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处理好涉乡镇政府案件执行问题
乡镇政府是我国基层国家机关,其经济状况相对来说是最薄弱的,其领导干部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亦相对低下,这就造成了涉及各乡镇政府的案件执行工作的难度。自中央下发11号文件以来,虽然涉府案件执行难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涉及乡镇政府的案件执行难的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究其原因,是由于其特殊性所造成的。本文试分析其债务的主要起因并结合本院在解决上述问题时的有关措施进而分析解决该症结的方法。
一、债务的由来
1、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转型期,各级地方政府包括乡镇政府在内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大搞圈地运动、形象工程,发展开发区,盲目贷款上马乡镇企业,尽管在短期内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技术与经济实力包括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暴露无遗,以至于各乡镇企业负债累累,这个包袱自然由其乡镇政府负担。因此,纵观目前涉府案件的债务绝大多数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
2、乡镇合并、乡村合并引发的债务。以我区为例,前几年,原县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强弱搭配,以强带弱,将我县原26个乡镇合并成14个,且原各乡镇的行政村亦进行了合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的发展,但其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原有的效益相对较好的乡镇或行政村在合并后不堪重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阻碍了其发展势头;再者,在合并之前,因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个别负责人大肆举债而将包袱留给合并后的乡镇政府、企业或行政村,使得合并后的乡镇政府、企业或行政村的债务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二、乡镇案件执行难的原因由于上述的原因,致使涉及乡镇政府的案件逐年增多。截至2002年,我院在手案件中涉及乡镇政府的案件为142件,涉案金额为3460余万元。如何处理好涉乡镇政府的案件几乎成了全国所有基层法院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涉各乡镇政府案件执行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党委政府的干预。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法院冻结乡镇政府或其企业存款后,上级领导命令解冻的有之;对被执行人或直接责任人采取强制措施后要求解除措施的有之。长此以往,政府的案件成了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以致于有的执行干警产生消极厌战情绪,对待此类案件缩手缩脚。当事人对法院的意见很大,认为是官官相护。不利于人民法院公正与效率的世纪主题。
2、乡镇领导人的文化水平的参差不齐,以致于对待法院的执行的态度亦各有不同,但绝大多数是对我们抱有一种对立情绪,认为我们只要要钱就是在拆他们的台,妨碍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这种观点在各级党委政府中普遍存在,他们一方面口口声声地要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却在法院执行过程中百般阻挠,设置障碍。对于各行政村的案件,由于乡镇政府经济的薄弱,以至于经常拖欠村组干部的报酬,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执行工作中经常找不到人,无法开展工作。
3、各级乡镇由于其处于最基层,其经济实力也相对薄弱。经过上世纪90年代中期银根紧缩之后,我区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倒闭关门,勉强维持下来的亦是苟延残喘;另外,随着农村税改费政策的施行,各乡镇的收入来源越来越窄,以致于维持其正常的工作都成问题,何以抽出资金用以偿还债务,更不用说发展了。以我区北部某乡镇为例,现有外债9000余万元。去年年底刚到腊月,债务人即把镇政府的大门围起来,将书记、镇长堵在办公室,严重影响了党委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政府拖欠债务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人民法院久拖不执、久执不果也造成了当事人和人民法院之间的矛盾,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不利于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是我们的大局,但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却摆在我们的面前,维护社会稳定是否必须以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代价。
三、对策基于此,涉乡镇政府案件的执行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要确定的是大局意识、国情意识。我们的工作是为了保障法律的尊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司法权是公权力,仅是在当事人凭其私力无法保障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时才予以公力救济。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开展的。稳定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我们的大局。我们的国情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各行各业都是在党委的领导下。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党委领导和依法执行相结合。各乡镇政府是最基层的国家机关,我们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要维护国家机关的尊严。但这并不是说涉乡镇政府的案件就不执行。公正执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人民法院永恒的主题,要尽最大可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执行人员更加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不能教条主义,机械办案。在执行过程中尽量避免采取强制措施。为此,在执行伊始,首先与乡镇政府领导通气,将本院的执行思路告知,让其明了相应的法律后果以主动地积极配合法院的执行,对此我们称之为先礼而后兵。如乡镇政府妨碍执行而要采取强制措施的一定要慎重,首先要先向院领导汇报以研究对策,与此同时,向上级党委政府和人大汇报相关案情,告知执行工作的现状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
第二篇:如何处理好涉乡镇政府案件执行问题
乡镇政府是我国基层国家机关,其经济状况相对来说是最薄弱的,其领导干部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亦相对低下,这就造成了涉及各乡镇政府的案件执行工作的难度。自中央下发11号文件以来,虽然涉府案件执行难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涉及乡镇政府的案件执行难的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究其原因,是由于其特殊性所造成的。本文试分析其债务的主要起因并结合本院在解决上述问题时的有关措施进而分析解决该症结的方法。
一、债务的由来
1、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转型期,各级地方政府包括乡镇政府在内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大搞圈地运动、形象工程,发展开发区,盲目贷款上马乡镇企业,尽管在短期内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技术与经济实力包括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暴露无遗,以至于各乡镇企业负债累累,这个包袱自然由其乡镇政府负担。因此,纵观目前涉府案件的债务绝大多数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
2、乡镇合并、乡村合并引发的债务。以我区为例,前几年,原县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强弱搭配,以强带弱,将我县原26个乡镇合并成14个,且原各乡镇的行政村亦进行了合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的发展,但其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原有的效益相对较好的乡镇或行政村在合并后不堪重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阻碍了其发展势头;再者,在合并之前,因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个别负责人大肆举债而将包袱留给合并后的乡镇政府、企业或行政村,使得合并后的乡镇政府、企业或行政村的债务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二、乡镇案件执行难的原因由于上述的原因,致使涉及乡镇政府的案件逐年增多。截至2002年,我院在手案件中涉及乡镇政府的案件为142件,涉案金额为3460余万元。如何处理好涉乡镇政府的案件几乎成了全国所有基层法院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涉各乡镇政府案件执行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党委政府的干预。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法院冻结乡镇政府或其企业存款后,上级领导命令解冻的有之;对被执行人或直接责任人采取强制措施后要求解除措施的有之。长此以往,政府的案件成了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以致于有的执行干警产生消极厌战情绪,对待此类案件缩手缩脚。当事人对法院的意见很大,认为是官官相护。不利于人民法院公正与效率的世纪主题。
2、乡镇领导人的文化水平的参差不齐,以致于对待法院的执行的态度亦各有不同,但绝大多数是对我们抱有一种对立情绪,认为我们只要要钱就是在拆他们的台,妨碍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这种观点在各级党委政府中普遍存在,他们一方面口口声声地要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却在法院执行过程中百般阻挠,设置障碍。对于各行政村的案件,由于乡镇政府经济的薄弱,以至于经常拖欠村组干部的报酬,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执行工作中经常找不到人,无法开展工作。
3、各级乡镇由于其处于最基层,其经济实力也相对薄弱。经过上世纪90年代中期银根紧缩之后,我区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倒闭关门,勉强维持下来的亦是苟延残喘;另外,随着农村税改费政策的施行,各乡镇的收入来源越来越窄,以致于维持其正常的工作都成问题,何以抽出资金用以偿还债务,更不用说发展了。以我区北部某乡镇为例,现有外债9000余万元。去年年底刚到腊月,债务人即把镇政府的大门围起来,将书记、镇长堵在办公室,严重影响了党委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政府拖欠债务严重损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人民法院久拖不执、久执不果也造成了当事人和人民法院之间的矛盾,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不利于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是我们的大局,但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却摆在我们的面前,维护社会稳定是否必须以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代价。
三、对策基于此,涉乡镇政府案件的执行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要确定的是大局意识、国情意识。我们的工作是为了保障法律的尊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司法权是公权力,仅是在当事人凭其私力无法保障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时才予以公力救济。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开展的。稳定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我们的大局。我们的国情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各行各业都是在党委的领导下。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党委领导和依法执行相结合。各乡镇政府是最基层的国家机关,我们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要维护国家机关的尊严。但这并不是说涉乡镇政府的案件就不执行。公正执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人民法院永恒的主题,要尽最大可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执行人员更加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不能教条主义,机械办案。在执行过程中尽量避免采取强制措施。为此,在执行伊始,首先与乡镇政府领导通气,将本院的执行思路告知,让其明了相应的法律后果以主动地积极配合法院的执行,对此我们称之为先礼而后兵。如乡镇政府妨碍执行而要采取强制措施的一定要慎重,首先要先向院领导汇报以研究对策,与此同时,向上级党委政府和人大汇报相关案情,告知执行工作的现状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和意见,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也需将具体案情向中院汇报,在通过协商仍不能解决问题时在上级法院的支持下地方法院应对被执行人或直接责任人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这仅仅是一个治标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法院不可能标本兼治,但法院可在涉府案件的执行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向其宣传法律知识,并通过个案的处理对局部地区的政府机关和其工作人员进行深刻的法制教育。2002年,六合农村基金会申请执行王某某借款合同纠纷一案,王时任某镇财政所副所长,该借款是由其镇政府领导指令其以个人名义借款给政府使用的(目前以政府名义无法贷款),因此其对本院执行通知书、传票不理不睬,该镇亦极不配合。为此,承办人将此
第三篇:如何处理好涉乡镇政府案件执行问题调研报告
乡镇政府是我国基层国家机关,其经济状况相对来说是最薄弱的,其领导干部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亦相对低下,这就造成了涉及各乡镇政府的案件执行工作的难度。自中央下发11号文件以来,虽然涉府案件执行难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涉及乡镇政府的案件执行难的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究其原因,是由于其特殊性所造成的。本文试分析其债务的主要起因并结合本院在解决上述问题时的有关措施进而分析解决该症结的方法。
一、债务的由来
1、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转型期,各级地方政府包括乡镇政府在内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大搞圈地运动、形象工程,发展开发区,盲目贷款上马乡镇企业,尽管在短期内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技术与经济实力包括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暴露无遗,以至于各乡镇企业负债累累,这个包袱自然由其乡镇政府负担。因此,纵观目前涉府案件的债务绝大多数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
2、乡镇合并、乡村合并引发的债务。以我区为例,前几年,原县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强弱搭配,以强带弱,将我县原26个乡镇合并成14个,且原各乡镇的行政村亦进行了合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的发展,但其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原有的效益相对较好的乡镇或行政村在合并后不堪重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阻碍了其发展势头;再者,在合并之前,因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个别负责人大肆举债而将包袱留给合并后的乡镇政府、企业或行政村,使得合并后的乡镇政府、企业或行政村的债务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二、乡镇案件执行难的原因
由于上述的原因,致使涉及乡镇政府的案件逐年增多。截至2002年,我院在手案件中涉及乡镇政府的案件为142件,涉案金额为3460余万元。如何处理好涉乡镇政府的案件几乎成了全国所有基层法院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涉各乡镇政府案件执行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党委政府的干预。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法院冻结乡镇政府或其企业存款后,上级领导命令解冻的有之;对被执行人或直接责任人采取强制措施后要求解除措施的有之。长此以往,政府的案件成了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以致于有的执行干警产生消极厌战情绪,对待此类案件缩手缩脚。当事人对法院的意见很大,认为是官官相护。不利于人民法院公正与效率的世纪主题。
2、乡镇领导人的文化水平的参差不齐,以致于对待法院的执行的态度亦各有不同,但绝大多数是对我们抱有一种对立情绪,认为我们只要要钱就是在拆他们的台,妨碍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这种观点在各级党委政府中普遍存在,他们一方面口口声声地要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却在法院执行过程中百般阻挠,设置障碍。对于各行政村的案件,由于乡镇政府经济的薄弱,以至于经常拖欠村组干部的报酬,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执行工作中经常找不到人,无法开展工作。
三、对策
基于此,涉乡镇政府案件的执行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要确定的是大局意识、国情意识。我们的工作是为了保障法律的尊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司法权是公权力,仅是在当事人凭其私力无法保障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时才予以公力救济。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开展的。稳定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稳定压倒一切,这是我们的大局。我们的国情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各行各业都是在党委的领导下。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党委领导和依法执行相结合。各乡镇政府是最基层的国家机关,我们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要维护国家机关的尊严。但这并不是说涉乡镇政府的案件就不执行。公正执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人民法院永恒的主题,要尽最大可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执行人员更加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不能教条主义,机械办案。在执行过程中尽量避免采取强制措施。为此,在执行伊始,首先与乡镇政府领导通气,将本院的执行思路告知,让其明了相应的法律后果以主动地积极配合法院的执行,对此我们称之为先礼而后兵。如乡镇政府妨碍执行而要采取强制措施的一定要慎重,首先要先向院领导汇报以研究对策,与此同时,向上级党委政府和人大汇报相关案情,告知执行工作的现状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和意见,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同时也需将具体案情向中院汇报,在通过协商仍不能解决问题时在上级法院的支持下地方法院应对被执行人或直接责任人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这仅仅是一个治标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法院不可能标本兼治,但法院可在涉府案件的执行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向其宣传法律知识,并通过个案的处理对局部地区的政府机关和其工作人员进行深刻的法制教育。2002年,六合农村基金会申请执行王某某借款合同纠纷一案,王时任某镇财政所副所长,该借款是由其镇政府领导指令其以个人名义借款给政府使用的(目前以政府名义无法贷款),因此其对本院执行通知书、传票不理不睬,该镇亦极不配合。为此,承办人将此案汇报后,本院决定将其作为一个典型,在审查其政治身份后随即依法对王某采取强制措施,实施司法拘留。当日镇政府即将兑现款送至法院,此案即顺利执结。此案的执结,极大的震慑了地方政府,其后数天,有关此类型的案件被执行人纷纷到法院交款或订立还款计划。第二、树立服务意识,将依法执行和服务地方相结合。各级政府包括乡镇政府工作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工作是当前的重中之重,目前困扰各级政府的是企业的改制及农村债务化解的问题。我院在执行工作中,亦将此作为工作重点,涉及改制企业的案件我们积极与乡镇政府协调,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力争使双方均满意,将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我区竹镇砖瓦厂因经营管理不善而负债累累,在我院诉讼并进入执行程序的案件就有数十件,且相当部分债权人是当地农民,虽然其债权份额只占总额的很小一部分,但当事人包括未诉讼的债权人天天到政府要债,围堵书记镇长,抢占砖瓦厂的资产设备,并四处上访影响极坏。并以此为理由拒交应纳的农村税费,与政府及村组收税费人员发生冲突,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影响了全镇的税费征收工作,并对乡镇其他工作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与此同时,因市政府的退耕还田的政策使得全市砖瓦厂的数量急剧减少,砖瓦的行情亦越来越好,镇政府急于将此闲置资产盘活,为此我院积极与政府领导协调,为其排忧解难,促成该厂破产还债甩掉了多年来困扰该镇的包袱,也盘活了闲置资产,增加了地方税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第三、上级法院提执。大部分的涉乡镇政府案件通过地方法院的努力基本能得到妥善处理,但亦有少部分的案件因个别领导干部严重缺乏法律意识以及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而陷入困境,外地申请人的案件则更甚。在此种情况下,地方法院向上级党委政府和人大汇报后往往也很难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地方法院因当前众所周知的原因而受制于地方党委政府无法执行是全国性的问题。基于此,上级法院的提执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且效果显著。以我区法院为例,2001年我区法院涉乡镇政府20件案件被省高院指令扬州仪征市法院和邗江市法院执行,执结率达90%,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开创了地方法院执行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篇:执行涉农案件应处理好五个关系
在基层法院受理的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为农民的案件占比例较大,由于这类案件具有地域广、路途远、交通不便、被执行人居住分散、收入不固定、财产难以掌握等特点,执行起来难度很大。笔者认为执行此类案件,应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一、点与面的关系
由于历史、文化和风俗等原因,我国农村一般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族长式的人物,公众的行为容易受到这些人的约束和影响。也有些人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刺头”、“钉子户”,对这些被执行人的执行往往更能引起群众的关注。执行这类案件时,不能就案论案,而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搞好对“钉子户”、“典型户”的执行工作,以关键部位的突破带动全局,以点带面,提纲挈领,对组织暴力抗法事件的首要分子要严厉打击,避免“法不责众”思想的滋生,达到“走好一子,满盘皆活”的效果
二、“执行季节”与“非执行季节”的关系
由于农民的种、管、收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因此他们的投入与支出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别是对于生活条件不宽裕的被执行人,春耕、夏种期间一般手头较紧,有限的资金基本用于投入,如果这时对他们采取执行措施,就会直接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使矛盾激化,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避免“农忙季节”,抓住“收获季节”,即所谓的“执行季节”,集中力量到农村执行案件,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法律、政策与道德的关系
执行农村案件,特别是农村赡养案件、离婚案件等的执行,在正确适用法律的同时,还应准确把握农村政策的精神,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借用道德舆论导向搞好执行,要把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为重要标准,努力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执行人员必须充分掌握被执行人的生活状况,对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的,要坚决采取强制措施,尽快执结。而对那些确属暂时无履行能力的被执行人,应当从实际出发,采用限期履行或分期执行的办法,而不能一味地搞“一刀切”,如拍卖所居住的房屋、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等,都会给被执行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相当的困难,甚至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另外要巧妙借机婚丧嫁娶、农村重大节日执行,要克服孤立片面的就案办案思想,充分理解和把握政策,用政策指导执行工作。
四、强制与教育的关系
强制措施是执行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执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对那些有能力而一味拖延,甚至阻扰、抗拒执行的被执行人依法实施强制措施,不但可以使案件得以顺利执结,还可以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对其他被执行人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是对那些执行难度较大、易激化矛盾的案件,对被执行人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以“软处理”代替“硬处理”,尽量消除被执行人的对立情绪,也是一种较好的执行方式。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对执行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起到了惩罚一人,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五、执行者与协助者的关系
对负有协助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如农村信用社、邮政所、村委会等,进行法律宣传和做好解释工作,使其认识到协助法院执行是依法应尽的义务,由被动的消极协助转变为积极的帮助,是执行好农村案件的重要条件。如我院通过多方努力,在农村地区推行“执行联络员”制度,即在案件较多的村庄,聘请村委会干部或党员为执行联络员,负责收集该地方被执行人的有关情况,及时向法院提供执行线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五篇:浅谈街道如何处理好新时期涉军群体上访问题
浅谈如何处理好新时期涉军群体上访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贫富差距的拉大,部分群体利益的调整,使各种社会矛盾和积压已久的历史性遗留问题开始逐步凸现,以期通过上访诉求解决问题呈上升趋势,其中涉军群体上访正成为政府信访接待工作中一个新的突出难点问题。由于涉军群体具有人数多、分布广、网络密、联动性强等特点,因而这部分特殊群体上访往往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较大,处理解决难度大,同时问题解决的好与坏、快与慢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近年来,涉军群体上访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军转干部、参战参试退役人员。上访主要目的不外乎有三种:一是解决就业问题和身份问题;二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生活、医疗、住房难问题;三是要求提高国家给予的定恤定补及自谋职业标准。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综合分析其中的缘由,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改革纵深推进和新旧体制矛盾交织凸现,是形成涉军群体利益矛盾的历史根源。
近年来,我区加快经济发展,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减员增效,市场导向配置人力资源,直接加剧了涉军群体历史性遗留问题的凸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贫富差距的扩大,物价的上涨,优抚政策的不统一,造成了这一群体的困难和矛盾。势必造成这部分群体上访。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弱势群体,是形成涉军群体上访的直接诱因。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公平与改革的不对称性。城乡差别、工作性质和岗位差别都导致了分配的不公和收入的巨大差异,如:涉军群体中安置在企业的军转干部与安置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军转干部,企业改制遗留的历史问题,退休后收入待遇的差别;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的差别;有单位与无单位重点优抚对象的收入差别等等,都造成了这部分涉军群体为摆脱不平衡,走上上访之路。2007年,我区对参战参试人员进行了审核认定,但省里考虑各种原因只出台了对在乡或城镇无工作单位生活困难的参战参试人员给予发放补助,其他参战退役人员认为这不合理,要求参照江西省的做法,给予平等的补助,为此我区以吴大海等为首的援越抗美老战士约定其它地区退役人员一起集体到中央、省、市政府上访。
三、管理力量薄弱、财政投入不足是导致涉军群体性上访的内在重要因素。宣州区现有优抚对象3万人,重点优抚对象(享受民政部门定恤定补)5225人,其中:烈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103人,残疾军人467人,在乡复员军人1308人,带病回乡、参战、参试退役士兵3297人,军休干部、无军籍职工、退休士官29人,建国前农村老党员21人;此外每年还有400人左右的部队退役人员返乡投入地方建设,人员多、类别杂,而区民政局管理优抚安置的专业管理人员只有2人,另外每个乡镇、街道配备1名民政助理员同时还兼职其它工作。工作人员往往疲于应付各种来访,解决应急矛盾,未能将精力集中放在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上,主动综合统筹解决根本性问题。此外,虽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连续几年提高优抚安置对象的抚恤补助标准,但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正如一些老军人所讲的不恰当的话:干革命不如不革命,不革命不如反革命。就我区在乡复员军人定补而言抗日时期入伍的每月定补只有354元,投诚起义的每月已达556元;普通复员军人每月277元,参战参试退役军人每月只有130元补助,而农村的普通五保户每月已达220元。虽然国家发放补助政策有其特定条件下的导向作用,但作为退役人员本人来说,他感到的是不合理、不平衡,有被政府遗忘的感觉,往往因为生活、医疗、住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上访,引起上级部门的重视,如:2009年3月溪口镇退伍军人汪祖林等21名退伍军人联名为提高补助致信省民政厅。
四、国防观念淡薄,拥军意识不强是造成涉军群体上访的客观外因。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未发生大的战争,干部群众的国防观念和拥军意识日趋淡薄,“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传统被渐渐遗忘,“军人优先、为兵服务”理念缺失,导致现役军人和优抚安置对象享受的国家政策优惠得不到保障,侵犯涉军群体合法权益的例子屡见不鲜,2007年溪口一农村进藏兵回乡后,因基层单位工作未得到及时安排,自谋职业开出租被杀,引发20多名进藏兵集体上访。在军人的社会地位被矮化的情况下,涉军群体往往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旦利益受到冲击,就会有种种反应。特别是长期平均主义养成的依赖心理和惰性心理,以及对改革风险的低水平承受能力,使人们对改革中诸如下岗等暂时性阵痛难以接受,习惯于有问题找政府,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全寄托在政府身上。有的还不相信问题能够在当地和本部门得到公正解决,抱着“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扭曲心态,越级集体上访或者制造社会影响。如:2008年寒亭镇退伍精神病军人张月华全家上访事件,直接影响了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五、对党和政府期望值的不断提升,也是形成涉军群体性利益矛盾的现实原因。近年来,我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更加激发了广大优抚安置对象对党和政府的热爱和信任。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实际困难,他们相信党,依靠党,诉求政府解决自己实际困难的决心和要求也随之增加,期望值大大提升,这客观上使矛盾及早暴露。因此,对当前涉军群体性利益矛盾增多、各类信访活跃的形势要保持清醒头脑,正确认识,决不能一概否定。
综合上述分析,担负优抚安置工作重任,被涉军群体俗称为:“军人娘家”的民政部门,又将采取何种措施、通过何种途径,予以应对,正确处理好新时期涉军上访问题,扮演好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优抚安置对象服务的角色?我们认为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兵为本,为兵服务”的思想,建立固本控源的长效机制,妥善预控化解城乡涉军各类群体性利益矛盾,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广泛宣传发动,努力营造浓厚拥军优属氛围。通过开展争创拥军优属模范区活动,宣传好优抚安置对象的先进事迹和优安工作的新政策、新趋势,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帮助部分涉军群体摆脱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困难,切实维护好涉军群体的合法权益,使涉军群体真正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其次,通过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忧患意识,树立“无军不稳、无军不安”的思想,自觉增强国防意识,从自身做起,从大局出发,重视涉军群体的合理需求和呼声,切实落实好涉军的各项优惠政策。再次,通过各种渠道的呼吁,督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从实际出发,加快改革步伐,修正不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政策,从源头上缓解涉军利益矛盾问题。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服务质量,为涉军群体解难题、办实事。
要把解决涉军群体切身实际问题作为化解这部分群体利益矛盾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一是:政府部门要重视为涉军群体服务机构的建设,克服机构精简矛盾困难,按照服务对象多少,加强这块工作人员配置,真正做到有人服务、有职办事、职权统一。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优抚安置改革,用改革创新工作机制解决改革中产生的矛盾问题。就我区而言,①争取地方财政配套投入,完善重点优抚对象定恤定补自然增长机制,使这部分特殊群体的生活水平与全区发展同步;②建立完善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制,尽快实施医疗保障“一站式”服务模式,根本上解决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医疗问题;③多方筹措资金,大幅提高自谋职业补助标准,力争按照省政府下发的文件标准执行,推进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向全部货币化有偿安置过渡;④政府投入资金,开展自谋职业退役士兵的免费创业培训,建立退役士兵人才交流市场,为这部分特殊群体就业提供服务;⑤设立优抚安置对象临时性救助基金,解决企业下岗军转干部及在乡老复员军人的生活、医疗、住房应急困难。
三、建立预控长效体制,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新时期在解决深层次涉军群体矛盾的同时,要做好相应的预防稳控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一是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强化各级领导责任,维护最广大群众根本权益。要建立各地各单位“一把手”负责制,落实和强化“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通过构建涉军群体性事件目标考核、领导责任追究、处理涉军群体性事件纳入三个文明建设考核等“三位一体”的考核机制,妥善处理好群体性事件。二是要做好涉军群体上访的预案,坚持做到热点滚动排查、群众建议征集、超前介入预警、快速处置化解、信访责任包保、公开承诺落实,主动及时化解矛盾。三是推行政领导接访制度,畅达信访渠道,增强接访工作的透明度。通过搭建信访网络服务平台,开展全方位服务,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四是抓依法行政,通过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民政部门维护涉军群体正当权益的效能,坚决杜绝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现象发生,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五是抓法制宣传。贯彻落实和大力宣传新的《信访条例》,引导这部分群体采取合法的方式和程序反映诉求,规范信访秩序。对合理的正当要求要满足,毫不含糊;对一些非法集会、扰乱正常信访秩序的行为,坚决制止,严厉打击。六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宣传教育,帮助涉军群体和个人转变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取向;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争取这部分特殊人群对改革发展的支持和参与,共同构建和谐、平安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