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芒果街上的小屋》读后感
我不知道是该称它为一本日记还是应该说它是一本童话。《芒果街上的小屋》就是这么一本优美纯净的小书。它由几十个短篇组成,一个短篇讲述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梦想、几朵云,几棵树、几种感觉,语言清澈如流水,点缀着零落的韵脚和新奇的譬喻,如一首首长歌短调,各自成韵,又彼此钩连,汇聚出一个清晰世界,各样杂沓人生。所有的讲述都归于一个叙述中心:居住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上的女孩埃斯佩朗莎(埃斯佩朗莎,是西班牙语里的希望)。生就对弱的同情心和对美的感觉力,她用清澈的眼打量周围的世界,用美丽稚嫩的语言讲述成长,讲述沧桑,讲述生命的美好与不易,讲述年轻的热望和梦想,梦想着有一所自己的房子,梦想着在写作中追寻自我,获得自由和帮助别人的能力。我不知道这样一本书是写给哪个年龄段的人的,小女孩的故事看起来琐琐碎碎、平淡无奇,却有一种奇妙的力量让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所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象着那样一个遥远的地方,一个饱满的透明的女孩,一段细微的敏感的多彩时光。我喜欢这些小女孩的故事,这本书里的埃斯佩朗莎也是,宫崎骏电影中的小主角们也是,在她们的故事里,一种时光的印记在当中穿插出淡淡的水印,有一些片断像是在夏日午后吹起的微凉的风,翻动日记本中那些稚嫩的笔记。
这样一本细致的小日记,你翻动它的时候仿佛都能看见漆黑长发下埃斯佩朗莎明亮的大眼睛,像小野猫一样,带着清澈的倔强和牛奶一般稚嫩的气息,她告诉你她今天的小收获、小烦恼、小心事,她告诉你她多么想要一所属于她自己的大的房子,告诉你她和蕾妮的小冒险,告诉你很多很多似曾相识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想起跟儿时伙伴曾经一起嬉闹的光阴,在那棵古老的榕树下捡一种传说中的四叶草;在我们那些昏暗的破旧小屋子里,折很多的纸船玩很多的娃娃;跑很远的地方,吃一些稀奇古怪的小零食;和她们一起在河边晒太阳在、在田野里玩泥巴。每一个女孩都曾经是埃斯佩朗莎,每一个女孩身边都有埃斯佩朗莎。那个在你身边躲躲藏藏的埃斯佩朗莎,不知道什么时候躲进了你的心里,在那些河水宁静阳光细腻的日子里,她偶尔也会在出来晒晒头发晒晒脚丫。她不是小王子,也不是彼得潘,她自然而真实,触及到每一个人柔软的心,当你跟着她进入她的世界之后,你会发现,这样一本书,原来是自己遗忘的儿时的日记本。
第二篇:《芒果街上的小屋》读后感
有梦想就有希望
——我读《芒果街上的小屋》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墨西哥裔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成名作。自1984年出版以来,全球销量近六百万册,有十余种译本及有声读本面世。小说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在于它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道理: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生活的梦想——有梦想就有希望。
小说的主人公叫埃斯佩朗莎,这个名字在英语里的意思就是“希望”,可见作者是想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她对生活的梦想与希望。埃斯佩朗莎生活在美国芝加哥拉丁市区的芒果街,其祖辈曾是墨西哥移民。自然,在这个倍受种族歧视的社会,埃斯佩朗莎一家只能生活在贫民区,全家六口人挤在一个“窗户小得让你觉得它们像是在屏着呼吸”、“每个人都要和别人合用一间卧房”的房子里。于是,能拥有“一所真正的大屋,永远属于我们,那样我们就不用每年搬家了”的渴望,成了埃斯佩朗莎的梦想。
然而,梦想的实现是需要条件的。
首先是长大。因为只有长大,你才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对于埃斯佩朗莎来说,成长的过程是那样的艰辛,就连她的生辰都被认为不吉利,她想自带午饭到学校餐厅吃竟得不到老师的许可,她第一次去图片社打工战战兢兢地连坐下来都不敢„„成长的沧桑,生活的酸、甜、苦、辣,让她在委屈时学会了忍耐,在受挫时学会了坚强。正如小说中写的那样:“我已经开始了我自己的沉默的战争。简单。坚定。我是那个像男人一样离开餐桌的人,不把椅子摆正来,也不抬起碗筷来。”
其次是敢于追求。对于一个生活异邦底层的穷孩子来说,实现梦想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很多的时候,没有人会帮你,只有你自己。小说在结尾部分,写埃斯佩朗莎决心走出芒果街,就是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到广阔的社会里历练,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正如小说写的那样:“有一天我会对芒果说再见。我强大得她没法永远留住我。有一天我会离开。”“我离开是为了回来。为了那些我留在身后的人。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埃斯佩朗莎不仅是真的长大了,而且她的思想也变得成熟了,他的追求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人物的思想境界走向了崇高,小说的主旨得到升华,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条看不见的芒果街,我们都曾在或正在那里居住,挣扎,努力,也都在追寻一所真正属于自己的梦想的“房子”。那么,我们就应该像埃斯佩朗莎那样,在委屈时学会忍耐,在受挫时学会坚强,在坚强中不停成长壮大。
小说形象地告诉我们:梦想是人前行和创造的动力,没有梦想,就没有希望。最后让我们再来聆听一下埃斯佩朗莎发自心灵的呐喊:“我想成为 / 海里的浪,风中的云,/ 但我还只是小小的我。/ 有一天我要 / 跳出自己的身躯„„”
第三篇:芒果街上的小屋读后感
读《芒果街上的小屋》有感
在芒果街上的小屋,有一位叫埃斯佩朗莎的女孩。她是生活在美国的拉丁美洲移民后代。她用清澈的眼打量周围的世界,用诗一样美丽稚嫩的语言讲述成长,讲述年轻的热望和梦想。梦想着有一所房子,梦想在写作中找寻自我,获得自由和帮助别人的能力。
在当时种族差异和矛盾非常突出,对肤色和族裔问题十分敏感的美国社会,身为拉丁美洲移民后代常常意味着家境贫穷,遭人歧视以及文化上的隔阂与失落。透过小埃斯佩朗莎的眼我们认识了众多芒果街的拉丁移民。有凯西走后搬进她房子的“么么”一家:有住在她家地下室的波多黎各人——他们中的一位少年曾投来一辆黄色的凯迪拉克并载上所有邻家孩子在街上兜风过了把瘾,然后被警察拘捕进了局子:有又想攒钱和波多黎各男友结婚又想在美国找个阔丈夫的马林:有被男人遗弃的单亲母亲法拉斯,她带一大窝孩子艰难谋生,无人管教的小孩伙们一位胡闹终于有一天酿成惨祸:还有来美国的胖女人玛玛西塔,她不肯下楼也不肯说英语…….上帝很忙,没空照看这些卑微的人,让他们在人间一再的摔倒。少女澄澈清明的眼观直视移民区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或是辛酸或是无奈或是逃避又或是偶尔的欢愉。小孩子似懂非懂的话充分并且残忍地折射着成人社会的矛盾弊端和偏见。
肤色的差异,文化的隔阂让他们在痛苦和希望中徘徊,有痛苦的割裂抗拒,也有痛苦的妥协追求。他们要挣扎逃离出那片带着色彩的泥泞,跳出自己的身躯以求获得自由,倔强的抗击着压力挫折和伤害。就像她房子进的四棵细弱的小树一样突破砖石和阻扰顽强成长。她要长大,有一天离开芒果街。
然而他的离开并不意味着摆脱。离开,是为了更有意义的回来!离开那片贫瘠的土地,离开那带着色彩的泥泞。带着对成功的渴望和对财富的追求的离开只能说明倔强与不屈,顽强与拼搏。归来,带着芒果街的责任与期许则是超越了本质意义上的美国梦!离开是为了归来,为了那些不像自己那么容易离开的人,为了那些不那么幸运的人。是芒果街的人,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不能忘记自己是谁!不在纸醉金迷的美国梦中迷失自我,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位置,不是叶落归根的沧桑与无力,而是落红护花的无私与炽热。上帝遗忘了那群子民,而那群卑微渺小的人们痛苦着,希望着,自我救赎与被救赎!努力的活着活着。
第四篇:芒果街上的小屋 读后感
芒果街上的小屋——读后感在放寒假之前,姐姐给我推荐了一本书,叫做《芒果街上的小屋》。利用这整个寒假的时间,我把它读了三遍。是美国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创作的小说,本记录着成长经历的少女日记,也是一部献给移民的——特别是那些处于边缘地位的拉丁裔女性的赞美诗。全书共由44个相对独立的短篇构成,所有故事基本发生在一条叫芒果街的芝加哥小街上,它们的记录和讲述者,是一个名叫厄斯珀伦萨的墨西哥裔小女孩。
这是一本诗小说,在这本书中,有十二幅插图,我最喜欢的是第八幅。这幅图中,俄斯帕伦萨正在看着一面镜子,镜子中的她不再像儿时那么的羞涩。这幅插图中,俄斯帕伦萨用她清澈的目光观看着这世界,用美丽的文字来诉说着成长的烦恼、世间的美好和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这篇文章中我体会到,在成长的路途中有过的梦想是美好的,但是在现实中却是残酷的。但是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俄斯帕伦萨获得了他人的帮助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在想实现梦想的路上,她认识了许多的邻居、朋友、伙伴。读了这本书,我已经被作者的文字感染,被这个小主人公感染。尽管我还不能完整的体会这本书,但是,我已经喜欢上了俄斯帕伦萨这个小女孩。希望有时间,你能好好地去读一读它。
第五篇:《芒果街上的小屋》的读后感
翻看了一下QQ日志,第一次读到《芒果街上的小屋》是在2011年3月。
当年的我在日志里面记录:“读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已经和作者神交已久,她说的话我都懂得,并且字字句句都有共鸣,仿佛今生注定要遇到这本书。很想给这本书配上我的鼠标画,这是多么神奇的感觉。”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埃斯佩朗莎的小女孩儿,在西班牙语里是希望的意思。她生活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
如作者所言,“我写的不单是美国的事情,也是你们的。我肯定,在中国,也有这样一条芒果街,陌生人去到那里会有一种“恐外”氛围。尤其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如此多的群众在相互交融:城镇居民与乡镇居民、中产者与贫民,男人与女人,我们每天都在跨越疆域,甚至不用离开自己的家就做到了。”作者的主题,在这段话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在淡雅清新的语言背后,她借助小姑娘的表述,所要关注的是移民、性别、贫富以及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问题。
在这本书中,作者一直都在试图反抗。反抗种族歧视,反抗男权主义。她说她的祖母“她用一生都在凝望,胳膊肘支起了忧伤。我想知道她是否随遇而安;是否会为做不成她想做的人而伤怀。埃斯佩朗莎。我继承了她的名字,可我不想继承她窗边的位置。”“我妈妈说等我长大点的时候,我涩涩的头发会变得清亮,我穿的上衣会一直干净整洁。可我决定不要长大变成像别人那么温顺的样子,把脖子搁在门槛上等待甜蜜的枷锁。”她想要自由,想成为那个“离开餐桌,不用把椅子摆正,不用收拾碗筷的人”。
这本书让我看到清纯与深刻最完美的结合。这本书不是写给孩子的,因为它饱含了太多的忧伤和痛苦。每每读完,都会让我有想哭的冲动,但同时泪中又会含着笑。
现在已为人母,读到这些文字,少女时代刻骨铭心的种种心情会汹涌而来。不禁会隔空向我的十六岁花季致敬,为了当年的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对未来的无限向往。为了那时总是在心中流动着的、无处可以放置的心情。
当我感到受伤,感到无法“坚持再坚持的时候”,回头看看来时的路,看看天真无邪的自己曾经的热望与梦想,还是要低头前进。
除了以上内容,本书尤为让我惊异的,是作者的语言,如此纯净美好,这是我读到过的最甜美的异国文字,举例说明:
But my mother’s hair,my mother’s hair,like little rosettes,likelittle candy circles all curly and pretty because she pinned it in pincurls allday,sweet to put your nose into when she is holding you,holding you and youfeel safe,is the warm smell of bread before you bake it,is the smell when shemakes room for you on her side of the bed still warm with her skin,and yousleep near her,the rain outside falling and Papa snoring.The snoring,therain,and Mama’s hair that smells like bread.(只有妈妈的头发,妈妈的头发,好像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结,一枚枚小小的糖果圈儿,全都那么卷曲,那么漂亮,因为她成天给它们上发卷。把鼻子伸进去闻一闻吧,当她搂着你时。当她搂着你时,你觉得那么安全,闻到的气味又那么香甜。是那种待烤的面包的暖香,是那种她给你让出一角被窝时,和着体温散发的芬芳。你睡在她身旁,外面下着雨,爸爸打着鼾。哦,鼾声、雨声,还有妈妈那闻起来像面包的头发。)
你喜欢吗?这样的文字充满韵律与绘画之美,像花间的精灵。我相信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有相通之处。
还有以下诗一般的文字:
“四棵细瘦的树。当我太悲伤太瘦弱无法坚持再坚持的时候,当我如此渺小却要对抗这么多砖块的时候,我就会看着树。当街上没有别的东西可看的时候,我就会看着树。当街上没有别的东西可看的时候。不畏水泥仍在生长的四棵。伸展伸展从不忘记伸展的四棵。唯一的理由是存在存在的四棵。”
“一所我自己的房子。不是小公寓。也不是阴面的大公寓。也不是哪一个男人的房子。也不是爸爸的。是完完全全我自己的。那里有我的前廊我的枕头,我漂亮的紫色矮牵牛。我的书和我的故事。我的两只等在床边的鞋。不用和谁去作对。没有别人扔下的垃圾要拾起。只是一所寂静如雪的房子,一个自己归去的空间,洁净如同试笔未落的纸”
这本书适合在安静的时刻,独自一人,轻轻的朗读,书中没有一个赘词,文字直指人心,轻灵但深刻。
再次向本书的译者潘帕致敬,我对他一无所知,这是一本双语书,对照原文,发觉这本书译得让人拍案叫绝,完全保留了原著风格。
这是我第一次对一本书的译者充满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