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选择题中“根本原因”的解题技巧
历史选择题中“根本原因”的解题技巧
河北省博野中学徐 辉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会出现数不清的大小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它们的出现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导致这些历史现象的原因中,有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那就是根本原因。下面就如何在选择题中规定根本原因谈一谈一些技巧。判定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从比较四个选项的关系上判定:
原则上是看哪个选项能够导致或决定其它三个选项,那么它就是根本原因。例:致使《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的根本原因在于: A太平天国的斗争策略决定的B当时紧张的军事斗争形势决定的 C小农经济的社会地位决定的D太平天国内部尖锐斗争决定的解析:在以上四个选项中,C导致并决定A和D两项,而B项是客观条件可以排除,所以C为根本原因。
二、从知识内容上判定,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例:决定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是:
A政治制度的不断成熟、完善B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
C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D历史英雄人物的推动
解析:四个选项中都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原因,只有C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只能选C。
2、涉及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经济因素是根本原因。例:推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十月革命的推动D无产阶级的壮大
解析:四个选项中A是文化因素,B是经济因素,C是外来因素,D是政治因素,所以应先B。
3、只涉及政治方面的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则是由其阶段属性决定的。例: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原则区别的根本原因是:
A两党的目标不同B两党的性质不同
C两党的指导思想不同D两党的革命任务不同
这是一道只涉及政治方面的问题,应该从两党的阶段属性去分析。
三、根据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去判定根本原因。
如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相比,主观原因为根本原因;内因与外因相比,内因为根本原因。
四、从否定的角度来看,具体的历史事件肯定不是根本原因。
因为根本原因是带有必然性的因素,而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具有偶然性,所以不是根本原因。
第二篇:怎样区分和解答历史选择题中的性质和实质
怎样区分和解答历史选择题中的性质和实质(本质)? 方法指导:
性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征或指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或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有属性。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本身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有时是通过假象来表现出来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靠思维尤其是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本质。
事物的性质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成不同的方面,而本质则是比较稳定的。掌握了这两个不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区别与联系,将会大大提高解答这类题目的成功率。例题释疑:
例1(2000·全国卷)确切地说,西班牙内战是一场
A.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法西斯势力的革命战争
B.有外部力量参加的反法西斯民族革命战争
C.西班牙人民反对外国法西斯势力的民族革命战争
D.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势力的公开较量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西班牙内战根本属性(本质)的认识。内战是一种表面的现象,而内战的双方和双方的支援者却是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势力,内战的目的不是一般的争权夺利,而是为了建立一个法西斯的或非法西斯的政府。透过历史的现象,通过综合分析和理性思考,我们才能得出B项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例2(2001·广东卷)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
【解析】俄国1861年改革,就其性质而言,属于资产阶级的改革。因为这一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农奴获得了人生自由,解除了封建生产关系束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其实质而言,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无耻的掠夺。题干的要求就是寻找界定这一改革实质的主要依据。正确答案为C项。
例3(1997·全国卷)17世纪英国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最能够表明这一性质的是
A.采取武装斗争方式打败王军
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
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D.1649年宣布为共和国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要求辨析表明历史事件性质的最典型的论据。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史论结合的思维能力,对课文重要历史结论的理解能力等。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要正确掌握如何区分不同革命性质的方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封建制度,而封建制度的根基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变化,也就是决定了根本性质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B项。
第三篇:高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技巧详解
高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技巧详解.txt人生在世,难敌宿命,沉沦其中。我不爱风尘,似被前缘误!我只为我最爱的人流泪“我会学着放弃你,是因为我太爱你”赢了你,我可以放弃整个世界 本文由houniao12356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高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技巧详解
一,问答题的审题要求 一般来说,一道完整的历史问答题,包含四种构题成分: 1,提示语: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题目中的“简述”,“比较”,“论证”等等.根据这些解答的提示语可确定题型.2,主干语(或中心语):即指明答项内容的对象的成分,它提示答案围绕的中心和落 脚点.3,答项语:即要求回答的内容的成分,如“情况”,“经过”,“内容”,“结果” 等等.4,限定语:限定解答内容或解答对象的时间,空间,角度,频率等等的成分.【例】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 和各自特点, 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 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 展产生的影响.(注:红色字体为提示语,蓝色字体为中心语,深绿色字体为求答项,浅绿色字体为限 定语.)二,问答题的答题要求 答案形式: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史实选取:准确,典型,全面;答案内容:核心知识;答案结构:史实+结论(评论).三,问答题的答题技巧(一)叙述题 [题型特点] 叙述题是问答题中最基本的题型,此类题型的要求是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产生,发展 或消灭的过程, 以及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作系统的归纳叙述.其提示语有 “简述” “概述” , , “试叙”,“如何”,“怎样”,“是什么”,“有哪些”之类.[典型题例] 简述近代以来我国首都被外国侵略者占领的耻辱,并说明其原因.[分析指导] 此题第一问就是要求考生把分散在中国近代史不同时期的有关首都沦陷的情况进行归 纳叙述,简单列出要点,以体现我国近代蒙受的屈辱.由于单纯的叙述题主要是考查再认, 再现的记忆能力,能力考查层次偏低.所以此题的第二问在能力要求上作了调整提高,要求 考生分析说明我国首都沦陷的原因.[答案要点] 1.首都三次被占:(1)1860 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2)1900 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3)1937 年,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2.原因:当时中国处于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政府腐败无能.(1)1860 年时,清政府败于第二次鸦片战争.(2)1900 年时,清政府败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1937 年时,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片面抗战,丧师失地,首都沦陷.(二)论证题 [题型特点] 论证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论”.即要求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通 过对史实的透彻分析,说明道理,得出结论,来论证某一观点或结论的正确或错误.其提示 语有“说明”,“论证”,“证明”,“试论”,“谈论”,“为什么”之类.[典型题例] 毛泽东指出,在统一战线中,“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试 用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史实说明这一论断.[分析指导] 此题要求用两次国共合作的史实证明毛泽东的论断, 属正面论证题, 解题时要注意既从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中概括出“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的史实,又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 历史中概括出“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的史实,从而说明中共在统一战线中,不搞无原则 的退让, 必须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的正确.此题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论证题的 “讲道理” , 一定要建立在“摆事实”的基础上,即以史实为依据,做到史论结合.[答案要点]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排斥共产党人, 陈独秀害怕统一战线破裂,接受蒋介石的要求,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动气焰.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武汉政府内的反动势力也不断增长,反动军官制造“马日事变”.陈独 秀坚持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禁止农民没收地主土地, 解除工农武装.结果, 汪精卫发动了 “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陈独秀以退让求团结,导致统一战线完全破裂,国民革命失败.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 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多起反共惨案, 制定了在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展进步势力, 争取中间势力, 反对顽固势力的方针和反对顽固势力的有 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打退了国民党的进攻.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又进 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重建新四军军部,同时发动全国性的抗议运动,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 于孤立,被迫缓和紧张局势.中国共产党以斗争求团结,最终巩固了统一战线,壮大了人民 力量,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三)比较题 [题型特点] 比较型的问答题最明显的特点是“比”,即要求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将在属性上具 有可比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 以归纳出它们的异同点或区别出它们的本 质特征.比较题的提示语有“比较”,“对比”,“与„„相比”之类.解此类题,考生应有两手准备.试题设定比较项,按试题规定项目比较解答;假如题目 没有指定或限制比较的项目,一般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比较: 比较项 原因 背景 目的 条件 内容 过程 方式 概况
相同点
不同点
性质 特点 评价 结果 作用 影响 局限
当然,行文作答时并不要求列表,但是,构思拟纲的这一步可以在草稿纸上先列简表.另外,比较项的选择,要依据有关要求与史实进行取舍,并不要求面面俱到.上表所列的为 较为重要的方面,仅供大家参考.[典型题例] 试从福建事变和西安事变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者身份,主张及策略,结果和影响等方 面分析两者的异同.[分析指导]按照异同分别列表
同
背景 领导者 策略
日本加紧侵华,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 国民党内的爱国将领 同共产党合作 福建事变主张“反蒋抗日”,建立了反蒋政权 西安事变主张“逼蒋抗日”,实行“兵谏” 福建事变被蒋介石勾结日军镇压,十九路军瓦解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异
主张 结果,影响
[答案要点](1)都是在日本加紧侵华,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发生的.(2)领导者都是国民党内的爱国将领.(3)两者均采取的同共产党合作的策略.(4)福建事变主张“反蒋抗日”,建立了反蒋政权;西安事变主张“逼蒋抗日”,实 行“兵谏”.(5)福建事变被蒋介石勾结日军镇压,十九路军瓦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 时局的关键.(四)评价题 [题型特点] 评价题要求依据自己所学的历史和其它学科知识,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对历史 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给予中肯的评判和估价,其提示语有“试评”,“评价”,“你 的看法如何?”之类.评价题与论证题不同,论证题概括所论证的观点,结论是明摆在题目 中的,而评价题答案的观点,则是考生自己在分析综合中提炼出来的结论,属考生本人的见 解.这种见解,只要观点正确,论据确凿,言之有理,就应予以肯定,因此它可以较好地发
挥考生的创造性.例如对洋务运动历史作用的评价是多年来在学术界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 只要言之成理, 就应该同等记分.这充分体现了评价题检测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题型 特点.此外, 在历史问答题中, 单纯的评价题并不多见, 它一般与叙述题结合形成 “评述题”.下面就开放性的评价题和评述题各举一例.[典型题例] 有人说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失败了的不 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分析指导] 此题就戊戌变法的评价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各执一见,只 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便可视为较好的答案.它适应了知识经济形势下教育对创新能力的 要求,与素质教育的导向是一致的.要解答好这类题目在平日的学习中一方面要转变“师讲 生听”“教材为经典”,“教师为神明”的观念,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另方面也要认识到开放性试题仍以基础知识为载体, 答题 时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就需要夯实基础,因为开放性的试题并不赞许漫无边 际,空话连篇,而应是基础知识与创造性思维的综合运用.[答案要点] 第一种答案: 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因为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 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戊戌变法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提出了挽救民 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但这个运动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采取改良的主张,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第二种答案:戊戌变法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康有为,梁启超在变法中提出了 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如果变法成功,中国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戊戌变法名为变法, 实为改变社会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变法没有发动群众,仅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因而 不彻底,也不会成功,最后戊戌变法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镇压而失败.因此戊戌变法 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五)综合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年深化, 历史问答题的设计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复杂化, 综合化 的趋势, 在一条问答题中往往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题型.回顾上述我们所选取的典型题例就是 很好的例证: 叙述题中既 “简述” 又要 , “说明原因” 分析题中的提示语也有三个;“指出” , “说明”,“分析”;比较题中既要“比较”,又要“分析”.所以对于叙述题,论证题, 分析题,比较题,评价题各自的解题技巧,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运用到综合问答题 的解答中.下面以最初提到的试题为例说明: [典型题例] 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 特点, 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 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 的影响.[分析指导] 例题的第一小问 “概括洋务派, 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 '向西方学习' 的主要主张, 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即为概述型题.例题的第二小问“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 处”,就是通过比较求取共同点,属比较型题.例题的最后一问“分析这一追求过程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属论述型题.整题是一道综合型问答题.例题的中心词是“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规定了作答 的对象;提示词“概括,指出,分析”,规定了作答的方式;求答项“主张,社会实践,特 点,共同之处,影响”,则限定了作答的内容.限定词“在目标追求上”和“对中国近代历
史”则限定了答题范围.在编写答案时要注意: 一是瞻前顾后, 把要叙述和评述的内容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进 行编写,层次分明,使文理自然流畅.如本题可按提纲拟定的逻辑顺序进行作答.二是注意 文字语言的运用,要使文字语言简明扼要,逻辑严谨,紧扣主题.三是要注意创新,随着素 质教育的深入,允许学生有自己见解的开放型试题增多.这就要求学生在解答试题时,注意 提高在分析问题上的创新性.四是要根据分值或题目本身的内容要求,进行详略作答,分值 高或内容多的要多答,反之则略答.[答案要点] 注:为了简明便于观查,这里利用表格方式写出部分答案,实际答题时最好以自然段方 式答出,展示文理连贯性和逻辑性.(1)思想主张,社会实践及其特点: 派别 洋务派 维新派
主要主张
社会实践
特点 学习西方器物,技术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学习西方技术(或中体西用)洋务运动 要求变法维新(或实行君主 戊戌变法 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领袖 提倡民主与科学
(2)共同之处:挽救危亡.(3)影响: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 的觉醒.高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技巧详解 ===================== [相关资讯] 相关资讯] 高考历史备考资讯汇编 高考历史问答题解题技巧详解 高考历史记牢大事件的妙方 高考历史唯物主义难点解析 高考历史易错选择题汇集
高考历史组合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逆向选择题解题思维点拨 高考历史专题解析:人民解放战争 高考历史的宏观把握微观分析技巧 [重要专集] 重要专集] 高考心理辅导大全 高考报考择业指南 09 高考备考资讯汇编(058)高考作文辅导(专集-10)高考攻坚:家长助考全攻略 高考备考策略,方法,技巧(汇编)《09 高考备考资讯汇编》(阅读索引)============================= 更多信息在: 更多信息在:备战 09 高考 pppppp 1
第四篇:中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技巧
一、总的方法::总的方法:一读、二找、三答。①读:粗读题目,包括材料和出处。②想:看清提问,根据材料中有效的信息,联想所记忆的相关知识,对号入座。③答:“问什么答什么”,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1)先看问题,后看材料(2)看材料的出处
(3)看分答题,确定知识点数(4)答题注意分层,字迹工整 注意:
(1)“根据材料回答„„”,直接在材料中找答案。(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找材料和课本的联系点,依据课本相关知识回答。
(3)综合以上材料回答„„“,找出材料与材料的联系点,围绕的共同中心回答。
二、具体步奏
(一)怎么读:一是注意阅读内容,二是注意阅读顺序。
1、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2、阅读的顺序。
如何去读却有讲究。感觉在读题环节中,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
(二)二找,是解题的关键。
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所以,找到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很重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一般情况下,问题就解决了。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的内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只要判断准确,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完成了“读”和“想”这两步,答题的思路有了,只剩最后一步组织答案了。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
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对号作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切忌脱 1 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
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设问的分值,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注意:
(4)启示、感想、认识等问题,要从材料和所问问题中找角度,不能抛弃材料和所问问题。一般1分一个角度,注意标上序号,分层。(5)一题中含有多个问号的,每一个问号前面的字至少读3秒钟后再作答。答题注意分层,注意答题的顺序。
(6)结合一知识点答另一知识点时,先把结合的知识点答出来(7)介绍人物贡献、证明观点等,答案是“事件加影响”
三、历史答题模式: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1、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原因+军事原因。
如:一战爆发的原因(主要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霸的矛盾,及其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直接原因: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
2、背景=原因(为什么+条件(有什么))
如: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经济根源)西欧国家对财富的渴望更加强烈,《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的流传,激起了西欧人对东方的神往。(社会根源)【条件】地圆学说;罗盘针在海船上普遍使用。(客观条件)当时的航海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为远洋航行提供了条件。(主观条件)
3、意义=国内意义+国际意义
如: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国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的历史,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影响=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对自身的影响+对他人的影响。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正面影响】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统一思想。【负面影响】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5、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如评价洋务运动:性质:它是一场由地主阶级领导的向西方学习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历史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消极方面: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为“两半社会”的命运。
6、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如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但也有残暴的一面;总体功大于过。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①创立了一套 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 郡县制。②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③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④、北筑长城,南修灵渠。但是,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残酷的剥削和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广大农民离开了土地,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秦始皇一生功过分明,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
四、实战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之史》
材料二: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据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五年计划(1928—1932 年)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农业方面的表现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做法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1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对苏联由“怀疑”到“模仿”的原因。(2分)32.(1)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表现: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或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2)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3)原因:①当时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②西方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的就职演说
材料三:2008年4月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形成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2009年4月2日,二十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度过难关,实现我们共同确定的目标。
──摘自《半月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美国是怎样应对这一事件的?(2分)
(3)材料三中提出的应对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是什么?(2分)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来说意味 着什么?(4分)
22.(1)新航路开辟。(2分)(2)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2分)(3)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2分)(4)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4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争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建立起得到被统治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标和原则,人民就有权力去改变它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材料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自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叛乱诸州的黑人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可以参加联邦军。材料三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1)材料一内容体现出的主要思想有哪些?(2分)
(2)材料二的规定体现了材料一的什么思想?该宣言的颁布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政府为什么要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上述三个文件在美国历史上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1)自由,平等,反抗压迫,天赋人权,人民主权。(2分。每点l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2)自由(或平等);(1分)扭转了战局(或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1分)(3)防止出现生产过剩(或缓解经济危机,防止出现盲目竞争的局面);(1分)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分)
第五篇:历史列举题的解题技巧
历史列举题的解题技巧
①认真审题,明确时间范围、地点范围。②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点到为止,简单明了。③
书写规范、条理清楚、中国历史的人名地名不能出现错别字。
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技巧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读懂材料;二是审清题目;三是规范答题。
一、读懂材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读懂材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弄清材料的含义和观点。
仔细阅读每一则材料,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或材料对历史事件所持的观点。这是解题的基础。
其次,深挖材料,还原历史背景。这是解题的关键,它决定了答案的来源。
(1)还原历史背景要抓住材料提供的各种有效信息。如:材料的含义、出处(包括材料出自文献的名称、作者及文献创作或发表的时间等);
(2)确定材料的历史背景后要注意联系相关知识寻找与教材的结合点。
二、审清题目,就是抓住关键词(提示语、时间和地点限制)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题目的考查意
图。如:
(1)弄清题目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若针对观点提问,要注意问的是题目的观点、答题者的观点、还是历史上已成定论的观点;
(3)若考查原因,就要抓住根本、直接、历史、现实、主观、客观、政治、经济等关键性词语。
三、规范答题,力求完整。在书写上,务必注意格式的规范,在字迹清楚的基础上,要做到四化:
1、提示化。写出答题的提示语。
2、段落化。每个问题的答案写一个自然段。
3、要点化。如果答案比较复杂,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提炼概括,答案严谨缜密,言
简意赅,分层回答。
4、序号化。答案行文或按时间先后,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依次展开,且在每要点前标明
序号,答案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探究性试题的答题技巧。
第一步:审清题目,领会题意。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题意,完整准确地把握好试题的要求。其次,要
审明观点。
第二步:回归课本,寻找结合点。探究性试题的题目及其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我们在解题
时必须以课本知识为依据。尽管探究性试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题材往往在书外,但答案基本上能在书中找到,只要学会寻找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第三步:规范答题,力求完整。在找出结合点、确定答题思路后,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在书写上要
做到四化:
1、提示化。
2、段落化。
3、要点化。
4、序号化。
总之,审清题目对于正确答题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
上述仅是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方法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后盾。所以,要真正做到正确答题,提高得分率,还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历史观。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面对不同类型题目时,做到游刃有余,全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