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建设保障
信息化建设保障
1.1 组织保障
⑴ 组织建设(文件已经下发)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领导小组机构示意图(略): ⑵ 领导小组职责
项目领导小组由集团信息化领导小组、软件商双方高层领导共同组成,其目的是审查项目的进展状况、并解决可能对项目产生不利影响的管理问题。建议每阶段结束后召开一次项目指导委员会会议。会议上,各方项目经理将和项目指导委员会一起审阅项目进展状况。
1.2 人员保障
信息化建设中,公司需要配备大量人员,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懂技术、重规范、思路清晰、沟通能力强、事业心和责任心突出的人才。而这部分人员基本上要从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分子公司和项目部抽调精兵强将。信息化建设又是和公司的发展同步进行,因此对公司或者项目的本职工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需要公司对参与人员进行合理安排,甚至有时需要脱产,并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安排对人员的培训,加强人员的专业技能,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1.3 制度保障
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以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为保障,构筑信息化管理的牢固基
础。一般在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都要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上传下达管理制度,制度建设一般包括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机房及设备管理制度、信息化组织管理制度、信息化采购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信息化培训管理制度、信息化相关技术资料管理制度、数据采集管理制度、应用与绩效管理制度,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要具备一定的激励机制,不管是建设过程中还是应用推广中。企业在建设激励机制时,要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这样才能更大限度的完成信息化建设工作,并调动全员对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4 资金保障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在现有管理的基础上做的不断的创新和提升,也是企业的额外配置,因此需要企业配备组织、人员和制度的同时要考虑信息化对资金投入的要求,并做好信息化投入预算,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资金投入相应要做出调整,一般的会在基础设施建设、系统选型、系统购入、系统实施、系统应用推广和系统运维服务等阶段发生资金的有效投入。
第二篇:以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增强保障能力
贵州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大省,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是西南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也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人均耕地少,宜农土地后备资源紧缺,人地矛盾突出。由于地理环境特殊,经济基础薄弱,国土资源信息化起步较晚。2000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成立以来,历届党组高度重视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科学决策、真抓实干,聚全省之气、举全厅之力,以“窗口办文”为主要形式,以依法行政、政务公开为基本要求,以推行电子政务为突破口,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大力推进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建设。
经过近十年艰苦努力,贵州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艰苦条件下,探索出一条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推进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务实高效的建设路子。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抓住了信息化建设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观念,“人”的因素要远大于“钱”的因素。依靠科技创新,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促进传统管理方式和工作模式的转变,实现了贵州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得到了国土资源部、贵州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被《国土资源报》誉为“成功之路”。
1.建设历程
(1)起步与试点阶段
2001年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对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作了全面动员和部署。会后厅党组高度重视,着力推进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建设。2003年,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安排在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开展国土资源电子政务试点。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国土资源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原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的对口支援和真诚帮助下,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以及两个试点市和县电子政务系统建成并投人运行,取得了明显成效,被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力、公室列为全国电子政务建设示范,并被贵州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示范单位,获得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贵州试点取得的成果对全国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和整体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2)全面推广阶段
2004年,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随后,全国各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导纷纷带队前往贵州考察交流,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在我省举办了两期共800多人参加的培训班,通过相互学习和交流也极大促进了我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建设与推广应用。2006年,全省国土资源科技进步暨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会议首次召开,会议总结回顾“十五”期间全省国土资源科技进步和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安排部署“十一五”工作任务,明确了实现“三个转变和四个扩展”的电子政务建设总目标,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当年底,县以上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全部安装使用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平台,基本实现国土资源政务管理和决策支持的网络化运行。当年10月1日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建设用地县、市、省、部的四级远程电子逐级报批,并投人运行。2007年矿业权申请实行电子电报,省、地、县实行联网审批试点在遵义市取得成功,2008年在贵阳市、黔南州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11月1日全省矿业权申请全面实行电子申报联网审批。建设用地、矿业权实现全省联网审批,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网上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乡镇国土资源所电子政务试点取得成功,并逐步向全省乡镇推广应用,网络也随之向乡镇延伸,并荣获2007省直绩效目标考核创新奖。
(3)应用提升阶段
2008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新一届领导班子一上任,就把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土资源管理改革、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监督和服务社会的有力抓手。以加快推进金土工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信息化及电子政务成果应用,大力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上台阶。从广度看,全面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安全稳定、覆盖全省的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全省9个市(州、地)、88个县(市、区)、12个开发区及厅属事业单位全部实现专线联网和电子政务办公,并建立了各自的对外公众网站或网页2008年底,全省2/3的乡镇所实现电子政务办公,今年年底,90%的乡镇所将实现电子政务办公。地质灾害巡查、国土资源执法等动态信息及时通过网上报送和反馈,切实提高了监管效率和应急保障能力。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政务管理和决策信息实现网络化运行,行政审批和综合事务实现网络化管理。电子政务对外服务规范化、优质化,对内管理科学化、绩效化。从深度看,建设用地、矿业权实现全省报批联网,实现省、市、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集中互动审批的跨空间联合应用。实现全国矿业权网上统一配号。省厅电子政务中心、黔东南州、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三个电子政务窗口实现视频音频电子监察,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实现跨区域、全覆盖、实时在线网上办文电子监察和督办,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构筑网上反腐防线。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土地管理动态监测分析系统全面运行,国土资源市场动态监测积极展开,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三维基础地理信息平台与电子政务系统无缝集成,矿业权审批从二维图形向三维图形转变试点正在有序进行。
2.成效与体会
(1)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构建了“七个体系”,即:网络体系、功能体系、制度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服务体系、依法行政体系和政务公开体系,贵州国土资源信息化主题框架基本形成。二是转变了管理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欠发达、欠开发”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路子全面建成了覆盖国土资源管理各项业务集OA、MIS、GIS为一体的图数互动电子政务平台和网络体系,形成了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图文一体化、办公无纸化、信息共享便捷化的办公格局,改变了传统的国土资源管理方式,规范了行政行为,树立了高效廉洁、勤政为民的办事作风,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如:建设用地审批时限从法定的60个工作日压缩到10个工作日,实现6次提速,几乎将审批时限缩短到了极限水平,并将单独选址报批材料从33项简化为21项,批次用地从20项简化为15项,大大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通过网上电子监察督办和权力制衡,实现了“网线”变“防线”,“窗口”变“关口”,防止违法违规行为发生。三是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树立了国土资源部门新形象。以推进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建设为抓手,带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广一大干部职工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推动综合型队伍建设特别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了信息化基础装备水平,为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实现了以电子政务建设推动信息化发展。电子政务建设促进了图数一体化,加快各类基础数据建设、更新与应用。1:5万全覆盖、1:1万重点覆盖的全要素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并投人使用。我省率先探索芍艇和无人飞机运用于国土资源监测、监管,三维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在国土资源管理和社会服务中充分发挥应用,推进“一张图”管地、管矿和“数字贵州”建设进程五是基本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电子政务窗口收文向门户网站受理转变、从单级网上并联会审向多级联网审批转变、从网络限时督办向远程电子监察转变),和“四个扩展”(即:从省市为主向县乡扩展、从局域网向广域网扩展、从过程审批向监测监管扩展、从政务公开向信息服务扩展)的发展目标。
总之,贵州国资源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建设按照“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服务管理、面向社会”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的中心工作稳步实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2)六点体会
①提高认识、领导重视
我厅历届党组高度重视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建设,并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年初工作会安排部署当年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并与各市(州、地)、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国土资源局(分局)签定目标责任书,各市(州、地)国土资源局与县(市、区)国土资源局签定目标责任书,年终严格考核并兑现奖罚。
②统筹规划、协调配合
统筹好国土资源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省国土资源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规划,明确方向,制订目标,上下联动、协调各方,指导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推进网络、平台等硬软件设施建设,统一流程标准、统一数据标准,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便捷有效。
③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坚持“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原则,在技术上坚持“先求用、再求好、再求全”,先建办公平台,不断拓展业务系统和数据库;在管理上坚持“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以先行试点单位作示范、出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节约资源、少走弯路,确保不“掉队”。
④急用先行、重点突破
科学处理好“建”与“用”的关系,牢牢抓住电子政务建设这条主线,认真梳理业务流程,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突破口,以实现“窗口”收文、后台办理为重点,全力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用地、矿业权等国土资源主要业务系统建设。
⑤建好队伍、整合资金
积极主动与编办、人事等部门沟通协调、努力争取,建立信息中心或相应机构,加大引进和培训专业技术人才队。积极争取资金支持,统筹安排好国土资源各项基础项目的信息化建设资金,为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如:整合规划修编、二调、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储量调查及矿业权核查等专项经费中用于信息化建设资金。
⑥对建章立制、保障运行
我厅先后制定了《依法行政手册》、《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窗口办文无纸化办公办法》、《贵州省国土资源厅信息网络管理规定》、《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电子政务窗口工作职责》等几十个规章制度,从网络运行、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设备、办文纪律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并严格遵照执行,为全省电子政务系统高效、可靠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3.下步工作打算
按照国土资源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省国土资源工作实际,下一步我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建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加以推进。
(1)夯实基础、强化服务,促进国土资源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
国土资源信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资源。积极主动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并实现集群化和产业化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充分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储量调查及矿业权核查成果,结合已有的基础测绘、地质资料、地质灾害监测、政务管理、资源形势等信息资源,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以推进实施金土工程及“一张图”工程为契机,整合现有人才、技术资源,促进科技创新,在统一的技术环境下构建贵州国土资源信息服务集群化框架,逐步完善服务制度,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切实提高共享服务能力,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更加广泛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提供国土资源信息服务保障。
(2)系统规划、统筹协调,整合资源、构筑平台,促进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建设成果共享
紧紧围绕“网络改造、系统升级、功能集成、保障有力”的建设思路,统筹协调各类人才、技术、资金,整合现有资源,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化及“一张图”管地、管矿的科学、规范、准确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努力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的“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立体监管模式。一是建立“一个框架平台”。即建立贵州国土资源地理空间信息框架平台,突出基于“三维”的全省“一张图”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为各项国土资源管理提供直观、便捷、高效、可靠的决策支持。二是加快“两个步伐”。即加快推进贵州各类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化标准的建设步伐,为贵州的国土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加快推进贵州地质灾害预警会商指挥系统的建设步伐,实现对地质灾害灾前预警和灾后应急指挥,切实将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和损害降到最低。三是提高“两个能力”。即国土资源工作对政府决策的信息服务能力和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社会的技术支持能力。
第三篇: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模版)
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2008-11-10 11:33:17 文章来源:中国信息化杂志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在信息化的建设中,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是保障。信息化不能一蹴而就,一“化”就灵。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了科学、便捷、智能化的管理工具和手段,但信息化不是万能的,还要靠制度去保障、去规范使用者的操作行为。换句话说,要用严格的制度去约束人的行为,杜绝随意性,建立设备和资源的保管、维护、使用制度,建立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与反馈机制来确保信息系统的应用,这是信息化建设和推广的关键。
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日益重要
某单位上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从系统实施到系统上线,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好不容易实施结束,信息化管理人员以为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了,哪知后面的事情越来越多,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首先,信息化系统程序化运行经常得不到保证。由于各业务部门数据输入的不及时,经常造成业务流程方面停滞,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虽然,工作人员多次协调,但问题仍不能得到很好解决。
其次,由于上了信息化系统后,大家对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高,网络和数据的安全性压力越显重要。虽然单位花了不少钱投入网络安全中,但是内部和外部网络上的问题仍然很多,如IP地址被盗用,经常造成信息化系统不能正常使用。另外,使用人员在外网任意的操作带来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管理员疲于奔命,但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单位请了多位业内专家为单位进行诊断,最后决定采用制度化管理,通过制度对有关行为进行约束。为此,单位对内容制定一套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并通过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下去。通过制度的执行,目前单位的信息系统运行正常。
我们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建设重点就会从系统实施转向以应用提升为主,运维保障、安全机制变得重要起来。这时除了技术的保障外,制度保障更显得重要。
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两大问题
信息化管理制度是使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和推广应用公司正规化文件发布的规章制度,涉及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计算机机房的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推广等。它通过规章化和内部法律化形式,建立信息系统稳定、有效运行的运行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是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和有效应用和推广的保证。
从我国信息化工作发展的现状看,虽然各部门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都有一些初步制度,但是由于这项工作在单位中并不受重视,且缺乏系统性研究,面临很多问题。信息化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和失败率高,是信息化不能深入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信息化管理制度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内容不完整,制定的方法不科学,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工作缺乏科学、规范、合理、全面的方法。从总体上看,目前信息化管理制度内容,侧重硬件和网络方面的制度管理,而缺乏对软件、IT流程管理、IT资源的内容管理,信息化管理制度不能科学全面地覆盖各项信息管理工作,造成信息化管理上的漏洞。二是信息化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约束力。由于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多数成为项目建设档案保存或成为应付相关检查的材料,信息化管理制度只是形式,对于违反制度行为和相关人员并没有任何直接约束,影响到信息化制度工作的权威性,制约着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凡是信息化工作搞得好的部门和单位,都有一套严格、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因此,信息化工作要取得实效并能够深入开展下去,必须得到必要的立法支持,而且要制度化、经常化。
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的原则和内容
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一般有如下几个原则:
量身定做的原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存在的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制度,不能生搬硬套。很多单位的信息管理人员非常喜欢从别的单位拷贝来一些制度,稍加修改就在本单位使用。但是,由于和单位的实际情况不吻合,结果造成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全面科学的原则。信息化管理制度一定要全面、科学。因为,信息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问题之间有一定关联性,如果仅仅是片面解决问题,是不能全面解决单位问题的。制定制度要科学,要符合客观实际,要切实可行。当单位的情况发生变化时,要及时修改制度,制度要在不断执行过程中得以完善。
责任目标明确原则。制度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体现整个制度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奖惩分明原则。制度要有奖惩措施,否则制度只是一纸空文,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内容一般应该包括:目标(制定本项制度的目的)、范围(制度适用范围)、职责(制度涉及的人、部门的任务和职责)、具体的规定(制度要约束的具体内容)、奖惩(对维护和违反制度人、部门的奖励和惩罚的具体内容)等。本文表中的信息化管理制度类型和主要内容,基本履盖单位的信息管理内容,各个单位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所选择和增删。
第四篇:信息化建设
(一)强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把工作落实到推动科技强警上来。大队紧扣全警参与、全警采集、全警应用的工作思路,以落地查控为载体,强化公安信息化的培训和教育。一是组织民警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培训,提高广大民警信息化应用水平;二是强化经侦案件系统,警务信息平台的录入培训,增强广大民警网上作战能力;三是强化落地查控系统的使用和培训,提升民警贴近实战,打击犯罪的能力。
(二)强力推进大队执法规范化建设,把提高民警办案质量落实到践行执法为民上来。一是按照《中政委》防止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的规定,大队认真查找、整改内部安全,并于4月份对大队存在安全隐患的办公场所安装了防护网,筹集资金安装了监控探头设施,有效防止了涉案人员自伤、自残、脱逃等现象的发生;二是按照公安部切实加强执法规范化的总要求,大队对执法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进行了认真梳理,结合工作实际,再次制定和出台了《五华经侦大队规范办案、规范执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了民警的执法行为,提升了民警的执法水平。
(三)强力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夯实公安工作根基上来。大走访活动开展以来,大队把对复杂经济形势下“保民生、解民忧、保增长、促发展”的重大决策作为改进作风、服务发展、服务民生重要举措来抓。一是与平安企业创建相结合。为防范员工利用职务之便侵占、挪用单位资金类案件的发生,走访中,民警把案件防范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帮助企业加强业务员的思想教育,健全内部管理机制,认真宣讲《刑法》、《刑事诉讼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深入剖析典型经济案例,使企业进一步增强守法经营、自我保护的意识。二是与侦查办案工作相结合。依法打击侵害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的各类经济犯罪,将追赃挽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三是与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工作相结合。大队深入走访问题户,主动接触在案件和信访工作有意见、有情绪、有分歧的当事人,及时解决一批经侦涉法信访问题,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因受经济犯罪侵害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和涉警案事件。
第五篇: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
注:部分文字摘自百度百科,由本人收集修订。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通过IT技术的部署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率,降低运营风险,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增加企业获利和持续经营的能力。
概况
企业通过专设信息机构、信息主管,配备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运营要求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技术硬件、软件、设备、设施,建立包括网络、数据库和各类信息管理系统在内的工作平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发展模式。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外乎两个方向,第一是电子商务网站,是企业开向互联网的一扇窗户;其次就是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企业内部信息的组织管理者。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惊人的,各行各业的许多企业都在互联网上建立起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有的以介绍产品为主,有的以提供技术支持为主,还有一些企业网站则开展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组织企业的进货和销售。
趋势
如果说ERP是制造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次革命”,那么MES 的兴起将会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二次革命”。MES 将信息化“触角”深入到车间底层,使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深入。
价值优势
1.实现信息有效的流通:消除了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的有效沟通,提高了员工的合作意识,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2.实现资源和知识共享:将员工的经验与技术转化成企业内部资源,既提高了员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也避免了因人员的流动而导致的工作延误。
3.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公文流转的自动化,避免了传统公文流转时由于手工递送而带来的工作延误以及人员、时间的浪费,保证了工作能够快捷、准确的被处理。
4.实现有效管理:有效监管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实现实时工作任务的监督与催办。5.职责分明:明确工作岗位与工作职责,增强人员的责任感,减少工作中的推托、扯皮等现象。6.降低成本:大大减少办公开支,降低管理成本。节约时间、节约纸张、节约电话费、传真费用等,减少了差错率,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7.浏览器使用方式,无须安装专用程序,实现远程办公和移动办公,使办公不再受地域的影响,可以通过网络连接随时随地办公。(OA)
8.信息集中管理、支持企业内部用户信息共享。
9.支持流程表单自定义、工作流程自定义,迎合不同企业的内部流程。10.采取对敏感数据的加密手段,通过SSL的方式保障了数据传送过程的安全。11.形成非保密数据共享,能更加快捷、有效的和企业的合作伙伴进行沟通。12.历史数据查询分析,更有利于企业尽早做出决策。
实施条件
1、建设企业信息化内容 对企业信息化内容的认识,许多人认为“购买一些硬件设备、连上网、开发一个应用系统并给以一定的维护就是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这是片面的理解。企业信息化虽然是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贯穿其始终,但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使企业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把握机会,做出正确决策,增进企业运行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决定了企业信息化是为管理服务的,所以,企业信息化决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与企业的发展规划、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密不可分的。
所以根据建设企业的发展要求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建设企业信息化内容应为:(1)建立适应信息技术要求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模式包括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完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
(2)以管理模式为依据,建立起企业的总体数据库。该总体数据库分为两个基本部分,一个基本部分是用来描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中的实际数据及其关系;另一个基本部分则是用来描述企业高层决策者的决策信息。
(3)根据不同类型企业情况,建立起相关的各种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管理信息系统(MIS)、这些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及管理系统构成企业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管理活动中各项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分析和利用,为企业高层提供决策依据。
(4)建立Internet,提供企业内部信息查询的通用平台,并利用这一网络结构,将企业的各个自动化与管理系统及数据库以网络的方式进行重新整合,从而达到企业内部信息的最佳配置。(5)联通Internet.企业可以通过Internet获取大量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充实自已的信息资源,同时,还可以向外部发布企业生产经营等公开的信息。
(6)企业信息化实施条件
国内外经验表明,企业开展信息化需要具备一定条件,那么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才可能成功实施呢?
(1)企业要有信息化的内在需求(2)要有一个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3)要有基本的技术和管理基础(4)要有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5)企业信息化要与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观念更新相结合(6)要选择一个好的合作伙伴(7)要有一个信息主管来统帅(8)要有专门的部门来实现
2、建设领域开展企业信息化需注意的问题
(1)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事实上,在新的形式下,企业不开展信息化就没有出路。
(2)统筹规划,分布实施。企业信息化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总体规划下,本着急用先上的原则,分布实施。
(3)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引进先进技术产品是手段,消化、吸收是关键,自主创新才是目的。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注重实效,切勿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
(4)制定企业信息化方案必须考虑几个原则:效益原则,包括社会效益、管理和经济效益;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原则;开放性原则;弹性适应原则;安全可靠性原则。
建设步骤
1、环境分析:环境分析是企业信息化规划的依据,深入分析企业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威胁等。
2、企业战略分析: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需求。明确为了实现企业级的总目标,企业各个关键部门要做的各种工作。同时还要理解企业发展战略在产业结构、核心竞争力、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市场、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定位。明确上述各个要素与信息技术特点之间的潜在关系,从而确定信息技术应用的驱动因素,使信息化规划与企业战略实现融合。
3、分析与评估企业现状:分析企业的业务能力现状和企业的IT能力及现状。这个方面把握得更好的当属企业自己,如果加上管理咨询公司的辅助效果更好。
4、企业关键业务流程分析与优化:发现能够使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业务驱动力以及关键流程,使其和信息系统相融合。
5、信息化需求分析:在企业战略分析和现状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企业适应未来发展的信息化战略,指出信息化的需求。需求分析包括系统基础网络平台、应用系统、信息安全、数据库等需求。
6、信息化战略的制定:首先是根据本企业的战略需求,明确企业信息化的远景和使命,定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企业信息化在实现企业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其次是起草企业信息化基本原则。它是指为加强信息化能力而提出的基本的准则和指导性的方针。然后是制定信息化目标。
7、确定信息化的总体构架和标准:从系统功能、信息架构和系统体系三方面对信息系统应用进行规划,确定信息化体系结构的总体架构,拟定信息技术标准。使企业信息化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兼容性、扩展性、灵活性、协调性和一致性。
8、信息化项目分解:定义每一个项目的范围、业务前提、收益、优先次序,以及预计的时间、成本和资源;并对项目进行分派和管理,选择每一项目的实施部门或小组,确定对每一项目进行监控与管理的原则、过程和手段。
9、信息化保障分析:针对每个项目,进行保障性分析,即按重要性排列优先顺序,进行准备度评分,并根据结果做出初步取舍,形成路标规划。然后对项目进行财务分析,根据公司财力决定取舍。
企业信息化突破口
从企业信息化突破口的选择原则上讲,信息化应该自下而上、由里而外,因为这样数据才能取自于源头,真实、有效。但实际上,企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出现的问题在各个层次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所以,企业在进行信息化规划时,对信息化的建设应该做出先后安排。企业信息化的突破口可以从企业生产经营瓶颈突破或从企业独有优势入手。
从企业生产经营瓶颈突破。根据木桶理论原理,信息化建设选择企业管理最薄弱环节、最需要解决的环节作为突破口,可以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上升。对于企业领导有战略眼光、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很支持、企业整体素质较高的企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选择从瓶颈突破。
从企业独有优势入手。每个企业在市场上生存,能够适应竞争,一定有它独有的优势。从企业独有的优势入手,可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见效快,也为下一步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整个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信心。
企业信息化建设关键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企业创新日益加快,信息化规划无疑将成为企业创新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剂。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研究和实践,国内的生产企业和IT企业都开始逐渐认识到IT规划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管理层共同成长的过程,帮助企业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也就是帮助企业管理层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促成管理层对信息化达成共识,同时也帮助企业的战略能够顺利实现。企业信息化从本质上讲就是管理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也就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
IT规划的首要目标是要解决领导层的认识问题,杜绝“一把手”工程。IT规划的另一个目标就是解决企业信息化的“孤岛”问题,消化独立的信息点和无法集成的独立系统。“孤岛”问题一般都是典型的没有经过规划建立的“一把手”工程,它们对企业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都和IT规划的缺失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关系。
阻碍因素
(一)技术人才缺乏
技术力量缺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瓶颈。IT技术人员的数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水平,企业信息化程度越高则需要更多的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的员工,而商务部分调查结果显示,80.9%的中小企业只配有5名以下IT技术人员,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可以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员工只占总数的38.1%,一半员工停留在一般应用计算机的水平。而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由于薪资水平普遍缺少竞争力,加上从而对吸引和稳定技术人才队伍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主要出在实施人员身上。实施人员的管理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不足,特别是缺乏企业背景,了解和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而实施人员本身的素质同实际所要求的能力之间的差异是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信息化建设资金匮乏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无论是服务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硬件设备的购买,还是网络的构建以及大型管理软件的上马,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尤其是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更需要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否则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就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后退。商务部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企业中35.9%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没有稳定、持续的信息化投入。
(三)信息化建设缺少规划
就我国目前多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看,普遍存在缺少整体规划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软件使用杂乱,偏重于个人喜好,导致系统兼容性差;各部门独自建设各自的管理系统,信息孤岛比较多。
(四)企业管理不规范
企业信息化建设促使企业营销、采购等管理环节更加透明,这必然会触及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经济利益,降低他们用信息化手段梳理业务流程的积极性,这种企业管理中人为因素的较多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系统的深入应用。
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认为内部的各部门处于从属的地位,只要做好配合工作就可以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中小企业的内部各部门必须在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处于主动和主导的地位,并发挥决定性推动作用。相当一部分企业把信息化建设任务主要交给本企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去实施,这种做法实质上是把一个管理项目转变成为一个计算机项目,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因此本项目还要对信息化的建设在实施的过程中所牵扯到的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例如:业务流程是否需要重组,企业人员是否合作等方面。
(五)风险抵御能力不高
由于缺乏客观的需求分析,缺乏全局性、前瞻性的战略规划,资源相对匮乏、整合效应相对较差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期初的规划,最终不能符合中小企业管理的需要,或者暂时满足后又不能持续适应中小企业管理变化的需要,不能给中小企业带来真正的效益,从而为企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风险。
(六)软件语言问题
对于外资企业来讲,汉语与外语的转换过程中是否会出现乱码。因为很多外资企业要求信息系统版本是英语、日语或繁体,但是由于这些企业的操作系统语言又是汉语或简体,那么国产信息化软件外语版本与汉语简体Windows环境有时发生不兼容的问题,信息系统软件经常出现乱码的现象。各个软件之间的衔接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