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石油上游信息化建设加速
中国石油上游信息化建设加速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王晶)中国石油上游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10月下旬,中国石油14个油气田企业正式推广应用勘探开发数据模型(EPDM)1.0版。数据模型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由中国石油主持研发的EPDM数据模型,涵盖物探、钻井、录井、测井、试油、试采、井下作业和油气生产等勘探开发主要业务环节,提高了数据模型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作为中国石油上游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EPDM)1.0版的推广应用,将推动石油工业上游数据标准的统一与发展,为数字井筒、数字油藏、数字盆地和数字油田乃至智能油田的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数据模型,继中国石油股份公司9月14日印发《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模型(EPDM)1.0版》文件后,信息管理部和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又于10月22日联合组织EPDM数据模型工作会,对具体应用与发展工作进行细致部署。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模型的研究与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立勘探、开发和钻井三个独立的数据模型,第二阶段建成勘探开发综合数据模型,第三阶段即EPDM数据模型建设与应用阶段。除继承前两个阶段的成果外,这一模型还吸收了国际先进数据模型的设计思想。目前,各油气田企业均制定本单位EPDM数据模型的下一步应用与发展计划。塔里木油田已经用EPDM模型统一油田原有的专业数据管理系统,在油田生产与研究中应用。大庆油田、新疆油田和西南油气田等单位也将在全油田推广使用EPDM数据模型,逐步将现有信息系统及专业应用移植到EPDM数据模型上来。
西南油气田物资检测公司油套管检测信息系统试运行
中国石油网消息(特约记者刘杨英 通讯员刘守渝 潘先福 何燕)10月29日,油套管检测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在西南油气田物资检测公司试运行,检测公司第一套专用信息平台诞生。调度员陈俊武说:“即便离重庆400多公里的仓储,打开系统后,有多少数量、检测质量如何,也能一目了然。” 物资检测公司是西南油气田独家管材检测公司,长期以来没有专用录入平台。而公司4个仓储分别在重庆、资阳、川中和川西北,最远的离重庆400多公里。公司一年进出管材量为450万米。为快速准确地调配和检测管材,今年3月,这个公司与重庆亚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始研发油套管检测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检测公司生产调度、仓储管理、料场垛码和油套管检测生产等,对300余项生产数据进行有效链接与统一管理,实现了检测公司油套管检测,以及生产加工信息管理系统的全面优化升级。
宁夏石化档案数字化建设进展顺利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唐颖 通讯员陈悦 魏强)以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项目为依托,目前,宁夏石化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各类基建类档案扫描共计5174卷。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集团公司已将档案数字化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中国石油档案管理系统于2009年12月18日启动,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档案实体管理向电子文件管理的转变,构建信息知识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了早日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宁夏石化公司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于今年7月5日正式展开,目前已完成生产装置交工技术文件及竣工图共计5174卷、37593件、852790页基建类档案的扫描工作。这些经后期数字化加工处理后形成的电子档案将利用E6系统最终实现网上查询、网上借阅,充分发挥档案的信息作用,大大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通过档案数字化建设,将实现这个公司档案管理工作以手工管理为主到以计算机管理为主、以管理档案实体为主到以管理档案信息为主、以档案存储保管为主到网络化利用服务为主的三大转变。
第二篇:中国石油运输公司信息化建设解读
中国石油运输公司信息化建设解读
8月1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与中兴恒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共同签署中国石油平战结合油气输送北斗卫星监控指挥推广工程合作协议书。这既标志着运输公司依托覆盖全国的运营网络和北斗卫星专有技术,将建立起物流运输“全天候”和无缝覆盖的通信指挥与保障监控管理体系,也标志着这个公司信息化建设更上层楼,运输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抓建设,提高物流运输保障能力
结合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油品配送业务,队伍高度分散的特点,运输公司以科技为先导,积极搭建信息网络管理平台,促进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高。公司研发和完善GPS车辆卫星定位管理系统,积极推广使用了成品油TMS生产管理软件,与销售企业共同研究、合作开发电子路单信息系统。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OA办公系统,实现了网络办公和传阅文件,在各大区公司和省公司全部建设使用了视频和电话会议系统,在全国200多个配送中心、运输车队建设了车辆网络调度管理与车场监控系统,奏响了跨地区科学管理、安全高效配送之歌。
信息化建设使运输公司快速成为现代物流配送公司。通过车辆GPS卫星定位系统,调度可以实现定车实时跟踪、请求报位、定时回传、区域查车、限速设置、通话设置、固化短信、轨迹回放、历史行程跟踪、报警提示等实时管理,有效提升了车辆运行效率和油品配送保障能力。网络化信息管理,使油品配送公司能够实行“点对点”配送,合理安排区域性配送,合理调配资源,有效降低了油库库存成本,运输配送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今年前7个月,公司配送油品294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1.39%。
重应用,确保生产经营安全高效
物流运输企业安全责任重大,油品配送属于高危行业,安全至关重要。如何规范操作,防范运输安全风险,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是运输公司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公司在运用现代高科技技术,对油品配送车辆安装防爆、防泄装置的同时,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对车辆进行定位、跟踪、限速等安全管理,建立了新疆、北京生产调度中心、各大区和省、市、自治区分公司及各配送中心3级安全监控体系,初步形成了运输车辆的信息化、网络化、科技化管理,起到了良好的安全监督效果。
信息化建设,方便了公司更好地履行“诚信守时、方便快捷、服务一流、确保安全”的服务承诺。公司利用网络信息,对配送车辆实行统一调配,提高了油品配送的保障能力。公司将各地区加油站的配送线路绘制成地图,分解配送过程,对每一段线路都规定了配送时间、技术操作要领、配送成本等,按“规定动作”定量考核,确保安全、高效、低耗。所属新疆配送公司与新疆销售公司在各配送中心和加油站推行以手机短信平台为载体的信息化配送管理体系,变被动配送为主动配送,各加油站库存逐月下降,今年前7个月,加油站月底库存平均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3万吨,增收降本成效明显。
争领先,加大应急执行力度
应急管理水平是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程度的考量。今年年初以来,运输公司对各单位及配送中心网络进行了链路升级改造,对车辆GPS监控系统进行整合,完善了车辆GPS监控系统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对重点生产信息进行了标注,为生产组织优化运行奠定了基础。信息化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使这个公司在今年的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灾战役中,充分发挥了信息灵、集结快、运输保障能力强的专业化公司优势,为国家抗灾救灾工作作出了贡
献,先后受到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的表彰奖励。
针对现有车辆GPS全球定位系统完全依靠国外发射信号,在特殊时期管理风险较大的现状,运输公司从维护国家能源物流信息安全性的战略高度出发,与解放军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将北斗卫星导航体系成功延伸到物流管理领域,建立起平战结合应急物流保障监控指挥体系,大大提升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也为强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挥专业化运输优势,早日实现国内一流跨国运输物流企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兴通讯真诚服务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
中国石油网消息:在2007年中国石油进行的IT厂商入围招标中,中兴通讯成功入围,从而成为服务于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凭借先进的产品和优秀的解决方案、完善的服务方案,中兴通讯将助力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作为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兴通讯2005年便以中国内地惟一的IT和通信制造企业入选全球“IT 百强”,目前业务遍及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兴通讯业务覆盖光通信、数据通信、视频、无线等领域,可以服务于中国石油信息网络建设、信息安全系统建设、管道通信系统、油气田地面通信系统建设、视频会议系统等多个领域。
网上报价把握商机
青海油田石化产品实行竞价销售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张三民 通讯员胡鹏)今年年初以来,青海油田实行“竞价销售”,甲醇、石油液化气、重油、聚丙烯4种自营产品产销两旺,并获得较好效益。
在上半年的自营产品销售中,青海油田销售公司紧盯市场,灵活调整营销策略,全面推行了以“竞价销售”为核心的“阳光销售”机制,通过网上报价、竞价制度,有效把握了市场行情和商机,使产品销售实现了效率与效益最大化。甲醇、石油液化气、重油、聚丙烯4种自营产品销售价格分别达到4350元/吨、6080元/吨、4450元/吨、1.658万元/吨。
以甲醇为例,4月下旬,西北地区甲醇生产企业甲醇投放量缩小,市场供应略显紧张。青海油田销售公司针对甲醇市场形势,制定出了紧贴市场的基准价。由于这个公司前期实施甲醇公开销售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使客户真正享受到了参与“竞价销售”带来的便利,各地客户积极参与甲醇产品“竞价销售”。4月份,客户最终与销售公司的成交单价在每吨3000元以上。今年上半年,青海油田上述4种产品预计增收过亿元。
第三篇:中国石油大连销售分公司信息化建设写实
中国石油大连销售分公司信息化建设写实
大连销售分公司信息化建设涵盖了批发、零售、二次配送、油库、客户管理在内的多个系统,并将这些系统有机地统一集成到同一个信息平台上。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及用户可以方便地将其放到自己的电脑桌面上,通过web门户的方式,按照各自不同的功能,实现各种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建设改变了大连销售原有的业务模式,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插上了信息化翅膀,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
——题记
1月1日,大连销售分公司成品油批发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成功上线。从此,公司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只要打开电脑点击大连销售成品油批发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就可以轻松获取购进、销售、库存、管理控制、客户管理和零售数据采集等各种动态信息。这标志着大连销售及下属9个二级公司、23个营业室、11座油库和300多座加油站的信息系统已正式投入运行。大连销售分公司总经理沈庆凯高兴地对记者说:“信息化管理改变了我们原有的业务管理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插上了信息化翅膀。”
营销全过程 实现信息化系统管理
一个平台、一个门户、两个优化、三个自动、四个实时、N个报表,是对大连销售分公司营销全过程实施信息化系统管理的高度概括。大连销售的信息化建设涵盖了批发、零售、物流、油库、客户管理等专业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并将这些系统有机地统一集成到同一个信息平台上,实现了公司整个营销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为进一步解读大连销售的信息化建设,记者采访了大连销售信息中心负责人,了解到以下情况:销售企业主要管理过程是“进销存”各个环节,包括看好库存,记好每一次出库,管好销售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按照市场及销售趋势分析做好进货。
如何向各个环节要效益,节约各个环节的运行成本十分重要。针对销售企业的特点,大连销售分公司投入运行了针对不同业务的各个系统,在整合平台技术的支持下,各系统实现了数据自动交换、信息共享,保证了业务数据采集于第一现场。比如如何看好库,他们通过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各油库和油罐安装的液位仪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可以在任何具备网络条件的地方实时看到大连销售的库存信息等情况。为了准确地记好每一笔出库信息,他们启动了自动付油系统,通过计算机及自动化控制设备,准确地登记每一笔出库信息。
油品销售环节由两部分构成,即加油站对单车加油和对大客户直销。为管理好这两个过程,大连销售投入运行两个系统,即加油站基于智能IC卡的管理系统和批发系统。公司于2001年投运加油站管理系统,对外发行加油IC卡,用户一卡在手全地区加油,既省事又省时,还能帮助客户管理好所消费的每一笔明细。加油IC卡尤其受到大型车队的青睐,为车队管理人员提供了管理功能。客户称这一系统是车队的“好管家”。
这一系统在方便客户的同时,对销售公司也进行了过程管理。因为系统自动记录了加油站的每一笔加油量及资金明细,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可以查询到各种信息。比如近期油品紧张,要想防范加油站个别人员利用工作之便倒卖油品,就可以利用这一系统统计出超常规加油记录,调出视频监控,即可跟踪其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防范功能。
销售环节的另一个过程是对大客户的直销,此次批发系统的成功上线解决了对直销环节的全程控制。业务人员可在网上开据客户订单,财务人员在用户资金到账的情况下从网上确认,同时生成发票数据,规范了销售行为,保证了资金
安全。
供应链管理 优化二次配送流程
对于如何组织货源进油,总部人员可实时监控库存量,按销售分公司计划及销售情况进行调运,这就是供应链管理。对于销售企业来讲,供应链管理分为两部分。从炼厂到油库调拨为一次调运,从销售公司的油库到各个加油站为二次配送。原来的运作模式是加油站要油,普遍存在着流程长、效率低、储运成本高、资源无法集中管理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适应中国石油实现营销机构扁平化改革的要求,迫切需要对成品油二次配送业务单元进行根本性改革。在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2004年,大连销售分公司向上级单位提交了《关于成品油二次配送优化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2005年初,中国石油炼油与销售分公司批准在大连地区进行油品优化配送项目试点。2005年4月22日项目全面启动,7月1日市区加油站进入项目试运行,12月28日项目在全地区成功上线,2006年4月13日,项目经专家认证后全面通过验收。
系统实现了加油站数据系统自动上报,优化系统自动计算加油站的用油需求及配送车辆安排,实现成本最优。变加油站的“被动要货”为“主动补货”,实现了成品油销售企业的管理创新和流程再造、整个流程的动态受控和可视化管理。项目的成功实施,优化了大连销售分公司原有的配送流程,形成了对成品油的集中化管理。
配送优化系统上线一年后,大连销售对记录在系统中的数据做过一次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加油站平均库存下降25%,吨油运费下降1.8元,同量同站在销量增加的前提下,配送趟次有了下降。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二次配送优化项目的实施不但优化了油库、加油站的库存,增加了加油站的销量,优化了运输资源调度,节省了运输费用,而且通过改变原有的营销模式,适应了商品集中化管理的需要,在技术层面上为专业化管理提供了支撑,由此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信息化建设 带来的有益启示
通过实施信息化管理,大连销售原有的业务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如今,这个公司已建立起一个业务全覆盖、五个自动获取、三流合一信息共享、五个实时在线的全新信息化管理模式,企业效率、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据统计,大连销售分公司及下属9个二级公司、23个营业室、11座油库和300多座加油站,目前均已实现销售环节信息化管理。公司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以前几天才能做好的事,现在一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信息化管理实实在在地给他们带来了便捷、高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构筑了一体化成品油销售企业信息管理平台,规范了业务流程,为进一步优化管理、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手段,系统更加适用,更加适合成品油营销业务实际。
大连销售分公司信息化建设给业界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是搞好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几年来,股份公司领导及炼油与销售分公司领导十分关注大连销售信息化建设,给予了及时指导。大连销售分公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总经理和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专门指派业务骨干,全程参与系统实施和项目管理。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宣传批发系统的管理理念、项目动态及相关知识,让员工充分了解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他们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实施现场100多名业务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多次业务培训,收到了预期效果。公司对系统维护人员及时进行培训,为系统的可靠运行和操作使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启示二:借助信息技术管理手段,打破了原有体制结构,实现了组织机构改革。按照优化的合理区域重新划分,关
停布局不合理的油库,取消不合理的管理层,实现了组织机构的扁平化。
启示三:借助信息技术管理手段,打破了旧的营销模式,由原来的层层管库为公司总部直接管库,减少了中间层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商品集中管理。加油站由“要货”变为“配货”,其工作重点由原来的站级进销存管理为单纯的营销,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做好销售和客户服务工作。
启示四:借助信息技术管理手段,实现了销售企业的过程控制和过程管理。变“手动”为“自动”,减少了数据传递层次,数据由产生原点直接输入总部,在系统的统一规范模板下进行各种业务操作,做到了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两年来,公司管理层同种工作的人工工时大大降低,吨油运费连年下降,库存成本越来越趋于合理。
启示五:借助信息技术管理手段,以及时准确的数据应对市场变化。通过实施信息化管理,大连销售上上下下已取得这样的共识:要想与世界同步,必须跨上信息化管理的轨道。要想成为国际一流零售商,必须有业务管理系统作支撑。在大连销售分公司,员工们分分秒秒都在感受着推行信息化管理给企业各项工作带来的快捷、便利与高效。借助信息化,大连销售分公司在向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发展目标快速前进。
相关链接: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随着中国石油成品油营销业务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各级销售分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逐年提高,对成品油销售业务的扩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石油绝大多数销售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办公网络环境,各级管理部门和业务岗位配置了计算机设备,部分地市分公司、油库、万吨加油站已经实现与省级公司的联网,为信息系统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环境。
在成品油核心业务管理支持方面,逐步完成了成品油购销存系统在销售公司范围内的实施,目前正在进行系统升级改造,已完成华东本部及下属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销售分公司的试点实施工作,完成了大连二次配送优化系统试点,实现了4800多座加油站IC卡加油,在山东、大连、上海启动了加油站管理系统,完成了销售ERP系统在山东销售的试点,完成了炼油与销售分公司机关生产经营分析系统建设。各地区销售分公司根据各自业务发展特点和管理需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做出了各种有益尝试,为销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几年来,中国石油销售分公司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连销售分公司作为中国石油销售分公司信息化建设的试点单位,从二次配送优化项目的启动,到今年1月1日批发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顺利上线,大连销售通过全面推广信息化建设,提升了客户服务水平,稳定了市场份额,优化了业务管理流程,加强了企业内部管理,加快了市场反应能力,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了企业品牌形象。
第四篇:抢抓发展机遇 加速信息化建设
抢抓发展机遇 加速信息化建设 —--濉溪县审计局全面推进信息化工程
为全面推进濉溪县审计事业转型升级,更好服务濉溪经济发展,按照安徽省审计厅《全省审计机关深入实施“五大工程”的意见》和淮北市审计局《关于在全市审计机关深入实施“五大工程”的意见》的部署,濉溪县审计局迅速抓住发展机遇,加强了审计信息化基础建设,强化了AO—OA的交互应用,全面推行了无纸化办公,进一步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极大地提高了濉溪县审计局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
一、抢抓机遇,深入贯彻省厅、市局的意见
省审计厅、市审计局《意见》下发后,濉溪县审计局迅速召开局长办公会议,分析形势、部署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人负责的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局属各股室及有关单位都明确专人负责。二是细化分工。相继制定出台了《濉溪县审计局2011年“信息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濉溪县2011年信息化任务分解表》和《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在全市审计机关深入实施“五大工程”的意见>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围绕信息化建设工作细化、量化分工,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三是加强和完善工作机制。把贯彻落实《意见》工作纳入部门负责人评优、提升考核,纳入各单位、各部门目标考核。建立联席例会制度,对贯彻落实情况定期进行调度,分析、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强化宣传。濉溪县审计局相继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及时学习相关文件,迅速将《意见》精神传达到每个审计人员。同时,通过审计署网站、中国审计杂志、安徽审计信息网、淮北审计信息网、淮北日报、濉溪审计信息网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贯彻意见的意义和举措,掀起学习贯彻活动高潮,凝聚加快发展共识。
二、加强沟通,创造和谐发展的环境
濉溪县审计局积极加强与省、市审计部门的沟通与对接。在市审计局的积极帮助下,濉溪县审计局多次邀请市局信息化专家授课,并就县局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报协调解决。县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向省厅、市局报送工作动态信息和信息化运行情况。局属各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方式,主动加强和省厅、市局对口部门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支持。同时加强对县委、政府汇报,争取主要领导对审计信息化的支持,通过努力,年初政府县政府专门追加了审计局10万元审计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购置了一批笔记本,现在全局业务人员人手一部笔记本,极大的改善了信息化条件下计算机审计的条件。2011年濉溪县审计局有一篇审计方法入选审计署审计方法库,一篇AO审计实例获审计署鼓励奖,七人通过了省审计厅组织的中级考试,持有中级证书的人数占审计全业务人员的30%,AO资格认证考试业务人员全体通过,审计信息化软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省审计厅、市审计局及县委、县政府对濉溪县审计局的大力支持及各有关部门陆续出台的配套政策措施,为推进濉溪县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提供了强力支撑。
三、完善规划,绘就加快发展的宏伟蓝图
在进一步深化对县审计局信息化建设情况认识的基础上,濉溪县审计局明确提出“力争全省上游、争创淮北县区第一”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组织专门力量,精心编制了濉溪县审计局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濉溪县审计局2011年信息化建设计划,对人员培训、软硬件建设,AO—OA的交互应用、信息系统审计、审计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等进行了规划,绘就了濉溪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宏伟蓝图。“一个突破”即突破审计模式。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的信息系统审计、联网审计,打造审计新亮点。2011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用计算机审计,所有的资料审计资料和文书都要通过AO—OA交互,全年至少要
有两个项目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积极开展联网审计,年内至少要完成和会计核算中心的联网审计。“两个提升”即提升软实力和提升硬实力。濉溪县审计局积极争取县财政的支持,相继完成机房的改造,更新淘汰一批老旧计算机,建成了多功能会议室和组建了局内部百兆局域网,审计信息化硬实力得到显著的提升,为推进濉溪县审计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软实力主要是指软件、制度、人才和能力等;软实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为此濉溪县审计局先后派出五人参加省厅参加中级培训,二十多人次到兄弟局学习,同时抽调七名业务尖子参加了省厅的远程中级培训,现在业务人员大部分具备了数据采集整理、利用AO审计及AO—OA交互应用的能力;审计软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三个加强”即加强领导、加强应用和加强考核。一要加强和完善对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要继续完善和落实审计信息化工作责任机制,局属各股室、站所、分局负责人为实施信息化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明确一人为专职信息员,专门负责信息化工作。层层分工、各负其责,全面强化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责任意识和全员参与意识。二要加强审计信息化的应用,按照省厅和市局关实施“信息化推进工程”的要求及信息化考核量化指标,深化AO与OA的应用,完善公文流程,大力推进计算机审计向纵深发展。继续开展计算机审计AO实例、计算机审计方法和非财务数据的征集,推动计算机审计再上一个新台阶。三要加强信息化考核,在机关目标管理考核中实行审计信息化工作的“一票否决制”,凡是信息化考核不合格的股室,一律取消评优和评先优秀资格,对于信息化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
第五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航空工业发展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航空工业发展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航空工业发展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内涵及特点,分析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状况和应该采取的对策,论述了推进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做法,最后对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加速航空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信
息化工业化航空工业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国家技术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1996年美国gdp增幅中的1/3来自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产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纷纷以应用信息技术和发展信息产业为突破口,采用跨越式发展战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大力发展自身的信息产业(如日本和韩国的微电子业、印度的软件业、台湾的电脑及外设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信息技术革命和国家信息化
1.信息技术
信息是有关事物现象的记录和说明。而信息技术主要指信息的获取、传递与处理的有关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柱,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主要有三项:
(1)微电子技术。它是微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研制、生产以及用它们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技术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最主要的就是集成电路技术。微电子技术就是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目前正向着高度集成、高速、低功耗、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它是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及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
(2)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计算机是人类制造出来的信息加工工具。电子计算机技术就是有关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研制及使用的技术。目前电子计算机发展的方向是:以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并行处理、多媒体技术为主,软件和网络相应发展。
(3)通信技术。就是信息的采集、存储及传输技术。如果说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社会的“大脑”,那么由程控交换机、大容量光纤、通信卫星及其它现代化通信装备交织而成覆盖全球的电信网络就是现代社会的“神经系统”。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现代通信网络就是通信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2.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指现代信息设备和软件的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的采集、储存、传递、处理与服务的部门的总和。狭义的信息产业是指电子信息工业,广义的信息产业是指信息设备业(包括硬件和软件)、信息网络业和信息服务业。目前在发达国家新兴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的第四产业,并将进而发展为主导产业。
3.国家和社会的信息化
就是在农业、工业、科技、国防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实现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全面信息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逐步推进、交互发展的。首先是信息产业化,然后是产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再后是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国家信息化系统的总体框架由信息源(各种数据库、信息库)、数据传输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各种信息应用系统所构成。
信息化不仅在物质领域,同时在精神文化领域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形成了全社会的信息网络和知识库,信息知识和智慧成为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必将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更新。人们之间交往的发展、精神生活的丰富、智慧和创造力的发挥、道德水平的提高、选择空间的扩大、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世界上多种文化的交融和共生等都反映了信息社会新的文明形态。因此,信息化社会的出现将可能开启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二、我国社会现状分析及应采取的对策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和国民经济取得很大发展。建立了比较庞大的工业体系,信息产业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从总体上看,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技术装备落后,高消耗、低效益,粗放经营,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低。1999年我国信息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只有3.4,对全国gdp增长量的直接贡献率只有10左右。在我国,工业和农业等传统的物质生产经济仍居主导地位,工业化和现代化远远没有完成,仍然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工业农业国,属于尚没有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能不能跨越工业化直接驶入信息化的快车道?或者等完全实现了工业化再来推进信息化呢?不行,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第一,工业经济时代是不能跨越的。因为无论社会怎样发展,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都是最基本的人类活动,任何经济形态都要围绕物质产品实体来
进行资源配置。工业生产技术是人手的延伸,而信息化生产技术是人脑的延伸。“脑”的发达可以导致生产过程的知识密集和智慧化,但物质产品实体的最终完成还要借助于“手”。因此,加工制造工具在信息经济中仍然是一线“劳动大军”。虽然信息经济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但生产过程的展开必须配以相应的自然资源,信息经济的运转要以工业经济的一定水平为基础。
这就是说,尽管人类社会正迈向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但物质生产仍将是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而工业化特别是提高制造业的科技水平,仍然是现在和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
第二,不能消极等待。要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机遇,在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首先,从基础资源的形式看,我们可以避免以大量消耗能源等自然资源为代价,而转向以知识为资源基础来实现工业化。其次,从主导性生产工具的换代来看,我们可以减少那些以大量应用加工制造工具为特点的传统产业,转而发展以信息化生产工具为特点的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此外,从现代化发展的时序来看,既然人类已经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那么“后发现代化”就可能发挥其“后发优势”,不去经历那些不再必要的传统现代化历程。例如,近年来我国在电子计算机和通信产业方面跨越模拟化阶段而一步进到数字化阶段,农业上更多地依靠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就是证明。
所以,采取的对策应该是:既要加速工业化、又要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抓住机遇、迎头追赶、局部突破、跨越式发展。
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这要从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两方面来做。
1.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实现信息产业化
最近十年,我国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电子、邮电、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很快,信息装备提供能力、信息传输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我国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计算机硬件产业,平均每年以45以上的速率增长。从1993年开始实施的“金桥”、“金卡”、“金关”、“金税”等信息化重大工程取得成效。国家公共经济信息网工程、计算机互联网工程、公用数据网等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已经启动和实施,通信基础设施和网民已经覆盖了中国的重要城市。世界上最长的京、汉、广光纤通信干线已经开通,七横八纵的光纤通信网络正在建设。国家及许多省市和部门都制定了信息化发展规划。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
(1)要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抓好宏观经济决策、工农业生产、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
(2)要加强国家信息网络特别是高速宽带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管理;
(3)通过国家信息化建设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大力开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加快发展信息设备制造和软件产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
(4)集中力量加快“金”字工程的建设;
(5)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改善电子信息产业内部结构,服务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6)促进科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提高科技教育水平,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提高广大劳动者信息化技能,增强全民信息化意识;
(7)加快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8)与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相结合,抓紧制定信息化立法规划,逐步形成信息化法制体系。
2.用信息技术武装传统工业,推动产业信息化
(1)用信息技术武装、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工艺技术的变革。例如,在机械制造业发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运用各种先进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把企业的技术、经营和人员集成起来,把机制的改革、机构的改组、技术的改造和科学管理集成起来,这是加速传统制造业工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切入点和必由之路。
(2)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规模。
(3)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
(4)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实现现代化管理。突出全球化的“现代意识管理”,突出知识化的“智能资本管理”,突出网络化的“模块组织管理”,突出产销一体化的“生态营销管理”,突出创新化的“技术开发管理”,突出竞争化的“人才激励管理”。从而盘活存量资本,提高生产质量和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四、应用信息技术,加速航空工业发展
航空工业是典型的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对航空工业的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航空产业信息化,就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实现研究、设计、制造、试验、生产、经营、采购、维护、管理等全过程的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具体包括研究设计的信息化、加工制造的信息化、试验的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化、经营贸易的信息化和保障服务的信息化。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抓紧三个方面的基本建设:
(1)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全行业通讯网络和各单位的园区网;
(2)信息资源的建设,包括各种数据库和资料库;
(3)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包括各单位、各部门、各专业的应用系统。这是信息技术与各应用领域专业技术相结合的多学科互相渗透的复合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和难点。
产业信息化是涉及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针对我国航空工业的具体情况,建议抓住主要矛盾,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笔者以为,研究设计信息化和加工制造信息化是最影响全局的重要关键,应集中力量首先加以突破。
研究设计信息化,核心是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分析(cae)、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计算结构力学、计算材料学和数值仿真等。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仿真,可在加工制造之前提前进行航空产品部件、系统和整机的性能、耐久性、可靠性及重量的计算、评估和优化,减少或省去“设计——加工——试验——再设计”的多次循环,使航空产品从“传统设计”转向“预测设计”的新阶段。
加工制造信息化,核心是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质量控制(caq)、制造资源管理系统(mrpⅱ)等及其集成。cims工程的目标,就是实现多个厂所异地协同无纸设计制造航空产品。
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推广应用,将大大缩短航空产品研制周期,节省研制经费,提高研制质量,从而加速航空工业的振兴发展和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