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

时间:2019-05-12 02:1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

第一篇: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

衡东县2011年上半年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自查报告

衡东县编办 2011年11月18日

一年来,我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县编委的正确领导和市编办的具体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机构编制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理念,一手抓县政府和乡镇机构改革,一手抓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取得了较好成绩。到目前为止,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准备就绪;实现了县乡机构总量、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总量、单位领导职数总量 “三个”明显减少,减轻了县财政负担。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

“三定”工作是机构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县政府机构任务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在本次改革中,我县严格按照湘发[2009]18号和衡委[2010]15号文件规定实施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基本完成了机构改革任务。

(一):执行上级政策不走样,上级规定动作全部到位。机构设置没有突破限额,县政府工作部门25个,较改革前减少2个;规范了部门机构设置,撤销了部门行政管理机构;行政编制坚持按“编随事走”的原则调整,没有突破上级下达的总量;领导职数严格按衡编办[2010]69号批复执行,县政府工作部门配备领导职数92名,与改前减少24名。

(二)大胆探索大部制,地方特色明显。整合文化和体育职责,组建了县文化和体育局;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整合商务职责,增加商务局土菜管理职责。

(三)部门关系进一步理顺、职责更名明确。按照“依法确定、上下对应、有利于工作”要求,坚持了一项事件一个部门负责,确须多个部门负责的,明确了牵头部门,减少了职责扯皮,强化了责任。据统计,部门主要职责取消的10项;部门间划转的17项;新增加的38项;加强职责的78项;属需多部门管理、明确牵头单位的33项。

(四)“三定”规定基本印发下发。除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产局和城乡规划局、文化和体育局外,其他单位“三定”规定基本印发。(24个工作部门、12个直属事业单位、3个部门归口管理的事业单位、4个在工作部门挂牌机构、3个县委序列的机构)。

二、精心准备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根据省、市精神,借鉴益阳沅江等地的经验,结合我县实际,我办草拟了《关于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已经11 月14日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核、11月15县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目前,按照领导要求,根据17个县直主管部门党政一把手参加的乡镇机构改革座谈会和乡镇书记、乡镇长参加的乡镇机构改革座谈会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拟于下个星期上报市编办,争取在今年12月底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同时,我们已做好了乡镇机构改革动员大会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日常机构编制管理

为确保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2008年8月来,除上级有明文规定要求设立的机构和政策性安置人员外,我县基本上冻结了全县机构编制,没有擅自设立一个机构,没有擅自补充人员编制,实现了人员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的双减少。

四、下步工作打算

1、查漏补缺。

2、资料成册。

衡东县2011年上半年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自查报告

衡东县编办 2011年6月25日

半年来,我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县编委的正确领导和市编办的具体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机构编制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理念,一手抓县政府机构改革,一手抓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取得了较好成绩。到目前为止,按规定全部完成了县政府机构“三定”规定审定工作;实现了县乡机构总量、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总量、单位领导职数总量 “三个”明显减少,减轻了县财政负担。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政府部门“三定”工作成效明显

“三定”工作是机构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县政府机构 任务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在本次改革中,我县严格按照湘发[2009]18号和衡委[2010]15号文件规定实施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基本完成了机构改革任务。

(一):执行上级政策不走样,上级规定动作全部到位。机构设置没有突破限额,县政府工作部门25个,较改革前减少2个;规范了部门机构设置,撤销了部门行政管理机构;行政编制坚持按“编随事走”的原则调整,没有突破上级下达的总量;领导职数严格按衡编办[2010]69号批复执行,县政府工作部门配备领导职数92名,与改前减少24名。

(二)大胆探索大部制,地方特色明显。整合文化和体育职责,组建了县文化和体育局;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整合商务职责,增加商务局土菜管理职责。

(三)部门关系进一步理顺、职责更名明确。按照“依法确定、上下对应、有利于工作”要求,坚持了一项事件一个部门负责,确须多个部门负责的,明确了牵头部门,减少了职责扯皮,强化了责任。据统计,部门主要职责取消的10项;部门间划转的17项;新增加的38项;加强职责的78项;属需多部门管理、明确牵头单位的33项。

二、日常机构编制管理

为确保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2008年8月来,除上级有明文规定要求设立的机构和政策性安置人员外,我县基本上冻结了全县机构编制,没有擅自设立一个机构,没有擅 自补充人员编制,实现了人员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的双减少。

第二篇:级政府机构改革评估报告

**市市级政府机构改革评估情况汇报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4月11日

**市政府机构改革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编委、省编办的具体指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现已完成。根据省编委《转发中央编委关于开展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评估的通知》(*机编„2010‟5号)和《关于开展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的通知》(*机编办„2011‟61号)要求,我们迅速开展了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在中共**市委、市政府和市编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按时完成了市级政府机构改革自查评估工作,并依时按要求向省编委、省编办提交了自查评估报告和政府机构改革评估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政府机构改革自查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去年下半年,根据省编委《转发中央编委关于开展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评估的通知》(*机编„2010‟5号)要求,我们印发了《关于开展政府机构改革评估的通知》(*市机编„2010‟76号),在各县(市、区)和市直各单位组织开展了政府机构改革自查评估工作。今年2月28日至3月4日,市编办组成两个调研检查组,对我市8个县(市、区)的机构编制重点工作开展了全面的督导检查,就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实地抽查,初步完成了县(市、区)的政府机构改革评估检查工作。

3月下旬接到省编办《关于开展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的通知》以后,我市高度重视,就我市政府机构改革关于自评、省评估组评估、交叉互评、县对市的倒评、公众评估等五项评估工作,制订了《关于开展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的工作方案》,并按方案部署如期完成了如下工作:一是准备好市县级政府机构改革自评报告、市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评估表、制作印制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公告栏和问卷表三个材料;二是认真筹备市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座谈会、公众访问问卷评估活动二个活动,迎接省评估组评估检查工作。

二、**市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情况

**市市级政府机构改革从2009年11 月开始正式组织实施,至2010年4月底基本完成,政府各部门“三定”规定运行平稳,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明显成效。改革后,市政府设臵工作部门32个,实现了政府机构个数和现有行政事业编制总量两个不突破(见附件《**市人民政府机构设臵表》)。

三、**市市级政府机构改革主要做法

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是一件牵动经济社会全局的大事,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新一轮市级政府机构改革,我市高度重视,按照中央、省的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强化措施,规范操作,严肃纪律,力图确保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健康、有序、扎实、稳步推进。经过努力,较好地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任务,为我市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在这次市级政府机构改革中,我市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这一主线,抓住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这一龙头,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抓方案制订。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市机构编制部门围绕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关系等问题多次深入各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明确以转变职能为核心,以转变思想观念来促进职能转变,以整合资源来推动职能转变,以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来促进职能转变,以政府购买服务来提供职能转变,努力推动政府机构改革,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从而为制定机构改革方案、实施意见、配套政策和做好部门“三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2009年3月份省委省政府出台《广东省市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意见》后,我市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加强上下沟通,得到省编办的大力支持,在前期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上级精神和**实际,从有利于**的发展、稳定和服务市委市政府战略决策部署出发,认真贯彻积极稳妥的工作方针,既有力推进机构整合,严控机构和人员编制,又积极开展民主协商,反复沟通、消化矛盾、减少震荡,从而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通过几易其稿形成方案初稿。我市方案初稿既在“大部制”改革方面有一定突破,又充分体现了**特色,由此实现了“三个一次性”,即一次性通过市编委会审议、一次性通过市委常委会审议、一次性通过省委省政府审批,最终形成《**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同时,我们还拟定了《关于认真做好市政府部门“三定”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指导性文件,为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

二是抓部署实施。2009年9月省编委批准了我市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按照当年底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时间要求,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按时完成改革任务,我市及时召开动员会,市委副书记、市长作动员报告,并下发《**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和《关于认真做好市政府部门“三定”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同时,认真组织“三定”工作业务培训,规范“三定”规定审批程序,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的原则,分组审核工作部门“三定”规定。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市编委会高度重视,全程参与,靠前指挥,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进行研究部署。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正确引导舆论,严肃改革纪律,严格工作程序和时间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任务。

三是抓整体联动。政府机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市高度重视部门之间的整体配合。在市委、市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纪检、组织、编制、人事、财政、审计、国有资产管理、档案等部门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合力推进。机构改革之初,市机构编制部门就和监察、财政、人事、审计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严明政

府机构改革纪律的通知》,加强了机构改革的政治纪律、机构编制纪律、组织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和保密档案纪律,并与组织、档案等部门沟通协商,推进改革配套工作。正是由于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从而保证了整个机构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市市级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成效

与历次机构改革相比,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特色主题鲜明,呈现“两大亮点”:一是政府职能得到明显转变,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得到进一步推进,从制度上进一步凸显了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公民与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二是部门责任得到明显加强,按照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的要求,在赋予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了其相应承担的责任。

改革后,我市政府各部门运行平稳,政府机构改革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务服务、理顺职责关系、健全行政运行机制等四个方面:

一是大力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是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突破口。

1、按照“对内放宽、对外放开、对下放权”的原则,下放营业性演出活动审批、农村村民住宅用地审批、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核发等9 项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审批权限给下级政府,涉及民族宗教、体育、文广新闻、国土、民政、教育等6个部门;扩大不跨地级市的探矿权转让审批、丁级测绘资质核准等 29项其他管理权限给下级政府,涉及农业、环保、公安等9个部门,发挥市场机制配制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水泥行业协会、市广告协会等 7个社会组织与政府、财政供养事业单位脱钩,减少政府微观管理职能;强化城市功能组建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将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除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和指导城市公共客运以外的职责划入市城市综合管理局。

2、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项目动态评估机制和新设定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查论证机制,国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文广新闻、交通运输、财政、城市综合管理等7个部门取消行政许可事项11项,占原行政许可事项的5 %,现市政府决定保留行政许可事项175项;取消(不含调整为内部管理事项)非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2项,占原非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8%;理顺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创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

二是积极加强政务服务。

强化“窗口”机构直接服务,农业、卫生、林业、环境保护、国土等 28个工作部门共增加和加强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78项。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重点领域、重要行业、民生环保的管理部门均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实行

“一站式”服务,规范部门对窗口的授权,凡能交窗口办理的事项,全部由窗口直接办理,不得另行受理,严禁多头审批、双轨运行。健全“窗口”机构办事制度,公开办事依据,简化办事流程,完善办事制度。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流程简化、办事流程公开有199项,全部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占全部审批事项的100%。推行政务公开,阳光政策,实现74项行政审批事项全过程网上办理,占全部审批事项的37%。

三是切实理顺职责关系。

坚持依法行政,合理界定部门权限。对职能交叉的问题,坚持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理顺部门间职责关系14项,做到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管理范围边界清楚,便于充分发挥部门的积极性;对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办和协办关系,明确相互之间如何衔接,整合相同或相近职能的审批事项由一个部门为主管理15项;确需多部门审批的事项中有5项推行并联审批,占全部审批事项3%。同时,建立健全政府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磋商机制,部门间建立协调机制14项,推进政府高效协调运转。比如:组建市水务局,将市水利局的职责,以及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等职责整合划入市水务局,解决了多龙治水、多头监管的问题;组建市交通运输局,将市交通局的职责,以及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指导城市公共客运的职责整合划入市交通运输局,加强了统筹区域和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职责;实现部门管理越位的退位,错位的正位,缺位的补位。

四是努力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统计、国土等 7个部门建立了20项落实部门责任的机制,建立了符合**实际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绩效管理,将评估结果与行政效能监督,与干部使用、评优、奖惩结合起来。健全行政监督制约机制,在完善行政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方面采取了43项新举措,形成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专门机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在“三定”规定印发后,抓紧组织实施,严格按照“三定”规定履行职责、设臵机构、配备人员,做好定岗定员工作,38个部门按照“三定”规定设臵内设机构、加挂牌子、配臵职责。市环保局、市人社局、市水务局、市司法局、市经信局、市扶贫局、市安监局、市药监局、市教育局、市金融局、市卫生局、市计育局等12个部门制定了“三定”规定职责细化分解方案。

这次改革较好地解决了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转变了政府职能,优化了组织结构,进一步健全了政府责任体系,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推动了法制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的建设,为我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我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相比,与省委、省政府和省编办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改革不够配套。党政机构改革不同步,只改政府部

门不改党委部门,导致机构编制资源配臵不够优化,难以全面达到“精简、效能、统一”目的。政事、政企改革也不配套。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滞后于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难以完全达到预期。二是仍然保留了部分过渡性事业编制。由于我市行政编制少,难以满足正常的工作需要,这次清理议事协调实体性机构时仍有少量事业编制无法消化。三是机构编制反弹的压力仍然存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还需不断深化,尤其是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方面,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今后,我们将以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为新的起点,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真贯彻执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文件,做好改革后的配套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改革成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打好基础,不断推进学习型、服务型、法治型、廉洁型政府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而不懈努力。

五、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议

一是加强政府机构改革评估结果的运用,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议通过这次评估,总结经验,及时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深、做细、做实有关后续工作,切实把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实现机构改革全过程的闭合管理,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使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逐步形成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长效管理机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围绕目标要求,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议从加快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根据各地所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加强统筹。一方面,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目标,积极稳妥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另方面,紧扣构建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一总要求,根据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一政府职能定位,认真把握不同改革任务的特点和难点,推进政府“大部制”改革、富县强镇及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努力形成精简、统一、效能的政府职责体系。

三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加快机构编制法制化进程。为解决机构编制法规意识淡薄,机构编制管理随意性大,与机构改革相配套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建议抓紧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尽快健全和完善与机构改革相配套协调的机构编制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完善机构编制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机构改革的后续管理,探索建立编制总量管理和有增有减的动态管理制度,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财政等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机制,建立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加强机构编制系统信息化建设,强化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机构改革成果,努力形成相对科学稳定的政府组织机构,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第三篇:政府机构改革自查评估整改工作报告

政府机构改革自查评估整改工作报告

市编办:

我市于20**年上半年认真实施并顺利完成了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任务。根据您办《关于开展县级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跟踪了解和评估工作的通知》(**编办[2011]10号)文件要求,现将我市机构改革自查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理顺职责关系和明确强化责任情况

此次政府机构改革,我市共转移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工业行业管理、电力行业管理和行政执法、指导城市客运、食品卫生许可,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督及协调食品安全、查处重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等职能8项;解决和理顺了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分工、烟花爆竹安全监督管理分工、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许可工作监督管理职责分工等4项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建立了**局、**局、**局管理烟花爆竹安全监管责任分工机制;建立了**牵头负责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局、市**局、市**局等部门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分工机制。

二、调整和优化组织结构情况

此次政府机构改革,我市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调整优化了政府机构设置,严格落实了“政府机构限额不得突破”的要求,不存在私自设立政府机构的情况,方案规定不再保留的机构如**局、**办已撤销,挂牌子的机构如**局、**局、**局、**局等与主体机构整合形成了一套机构,且机构名称和规

第四篇:关于开展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的通知

区政府各部门:

我区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已于2011年全面完成。根据省编委办《关于开展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的通知》(编办发„2011‟19 号)、编委办《关于开展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的通知》(编办发„2012‟13号)精神,为确保政府机构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巩固改革成果,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经报区编委领导同意,决定开展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

一、评估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和区委、区政府的各项改革要求,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梳理我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促进政府部门全面正确履行工作职责,规范机构设置,提高行政效能和执行力,进一步推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为全面推进“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实施和加快打造质量新州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评估的主要目的

(一)全面检查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组织实施情况,检验改革成效,总结改革经验,巩固改革成果;全面掌握各部门“三定”规定的执行情况,推进“三定”规定和各项改革要求的贯彻落实。

(二)通过评估,查找部门职责关系、管理体制等方面尚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完善部门“三定”规定、解决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和创新,为下一步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预作准备。

(三)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推进管理创新,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水平。

三、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落实情况的评估。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总体执行情况;在优化组织结构、清理规范议事协调机构、规范自定行政机构设置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二)政府转变职能情况的评估。在创新体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四个分开”,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在完善和创新部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三)理顺部门之间职责关系情况的评估。部门职责分工是否合理,在理顺职责关系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尚存在的不足,相关职责划转、下放、取消、增加和加强是否到位,还有哪些关系不顺等问题。

(四)强化部门责任情况的评估。在明确和强化责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五)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的评估。是否严格执行了“三定”规定,内设机构的设置、职责、名称、规格等是否有违反“三定”规定现象,是否存在擅自设立内设机构、增挂牌子、提高机构规格,擅自超编进人、超配中层领导干部,以及混编混岗等问题;是否存在擅自扩大或缩小职责范围和权限的行为。

(六)在巩固机构改革成果方面采取了哪些新措施。

(七)对进一步完善“三定”规定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四、评估的组织实施

我区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在区编委领导下,具体工作由区编委办负责。区政府各部门负责本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的自评工作,形成本部门机构改革情况自评报告。各部门要在今年5月20日前将自评报告总结和自评表通过书面形式(盖章)和电子文档报送区编委办。区编委办将组织力量对区政府各部门进行抽查评估,并形成全区政府机构改革评估报告,经区编委同意后报市编委办。对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进行评估,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改革精神,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务求实效。

附件1:区政府机构改革各部门自评报告样式及提纲 附件2:区政府机构改革评估统计表1-2

2012年5月 日

第五篇: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中国政府6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机构进行了六次较大的调整:一是1982年,改革内容主要是干部队伍年轻化、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二是1988年,主要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三是1993年,主要是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四是1998年,以中央政府人员、机构减半为目标;五是2003年,主要以职能划分清晰为改革目标;六是2008年以大部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为主要目标,这个阶段的政府机构改革十分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完善公共财政模式,提供更多的公共福利与公共产品。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1993年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1998年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的有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机构改革首先进行,随后中共中央各部门和其它国家机关及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陆续展开;1999年以后,省级政府和党委的机构改革分别展开;2000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截至2002年6月,经过四年半的机构改革,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115万人。

2003年

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以绝对多数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特别提出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协调的要求。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经过改革调整为28个,不再保留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其职能并入新组建的商务部。

根据方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其任务是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组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属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同时,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以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设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以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金融机构安全、稳健、高效运行。

2008年

2008年3月12日,在中国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公布《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指出国务院将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调整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较目前减少1个。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党的十七大在部署未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十七大报告特别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

所谓大部门体制,或叫“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是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举措;它可以化解政府中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及权限冲突,有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化公务手续和环节,提高政策执行效能;也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目前,国务院组成部门为28个。

1982年以来的这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实践,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步实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当然也有一些教训。最大的教训在于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一个转折点。之后的政府机构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导向,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的,以全面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目标,以全面履行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为基本途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2003年以前的改革开放时期,政府既创造环境,又在直接创造财富;新的时代发展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1951~1953年

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1954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1954~1956年

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1959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1956~1959年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19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经过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到同年底,国务院设68个工作部门。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到同年底,国务院设39个部委,21个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机构总数达60个,比1956年减少21个。

1960~1965年

1960年到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

一是先后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两次比较集中的干部精简运动。第一次是1960年7月至1961年9月,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机关。这次干部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对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同时进行精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机构方面,中央各部门司局级机关减少15%,事业单位减少26%;行政机关精简1.6万余人,事业单位精简6.5万余人。第二次精简从1962年2月至1964年,范围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中央国家机关在1961年精简的基础上,又精简了1万人。全国共精简81万人。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

二是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并恢复被撤销的机构,到1965年底,国务院的机构数达到79个,为建国后的第二次高峰。1966~1975年

“文革”中,政府机构发生非正常的大变动。1970年,国务院的79个部门撤销合并为32个,其中13个还由部队管理,达到建国以来中央政府机构数的最低点。1975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并对各领域进行整顿,与之相适应,国务院工作部门恢复到52个。1976~1981年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鉴于当时经济上已处于崩溃,故沿用并发展了五十年代后期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到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1982年机构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此相适应,从1982年开始,首先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这次改革历时3年之久,范围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

建设和完善各级机关的改革。这次改革不仅以精兵简政为原则,而且注意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对政府机构设置提出的新要求,力求使机构调整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有利条件,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条件成熟的单位改革成了经济组织。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在1981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决定,从国务院各部门首先做起进行机构改革,限期完成。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根据国务院部署,第一批先行一步的有12个单位:电力工业部、水利部、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粮食部、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化学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以后,其他部门陆续确定了方案,付诸实施。

这次改革,在领导班子方面,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直辖市政府机构稍多于省政府工作部门;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在人员编制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市县机关工作人员约减20%;地区机关精简幅度更大一些。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局级平均年龄由58岁降到54岁。

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通过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由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对于行政管理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机构和人员都没有真正减下来。这次改革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在1982年机构改革后,由于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等原因,政府机构不久又呈膨胀趋势。因此国务院决定再次进行机构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于1988年初制定,同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是一次弱化专业经济部门分钱、分物、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以达到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转向行业管理目的的改革。此次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再加上治理、整顿工作的需要,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如,撤消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撤消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撤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撤消劳动人事部,建立国家人事部,组建劳动部;撤消国家物资局,组建物资部;撤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组建建设部;撤消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撤消水利电力部,组建水利部;撤消隶属于原国家经委的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标准局以及原国家经委质量局,设立国家技术监督局。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包括:外交部、国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地质矿产部、建设部、能源部、铁道部、交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邮电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商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物资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卫生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部委内司局机构减少20%。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但是,由于经济过热,这次精简的机构很快又膨胀起来了。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这次机构改革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任务是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

这次机构改革的历史性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要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但从1993年机构设置来看,这类部门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如机械电子部合并本来是1988年改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1993年改革时又被拆成两个部——机械部和电子部;能源部本来是在1988年撤消了三个专业经济部门的基础上建立的,1993年改革又撤消能源部,设立了电力部和煤炭部。给人的印象是,目的与目标背道而驰。1993年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实行了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进一步理顺了纪检检查与行政监察的关系。1993年实行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的这种做法,是统筹党政机构设置的重要方式之一。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根据这一方案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41个(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外交部、国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地质矿产部、建设部、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国内贸易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卫生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加上直属机构、办事机构18个,共59个,比原有的86个减少27个,人员减少20%。其中撤销能源部、机械电子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商业部、物资部等7个部,新组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国内贸易部,更名1个(对外经济贸易部),保留34个部、委、行、署。改革后的综合经济部门中保留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专业经济部门的改革分为三类:改为经济实体的有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撤销后,分别组建航空工业总公司、航天工业总公司。改为行业总会的有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这两部撤销后,分别组建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保留或新设置的行政部门包括: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撤销能源部,分别组建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同时撤销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撤销机械电子工业部,分别组建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同时撤销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撤销商业部、物资部,组建国内贸易部。

1993年4月19日,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包括:国家统计局、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土地管理局、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海关总署、国家旅游局、民用航空总局、国务院法制局、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包括: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包括: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新华通讯社、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中国专利局和国家行政学院)。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4~1997年

1994年,继续推进并力求尽早完成中央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重点是转政府职能,并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范围的职能切实还给企业;二是把配置资源的基础性职能转移给市场;三是把经济活动中社会服务性和相当一部分监督性职能转交给市场中介组织。

到1994年底,中国有130多万个事业单位,2600多万从业人员。

1995年,机构改革的工作重点是抓好省级机构改革的方案和市地县乡的改革,制定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方案和主要措施,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是机构改革工作的一个重点。改革的原则是政事分开和社会化。目标是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是搞好事业单位的分类管理。省级机构改革方案实施的关键在于搞好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三定”工作。市地县乡的改革,要认真做到有利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企业改革,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997年,随着1月国家电力公司的组建成立,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家其他专业经济部门也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改为国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或改为行业管理组织,将原有的政府管理职能转移给政府综合部门负责。1998年——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的原则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职责分工,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1998年改革的目的与目标高度协调。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目的,尽快结束专业经济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体制是目标。1998年改革历史性的进步是,政府职能转变有了重大进展,其突出体现是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共10个: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中国轻工业总会、中国纺织总会。这样,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众多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可以说是资源配置的载体,是落实经济计划的依托。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这类部门的存在不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不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微观经济主体地位。在一定意义上说,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就是取消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二道贩子”,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组织堡垒。

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包括: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冶金工业部、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国内贸易部、邮电部、劳动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地质矿产部、林业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将原国防科工委管理国防工业的职能、国家计委国防司的职能以及各军工总公司承担的政府职能,统归新组建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管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为了加强国务院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改为国务院高层次的议事机构,总理兼主任,有关部长任成员,不再列入国务院组成部门序列)。

新组建的有4个部、委: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

更名的有3个部、委: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科学技术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更名为教育部。

保留的有22个部、委、行、署:外交部、国防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包括国家政务部门12个:外交部、国防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政部、司法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审计署;宏观调控部门4个: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专业经济管理部门8个: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和资源管理部门5个: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机构改革首先进行,随后党中央各部门和其它国家机关及群众团体的机构改革陆续展开;1999年以后,省级政府和党委的机构改革分别展开;2000年,市县乡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截至2002年6月,经过四年半的机构改革,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共精简行政编制115万名。2003年——目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200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3月6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启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革目标是,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这次改革重大的历史进步,在于抓住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比如,建立国资委,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银监会,建立监管体制;组建商务部,推进流通体制改革;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国家直属机构,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与安全生产监管。

下载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最终定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 自私有制产生以后,为促进私有制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巩固私有主的利益,便诞生了为其适应的统治工具,在这所有的工具中,国家,是其最高级中的代表。国......

    六次政府机构改革

    1982年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

    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

    题目: 关于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的近30 年来,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公有制占据整个国家经济主体的经济结构......

    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

    ▲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 1.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3.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 4.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 5.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政府机构改革的渐进式过渡与阶......

    政府机构改革要决心大

    政府机构改革要决心大、步子稳、工作实 这期省部级干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专题研究班,办得很及时,我非常支持。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政府机构改革势在必行,政企必须分开 我......

    如何进一步深化县级政府机构改革

    如何进一步深化县级政府机构改革 王 昕 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摘要:多年来的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始终未能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

    政府机构改革历程(合集五篇)

    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回顾总结 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形成于建国初期至5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前,为建立和完善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体制,先后进行......

    政府机构改革之浅见

    论文提纲 一、对建国以来七次机构改革的简单回顾 二、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导 三、机构改革的动向及趋势 (一)推进以审批改革为基础的政府规制改革 (二)政府组织体系调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