他演出来的;范冰冰的角色并不厚实,但她演出了立体感,把人物内心递进式呈现出来;王柏杰大概是该片阵容中唯一尚不能算明星的一员,而且这样的热血青年以往电影中多如牛毛,但他把忠和孝的矛盾处理得非常真实;最大的惊喜要数李宇春,虽然不如当年《卧虎藏龙》里的章子怡,但身手洒脱,百分之百突破了她自己。
不能光夸演员,编导在角色塑造上所下的功夫之深,使得整部戏达到罗伯特·奥特曼的群戏水准。慈禧和孙中山的写意处理饱含深意,而反面角色虽然面目可憎,但其效忠朝廷的坚定信念以及对新生事物的强烈怀疑,使之有了可信的动机,增添了类型片反角罕见的厚度。
有人说香港人只会赚钱,有人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但每逢关键时刻,那些被嘲为没有文化只知道钱的香港人却成了祖国的良心。《十月围城》渗透出港人与祖国休戚相关、唇亡齿寒的关系。影片中的港人来自祖国的天南海北,有些是逃亡,有些是讨生活,他们暂时逃脱了清廷的魔爪,但并没有因此漠视祖国的安危。相反,他们利用殖民统治者提
供的便利,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提供后方支援。英方的暧昧也颇有玩味,一方面不愿得罪清廷,另一方面试图维护自己超脱的姿态。正是在那种特殊的环境里,港人做出了既符合中国传统侠义精神、又顺应历史潮流的勇敢之举。影片最感动我的一个细节:每牺牲一位孙先生的保护者,银幕上打出该人生卒和籍贯的字幕,仿佛是在诉说:他,是香港人;他,是中国人,是这一个个无名小卒的仗义和献身,才使得中国的前途有了希望。
《十月围城》堪称十年磨一剑,本世纪初曾多次试图上马。我觉得,到今年才上画,不是坏事,反而更有意义。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浮躁,人们的目光只盯着眼前,或者遥远的古代,而对近代史现代史上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采用障眼法。带着脑子看一看这样的影片,在满足感官之余可以满足灵魂深处的渴求。这是一部有思想、有理想、有情怀的商业片,一部令人思索忠诚与叛逆的类型片,一部打完以后让人悲愤的动作片。影片的打戏固然好,但于我而言,开场和结局将主题升华,充满悲壮,更是不俗。唯一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开场张学友的台词,如果在他说完最后一句话前中枪,这句台词就更具回味了。
《让子弹飞》:飞舞的不仅仅是子弹
周黎明 发布于: 2010-12-21 08:58
注:在2011年1月下的《看电影》专栏里,我将用更长的篇幅谈我对《让子弹飞》的看法,尤其是关于姜文扮演的角色的解读,因为这也是本片最遭诟病之处。以下刊载的是报纸影评,受篇幅之限,只能点到为止。
姜文发誓要把《让子弹飞》拍摄成一部谁都能看懂的影片。但何谓“懂”?“懂”是一个相对概念。我觉得我完全看懂了《太阳照常升起》,但或许我的理解跟导演相差十万八千里。《让子弹飞》的剧情确实不难懂,但个中涵义却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而且同样没有标准答案。
比方说,我在影片中看到了两部党史,一部是打土豪分田地那阵的故事,另一部则与时俱进。这两种引申是自我矛盾的,但又奇妙地和平共处着。姜文的导演作品均提供了类似的解读空间,你可以从中看出革命的必要性,也可以悟出革命的荒诞性。看姜文而不做诠释,起码会损失一半以上的观影乐趣。对于姜文作品,不存在过度诠释的问题,只有诠释不足的可能。他的意象太丰富而吊诡,他的思想你未必认可,但力拔山河气盖世,他有着艺术家共通的狂傲和霸气,但他担当得起。评价姜文只能用艺术的标准,而非政治的标准。
退一步,即便完全无视内涵,你依然可以为《让子弹飞》拍手叫好。姜文的天才表现于他的原创性。《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前,青春成长题材在海外早已极其成熟,但姜文一出手,大家眼睛一亮。《鬼子来了》跟以往抗战影片的不同就更显然了,但也为更新更深的挖掘付出了代价。《太阳照常升起》的创新有刻意的一面,这限制了它的观众群,但无疑换来了遨游苍穹般的想象。《让子弹飞》是姜文17年中的第四部导演作品,这一次他又换跑道了,黑
吃黑的剧情虽然不算新,但我们第一次领略到姜氏风格的黑色幽默。
姜氏幽默不像冯氏幽默那么市民化,也没有赵家军的草根,既不同于伍迪艾伦的知识精英,更迥异于都市小资的情调。简言之,那是一种很男人、很凌厉、很强势的幽默,如同经过火烤的科恩兄弟。影片中采用的很多元素原本属于不可协调的风格,但被姜文揉碎了整合成有机整体。就拿很穿越的台词来说,原本属于恶搞喜剧的素材,但“浦东就是上海”这样的对白被姜文搁在民国早年居然一点不廉价。
影片的郊外场景有几分西部片的味道,而鹅城的布置却别具匠心。姜文把广东碉楼拍出了别样的风格,即富人虽然疯狂搜刮民脂民膏,但从居住环境(以及所暗示的心理状态)他们早已躲进小楼成一统,陷入了“人民”的汪洋大海。而这种类似汪洋大海的意象无处不在,从进城的那片浅水潭,到满地的金银或枪支,形式的夸张与矛盾中暗示着阶级的对立。再加上白马拉的火车、滞后到达的子弹等等,姜文若在荒诞的道路上再往前跨上几步,那就是特里·吉列姆《妙想天开》的境界了。
中国是一个善于模仿的国度,最缺的就是原创,姜文作品虽然也会借用类型片的壳子,但原创性是最强的。你大可以不喜欢他的作品,但你不能说“这种影片我看得多了”。就拿人物塑造来说,姜文扮演的张麻子似乎是好人,是革命派,周润发的黄四郎自然是恶霸,而葛优的角色好像是小丑,但你若换一个视角,这几个人物均不是十足的好人或坏人。至于戏中的穿越(包括道具和台词),那更不等同于穿帮。穿帮注定是低级的,而穿越有时可以很高级。看姜文的电影,千万别削足适履套到自己的框架里,而是应该尽量跟随姜文的创作路径。其实看谁的电影都是这样,但看姜文作品尤其应防止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姜文的天才,始于他的不循规蹈矩。
影评人周黎明评《梅兰芳》:有点优雅 有点沉闷
http://ent.QQ.com 2008年12月02日10:14 新京报 周黎明
我要评论(54)
1930年,梅兰芳鼓足勇气,去美国演出。锣鼓未响,当地媒体却将一张标签贴到他身上:“优雅的沉闷”。
这是陈凯歌新片《梅兰芳》中的一个细节。照理说,戏剧评论家是不可以在看戏之前发表评论的,也许那不是评论,聊作介绍而已。但看完电影《梅兰芳》,我最强烈的感受却是:优雅的沉闷。
影片中那些愚蠢的老美观众并不知道该在鼓点及亮相后鼓掌,但整部戏演完,他们抱以长时间的起立掌声。但对于《梅兰芳》这部影片,我以为值得鼓掌的不是整体,而是某些局部。
影片分为明显的三个段落,第一段是梅兰芳和十三燕的对垒,是整部影片最出彩的地方。气质如梅郎的余少群和气势如长虹的王学圻把两代京剧大师的风格和人格刻画得荡气回肠。这也是唯一一处涉及梅先生艺术成就的笔触———他勇于突破创新,擅长听取“外行”意见,注重戏剧表现力,搁在保守的今天,估计早就被人骂得狗血淋头了。这之后,影片每过十分钟就提醒你一次梅大师“伟大”“不朽”,但却无意说明伟大不朽在哪里。
第二段是梅兰芳与孟小东之恋,是最商业、最八卦的桥段,但却最缺乏惊喜。黎明和章子怡都算称职,但这段恋情,除了唱戏时的眉来眼去以及非常弗洛伊德的唱词,几乎让梅夫人福芝芳都波澜不惊,更何况置之度外的观众了。刺客那场戏简直有点儿戏,反倒是福孟正面对峙,有几分通俗剧的味道。
梅兰芳先生是一位温文儒雅的君子,这无疑增加了扮演者的塑造难度。但影片对于梅先生及其他人物的感情,似乎刻意保持在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他敬佩邱如白,视之为师长;他迷恋孟小东,视之为“红颜知己”(福芝芳的定义);他跟福芝芳相敬如宾,但一切似乎在不温不火中走向和谐,使得影片缺乏足够的戏剧张力。
一名小军官异想天开把自己当成“座儿”了。这个角色是第三段中最立体的,他被夹在自己所代表的恃势凌人的侵略军和刚正不阿的国粹大师之间,左右不讨好。他的动机和心态都颇复杂,但他跟梅兰芳的冲突超越了个人范畴,因梅的不合作而无以深化。梅的高风亮节得到充足的银幕展现,但这最具外在戏剧性的细节其实已经被剥夺了内在戏剧性,因为梅的眼里只有一条正确的道路,或者说他只表现出一种选择。
黎明是不幸的,他扮演的这个角色乃神坛上的一座雕像,令人尊敬但纹丝不动。他尽力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这是一个用气质说话的神人,而黎明身上缺少这种气质。或许,拿《霸王别姬》中的张国荣
来相比是不公平的,毕竟张扮演的是虚构人物,可以更矛盾。如果更张扬,但无疑,张有旧时男旦的气质,而黎明没有。另一个不利因素是孙红雷说王学圻和余少群的闪光集中于影片的前三分之一,那么,孙红雷是贯穿始终的亮点,他赋予这个亦师亦友亦经纪人亦编导的角色一种心理的真实性,于是,遮蔽了黎明的明星光彩。相比之下,章子怡要幸运得多,她的角色本身没那么内敛。总之,当梅兰芳跟周围人物发生戏剧关联时,戏总是在对方那儿,仿佛是山不转水转。
《梅兰芳》是一部细节精致、制作认真的文艺片,可以看出,陈凯歌非常用心,但有点缩手缩脚。我能理解他的无奈,但我真的希望,他能够更大胆一点,更放开一点。
□周黎明
第五篇:话剧《梅兰芳》
话剧《梅兰芳》
一座戏楼--倒影千年国剧的潇洒铿锵!
一副守旧--描画游龙戏凤的悱恻缠绵!
一场戏梦--经历百年人生的繁华跌宕!
一段唱腔--倾诉天人永隔的无尽思恋....由演员白永成担当主演的大型话剧《梅兰芳》将于12月1-2日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上演。该剧将再现我国梨园泰斗梅兰芳先生坎坷风雨的一生,以及他在京剧艺术取得的卓绝成就。
【演出概况】
演出时间:2012.12.01-12.0
2演出剧场:国家大剧院戏剧场
演出价位:400、300、260、220、120、80 购票页面:http:///p/20121101_2571.htm
总策划:李小华 艺术顾问:梅葆玖 总导演:吴思远
总监:刘洪玉 编剧:龚孝雄、毛坚 制作人:周玫
主演:白永成、陆玲、曹艳艳、董翔、陈良平、毕玺玺、任广平、李秋明等
美轮美奂的舞台、惊艳瑰丽的服装、精致唯美的造型还百年古戏台原貌,见五十载梨园沧桑京剧的民族魂魄、话剧的慷慨气概、电影的灵巧跃动„„著名电影导演亲历执导,京剧名家倾情加盟,话剧明星领衔主演,打造全新的观赏感受,呈现一场视听盛宴!
本剧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大奖,由梅派传人梅葆玖亲自督阵,著名导演吴思远倾情执导,演绎梅兰芳的上海情缘。
吴思远 总导演
上海市政协委员
中国香港著名导演及监制、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香港电影导演会永远荣誉会长,连续5年任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
因其杰出贡献于1998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荆勋章,且于2001年被香港特区政府委任为太平绅士。太平绅士是香港尚属英国政府管辖时,英国政府给有杰出贡献的华人授予的头衔,能够享有多种特权。
主要作品:《廉政风暴》、《法外情》、《黄飞鸿》、《新龙门客栈》、《法外情》、《宋家皇朝》、《人约黄昏》、《黄飞鸿V:龙城歼霸》、《黄飞鸿IV:王者之风》、《阿灿当差》、《醉拳》等。
白永成 饰 梅兰芳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曹禺表演奖得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理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家副高级演员,联合国TIPS东方文化中心委员。
影视作品:《都市刑警》、《浦江叙事》、《明末风云》、《江山为重》、《仇恋》、《大明王朝1949》等。
舞台剧:《亨利四世》、《梅兰芳》、《情人树》、《幸福的日子》、《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等。出品、导演话剧:《周璇》、《爱又如何》、《和你去过夜生活》、《张国荣——负距离接触》、《榆树下的欲望》等。
导演电视连续剧:《秦香莲》、《中国神探》、《大案组》等。
陆玲 饰 孟小冬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2001年调入上海人艺并签约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上海分公司,2005年签约北京君为传播文化公司。
话剧作品:《背叛》、《弥弥》、《庄周戏妻》、《北京往北是北大荒》、《屈打成医》、《徐虎师傅》、《朱莉小姐》。
电视剧作品:《天字一号》、《昏迷不醒》、《国家机密》、《生死卧底》、《玉观音》、《温柔的背叛》、《风云传奇》、《幸福 密码》、《食人鱼事件》、《新上海滩》等多部电视连续剧。
1909到1949,翻开中国近代历史中最为动荡的一页,话剧《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拉开了帷幕,于是,我们发现,在舞台上,梅先生是柔情种种的女儿身;而在生活中,梅先生是铁骨铮铮的男儿汉!
剧目采用“人像雕塑式”的方法从“师徒情”、“夫妻情”、“手足情”、“祖国情”方面一一展现,叙事宏大,人物众多,情结跌宕起伏,还有大师梅兰芳与坤伶孟小冬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生动描绘了梅兰芳这位京剧泰斗的光辉生平。
话剧《梅兰芳》——讲述“梨园人”的伟大人生!话剧《梅兰芳》中增加了京剧中十余段精品唱段,更好的表现了梅兰芳先生舞台魅力的效果,真实再现梅兰芳先生精彩的一生以及他强热的爱国情怀,相信能带该广大观众和京剧票友们极高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