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信息网络时代档案宣传工作的新方式
信息网络时代档案宣传工作的新方式初探
摘要: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和广泛应用.21世纪进入了一个网络信息世界的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极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方式,也直接改变了传统的档案工作和管理方式,各种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方式、方法层出不新,从“数字档案馆”到“网络档案馆”的提出实现;从各地档案信息资源纷纷各自上网到中国档案网的国家级档案综合网络建成开通,都为新时期的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
关键字:信息网络时代档案宣传信息共享挑战 机遇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势不可挡。在新形势下,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拓宽思路,推进工作的创新发展,是当前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应着力研究并着手解决的课题。
一、档案宣传工作
档案宣传工作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档案工作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以来,我国的档案宣传工作提升至一个新高度,在宣传的内容与形式上都更加丰富多样。传统的档案宣传形式包括举办档案展览、开展专题讲座、出版各类档案书刊、邀请社会媒体报道档案工作和档案工作者,以及拍摄专题记录片等,它们在增强社会整体档案意识,提升档案部门地位方面都发挥了积极显著的作用。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档案部门在做好传统档案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开拓宣传新路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2011年6月9日,由国家档案局主办、中国档案报社承办的“数字时代的档案宣传”国际研讨活动在北京举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丹麦、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的6位国际档案界知名专家与我国的档案同行,各抒己见,共同研讨数字时代的档案宣传工作,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服务档案宣传已经成为当前全世界档案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信息网络时代档案宣传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网络是对外的联络窗口和全新的服务平台,也可以成为档案文化的高度凝结体。信息网络时代的变革给档案宣传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信息网络对档案宣传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1.对传统的新闻宣传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意义上,宣传部门是宣传工作的主体。而在开放的信息网络时代,任何个体都可以通过BBS、博客、手机等进
行大众传播。任何人的言行经媒体放大后都有可能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形成重大的“新闻事件”。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档案宣传工作仅靠宣传部门来组织实施,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传播要求。
2.2.对主流媒体的地位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兴媒体,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播客、手机媒体、IPTV(交互网络电视)、触摸媒体数字杂志„„一系列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层出不穷,并在不断发展壮大。如手机报的普及率已达到39.6%,绝大多数网民拥有即时通讯工具QQ。传统的纸质媒体等逐渐受到冷落,主流媒体的权威地位遇到挑战。档案的宣传在宣传载体的选择上更加重视新兴媒体。
3.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引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舆论导向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执政党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一个优势。但在信息网络时代,无限延伸和自由的网络在物理空间上突破了有效监控的范围,各种舆论思潮层出不穷,网络言论的自由悄然发动了一场抢占信息空间和争夺思想舆论高地的“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可控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信息网络给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带来的新机遇
1.信息网络开辟了档案宣传工作的广阔前景。信息网络的发展,给档案宣传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通过网络等媒体,档案人能够快速地更加广泛地传播档案界的新的研究成果而不受体制和其它繁琐程序的制约。同时,网络实现了全球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共享,提供了了解国内外各种信息的新渠道,也开阔了档案宣传工作的新视野。
三、网络信息时代网络宣传媒介
1.档案网站。档案网站是档案部门在公共信档案网站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初级阶段,目前我国不仅建有中国档案网、中国档案资讯网等国家级档案网站,各省、市、县以及高校、企业等团体的档案网站也已初具规模。档案网站也是网络环境下档案、档案工作、档案机构和档案事业宣传的有效工具,起到档案职业形象宣传、馆藏档案资源宣传、馆室档案服务宣传的功能。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各级档案网站都设置了相关宣传栏目:通常在首页建有“局馆指南”、“局馆概况”或“局馆介绍”为公众介绍档案局(馆)的基本职能、机构设置、主要领导、岗位职责等;设置“档案动态”、“焦点新闻”、“新闻中心”或“局馆动态”等栏目,图文并茂地向社会报道国内外档案工作动态、宣传档案工作者的事迹;开设“馆藏介绍”或“馆藏资源”栏目为公众提供本馆馆藏范围及数量等信息,同时还设有“珍档荟萃”、“特藏室”、“珍品博览”等作为馆藏介绍的补充,突出本馆的馆藏特色。信息服务网络上建立的站点,一般以主页方式提供档案服务和开展档案宣传。
除此之外,档案部门应该积极地推进档案网站的宣传工作,而不是被动地坐等被发现。具体说来,各级档案部门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发文、E-MAIL等方式将档案网站的相关信息告知各兄弟单位,同时请求与其进行交换链接。档案部门也可以将档案网站信息发送到各讨论组、论坛等,使更多的人知道或了解该档案网站。同时,档案部门也可以登陆注册到著名的搜索引擎网站,如Yahoo、Google、Baidu等,这样一来,注册的搜索引擎越多,网站被搜到、被访问的几率也就越大。此外,在政府信息公开日益提上日程、走向民众的情况下,档案部
门也可以与各政府网站进行交换链接,这样,大量用户在关注政府网站的情况下,也能发现档案网站的存在。档案部门也可以考虑与各大高校进行交换链接,因为大量的专家、学者、从事有关专题研究的大学生等也是档案局(馆)的主要用户之一。
2.档案博客。博客,是继电子邮箱(E-mail)、留言板(BBS)、QQ聊天工具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互联网的第四块里程碑”。其英文名称是Blog。博客是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倡导思想的交流和共享。《市场术语》中对博客这样描述:“一个博客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博客的内容由个人喜欢,可以有关公司、个人、新闻,或是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博客已经成为互联网上一种盛行的新兴产物,日益 在网民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典型的博客通常集结了文字、图像、视频、音乐以及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并且读者可以通过留言、发表评论与博客作者进行互动。近年来,博客已经成为社会媒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一般的博客之外,各种专业博客也不断建立起来。档案界与时俱进,建立了一些专业博客。
笔者通过网上搜索与浏览等方法,依据档案界门户网站所提供的20个全国知名档案博客作为调查对象,发现我国档案博客建设普遍存在着更新较慢时效性差的问题。衡量博客建设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博客的更新频率。在列举的20个档案博客中,更新频率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一部分博客能坚持每天、几天、每月乃至几个月不等的更新速度,还有一部分博客几个月、半年乃至一年多都未更新,甚至从建立博客之日起就从未更新。我想这也是包括笔者在内所有业内人士不愿看到的。目前经营比较好的档案博客大多是个人博客,如辽宁大学赵彦昌教授的个人博客,这些博客往往更新较快,对于那些没有坚持更新的博客,就好比一棵小树苗失去了阳光的普照,奄奄一息。笔者认为,更好的建设档案博客资源提高档案博客利用效率还得注意以下方面。
2.1增加资源类型,积极创新,丰富博客内容。我们在强调档案博客数量的同时,也应重视其质量的提高,即加强博客内容建设,使档案博客真正能反映档案人的专业修养、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作为专业博客,博客内容不在长短,只要言之有理,有很强的创新性,使读者能有所触动,并积极与之讨论交流,那篇帖文就算成功了。博主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是博客内容背后的支柱,每个博主都积极进取、坚持原创,那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专业博客展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面貌。此外,博客想吸引读者的眼球,除了文字熏陶之外,视觉、听觉等感观性刺激也是有必要的,档案博客应当增加音频与视频等类型的资源。
2.2丰富博客链接,扩大博客之间的关联度。档案博客重视博客之间的相互联系,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博客之间都有较好的链接情况,还是有一些博客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各自为政,对于这样的博客应当加强链接。虽然档案博客呈现个人色彩,但这并不阻碍信息的流通与融合。随着规模的进一步壮大,档案博客可以组成一个博客圈。博客圈,是博客管理与博客专集组织的基本形式。博客站点以“圈”的方式组织博客专集,以此推动同一类型文章的展示或讨论某一主题,具有相同兴趣和问题的人可以更好地“聚集”在一起,碰撞观点,分享智慧和思想。
2.3坚持博客更新。无论对于那些活跃的专业博客还是曾几何时萧条过的专业博客都应该坚持更新,它是档案博客长盛不衰的法宝,它是档案博客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鲁迅先生说得好:“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所以,坚持更新档案博客内容是博主的责任,既是对自己亦是对读者负责。不管多忙,都应当适当地给予博客内容更新,即使做不到每天。
2.4提高RSS订阅服务易用性。目前国内档案博客资源都是依托在不同类型的网站上创建的,所以,档案博客的服务功能会受到网站技术的制约。RSS订阅功能的提供也会受到不同网站技术的影响。为了提高订阅水平,在这里建议网站服务商将“RSS”这个下载小按钮设置在博客文章旁或主页明显的地方,并提供详细的图解操作提示,方便读者使用。
3.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是指各级各类档案馆为适应信息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利用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提供公共档案信息服务和共享利用的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数字档案馆是利用电子网络远程获取档案文件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强调的是在数字化档案馆环境下用户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便利。数字档案馆不同于传统的实体档案馆,它具有一些全新的特点的主要特点:存在方式上的特点,是一种无形的信息组织与利用环境;运行方式上的特点,存取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功能定位上的特点,以存取为中心。数字档案馆与现行实体档案馆的关系:现行实体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是数字档案馆形成的基础;数字档案馆的出现对现行实体档案馆的馆藏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档案馆为现行实体档案馆提供了新的管理和服务机制。两者不是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信息网络时代背景下,档案应该寻找契机加强宣传而不失档案学的学术性,这就是需要档案人调整思路转变观念,这对档案人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档案部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的宣传,必将使档案部门走向民众,不再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档案专业领域。
参考文献
[1]郑金月.信息陷阱[M].新华出版社,2005(6).[2]徐西泽.关于档案网站建设的思考[J].山东档案,2004(1).[3]张帅.我国档案网站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兰台内外,2008(2).4。周亚 档案网站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2009
5.李楠 论国内博客资源组织建设【D】2009
第二篇:网络时代如何做好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
网络时代如何做好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
摘要:
在现代社会,随着宣传媒介的多样化发展,互联网由于具有强大的舆论放大功能和组织动员能力,日益形成了社会上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战场。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互联网,认识网络舆论,不断提升青年员工的上网引导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关键字:
互联网宣传
网络舆论
引导
监管
正文:
现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作为继广播、报刊、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介”,也日益成为社会宣传媒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互联网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网络而快速兴起的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型的舆论形式,以网络媒体为载体,民众通过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具有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意见。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互联网,认识网络舆论,不断增强对员工的上网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双面性,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民众,特别是青年人来说,网络既是宝贵的知识宝库,是他们学习的另一种方式和得到经验生存成长的另一种形式,但对于那些没有辨别力、没有抵抗力的人群来讲,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幻空,鱼龙混杂,充斥着诱惑,没有道德底线,引导青年群体沉沦于低俗的网络文化不能自拔。从哲学角度来说,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从这些哲学原理中可以看出:青年人群沉溺网络这一现象的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大方面,内因和外因。因此,企业和管理部门需要对青年人群正确的引导。
(一)内因方面
青年人沉溺网络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部分人群其自身意志薄弱,自控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较差,现实生活中养成的不良品质可以在网络中不负责任地行使,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随意骂人、中伤他人、在虚拟世界中打架、甚至杀人,展示自我,唯我独尊。现实生活中不能做的,在这里都有了,便更加让青年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同时,国际上的纽特斯特(NEWTEST)有这么一种说法:网络是青年人群的精神避难所,之所以会成“瘾”,主要是这些成“瘾”的青年,在现实中碰到了太多的困难和问题,而他们又缺乏解决这些“困难”的能力,因此,只好沉迷在网络中逃避现实和在网络中寻找成就感。
(二)外因方面
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等先进传媒工具的出现,为网络的普及和蔓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客观地说,网络的出现与发展是青年人群沉溺网络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但并不是罪魁祸首。一般,在现实生活中有其他爱好,业余生活丰富的人群沉溺网络的可能性很小。很多时候,一个网络时代产生了,一种精神正在消亡。伴随着一些东西的消失另一些东西正在滋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1)。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会成为人们进步的不竭动力,反之,则会阻碍人们的活动,甚至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良好的生活条件使多数青年人安于现状,失去了继续奋斗的动力,失去了远大理想和抱负。
(三)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要敢于正视矛盾、面对矛盾和解决矛盾。网络的发展带来了利与弊,存在着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找出正确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采取适当合理的管理、引导手段,帮助青年人群梳理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是以正确引领树立良好的网络习惯。计算机是学习和工作的工具同时,有助于扩大宣传职能,但也是一种娱乐工具。很大一部分青年人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往往不是来源于计算机知识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电脑游戏、虚拟网络的热衷。
二是在上网过程中取精华,弃糟泊。互联网的地位之所以居高不下,在于它强大的知识传播功能和宣传功能。信息传播仅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对青年人群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但是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就会在网络中“迷航”。例如,有的人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到处传播;有的人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这就要求管理部门要引导青年人群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泊,思考“为何用?用什么?怎样用?”的问题了。
三是规范青年人群的网络行为。由于现今社会处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随时都可以操作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交流及对事物处理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已经不足以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因此,经常会发现网络上的“不正常”行为。例如通过网络强行控制别人的计算机;随意打开、删除别人的软件及作品,破坏别人的工作和学习;在网络上而已造谣诽谤、中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等。
二、正确对待网络舆论,建立良性网络环境。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网络媒体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一个新兴媒体。由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上的不同,两者在舆论导向的特征和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对网络舆论进行适当引导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我国的网络媒体,经过近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政府媒体网站为主导、商业化门户网站为主流,以及一些其他专业性和小型网站并存的格局,网络空间已经演变为一个巨大的信息空间和社会活动空间,但由于对互联网的管理相对滞后,互联网双刃剑的作用日益凸显,在给任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信息。
(一)网络舆论的优越性
由于传统的媒体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如报道时间滞后、广泛性受限、交互性差、成本高、监督主体偏移等因素,相比较之下,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则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一是拥有广泛的监督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开放,人民群众越来越关心自己生活的社会、关心周围生活环境,有良好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维权意识。在这个群体中年轻人居多,他们思想活跃,比较容易接受和传播新鲜事物,他们愿意也能够通过网络及时点评、分享自己对于社会事件的独特见解,这是汲取公民意见推进言论自由和民主化的一个平台。
二是创造了较为自由的言论环境。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民意表达程序,它可以随时随地在具有网络的地方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网络可以给人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真实表现自己。
三是传播速度高效。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是以秒来计算。无论是世界的哪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在几分钟、几秒钟内就可以被广泛传播,能够让在不同地方的人在最快时间内得到消息并传达。因此要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都有不可比拟的高效传播速度。
四是多元化的视角。我国网络参与者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他们对于社会事件的评价都是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工作背景、生活背景,无论是短小精悍的点评还是长篇大论的分析都能够引发观点的碰撞,因此构成了多元化的网络舆论监督视角。
由于网络信息传播具有这些优越性,利用这种先进的手段实现民众监督,扩大宣传功能,是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进程的必然。
(二)网络舆论的负面效果
当今中国正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浪潮中,和谐社会是反映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系统性概念,是全面的、多领域的和谐,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包括和谐的现实社会,还应该包括构建和谐的与现实社会有紧密联系而又有很大差别的“网民”之间互动的虚拟网络社会。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社会中每个层次的人都拥有了发言权。无论是学术泰斗,科学精英还是激进分子,民族叛徒。他们只要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其他人就有机会接触到,并且作者的真实身份也能够很好的隐蔽起来。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相比,它更像一个虚拟的文化社会,它可以提供所有的信息,资料。甚至可以虚拟社会角色,但如果人过度的沉迷于虚拟世界之中,就会失去现实人际交往,甚至将虚拟与现实混淆,丧失正义感和道德感(2)。
一是情绪型舆论泛滥。网络交流虽是一种不受地域、空间等诸多因素限制的一种较为先进的交流方式,但它存在不直接、缺乏形体语言暗示等弱点,有时也难以反映双方的真实想法,那么就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直面交流”。故此,鉴别能力弱的网民就很容易对一些错误思想产生“认同感”,最后导致一种非理性共鸣。如不迅速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不对“情绪型舆论”进行疏导,将会煽动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的非理性情绪,最终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
二是刺激性舆论背离社会公德。当前网络舆论中许多商业网站及个人为经济利益,大肆制造并传播带有一定刺激性的舆论信息,甚至不乏淫秽、色情、暴力等能给人带来感官刺激的事件。挖掘具有刺激性且让网民更感兴趣的个人隐私,社会热点,甚至炮制虚假事件,中伤他人,抹黑政府和行政部门,实际上,这是对社会公德的一种直接违反。
三是虚假性舆论破坏社会秩序。在网络上,民众可以随心所欲的自由表达,这使得网络中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而网络传播的匿名性特性,也为一些网站和个人发布虚假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加上经济利益的驱动,便出现了在网络上炮制虚假信息的行为,引起社会舆论的混乱,而网络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征,助长了网络虚假信息的产生、传播和蔓延,常让网络谣言逐渐在舆论信息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众口铄金”的效果,导致信息误导,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建立和网络发展速度相匹配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网络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结构,但也显示出各行其是、缺乏主线的隐患。近年来,网络社区、网络救助等蕴含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应运而生,呈现出鲜明的网络时代特征,也影响着网络信息的构成结构、传播方式及民众价值观念。但是我国网络管理发展较晚,管理思维滞后,造成了对网络传播事业发展的很大阻碍。今后,随着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必将有更多新型网络文化现象出现。而在外资大量进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国外网络文化向中国扩展的情况下,国外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将加速渗透。我国管理政府如何加紧研究,加强应对,规范网络管理,促其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自由的网络空间中,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和规范,就很容易导致人的非理性化,从而使社会处于无序状态,造成政府管理失控,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国家的稳定。为此,我国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高瞻远瞩,合理引导舆论,控制互联网参与政治的程度。一方面通过立法打击破坏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和引导网上舆论,控制互联网对国家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面对互联网开放性传播、信息多元化的特点,在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时,我们应充分意识到信息控制虽作为一种必要之恶,却能将有些信息导向健康方向。这里所说的信息控制,指的是在不违背新闻自由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网络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帮助青年人群更清晰地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辨别真伪,同时也可以树立执政党在民众心中的权威地位。
(四)建立理性的网络监管制度
面对目前互联网上充斥着的中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信息,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压制,不让负面信息暴露。如国内发生的贪污腐拜、民族反抗、经济危机、自然灾害、政治斗争,等等诸如此类不利于政府形象的,统统封锁,取而代之的都是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篇章。这样既扭曲了媒介传达信息的基本功能,导致民众闭目塞听,对国内外的情况缺乏了解,无法正确判断国内外形势并作出反应,实质上公民无法享有知情权。同时,网络由于它自身的传播特性,并不像传统媒体般能简单地封杀遏止信息传播,如果一味强行压制信息,一旦真相曝露,必将引起民众对政府的不满(3)。因此,在对网络信息进行规范管理时,要充分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受众希望媒介传达给他们的是一个相对全面、真实的世界。
理性对待网络舆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就是说,要对网上的舆论热点有所了解,特别是对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网络舆情,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人员来汇集研判网络舆情。没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可以借助外力,通过和一些软件或互联网数据公司合作,请他们有针对性地收集报送信息。
二是准确研判网络舆情。在把信息收集起来后,要对信息进行研判。首先要研判它的真假。网上信息鱼龙混杂,有些信息可能是虚假信息。特别是对一些网上举报、爆料,一定要鉴别真假。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匿名性特点,不排除一些人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利用网络的力量达到个人打击报复的目的。其次,要研判它涉及的事件性质、主要观点和诉求,传播范围和影响范围,它反映的是个人问题还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会不会在网上被炒起来。在这种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研判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三要正解对待网民的心态。当今国内矛盾突出,重要体现在分配问题上,凡是政府涉及到腐败、贪污或者分配的问题上,民众对待政府的态度许多是不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要正确认识民众的心态,正确对待处事的方法,要辩证的看待每一个问题。
四是要有据理力争的态度。对于有些错误的舆论,我们除了要澄清外,还必须严惩造谣者,必须通过法律手段,追究造谣者的责任,还被诬陷者一个清白。在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通过行政手段的,就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澄清事实,还一个清正。
从当前来看,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上还相对滞后、互联网管理多头进行、责任不明,需创新制定适应地区网络发展与管理的制度。要对网络舆论进行制度规范和机制约束,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系统,建立网络阅评制度,通过对网站舆论导向、编辑技巧、网页质量等点评,改进网站报道的质量,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有害信息处置要严,及时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用科学的制度和机制引导人、约束人、激励人。结语:
网络时代,宣传工作的重点力度已经转移到伴随网络技术的普及而蓬勃发展的网络舆论上来,网络舆论与传统舆论不同的新特性带给人们更大自由空间的同时,也让人们在网络中逐渐丧志道德准绳,导致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安定等一系列行为的发生。要想使网络真正成为一个交换评论与批评的理性场所,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宝库和建立自由交流平台的美好家园,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去规范和技术的手法去引导,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自身努力。因此,在新的网络时代做好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是我们长期坚持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运用正确的技术手段、合理的引导方式、健全的监管体系、健康的舆论导向,已经成为当前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论网络舆论对社会伦理的负面影响,2012.7(2)陈力丹:《我国传媒职业意识缺失的现状及解决的对策》,现代传播,2005.4。
(3)王天意:《网络牢骚的疏导及控制》[J],红旗文稿,2004(24):17一19。
第三篇:谈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
谈信息时代思想政治工作
卢秀玲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这些论述对于我们认识网络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现代网络发展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
首先,网络是一个超越地域和国界的人类信息传播交往空间。能否在信息全球化条件下及时地捕捉信息,准确地掌握人的思想变化,将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其次,网络的信息传输几乎综合了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音录像,户外宣传等其他现有众多媒体的所有优点,具有整合优势并采取相对独立的形式。网络上浩如烟海的信息,内容涵盖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和思路。能否在西方强势文化占据网上主流地位的情况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作用,将决定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命运。
第三,网络无国界,人们在任何一个网络的终端都可以自主地、随心所欲地“周游”,真正实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理想。信息全球化条件下各种社会力量都力图在网络上占据一席之
地,各种思潮纷至沓来。由于人的自主性空前提高,从而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特征也更加明显。能否改进工作方法,将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第四,网络交往在今天很大程度上是匿名的,相互交往的人往往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这种交往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各种虚拟的或电子的共同体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社会其他群体和机构、政党甚至政府组织的政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网络世界互动关系的虚拟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了人们感性上的隔膜,思想波动性大,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甚至国家、民族意识淡化。能否保证人们具有健康的人格,将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二、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满足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合理需求。网络的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实现这一根本目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途径。
网络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领域、新阵地。网络作为继广播、报纸、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不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而且成为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个新的领域。网络的物理空间为人们创造了虚拟的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每一个网络始端既是一个利用、采集、发布、传输信息的主体,又是整个网络世界中的一个细胞。网络成为人们思想交汇、情感碰撞、信息传播、情绪宣泄的平台。无论
从形式还是从量与质的规定性来说,网络都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新阵地。
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受教育者因被动、枯燥的形式而产生的抵触情绪,使受教育者变被动为主动,因而提高了思想教育的效果。通过电脑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说教”为自由浏览,学习内容由过去的一个层次的文件变成多层次的各类文章、图文并茂的各种资料,使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另外,在大量的学习资料之间,穿插大量生动健康的互动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十分放松的心情下,自由地、松弛有度地选择浏览对象,在主动的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的观点,这是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所不能比拟的。
网络技术丰富了教育手段。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过去常用的一些形式如听报告、读报纸、看电影电视、听广播、开会、谈心、家访等显得效率低下。如开会必须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同时在场,广播电视必须准时到点收看,报纸杂志也要留心订阅保存。时间上的同步性使受教育者感到行动限制,因而在心理上产生抵触。而网络中如E-MAIL、BBS、新闻组、网络新闻、超级链接等传播手段,其“不同步”的特点,使教育者随时能了解接收到受教育的信息,极大地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同时,技术本身的新奇性又吸引受教育者循着教育者的规划自觉地完成学习。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直播、同步交流、信息检索、现实虚拟等功能的广泛运用,网络媒体功
能越来越多,给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三、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创新
1、观念创新。网络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运作观念、手段、方式都日新月异,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增强创新意识,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加强。
2、制度创新。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特别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政工队伍。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
3、思路创新。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网络上建立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系统。这方面已有不少思想政治工作者做了有益的探索。石家庄铁路站段党委书记王跃胜在因特网上建立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设有形势报告、政治论坛、党的建设、领导言论、理论学习、研究探索、铁路政工、爱我中华、企业文化、专题学习等四十多个栏目。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系统建设,应当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统一与多样相结合、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原则,在全国构建“大政工”的网络格局。
4、方法创新。要积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网民的素质教育,增强他们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网民既是整治污染、信息污染的接受者,同时,整治污染、信息污染的制造者、传播者也可能
来自网民。要以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注意提高他们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要教育网民遵守网上行为规范,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到不制作、不传播污染信息、垃圾信息。
四、结合企业实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根据现代网络发展的要求,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要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在工作方法上要做好四方面的结合:一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市场竞争要求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必然要求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科学化正规化水平。三是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职工实际困难有机结合起来。要把帮助职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善于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做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坚持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办了实事,再讲道理,从而增强企业向心力、凝聚力。四是把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种形式的群众自我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抓好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因势利导,组织职工开展各种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生动活泼。
2、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当前企业干部职工队伍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成效,必须针对这些新的特点,努力寻找更有效的载体。
3、加快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必须注重人才的开发。人才是提高
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的基础,建设一支能够熟练运用信息网络开展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队伍,是信息网络时代政工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首先,应树立新人才观念,要充分认识到,运用信息网络开展政治工作的能力是政工干部的必备素质之一。其次,应加强对网络高科技知识的学习。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政工干部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再次,努力优化人才配置。着力改善政工干部队伍的成分结构,既要保留能说会写的传统政工人才,又要积极培养懂电脑、会网络的新型人才,实现政工人才的合理配置,充分提高政治工作机构的工作效率。
在现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新兴的课题,要想做好这个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总结。
第四篇:论网络时代的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论网络时代的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肖兰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已经和网路连接在一起,网络在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我们的隐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被窃取和被窥视的危险。网络现阶段发展的不完善性,使得网络个人生活空间日益透明化,隐私保护状况岌岌可危。在网络信息社会,隐私权作为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包括政府、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广大网民的重视,尽快在全社会形成一套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法规及其执行机制,自我约束、自我保护机制,防止有人利用我国法律空缺在互联网上进行侵害人们隐私权的活动。只有这样,我国公民的人格才具有完整性、彻底性;只有人们的隐私权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使网络发展成为信息交流的安全的工具,才能更好地实现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 法律保护 保护模式
一、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界定和价值
(一)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界定
隐私一词源于英文Privacy,其原意为“隐退、静居、独处而不受干扰”。隐私,又称私人生活秘密或私生活秘密,是指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秘密不被他人非法搜集和公开等。
所谓的网络隐私,应该是网络上未明确声明允许公开的所有有关个人的信息,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公民的身份、健康状况。
2、公民的信用和财产状况。
3、邮箱地址。
4、公民注册的账户和密码。
5、网络活动的踪迹。如IP地址、浏览踪迹、活动内容。
6、其他所有有关公民的网络信息。
网络隐私权并非一种完全新型的隐私权,这一概念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可以说是传统隐私权在网络领域的延伸。目前为止,网络隐私权尚没有的明确的概念。一般认为,网络隐私权是指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公民所享有的一种人格权,在这一权利作用下,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利用或公开。
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应是指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在互联网中使公民的个人数据不受任何人的侵犯,非法使用和支配。如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所有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进行行业自律,网民在使用网络的时候进行自我保护,等等。在此前提下,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即是利用法律手段使公民的个人数据不受他人侵犯、非法使用和支配。如在法律法规中明确网路隐私权的内涵、外延、侵权形式、侵权责任等。
(二)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价值 1.网络隐私权的侵权形式
(1)黑客对个人数据的窃取。黑客行为不但是对网络用户个人数据的侵犯,也对储存在政府或私人机构数据库中的个人数据构成威胁。(2)不法分子利用电子邮件保密性和安全性相对较低的弊端窃取个人资料1)注册为某一网站的网民、网上购物或是在BBS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填写的个人基本情况,以及一般性地浏览网站被网站的cookies记下的相关信息很可能被一些不道德的公司和个人利用以牟取暴利。(3)未经他人授权、许可,擅自通过个人主页、博客、播客、聊天室等暴露、公布、传播他人隐私(5)大量的网站通过合法的手段要求用户填写注册表格或者是隐蔽的技术手段搜集到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由于缺少强有力的外部监督,网站可能不当使用个人信息(如共享、出租或转售)从而泄露用户的个人资料。
2.网络隐私权面临的挑战与威胁
因特网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强大的数据搜集、处理和存储功能,给人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网络现阶段发展的不完善性,使得人们的生活日益透明化,隐私保护状况令人堪忧。比如,通过网络可以跟踪、记录和存储每个上网者在网络上的各种活动:借助上网记录,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上网习惯和兴趣爱好。每个网民都可以方便地成为信息的主动传播者,网民的个人隐私信息很容易遭受非法收集、储存、篡改和利用。在网络已经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只要接触网络,就会发现,侵害隐私的行为已经不再像往昔那样只影响到那些有名的公众人物,即使只是普通公民,也会面临着相同的困境。
3.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价值
对于网民而言,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包含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用户依法享有保持个人的生活安宁的权利,保护个人信息秘密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权利;二是用户能够自由决定个人生活和个人信息的状况和范围,并能够对其进行利用,即个人对于自己的隐私有控制支配的权利。由于现行网络技术的缺陷以及法律保护的不完善,对于网络隐私的侵权行为无法及时有效的扼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更加侵犯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由此可知,对于社会而言,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有利于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更加有利于为英特网和与之有关的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国外保护网络隐私权立法概略
1.欧盟的立法规制模式
与美国相比,欧盟更注重通过立法来保护个人资料的安全。198O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颁布的《保护隐私及跨国交流个人资料准则》,可以说是协调欧洲个人资料保护方面法律的第一次尝试。该准则为保护隐私确立了10条基本原则,以后世界上大多数隐私保护的立法都从中受益,美国和加拿大也是该准则的签约国。198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还向其成员国发布了一份《关于保护隐私与个人数据之跨国界流动指南》。该指南规定了成员国有关隐私权国内立法的一项最低要求,这一要求体现在所谓的“个人参与原则”中,即应采取措施保障个人能够知道关于自己资料的存在及其内容,并在必要时要求订正。1999年初欧盟委员会通过《INTERNET上个人隐私权保护的一般原则》,寻求个人权利的保护、网上信息交换的保密性与数据自由流动之间的平衡。此外,欧盟还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网络隐私保护的指令性文件:1995年通过了《关于个人资料的运行和自由流动的保护指令》,1997年《关于个人资料向第三国传递的第一个指令——评估充分性的可能方式》,1999年《关于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收集和传送个人资料的保护指令》。欧盟通过上述一系列规章指令,构建起了一套相应的立法保护框架。
2.美国的行业自律模式
对于网络上个人数据及隐私权的保护,美国倾向于行业自律。其自律模式所采取的重要手段有:(1)建设性的行业指引:如美国在线隐私联盟于1998年6月公布了它的在线隐私指引,要求其成员同意采纳和执行其隐私权方针,但它并不监督成员的遵守情况,其目的仅仅是指引和倡导;(2)网络隐私认证计划:要求被许可张贴隐私认证标志的网站必须遵守其行为规则。这种认证标志便于被消费者识别,具有商业信誉的意义。(3)技术保护模式:通过保护信息的软件提醒消费者哪些信息会被收集,由消费者自行决定是否“进入”或“退出”该网站。(4)安全港模式:如2000年6月美国与欧盟签署的个人数据保护协议,被称为“安全港”协议。该协议要求美国商家负责捍卫收集到的欧洲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美国互联网公司应通告欧洲网民他们的个人数据将怎样被使用,并最终得到网民的同意才能使用。商家只要遵守有关要求,就可以免责,否则被视为从事商业欺诈行为。
三、国内保护网络隐私权立法的不足与危害
1.国内保护网络隐私权立法的不足
我国在上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将隐私权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权利逐步开始规定在我国的宪法和其它的法律部门里。现在我国民法作为最基本的保护公民各项人身权力的法律,没有将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保护,而只是简单的规定了与公民的隐私权有关的肖像权、名誉权。而事实上,隐私权、肖像权和名誉权同属于人身权中不同性质的权利。《民法通则》在人身权一节中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婚姻自主权等若干权利,间接的将隐私权作为保护对象。由此可见,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将隐私权作为一种依附于名誉权并一名誉权为载体的权利,对隐私权实行一种间接保护。保护方式散见于一些相关法律对名誉权保护的规定中,最著名的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的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行为:”根据《刑法》第252条规定: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一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些条款同样间接地保护了公民的隐私权。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在网络领域中的延伸,在我国没有确立隐私权的独立法律地位情况下,关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只出现在相关的部门规章中,如1997年12月8日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审定通过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18条规定“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冒用他人名义信息,侵犯他人隐私”1997年12月30日公安部发布施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管理保护办法》第七条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2000年10月8日信息产业部第四次部务会议通过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第12条规定:“电子公告服务提供者应当对上网用户的个人信息保密,未经上网用户同意不得向他人泄露,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自2002年11月15日起施行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15条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和上网消费者不得进行下列危害信息网络安全的活动:
(一)故意制作或者传播计算机病毒以及其他破坏性程序的;
(二)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数据和应用程序的;
(三)进行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活动的。”由于这些规定太笼统,都只在有限的情况下才保护个人隐私,处罚手段也相当脆弱,根本无法适应我国快速发展的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迫切需要。
2.国内保护网络隐私权立法的危害
(1)影响正常的生活。通常情况下,互联网上的信息几秒钟就能传遍世界大的许可将他人的详细联系方式放在网上,供大家搜索。被侵犯的当事人每天都会收到无数的骚扰电话和骚扰信息或者是无良商家发送的垃圾信息,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也给当事人的精神状况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2)侵害人格尊严和名誉。在互联网上经常有人上传利用拍摄、偷拍、一些淫秽照片、私生活的照片及视频,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轻则让当事人失去以往宁静的生活状态,重则会导致当事人就业、个人事业、精神状态等方面的障碍。如“艳照门”事件和“海南师大女生宿舍照片”事件等,通过互联网得到大肆流传,给当事人自身,社会,尤其是青少年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3)侵害财产权,消费者在网上通讯、注册、购物过程中,会将一些个人重要资料存储在网站上,这些重要的个人资料的安全性令人堪忧。如利用网上虚拟银行套取私人银行账号信息或用“木马”程序盗取网上银行账号密码,而从银行中提款的案件时有发生。
四、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建议
(一)确立以法律保护为主,行业自律为辅的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
从国外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趋势来看,主要是美国的行业自律、政策引导模式和欧盟的立法模式。在我们国家,网络是一个新事物,鉴于网络的虚拟性,单纯的立法难以对时刻在变化的网络进行有效的调控,还可能会束缚网络经济的发展。单纯的行业自律则难以有效的执行和保障公民的权益。鉴于我国的法治体制和一贯的法律传统,应采用立法保护为主,行业自律和政策引导为辅的网络隐私保护模式。首先,应在法律法规中明确网络隐私权的内涵、外延、侵权形式、侵权责任、赔偿规则,明确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原则等。其次,由于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还处于发展初期,有必要行业自律组织制定出保护用户隐私权的行业规范,以此作为最低的法定标准。两种模式相结合,既兼顾了网络经营者和用户的利益,也兼顾了国家和个人的利益。
(二)制定一部保护网络隐私权的专门的法律 1.明确网络隐私权法的基本原则
(1)公共利益优先原则。当隐私涉及共同利益、公共需求、政治利益时,法律就要偏向公共利益。(2)严格保护人格尊严原则。法律应以人格尊严为隐私权保护的价值基础,这样的导向性有利于公民建立良好的权利意识。(3)数据资料的安全和完整原则。人们应当通过合法的途径收集数据资料,收集和持有的数据内容必须是准确的,而不是虚假错误的,数据收集人必须尽一切努力来防止数据的错误;另外,数据资料持有人必须采取安全措施,防止个人数据未经许可而被扩散、更改、透露或销毁。国家也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应加强管理、控制。
2.明确网络隐私权的范围
在网络环境下,个人隐私以数据形式表现,但并非所有的个人数据都是隐私,都应受保护。网络隐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讯秘密,体现在网络上,主要是网络用户在申请网上开户、个人主页、免费邮箱以及其他服务时,网络提供商要求用户登记的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住宅电话及手机号码等身份识别信息。(2)生活情报,如身体缺陷、健康状况、生活经历、财产、收入状况、受教育情况、病史、婚恋、社会关系、宗教信仰、政治倾向、心理特征等。(3)财产状况和信用资料,包括个人收入、信用卡、电子消费卡、上网卡、上网帐号及密码、网上交易帐号及密码、网上炒股帐号及密码、QQ号及密码、网络游戏帐号及密码等。(4)其他网络个人信息,如电子邮箱地址、上网浏览的 IP地址、上网活动踪迹及活动内容等信息。
3.明确网络隐私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隐私权主体对于有关本人的信息,应享有使用权、知情权、修改权、公开权、控制权(即他人搜索、使用信息必须经本人的同意)、获取权(即获取他人拥有的有关本人信息的权利)和请求司法救济权等等。
隐私权主体应履行的义务有获取他人隐私必须通过合法的途径(即取得他人信息需经他人同意或者信息是他人公开的信息),不得随意发表、散布或者篡改他人的隐私,对本人不愿公开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等等。
4.规范网络隐私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按照法律,隐私权是人格权,同样网络隐私权也是一种人格权。性质是绝对权,任何人相对于他人网络中的隐私权,都是义务人,都互有不得侵害的义务。违反这样的义务,侵害权利人网上隐私的,就构成侵权行为。侵犯网络隐私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应包括:
1、未经合法授权。主要包括未经法律授权、用户授权和超越授权范围,2、该项隐私权属个人真实信息。如非个人真实信息,而是编造或虚构的“隐私”,则为侵犯名誉权或者其它人身权。
3、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掌握或知悉了他人的网络隐私,就有义务和责任予以保密,若由于自己的疏忽或轻信可以避免而未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泄露了个人隐私的,也构成侵权。
4、造成了损害后果。包括物质和精神的损害,可以说所有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权的行为均可造成个人精神损害。
5、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间存在因果关系。总之,为了防止侵权行为的发展,法律必须对网络行为加以规范。
5.明确网络隐私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隐私权主体对于有关本人的信息,应享有使用权、知情权、修改权、公开权、控制权(即他人搜索、使用信息必须经本人的同意)、获取权(即获取他人拥有的有关本人信息的权力)和请求司法救济权等等。
隐私权主体应履行的义务有获取他人隐私必须通过合法的途径(即取得他人信息需经他人同意或者信息是他人公开的信息),不得随意发表、散步或者篡改他人的隐私,对于本人不愿公开的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等到。
6.抗辩权的规定
如果隐私权人侵犯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相对方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侵犯了隐私权人隐私的,则应赋予相对方一定的抗辩权。隐私权侵犯抗辩权应具备以下条件
1、隐私权人先行侵犯他人权益;
2、他人侵犯隐私权人隐私系以救济该他人已被侵犯的权益为目的;
3、该他人别无其他救济途径;
4、侵犯隐私权不得超过维护该他人权益的必要限度。为此,笔者主张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也应确立一个
(三)完善民法、刑法的有关规定
首先,对隐私权的保护应改用直接保护方式,使隐私权的保护在法律上有明确的依据。笔者认为,应在《宪法》中明确个人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独立的人身权;在《民法通则》或将来的民法法典中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近来,备受关注的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草案中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就是明确规定了隐私权并单列为一章,该草案第七章第25条和26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隐私的范围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禁止以窥视、窃听、刺探、披露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明确规定隐私权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有利于完善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次,注意对侵害程度的确定,明确侵害网络隐私权的不同程度,并依据不同的侵害程度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如他人侵犯了当事人的网络隐私权仅对当事人的名誉产生了影响,情节轻微的,可适用民法的有关规定,如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可要求赔偿损失;又如他人侵害了当事人的网络隐私权致使当事人身体受到伤害的,情节严重的,可适用刑法有关拘役、管制、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规定进行惩罚。责任原则,使当事人能够正当行使权利。(四)加强网络隐私国际权保护的合作
又有互联网是一个“开放性”的世界,因此规范网络秩序的相关法律必然会遇到国际协调的问题。正如美国隐私权的观念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之上的,而欧洲是建立在人格尊严基础之上的,因此如果隐私权和言论自由发生冲突,美国强调隐私权和言论自由间冲突的平衡,而英法等欧洲国家则强调对隐私权的保护。鉴于以上矛盾于以上矛盾,我们应意识到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体系的构建是需要国际协调的。许多与英特网有关的法律只有通过地区性或者是全球性的合作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所以,一方面我国的立法需要给我国以及外国公民以完善的隐私权保护,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其他国家的法律与机构来保护我国公民的隐私权。因此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电子商务合作伙伴的对话,并提出我们认可的网上隐私权保护的标准。
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而且需要所有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进行行业自律,更需要网民在使用网络的时候进行自我保护。可以说,网民的自我保护是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第一重要环节。网民进行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方式有很多:
1、将个人信息与互联网隔离。
2、传输涉及个人信息的文件时,使用加密技术。
3、不要轻易在网络上留下个人信息。
4、在计算机系统中安装防火墙。
5、利用软件,反制Cookie和彻底删除档案文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保护网络隐私权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尽快提高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我们将在网络业的发展上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因此加强和完善对隐私权的保护是时代发展要求和必然结果。作为隐私权的重要领域,必须给予网络隐私权以足够重视和和关注,应在享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巨大公共利益的同时,实现对个人隐私充分的保护。而又能如何建立公正高效的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是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即是对此进行的初步探讨,期待能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网络隐私权这一重要权利。随着中国不断改进网络信息保护制度的努力,相信中国的网民能在不久的将来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陈楚庭.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2]陈力.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08,22(2):15-16.[3]刘杰.论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应用与保护[J].现代商贸工业,2008(8):322.[4]陆刚,丁超.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5,(344):116-117.[5]郑荣伟.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6,(3):78.[6]朱理.网络隐私权的保障与冲突[J].网络法律评论,2001,(1).
[7]郑嘉楠.web2.0网站隐私权保护条款研究[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8-6,7(2):36-39.[8]齐爱民.个人资料保护法原理及其跨国流通法律问题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62-69.
第五篇: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摘要: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面临着工作时空的拓宽、教育资源的丰富、预警功能的增强、工作效率的提高的机遇,也面临着大学生成长环境复杂化、教育者调控能力虚弱化、大学生心理问题多样化的挑战。做好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到明确任务、建设阵地、加强研究、优化队伍。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互联网以其受众广、时效强、功能多、容量大、交互式等多种特点,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影响力,迅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网民队伍正在加速增长。据中国互联网中心公布的数据,中国上网用户在半年内就翻了一番,截止到2001年6月,全国上网人数接近30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了900万台。而网民中学生又是主体,占21%。有关统计表明,大学生中90%以上的掌握了互联网技术。上网已成为大学生从事科研、获取知识、了解时事、交流感情、查询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成为学习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来说,“网络化生存”、“网络人生”已成为最好的生活写照。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经济、科技、政治、文化以及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变革,引发了人类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形态和社会规范体系的变化,给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互联网技术,有如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19世纪的电气技术,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给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具体说来,这种新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了工作时空。互联网具有超越时空的特征,在这自由开放、高速运转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实时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参与心理健康论坛,接受心理辅导。这突破了耳提面授的线性一元形态的传统教育模式受时间、地点、场合影响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空,能使教育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增强了工作的即时性、广域性、渗透性。
2.丰富了教育资源。互联网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连接起来,有着信息海量的特征,且网上一切资源皆为我之资源。其中高实时性与无穷储量的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辅导信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读到心理学大师的名著,可以与素不相识的心理学大师进行心理健康对话,可以聆听远隔云涯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心理健康讲座,可以搜索、查询任何需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与信息。这极大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3.增强了预警功能。由于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虚拟性,大学生参与其间,只是一个数字符号,因此,其人前的面具被摘除,真实的内心得以坦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抑郁与苦闷在这里可以尽情倾诉,种种扭曲与病态心理可以尽情展现。他们在网络的点击中寻求心理的释放与依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可以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了解其特殊群体及特殊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个别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便及时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工作的灵敏性、针对性、准确性。
4.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世界具有便捷性、新奇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开展教育工作,将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在网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如下特点:其一是受传平等。网上虚拟社会,人与人之间没有社会角色地位的区别,受者与传者地位平等,双向互动,这非常符合大学生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心理特征。其二是主动接受。大学生在网上接受教育,有主观心理需求,是主动寻求,而不是被动灌输。其三是共振效应。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往往产生“剧场效应”,在场受感染,离场即忘却。而网络世界是人以群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专题讨论使受众因共同的兴趣走到了一块,他们共同探讨,智慧的火花形成了心灵的共振,实现了双向超越。其四是方式新奇。网络利用超文本检索方式,多媒体集成技术,将文字、图片、声响、动画有机融合,充分调动了人的视听功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一些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好、适应性广的信息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色走向多彩,增强了工作的科学性、生动性、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