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卡夫卡后感[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3 17:0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卡夫卡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卡夫卡后感》。

第一篇:读卡夫卡后感

读《变形计》浅析其中的人物

95518徐宣宣

《变形计》讲述的是以旅行推销员为生的主人翁-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身体的变化,亲人对自己态度的变化都让格里高尔的人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也体现了卡夫卡艺术上最为鲜明的荒诞特色。

一、格里高尔

文中的格里高尔,是一个工作勤勤恳恳,善良弱者的形象。旅行推销员这个职业对他来说,是一个累人的差使,长年累月在外奔波,不仅饮食低劣无规律,而且也没有推心置腹的朋友可以互相依赖和倾诉,每天浑浑噩噩的上班下班。格里高尔心里虽有抱怨,但从没想过放弃,因为父母欠的债要靠这份工作来偿还,还需五六年才能解脱,所以格里高尔还是为此坚持着。

在他变成一只甲虫后,却没有任何过激的反应,而是坦然自若的状态,一句心里活动“我出了什么事?”道出了唯一的反应。我想这对他来说就是一场噩梦,但他却如此淡定,仿佛早有准备似的,让人开始难以理解。在通读整篇小说之后,会发现格里高尔变身为甲虫与整个社会是相关的,社会的生存压力,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导致格里高尔惨剧的发生。

变身后,他还是为接下来赶车上班,领导对他迟到的态度一系列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想,这就说明了他是个有责任心的人,他对这个家庭有担当,不想因为自己连累家人。小说第一部分说到,家人敲门叫他起床时,他暗自为自己锁门的行径感到庆幸,这一点说明了格里高尔与家人的关系并不亲昵。在变身后,听着父母,妹妹的谈话,一开始他因能让家人住在这样一个不错的房子里生活而感到自豪,但又害怕因为自己,这一切的平静、舒适与满足的日子都要恐怖的告一结束。五年没做事的父亲,身材因此发胖,行动也多有不便的他也面临着外出工作;患有气喘病的母亲,不能挣钱养家,只能在家干干家务活;而年仅十七岁的妹妹,花样年华,应该尽情享受着少女生活的年纪,也因家境的变化而需外出找工作度日等等情况都让格里高尔感到苦恼和自责。每当家人话题转到挣钱养家,格里高尔就羞愧与焦虑的心中如焚,这一点也说明了格里高尔作为曾经家里的经济支撑,现在沦落为靠家人养活的“异类”而感到焦急和悲愤,但又无能为力,这一矛盾的心里让他很受伤。

为了避免葛蕾特看到他变身后的模样,不至于吓到她。有一天,他花了四个小时的劳动,用背把一张被单拖到沙发上,铺得使他可以完全遮住自己身体,这一动作也让我们看到他是很爱他的家人,很懂得替家人着想的人。父亲对他的粗暴行为,他都默默忍受,毫无抵抗,说明他是个孝顺、忠厚的人。格里高尔也一直都很支持妹妹的音乐梦想,当妹妹给房客演奏小提琴表演时,他比谁都认真的倾听,音乐对他有很大的魔力,他是葛蕾特最忠实的听众,可妹妹不懂他的这份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格里高尔是一个疼爱妹妹的好哥哥。

二、葛蕾特

作为格里高尔的妹妹,在文中有重要的存在作用,因为在格里高尔心里,妹妹是个聪明的女孩,在秘书主任来家里为他迟到的事一探究竟,不料发现他变成甲虫的事实,吓得回去要向老板报告这一事件时,他想尽办法阻止他,却力不从心,而在场的父母也始料不及。他就想到了他唯一的妹妹,他理所当然的认为他妹妹会懂得他的心思,肯定会有办法阻止事态的发展。

其次,他很相信自己妹妹的音乐天赋,也喜欢听妹妹演奏小提琴,在父母因为家里条件的拮据,拒绝提供妹妹上音乐学院时,格里高尔还是决定加重自己的负担也要帮妹妹完成梦想。主人翁变成甲虫后,妹妹也是第一个进出他房间的人,她踮起脚尖走了进去,仿佛看望重病人,甚至是陌生人,这一点就说明葛蕾特对她哥哥的陌生感与恐惧感;而她也是第一个为他准备食物的人,开始还细心的了解哥哥的口味,准备多种食物供他选择。在端食物拿走时,不直接用手,而是用块布垫着拿起,清扫时,就用扫帚扫起他剩下的食物,包括没碰过的。这点描述就表明了葛蕾特对格里高尔的害怕,难以接近、排斥的心理。之后格里高尔虽然也是由妹妹喂养着,但后来妹妹也厌倦了这种生活,开始应付了事,手头有什么就给他吃什么,也不帮他打扫,使得格里高尔最后生活在肮脏的环境里,虽然他向妹妹有过暗示,但葛蕾特也是熟视无睹。最后房客退租等一系列事件,使得葛蕾特忍受不了格里高尔变身后带给家里的种种影响,决定放弃格里高尔。这不仅是精神上的抛弃,也是打从心底的厌倦。

文中的妹妹葛蕾特无疑是最懂格里高尔的人,他知道格里高尔的一些想法,但她不愿更深层次的去接近,而是提供他活下去的基本条件,仿佛已经尽了做妹

妹的义务。最后,她也习惯把自己看成是格里高尔事务的专家,自然认为自己比父母更高明,在后来母亲替格里高尔打扫房间时,她就朝母亲发火大骂。葛蕾特似乎把格里高尔当做自己的宠物饲养,自己放弃不去管它,别人也不能去干涉。好比自己的“东西”不容他们侵犯的意味。

三、格里高尔的父母亲

葛蕾特的父母亲也是小说中重要的主角。自己亲生的孩子,却随他自生自灭,得知他死后,也是淡然的接受这个事实。在格里高尔变身甲虫打开自己房门时,母亲的第一反应是随即倒在地上,这是害怕和惊吓后的当即表现,而父亲的反应是握紧拳头,一副恶狠狠的样子,仿佛要把格里高尔打回房间里去。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只是一个毫无主见的家庭妇女,遇事只会呻吟而抱怨不幸。而父亲的态度和立场就很坚决,就希望格里高尔立刻消失在他眼前,这也看出了他冷酷无情的一面。

在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中,母亲再次看到格里高尔的表情除了惊吓还是惊吓,虽想试着去关心他,但还是因为害怕而不敢有其他行动。而父亲就只想把格里高尔永远关在房间里,眼不见为净,像饲养牲畜一般对待他。这一点也表明了父亲对格里高尔变身甲虫后态度的冷漠,似乎就像格里高尔失去了任何利用价值,其父亲也丧失了对格里高尔最起码的尊重。

之后在母亲和葛蕾特在格里高尔房间搬东西时,母亲被格里高尔吓到晕过去时,父亲不了解状况就认定是格里高尔惹的事,就要教训他,拿苹果扔格里高尔,不料打中背部并且陷了进去,这致命一击让格里高尔一个月不能行动,身上的苹果也没人敢取下来,这不仅损害了格里高尔的行动能力,也是导致格里高尔最后死亡的直接原因。苹果陷入身体里腐烂的画面似乎映衬着这个家对格里高尔来说已慢慢让他感到绝望和生无可恋。从中,也让读者感到亲情是如此浅薄,一旦失去物质联系,就变得一文不值。

四、护工老妈子

文中讲述到到老妈子是个老寡妇,使格里高尔经受了漫长的一生中所有最厉害的打击,老妈子不怕变身为甲壳虫的格里高尔,经常进出格里高尔的房间戏弄他,称呼格里高尔为屎壳郎,长时间的人格贬低让格里高尔心理受到了侮辱和打击,却又无能为力,只能默默的忍受这种精神上的摧残,文中的老妈子是个力气

大又个性急躁的人,一进雇主的家门,就会接连产生极大的噪音。不管别人怎样善意的提醒,她还是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而骚扰格里高尔仿佛就是她一进门,宣告自己驾临的第一件事,还习惯把别处放不下的东西塞到格里高尔的房间,使得其房间成了垃圾站,废品站一般,这无疑又是临门一脚,更让格里高尔觉得自己存在的多余。最后写到格里高尔不吃东西,经过食物,也只是咬一口,嚼上一个小时,然后再吐出来,这点带有逗趣的情节又透着格里高尔的辛酸。格里高尔死了,也是老妈子最先发现的,也是她替格里高尔收的尸,像收拾垃圾一般。文中的老妈子,一个泼妇霸道的形象让人嗤之以鼻。老妈子作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却反映当时社会利益至上,毫无人文情谊的表现,这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折射。

从小说中可以看到,格里高尔在变身甲虫后,也想好好活下去,可最后他发现自己的家人已经慢慢地对他失去了信心,因此他对自己也绝望了,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葛蕾特还要强烈,或许格里高尔的死亡对他自己来说,是解脱;对整个家庭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第二篇:读卡夫卡小说有感

读卡夫卡

卡夫卡一直是我很钟爱的一个作家——写出这句话时,我突然感觉自己是那么的附庸风雅。是啊,他的作品,我连一篇都没有真正读懂过,谈何钟爱。卡夫卡的作品,情节是那样的支离破碎,逻辑是那样的不合常理,思路是那样的断断续续,主题是那样的曲折晦涩。面对他的文字,我就像面对着一堵昏暗且高大的墙,知道墙后面有无尽美好的风光,而我却只能抬着头眼巴巴地看看,望洋兴叹。然而,他的文字,给我的感觉是那么有味道。在他那象征意义极强的文字里,我仿佛能感受到他那种喷薄的生命力和对文字艺术的狂热追求。所以罢,我还是打算在这里写一点关于卡夫卡的东西,既是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表达对这名伟大作家的敬仰之情。

鉴于卡夫卡的长篇要表达的东西过于纷繁复杂、难以阐明,我挑三篇卡夫卡的短篇,说一说自己的读后感。

第一篇是《骑桶者》。小说讲述了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第一人称“我”)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桶去,而是骑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地区。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但是他所虚构的场景是荒诞甚至带着几分滑稽的。我初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不知道卡夫卡写了什么。我在心里问自己:为什么“我”要用骑着木桶这样奇异的方式去借煤?为什么“我”借煤会失败?

文章原文说:“怎样前去无疑会决定此行的结果,所以我骑着煤桶去。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文中的“我”,自卑,惶恐,却又极力地想让自己这样乞丐式的行为变得体面些,他把自己想象成骑士,用如骑士般的姿态前去借煤。但他只是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无论姿态是否像骑士,他的灵魂始终是蜷缩着畏缩着的。他没有与老板娘正面交流过,他的畏惧心理使他的话与教堂的晚钟声响混合在一起,让人听不真切。而且,他飞在空中,这样的交流方式也让他的处境更加困窘。他借煤是注定失败的,并且,这个失败不能怪别人,只能归咎于他自己。

文章的最后,老板娘说 “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还用围裙扇走了“我”。这暗示出借煤的失败其实是一次人与人交流的失败。扇到冰山区,这夸张的手法里,突显的是“我”对现实世界的畏惧和彻底弃绝。

这篇小说似乎有点黑色幽默,耐人寻味。在小说似真似幻的氛围中,我不禁想到,是否我自己和这个世界也是格格不入?是否我也在抗拒着什么?是否外在明朗阳光的我,也只是小心翼翼地蜷缩着,不能很好的融入这个世界中?

第二篇是《地洞》。它同样也是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小说叙述主角。“我”是一行将年老的动物,“我”建造了一个地洞,打算在此度过余生。文中充斥着大段大段“我”的矛盾、焦虑、复杂的心理活动。比如,“我”只是防守型的小民,“对任何一种比较认真的进攻,我都准备退让”,从这一目的出发,减少地洞与外界的接触面无疑是必要的,然而地洞像病毒一样地蔓延扩散;一次 “我”为了确证地洞入口的安全而进行的外出考察,这是一次奇特的经历,是小说的高潮,然而这不是一次愉快的旅行,“我”陷入了“困境”„„ 地洞内的一切设施的作用全是模棱两可,难以理解的。“我”的每一项行动都处在矛盾中,“我”像钟摆一样地来回奔忙,时刻处于不安中。

《地洞》通过对小动物心理状态的描述,惟妙惟肖的写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终日战战兢兢,没有依靠的恐惧心境。“生活中有种种可能性,而在一切可能性中反映出来的只是自身存在的一种无法逃脱的不可能性。”卡夫卡如是说。这样的人生观世界观,是虚妄的,是另类的,他血液中有对永恒的强烈渴望,他的脉搏里是对孤独的默默抗争。

艺术家的悲凉就在于这个现实的世界,和他们理想的世界有着太大差距。他们的癫狂他们的咆哮,是不被人理解的。他们宁可去放纵去沉沦,也不愿自己的灵魂受哪怕只是一点的玷污。他们或许是生活的弱者,但是他们生命的激情是无与伦比的。第三篇是《变形记》。一天早晨醒来,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母亲看到他的模样晕了过去,父亲哭了起来。格里高尔还因为这个丢掉了饭碗。格里高尔由人变虫以后,家庭的经济越来越困难,父亲、母亲、妹妹都出去工作,但还无法解决经济困难问题。为此,格里高尔心中非常伤心、惭愧。渐渐地,一家人的脾气都暴躁起来,格里高尔的心理负担也越来越重。终于,在一个“窗外的世界透进第一道阳光”的早晨,格里高尔的头无力地垂下,鼻孔里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离开了人世。

小说荒诞的情节中,赤裸裸地揭示人与人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小说的结尾令我心头为之一颤,我如鲠在喉,有种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的难受。格里高尔在挣扎中死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甚至比原来还要美好。格里高尔就像是被忘记了就像是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过是幻觉。在一场闹剧过后,生活又回归本初。这种人与人的维系,是多么令人心寒。卡夫卡用他手中的笔,写出了这辛辣的一笔。

卡夫卡为我们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让我们感到一阵阵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为人类的未来担忧。我始终相信,每位读者在读卡夫卡时都会有自己的感触、理解、认识、联想,并且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在这里,只是“成一家之言”,寥寥几字,不值一提。

第三篇:读卡夫卡的《城堡》

读《城堡》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布拉格,父亲是一个成功的犹太商人。卡夫卡曾攻读文学和医学,后屈从于父命在布拉格大学攻读法律,并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先后供职于一家保险公司和工人保险所,因肺病辞职。曾再度订婚,却因健康关系地直未婚。1924年死于肺病。主要作品当数长篇小说《审判》、《城堡》和短篇小说《变形记》,这些作品的主题、风格对后来的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凭借这些作品,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

K,本书的主人公,一个微不足道的土地测量员。克拉姆,城堡的最高统治者,全书情节就是围绕着K想尽一切办法要见克拉姆而展开。

城堡,这个看起来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一堆建筑,是最高统治权的象征,在这里,有一个庞大的官僚群,他们各司其职,整天忙碌于文山会海,然而却“相互遮掩,所以很难知道真正负责的到底是哪一位官员”。除了像机器一样批阅审查各种档案文件,他们最爱做的事就是睡觉,甚至在他们和当事人谈话的时候也可以睡着,对方的谈话对他们来说,就是催眠曲,“只有在谈话中才可能有睡觉的机会,大都是谈谈说说使我合眼的”,一位官老爷布吉尔如是说。在种极其枯燥而繁重的工作中,人也渐渐丧失了耐性,动不动就是火气冲天,大发雷霆。当然,工作还是要做,在疲倦的状态中工作,面对山一样的各种文件,出差错当然是常有事,用官老爷的话说,这当然是不可能避免的,也因此都是可以原谅的。所以,有的人,其命运就是这样被轻易改变的,“写字台上只要有一点变动,谁也不记得什么时候沾上的一块污点就给抹掉了,只要碰上这一类变动,都能给人添麻烦„„”另一位官老爷,一个高级秘书艾朗格这样对K说。的确没错,K的命运就是这样像被擦去一个污点一样摆来摆去的,他自己也不得不说“荒唐可笑的纰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不知道多少年以前,城堡想招一个土地测量员,招募了K,文件已经写好,只是由于“繁重”的工作和“可以原谅的疏漏”,这封文件就没有发出去。过了好多年,不知道是哪一个哪一级别的老爷或是办事官员(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被下面的乡村村民称为老爷的),用了哪一根“幸运”的手指抽出了那封都已经变了颜色的聘任文件。当然,他也根本不知道文件内容是不是早就已经失去了效力,他也懒得去审查一下时效,他只看到是放在应当发出去的那一栏里,把它抽出来传出去,就完成了他的全部工作。这样,K就接到了聘书,千里迢迢赶来赴任。当然,他是怀着无比的志向和雄心,以为会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而来的,并且,他还有这种自信。

他首先是抵达城堡下的乡村,这里的人都知道要来一位土地测量员,当然,他们也是刚知道的。尽管如此,K并不顺利。他先是寄希望于使巴纳巴斯,但是他渐渐失望了,因为,他久久等不到巴纳巴斯带来城堡的消息。但是,他并没有灰心,而是在努力搜索可以为他所用的目标。当然,只要能和克拉姆扯上关系的,他都会想方设法接近他,获得他的信任。

机会来了,那是他第一次到赫伦霍夫旅馆,女招待是弗丽达。她一看到K就有意向她卖弄风情,并且告诉K他是克拉姆的情妇。K就眼前一亮,以为抓住她,就抓住了通往城堡的大道。他很容易就得到了弗丽达,简直没有费任何力气,就像从桌上拿起一个酒杯那样,举手之劳而已。弗丽达还让他从一个秘孔看正在工作的克拉姆,K深信不疑。这更加坚定了他要见克拉姆的决心。可以看出,K想利用弗丽达的目的,但是,也说不清K到底是不是真的有一点爱着弗丽达。对弗丽达来说,她口口声声说要做K的妻子。在村子里人看来,他们简直就已经是夫妻了,而且,他们还以为,作为克拉姆的情妇——多么光荣而神圣、又值得羡慕的身份啊——“下嫁”给K,真是更加让人敬佩!

K不能做土地测量员的工作,因为他见不到克拉姆,因为“K是一个被克拉姆认为在路过时也不值得看一眼的人”。而校长又说这里并不需要土地测量员。尽管K极力辩解也是徒劳。但是,校长给了他一个去村小学做看门人的职位,K带着弗丽达去“上任”了。K丝毫没有放弃要见克拉姆的努力,为此,只要一有这方面的消息,他是不顾一切的冲过去的。然而K“现在明知道自己的前途只会是不断的失望,还得一个接一个地把它们都吞下去”。弗丽达越来越怀疑K对他的爱,她对K说:“你的奋斗目标就是用我这个人质去跟克拉姆打交道。在你的眼里我是无足轻重的东西,而这笔代价是你的一切„„ 我唯一的价值就是我一 1

度是克拉姆的情妇„„你把自己同克拉姆的会见当作了一桩买卖,一场现金交易。”这似乎深深击中了K要害,然而,为了能见克拉姆,主又算得了什么呢!他当然不会放弃希望。因为在K看来,他的道理是一个人应该努力往上爬,特别是处于底层的时候。一个人就应当利用一切可能给他带来希望的机会。

在学校的工作很艰苦,常常受到教师和一个女教员琪莎的责骂。但是,K都忍了,并且他说这是为了弗丽达才忍的,面弗丽达却怀疑,这都是为了想见克拉姆而忍辱负重,他们的感情开始出现危机,因为怀疑一但开始,信任必然松弛。不管怎么说,K是没有放弃的。

一天,一个大风雪天,他又想起了那个他差不多已经不抱希望的信使。因为他家在没有别的办法。这个傍晚,他没有和弗丽达打招呼,就跑去了巴纳巴斯家去打听消息。巴纳巴斯不在家,而他的两个姐姐奥尔伽和阿玛丽亚在家,阿玛丽亚向以往一样在照料父母,奥尔伽就陪着K聊关于巴纳巴斯的事。这一聊,却揭出了巴纳巴斯一家的苦难。

原来巴纳巴其的家生活很富足,父亲是一个出色的修鞋匠,而且还是村灭火会的骨干。然而,有一天,一切都变了。那是城堡赠送村子一辆救火车,举行赠送仪式的日子,在村民看来,这可是个重要的日子,因为,他们有可能见一些重要人物出场,那是他们羡慕、敬仰又畏惧的一些老爷们。他们会因为见到那些老爷而感到无上光荣,甚至会到处炫耀,以为他们自己成了老爷一样。所以,全村的人都出动了,那天,阿玛丽亚打扮的特别的漂亮,以致于别人以为他在那天一定会找丈夫的。在仪式中,他们都在紧张地观察某某老爷,阿玛丽亚的父亲看到了一位城堡来的救火会事务方面的权威人物——索尔蒂尼,他在家里常常提起他,却还从来都没有见过,所以现在“能够亲眼看到索尔蒂尼,实在是一件十分震惊、十分重要的大事情”。但索尔蒂尼在他们看他的时候并没有注意他们,他只是一声不响地站在救火车那里。他也只是在他们发现了他好半天才注意到他们的。他带着厌倦的神气打量着他们,最后眼光落到了阿玛丽亚身上,他一看到她就怔住了,跟着就跳过车辕来接近她。阿玛丽亚的父亲领着她们上前去,被他制止了。然而,他们都以为,索尔蒂尼看上阿玛丽亚了。

到了晚上,索尔蒂尼的一个信使隔着窗户,递给了阿玛丽亚一个纸条,上面写着极其下流的话。最后一段写着“你得马上来,要不然,我就„„”。阿玛丽亚看完,“实在没法再读第二遍,就把那封信撕碎了,又抓起碎片照准窗外那个人的脸上扔去,接着就关上了窗子”。就在这件事发生不久,阿玛丽亚家的情况整个都变以,所以找她的父亲订货的客户全都取消了订单,并且想法躲着他们家,并且阿玛丽亚的父亲也被解除了在村救火会的工作。这样,家境也一天天过得拮据起来。他们确信,一定是犯了罪,然而却不知道犯了什么罪,或者是“侮辱信使罪”吧,这个即使法律没有规定,律师也是可以给他们安上这个罪名的。

阿玛丽亚受到了惩罚,“当然不是执照正式的司法诉讼程序,她并不是直接受到惩罚,可是照样在其它方面受到惩罚”。这种不清不白,失去村人的信任,受到村人的蔑视,是让他们一家人受不了的,然而无论这家人怎样挣扎,依然失败了,他们并没有落得清白,而且一天天穷困下去了,“就在那个时候,人们才第一次开始用那种你现在所能看到的态度鄙视我们”,奥尔伽这样跟K说。在这个时候,阿玛丽亚的父亲“想亲自去打动官员们的善心”,所以他就一整天一整天地站在官员们通往城堡的路上等着请愿,但是一天天过去了,没有丝毫希望。起初,他回到家里还会跟家人说他一天发生的事,可是后来他就不再说这些事情了,“显然他放弃了打算在那儿得到什么收获的希望了,他是中把它看作是他的责任,一件枯燥无味的差事,才跑到那儿去呆上一整天的”。由于在大风雪里一站就是一整天,长期下来,他就得了风湿,晚上他疼得直哼哼。但他还是坚持要去,后来妻子陪着他,他的子女“常常看见产蜷在一起,坐在他们那个狭小的座位上相互偎依着,在一条薄薄的和盖不周全的毯子下面缩成一团,周围除了一片灰蒙蒙的白雪和雾气以外,什么也没有”。这样,夫妻两都害上了风湿。可是,他依然没有洗刷一家人的罪名,他们的状况更糟糕了。

奥尔伽有着自己的计划,就是让巴纳巴斯寻机会去做城堡的信使。他成功了,然而几年来,他并没有送过信,所以,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信使,这种状态除了痛苦,是没有别的好滋味的。这就是K为什么老对他失望的原因,因为,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一个真正的信使。所以,当巴纳巴斯接到一到任务,就像是受到了莫大的恩宠,而往往,他的任务没有丝毫价值。奥尔伽向K详尽地讲述他们一家人沦落的经过,K渐渐感到,他要彻底放弃在巴纳巴斯身上的希望了。而雪上加霜的是,此时弗丽达决定离开她,理由正如她先前怀疑的一样,不过还加上了K没有和她打一声招呼就去了那个尽人皆以为耻的家庭。

K彻底找不到通往城堡的工具了。然而他从巴纳巴斯那里得知城堡里的一个格拉姆的高级秘艾朗格书要下来村子里,下榻赫伦霍夫旅馆,并且还明说要会见K。K想抓住这个机会,他等了一整夜,人困得除了睡觉什么都愿意想的程度,他甚至可以不再要求见克拉姆,只要让他睡觉。然而他等来的是这样的消息,那就是艾朗格听说他和弗丽达很熟并且和她同居,而现在旅馆的酒吧间又需要她回来,所以K必须立刻准备让他回来。这就是K所听到的全部“希望”。

至此,K真的失去了耐心,失去了斗志,更失去了信心,他,只想睡觉。他最终屈服了,在现实面前,他听从命运的摆布,他终于明白,他“闹得太凶,孩子气太重,经验又太少啦”。他没了原来的那种倔强,也没有了那种自信,他终于“回归了现实”,他的雄心壮志,他的宏伟抱负,现在都成为昨天的故事。他终于接受了现实,他,是一个和别人没什么两样的普普通通的人。

这就是整部小说的主要内容,现在来谈一谈小说中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剖析力。这里只是选择他的视角中的社会现实这个角度。整部小说一共二十章,290页,而第十五章,即阿玛丽亚一家的遭遇一章就占了56页,差不多是全书的五分之一,可见作者用大力刻画这一章是有着深刻的用意的,当然,这一章也是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最为明显,也最为有力 的一章,他对社会的敏锐观察与深刻剖析也就集中在这一章,当然,不是说其它章节不反映作者的这一能力,尤其是这一章往后,基本上都是在体现作者的这一把握现实的能力。

如作者以巴纳巴斯当上一个似是而非的信使来描述奥尔伽的虚荣心(也是她们一家以及全社会的症状):“不过这是给城堡当差呀,不论怎样,这总算是城堡里的差事,至少人家会这么想。”当巴纳巴斯得到克拉姆的亲自指示时,卡夫卡夸张地写道:“唔,这可能是一个莫大的恩宠,连高级侍从都没有得到这样的恩宠,简直叫人无法相信,简直吓人”。

他描写城堡办事的状况,“总是拖拖拉拉,最糟糕的是你永远不知道拖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可以理解为这件事情正在考虑之中,但也可以理解为这件事还没有进行„„那就是,官方的决定就像大姑娘一样羞羞答答”。

而他剖析普通百姓与官员的关系,更是让人惊奇,他写道:“害怕官方是你们这里的人生来的脾性,它通过各种方式和各个方面影响了你们的全部生活,你们自己又尽量加强这种影响”。这哪里是在写一个村的百姓的心态啊,这分明就是作者生活的现实,这又何其的像我们中国的封建社会啊,即使是现在的中国农村,难道不就是这样吗?我自小就生活在农村,在那里,我度过了20个年头,这一切,我的体会和卡夫卡的描写几乎是惊人的一致。

卡夫卡还借奥尔伽之口这样描写官员的作风:“这些老爷们就是这样,当他们办完公事站起身的时候,他们不知道怎样打发他们日常的业余生活才好,于是便心烦意乱地说出了最粗野的话,不是每个人都这样,但是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女人和官员之间存在这种关系,请相信我的话,是很难断定的,或者不如说是很容易图断定的。因为在男女的关系中总会发生爱情。一个官员决不会有情场失意的事情„„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官员被女人拒绝过。”“老爷们说的话不要过于认真,在这种场合他们惯于说些动听的话,但是并没有多大作用,或者一点作用也没有,他们的话一说出口就忘得干干净净,当然,下次人们照样又会重新上他们的当的。”“官员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但也是片面的;一个官员在自己的部门里,只要听一句话就能领会的全部意义,但是把另一个部门的事情讲给他听,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解释给他听,他可以很有礼貌地点着头,但是际上他一个字也没有听懂。变是很自然的,即使是跟普通人有关的小公事——一个官员只消耸耸肩就能处理的小事情——如果你想彻底了解其中的一件,那你把一生的埋单花在这上面也得不到什么结果。”

在描写那些官员的爪牙时,卡夫卡写道:“他们简直成了一群没法控制的撒野的家伙,不是遵照规矩行事,而是任着性子胡作非为。”

同样卡夫卡以奥尔珈之中来描写城堡对于个人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想跨入城堡或在城堡工作的人来说:“谁要是能在城堡里效劳,他就能为他的家庭做许多事情。”在城堡里工作,“至少你得到一个好处,那就是你在现场,你可以注意有利的机会,你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尽管你不是雇员,碰上好运气,自会遇到工作。也许当时正式雇员不在身边,于是一声‘来人哪’,你应声跑上去,你就变成了一分钟以前你还不是的那种人,变成了一个雇员。”“碰到这种机会,单凭一句话、一个眼色、一个任凭的手势,获得的成绩反而比终生苦斗要大行

多呢。”现在不是这样吗?全世界都不是这个样子的吗?恐怕不止是在政府机关,在太多的场合,这种事都会发生,机会,就是这样,可以让一个人在最短的时间平步青云,也可以让一个在更短的时间一无所有。

K开始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城堡来的老爷总喜欢用夜审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他还以为那些老爷都习惯于夜里做这些工作,白天忙别的事去了。可是后来他明白了,“原来说到头来,夜审的目的只是为了要调查申请人,那帮老爷在白天看到申请人实在不顺眼,在夜里灯光下看到这副模样,就有可能在审问后睡觉时把这种丑态忘个干净。”这就是官员对于百姓的态度。

卡夫卡的刻画人物最具特色的不是通过小说里的三个女角色,即弗丽达、奥尔珈和赫伦霍夫旅馆的女仆年轻的佩披。她们三人在小说中的几段较长的陈述中,很难区分谁的话更有道理,也难以分辨出谁是谁非。先是弗丽达怀疑K对的爱的那段话,听起来,她把一切看得很清楚,K就是她说的那回事。然而,在后来第15章中,K听奥尔珈的讲述中,她把弗丽达对克拉姆的爱情与索尔蒂尼对阿玛丽亚的“爱情”作了比较,并且否认了弗丽达一直挂在嘴上的“依然爱着克拉姆”。而在最后佩披的口中,更是起了极富戏剧性的变化,佩披说关于弗丽达是克拉姆的情妇,以及弗丽达对K的爱情,都只不过是弗达玩的阴谋而已,因为,她想以这种方式业使自己保持在旅馆长胜不衰的地位。佩披说弗丽达只不过是脱口一套鬼话来骗人上当,只不过大家没有来得及把她看个透,至于她是克拉姆的情妇,那也只不过是她故意制造出一些迹象,然后对传言保持沉默,这种伎俩就使得别人真的以为有那么回事。这样久而久之,她就真的成以众人眼中的克拉姆的情妇,“连克拉姆都中意的人,旁人怎会不中意呢„„酒吧间里需要的正是这流姑娘。”至于她和K离开旅馆,那也是因为她越来越看出自己不像以前那么红了,就玩了一出桃色新闻,借此重新引起众人的注意,好保住她在旅馆里的地位。实际上是她利用了K,并且成功了!

姑且不去管K坚决不信的态度,但就这样的写作手法,一种带着梦幻眩晕色彩的气氛,早已让人不知谁对谁错,好像谁都有错,又好像谁都没有错,究竟问题出在哪啦?这或许就是作者高明的地方,以这种方式来刻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道不比是非分明更接近现实吗?现实之中,我们又能真的确切的分辨究竟谁是真的对,谁又是完全的错呢?没有,也不会,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这样“糊涂”的关系,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不也是有这种意旨吗?

最后,关于卡夫卡的写作手法,或许是他最大的成就,他揭示现实的荒诞、非理性和自我存在的徒然无望、痛苦、孤独,以及他的夸张、讽刺、比喻和幽默艺术手法,激发了二战后在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和在美国出现的黑色幽默小说,他也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

2007.10.26

第四篇:读 后 感

读 后 感
苏海洁 四(4)班

今天,我读了《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 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碎了小红车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 己姓名、电话的字条。后来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故事中的“我”非常的诚实,我们要向他学习。因为“诚实”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做人最起码、最基本的品质。我们也要 向小红车的主人学习,因为他懂得信任别人。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诚实守信。记得有一次听写时,我写错 了一个词,王老师在批改时未发现我写错了,居然给了一百分。后来 我发现错了一个词,然后就去找王老师,告诉她我错了一个词,她夸 我是个诚实的好孩子。诚实是做人的根本,没有诚实的品格,就不会赢到别人的信任。一个诚实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一定会成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都 能承担起责任的人。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第五篇:读 后 感

读 后 感

素纸浅痕,折出世间沧桑;纤手轻绕,阅出人生百态。

——题记

(一)读红楼,解人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社会的史诗,一段历史的缩影。

思绪在飘飞沉浮,丝丝缕缕地穿过遥远的时光。那竹影疏动的潇湘馆,墨香盈室,书香沁耳的闺房,一脉心香拈花烛的诗情,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画意。惜物怜人,纤感如丝的葬花词„„黛玉——终究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的香魂永逝,宝黛爱情的悲剧。又岂是一首葬花词所能诠释的。这是一个家族由兴到衰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个封建社会最彻底的赤裸展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千丝万缕的故事情节。以宝黛爱情的悲剧为线索,以宝黛对独立自由婚姻的追求,对个性的追求同封建礼教的矛盾为线索,展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兴盛到没落的全过程,由此折射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规律。

《红楼梦》最彻底的将不同人的本性和个性完全的展示了出来,黛玉的忧郁与坚韧,宝钗的智慧,宝玉的顽劣与刚柔并济„„而不管每个人的个性多么的迥异,他们都有自己的欲望,我想这是导致这场悲剧最原始的因素,每个人的欲望不同,必然的冲突使得斗争萌芽,由此而来的明争暗斗使得四大家族紧密相连,最后终于都没落在欲望的洪流里。

《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庄子》曰:“夫生者人人之所欲,忧患与劳苦者,人人之所物也。然则讵不人人欲其所恶而恶其所欲欤?将其所恶者固不能不欲,其所欲者终非可欲之物。”

“其所欲者终非可欲之物” 而每个人却都力争其所欲,所以终究都逃不过苦与痛的折磨,逃不过毁灭于其所欲之物非可欲之物的命运。

人生本不该有太多贪念,而应知足常乐,乐其所得。我想这是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给我最多的启示。

(二)读海子,话生命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去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多么惬意的生活,多么美好的愿望。可是海子却卧轨而逝,必然在这之前他是经历过痛苦挣扎的,而挣扎的背后却是现实这股胁迫的力量在摧残着一个才子渴望圣洁的心。我心飞翔,却没有广袤的天宇来承载。当海子绝望的写下《死亡之诗》的时候,我们似乎能看见那滑落在诗篇上的两滴清泪,我们似乎能听见他心里深深的在呐喊:“漆黑的夜里有一种笑声笑断我坟墓的木板,你可知道这是一片埋葬老虎的土地„„”那是怎样不为人知的凄凉心境,那是多么痛彻心扉的对生活多么热爱却又对现实多么无奈的哭泣。最终,他还是选择而来离去,冰冷的铁轨带走了一个诗人最纯真的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铁轨蔓延,车轮将鲜红的生命延伸在无尽的远方,到达的是另一个最美好的天堂。

这个渴望飞翔的诗人注定死于大地,但是谁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种飞翔,从而摆脱漫长的黑夜、根深蒂固的灵魂之苦,呼应黎明中弥赛亚洪亮的召唤? 海子虽然选择归去,但是我们更应该去读懂他的思想,他内心深处最深刻的东西,他是热爱生命的,也是渴望美好生活的,他没有一个精神的支撑力量,而我们有很多的理由去珍爱生命,体验生活的真谛。

(三)读三毛,最动人

她曾说过:“如果我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的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三毛,最终用她的决绝,给无数热爱她,热爱她文字的人们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背影。那朵顽强绽放在撒哈拉沙漠上的奇葩,成了多少人的梦里落花。

世间痴情女子,三毛数最。她曾经写到: “我在心里对你说--荷西,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这一句让你等了十三年的话,让我用残生的岁月悄悄只讲给你一个人听吧„„结婚以前在塞哥维亚的雪地里,已经换过心了,你带去的那颗是我的,我身上的,是你.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我们无从去寻觅这段凄婉爱情背后更多震撼心灵的故事了,但是我们深刻的记住了这个为爱如此痴心的顽烈女子。的确“天空没有痕迹,但我已飞过。”这就是三毛,我们还未阅尽她的整个人生,她却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最美的悬念。她有着卓越的才华,她写过最美的词章,然而,最动人的是三毛,她才是故事的女主角。我们读她的作品,更多的是读她的人生,读她的内心世界。作品来源于作者的内心,我想三毛的内心不仅仅是她的作品能表达完全的。她本人才是最值得一读的一本佳作。

下载读卡夫卡后感[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卡夫卡后感[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后感

    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后感 ——浅议幼儿园的环境布置 西塘镇中心幼儿园何叶花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用)》的全面贯彻和落实,幼儿园的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发展,与......

    读 后 感

    读 后 感 这几天我看了朱自清的散文集,现在由我来介绍这里的文章并附上个人的读后感言。 《背影》这篇散文通过描写父亲送儿子远行的一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匆匆》讲......

    读 后 感

    读 后 感 大家一定读过《水浒传》这本书吧,里面讲了许多个英雄好汉的传奇故事,比如说《拳打镇关西》、《景阳冈武松打虎》、《李逵沂岭杀虎》、《三打祝家庄》、《大破连环马......

    读 后 感

    读 后 感是刚入职的时候拿到的这本书,厚厚的,沉甸甸的,有点旧。办完入职手续后就拿了回来,放到一边,便好久没再理会。些许是因为有点忙,些许是因为懒得去看,总之是好久没有动过。一......

    读 后 感

    读 后 感 ----四川师范大队附属实验小学 四年级九班郑智轩 我阅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之后,我知道了《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个美国著明小说家马克.吐温在(1835年—1910年)的......

    卡夫卡名言

    卡夫卡名言1、没有拥有,只有存在,只有一种追求最后的呼吸、追求窒息的存在。2、只建巴比塔而不去攀登它,加入这件事可能的话,那么这桩工作一定会被允许的。3、青年充满阳光和爱......

    卡夫卡语录

    卡夫卡语录1、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背负的铁栅栏后面,所以现在写动物的书这么多。这表达了对自己的、自然的生活的渴望,而人的自然生活才是人生,可是这一点人们看不见。人们不愿......

    卡夫卡读后感

    谁是卡夫卡 ——读尼古拉斯·默里《卡夫卡》 “我想起了我是谁……我必须回到黑暗中去,我不能站在阳光里,我绝望了,真像一头迷途的野兽。关键的问题不是这里的噪音,而是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