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17:15: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调研报告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丝绸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占有7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近年来,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土地资源减少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扬,南方桑蚕主产区出现了产量萎缩趋势,植桑养蚕的传统格局正在被打破,国家农业部、商务部和财政部多次下发文件,支持全国开展“东桑西移、南蚕北移”工程建设,还相继抢购一空出台了支持中西部地区植桑养的优惠政策。我县应抓住这一机遇,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出发,大力发展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桑蚕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登上新台阶。

一、我县具有良好的桑蚕生产条件和优势。

1、拥有省内科研指导优势。1958年成立了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蚕蜂技术指导总站和天蚕保护管理站,在东部山区、半山区开始生柞蚕,目前年产柞蚕5000吨,还开发了每公斤价格高达3000美元的稀有天蚕丝生产,是国家重要的柞蚕生产基地。多年来,我省一直致力于桑蚕生产科研,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省蚕业研究所历时二十多的培育成功了“龙桑一号”抗寒蚕树新品种,在我省北纬49度以南地区栽培实验获得成功,使我省发展桑蚕生产有了可靠的种质保障。同时,哈尔滨鑫森淼公司成功丢弃出了适合北方地区的 1

“龙一”速生、丰产、叶质优良、适应性较强的桑树品种,现已养蚕20张,单产49公斤,总产茧量达980公斤,产值24000元,纯收入21000元。欧亚达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森宇蚕业公司、讷河等地已在筹备组建桑蚕缫丝企业,产业链条完备。

2、我县植桑养蚕资源富集。我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耕地面积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且我县半山区地貌特征更加适宜发展桑蚕产业发展,据初步统计我县可栽植柞蚕林和柞矮林的山地约公顷。目前,已有闫家、大八浪等乡镇开展了柞蚕养殖生产活动,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桑蚕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老年和妇女劳动力就可以操作和管理,因此在我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桑蚕生产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桑、蚕一身都是宝,所有物质都具有广泛用途。桑树是阔叶乔木,还可作为生态建设和声调美化树栽种,果实桑椹既可作为水果,又可加工食品饮料,桑叶可加工保健茶。蚕的所有东西(含排泄物)都可以通过精深加工成为保健食品和药品,属市场稀缺资源。主产品生丝与丝制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出口额逐年增长,价格不断攀升。桑蚕生产具有生长周期短、投入少、市场风险小的特点,效益十分可观。栽植一亩桑树一次性投入成本约600元,但可利用期为30—60

年。从第二年开始可养1张蚕,1亩地纯收入就在500元左右。第三年养1.5张,产值1400元,纯收入1000元。养一期蚕的生产周期仅为28天,年投入产出比为1:6,与玉米、大豆的年纯收入比分别为4.2:

1、2.6:1。我县生产的桑蚕单茧抽丝长度在1200—1800m(南方单茧抽丝长度仅在600—1000m),茧层率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上车茧率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解舒率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解舒丝长比全国平均丝长多110米,舒解度好,丝质洁白光亮,走俏国内外市场。

二、关于加快我县桑蚕业发展的建议。

国家提出“东桑西移、南蚕北移”后,我省中西地区已纷纷制定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植桑养蚕。对此,我县应调蓄重视,认真研究,把桑蚕生产作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新举措,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加快发展。

1、切实加大宣传组织力度。有关部门应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植桑养蚕的好处,引导基层干部群众把发展桑蚕生产做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大事来抓。将我县桑蚕生产纳入到有组织、有目标、有序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轨道上来。明确桑蚕生产组织推广工作牵头部门,统一规划和组织全县桑蚕生产。强化与省内桑蚕技术研发和推广机构的联系,并在工作经费和必要的设施设备上给予支持。充分发挥农业、林业部门的职能作用,为桑蚕开发搞好服务。

利用和发挥植桑养蚕大户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县桑蚕业快速健康发展。

2、狠抓优质蚕茧基地建设。按照优质茧基地的建设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建立优质高产桑蚕基地示范片(点)。在重点乡镇建立优质高产示范区,统一桑园栽植模式,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服务指导。

3、大力推进科技兴蚕。一是积极引进推广桑蚕新品种。在发展新桑园中,积极把好种苗磁,主选耐寒性强、适宜在北方生长的桑苗。二是大力普及桑蚕适用技术。业务主管部门应认真总结推广桑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蚕茧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三是加强桑蚕技术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建立示范区,使桑蚕开发初期就纳入到标准化生产轨道。四是加强乡镇、村级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各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把持与配合,扩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4、积极发展缫丝加工龙头企业。培植发展龙头企业,带动桑蚕产业化是推进我县关键,也是延伸桑蚕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收益的重点一环。应通过招商引资等手段,重点培养发展一批牵动能力强的缫丝加工企业,加快对桑蚕新产品的开发,提高丝制品和桑蚕保健品加工水平,使之成为推动我县农业经济的又一新兴产业

5、为南桑北移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通过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土地整理、良种补贴、农业标准化等项目给予支持。金融部门对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应给予信贷支持。

第二篇:来宾市桑蚕产业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专题

来宾市桑蚕产业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

作者:覃彦儒

种桑养蚕是来宾市传统的农业产业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原柳州地委、行署已开始重视和扶持桑蚕生产。但当时受国内外市场影响,蚕茧价格波动较大,蚕桑产业发展不快,直至2000年,全地区桑园面积2.33万亩,桑蚕饲养量9.34万张,鲜茧产量2845吨。2001年初,柳州地委、行署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政策的机遇,作出加快发展桑蚕生产的决定,提出用三年时间,在全地区实现50万亩桑园面积的目标(当时提出的“6个50万亩”农业丰产增效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建设50万亩蚕桑基地),层层定任务、下指标,补贴桑种、蚕种,鼓励农民种桑养蚕,掀起了桑蚕生产高潮。

来宾市成立后,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 “2个135” 农业丰产增效工程,尽管行政区域减少了4个县,仍提出发展50万亩桑园目标,加大了政策、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同时,由于国内外市场茧丝价格上涨,传统桑蚕产区农民的比较收入大增,种桑养蚕积极性也随之高涨,全市桑蚕产业继续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桑园面积发展到25.81万亩,养蚕70.1万张,鲜茧产量24926吨(折干茧约9406吨),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10.1倍、6.5倍和7.8倍,其中忻城县桑园面积12.5万亩,全年养蚕35.2万张,蚕茧产量11350吨,象州县桑园面积12.26 万亩,养蚕31.5万张,蚕茧产量11812.5吨,2005忻城、象州两县均荣获“全区桑蚕发展十佳县”称号。预计到2006年年底,全市桑园面积达到38.3万亩,养蚕98.7万张,鲜茧年产量3.6万吨。

在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我市蚕茧销售服务体系和加工工业也在逐步完善和发展,已形成鲜茧收购、烘干、销售网络,2006年底全市有收烘站点81个,主要分布在忻城、象州两县,所收购、烘干的蚕茧,约有28%左右供给市内各家缫丝加工厂作生产白厂丝原料,其余销往区外的浙江、江苏、四川等省。目前全市有5家缫丝企业,32组生产线,主要分布在象州、忻城两县,其中忻城县有2家14组,象州县3家18组。

一、来宾市蚕桑产业发展面临主要问题

(一)农户种桑养蚕技术水平不高,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进行,致使种桑养蚕环境已受到污染

首先是现有的投产桑园缺乏有效的防病治虫、除草、培肥等科学管理。其次是养蚕方面,蚕病预 1

防工作不到位,不少蚕农对消毒防病认识不够,如养蚕前消毒过于马虎,采茧后不及时消毒蔟具,病死蚕乱丢、喂鸡鸭,蚕粪乱堆放或散落,大小蚕同室或与人套养,用手捡死蚕、除沙后不洗手即捡叶喂蚕等,导致病原不断繁殖、传染,最终导致蚕病暴发。如2004年忻城县暴发流行性中肠型脓病,2006年上半年忻城县川红公司从四川省带来的蚕种进行小蚕共育时全部发生脓病。而且有些农户擅自给蚕喂养饲料添加剂、滥用脱皮激素以缩短蚕的生长期、没有等到蚕化蛹而提前采收毛脚茧等,也严重影响蚕茧质量。

(二)蚕茧加工能力不足,缺乏精深加工

全市5家缫丝企业每年可加工干茧2860吨左右,加工能力只占全市蚕茧产量三分之一。我市桑园面积排全区第二,蚕茧产量排全区第三,但是蚕茧加工能力却排在全区第四。目前广西五个桑蚕生产大市的缫丝企业生产规模,河池市有12家102组,柳州市11家86组,南宁市9家72组,来宾市5家32组,贵港市2家16组。我市远远落在河池、柳州、南宁之后,而且目前只能生产白厂丝,缺乏深加工的装备和技术,不能延长产业链,产品附加值不高。由于加工能力有限,从长远来看,我市蚕茧销售后顾之忧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蚕种、蚕茧市场管理不到位

按国家法规,蚕种生产必须取得《蚕种生产许可证》,蚕种经营必须取得《蚕种经营许可证》并办理营业执照,蚕种的发放工作由各级蚕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目前我市蚕种经营还比较混乱,无证照个体商贩非法经营蚕种的现象比较严重,蚕种质量难以保证,既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也容易造成蚕微粒子病和中肠型脓病暴发。蚕茧市场放开后,蚕茧的流通过程缺乏管理,无证商贩不顾质量标准,在蚕茧供大于求时,压级压价,坑农自肥;而当蚕茧供不应求时,无证商贩又降低质量标准,走村串户抢购蚕茧;有些农民为了眼前利益,提前采收毛脚茧出卖,使缫丝企业因劣质原料而致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受到损害,本地蚕茧品牌信誉也受到影响。

(四)桑蚕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不能满足农民种桑养蚕需求

近年来,虽然各级农业部门每年都举办种桑养蚕培训班,但因经费少,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培训覆盖面不够广,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按照国家桑蚕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每5000亩桑园需配备1名专业技术人员,我市现有桑园面积38.3万亩,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77名,目前全市实际仅有桑蚕专业技术人员19人。而且由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利益等原因,仅有的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精力主要放在卖蚕种、蚕药上,很少深入村屯农户,为农户解决种桑养蚕技术问题。

(五)蚕种供应紧张

目前,全市桑蚕制种单位只有位于柳州市沙塘镇的市蚕种场(原桂中蚕种场)一家,该场是上世纪80年代建起的老制种场,蚕房破旧,设施落后,只有6名专业技术人员,原设计制种能力每年3万张,尽管现在已超负荷生产,年产30万张左右,也仅能满足7.5万亩桑园之需。我市桑园面积2006年已达38.3万亩,预计2007年达到50万亩,蚕种需求量在200万张左右,缺口很大。而且市蚕种场生产出来的蚕种主要是供给柳州市的柳城、柳江、融安、鹿寨等县,每年可供我市只有6万张左右的桑蚕种。由于正规渠道的蚕种供应紧张,我市桑蚕主产区的蚕种大部分来源于市外,甚至区外,有些蚕种是无证商贩兜售的,质量没有保证,影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养蚕的风险。而且,由于蚕种来源不一,供应批次时间不一,造成出茧不同时,也给鲜茧市场管理增加难度。

(六)桑蚕产业在空间上发展不平衡

全市种桑养蚕农业及其茧丝加工工业主要集中在象州、忻城两县,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市84.48%和92.93%,而兴宾、合山、武宣、金秀等四个区(市、县)桑园面积仅4.55万亩,占全市桑园面积15.52%,桑蚕业生产发展相对较慢,原因各不相同。兴宾区、武宣县发展桑蚕有土地资源,但这两个区县是传统的糖料蔗生产基地,当地农民对甘蔗生产技术比较熟悉,但对于种桑养蚕技术则比较生疏,而且当地桑蚕市场管理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因此桑蚕产业发展不快;金秀县大部分乡镇位于海拔高、湿度大、气温低的山区,不适合种桑养蚕;合山市因大部分区域存在空气污染,不适合桑蚕生长。

二、加快来宾市桑蚕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快优质蚕种和桑苗基地建设,确保良种供应

1、按照我市目前桑蚕生产现状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为确保50万亩桑园养蚕的需求,全市至少应建设3个以上现代化蚕种场,每年供应优质蚕种240万张以上。因此建议:一是争取自治区农业厅批准并扶持来宾市分别在象州、忻城各建设1个年产80万张规模的大型现代化蚕种场;二是鉴于目前来宾市蚕种场位于柳州市沙塘镇,对解决本市蚕种供应所起的作用不大,故建议请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出面协调,将该场连人带物转让给柳州市,所得的补偿款并加自治区补助,在来宾市兴宾区建设1个年产80万张规模的大型现代化蚕种场。

2、进一步加大推行小蚕共育力度,加快标准化小蚕共育点建设,按照每500亩桑园面积建立一个小蚕共育点的要求,力争在2010年全市建设小蚕共育点达到1200个以上,小蚕共育率达到85%

以上。

3、建立优质桑苗繁育基地。各个种桑养蚕重点乡镇都应建立“桂桑优12号”和“桂桑优62号”等优质桑种种子园和桑苗繁育基地,培育推广适应本地气候、生长良好、叶子厚大、产量高的优质桑苗,保证桑树优质高产,努力做到自选、自繁、自育、自给。

(二)积极培养引进桑蚕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大规模技术培训,迅速提高农民种桑养蚕技术水平

解决桑蚕专业技术人才紧缺问题,主要还是靠自己培养。首先,各级财政拿出资金,对农业部门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转岗培训和知识更新,使他们掌握种桑养蚕实用技术,然后再去培训和指导农户搞好桑蚕生产。其次是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作用——就是对那些已经熟练掌握种桑养蚕技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养蚕专业户或养蚕大户农民,由政府给予适当报酬(在农民培训经费中开支),聘请他们给其他蚕农传授技术,进行现场辅导,言传身教。其三,在安排选调生到乡镇工作、选派大学生村官以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事业单位,特别是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编制缺额需补充人员时,应有意识地引进桑蚕专业技术人才,有关部门对此应开绿灯,适当放宽其他条件。

应及时面向种桑养蚕农民,大规模开展适用技术培训,迅速提高农民种桑养蚕技术水平。各级财政对此项工作应给予经费保障,并集中使用。各级基层办、扶贫办、农业局、科技局、劳动局、职业技校等单位,应协调一致,共同抓好此项工作。

(三)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实施“桑蚕良种工程”和“优茧工程”,建设生态桑园,建立健全桑蚕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加大培育一批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大力推广“桂桑优12号”和“桂桑优62号”桑种及配套的速成丰产栽培技术。加大饲养“桂蚕一号”、“桂蚕二号”和“两广二号”的比例。进一步推广小蚕共育、方格簇结茧、省力化蚕台、简易大棚等养蚕新技术,力争2010年全市小蚕共育率达到85%以上,方格簇应用率达到90%以上。

(四)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桑蚕业生产和流通秩序

1、实施种桑养蚕标准化生产。桑蚕生产应严格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执行。在桑蚕生产重点区,狠抓蚕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实行桑蚕标准化生产,实行规范管理,努力做到“六统一”(蚕种统一配供,小蚕统一共育、蚕室统一消毒、桑园统一治虫、蚕用物资统一供应、生产技术统一指导),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抓好蚕病防治工作,积极向蚕农传授、普及防治蚕病技术

知识,采取严格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应在全市建立起桑蚕病虫害防控体系和预警机制。建议由政府投资在养蚕的村屯统一修建蚕渣蚕粪池,集中堆放,统一消毒,防控桑蚕病虫害,保护养蚕大环境。

2、进一步加强蚕种管理和鲜茧收购市场管理。严格执行蚕种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严厉打击无证经营蚕种、销售不合格蚕种等违法行为。坚决贯彻执行《蚕丝流通管理办法》(国家经贸委、计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2002]第28号令),加强对鲜茧收购经营者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鲜茧收购经营者资格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即把获得商务(经贸)部门核发的《鲜茧收购资格证书》作为办理蚕茧收购企业注册登记的前置必要条件,严把蚕茧收购市场主体准入关。蚕茧质量评定实行仪器评茧,严禁目测手感评茧,干茧交易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质量标准,坚持优质优价,确保蚕茧质量稳步提高。禁止收购毛脚茧、统茧、劣质茧或抬级抬价、压级压价等行为,维护蚕茧市场秩序和农民、企业的正当利益。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无证无照或超范围从事蚕茧收购等非法行为,特别是严厉打击无证无照、走村串户抢购鲜茧的贩子。

为加大蚕种和蚕茧市场管理力度,建议市、县两级各成立综合执法队伍,深入研究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严管。每年春、秋两个收茧季节,执法队伍应对蚕茧收购市场进行集中整治。

(五)加快培植龙头企业,推动来宾市桑蚕产业化进程

1、降低门槛,鼓励扶持各种资本进入我市兴办蚕茧加工企业。首先是应放宽条件,鼓励本地老板投资兴办蚕茧加工企业。据一些个体老板反映,他们有资金想投资兴办缫丝厂,但是所在县政府有关部门嫌其企业规模小(达不到10组生产线),一直不给审批。笔者认为这是不符合国家发展非公有制的方针政策的。而且目前自治区一些部门及业内一些专家在提出全区桑蚕产业发展规划和建议时,总是倾向于“把柳州打造成广西丝绸生产加工中心,把河池建成全国最大的茧丝生产基地”,可见来宾市有关部门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来宾市不抓紧扩张蚕茧加工产业规模,对当地的工业发展和财政增收十分不利。因此建议来宾市切实降低门槛,只要蚕茧加工生产线达到国家规定4组以上规模的项目,都应该给予立项建设,不论其规模大小、档次高低,先发展再说,先有数量再讲质量,先有规模再上水平。其次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和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茧丝绸企业,充分利用其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品牌及市场销售网络,发展织绸、印染、服装等丝绸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拓展茧丝绸产品生产领域,形成产业集群。

2、加大对茧丝绸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按照循环经济原理开展蚕桑副产品的综

合研制和开发,如利用桑枝造纸、桑枝栽培食用菌、丝被加工、蚕蛹开发利用等,提高副产品综合利用的附加值。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关政策,建议对茧丝绸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开展桑蚕综合利用或深加工、研究开发新产品、创建名牌产品、为农民提供产销和培训等项目,市县财政应给予补贴;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环保整治、收购蚕茧等项目,应列入国债资金和技改资金扶持范围,所需贷款,财政应给予贴息;对获得国家或自治区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称号的茧丝绸加工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建议上述资金纳入部门预算,实行项目管理。

3、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引导蚕农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借鉴蔗糖工业反哺农业的做法,实行蚕茧收购保护价、蚕茧订单、二次返利等政策,保持蚕茧价格的合理水平,保护蚕农的利益。龙头企业通过协会面向蚕农开展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可由企业给协会技术员每月一定的基本工资(如100元/月),技术人员每代发一张合格蚕种奖励2~3元。会员(蚕农)利益兑现采取记分制,每买一次合格蚕种或卖一次合格蚕茧均可记分,蚕农每年积分达到一定分数线,由收购蚕茧的企业给予二次返利(例如0.40元/斤,其中0.20元返还给农民,0.1元给乡镇,0.06元给所在村,0.04元给桑蚕协会),可调动乡镇政府、协会和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企业也同样获得质好量大的原料茧,促进企业生产发展。

(作者系中共广西来宾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第三篇: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河南省南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指示精神,由南阳市畜牧局、南阳市黄牛协会、南阳市黄牛科技中心组成的联合调研组于XX年春,先后到邓州、唐河、新野、方城等县市区实地考察了黄牛养殖户、养殖场和加工企业,广泛听取了农户、经纪人、企业经理、科技工作者以及县、乡、村领导对黄牛产业发展的经验、意见、建议和发展对策。并在此基础上,经调研组反复讨论、修改,形成这份调研报告,就我市目前黄牛产业的特点、问题及今后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对策提出了构思,谨供参阅。

1、目前我市黄牛产业的特点

南阳牛是勤劳智慧的南阳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精心培育而成的一个优秀的地方品种。XX年底,存栏160.1万头,出栏91.9万头,年产牛肉13.1万t,产值达50.8亿元,占畜牧业产值27.7%。南阳牛在南阳畜牧业经济乃至整个农村经济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体表现有六大特点:

1.1、南阳牛的肉用性能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南阳牛经过这些年的系统选育和品种改良,一是它的体型已发生了大的变化,已由原来的役用体型,接近肉用牛的体型;二是规模养殖场的育肥牛日增重一般在0.8一1.5kg之间,已接近国际肉用牛的日增重;三是经过科学育肥后的牛屠宰率达到55-65%,净肉率达到45-55%,已达到国际肉牛的标准。综上所述,南阳牛的肉用性能总体已接近国际肉牛的平均水平。

1.2、南阳牛的用途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昔日养牛为耕田的现象已基本不复存在。从调研看,南阳牛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使役为主,九十年代的役肉兼用,到目前平均每头成牛年耕役时间不足半月,并主要作为辅助动力,有些地方的黄牛已“不会”耕田。基本上完成了由生产资料向生活资料的转变,南阳牛的用途已完成了历史性的转折。

1.3、规模饲养成为发展的主流

目前,我市养牛规模场、小区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工作新的亮点,在短短的几年中,已达160多个,部分规模场仍在建设中。目前我市黄牛规模养殖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新野县歪子镇棉花庄、唐河县上屯镇高庄为代表的联户母牛养殖小区。由村组统一协调小区建设用地、牧草用地、牛场及附属设施,统一规划,农户投资。以养母牛,繁小牛为主,多以5-20头繁殖母牛为规模,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收益稳。二是以唐河、社旗、方城等县为代表的专业大户养殖。以户为独立单元,统一设计,统一规划。每户饲养规模50-200头,繁育小牛和育肥相结合,规模适度,经营灵活。三是以新野县、邓州市、宛城区等为代表的标准化专业育肥场。饲养规模500-1000头,以架子牛育肥为主,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具有较强的示范引导作用。

1.4、区域分布走向科学化

通过调研了解到,城市郊区、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人均耕地少的地方黄牛数量在减少,而人均土地多、丘陵地区、浅山区、沿河两岸等地方黄牛数量有所增加,如位于浅山丘陵区的唐河县湖阳镇黄河自然村,户均达到2头牛,位于白河西岸的新野县上港乡小五村户均1.5头牛。这种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现,是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一种正常现象。在欧美畜牧业发达国家,一般是城市郊区养奶牛,平原养猪养鸡,山区、浅山区、交通偏远的地方养肉牛。南阳市黄牛养殖的这种趋向,说明了黄牛产业的区域分布正在走向科学化、理性化。

1.5、产品开发已形成燎原之势

目前我市拥有大中型屠宰加工企业10余家,经过这些年的精心经营,开发出的黄牛产品已达100余种,其中分割牛肉产品达40余种,部分产品可替代进口牛肉;深加工熟食产品达60余种,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主要销向上海、广州、南京等40多个大中城市和食品加工企业。科尔沁牛业有限公司的人住南阳,必将带动和提升我市整体肉牛产业的大发展。

1.6、南阳牛品牌已经唱晌

南阳牛以体格高大,肉质细嫩,皮板致密,耐粗饲,适应性强等而闻名于世。建国初期,我市建立了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全国第一个黄牛繁育及科研机构,开展对南阳牛的系统选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率先在国内推广普及牛的人工授精技术,实现了黄牛繁育史上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八十年代初,第一个在地方良种黄牛上制订并颁布实施了《南阳牛》国家标准,同时,把品系繁育技术应用于南阳牛育种工作中。九十年代,首次在国内提出把南阳牛培育成为我国自己的地方性的专门化肉牛品种。该项目相继列入国家“948”项目和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98年,南阳牛被国家农业部首批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XX年又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名注册,南阳牛将受到世界上143个国家及地区的保护。XX年我市又成功的举办了首届黄牛节。XX年又对南阳牛进行了商标注册。XX年南阳牛的品种选育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XX年南阳牛育种技术创新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同时,南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XX)74号),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南阳肉牛产业的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这次调研中,大家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2.1、市场问题

所到之处,大部分养殖户,特别是养殖繁殖母牛的农户反映养牛业比较效益低。养繁殖母牛每年它的收入就是一头小牛,6个月左右断奶时的价格一般在2500-3500元之间,散养不计成本还可以,规模养殖从市场上购草、购料就难以赚钱,这也是目前繁殖母牛难以象鸡猪那样大规模饲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市同全国一样,肉牛产业比较效益低,其主要原因是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但市场价格低,价格背离价值造成的。牛肉的生产成本高于其它肉类,更高于奶、蛋产品,一般来讲,牛肉的料肉比为7:1:羊肉为5:1,猪肉为3:1,禽肉为2:1。禽蛋为2:1,牛奶为1:2-4,所以说生产牛肉的成本属于最高,一般为猪肉的2倍以上。目前我国的牛肉由于疫情和药残等原因,销不到发达国家去,只能销往俄罗斯、东南亚、香港这些国家与地区,价格与国内差不多。国内牛肉市场由于产品开发跟不上,花色品种单一,绝大部分属于大众化食品,中、高档产品少,这是造成国内牛肉产品价格低的主要原因。

2.2、社会问题

一是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在所调研的村、组中,一般来讲,机械化程度越高,养牛的农户越少,每增加一台四轮或手扶车,要减少2头牛(其中一头繁殖母牛,一头小牛)。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目前外出打工的多为青壮年,他们的转移使养牛环节的“下力气活”无人于。另一方面,目前养牛的农户大部分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的自然减员也影响了养殖黄牛的数量。三是环境卫生及饲养场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户建起了楼房,环境卫生的要求也高了,既不养牛,也不养猪养禽。以上现象说明:第一农民对环境卫生的要求在提高,从卫生安全的角度讲要发展养殖,必须考虑入畜分离;第二受宅基地有关规定的影响,有些农户养殖场地狭小,难以扩大规模;第三近几年来,农户散养畜禽有所下降。四是盗牛问题。从调查的结果看,盗牛的绝对数并不大,但它的危害、负面作用相当大。往往是一户被盗,全村养牛户受惊,有的甚至影响到周边十多华里。

2.3、资金问题

调研组所到之处均有要求解决养牛资金的呼声,由于金融政策的原因,现在农村贷款相当困难,几家企业也反映资金不足。农户贷款有四难:一是贷着难;二是数额少;三是期限短;四是利率高。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讲,养牛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牛个体大,生产周期长,养殖所需的固定投资和流动资。中固鸯牧絮恙XX年增钓金相对比较多。黄牛加工企业也同样需要较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占用。农户困难,无钱养牛,企业无钱,开工不足。目前在养牛业价格和效益回升的形势下,农户和企业呼唤政府协调资金,倾斜养牛业。

2.4、牛自身问题

黄牛相对其它畜禽来讲,繁殖系数低,饲养周期长,产业链上环节多。牛属于单胎动物,怀孕周期长。繁殖母牛一年最多能生出一胎。改良牛饲养到1.5岁左右才能正常出栏(体重450-500kg),纯种南阳牛2.0~2.5岁才能正常出栏,而生猪一般是6个月出栏,肉鸡45天出栏。饲养上包括养母牛、繁小牛、育幼牛,加工上包括牛肉分割、熟食制品生产及牛皮、牛血、牛骨、牛杂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相对来讲产业化的运作难度加大。

3、建议和对策

3.1、提高认识,增进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信心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市,也是一个养牛大市,推进我市养牛业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适宜养牛,又是国家规划的中原肉牛带核心区域。二是品种优势:南阳牛中外驰名,加上长期坚持不懈地品种选育,品质越来越优,肉用性能越来越好,为黄牛产业的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饲草资源优势:我市年产农作物秸秆达800万吨,可利用的草山草坡面积560万亩,黄牛发展的潜力巨大。四是良种繁良体系优势:在品种改良上,我市建成了两个国家级的黄牛制种、供种场,即市黄牛科技中心和市黄牛良种繁育场,拥有比较健全的市、县、乡、村四级改良体系。

3.2、加大宣传,进一步唱晌南阳牛这一品牌

3.2.1、引进“牛文化”:“牛文化”一词最早见于一位印度教授撰写的《中国应该引进“牛文化”》一文。文章的大意为:中国为全球吃的大户,但中国人主食淀粉过多,肉类猪肉统治,缺少营养丰富的牛肉、牛奶。他建议中国应引进“牛文化”多吃些牛肉,多喝些牛奶,少用些补品,一则提高民族素质,二则促进农户养牛,让农民增加收入。南阳是黄牛的故乡,养牛历史悠久,应大力引进和弘扬“牛文化”,宣传传统饮食的弊病和吃牛肉、喝牛奶的好处,逐步改善膳食结构,启动消费,拉动内需。

3.2.2、扩大宣传渠道:应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加大对南阳牛的宣传工作。可采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宣传南阳牛的形成、品种特征、研究成果及牛产品;宣传典型的养殖户、养殖场、专业村、专业乡(镇)及加工企业;宣传养牛优惠政策以及为养牛业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等等。总之通过宣传,进一步唱响南阳牛品牌,使南阳囚黄牛而名,畜牧业因黄牛而兴。

3.3、制定政策。扶持黄牛产业大发展

从宏观上讲,制定政策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政策,含产业规划、财政支持、融资贷款、贴息补助、减免税收、土地使用、企业改制等;二是技术政策,主要指良种推广、产品开发、标准法规、产业开发立项等;三是产品促销政策,主要指品牌保护、公益广告、媒体宣传等。从微观上讲,近几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推动了农业、畜牧业大的发展。作为肉牛产业,投资大、周期长、繁殖系数低,理应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一是实施肉牛良种冻精补贴;二是加大对保种场和保种区的扶持力度;三是对实施良种登记的公母牛及其后代进行补贴;四是对性能测定站和育种中心进行补贴;五是对规模养殖母牛户、小区进行奖励或补贴;六是扶持肉牛加工企业的发展。

3.4、培育龙头,逐步把牛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起来

我市目前加工企业虽然不少,但大都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养殖与加工环节脱节,第一部分牛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也很难起到龙头带动作用。这种状况导致南阳牛有名,而牛的产品没有名气。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抓好对唐河肉牛产业集团公司、南阳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南阳市甲林清真肉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畜牧加工企业的扶持,并鼓励这些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二是抓招商,年加工屠宰10万头肉牛的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期工程全面启动实施。新野县已建成科尔沁牛业5000头育肥场1个,千头育肥场9个。下一步重点是落实配套措施,是企业能稳步向前发展。三是促进和培育大型交易市场以及经纪人队伍,保证养殖、买卖、加工环节的良性循环。

3.5、健全体系。

积极推进南阳牛的标准化生产切实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和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应以南阳黄牛研究所和南阳黄牛科技中心为龙头,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良繁体系。一方面加大南阳牛的品种保护力度,扩建保种场,增大保种区,有效地提高纯种南阳牛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良种登记、性能测定、人工受精、开放式基础育种群和核心母牛群的建立等措施,加快南阳牛肉用新品种的培育步伐。在牛肉产品安全体系建设上要把好“六关”。一是入口关,加强对兽药、饲料使用管理,确保畜牧业投人品的安全;二是生产关;三是出口关,搞好检测和榆疫监督工作;四是产品的认定认证关;五是准入制度关;六是质量追溯制度关。

3.6、建好基地,使农户真正从黄牛的产业中富起来

应走千家万户养牛为摹础,以专业场、户、小区为骨干的发展路子。平原地区养牛应以千家万户为基础,特别是繁殖母牛,这样不计投入,比较效益高。专业场、户、小区应以青年牛肥育为主,利用青年牛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一可以加快资金周转,增加收入,提高效益;二可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杀青”问题;三可以通过育肥,提高牛肉的品质。有条件的地方,每户可以饲养3-5头繁殖母牛,入驻小区,组成小规模大群体。在山区、浅山区、丘陵地区以及沿河两岸有草地的地方,可通过增加投入,加大人工种草的力度,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增加载畜量。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办家庭牧场或联户牧场、股份制牧场等多种形式,以规模饲养繁殖母牛为基础,犊牛可以一直饲养到出栏,直接进入市场。在基地的建设上,应重点抓好规模养殖。规模场建设要按照有关规定,统一规划,重点扶持,个体投入,规模经营,技术服务,种草养畜,生态发展的原则,依据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地引导黄牛产业的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3.7、加大投入,建立多元投资体系

目前,制约我市养牛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投入不足。俗话讲“穷养羊,富养牛”,说明养牛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的资金量大,周期长。建议南阳市及黄牛发展基地县市区设立南阳牛发展基金,用好小额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项目,秸秆养畜项目等,向基地县、乡倾斜,逐步有序地放开民间融资渠道,广开财源,以利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等发展黄牛业。

3.8、创新机制。

改革黄牛产业经营模式在黄牛产业化中,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技术并不能自动延伸到产业,技术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产业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有效的机制和体制创新,从这点来认识,机制和体制往往比技术本身更重要。我市目前绝大多数牛肉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之间存在的是简单的“买断”式购销关系。这种简单的购销关系很不牢固,由于是两个生产单位利益主体,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很难协调,一旦出现市场波动,发生利益冲突,这种关系便告解体,如产品畅销。中固蠡牧东志XX年增刊时,企业之间竞价抢购牛源;产品滞销时,企业减价收牛或不收牛。这样导致农户还是企业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影响产品质量和对市场的稳定供应。加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重点是通过经济关系把农户或养殖场连结为企业经营范畴的一部分,组织生产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以此把黄牛加工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结在一起,合作社的成员既承担风险又分得利益,成员所生产的商品必须全部出售给合作社,利益的分配和成员同企业当年的交易数量与质量挂钩。合作社把所有成员的利益联结在一起,集中每个成员的力量和智慧。我们的加工企业可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的有效形式,通过资产的重组和股份改造,将企业同农户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

3.9、优化环境,保障养牛产业的顺利发展

要认真贯彻落实《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宛政(XX)74号)。发改部门要加大对肉牛产业发展项目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和金融部门要按照肉牛产业发展的投入政策,抓好资金的落实与管理;土地部门要把肉牛产业用地列入总体用地规划,按农业用地管理;电业、水利部门要认真落实豫政(XX)37号文件规定,对用水用电按照农用标准收费;税务、工商、环保等部门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放宽收费政策;保险部门要开辟险种,解决肉牛养殖的风险问题;城建部门对新上的肉牛产业生产、加工项目,在收费上给予适当减免;公安部门每年要开展1-2次专项行动,集中打击农村盗牛行为,解决农民养牛的安全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和农民负担监督部门要认真落实整治企业经营环境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规定,为肉牛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畜牧部门要搞好发展规划,抓好技术服务和行业执法,促进南阳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四篇: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思考

关于平塘发展桑蚕业的思考

朵儿

一、广西发展桑蚕业的成功经验

(一)抢抓机遇,促进东桑西移

随着东部经济的快速崛起,作为自然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的桑蚕业,在江浙一带受土地和劳动力的制约逐步失去比较优势,开始滑坡萎缩。针对江浙桑蚕业的变化,广西凭借其适宜的自然条件、相对充裕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圈的强势带动,抢抓机遇,主动承接了向西转移的桑蚕业。2000年,广西依靠原有的基础,趁势而发,迎来了桑蚕业的高速发展期。2006年,国家商务部启动“东桑西移”工程,引导茧丝绸业原料生产基地从土地资源紧缺的东部向地域广阔、气候和土壤适宜种桑养蚕的中西部内陆省份转移,以优化蚕桑业区域布局,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使中国从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转变。这一茧丝绸行业史上最大的产业转移工程,虽不能说是受广西的直接影响,但广西抢占先机却是不争的现实,也可以说广西的成就为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可能性作了科学的示范和论证。

(二)动作迅速,做大桑蚕产业

2001年到2006年,广西桑园面积由20万亩猛增到180万亩,蚕茧产量达到18.5万吨,占了全国总产量的30%,稳坐全国第一把交椅,桑蚕业成为广西继甘蔗业做成全国“龙头老大”之后的又一个“龙头老大”,广西桑蚕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被专家称之为中国桑蚕业的“广西现象”,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奇迹,广西成了中国“东桑西移”的一面旗帜,日本、印度、越 南等周边国家及国内桑蚕生产省区纷纷前来参观取经。在全国桑蚕业下滑的状况下,广西取得的成就使全国桑蚕业为之一振,对巩固我国蚕丝绸业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西部地区抢抓机遇,承接好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强化措施,确保成效明显

1、把握形势、科学定位。广西在认准“东桑西移”的形势后,确立了建全国桑蚕第一大省的目标,把发展桑蚕业确定为全区农业发展的“第一产业”来抓,将其列入《全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给予重点扶持。并针对南宁、河池、来宾、柳州、贵港等五大优势蚕区分别制定桑蚕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工作措施,对各桑蚕生产大县市拨出专项资金,出台相应政策,大力扶持桑蚕产业,在全区掀起桑蚕业发展新高潮。

2、以规模化,促进产业化。在发展桑蚕业上,广西一开始就站在做大产业的高度,先把资源做大。按照最适宜生长、比较效益的原则,采取集中成片、规模种植的方式,以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栽植、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建设种植基地,形成了桂南、桂中、桂西北三大优势产业带。从而避免了房前屋后零星种植、单家独户闯市场的小规模生产行为。为桑蚕业一夜间在广西发展、壮大,赢得了时间、赢得了市场。

3、注重技术创新,依靠优质取胜。广西桑蚕业的做强做大还得利于科技支撑。一是加快新品种培育。广西的科研院所先后培育出桂桑优

12、桂桑优62等桑树新品种,每亩桑叶产量提高20%;培养的桂蚕一号、二号及两广二号蚕种,丝质量比传统的品种提高15%,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重视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全区各桑蚕生产市、县均建立了两级蚕业站、蚕种场,有 1000多人的桑蚕专业技术推广队伍,健全的网络体系列居全国第一,还有一支庞大的农民养蚕技术辅导队伍。三是加大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年培训桑农30万人次。

4、以“商”字起步,靠“工”字壮大。广西在发展桑蚕业上不仅要做“蚕茧大省”,更立足于做“蚕业强省”。他们依托丰富的桑蚕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一是扶持壮大当地企业;二是进一步招大引强,引进外省的大企业。通过发展缫丝龙头企业,推动桑蚕业由原料生产为主逐步向缫丝初加工迈进,尽快形成“公司+工厂+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延伸壮大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同时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到2006年底,广西缫丝龙头企业已发展到60余家。到2010年,广西将建设100个缫丝加个企业,其中10个年产500-1000吨生丝龙头企业,培育4个茧丝绸集团企业,3个丝绸工业园区。届时,随着各项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及产销总量的不断提升,广西在与其他亚热带蚕丝生产国的产业竞争中将独占鳌头。

二、平塘发展桑蚕业的有利因素

(一)桑蚕业终端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蚕丝是生物天然蛋白质纤维,被誉为“人类的第二皮肤”和“皮肤的最佳卫士”。丝绸服饰因穿着舒适、柔软飘逸、典雅华贵,保健护肤,在“回归自然”作为消费时尚的今天,不仅得到中上富裕阶层的青睐,而且越来越受到一般收入阶层的欢迎,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世界丝绸消费量每年将以3%的速度递增,为此该组织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努力发展蚕丝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丝绸的消费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加上,桑蚕作为纯天然产品,具有较大的 开发潜力,许多企业为延伸产业链,在桑蚕产品深度开发上作了不懈努力,桑蚕已被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医药用品、造纸、饲料等行业,因此桑蚕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有国家产业政策的强力支持

2006年,国家商务部正式启动“东桑西移”工程,按照“东桑西移”的规划,未来5年,国家将扶持中西部地区建设200个技术先进、网络健全、万亩以上的生态蚕茧基地,发展50个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大规模初级茧丝绸加工企业,并扶持30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集研发和生产为一体的大型企业,培育2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营销网络的丝绸知名品牌。据专家预测,到“十一五”末,“东桑西移”工程将新增200万亩桑园和200万担以上的蚕茧产量,形成东部优化、中部提升、西部大力发展的茧丝绸优势产业带,初步实现丝绸强国的目标。为确保“东桑西移”工程的顺利实施,国家将配套以资金、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谁抓住了机遇,谁就抢占了发展先机。

(三)可以接受广西的强势辐射带动

当前,广西在“东桑西移”中快手出击,抢占了中国桑蚕业的第一把交椅,并与湖南、广东等省在种植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加工、市场营销上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强势的桑蚕产业经济区域。我县与广西毗邻,自然条件、生产习惯、生活习俗均有相近之处,民间、官方长期以来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交往。平塘曾在发展烤烟、细刀豆种植,铁合金、煤炭生产上直接、间接受到广西的影响。所以,平塘有必要搭上广西这艘桑蚕产业“航母”,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发展桑蚕业比较效益突出

近年来,我县一直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作孜孜不倦的探索,但除烤烟生产外,基本上还未寻找到让农民脱贫致富的稳定产业。根据广西实践经验,土地、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发展桑蚕业比较效益突出。目前,广西桑蚕亩产值在1500—4000之间,只要科学种植、科学管护,就是收成差的年景,比较效益也远远高于粮食作物,不失为当前平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首选产业。

(五)产业符合平塘旅游发展定位

桑树为多年生木本植物,枝繁叶茂,碧绿葱葱,生长期15年左右,既是经济林,又是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理想植物。近年来,掌布“救星石”的出现,县境内的青山绿水,使平塘成了贵州南部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明珠。加快旅游业大发展,打造“世界地质公园”自然成了平塘不可舍弃的发展定位。“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既是来至上层的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桑蚕业作为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一体,又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绿色环保产业,正好帮助旅游大县解决了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矛盾。

三、制约平塘发展桑蚕业的不利因素

(一)自然条件的制约

贵州被中国蚕业区划列为“云贵高原中亚热带湿润适宜气候区”。平塘与广西毗邻,日照、积温、雨量、土壤更能充分满足桑树生长和蚕体发育对气候、土质要求。但平塘又属倒春寒、伏旱、冰雹等灾害性气候多发区,部分地区工程性缺水严重,这些都将影响桑蚕生产的布局、品种选用、时间安排等。而且,平塘属喀斯特地质,地块破碎,零星分散,难以实现用集中成片的好 5 土进行规模种植,加之肥水条件差,要建设高产稳产的连片桑园难度比较大。

(二)缺少技术力量支撑

在平塘民间有着零星种桑养蚕的农户,部分乡镇也有尝试发展桑蚕业的经历,但由于不具规模,管理粗放,效益不好,在县内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也没有形成种养习惯和传承一定的生产技术。然而,桑蚕业从种桑到养蚕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种桑要求有充足的水肥,有相对隔离的种植区域;养蚕要求桑叶必须干净,蚕室严格消毒且保持恒温;蚕蛹上架时要二十四小时守候等等。这些严格的技术要求,贫困地区的农户因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的制约,一时无法适应。加上产业刚刚起步,种苗的培植、蚕种的培育、消毒防病以及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指导等,还必须向外寻求支持。如果没有较好的生产技术用保证,就不可能有优质、上成的产品和理想的效益。

(三)生产投入相对不足

长期以来,平塘经济发展都处于相对迟缓的状态,大多数农民缺少经济积累,生产投入一向紧张。村级也大多是空壳经济,无力在生产投入上给予农户支持。然而,规模发展桑蚕业涉及到树苗、蚕种、蚕室、烤房、燃料、肥料、药品等生产投入,特别是前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高,政府也只能作补贴性扶持,这就需要农民通过信贷的方式解决,作为一个新产业,再没有看到效益之前,要农民去承担这一投入风险有相当大的难度。

(四)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由于发展桑蚕产业对平塘来说是一个新兴产业,没有任何基础,更没有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支撑。起步之初,发展的立足点只能参与做广西桑蚕业的一个原材料生产基地,相对广西的规模 化生产来说,这个基地却无足轻重的。如不能在当地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又会落入千家万户找市场的小农经济怪圈,很难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也无法抵御市场风险。

四、对平塘发展桑蚕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发展定位,加大工作力度,带动经济发展

要抓住“东桑西移”,特别是广西成为中国桑蚕业中心的机遇,把主动承接广西强势辐射,发展桑蚕业作为平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加强产业发展调研、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组织强有力的产业发展领导班子,争取“东桑西移”项目支持,力争在“东桑西移”中抢占一席之地,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实现产业化经营,促进县域经济较快发展。

(二)重视引进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保证

要培育做大一个产业,先进的生产技术是先导。一是要加强对优质桑苗品种以及蚕种的引进和推广,为产业的发展开好头,起好步。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让农户及时掌握先进种桑养蚕技术,确保生产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三是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建成一支业务过硬、保障有力的技术专业队伍,同时也要大力培养一批土专家,建好技术服务网络,为发展桑蚕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四是要加强与省、州以及外地专业机构及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努力争取技术支持和指导。

(三)抓好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推进产业化发展

发展桑蚕业的出路在于实现产业化。在起步之初,要紧紧抓住广西这一桑蚕产业“航母”,积极发展“订单蚕业”,形成“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带动平塘桑蚕业起步发展。同时,在发展中要通过 村级组织,或引导农村经济能人成立产业协会,把从事桑蚕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并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出面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为桑蚕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打好基础。

(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调动生产积极性

由于桑蚕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首期投入往往是贫困地区发展该产业的“瓶颈”。在发展中也有许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比如可以采取贷款贴息、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生产物资补助、种植质量补贴等方式对群众予以生产扶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一定的风险基金,尽量减少自然和市场风险给群众造成的损失,以此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五)大力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稳步发展

产业的稳步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在依靠广西桑蚕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后,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快引进蚕茧丝绸加工企业,加快贸工农一体化进程,从而提高防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并通过企业的做大做强,引领当地桑蚕业稳步发展。

第五篇: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材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临床治疗、康养健身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去年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深入了解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月至*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善武、副主任率调研组赴*区等地开展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成效。

近年来,市zf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提出全面振兴*医学口号,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助力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道地药材资源丰富。

我市中药材品种多、质地优,共有各类中药材*种,其中,植物药类*种,动物药*种,矿物及其他类*种,分别占全省总数*%、*%、*%、*%,贡菊、黄精等道地药材在广泛分布,被列入“十大皖药”。

二是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市委市zf把振兴*医学摆在突出位置,成立由市委市zf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医学传承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高规格召开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为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锚定了发展目标。先后制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等政策文件,中药材产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三是产业发展基础提升。

大力发展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全市建成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个,种植面积达*万亩。积极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共有省级龙头企业*家,市级龙头企业*家,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家,生物技术和医药国家级创新平台*个,初步构建了以*高新区为核心,*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县开发区等多点支撑的医药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链条效益不优。

我市是中药材资源大市,但也是中药材产值小市,全市具备加工能力和带动作用的中药材企业不到*家,且局限于对药材的简单清洗、烘干等初加工层次,上市产品完全依赖于外地企业和市场。比如祁门蛇伤研究所在蛇药研究方面成果丰富,但缺乏工业企业支撑,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

另外,各基地、农户主要以销售原药材或者初级加工为主,产销不稳定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年覆盆子价格达到*元一斤,全市不少农户一哄而上,近两年覆盆子价格跌到*元一斤,造成大量覆盆子荒芜。

(二)种质资源保护不力。

目前,我市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较少,种质资源驯化培育良莠不齐,多数药材种子来源靠自选、自留、自繁、自用,提纯复壮不足,品种退化、混杂严重,中药材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抗性表现差异较大,品质得不到保障。

比如,*贡菊与亳菊、滁菊、杭白菊一起被列为“四大名菊”,过去以晚熟品系为主,品质最优,但管理难度较大,不少种植户为了追求短期效益,盲目选择种植周期更短、品性较差的中熟品系,导致*贡菊在市场上的药用价值不断下降,品种退化严重。

(三)发展要素保障不全。

我市山多地少,土地碎片化严重,再加上受国家禁止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的政策影响,中药材在耕地上很难大规模种植。林下种植是规模化种植的主要发展方向,但由于林业方面政策限制,人工林砍伐栽种需采伐计划,天然林下抚育性采伐栽种审批难,从而制约了林下中药材的规模化发展。另外,政策资金方面,目前我市虽然提出振兴*医学,但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还缺乏具体的扶持政策。

(四)专业人才队伍薄弱。

中药材无论是管理还是种植,对专业技术要求都很高,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支撑。就我市目前而言,一方面,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全市除祁门县设立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配备了管理人员之外,其余区县均没有专业中药材管理机构和力量;另一方面,种植科技人才紧缺,多数中药材种植户没有充分掌握中药材种植技术,管理粗放,致使中药材质量和效益始终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三、意见建议

(一)要制定道地药材发展规划。

市zf要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抓紧研究制订以道地药材为重点的全市“十四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系统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要以品种为纲、产地为目,根据我市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和市场前景,突出药食同源,参照浙江打造“浙八味”、湖南打造“湘九味”做法,科学选定几个具有*特色的道地药材品种,集中力量重点打造、率先突破。要建立完善品牌培育与评价标准体系,抓好GAP认证、商标注册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打造我市中药材发展品牌。

(二)要提高中药材加工水平。

要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引进有实力的中医药企业落户*,建基地、办工厂。同时,要努力培育壮大现有中药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天目制药、科宏生物、同仁堂精制药业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中药材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要大力提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水平,鼓励中药企业在产地建设加工基地,加强采收、净选、切制、干燥、分级、保鲜、贮藏等设施建设,打造一批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三)要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

要把中药材种子培育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种子、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加快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开展道地药材筛选驯化、提纯复壮、扩大繁育和展示示范,培育一批抗性强、质量稳定的良种。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尤其要发展林下生态种植。

切实加强*贡菊提纯复壮、治理连作障碍技术攻关,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稳定*贡菊品质。要以“十大皖药”基地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努力推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确保全市各类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左右,规范化种植面积突破*万亩。

(四)要强化人才队伍培养。

各级zf及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学院以及*职业技术学院沟通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引进中药材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农业、林业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中药材方面管理人才。要进一步激活乡镇农技站活力,充分调动乡镇涉农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培养提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水平,发挥农民身边的“土专家”作用。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认真抓好专业人才培养与技术专家团队组建,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

(五)要推动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

要把中药材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依托中药材植物学特性,充分利用其在观赏、绿化、采摘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建设一批中药材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因地制宜推出药膳、研学等附加服务,让顾客变游客,药园变乐园,努力丰富中药材产业内容。

下载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发展桑蚕产业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全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情况 一、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电子商务作为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

    新型建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专题

    临澧县新型建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解我县新型建材产业发展现状,今年6月份以来,县新型建材产业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分成四个小组,通过实地查看、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

    苹果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新庄镇苹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意见和建议 新庄镇地处董志塬南部边缘,位于黄土高原苹果最佳生长纬度带和国家苹果生产优势产业带。全镇辖24个行政村,190个村民小组,8361户、......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四篇本文仅供参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一)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调整经济结构、创新经济体制、推进协调发展为着力点,将推进电子......

    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林业和草原局以林草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引导培育林下种植、养殖、山野菜采集加工、生态旅游、林果药间作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林业产业向立体复合型多元化发展,实现了保护......

    红枣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7年以来,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有机绿洲发展战略引领下的“一枣二蒜三畜四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思路,始终把红枣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红......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合集)

    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近年来,电子商务作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爆发增长势头。我区电子商务发展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培育和发展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现......

    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大理州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为掌握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州农业局[2007]128号文件的要求,按照《大理州重点畜牧产业调研方案》,分别赴弥渡、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