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年文化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17:2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地方年文化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地方年文化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地方年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地方年文化的调查报告

年级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实践时间:年

日到年月1月日

对于中国人来说,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闹节日,正是源于对年的喜欢和尊崇,形成了各色各样的年文化,地方年文化更是独具特色。于是,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且不说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吊钱、年糕、糖瓜、元宵、空竹、灯谜、花会、祭福、拜年、压岁钱、聚宝盆等等这些年的专有物事;打个比方,单说饺子,原本是日常食品,到了年节,却非比寻常。从包饺子“捏小人嘴”到吃“团圆饺子”,都深深浸入了年的理想与年的心理。通过此次调查,我希望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地方年文化特色,更好的体会到年的韵味。

传统过年习俗之所以穿越千古而不衰,因为其间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过年习俗是先人在和自然、社会的互动中汰选下来的优秀的文化形式,是最符合国人习性的做法。比如登门拜年,最主要的就是通过登门这个细微动作,将对亲朋好友最坦诚的关心、温情、挂念,用面对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就算曾有过不愉快和小摩擦,也可通过登门拜访,解开疙瘩,达成最大化的和谐。这时候,我们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不是狭隘,而是宽广、坦荡。所以,在老家过年,大年初一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走街串巷、登门拜年,那个热闹劲儿,让年文化有了人气,也将更多精神慰问撒播到了千家万户。

年前几天我和同学就一起去街上感受这浓浓的年味了,街道上此时真是热闹非凡啊,街边和拐角摆着各式各样的春联,还有各种炮竹让人眼花缭乱,年画和对联上色彩斑斓,通过销售方我们了解到,瓶子表示平安,金鱼表示富裕,瓜蔓表示延绵,桃子表示长寿,马蜂与猴表示封侯加官,鸡与菊花都表示吉利吉祥„„今年最重要的角色当然是兔子了,各种兔子的年画应有尽有,兔子更是象征着朝气与活力,新的一年,人们的生活也会蒸蒸日上。其实生活中的一切形象,都用来图解理想。

我的家乡水泊梁山县,充分挖掘梁山水浒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梁山节庆品牌,策划推出了2011年“好客山东贺年会 梁山好汉过大年”系列活动。在围绕元旦、春节和元宵节三大节点,在成功举办了元旦“水浒山寨迎新年,梁山好汉送吉祥”活动之后,“敲响平安锣,喜擂吉祥鼓”、“扈三娘比武招亲”、“水浒文化大看台”、“梁山古街贺新春”、“梁山好汉抢福”、“梁山好汉闹元宵”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春节期间将在水泊景区精彩上演;今年的贺年会,梁山景区把重点放在了“梁山古街贺新春”的古街民俗展示上,届时除了独特的风味小吃外,民间杂耍、喜庆秧歌、山东快书、莲花落、山东梆子、渔鼓、骑马、射箭和敲平安锣鼓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演绎活动将在梁山古街集中展演;安排了水浒情景剧“好汉大聚义”、“好汉迎宾”、“真假李逵”等特色演出,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水浒文化的独特魅力。走过梁山古街道,游过梁山老山寨,我不由得感觉到了历史的年味来不曾远去。

说完家乡再说说别的地方的年文化吧。凑着年假,我去了表姐家,也感受了一把山西的年味,真是不去不知道啊,山西民间窗花,地域特色鲜明,内容形态极为丰富,只要是老百姓熟悉而感兴趣的事物,几乎都是窗花创作的依据;至今流行于吕梁山区的中阳民俗剪纸、流行于晋北广灵与灵丘的染色剪纸、流行于晋南和晋中广大区域的民间剪纸,都是发端于年节、蕴含丰富信息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山西民间还流行在门楣上张挂彩色门笺的风习,通常是四张彩纸上书写 “迎喜接福”、“喜迎新春”、“风调雨顺”之类的词句。它与春联一起,形成了民间直接以文字形式彰显节日喜庆的风俗事物,具有色彩强烈、词句朴实、寓意明显的特点。

初一是最热闹的。很长时期中,大年初一第一件重大的活动就是凌晨点旺火接神。民间俗信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等诸神上天,初一五更要回来和人们共度年节,因此民间讲究初一五更时分要接神。后来人们越接越早,清末民初许多人家一过子夜就开始接神,俗以为晚了接回来的就是懒汉神,对一年中的农事活动不利。接神时,男性家长率几个子孙端上事先摆好的供盘香表,等到院中点燃旺火,众男子磕头叩首接神。

天亮后祭祀神位和祖宗。家长带领全家依次给各神位点蜡、敬香、摆供、敬酒,三跪九拜。设在院中的天地神谓之全神,神龛上书“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供品最丰富。晋西北地区,习惯摆五盘炒菜、五盘凉菜、五盘干鲜水果、五盘油炸小吃、五盘特制花馍,取五福来临之意。祭祖宗的隆重程度与祀神一样,家长率全家男子向祠堂或家中的祖宗牌位祭祀。祭祖毕,当场按辈分大小,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

我们通过调查知道,原来拜年也是有很多讲究的。拜年当地重要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拜年可分为家拜、近拜、远拜和团拜等形式。家拜是一家人中小辈给长辈磕头,如今多数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礼。近拜是给本村未出五服的长辈拜年,进院要先拜神祖,然后给长辈磕头。远拜是本村亲朋好友间的互拜,只拜人,不拜祖。五服之内须面拜,亲友则可让子弟代贺。旧俗晚上去者,谓之拜夜年;初十之后去者,谓之拜灯节。清末至民国时期,同辈相见拜年要拱手作揖以示礼貌;晚辈拜年时要先到祖先神祇前叩头请安,然后再向长辈磕头。晚辈给长辈拜年后,长辈要给晚辈未婚子女“压岁钱”。拜年风俗对社交礼仪的演变也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山西省各级机关单位、厂矿企业流行团拜风习,年节假期一过,人们在上班时相互贺节拜年、道喜祝福;有些行业春节不能休假,领导及亲友也会组织现场慰问、共庆佳节,是谓团拜。

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第一天,禁忌颇多。说话都说吉利话,做事要特别小心谨慎,忌打碎碗碟。万一失手打碎碗碟,不要说话,悄悄将碎片捡起来扔到井里或窖里,意为破财不外流。如今,无论年节或平时,遇到失手打碎碗盘的,都会不失时机地说几声“岁岁(碎碎)平安”。人们对付触犯禁忌的行为自有一套“破解”的方法,一来求得心理平衡,二来趁机增添喜气。这些和我们这边都差不多的。

初二日,山西大多数地区开始走亲戚。晋北和晋中多在初二回娘家,晋南多在初三。民谚有“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这正同如今正月初二上午满街巷携夫牵儿回娘家的城乡景观相映成趣。大同一带则有正月初一接待女婿的习俗。晋南的新绛,初二是娘家去看望出嫁的闺女的日子,去时抬着食箩,担上食盒。一箩油食,一箩馍,礼品很重,尤其第一年,花样齐全,相当排场,一般是让外人欣赏、赞扬的。婆家取礼极轻,如果没有公婆就不取油饼,有则取。油饼表示敬老。回礼一般也是回馍,故有民谚道:“河东人情薄,总是馍换馍”。”

山西万荣农村视初二为鬼节,民国《万荣县志》载:“二日,新丧之家,亲戚咸来烧纸,女家特送锞串悬门首,邻里皆送锞纸,名曰‘首节’。”有的人家因不忍搅扰对新丧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停止拜年:“二日午前,新丧家门前插纸幡,曰‘过二节’。乡党俱送纸锞,己制止。是日,不拜节。”今万荣县人初二仍不出门拜节而在家祭祀。晋中祁县也有出嫁女子初二祭去世父母之习,故不能在这天回娘家拜年。初三是看舅的日子,甥男甥女或单独去,或和父母一同去舅家看望姥姥和舅父母。

我们通过调查还了解到,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也有称之“送穷节”的。晋南个别县称“鬼节”,晋北地区,民间用彩纸剪成人形,让小孩去街上相互交换,把自己的纸人送给别人,称为“送走穷媳妇”,把别人的换回来叫“得到有福人”。朔州一带则剪彩纸作女子形,于五更送之街头丢弃,曰:“送穷媳妇出门”。寿阳县也有剪纸作五穷妇丢弃门外之习,谓之“送穷”。这些习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鄙视妇女的宗法观念在民众中的恶劣影响,许多人把家境好坏归罪于娶进门的媳妇身上,于是附会形成了此习,如今妇女的社会地位已极大地提高,“送穷”习俗已成为民间一种普遍的娱乐形式和禁忌遗存。过去,晋西北地区许多村落,太阳出来要掀起炕席,打扫炕土倒掉,称为“送穷”。晋东南则习惯将烂衣破衫扔到院墙外。当地人传说古代高阳氏之子正月里穿一身破烂衣服牞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后来惨死在街头。民间遂扔衣表示祭祀,故称“送穷鬼”。晋南民间传说古代颛顼时期,闾中生下一男孩,穿上新衣就哭闹,不是撕破新衣就是故意在屎尿中打滚,人皆呼其为“穷子”。所以晋南有些地方在这天掏院厕将粪送出门外,称“送穷子”。山西大部分地区,将元日以来积存的垃圾于此日倒掉,亦谓之“送穷”。

过了初五,春节期间所有禁忌开始解除。破五以后人们开始干活,过年的气氛日渐稀疏,所谓“五日年下”即是指此。

各具特色的年文化真是给我们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在中国文化正在日益流失的今天,守住我们的年文化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第二篇:年文化调查报告

年文化调查报告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这个重要节日,有许多方法。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就拿贴春联来说吧,它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中华人老是喜欢用谐音说一样事物,为的就是给大家沾一点喜气、讨一点吉利,在以后的日子里顺顺利利,把福字倒过来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人家要在过年的时候往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福到家了”。

年文化真是多种多样,除了这些还有“扫尘”、“贴窗花”、“爆竹”、“拜年”等等,我妈叫我回家吃年夜饭了,下次再跟你们说,再见!

回澜小学四年级:胡敏杰

第三篇:关于年文化的调查报告

本文由18珊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关于年文化的调查报告

一、年的起源 “年”,原不是节日,而是一种动物。传说在远古时候,这种动物非常的凶残。它们聚集在一起,一出动,多则上千只,少则几百只。每到严冬,就出来觅食,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种动物就要遭殃。据说,一群年一次可吃掉上百只虎豹 熊罴和几十个人。一到冬天,群民都得集中力量和年作斗争,一直到春暖花开,气温上升,年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了免受年的危害,每当冬季来时,人们都要 提前把出外打猎的亲人叫回来,团聚在一起,而且都群居大洞穴中,每个洞穴中 多达百人。在与年的斗争过程中,人们还逐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发现年虽凶恶性 残暴,但它最怕火,一见火光就拼命逃跑。所以人们一旦发现年群来犯,就迅速 点燃早已准备好的火把,手持武器呐喊助威,直到把年群全部都赶走。第二天,住在各洞穴里的人们早早起来,互相问好。如果大家都平安无事,就互相拱手作 揖,表示祝贺。小孩子还要跪下给大人嗑头,感谢大人保护他们小一辈。以后,便逐渐形成了大年初一作揖磕头互相拜年的习俗。黄帝统一各部落后,带领群民抵抗各种自然灾害。为了彻底解除年对人们的巨 大威胁,黄帝与应龙、力牧等大臣一起商议采取什么办法。有人主张迁居,有人 主张捕杀。最后根据黄帝的意见,大家都同意采取彻底消灭的办法。于是,当严 冬来临时,各部落都组织一支百人的队伍去捕杀年群,经过十几个严冬的不断捕 杀,年越来越少,成群结队的年再也看不到了。可是,年并不甘心就这样绝种,传说它又变成了一只九头鸟,一到大年三十晚 上,就飞出来用鼻子闻各家各户飘出的香肉味,闻着闻着,嘴里就流出来带血的 涎水。这种带血的涎水掉到谁家院里,谁家第二年就要倒霉。后来,人们发现九 头鸟最怕烧柏树叶的烟味。所以每到冬天,人们就采集柏树叶,等到三十那天晚 上,家家户户都把柏树叶烧起来,升起滚滚浓烟,吓得九头鸟再也不敢飞出来了。从此后,每逢过年三十晚上,烧香便成为一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二、年文化小知识、大看台

1、小年习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 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 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 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 拜物教的痕迹。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 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 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 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 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 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

节日。

2、除夕之夜 除夕:读作 chú xī ;英文: Chinese New Year's Eve,又称 Lunar New Year's Eve。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 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

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

3、大年初一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这是我国民 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 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 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 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 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 这个节日。

4、元宵佳节

北京上元灯会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 2000 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 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 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 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 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 佳节,其乐融融 [1]。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 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 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 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 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 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 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 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 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 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 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美食——元宵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 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 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 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 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 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 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 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如何继承和发展以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 传统道德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时代精神文明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但往往优秀的道德文化,一方面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营养,另一方面 也是具有深刻的历史局限性,并呈现了精华与糟粕相互交织的复杂状态,仍需我 们作出科学的合理的自觉的选择,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提 高自身判断优劣是非的能力,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文化,继承和发扬中 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的改革必足于 本国实际,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力,国势利导,努力寻找传统和现实 的结合点,扬长避短,超利避害,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传统,才能最大程度上提 高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否则就会无原则地,失去理性地否认“自我”,陷入 迷茫之中,最终背离社会主义大方向。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统 一的高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文化。

2010 级 9 班 许莹莹

第四篇:关于绍兴特色地方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绍兴特色地方文化的调查报告 法学102班孟笛青学号:1024110224 文化,是一条生生不息的血脉;文化,是一股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文化,是一幅展示民族骄傲的画卷。深厚的文化积淀,优秀的文化基因,在中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为我们开展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的家乡——浙江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长三角南部,东连余姚,南临台州,西接萧山,北隔海湾与嘉兴相望。绍兴古称“会稽”,是中国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城市,也是春秋越国、吴越国、南宋等朝代的古都,有“会稽天下本无俦、天子之城、天上仙都、泱泱大邦”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绍兴人民丰富了这方沃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越文化。因此,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绍兴人,我感到非常自豪,同时这也激发了我对家乡文化习俗的兴趣。于是,在寒假里,我通过上网搜集资料、走访了本地的年长老人,对绍兴的地方文化做了一个简要的调查。

一、节气文化

1、春节。正月初一,为春节之始,又称“新正”、“大年初一”,是绍兴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在这一天,绍兴人一般会在大清早放开门爆竹,寓意“早放(爆竹)早发(财)”,然后便置办年货、贴春联、在凌晨放烟花。今年,为了保护大气环境,政府号召群众少放烟花爆竹,但是爆竹声的此起彼落还是为新春增添了一份喜庆气氛。此外,在大年初一的早上,绍兴人通常以汤团、如意糕作早餐,并吃福橘。走亲访友时,主家也会以元宝茶待客,茶水中循俗置金橘、橄榄、蜜枣等,寓有团圆、如意、幸福等祝愿。

2、元宵。绍兴于元宵前后举行灯会之俗历史悠久。元宵前二日即正月十三日,俗称“上灯日”。入夜,开始悬灯挂彩,历时6天,至十八日方休,故此日又称“落灯日”。位于绍兴戢山街书圣故里的元宵灯会一直是绍兴的一大特色,这几年几乎每年都会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关顾。今年的灯会灯彩殊形异制,或模拟飞禽走兽,或仿制楼台亭榭;或使灯彩旋转,名为“走马灯”;或于灯上悬挂灯谜,任人猜射;灯彩内容从“五谷丰登”或“观音送子”、“如来念经”等发展为表现建设成就的文字或图案;灯内的照明亦从蜡烛等改为电源灯。

3、春分。春分,农民将余下的水稻、黄豆等种子磨粉蒸糕,糕面置红枣,俗称春分糕,用以食用及馈赠亲友,寓祈祝新年五谷丰登之意。这一习俗在乡间仍然存在。

4、清明节。清明节是绍兴大节,习俗甚多,有祭祖、扫墓、踏青、插柳戴花、放风筝、荡秋千、焚火、蹴鞠(皮球)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祠堂祭祖之俗今已不复存在,但偶有于家中设祭拜祖先者,俗称“拜大人”。大多数人都会在清明前后去公墓上坟。此外,学校偶尔也会于是日组织学生来到市区的府山公园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5、端午节。节期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

五、重午、天中节等。在这一天,绍兴人一般会截菖蒲为剑,与艾叶同插于门窗、床铺,也会食端午粽,亦有食“五黄”(黄鳝、黄瓜、黄鱼、黄酒、雄黄豆或黄梅)及苋菜、荷包蛋之习。俗传雄黄可祛邪,苋菜可避痧,荷包蛋可免因淋雨致病。此外,由于环城河围绕着绍兴城区,因此每年的龙舟竞渡也引来沿途市民争相观看,共同享受端午文化带来的节日快乐。绍兴的龙舟两侧都绘有精美的图案,龙头、龙尾高高扬起,十分威武,极具绍兴民俗特色,观赏性很强。

6、中秋节。节期八月十五日。旧俗于是夜置月饼、老南瓜、水果等于庭院,焚香点烛,拜月亮婆婆。绍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礼拜后家人围坐赏月,祭品依然陈之桌上,让月光照射,俗谓“取月华”。如今,盛行中秋赏月,家人欢聚,分享月饼,亲友之间亦以互赠月饼为时尚。中秋节寓人月双圆之意,亦称团圆节。

7、冬至。又称“长至”。一年中,此日夜晚为时最长,故民间有“困(觉)要困冬至夜”之说。绍人重视冬至,不仅须去先祖坟顶加土添泥,且祭祀祖先,称“做冬至”。谚云“冬至大如年”。是日比户团聚宴饮,一如除夕吃年夜饭之俗,然亲朋间互不拜贺。此外,尚有吃馄饨之习。忌讳甚多,如忌说不吉利之语,忌吵骂滋事,妇女不归宁,出嫁妇女务必于是日回夫家等。

二、饮食文化

1、黄酒。绍兴黄酒已有2500年的历史。南北朝时,绍兴酒被列为贡品,到了唐宋两代,绍兴老酒更是越酿越精,闻名遐迩。绍兴老酒用精白糯米、优质小麦为主要原料,汲取得天独厚的鉴湖之水酿制而成。同时,采用不同的配方和酿制方法,分成加饭、元红、善酿、香雪、花雕等品种,各种酒都有其独特的风味,是饮料酒中之佳品。用绍兴老酒作调料烹饪菜肴还能增加美味。绍兴酒也是配服中成药的理想药引。

2、霉菜系列。绍兴人对“霉”字似乎情有独中,霉出来的东西,并非腐败之物,而是“腌”的派生物。绍兴人常吃的霉笋、霉干菜、霉千张、霉毛豆、霉豆腐等“霉菜系列”,其实又咸又香,非常下饭。绍兴霉干菜除了用来作佐餐外,还被作为焖肉、烤笋、烧鱼、炖鸡、蒸豆腐等各式菜肴的辅料,这样可以使得菜肴更加清香诱人,开胃增食。

3、酱腌类、糟醉类食物。绍兴喜欢以酱腌的方法来制作莱肴,岁月的积淀,众多的组合变化丰富了酱腌菜品,构成绍兴菜肴中的一大风味。每逢腊月年边,家家廊下,酱腌制品挂晒满竿,比如酱鸭、酱鹌鹑、酱肉等等,给水乡平添了一份过年的气氛。糟醉风味历来也是绍兴菜肴中最家常最受青睐的菜品,食后回味无穷,赞语不绝。糟鸡、糟鸭、醉蟹、醉泥螺等等,其调味品均依赖绍兴黄酒独有的天然风味。“菜不醉人人自醉”,“醉死槽丘终不悔”,绍兴人对“醉”、“糟”两味情有独钟。

4、绍兴香糕。绍兴香糕是清朝皇宫的八大贡品之一,早有“进京香糕”之美誉。绍兴香糕用精白粳米磨成米粉,配上适量的中药丁香、砂仁、白芷、豆蔻、大茴和研成粉末的食用香料,再伴以纯白砂糖,和粉成型后,放到白炭火上烘焙,这样焙制的香糕黄而不焦,硬而不坚,口感松脆香甜。

5、茴香豆。人们对茴香豆的了解一般是通过鲁迅先生的文章。茴香豆无论如何是与孔乙己脱不了干系了,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姿势,关于“茴”字的四样写法的迂腐以及数茴香豆的那句“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早已深入人心。于是,茴香豆成为人们到绍兴游览必尝的一味小吃。用干蚕豆与茴香、桂皮、食盐和食用山奈入锅,文火慢煮,煮干水分后,揭锅冷却,即成茴香豆。这种茴香豆呈青黄色,表皮起皱,豆肉韧软耐嚼,清香味甘,是绍兴几乎所有酒店四季常备的一种下酒物。

三、调查感悟

由此可见,绍兴的地方文化的确是丰富多彩,方言土语、物产服饰、茶馆酒肆、舟船交通、社戏赛会、四时八节、婚丧礼俗等等,现今仍能较为清晰地传承着往日风情的以酒店、酒俗、社戏、“三乌”等最具代表性。然而在调查中我也发现不少古老的越地传统文化正在被无情地吞噬着。因此趁寒假,我也前往了市区的稽山中学、建功中学等学校采访了一些同学。大部分同学还是了解重大的本地习俗,如祝福,送灶等,但很多相对不重要的节日习俗早已经忘却。部分同学表示主要是因为家中没有相关的传承这类传统文化气息的氛围,通俗地讲就是家里的父母忙于工作或者没有这方面的特有的意识,渐渐的已经开始淡忘这些传统习俗,甚至是抱着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在进行。

因此,我建议学校及社会应该积极营造一个学习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如各大中小学校可以开设一些绍兴文化课,旨在培养学生们牢记绍兴传统文化,牢记祖先们宝贵的精神遗产,并将它们继续传承下去。这样才能让浩荡千年的古越文明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长河中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第五篇:地方文化考察

大学四年可谓是人生最宝贵的四年,这大学四年我们将逐步的从学校走入社会。学习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书本上的学习。而是一个广义的,不仅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习怎样与人交往,怎样提高自己的能力,怎样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现在的我已经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我要好好计划下如何度过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不能继续浑浑噩噩下去。

在11月份有一次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我要在这将近2个月的时间里认真消化各科的知识,熟练掌握,争取通过这次考试。在这段时间里我要充分利用空余的时间来学习,对于会计的内容我不熟悉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让自己可以做到把知识点都记住。当然这只是我最近的一个小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还不能放松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大三是到了快要把自己抛向社会的时候,因而要多打听求职信息、面试技巧和职场需求情况,请教写求职信、个人简历的经验,并在假期开始为自己心目中的职业进行实践。在这个阶段我要开始为以后的事业编制考试做准备多多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只有早点开始做准备才能让自己不会显得匆忙。关注考试资讯,尽可能多渠道地搜罗各种资料。在下学期我要努力让自己通过英语六级,对于英语其实我真的有点无力,但是我还是会很认真的去对待,我相信我努力了就会有一定的收获。

大学已经过去一半,在后一半的时间里我期待着自己的改变,为自己努力,为自己奋斗,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拓展自己,让自己在踏入社会时不会显得那么的局促不安,好好奋斗吧!

下载关于地方年文化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地方年文化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天水地方小吃文化浆水面田野调查报告

    民俗学田野调查报告 题目:天水地方小吃文化浆水面田野调查报告 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年级:2014级中文一班 学号:2013370220 姓名: 李原 完成日期: 2016年12月16日 天水地方小吃文......

    文化调查报告

    文化调查报告 ——千年古刹龙兴寺 塔子坝,是过去彭县最闹热的地方,因在龙兴塔南边得名。据说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彭县第一次旧城改造时,撤除了梵音街,鞍子街,留出来一条县城里最宽......

    XX年暑假社会实践乡村文化调查报告

    XX年暑假社会实践乡村文化调查报告 盛夏的天气,烈火般的阳光,晴空万里,大自然中到处充满着和谐的气息.在7月21日至7月23日这三天的时间里,我来到了平江县三市镇这片充满生机......

    地方文化资源策划

    白洋淀芦苇文化岛项目策划 一、项目简介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东部,地处京津石腹地,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湿地。其中安新县境内312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85%。......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一、湖南境内的重大考古发现和传说 1、湖南境内著名的远古遗址距今时间、所在地及重要考古发现、 _______:_____,距今1万年左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初中毕业会考重点 一、湖南境内的重大考古发现和传说 1.识记:湖南境内著名的远古遗址距今时间、所在地及重要考古发现 玉蟾岩遗址:道县,距今1万年左右。是目......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1、地理位置:湖南位于祖国的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是祖国东部沿海与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由于大部分地区位于洞庭湖以南,故名湖南。北邻湖北省,东邻江西省,南邻......

    2012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一、湖南境内的重大考古发现和传说 1、湖南考古发现中,存在时间最早的是(彭头山遗址), 彭头山遗址发现于湖南(澧 )县,距今( 8800 )年。出土了1万多粒稻谷和大米,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