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随州市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总结
随州市市级政府机构改革
工作总结
成,实现了五到位,即:机构按规定设置到位、部门职能职责界定到位、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理顺到位、各部门“三定”协商一致落实到位、“三定”方案印发到位,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在这新的一轮市政府机构改革中,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精神,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多整合、重加强”的工作思路,着眼进一步巩固随州大部制成果,坚守机构设置限额、编制总量“两不超”底线,在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上下功夫,全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此次政府机构改革,市政府机构(含直属事业单位和经济组织)由43个减少到40个,减少了6%;31个政府工作部门中,有26个与省政府对口。撤销了1个副处级事业单位(市营运车辆管理办公室),并对4个单位(人事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防办与地震局)进行了有效整合。通过改革调整,政府部门共划出职责12条,划入职责8条,新增职责44条,加强职责84项,明确部门间配合等职责27条,取消职责11条,较好地理顺了部门间的职责关系,转变了政府职能。
(一)广泛调研论证,科学拟定改革方案。一是搞好调研。为搞好这次机构改革,我们直接到涉及机构变更、职能调整、工作任务变化的市直相关部门进行调研,并到其他条件
相近的兄弟市考察学习,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同时,广泛听取部门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并逐一进行梳理。
二是吃透上情。多次召开编办主任会议,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市有关政府机构改革的文件精神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指示,结合随州实际,在确保随州大部制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政府机构个数、人员编制总量两个规定“不突破”的前提下提出机构改革的初步方案。三是搞好论证。市政府机构改革初步方案拿出后,我们先后提交市长办公会、市编委会和市委常委会讨论,并多次前往省编办请示汇报,根据省编办的意见和市领导的要求,对《方案》进行了近十次修改完善,市委市政府于2009年9月22日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关于审批《随州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请示。
(二)及时动员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方案。一是迅速出台了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二是及时召开了政府机构改革动员会。我市机构改革方案由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并报中央编办备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于2009年12月16日正式行文批复。1月19日,我们召开了市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市长都作了重要讲话。三是配备调整了部门领导班子。为确保政府机构改革期间班子不散、队伍不乱、工作不间断、国有资产不流失,在召开动员会的同时,市委宣布了新调整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名单。四是督促有关部门调整到位。改革方案出台后,我们对涉及改革的部门督促其迅速调整到位。人事、劳动整合后迅速召开了工作会议,实现了机构合、班子合、工作合、思想合的新局面;人防办、地震局合并后立即充实了领导,明确了分工;原由水利局管理的水产办公室、原由林业局管理的食用菌生产等职能迅速理顺到市农业部门;原经信委管理的电子政务管理职能划入到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原市建委所辖的城市公交管理职能划入市交通运输管理局管理,同时将邮政、铁路运输协调管理权赋予市交通运输管理局等等。在监督调整理顺的过程中,各分管副市长主动出面协调,使涉及调整部门均实现了无缝对接。
(三)结合随州实际,科学制定部门“三定”。
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及时出台了《市编委关于市政府工作部门“三定”工作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随编发[2010]15号)等机构改革相关政策,使“三定”工作有章可循。
二是搞好培训。为科学制定政府部门“三定”规定,我办对40个政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的政工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就“三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范围内容、工作流程以及审批程序进行了重新明确和统一规范,规范了“三定”的模式,提高了部门“三定”草案的质量。
三是统一原则、标准和尺度。在各部门“三定”草案的审核中,我们始终按照统一的原则、标准和尺度进行把握。在部门职责的界定上,坚持上下基本对应、政事分开和权责一致的原则,做到能对口的尽量对口,不能对口的其职责要落实到相对应单位。按照以上原则,我们从实际出发,将市本级电子政务管理和平台建设职责赋予行政服务中心;将人社局的军转干部综合管理职能、农业局的农产品质量监管职能、安监局的执法职能、司法局的法律援助管
理职能等行政职能由原来事业单位承担均划入行政机关行使;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职能、河道采沙管理职能、水产生产管理和食用菌生产等管理职能进一步理顺。同时重点明确和强化了公安机关负责治安管理、消防管理工作并承担相应责任,做到有权必有责。在内设机构拟订上,坚持综合设置的原则,仅市发改委就有10个科室应单设而没有单设,采取在相近科室挂牌设置;新增加职能的部门增加科室从紧控制的原则,如我市经信委、国资委合署办公只设置了16个科室,而要对应省两个单位40个处室。此外,统一规范了内设机构的名称和规格,设置的科、室均为正科级。在人员编制的拟订上,坚持总体维持现状,局部适当微调。按照行政机关不得使用事业编制的规定,在我市行政编制总量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采取挤、压、调的办法,坚持将原属事业单位的市城乡规划局调整为行政机关,按
原定事业编制数全部置换成行政编制;原地震局整合到民防办、原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整合到市政府办后,将原地震局、政府研究中心使用的事业编制置换成行政编制并入到整合单位;对职责调整、工作量增加的部门和部分单位原编制核定过紧的,适当增加。此次改革,新增行政编制60个,事业编制3个,同时核减全额事业编制32个。在领导职数拟订上,首先,严格执行文件规定。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政机关领导职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鄂办发[2005]37号)的规定,部门编制在10名以下的,领导职务职数核定1-2人;编制在11-20名的,领导职务职数核定2-3人;编制在21名及以上的,领导职务职数核定3-4人。其次,对综合部门、重点部门以及涉及民生事项比较多的部门适当倾斜。第三,对一个机构挂多块牌子且工作任务比较重的部门,比照省里的做法,另
增核1个领导职数。第四,“总师”职数与省直部门对应设置,在经信委、财政局等共15个政府部门和供销社核定了“总师”职位。
四是密切沟通,协商达成共识。在拟订部门“三定”草案中,我们始终坚持高度负责的态度,保持严谨细致的作风,加强沟通,形成共识。首先,做好内部沟通。按照业务科室初审、分管领导复审、主要领导把关、会议讨论通过的工作程序,集思广益。其次,搞好与部门沟通。对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责分工问题,我办主动牵头,召集部门面对面协商,最终形成一致意见。
五是编委会审议完善。为便于编委领导科学决策,对部门的“三定”草案,我办创造性地用表格的形式,将各单位对“三定”要求、本次“三定”的标准及经编办主任会议讨论通过的
“三定”草拟意见,以对比的方式附加文字说明,提供给每名编委领导审议,使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各单位的基本情况。由于我们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并经过反复论证,40个单位的“三定”方案在编委会上一次性全部通过。
二、主要成效
(一)整合机构,理顺职责,高标准完成省规定的改革任务。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我们按省委省政府要求,高标准完成了规定的改革任务。按照省的统一要求,将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整合组建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建立起全市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影响人力资源的体制性障碍;将原由市水利局管理的水产、市林业局管理的食用菌等归口市农业局管理,推动我了市农业大市的发展,推进了大农
业建设;将城市公交、城市出租车市场营运管理和邮政、铁路的协调管理权赋予市交通运输管理局,构建了我市大交通体制;在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增加了指导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职责,负责对文化艺术经营活动进行行业监管,实行综合监管和统一执法的大文化体系。
改革中,我们对40个部门的权责进行了清晰定位,做到越位的退位,错位的正位,缺位的到位,全面理顺了政府各部门职责。一是下放了权限。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转移下放出去。在部门中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11项,将可以由区市县政府承担的事项真正交给区市县政府,并将一些技术性和具体事务从行政机关剥离,交给事业单位或中介组织。二是完善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围绕保障和改善
民生,在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部门“三定”规定中,增加和加强了职能84项。重点加强了在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安全生产、应急救助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计民生方面的职能。三是理顺了职责关系。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协调,在职责关系上,我们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集中解决和理顺了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共理顺职责关系27项,使长期存在的河道采砂、电影、音像制品、动漫和网络游戏管理、公民出境就业等方面的职能交叉问题得到了解决,较好地克服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四是确保了权责一致。第一次在37个部门,特别是一些与国计民生、社会管理密切联系,公众比较关注的部门“三定”规定中,明确和强化了责任。明确了市发改委承担监测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责任;明确了市商务局承担牵头协调全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
济秩序工作的责任;明确了市公安局负责治安、消防、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责任;明确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承担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推进住房制度改革责任等等。
(二)突出特色,巩固提高,随州大部门体制有了新发展。
随州试行“大部制”的做法于2008年经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中央主流媒体报道后,成了扩大随州知名度的一大特色和景点,也成就了全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随州模式”。此轮政府机构改革,我们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在巩固提高随州“大部制”上做足文章,真正建立起与随州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架构。在原有大部门体制的框架内,我们又将工程建设项目、政府采购、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招投标活动及其它相关集中进行交易,形成了集中统一、资源共享的有形市场,创新了综合大
招投标体制;将城乡规划局由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加强了城乡规划统一管理力度,推动了文明城市、和谐城市和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大规划格局;将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由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并更名为招商局,加强了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提高了大招商起点;将市物价局由部门管理机构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加强了价格监管,保持全市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完善了大物价体制;将人民防空办公室和地震局整合组建了民防办公室,使人防、防震减灾、抗震救灾教育宣传一个途径,建筑设计防震、人防建设一个单位把关,构建了人防指挥和抗震救灾指挥综合平台,构建了大民防平台;将以前没有实行纪检监察综合派驻体制的市司法局等政法部门全部纳入综合派驻范围,进一步完善了纪检监察大部制等等。此外,为避免区市机构重复设置,努力降低行政成
本,提高工作效率,我们设置了曾都区交通分局、环保分局,均为市交通运输局、市环保局的派出机构,确保了有限行政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促进了我市大部门体制的全方位巩固发展。
(三)紧贴实际,大胆创新,机构设置与编制管理呈现新亮点。
我们紧密结合随州实际,注重在改革中大胆创新,机构设置与编制管理再次呈现了新的亮点。一是在内设机构设置上有了新尝试。根据建设学习型、廉洁型机关,加强思想建设的要求,对机关行政编制在20名以上、归口管理的事业单位较多的15个部门,综合设置1个政工人事科,主要负责干部人事、纪检监察、机关党建等工作。二是行政编制核定上有了新倾斜。对市政府办等20个单位适当调整了编制,共增编制28名,把有限的编制用好用活。
三是工勤人员编制管理上做了新规定。对原按行政编制10%的比例核定的机关工勤人员事业编制,统一改为按行政编制10%的比例核定机关“以钱养事”岗位,变“养人”向“养事”过渡。四是给区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做出了新榜样。为给区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作出好榜样,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一开始,我们就严格执行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机构改革的一系列指示,严格控制编制总量、严守机构个数限额、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在巩固随州大部制的基础上,不折不扣执行上级政策,做到执行政策不走样、不变调,为区市县搞好此轮政府机构改革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通过机构改革,40个涉及改革的部门(含直属事业单位、派出机构和经济组织)共设置内设机构313个,比部门要求设置347个内设机构减少了34个,减少9.7%;核定领导职数186名(其中正职43名、副职95名、其他它职数48名),比部门要求核定的235名领导职数减少了49名,减少20%;核定人员编制1022名(行政编制643名、政法专项编制321名、事业编制58名),比部门要求的1168名减少了146名,减少12.5%。
三、下步打算
(一)开展政府机构改革评估。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机构改革进行评估:一是各部门贯彻落实“三定”规定的具体措施;二是各部门职能转变是否到位,是否严格按照“三定”规定履行职责;三是各部门强化和落实责任的具体措施;四是部门之间、部门内设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是否健全和完善,职责分工是否顺畅;五是各部门内设机构的实际职责、名称、数量等是否符合“三定”规定;六是各部门是否有违反“三定”规定超
配机构、擅自提高机构规格、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等情况;七是对此轮改革的科学性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估。
(二)重点疏理部门“三定”中的遗留问题。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部门反映了很多机构编制方面的要求,除符合统一规定已解决了一部分外,还有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三定”后调研论证。对各部门在“三定”规定执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将与有关部门共同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寻找对策和解决办法,为各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提供机构编制方面的服务,巩固机构改革成果。
第二篇:长沙市政府机构改革
长沙新一轮机构改革:组建重组卫计委等三部门
改革三焦点
为何要改
要通过改革大力提升行政效能、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全力打造法治政府。
设置理由
省里有的,市里基本保留,省里没有的,市里一般不再设。
人员安排
按照编制核定的原则,超编单位实行“只出不进”,原则上保留干部原职级待遇。
湖南新闻网消息 据三湘都市报报道 3月17日,长沙市新一轮机构改革方案出炉。
依据方案,长沙市将组建和重组卫计委、农委、食药监局等3个新部门,市卫生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委农村工作部、市农业局、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市物价局、市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市公务员局、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等10个机构将不复存在。市政府机构改革后,设置工作部门40个(含直属特设机构1个),改革将于6月底前全面完成。
改革方案
组建
组建卫计委
长沙市将组建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将市卫生局的职责、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职责整合,组建长沙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拟订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不再保留市卫生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组建农业委员会
组建市农业委员会。将市委农村工作部(市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的职责、市农业局的职责、市畜牧兽医水产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市农业委员会。不再保留市委农村工作部(市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市农业局、市畜牧兽医水产局。
将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入市农业委员会,更名为市农村经营服务站。
将市人民政府牲畜屠宰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人民政府牲畜屠宰管理执法大队)调整为市农业委员会所属。
重组食药监局
重新组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责,市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的职责,市卫生局餐饮服务许可、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再保留市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
划入
物价局划入发改委
将市物价局的职责划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不再保留市物价局。
将市价格监督检查局、市工农产品成本调查队调整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口岸办划入商务局
将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的职责划入市商务局,不再保留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
将市公务员局的职责划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不再保留市公务员局。
更名
工信委更名为经信委
将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由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市政府工作部门,不再保留市信用征信管理办公室牌子。
将市园林管理局由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由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将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更名为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划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不再保留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市政局更名工务局
将市住房保障局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更名为市住房保障服务局,调整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暂保留正处级。
将市市政设施建设管理局更名为市工务局。
调整
工商质监变
市政府工作部门
将原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垂直管理的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调整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将原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垂直管理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调整为市政府工作部门。
将市知识产权局由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承担的商标权管理职责划入市知识产权局。
信访局列入
市委机构序列
市科学技术局不再保留市高新技术开发局牌子。
市信访局由市委、市政府共同管理,以市政府管理为主,调整为市委、市政府共同管理,以市委管理为主,列入市委机构序列。
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列入市政府工作部门序列。
回归
行政职能回归机关
将市公路管理局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入市交通运输局,仍为市交通运输局所属事业单位,暂保留正处级。
将市货物运输管理局(市机动车维修管理办公室)、市公共客运管理局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入市交通运输局,其余职责整合,组建市道路运输管理处,为市交通运输局所属副处级事业单位。不再保留市货物运输管理局(市机动车维修管理办公室)、市公共客运管理局。
将市农村公路局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入市交通运输局,其余职责划入市公路管理局。不再保留市农村公路局。
将市国库集中支付局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入市财政局,更名为市国库集中支付核算中心,为市财政局所属副处级事业单位。
将市社会救助局的职责划入市民政局,不再保留市社会救助局。
撤销
大部分行管办将撤销
撤销市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市汽车电子行业管理办公室、市轻工纺织行业管理办公室、市化工医药行业管理办公室,有关行政职能划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撤销市内贸行业管理办公室、市物资行业管理办公室,有关行政职能划入市商务局。
撤销市煤炭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市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监管职能划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有关建材行业行政职能划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有关煤炭行业管理职能划入市能源局。
焦点释疑
A
为什么要进行机构改革?
提升行政效能,打造法治政府
为什么要进行机构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说,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职能转变,要通过改革大力提升行政效能、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全力打造法治政府。
“办事慢、效率低,仍然是阻碍长沙发展的‘绊脚石’,仍然是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颇有微词的‘聚焦点’。”易炼红说,这次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要把提升行政效能摆在突出位置。
向省里看齐,按实际需要整合 为什么设置这些机构?
如果您对机构改革不太了解,您一定会问,为什么要设置这些部门?理由是什么呢?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表示,“省里有的,我市基本保留,省里没有的,我市一般不再设,这是基本原则,市里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对一些机构和职责进行整合。”
C
人员怎么安排?
超编“只出不进”,干部减少波动
编制核定的原则:一是合并的行政单位,行政编制总量精简20%;二是归并的部门管理行政单位,行政编制精简30%;三是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编制精简30%后再核定行政编制;四是所属事业单位行政职能回归机关的,适当增加行政编制,每个部门最多不超过2名。本轮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涉改单位重新核编后,实有人员超编的,除政策性安置外,超编单位实行“只出不进”。
另外,对此次改革中涉及机构调整撤并、人员编制划转的,原则上保留干部原职级待遇。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应研究提出相关优惠政策,尽量减少干部队伍的波动。
第三篇: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2009.09
深圳市政府机构改革前后对比 改革前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民防办(地震局)安监局(安委办)应急指挥中心法制办金融办
发展和改革局统计局贸易工业局科技和信息局高新办
保税区管理局信息办财政局地方税务局规划局
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交通局
公路局(副局级)
交通综治办(轨道办,临时机构)卫生局
人口和计划生育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环境保护局建设局水务局
气象局(副局级)人事局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文化局体育局旅游局
政府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工商局
质量技术监督局知识产权局农林渔业局城市管理局民族宗教局
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察局
改革后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应急管理办(民防办、安监局、安委办)法制办金融办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计局
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地方税务局
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交通运输委员会
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药品监督管理局
人居环境委员会住房和建设局水务局
气象局(副局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体旅游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和渔业局城市管理局
民族宗教局与市委统战部合署办公改为在市委统战部挂牌
侨务办公室并入市委统战部,在市委统战部挂牌
外事办公室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
与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
教育局、公安局、司法局、民政局、审计局、口岸办、台办7个机构保留不变
第四篇:市政府机构改革总结
扬州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总结
在市委、市政府及省编办的领导下,我办经过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研究制定了《扬州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并于1月22日被省委、省政府批复。目前,我市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已全面完成,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已基本完成。
一、总体情况
去年10月2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印发了《江苏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对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责成市编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认真起草方案,并多次听取情况汇报,进行专题研究。经过深入调研,反复与省编办沟通,制订了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今年1月19日,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随后将这一方案上报省委、省政府审批。由于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调查研究充分、工作细致扎实,方案上报后,得到省编办的充分肯定。1月22日,省委、省政府以苏委„2010‟17号文件正式批复了《扬州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门主动沟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同时,将部门意见、建议及时报告市领导,保持上下信息顺畅,从而有效减少了工作阻力,顺利完成机构改革工作。人事、劳动、经贸(外经贸与其合署)、发改、药监、卫生、林业、园林、无管等部门和单位从担心到理解再到配合、支持,使我市各部门从机构改革中取得了共识、取得了理解,也取得了相互间的信任,必然会形成工作的合力,从而为我市的跨越发展提供助力。
(四)及时请示,积极争取省编办支持
由于扬州的特殊市情,我市的政府机构改革相对于其他省辖市有其特殊性,在制订改革方案过程中,我办与省编办保持及时沟通,随时向省编办请示、汇报,积极争取省编办的业务指导、政策支持,使我市的改革方案既符合中央及省的要求,又充分体现扬州的实际情况。在机构限额、机构整合方面做出极大的努力,我市政府机构精干且高效、规模小而履行职责全面。
(五)从严从细,精心拟定改革方案
全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办及时召开全办人员会议,学习贯彻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办领导及时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请示,并召开全市编办主任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完善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完善部门内设机构设置。由于我市一直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同时因建市之初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偏低,各部门的内设机构一直偏少,且名称、职责表述不尽科学、全面,借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全面理顺职责关系,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将相近的内设机构加大整合力度,将职责较多的内设机构按从严从紧原则适当分设,而对于省厅的部门管理局,基本增设一专门处室对应。这样,将使我市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序,与省厅的业务指导基本一致,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从严控制领导职数。随着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科学,但不容否认的是,由于历史原因,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三定”中,我们坚持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对照部门编制数核定领导职数。在编委会上,缪市长明确提出,不能因已经超配而增核领导职数使之合法化,对于超配的,一要逐步消化,二要严格执行“三定”规定,今后,不得超配,编办要加强监督。因此,我市除经信、发改、财政等较大部门外,大部分部门领导职数均为一正两副。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机构限额严,改革难度大
第五篇:蛟河市政府机构改革定岗定员实施办法
蛟河市人民政府
机构改革定岗定员实施办法
根据中共蛟河市委办公室、蛟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蛟河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蛟办发[2009]27号)精神,结合我市政府机构职位设置分类及人员配备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精简、统一、效能”方针,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相结合,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发挥个人专长,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
二、基本原则
(一)工作需要的原则。根据优化人员结构的要求,科学合理设置职位和岗位,合理配备人员,做到因事设职、因职择人,人尽其才。
(二)群众参与的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增强定岗工作的透明度,采取不同方式让群众参与和监督。
(三)综合考评的原则。在配备人员时,既要注重政治思想表现、工作实绩和身体健康情况,又要考虑干部队伍的知识、年龄和专业结构,按照有关规定综合考察,产生拟定岗位人选。
(四)组织决定的原则。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任用 程序,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
三、职位岗位设置和条件
(一)职位岗位设置
1、领导岗位的设置。领导岗位按市编委核定的领导职数设置。
2、非领导职位的设置。在市编委核定的编制数额内,科学合理的设置副主任科员、科股级人员、一般科员和工勤人员岗位,不准超编设岗和因人设岗。
(二)任职人员条件
1、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2、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符合职务层次、专业知识和年龄结构的要求;
3、具有任职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语言表达、文字综合、政策理论和综合协调能力。
4、必须具有公务员身份,新提拔的科(股)级干部原则上应有2年以上下一级工作经历,且2007、2008年考核为称职以上等次,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对表现突出,专业性强,岗位确实需要的,可以适当放宽。
5、工作勤奋,任劳任怨,作风正派,遵纪守法,廉洁自律;
6、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四、方法和步骤
(一)制定办法(9月10日—15日)。成立本部门政府机构改革定岗定员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定岗定员实施办法。内容包括: 2 主要职能和编制数、职位岗位名称、任职资格条件等。
(二)设置职位岗位(9月10日—15日)。按照各项职能和职位分类的要求,科学设置职位岗位,编制本部门职位岗位设置图、职位岗位说明书,作为机构改革人员定岗的依据。
(三)动员部署(9月15日—9月20日)。各部门组织召开全体机关干部动员大会,宣布定岗定员工作实施办法,公布定岗定员职位、任职条件、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的时间、办法、程序等事项。
(四)组织竞争上岗(9月20日—9月30日)。制定本部门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实施办法,经过公开报名、演讲、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公示等程序确定各职位、岗位人员。
(五)公布结果。各职位岗位人员确定后,要召开本部门干部职工大会,公布定岗定员结果。
五、几点要求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定岗定员工作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稳妥实施。各部门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人事问题要充分发扬民主,集体讨论决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定岗定员工作稳妥进行。
(二)要严格掌握有关政策。认真执行公务员交流与回避制度,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有关机构改革的原则和政策,重大问题及时请示报告,不得擅自处理。各部门工作人员要正确认识机构改革和定岗定员的目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消除思想 顾虑,积极参与竞争,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升降去留;要把参与竞争上岗的过程作为自我加压、锻炼提高的过程。要坚持公道、正派、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评价每一位竞争对象,防止各种不良倾向的发生。
(三)要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在定岗定员工作中,要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选拔配备干部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事,不放宽任职条件任命干部。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工作人员要服从组织决定,无正当理由不服从组织决定的,要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