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梧桐街上的梅子》读后感
梧桐街上的梅子读后感
《梧桐街上的梅子》是一本即真实,又虚假的一本书。里面的有些内容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内容则不合逻辑。
这本书讲述田梅子的故事,因为她的过为优秀,遭到了同学贾美丽的嫉妒。贾美丽等人经常欺负她。在男生们的帮助下,老师了解了事情的缘由。我觉得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真实。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人因为什么原因而嫉妒你。嫉妒是心灵里一个可恶的小魔鬼,他能怂恿你干出许多出格的事。就像文中的贾美丽,为了报复田梅子,居然勾结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为的就是出一口恶气。面对嫉妒,要不然就是忍;要不然就是撕破脸皮,公然面对。田梅子选择了前者。但就是忍让贾美丽得寸进尺。
后来,故事中田梅子的好朋友郝文静因为继父为了钱而退学了,在菜市场卖菜。梅子偶然发现了文静的爸爸,她帮助父女俩重聚,文静的爸爸让文静重返课堂。这一段写的很有人情味。不过世上真的会有这么美好的事情吗?我个人认为这里有些虚假,不符合逻辑。
这是我的观点,但是爸爸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我的读后感却很浅显。我却觉得这只是一本快餐书,并不是很好。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毕竟是一本小说,不是真实的事情。现在我抛开这些来分析文章的结构。
总的来说,这是本书的结构很有意思。从开头的要钱,到结尾梅子同学乐山做DNA,发现自己的身世。都是非常巧妙的。中间的环境描写也十分生动,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梅子的婆婆死后,那段环境描写。”冬雨依然没完没了淅淅沥沥,梧桐街上依旧车水马龙,来来往往的面孔依旧陌生、冷漠。任凭田梅子哭天喊地,浊泪滔天,一切似乎没有丝毫改变,一切皆于事无补。“这段环境描写写出了梅子的悲伤。在整本书中,环境描写十分突出。文章的结构以田梅子为中心,写了许多与她相关联的人物,这些人物塑造的很生动:和梅子一样悲惨的郝文静;关心梅子的郝文静爸爸;屡次帮助梅子的乐山;脾气暴躁却爱梅子的婆婆;胆小怕事的姨妈;盛气凌人的贾美丽……这些人物反衬出梅子的悲惨而又温暖的生活。有人爱有人恨,构成了田梅子酸甜苦辣的生活。
第二篇:梧桐街上的梅子读后感
梧桐街上的梅子读后感
如果说友谊是一颗常春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
而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梧桐街上的梅子》,主人公田梅子和郝文静的友谊,就使我非常的赞叹。因为梅子的父母车祸去世,从小到大,她和她的奶奶相依为命,所以事事都要听从奶奶。梅子和文静两个人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同学,但是郝文静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为此,田梅子不仅让郝文静重新回到学校,而且还让她和她爸爸冰释前嫌,郝文静和继父的关系不好,梅子还让文静和她的爸爸住进了自己的家。虽然她们很贫困,但是他们的友谊坚不可摧。这样,梅子和文静的友谊更加的深厚了。亲情的厚度,友谊的深度,这些都是梅子坚固的后盾,这让梅子更加的坚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梅子都坚持过来了。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曲折,这就是我对这种书感想!
第三篇:《梧桐街上的梅子》读后感
《梧桐街上的梅子》读后感(精选多
篇)
梧桐街上的梅子读后感
如果说友谊是一颗常春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
而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梧桐街上的梅子》,主人公田梅子和郝文静的友谊,就使我非常的赞叹。因为梅子的父母车祸去世,从小到大,她和她的奶奶相依为命,所以事事都要听从奶奶。梅子和文静两个人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同学,但是郝文静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为此,田梅子不仅让郝文静重新回到学校,而且还让她和她爸爸冰释
前嫌,郝文静和继父的关系不好,梅子还让文静和她的爸爸住进了自己的家。虽然她们很贫困,但是他们的友谊坚不可摧。这样,梅子和文静的友谊更加的深厚了。亲情的厚度,友谊的深度,这些都是梅子坚固的后盾,这让梅子更加的坚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梅子都坚持过来了。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曲折,这就是我对这种书感想!
梧桐街上的梅子读后感
《梧桐街上的梅子》是一本即真实,又虚假的一本书。里面的有些内容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内容则不合逻辑。
这本书讲述田梅子的故事,因为她的过为优秀,遭到了同学贾美丽的嫉妒。贾美丽等人经常欺负她。在男生们的帮助下,老师了解了事情的缘由。我觉得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真实。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人因为什么原因而嫉妒你。
嫉妒是心灵里一个可恶的小魔鬼,他能怂恿你干出许多出格的事。就像文中的贾美丽,为了报复田梅子,居然勾结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为的就是出一口恶气。面对嫉妒,要不然就是忍;要不然就是撕破脸皮,公然面对。田梅子选择了前者。但就是忍让贾美丽得寸进尺。
后来,故事中田梅子的好朋友郝文静因为继父为了钱而退学了,在菜市场卖菜。梅子偶然发现了文静的爸爸,她帮助父女俩重聚,文静的爸爸让文静重返课堂。这一段写的很有人情味。不过世上真的会有这么美好的事情吗?我个人认为这里有些虚假,不符合逻辑。
这是我的观点,但是爸爸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我的读后感却很浅显。我却觉得这只是一本快餐书,并不是很好。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毕竟是一本小说,不是真实的事情。现在我抛开这些来分析文章的结构。
总的来说,这是本书的结构很有意
思。从开头的要钱,到结尾梅子同学乐山做dna,发现自己的身世。都是非常巧妙的。中间的环境描写也十分生动,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梅子的婆婆死后,那段环境描写。”冬雨依然没完没了淅淅沥沥,梧桐街上依旧车水马龙,来来往往的面孔依旧陌生、冷漠。任凭田梅子哭天喊地,浊泪滔天,一切似乎没有丝毫改变,一切皆于事无补。“这段环境描写写出了梅子的悲伤。在整本书中,环境描写十分突出。文章的结构以田梅子为中心,写了许多与她相关联的人物,这些人物塑造的很生动:和梅子一样悲惨的郝文静;关心梅子的郝文静爸爸;屡次帮助梅子的乐山;脾气暴躁却爱梅子的婆婆;胆小怕事的姨妈;盛气凌人的贾美丽……这些人物反衬出梅子的悲惨而又温暖的生活。有人爱有人恨,构成了田梅子酸甜苦辣的生活。
梧桐街上的梅子读书笔记
有一本书写了爱——大爱;同时写了悲——大悲;它让我们懂得,一个人
需要暖暖的阳光,他的心才能一寸一寸柔软……这本书是我今天读完第六遍之后,想要推荐给大家的,它就是《梧桐街上的梅子》。这本书是中国作协会员张国龙的倾心之作。书中淳朴的语言和感人的叙述,深深打动了我。
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学习特别特别优秀的女孩子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十五岁的田梅子家境贫寒,父母在她两岁的时候因一场车祸去世了,只留下了梅子和婆婆相依为命。梅子婆婆脾气暴躁,被同街的人称为“赵火炮”。每天,梅子都要接受婆婆左右开弓的大嘴巴子。在学校,由于学习成绩太好,她经常遭受贾美丽等人的毒打,还好有乐山等男生的帮助,梅子对别人开始信任,但是在这节骨眼上。梅子的死党郝文静辍学,以卖菜为生。郝文静的亲爸爸找到梅子,并帮她教训了贾美丽等人,并帮她垫上学费,渐渐,梅子和郝文静共同努力,文静回到了课堂。文静一家和梅子一家成了亲人一般的两家人,文静
和爸爸就住在梅子家,他们的生活轨迹渐渐平稳,可梅子婆婆突然去世,让梅子的生活跌入谷底,但是有同学们和郝文静爸爸妈妈的资助,她渐渐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后来又和贾美丽和好,算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来讲述这篇文章的内容呢?我很想联系实际,但是我没有田梅子郝文静那样的经历,我们这些学生都没有。我不想让任何一个爱读书的朋友,错过这么一本好书。它的语言并没有多华丽,但是都一句朴实无比,每个词都打动人心,它触及到人心里最温情的那根神经。
读完这本书,我用纸巾擦了擦眼睛,我觉得人间真情在这本书里真是淋漓尽致,包括悲情的故事。同时我想到了一种情况: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人理睬田梅子,也许她还是一个孤寂的孩子,但是文中的乐山在梅子对他的态度那么恶劣,他还是愿意无私地帮助她,因为他对梅子有一份珍重,他觉得帮助梅子
是他的良心所为。梅子后来帮助乐山也是出于对乐山的珍重。那么这不是告诉我们,想得到温暖,首先必须对他人产生珍重,彼此的珍重为世上之贵,有了“珍重”二字,生活就到处充满阳光……
《芒果街上的小屋》读后感
《芒果街上的小屋》作者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用干净纯美的句子勾勒出了一个关于成长,关于在写作中追求现实和精神家园的故事。这是一部由诗句编织成的小书,语言清澈如水般流淌在精神的海洋里,这是一次充斥着梦想在书本上找寻希望和自我的旅程,情节像白色的棉絮轻柔飞扬……
《芒果街上的小屋》 它不是纯粹的只是部诗小说。作者用几十个短片串联并清楚流畅的表达了自己思想,用精练的笔法描绘出了一个追逐梦想寻求自我的女孩。
主人公埃斯佩朗莎是一个生活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的女孩,埃斯佩朗莎,是西班牙语里的希望。或许
就因为如此上帝赋予了她对他人无私的同情心和对美的感觉力。她在成长过程中目睹着事物的发展像是一个感性的旁观者一次又一次的阅读着别人的故事而独自一个人偷偷的躲在角落里感受着他人的心情寂寞的露着泪。她用清澈的眼打量周围的世界用一颗包容的心,接纳着周围的悲欢离散。
埃斯佩朗莎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在自己的小说里用稚嫩的语言讲述着成长讲述着沧桑讲述着事物的美好和不易她在小说里不断的追逐自己的梦想寻求真实的自我,不断的用感恩的心为在苦难中的人们祈祷,她不断的找寻通向希望的出口夹杂着自己短暂的青春。她讲述着年轻的热望和梦想在写作中追寻自我,获得自由和帮助别人的能力。
作者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用几十个短片描述一个人、一棵树、一个梦、几朵云,几棵树、几种感觉,语言流畅优美,像一副关于天空的油彩图简简单单却不失对梦想的追逐充斥着年轻和张扬
飞驰在寻求自我的旅途上汇聚成一个清晰的世界身临其境。
当我读完这部名著回到现实发现我们行走在人来人往的人群中同样的步伐却没有了共同的言语。我们共处在一方土地 却忘了用相同的语言和近在咫尺的人们讲述自己内心的世界。在我们花费光年在上班下班忙碌的节奏中时却都已经看不到年少时追逐梦想的激情和张扬。
或许拥挤在人海中的你我已留起了粗密的胡渣手牵着自己的儿女却早已忘
却了那段找寻希望和自我时桀骜不驯的鲁莽……
曾经拥有梦想的我们也许都已倒在了年少时通往梦想的遥远的铁轨上伤痕累累挣扎不起。
梦想兑现的道路是铺满碎石,充满陷阱的。难道曾经都渴望抓住梦想的我们健全的四肢却都这样心甘情愿的逗留在半途,连张望前方的勇气都没有。
梦想并不遥远它始终在前方而我们可以前进,希望并不可怕它终究在身旁而我们还在继续……
《芒果街上的小屋》 让我懂得梦想要在时间的河流中学会追逐和紧握,才会让生命感觉消散的青春在飞驰的光影里曾留下过痕迹。
安昌大和小学包佳莉
读《芒果街上的小屋》有感
在芒果街上的小屋,有一位叫埃斯佩朗莎的女孩。她是生活在美国的拉丁美洲移民后代。她用清澈的眼打量周围的世界,用诗一样美丽稚嫩的语言讲述成长,讲述年轻的热望和梦想。梦想着有一所房子,梦想在写作中找寻自我,获得自由和帮助别人的能力。
在当时种族差异和矛盾非常突出,对肤色和族裔问题十分敏感的美国社会,身为拉丁美洲移民后代常常意味着家境贫穷,遭人歧视以及文化上的隔阂与失落。透过小埃斯佩朗莎的眼我们认识了众多芒果街的拉丁移民。有凯西走
后搬进她房子的“么么”一家:有住在她家地下室的波多黎各人——他们中的一位少年曾投来一辆黄色的凯迪拉克并载上所有邻家孩子在街上兜风过了把瘾,然后被警察拘捕进了局子:有又想攒钱和波多黎各男友结婚又想在美国找个阔丈夫的马林:有被男人遗弃的单亲母亲法拉斯,她带一大窝孩子艰难谋生,无人管教的小孩伙们一位胡闹终于有一天酿成惨祸:还有来美国的胖女人玛玛西塔,她不肯下楼也不肯说英语…….上帝很忙,没空照看这些卑微的人,让他们在人间一再的摔倒。少女澄澈清明的眼观直视移民区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或是辛酸或是无奈或是逃避又或是偶尔的欢愉。小孩子似懂非懂的话充分并且残忍地折射着成人社会的矛盾弊端和偏见。
肤色的差异,文化的隔阂让他们在痛苦和希望中徘徊,有痛苦的割裂抗拒,也有痛苦的妥协追求。他们要挣扎逃离出那片带着色彩的泥泞,跳出自己的身
躯以求获得自由,倔强的抗击着压力挫折和伤害。就像她房子进的四棵细弱的小树一样突破砖石和阻扰顽强成长。她要长大,有一天离开芒果街。
然而他的离开并不意味着摆脱。离开,是为了更有意义的回来!离开那片贫瘠的土地,离开那带着色彩的泥泞。带着对成功的渴望和对财富的追求的离开只能说明倔强与不屈,顽强与拼搏。归来,带着芒果街的责任与期许则是超越了本质意义上的美国梦!离开是为了归来,为了那些不像自己那么容易离开的人,为了那些不那么幸运的人。是芒果街的人,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不能忘记自己是谁!不在纸醉金迷的美国梦中迷失自我,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位置,不是叶落归根的沧桑与无力,而是落红护花的无私与炽热。上帝遗忘了那群子民,而那群卑微渺小的人们痛苦着,希望着,自我救赎与被救赎!努力的活着活着。
第四篇:《梧桐街上的梅子》读书笔记
梧桐街上的梅子读书笔记
有一本书写了爱——大爱;同时写了悲——大悲;它让我们懂得,一个人需要暖暖的阳光,他(她)的心才能一寸一寸柔软……这本书是我今天读完第六遍之后,想要推荐给大家的,它就是《梧桐街上的梅子》。这本书是中国作协会员张国龙的倾心之作。书中淳朴的语言和感人的叙述,深深打动了我。
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学习特别特别优秀的女孩子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十五岁的田梅子家境贫寒,父母在她两岁的时候因一场车祸去世了,只留下了梅子和婆婆相依为命。梅子婆婆脾气暴躁,被同街的人称为“赵火炮”。每天,梅子都要接受婆婆左右开弓的大嘴巴子。在学校,由于学习成绩太好,她经常遭受贾美丽等人的毒打,还好有乐山等男生的帮助,梅子对别人开始信任,但是在这节骨眼上。梅子的死党郝文静辍学,以卖菜为生。郝文静的亲爸爸找到梅子,并帮她教训了贾美丽等人,并帮她垫上学费,渐渐,梅子和郝文静共同努力,文静回到了课堂。文静一家和梅子一家成了亲人一般的两家人,文静和爸爸就住在梅子家,他们的生活轨迹渐渐平稳,可梅子婆婆突然去世,让梅子的生活跌入谷底,但是有同学们和郝文静爸爸妈妈的资助,她渐渐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后来又和贾美丽和好,算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我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来讲述这篇文章的内容呢?我很想联系实际,但是我没有田梅子郝文静那样的经历,我们这些学生都没有。我不想让任何一个爱读书的朋友,错过这么一本好书。它的语言并没有多华丽,但是都一句朴实无比,每个词都打动人心,它触及到人心里最温情的那根神经。
读完这本书,我用纸巾擦了擦眼睛,我觉得人间真情在这本书里真是淋漓尽致,包括悲情的故事。同时我想到了一种情况: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人理睬田梅子,也许她还是一个孤寂的孩子,但是文中的乐山在梅子对他的态度那么恶劣,他还是愿意无私地帮助她,因为他对梅子有一份珍重,他觉得帮助梅子是他的良心所为。梅子后来帮助乐山也是出于对乐山的珍重。那么这不是告诉我们,想得到温暖,首先必须对他人产生珍重,彼此的珍重为世上之贵,有了“珍重”二字,生活就到处充满阳光……
第五篇:梅子青时读后感
梅子青时读后感
(一):何必传奇
文/张海娣
梅子青时,那春光正好,燕子的呢喃像风一样蓝,一池芦苇如烟波般飘渺,栀子花开到天边……
两个月前,在一书堆中第一眼看中的就是《梅子青时》,最初吸引我的是它的装帧,好似粗糙的白色幕布上推出黑白电影的片头,大小不一的几行字,黑色的,如此简洁,在这个过度丰腴的时代,倒给人一种清瘦的气息。不咸不淡地,正符了我伪文艺的口味——梅子青时,那春光正好呀!
起初,只是随意地翻看,两条线索,两个时空,交叉在这大小不一的两种字迹中。80后外孙的文笔,叙述舒缓平淡,直接与40后外婆的日记无缝对接,仿佛隔代亲在一块喝绍兴黄酒,但喝法不同,40后用把壶作中介,一壶一壶地喝,80后是饮啤酒的法儿,碰瓶,对口抬瓶灌,反正喝的灌的,都是黄酒。
书本记录的是“外婆”和她的亲人、好友、同学,这些历史的宏观底下,微小个体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意思的是,不经意总能看到一些插页,或许是毕业留言,处处只有认真二字,尚在战火风云之中,蕴藏了那个时代的青春,令人感慨而羡慕。或许是几张照片,稚嫩的,活泼的,严谨的,让我忍不住要去找找“外婆”,又想细瞧她的那些同学,那些她生命中过不去的“客”.后来又看到那些熟悉的方言,仿佛在耳边响起,自己跟着默念,好不趣味。只是慢慢地,被什么纠缠住了,是外婆的湘湖师范?是字里行间的青梅岁月?还是因为它正好清瘦至淡泊,而夜阑灯灭,我恰好愿意听一段绝无传奇的往事?不管如何,我毕竟还是对这个毫不相干的人物产生了兴趣。
回到一个远去的时代,看看我们已经无法触碰的社会,来一场时空的奇遇。
分割线
荣耀·师者身
我总觉得经历过接近三朝代的人有着说不尽的故事,有苦难,有欢乐,在自由与独裁的制度间游走,在战争与和平间逃窜。外婆的青春在抗日战争中度过,这是很多那个年代的人共同的回忆。死亡带给他们的生命另一种色彩,或许这也是让很多人在经历更苦难的时候能够挺过去。
外婆毕业之后作为教师的阶段更是一种近乎传奇。她继承了湘师的传统,作为师者,她有点不谙新社会的规则,在批斗火热的时候也坚持讲课。即便她参加教师退休宴会之类不被待见,她依然郑重看待自己作为教师的身份,这是一名师者的荣耀。这份郑重的确让我的心微颤了。
曾经“教师”于我而言,是隔壁邻居的“有寒暑假,真好”,是亲戚的“女孩子做老师好,稳定”,是路人寒暄的“你是做老师的呀”……
对“教师”,曾经我把它看作的是职业,此刻,是一个身份,一个让我觉得荣耀的身份,即使在这个备受争议的年代。像外婆一样,我觉得“荣耀”.昨天家长微信我,了解孩子情况。谈起她儿子,说实话,我总会觉得开心。一个时时刻刻都微笑,受到委屈撇撇嘴,瞪大眼睛,过会儿又嘻嘻哈哈的男孩子,估计没人会开心不起来吧。
和家长闲聊时,家长的两句话让我一直很“暖”:“张老师,你真了解我儿子,你一定把他们都当成自己孩子了,我觉得挺放心的。”“张老师,我儿子每天回家提到的最多的就是你。”我当时就想,这孩子是不是每天回家说我怎么欺负他呢?可是,提到的最多的就是我,内心说不出的愉悦,即使这一天因为和家长聊天,备课到很晚,也丝毫不觉得倦意。
我想,让孩子喜欢,何尝不是这个身份给我创造的机会,带给我的荣耀。我仍然只是教育事业中平凡的一粒种子,或许开不出鲜艳的花朵,长不成参天的大树,却能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这很平凡,却是我的荣耀。
尊重·不整人
一个农村女孩因为某种机缘,得以穿越烽火,接受当时观念最进步的教育,那种朴素的民主和平等的理念以及对知识的尊重植根于她的心底,使她在之后数十年的生涯里一以贯之,将这样的价值撒播出去。即便在最艰危的岁月中,她也始终记得金海观校长的教诲:无论环境如何扭曲,第一不可以整人。
我不知道“外婆”在校长的这句话中得到了怎样的洪荒之力,但是她对世界上的一切是“尊重”的。在我看来,“尊重”和“整人”有些许微妙。想起金海观校长和刘梅香走在校园的那一幕场景,忍不住要笑出声之余有些许敬佩,“充实自己”不就是对知识的尊重吗?对知识的尊重不也是“不整人”的表现吗?
一次范读课文,遇到“扎”,我把翘舌音念成了平舌音,念的时候就觉得很别扭,但是又不确定。于是就想等课后查字典。但没想到时候把这茬给忘记了。
学生在作业时遇到这个字,也就选择了平舌音。批改时发现这个字的错误率吓人,才记起翻查字典这件事。讲评作业时,我反复强调了平舌音和翘舌音的使用区别。但就是因为错误的示范,导致学生作业时经常出错。可能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现在备课,我总会把字典带在身边;课堂上,我也把字典放在讲台上。()因为我深刻意识到那样的错误对于孩子来说是极其不“尊重”的,这就是在“整人”啊。也许我们总把“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学习方式等挂在嘴边,并也切实地落实到了教学中去。但“尊重知识”,也是尊重孩子的表现,因为我们尊重的是他们的“认真、勤奋和信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现实和历史各自独立,却又相互纠缠,彼此照见。如果不能尊重知识,尊重学生,过去一定会阻碍现在,现在又会影响未来。三条线并成一股的那一刻,个中交集的百感会成为解不开的线团,闹心的是教师,伤害的是孩子,谁也不知道这种伤害是否还能够抹去痕迹,恢复如初。所以,作为教育者,最不能“整”的就是学生。
乐事·师生情
“外婆”和她的同学,是那场民族救亡中的被救赎者,而那压迫的敌人不光有外族的飞机与炸弹,我还看见有本族中那令命运多舛的劣根。可几年下来,在老师们的培育下,他们如愿成长开花有梅香了,他们毕业时彼此的留言,笔迹工整,思想与情感,对应的凝结在墨与纸里,是如此的显然,无异于一张张永久的考卷,经得起日后时光里,令所有观赏读到的人,即使变身为苛刻的评判者,也能有被挑逗者能随和挑逗者的自信。
我本不是严师,我深知出不了高徒,但我希望我的孩子们“根正苗红”,并且积极乐观,每天都能愉快地度过。我知道我的学生其实并不怕我,在别人看来也许有些没大没小的,或者也有人认为他们“不懂事,没礼貌”,我也常笑笑“唉,我就是放羊的”.但是看到他们嘻嘻哈哈的,内心满足的却是我。
“老师,我比你高唉。”一学生伸出手在两脑袋之间比划比划。
我向她投去委屈的目光:“老师这样看你脖子有点酸。”
“那我蹲下点儿。”
“老师,今天你的鞋子有多高?”
我穿着高跟鞋走在边上,笑笑说:“不能变瘦,就只能‘长高’了呗!”
学生比划了下:“是长高了很多。”
……
走在通往食堂的过道上,我脑海中思索着课堂上未解决的问题。两个人影快速地向我跑来,刚听清楚她们嘴里喊着的“张老师”,就被她们紧紧地抱在一起。当时我想着两妞儿怎么力气那么大呀,差点没把我撞飞啊。
随后我故意摸乱了她们的发型,说说每次路她们班,怎么都看见她们这么能吃。她们嘻嘻哈哈地回答“好吃”,然后道个别,回自己班去了。
走到食堂门口时,一个同事笑道:“真羡慕你啊,看得我好感动。”我喜上眉梢……
无论是现在的学生,还是曾经教过的孩子,最开心的,莫过于此。实话说,我挺享受这样的瞬间,学生满脸笑意,兴冲冲地跑过来,和我诉说昨晚的趣事,或是好奇我的一切,亦或是无事闲聊几句,都让我满心欢喜。若几年下来,他们在老师们的培育下,也能如愿成长,开花有梅香,我也不介意偶尔被他们“嘲笑”,亦或被撞个满怀,来成全这一桩桩我们的“乐事”.毕竟鲜花总是要枯萎的,只有回忆却一直鲜艳,作为师者,能被幸福地想起,也是一种幸福呢!
以前我常想,是做太阳一样的老师,将无尽的光明和温暖送给需要抚慰的人,还是像月亮,细腻、缜密而忠诚?现在想来,像“外婆”一样,做那颗永远固守在天边的一角,不够火热,不够耀眼,但是宇宙如果少了它,就不是我们的宇宙了的星星,也未尝不可。
“外婆”的青春纪念册纸张已然发黄,但作为经历过动荡大时代的个体,它所体现的时代价值却不会轻易褪色,那种贴己的经历感受也不会轻易被取替。作者用记录对抗遗忘,恰好合了我的口味,荡涤了我的思维,让我重新思考“教师”这个身份,也跟随“外婆”一起回忆了我执教的点点滴滴。当了一辈子老师的“外婆”实在是个有故事也会讲故事的人,旧日往事并不如烟,反而令人深深着迷。突然有点期待,30年后,作为“教师”的我会有些怎样的被湮没在遥远光阴里的故事呢?
梅子青时读后感
(二):梅子青时感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值酷暑,外面骄阳似火,我躲在房间,在丝丝凉意中走进另一个时空。故事开篇用生活化的语言描述了九十高寿的外婆不小心摔倒的事件,印象中“我”的外婆,身体矫健,喜欢打麻将,散步做操,岁月并没有吞噬她的活力,但当“我”看到她躺在病床上时,心里不禁咯噔一下,闯过了一关又一关的外婆,这一次,会闯过去吗?“我”来到一个小小的房间,几个年轻的医生背对“我”,他们各自盯着电脑屏幕,上面是各式各样跳动的数据和图形,这些数据和图形并非虚拟的符号系统,它们更像是人类肉身的一种简约而隐晦的表达形式,并且在不动声色间就能够决定人们的祸福和生死。
这本书让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我的外婆。在我初二那年,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人的生死真的是一件很快的事情,只是一瞬间,就可以永恒地说再见,从此阴阳两隔,永不相见。清楚的记得,妈妈征得了大家的同意,红着眼睛拔掉了外婆的氧气管,站在一旁的大家,都开始泣不成声,我不明白,为什么好人不能多活几年?夜未央,人彷徨。整整十年了,每次心底里发出想念的小苗,就能快速蔓延,我后悔自己没有多了解一些外婆,我后悔没有和外婆多一些合影,我痛恨那些针管药丸折磨我最爱的亲人又把她带走。我羡慕书里的“我”,帮助外婆把口述的故事记录成册,长大以后,怨恨渐渐退去,我明白,儿孙左右,生活自在才是老人想过的生活吧。
于是,回爷爷奶奶家的次数增加了,听爷爷讲故事的时间变长了,面前的老人不再是不苟言笑的凶爷爷,讲起抗日,讲起养育孩子,讲起种植劳作,讲起和奶奶的爱情故事,让我了解到爷爷的可爱。就像书里,我的外婆梅香打小就对教师产生了尊敬,并决定去考湘湖师范,就像我们参加考试一样,也会从紧张到慢慢放松该做什么做什么。一代又一代的时空轮回,我们有相同的感受也有不同的体验。那时候的学堂没有完善的硬件,没有精致的教学具,但同时也少了更多的诱惑。外婆梅香在学堂遇到了很多良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金校长,意外的叫出普通学生的名字,和学生聊天没有拘束,上课善于提问,联系实际,并且不断用自己的广博知识影响学生。书里外婆那个处在混乱时代的教师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真诚,好老师一定是真诚的。在流动的学堂,我感受到那份在动荡年代求知的坚定,和奉献的无私。低头看看自己,那么渺小的自己,现在也在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我足够真诚了吗?我反问自己,也许没有,缺少一份耐心的解答,缺少一份深入的了解,缺少包容和理解。当社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元,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我们更加需要静心,静心为人,静心处事。庆幸的是,我的身边是一群淳朴可爱的小朋友,他们真挚,善良,而我能做的就是保护他们的想法,陪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了解世界。
我喜欢这本书白色的封面,两种不同的字体,穿插着老照片和文字。说来奇怪,这本书,没有天马行空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大概就是因为真实,因为朴实,才会那么吸引人。我想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书。待梅子青时,你我将回忆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