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检验机构改革的讨论
关于检验机构改革的讨论
针对特种设备检验所带来的压力,总局领导十分重视检验机构的改革,并派了相应的领导和专家到部分省、市调研,本人有幸参加了座谈,事后以书面形式向省局领导建言,得到肯定,省局修改后已转交总局领导。由于个人能力和水平有限,现将其放在论坛中请大家讨论、指教和批评。希望大家理性讨论,讨论中如有好的建议也是对大家的启发,更希望版主对大家的讨论亮点转给总局领导。
一、检验机构定位
成立特种设备检验机构主要考虑的是作为安全监察的技术支撑,是确保特种设备安全的重要手段,如果检验机构改革脱离这一基础,检验机构将会地更快走向社会,监察也会承受更大的压力。从总局的方案和设想中更多的是孤立地考虑检验机构的改革,对特种设备工作整体不是很妥,因此我认为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改革必须紧紧抓住为安全监察服务和为特种设备安全服务的核心,强调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安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公益性的定位就名正言顺了;其次监察应该充分发挥核心作用,这是因为其地位和利益决定的,一方面监察代表政府,另一方面监察是没有任何利益纠葛,监察和检验应该更强调的是区块合力,少点条线意味;三是监察和检验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监察应该更多的是从宏观指导和协调,是政策的制订者和监督者,检验是政策的执行者,更多地做具体事务。
二、定期检验
定期检验是目前垢病最多的,其中要求的检验项目多而全而实际做不到和收费高是二大主要问题,企业的不满和社会的指责都源于此。核心是落实企业责任不应仅仅停留在法规层面和口号上,必须在制度和监管机制上体现企业的主体安全责任,强调企业的自我管理,落实企业的自查自理责任。首先要从源头上将偏重监管设备向监管单位和设备并重转变,危害性较小的设备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落实企业对特种设备安全的管理,重点设备加强国家监察;其次,定期检验应该明确是验证性检验,我们现行的检验规则如果只能确保检验当时的安全,是很难被社会接受的,如其胆战心惊时刻担心会被追究责任,不如对定期检验进行重大调整,定期检验的验证性检验应该大幅度减少对设备实物的检验项目,更多地对企业安全管理能力、设备的维护保养水平、隐患的自我治理机制进行验证性检验(检查),以此确定定期检验周期和安全状况,定期对检验责任区域各类行业、设备进行安全形势分析,并向所在区域监察机构报告。
三、安全技术规范
目前的安全技术规范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要求过严很难执行和各门类设备不齐全,前者存在的误区是想集大成,面面具到,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一方面是特种设备种品太多了,相互的差异性又很大,同样是锅炉,农村小锅炉和电站锅炉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海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创新,安全技术规范必定会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同时总局领导为了防止检验人员滥用职权对检验项目、要求和方法规定的太死实际给安全监察带来更多的压力。后者的结果是依据《条例》规定,检验必须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安全技术规范不全,必将会对检验带来更多风险,不检验则监察压力太大。因此安全技术规范制订应该加速,同时更多的从原则、导向和安全最低保证要求去规定,不宜严而全。
四、检验机构放开
说心里话,站在监察的角度,越是基层的越希望检验机构走向市场,主要原因是随着安全责任的追究,迫使检验机构越来越加强自我保护,安全监察机构压力越来越大;还有就是现在部分检验人员因个人素质问题,或者是技术能力问题,在检验中要么就条款而条款,要么故意卡企业,而且口气很大所致。但从从事16年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经验讲,监察和检验唇齿相依,检验是不应该完全放开的,但从规避责任的角度讲,部分放开是合理的,确定重点、关键设备必须由监督检验机构进行外,小设备或者危害性小的应该向社会放开,由企业或社会检验机构承担,但要有制度保证,一是要防止恶意竞争,如准入、备案、检验结果抄报等,浙江省电梯标准的制订初衷就是为了防止和减少恶意竞争行为,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有相当大的作用的;二是监督检验机构的公益性决定了要有其对责任区域进行包底检验
我想把这个问题说得更直白一点,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钱闹的。
首先很多检验机构(并不是所有的)自己就没有给自己定好位,他们并没有把监察机构放在眼里。这中间有两个因素,一是检验机构找的钱多,不管是省还是市,特检院(所)的领导说话的份量比监察处(科)的领导要重;另一个因素是检验的认为监察的不懂技术(当然确实有很多不懂的),说话办事自然而然的不把监察放在眼里了。同时,监察的也没有给自己定好位,总认为自己是公务人员,是行政,理所当然是监督检验的,条例还说可以处罚检验呢。我认为,给检验定位的同时,应该也给监察的定定位了,检验和监察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并不是谁为谁服务的问题。所以,检验才不能完全放开搞市场化。
然后就是定期检验的问题,还是钱闹的。由于现在的检验机构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加之设备数量的增加和检验人员、监察人员的数量增加不相匹配,检验人员的定期检验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认真检验,而更注重于谈检验费的事,造成了像今年广东电梯事件那样闹得轰轰烈烈的,当时媒体的报道确实看到了问题的要害。还有一点,由于现在质监省以下垂直,各地都纷纷把设备定期检验率下给县区级质监局,县区级质监局指挥不动特检机构,只有多下指令书,督促企业报检,但企业报检了,检验费用又收得很高,甚至超出了收费标准,企业就把矛盾指向了县区级质监部门,向县区政府强烈反映,县区级质监局又怕县区政府,造成了恶性循环。由于垂直,把特种设备检验工作中本不应该处在锋口浪尖的县区级质监局推向了刀口。
检验机构的放开,这个问题考虑其实已经很久了,我赞同超高压容器所提的部分放开。检验和监察不能完全脱离,但垄断的检验,即不利于检验机构固定资产的投入,检验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把县区级质监局推向了锋口浪尖,对监察工作非常不利,让企业认为监察机构联合了检验机构在坑企业。
请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会把大家所提的有代表性的意见进行归纳。至于超高压容器所说的向总局反映,我以前也反映过,不过收效甚微,毕竟总局还是以听取各省局意见为主的,而且本论坛只是一个民间自由组合的论坛,当然也可能是我们反映的问题总局收到了,但我们没有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所以总局领导也只是收到了而已,请大家更多的提中肯的意见,多提解决办法。
第二篇:机构改革中工商局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请讨论
机构改革中工商局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请讨论!
机构改革中工商局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请讨论!收藏 回复吧友111.136.251.*
工商局,也就是工商行政管理局,说它是个应该撤销的多余机构,并不是随便乱放炮,而是笔者经过多年观察得出的结论。笔者曾经从事过几年个体经营,与工商部门有过很多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从中得出了工商局纯属多余的观点。
有人可能会说,撤了工商局,有很多事情就没人管了。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工商局那些职责实际上要么毫无必要、要么名存实亡,它除了收钱,实在是没什么事干。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登记注册
为经营者登记注册,发放执照,这是工商局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经营者还要到税务局进行税务登记呢。税务登记的内容与工商登记完全一样,而且也要发一个税务登记证。可以说,这项工作,实际上是重复进行的,国家如果想通过登记注册的方式来了解全面的信息,只要看税务局一家的资料就足够了。也就是说,这项工作完全可以由税务局来取代。
[二]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按说这应该是工商局的重要工作范围,但实际上还有个技术监督局。国家规定:生产领域的打假工作由技术监督局负责,消费流通领域的工作才由工商局负责,工商局的工作一下子就少了一半。而在消费流通领域,很多商品也各有分管者:畜产品由农业部门负责,食品和**由食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烟酒由专卖部门负责,汽车住房等大件商品更是轮不到工商管,而且制售假货到一定数额就触犯了刑法,应该由**局来管了。这样一来,留给工商局管理的范围就很小了,他们又不具备技术鉴定能力,如果当事人硬说自己卖的不是假货是真货,那么工商局就很难办。况且,由于有工商管理费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工商局很难真正打击 [三]对市场的监管
工商局对市场进行监管,似乎名正言顺。但是仔细想一想,所谓的“市场”上,哪有几家该着工商局来管呢?金融期货市场轮不到工商局来管,大中型国有企业轮不到工商局来管,有名的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也轮不到它管,大老板们有什么事,直接就能找省长市长,工商局能给人家解决什么问题?也不过就发个执照罢了。说来说去,工商局能管的还就是个体户、小商贩,但现在也没什么必要管了。现在集贸市场大都由企业主办,对市场的日常管理全由企业负责,没工商局什么事。街面上的无证商贩又归了城管来取缔,这样一来,工商局实际上就没有什么可管的了。
[四]接待消费者投诉,调解消费纠纷
接待消费者投诉,调解消费纠纷应该是消费者协会的职责。消费者协会实际上是工商局内部一个部门,这个部门可以说是最清闲、最享受的,因为每年就是“3.15”的时候,搞搞活动,真的有消费者来投诉,则全都推给基层工商所,而工商所则由于工商管理费的作怪,始终偏向经营者,所以这项工作只是聊胜于无。实际上,消费纠纷应该由一个独立的仲裁机构来解决,像工商局这样,拿着经营者的钱,无论如何也不会公正的。
[五]对于商标、广告的管理
这可能是工商局仅剩下的一点工作了。然而实际上,注册商标和基层单位没什么关系,至少没必要设置那么庞大的机构。说到广告的管理,由于《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原本由工商局发放的广告经营许可证已被取消,工商局只能事后监督了,这是工商局仅有的应该干的一些事。
那么工商局平时都干些什么呢?其实就是在收费。工商局主要是收工商管理费,这个费用,从理论上来说,完全不合理,你叫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管理是你的份内职责,怎么能收费呢?收这个费就像军队要收国防费、**要收办案费一样,都是荒唐可笑的。但工商局就这么收,而且还规定收费标准是营业额的2%,个体户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工商局的收费数目也水涨船高,从八十年代初的几元钱,到九十年代的数百元。有的地方,管理费比纳税额还大,个体户等于额外又交了一道税。当然,工商管理费并不是全进了工商局的腰包。实际上,管理费很大一部分都填了地方财政的盘子。工商局与地方财政之间按照一定比例瓜分管理费,这样一来,管理费的总数越大,工商局的收入就越高,工商干部的腰包就越鼓,如此一来,全局上下,对于收管理费都是劲头十足。工商局的头号任务实际上就是收管理费,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不许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指标,但工商局实际上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为管理费定指标,而且这指标是年年上涨,从未跌落过。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收费项目,比如怨声载道的个体劳动者协会会费就是其中之一。个体劳动者协会是挂靠在工商局的所谓群众组织,实际上,各级协会会长却是各级工商局长。我们这里的工商局规定:凡是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个体私营业者就自动成为个体劳动者协会会员,是会员就必须缴纳会费。每年验照之时一次交清全年会费,每人每月5元,但每份执照上又必须至少两个人,所以每户每月十元,全年120元。私营企业按注册资金大小分为300元、700元、1000元三个档次,也是一次**齐。如果有人胆敢不交,则验照不予通过。
这笔会费与工商管理费不同,不需要上缴财政,完全都进入了工商局的小金库,花起来更加方便,所以,尽管多年来个体户不断谴责,媒体经常曝光,但工商局我行我素,雷打不动,始终是照收不误。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收入,很多基层工商所很会巧立名目,什么信誉卡、价格牌、执照框、胸卡,还有扫地的笤帚,擦柜台的抹布,盛垃圾的塑料筐,等等等等,全都由工商所统一发放,发下来的东西普遍比外面卖的价格高出一截。那差价就不晓得都赚到哪里去了。
实际上,工商局是由个体户来供养的。当然,个体户花了那么多的钱来养他们,要说一点好处都没有那也不客观。实际上,工商局成了罩着个体户的老大,对于他们当中那些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的行为一直都是睁一眼闭一眼,从来也没有真正打击过。
个体户经常和顾客发生纠纷,如果顾客去找工商所,工商所绝对偏向个体户,顶多把商品调换一下,决不会给他们什么处罚。前两年,安徽阜阳出现“杀婴奶粉”事件,连工商所的干部都牵连进去了,可以说这件事完全是工商局管理现状的一个缩影,各地工商部门就是这么管理的,只不过没出这么大的事罢了。
事实说明:工商局已经变成了一个以收费敛财为主的“二税务”,除了增添个体私营业者负担,无论对国对民,它都起不到什么有益的作用,是个完全应该撤销的多余机构。假冒伪劣商品。这项工作实际上形同虚设。
第三篇:机构改革总结
xx镇机构改革工作总结
根据上级关于乡镇机构改革的部署和县委、县政府《关于xx县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本镇实际,自4月1日至4月10日,我镇机构改革工作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县编办的指导下,迅速启动,精心组织实施,周密安排,扎实平稳推进,于4月11日圆满地完成了我镇机构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关于xx县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我镇为一类乡镇,核定行政编制42名,财政拨款事业编45名。核定领导职数9名。结合我镇实际,党政工作机构设臵5个,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设臵6个。目前,行政编制实有31人,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实有37人。
二、主要作法
(一)领导组织到位
为确保我镇机构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马新华任组长的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改革工作。按照县编委的部署要求,我们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机构改革工作。同时,实行严格的领导责任制,明确工作责任,确保改革扎实推进。
(二)政策措施到位
前期筹备工作中,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精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收集改革信息,认真梳理分析乡镇政府及下属单位现行职能,了解乡镇机构设臵及人员队伍现状,找准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为理清工作思路、加快改革进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改革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宣传发动到位
4月1日,我镇召开了由镇机关全体干部参加的机构改革动员会,传达了3月30日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动员会议和《关于xx县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安排部署了我镇机构改革工作,并对改革进行了宣传动员,使机关干部明确了机构改革的方法、程序和工作要求,正确地引导了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支持机构改革工作。
(四)工作程序到位
我们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按照政策规定办事,做到坚持标准不走样、严格程序不变通。特别是在竞争上岗这一环节,坚持公开竞争,严格按照公布编制、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民主测评、组织考察、聘用公示等程序进行,实行全程阳光操作,做到了政策、方案、过程和结果四公开,确保了改革顺利进行。
(五)自查总结到位
改革过程中,组织专门力量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自查总结,并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整改,保证了改革方案各项具体内容的贯彻落实。
三、取得成效
通过这次乡镇机构改革,我镇达到了“转变职能、优化机构设臵”的预期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转变了乡镇政府职能
按照上级要求,我们将政府职能明确进行了界定,着力履行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等四方面职能,整合了现有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职能,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县委提出的“四集中”要求,做好了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完善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优化了乡镇机构设置
改革中,我镇按照精简、统下,效能的原则,科学合理的设臵上报机关机构和人员编制,并严格执行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机构设臵和人员编制数。党政工作机构设臵了党政办公室等5个综合性办公室,事业机构设臵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6大中心。通过机构改革,我镇行政和事业机构结构更趋优化。我镇为积极积极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点(社区服务中心),与县公共行政服务中心联网,建立健全县、镇、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积极组织指导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以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打造服务和发展致富两大平台,健全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市场化服务和社区自愿服务三大服务体系,为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快捷方便实惠的服务。
(三)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
乡镇机关中层全面实行竞岗双选,我们按照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制定了科学的竞岗方案。通过竞争上岗,极大激发了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队伍的活力,干部队伍结构得到明确改善。党政工作机构设臵5个综合性办公室,核定行政编制42名,现有31名,已调整充实到各办公室。财政拨款事业机构设臵6大中心,核定编制45名,其中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核定编制12名;财政管理中心,核定编制7名; 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核定编制10名;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核定编制4名;社区建设服务中心,核定编制6名;便民服务中心;核定编制6名。
(四)转变了乡镇机关作风
广大机关干部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拥护、支持和参与改革,干部思想由“管理农民”逐步转变为“服务农民”,为农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以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有效促进了机关效能提升。
(五)提升了乡镇机构绩效
通过对综合办公室和事业站所的撤并整合、职能的调整和各岗位职责的明确,干部职工的大局意识、协调意识得到了强化。镇领导兼任综合办公室主任,减少了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管理层次,使工作的布臵、指导、实施、推进更加顺畅有力,较好地减少了机构、岗位间的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机构改革后,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新的运行机制的优势正在逐步显现。
(1)镇域经济蓬勃发展。2011年1季度,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2亿元,同比增长17.8 %;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4.6亿元,完成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2.7亿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16.7%、40.8%。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82元,同比增长19.4 %。
(2)镇村面貌显著变化。蒙馆路标准示范段建设顺利实施,堽城段“发展大道、惠民大道和景观大道”的建设目标逐步实现,300米示范段建设全面完成,并将景观建设向南全覆盖;亨达路拓宽、集中供水等八项惠民工程已经开工;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规划建设了17个中心社区,已有7个启动建设,10个完成规划。
(3)社会事业全面开花。一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投资400多万元的中心校教学楼和北落小学教学楼已完成主体,另外,投资60多万元进行了教学用房维修;二是精神文明建设势头可喜,在2010年我镇顺利通过省级文明镇复验的基础上,全镇新增县级文明单位4个;三是就业难题得到突破,2011年全镇新增各类就业310多人,培训技能人才520人;四是社会稳定工作保持良好局面,着力化解了一批信访老案、积案,及时有效化解了各类社会矛盾,“平安堽城建设”取得实效。
虽然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县委要求和人民群众期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我镇将借这次机构改革的东风,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程,不断为建立和完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打下基础。
xx镇政府
2011年4月18日
第四篇:2011机构改革文件
毕市党发〔2011〕5号
中共毕节市委
毕节市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乡镇办事处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黔党办发„2010‟19号)和•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毕地党发„2010‟41号)要求,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就深化全市乡镇办事处机构改革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深化乡镇办事处机构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臵,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充分利用和整合农村资源,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科技、教育、文化、信息、卫生、医疗、人才开发、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农村低保、社会救助、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服务,管好用好国家转移到农村的各种资金,为农村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形成立体、多方位的服务“三农”体系。
三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要创新工作机制,推行政务公开,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方式。通过“一站式”服务、办事代理制等多种形式,方便群众办事。推进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综合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及时化解农村各种利益矛盾和纠纷,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四是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改进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提高执政能力和服务能力。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发展基层民主,建立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机制。依法指导村民自治,推动农村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增强社会自治功能,促进入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增加财政投入,切实保障工作经费,增强乡镇办事处履行职责的能力。按照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要求和权责一致的原则,理顺市、乡权责关系。对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依法赋予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严格控制对乡镇办事处党政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党政办公室加挂党的建设办公室牌子。
各乡镇办事处人民代表大会、纪委(监察)、政法委、人民武装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机构按有关法律、章程和规定设臵。
(二)乡镇办事处领导职数
严格按规定限额核定领导职数,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黔党办发„2010‟19号),乡镇办事处领导职数平均按9名核定,选设如下:党委书记1名,人大主席1名,党委副书记、乡镇长主任1名,党委副书记1名,纪委书记1名,政法委书记1名,武装部长1名(同时担任副乡镇长主任),副乡镇长主任2名。
(三)法律法规明确市政府部门设在乡镇办事处的机构
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工商行政管理所、地方税务所、国土资源管理所、中小学校、卫生院为市直以上政府部门设在乡镇办事处的机构。
(四)乡镇办事处党委、政府(行政)管理的事业机构
根据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毕地党发„2010‟41号),乡镇办事处党委、政府(行政)管理的事业单位设臵分别为:
1、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含农业技术推广、畜牧兽医、农用物资、扶贫开发、农产品质量检测、乡镇企业管理等服务工作。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含人力资源开发、(五)各乡镇办事处行政、事业编制,单位领导职数,经市委研究由编委行文。
(六)创新乡镇办事处机构管理体制
上级政府部门设在乡镇办事处的机构,以上级政府部门管理为主,对其履行人事管理和业务工作部署、指导和考核职责,乡镇办事处党委、政府(行政)对其履行日常工作指导、协调和考核职责。乡镇办事处党委、政府(行政)管理的事业机构,乡镇办事处党委、政府(行政)履行人事权、财权等管理职责,上级政府部门履行业务指导职责。上级政府部门和乡镇办事处要依法指导、支持和帮助村民自治工作,推动农村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各级各类组织机构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协调合作能力,努力构建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支持、齐抓共管、统筹安排的运行机制。
各乡镇办事处要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86号)和•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黔委厅字„2007‟35号)精神,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妥善安臵超编人员,尚未安臵的要通过自然减员等多种渠道逐步消化。
四、加强组织领导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地委、行署、地区编委的部署,乡镇办事处机构改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进行,各乡镇办事
第五篇:机构改革文件
村稳定的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预警及应急处理工作机制,抓热点找源头,把群体性事件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每月定期排查与日常排查、全面排查与专项排查相结合,提早发现和掌握矛盾纠纷隐患,及时做好调解处理工作。同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使广大群众知法、懂法,避免采取极端或违法行为解决问题。另外健全和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充分发挥权益保障机制作用,进一步畅通、拓宽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引导他们合法、合理地表达他们的利益访求,防止发生群体性事件。
各乡镇普遍反应的问题主要有:
1、乡镇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县直部门对基层的权力上收,站所承担的责任却没有完全取消,影响着乡镇党政职能的有效发挥。
2、机构设置的条块分割影响工作开展。县直部门在乡镇的派出机构较多,乡镇党委、政府只具有协管职能,存在“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现象。
3、人员编制紧张、经费紧张。许多站所人员不足,有些站所只有一人县年龄偏大,规模小、服务意识、质量差,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竞争意识。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编制不足,无法保证工作所需的人员更新补充,经费紧张,不能有效地进行新技术的推广。另一方面地方协助部门主管的模式造成了乡镇与站所职责与权力划分不清,管理缺失。
四、对下一步分类推进乡镇事业单位站所改革和管理的构想及建议。
按照事企分开原则,合理设置事业单位站所,以营利性
质、有偿服务为目的的,按企业性质设置,实行企业化管理与服务。还应区别情况,先易后难,分类指导与改制,逐步理顺管理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根据站所性质、职能,合理划分、统分结合,突出转化职能这个核心,强化部门职任。转变政府部门的职能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提高了政府机构本身的能力和效率,通过强化责任,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问题,不断健全部门协作机制,积极探索明确和强化责任的途径及方法;增加编制,配齐人员,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三、几点建议
(一)正确界定乡镇事业单位职能
对现有事业单位的职能进行全面清理,将原来由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的安全生产监督、文化管理、农村经济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划到乡镇政府。将事业单位现有的一些合理的经营性服务归纳分类,按照“稳定公益性,激活经营性”的原则,将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开,在突出公益性的前提下放活农资经营、技术咨询、种苗繁育等职能。
(二)综合设置乡镇事业单位
职能划分好后,乡镇事业单位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实行综合设置。我们认为,每个乡镇最少需要设置以下四个事业机构:
1、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农技、农机、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大农业范畴的各类服务工作;
2、文化产业服务中心:负责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服务和地方文艺的开发和保护等工作。
3、农村建设开发服务中心:负责为农村建设开发提供各类服务。
4、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负责承担计划生育技术性服务工作。
原8个事业机构相应作如下调整:
一、安全生产监督与农机管理站撤销,其行政职能并入乡镇政府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农机服务职能并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二、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加挂劳务经济工作站牌子)撤销,其行政职能并入乡镇政府的经济发展办公室,其他职能划入“农村建设开发服务中心”;
三、文化体育服务站、广播电视服务站行政管理职能划入乡镇政府的社会事务办公室或县直主管部门,其公益性职能并入“文化产业服务中心”;
四、农业水利服务站、林业管理站、动物防疫站(加挂畜牧水产站牌子)的行政职能划入县直主管部门,其他职能划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五、计划生育服务所予以保留,更名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当然,以上只是调整的一些建议,但不论乡镇事业单位如何调整,最好一定五年不变,以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检验改革的效果。
(三)、合理确定人员编制
实践证明,在现阶段,实行编制总量控制是抑制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盲目增长的有效措施。州级机构编制部门可根据各县的实际情况,根据科学测算后,对乡镇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县编办在上级下达的编制总量范围内,可根据乡镇分类标准,结合乡镇的实际供养能力和实际工作需要来确定人员编制。参考意见为:二类乡镇40左右,三类乡镇30名左右,四类乡镇20左右。在定编定岗时,必须认真调查摸底,并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提出不同岗位需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推行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管理,实行“一人一岗一编”,真正做到定编到岗到人。
(四)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一是明确划分县直与乡镇的管理权限,建立相关协调机制。在确立乡镇事业单位的管理权限时,必须以县委、县政府名义行文,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使县直与乡镇在管理上有制可依。如果明确了事业单位以乡镇为主管理,其负责人任免权、人员调配权、业绩考核权应归还乡镇。甚至可以允许乡镇政府完全以自己的财政收入来确定自己的机构和人员编制。人员调配可由乡镇提出方案,在编制允许下,由组织、人事编制部门征求业务主管部门意见后开出调动介绍信;业务主管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的必须征得乡镇同意后才能抽调。其他如职称评定、工资调级等业务工作需由县直部门负责的,在发生变动时,也必须先征求乡镇意见后再决定是否给予办理。
二是改革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激发事业单位员工的内在潜能。首先要在实施改革中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全面推行竞争上岗。上岗人员采用聘用制,实现用人方式由固定制向聘用制转变。其次是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服务质量和工作实绩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同时,建立优胜劣汰、末位待岗淘汰制。最后是要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行职工薪酬与服务绩效全面挂钩的绩效工资制,比如说将事业单位在职人员30%的活工资拿出,按照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分配。对经营性服务人员,则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领办和创办示范农场,农业科技示范园等。通过实际操作,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只要老百姓尝到了甜头,老百姓真正富裕了,事业单位人员自然也就能增收。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实现既管理有序,又搞活了经营。
三是建立健全机构编制联合督促检查制度,保证机构编制事项的全面落实。2007年2月13日,中央编办与监察部联合制定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颁布实施。为此,我们要以贯彻执行《暂行规定》为契机,积极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和监察机关的协作配合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按照《暂行规定》要求,采取例行检查、专项检查等方式开展检查工作,只要违反了机构编制纪律,不论涉及什么单位、什么人,都要坚决予以查处,绝不姑息,努力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8 县政府各工作部门“三定”工作是此次改革的核心环节,也是落实改革任务的重要措施。在审核批复“三定”过程中,各部门依据《通化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和《通化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提出职能转变、职能配置、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初步意见,在与县编办沟通协商达成基本一致意见的前提下,拟定本部门的“三定”规定(送审稿)报县编办,县编办对各部门提出的“三定”规定,按程序提出审核意见,提请县编委会审议后,由县政府审批印发。
理顺部门职责交叉和各部门内设机构职责是拟订“三定”规定的重点之一。对改革重点部门和存在职能交叉、关系不顺的工作部门,我们还特别抽调专人深入到部门主要业务科室进行调查,将内设机构承担的行政审批职责全部剥离,划归行政审批办承担,将业务科室的主要职责从重审批转变为加强调研、制定政策和搞好监督检查上来,规范了内设机构设置。
四、存在的问题、原因及下一步改革安排
(一)存在问题
1、全县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未召开。客观上,下半年我县负责的省市一级现场工作会议较多,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全省百镇建设工程现场会我县也是观摩点之一,这些大型会议之后,有近三十几个县区政府来我县参观,县主要领导应接不暇。另外,我县今年招商引资大项目多、专题招商多,县主要领导因招商引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外地,由于涉及改革的很多问题需要召开常委会集体研究决定,县主要领导很难聚齐召开这类
-10 时我县受人口和经济指标限制核定行政编制较少,后又经过2001年和2005年两轮政府机构改革,目前我县县直机关行政编制只有499名(不含12个物价专项编制和27个林业公安专项编制),县政府工作部门配备行政编制320名,扣除县政府领导所占编制6名,平均每个部门分配行政编制10名左右。从目前实际看,现有编制不能满足政府部门正常运转的需要,一些部门不得不从所属事业单位中借调人员,造成混编混岗。
(二)下一步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措施及意见
目前,县政府机构改革还面临着召开改革动员大会和全面实施定岗定员方案两个阶段工作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将制定具体的改革时间推进表,明确具体工作任务,明确具体任务完成时限、明确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在11月末全面完成县政府机构改革。
1、尽快召开全县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县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的所有材料现在我们已经准备就绪,我们将在县主要领导聚齐后的第一时间召开常委会,将改革的配套政策确定下来,将要调整的部门副职领导干部确定下来,于11月12号前召开全县改革动员大会。
2、组织实施定岗定员。预计11月中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新接的办公楼即可峻工,届时我们将采取积极措施,对政府工作部门的办公场所进行调整,争取整合部门的人员能到同一地点办公,新组建和更名的机构一律在11月15日前挂牌。同时县里
--11 的改革政策也将出台,各部门将根据县政府批准的“三定”规定,按照职位分类的要求,在职能分解的基础上,科学调整和设置职位,制定本部门定岗定员实施方案,报组织人事部门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全面推进“三定”规定的落实,到11月30日,全面完成县政府机构改革。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县政府机构职能的有效落实和机制的良性运作,不断探索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巩固县政府机构改革成果,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