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转变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3 18:1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概念转变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概念转变读书笔记》。

第一篇:概念转变读书笔记

五、借鉴与启示

(一)关于前概念所达成的一致认识和存在的问题

整个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在学习者前概念存在的普遍性,前概念的顽固性,以及学习和教学都必须以学习者的前概念为出发点等观点上基本达成了共识。研究者关于前概念存在方式的分歧主要表现为朴素认识的“碎片观”和“整体一致观”的对立。因此研究者对于前概念的作用认识也根本不同,有研究者强调前概念的负面作用,主张用科学概念取代前概念,有研究者注重前概念的积极作用,主张将前概念当做学习资源来对待。针对上述相反的观点,结合我们对中学生物理概念学习的研究,我们认为在学习者头脑中确实存在着前概念,也会对学习过程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一定都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而是与具体的学习内容有关。我们更关注的是,针对某个具体概念,学生存在哪些前概念?会对学习过程产生哪些影响?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利用其积极影响同时避免其消极影响?有待深人研究的问题是,学习者原有认识以什么方式支持原有概念并排斥科学概念?如果原有认识不可能凭空消失,那么如何促使其由支持错误概念转向支持科学概念。

(二)概念转变模型及其发展

在Posner等人提出概念转变模型的同时,也第一次使用了概念生态来定义学习者个体经验背景。概念生态提出以后,在各种应用研究和质疑声中不断地发展、完善。概念转变模型提出了概念发生转变需要满足的条件,其中使学习者认识概念的可理解性和合理性,与物

理概念教学中强调运用多种策略促使学生建立概念,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要求是一致的。使学习者认识概念的有效性,则与物理概念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学会应用概念的要求

相吻合。概念转变模型强调,对原有概念的不满是概念转变的第一步,这是当前物理概念教学研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我们认为,对原有概念的不满是促使学习者进行概念转变的动力,这种不满不仅是概念转变的条件,也是建立对科学概念意义认识的前提。目前物理教育研究领域欠缺对概念学习过程的理论研究,而概念转变模型的研究仅指向概念发生转变的条件。也就是说,概念转变模型初步确定了概念转变的条件,而目前需要对如何达到这样的条件做出理论上的回答。例如,如何使学习者认识到科学概念是可理解的、合理的?即如何使学习者顺利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指向概念转变过程的理论研究,首先应该考虑这样的问题:哪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影响具体概念的转变?概念生态的研究是否能够给概念转变全面的支持?

(三)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可以用研究者所持有的对前概念的观点将概念转变理论分成两个派别: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个体的概念发展可以用科学理论的发展来类比,比较重视概念转变的整体一致性,强调“概念生态”,特别是其中的基本信念对具体概念的制约作用,认知冲突是他们倡导的主要教学策略。而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学习者的前概念是一套松散的观念,这些观念来自对日常经验的简单抽象,就像碎片一样存在于

学习者的头脑中,概念转变也是孤立发生的。类比和利用直觉经验则是这个派别的主要教学策略。上述教学策略都具备充分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的支持,迅速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在教学中实践。然而学校教学的现状和随后开展的大量研究说明,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认为,对于不同的物理概念,其前概念的结构和一致性程度是不同的,应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有些适合采用认知冲突教学策略,有些则适合采用类比策略,或者在概念转变的不同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策略。在物理教育研究中需要深人研究的问题是:对哪些具体概念采用何种策略是更有效的?在采用认知冲突策略时,如何判断学习者有意义的认知冲突已经发生,并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的认知冲突如何达到?支持教学策略的理论本身是否存在不足,应该从什么角度发展和完善?

(四)如何检测概念转变的结果

概念转变的结果,是概念转变研究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即如何认定概念转变发生了。在当前物理概念学习研究中,对概念转变结果的考察,往往集中在探查学习者利用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况,这也被认为是科学教育的目标,并不重视学习者在传统纸笔测试中的表现。我们认同以贴近学习者生活实际的问题检测概念建立情况的基本原则。在应用这个原则开发测评工具的同时,更值得深入思考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学习者达到怎样的状态,才能表明概念转变真的发生了?新的概念如何得以稳固,而不退回到前概念?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将为概念转变测量工具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综述可以看出,当前概念转变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概念转变过程的起点,针对学习者的当前状态和引起概念转变条件的研究比较丰富,对于概念转变的过程则缺乏足够的深入研究,尽管教学策略和模式比较多,但效果都不够理想。已有的概念转变理论和物理教育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对这些研究结果的反思和提出的问题,为物理概念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第二篇:《公司的概念》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行管111班 邱佳敏 1011330

3《公司的概念》

彼得·德鲁克(1909-2005),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他著述颇丰,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他曾7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1.写作背景

1939年德鲁克出版了早期四本著作的第一本《经济人的终结》,他认为在重商主义原则上建立的“经济人社会”,企图通过“经济自由”带来“社会公平”,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发生。相反,随着大工业的出现后经济自由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以及一战的浩劫,使人们丧失对资本主义的信心,结果落入法西斯主义的圈套。如何在经济自由的基础上,依靠新观念的引导,确立一套稳妥的组织原则、政治方略和制度规范,重建社会新秩序成为当务之急。

在德鲁克写作第二本《工业人的未来》时,二战爆发。德鲁克认为二战只是历史表象上的一个事件,重要的是如何在和平到来之前为工业社会的正常运行识别出有价值的观念和原则。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则凭借二战中美国的天然地缘优势,接手大量战争订单,规模迅速扩大,分权体制日益完善。在《工业人的未来》中,德鲁克认为宣告经济人社会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自然而然地建立一个新社会,而必须经历阵痛才能实现转变。他认为一个社会能正常运行,涉及到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每个人有明确的社会地位,并拥有正当的社会权利,按照整体目标发挥社会功能。因此,建立一个能够正常运行的“工业人社会”,必须把人放在第一位,必须建立在“人的基本诉求”基础之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成为一个社会组织,承担起整合社会成员或工业人的责任。社会也必须给予企业社会地位、权利和功能。实现社会,企业和个人的良性互动。

受到韦伯职业研究生涯的启发,德鲁克开始寻找进入大企业机会以便于从企业的内部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组织过程。同时由于《工业人的未来》的原因,1943年底通用汽车公司邀请德鲁克帮助企业进行专题研究,弄清战后的企业如何管理员工。1946年,德鲁克基于通用汽车公司为期十八个月的调研,发表了《公司的概念》。2.历史背景,泰勒在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和《科学管理》(1912)中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它适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经过充分组织安排的大公司的业务活动。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效率,而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管理由此走向科学化。

其后的吉尔布雷思夫妇的动作研究中除了考虑到技术层面上用摄影技术对动作进行分析减少操作工序提高工作效率更是考虑到了人的心理因素和工作环境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敏斯特伯格则由心理学角度出发,创立工业心理学追求个人在工业中的最高效率和最适宜的环境条件。而梅奥博士从1924年到1932年在美国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霍桑试验,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管理由此从在理论上实现了由经济人假设向社会人假设的转变。

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中提出的关注社会和企业中的人的观念是有着历史理论发展背景的,只是德鲁克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把握住了时代前进的脉搏,而其从“政治社会学”领域出发,最终进入“组织管理学”则是一大创举。

3.前提假设

“除非发生重大灾难,比如一次全面的战争或者整体的萧条,任何事情都无法动摇绝大多数美国人放弃对于自由经济体制的信念。”德鲁克的理论基于的现实就是在自由企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之上。大企业作为工业社会的代表机构,不仅要解决其生存问题,也要作为社会组织承担起社会责任,真正重视起人的地位。这不仅是工业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也是企业本身持续发展的要求。公司的本质是社会性组织,也就是所说的人本组织,而不是原材料的生产或是生产的手段。现代生产是基于社会组织。

4.理论框架

作者就阐明这本书的研究旨在从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对企业进行社会和政治分析,即将大公司作为独立的主体对其运作进行分析;作为社会的代表机构,阐述大企业能否实现它所处社会的信仰和承诺;分析公司目标和社会功能的关系。作者认为,作为工业社会的代表性机构,大型企业必须努力于这三个方面的和谐构建。

4.1 作为独立主体的公司

首先,关于公司本身,作者认为生存是其最高法则。而公司的生存与成功运行则取决于它能否处理好这样三个相互依存的问题:领导问题、基本政策问题以及行动和决策的标准问题。

领导问题:领导问题是最具决定性的问题。要靠天才和超人管理的机构是无法生存的。公司的组织形式必须使它能够在普通人的领导下持续运作。过分依赖个人独裁是很危险的,一个组织关于领导继承必须有个章程,明确规定从那些人当中挑选继任者,挑选的标准的什么,由谁来挑选。同时机构也必须激发机构成员的忠诚感,具有团队精神。

在小企业中能完成的领导人的自动选拔和培养,而在大型公司中完成领导人的选拨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大型组织生来就有抑制创新、提倡服从的的倾向,同时在一个大企业中的员工很难获得独挡一面的锻炼机会,做得好的副手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并且工业社会面临的的最大问题就是它无法自动达到专业人才和通才之间的平衡,而通才正是领导的本质所在。

政策问题:公司是一个必须拥有基本政策的机构,使个人的目标和决策服从于公司的利益和生存需要。怎样在坚持政策和适应环境变化之间寻求平衡以及在必须遵守正式的会计体系和引起官僚作风的组织制度之间寻求解决办法则是一大问题。

标准问题:在不能像小企业那样毫无保留地以市场业绩作为判断标准的情况下,怎样客观准确地评价一个部门和员工的成绩,发掘员工潜能,培养独立领导能力是公司的核心组织问题。

如何成功地解决这三个问题成为摆在工业社会代表性机构的大公司之前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德鲁克认为通用汽车公司的分权体制较好地解决了三个问题。

1.通用汽车公司采取的治理结构是事业部制。公司由母公司和多达30个的分部组成。公司的领导核心是一个由总裁和两名执行副总裁,以及董事会主席和副主席组成的领导小组。它通过政策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并与之共同合作来工作。管理委员会和政策委员会由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官员、曾担任职能部门官员的董事会成员和股东代表组成,负责全面掌握公司信息,帮助成员了解政策和决策,给各分部提供技术上的的支持和承担起信息的交流、协调功能。如雪佛兰分部和费希尔车身分部类似,每个分部有一名分部经理,拥有生产经理、总工程师、销售人员、主管会计、人事经理等职能经理差不多全套班子。

分权制度是否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多升职和加薪的机会不能一概而论,但对于提高不同层面的员工的独立领导能力和增加重要的商业经验则具有重大意义。一个分部的高级主管,相对于母公司的一名高级主管的下属,固然意味着较低的收入和更少的机会。但作为一名主管,他必须熟悉各种管理业务,而不仅仅是工程方面。他也必须学会做决策,对他的评价将是根据他的业绩而不是一个大型组织的业绩。这样的背景下,小型分部的领导者往往成为母公司高层管理者。通用汽车得以实现高效率的原因在于它有一小批大企业能够赚钱盈利,同时又有一大批小企业能够提供领导者。从整体来看,对于一个机构而言,培养领导人的能力远比低成本。有效地生产重要。如果离开了积极、能干、敢于承担责任的企业领导,那么效率再高的机构也难以维持它的效率,更不用说提高效率了。的不满。通用汽车公司的管理人员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大约15年前公司将一个大型分部拆解成4一5个新的分部。当一手建立这一分部的分部经理以生产效率为由提出反对时,公司告诉他生产效率不是主要的位题,关键是要为员工创造4一5倍于现在的机会,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锻炼,成为领导者,考验自己独当一面的能力。

2.大公司不仅要适应情况的不断变化调整运行方针,而且它本身就是这种变化的领导者,是推动经济和技术进步的急先锋。一方面,墨守陈规和先例会扼杀冒险和开拓精神,而 两种精神正是所有企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把投机行为误认为开拓进取也会造成危害。同时当官僚主义的腐败作风开始滋生时,大公司往往无力阻止,甚至毫无察觉。大公司内部缺乏善于批评的局外人,公司的高层领导人产生于组织内部。所以当组织腐化时,公 司的高层领导人也将丧失应变能力。另外长期政策需求和日常业务运行的矛盾潜伏在每一个机构之中。撇开这些不说,机构还面临着管理者和“实行者”的潜在矛盾:管理者以管理机制的延续为标准衡量效率;“实行者”以机构的目标和宗旨为标准衡量效率。这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当各种趋势平衡发展时,机构才能正常运作。而分权制则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通用汽车公司具有一个制定政策的最高机构来解决这些问题,各个分部,尤其是汽车分部的生产计划必须经过核心管理层的批准,核心管理层也决定了分部经理的运作权限,但在日常经营中更常见的情况是核心管理层通过与分部经理的沟通实施管理。同时通用汽车公司每年都要拨出一大块净利润,以股票形式给管理人员分红。红利的发放促使分部经理成功地扮演了分部独立主管和公司团队成员的双重角色。公司千方百计地鼓励分部经理持有分红得到的股票,这样在正常的经营和税收条件下,即使是一个较小分部的经理不出几年也能积聚一笔可观的财富。所以,他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经济独立。当他想抒发自己的见解,反对公司的政策,或是以自己的方式管理企 业时无需冉多作犹豫;因为他不必不借一切代价来保住这份一作。与此同时,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常常成为分部经理的主要资产,他们的财富因而与公司的前途息息相关。

这就使得公司在制定基本政策时既能从全局出发,又能充分考虑到现实的市场情况,在避免拍脑袋决策的同时又有一个机构有权威拿出一个统一的意见。同时分部经理的较大权利和经济相对独立的地位使官僚主义不至于危害到公司的良好运行,使每一个公司管理层成员都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同时红利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尤其是分部经理的积极性,使他们即使基本政策制定的积极参与者又是忠诚执行者,因为公司的效益与他们息息相关。

3.通用汽车公司的客观评价体系由两套评价标准组成,分别适用于分部管理人员及其下属、核心管理层及其决策:(1)能客观衡量公司与各个分部作为生厂商的运行效率的基础价格;(2)能自动、直接地反映公司作为销售商的运行效率的市场竞争地位。

基础价体系的作用是衡量各个业务部门的生产效率,从生产成本中剔除所有外生的和暂时的因素,尤其是商业周期带来的波动。它的要点在于,仔细分析所有进入生产领域的成本,计算它们在生产能力中所占的比重(这正是现代会计的基础)。这样,人们一眼就能看出某个分部或分部下面的部门与标准值相比,生产效率孰高孰低及其原因。这样管理者不能

因为偶然的因素造成的良好经营成果而邀功,更不会由于管理者在经济繁荣时期,以降低生产效率为代价,也就是说冒着削弱公司长期实力的风险谋取利润所蒙蔽。同时,也避免了在整体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对管理者所造成的不公。

在自由企业的经济体制中,高效率的生产并不是成功的惟一要素,一个成功的企业还必须善于在市场中出售产品。所以,通用汽车公司启用了第二套评价标准,客观分析市场形势及其产品的竞争地位。它把消费者的决策、偏好与工程技术结合在一起,作为公司决策和评估的客观基础。以计算销售额在同类价格的产品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代替销售额的绝对值,来衡量分部的经营业绩和竞争地位。对于零件部门则采用能否以低于外部供应商的价格向汽车分部提供产品为评价依据。

通过对基础价格体系和市场竞争地位的客观分析,管理人员可以制订出大致的生产计划。各个分部每年都要向上递交来年的预期工作计划,分别估算出它们在整个行业景气时、正常发展时和不景气时的销售额、成本及预期资本需求。通过比较不同分部的工作计划,核心管理层能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一个相当形象的了解。如果进一步仔细研究生产和销售人员、消费者研究机构及经济学家的分析与判断,核心管理层可以得出可靠、明了的结论,从而客观地评价核心管理层与分部管理层的工作表现。一个员工或者分部经理的成绩不需要领导者的评价,也能从成本与市场分析的数据中知道自己的表现情况。由此奖金的评定和职务的升迁都有着一定的客观标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趋向于和睦,论资排辈的管理方法也最大程度上被避免。

4.2 作为社会性组织的公司

美国社会的基本承诺和信仰是必须赋予个人一定的社会地位、行为权利和公平均等的机会。一切社会的力量、凝聚力乃至最终的生存都取决于它能否实现它的基本承诺和信仰,能否在它的成员眼中成为一个有意义、有理性的社会。作为美国代表性社会机构的大型公司的运行必须保证实现社会承诺和社会信仰。正是这一保证,它才成为社会机构,也正由于它实现了这个社会承诺和信仰,工业社会才是真正的建立起来了,大公司也才能持续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工业社会中,要维持个体的独立运行远比在工业社会来临之前困难地多。“独立”本质是社会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不是经济上满足可以代替的。现代公司中的升职无法像小企业社会那样给人带来同样的满足感。而工业流水线体系也剥夺了工人工作的满足感,看着一辆汽车在自己的手中诞生与不停地拧一个零件的螺丝,获得的满足感显然是完全不同的。在工业社会中实现机会均等以及唤醒工人的公民意识是大企业的责任,也是符合大企业的根本利益的。当公司成功地唤醒工人的公民意识后,它所获得的收益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也不是成本会计所能计算的。

4.3 公司的目标和社会功能

虽然在特定问题和每一个具体问题所遵循的准确边界上,总是会有许多不一致和矛盾的地方,但是由于公司的目标(营利性)对于社会来说是必须的,盈利动机虽然被很多人所诟病,但它却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市场机制虽然有着局限性,也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高效地分配了社会资源,将个人动机和行为整合为服务于社会利益,同时决定了经济行为的方向并通过人的经济需求对生产的最终判断来抑制错误的发生。因此社会需要和大企业的追求之间是完全可以达到到和谐的,因此,对于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大企业责无旁贷。

5.理论应用

德鲁克的组织行为理论和人在工业社会中享有重要地位的论述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许多人和组织以《公司的概念》的理论为蓝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再次证明了德鲁克作为管理大师的巨大影响力和贡献。

1、在1950年,通用电气公司将《公司的概念》作为其大规模重组的基本蓝图。此后20年,通用电气公司成为组织结构的典范,并引发了一场浩大的“组织革命”。随着这场

革命的推进,整个非共产主义世界的企业几乎都按照由通用汽车公司率先尝试,由《公司的概念》最先阐述和分析的分权思想进行了自我重组。

2、本书一经出版,它也成了指导主要州立大学进行重组的文本。《G.1.法案》颁布后,二战老兵蜂拥面至,密歇根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俄亥俄大学和其他大学都发现,它们原先的组织结构已经满足不了急剧增加的学生。

3、几年后,当美国整合其武装力量时,国防部长詹姆斯·福雷斯特尔和乔治·C·马歇尔都向《公司的概念》寻求组织结构的指导原则。

4、同一时间,当红衣主教斯佩尔曼为纽约教区寻找新的组织原则时,也想到了《公司的概念》;正如他所说的那样,随着纽约教区规模渐大,日益复杂,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组织法,《天主教教会法》在管理和组织的框架方面已经跟不上教区发展的需要了。

5、日本人却对《公司的概念》也是推崇备至。这本书很快就被译成了日文,并得到了热切的研读和应用,对日本以经济大国的形象崛起,并表现出不俗的工业绩效和生产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6.我的总结和思考

《公司的概念》主要阐述的就是三个思想:从经济人到社会人的管理思想的重大转变、在承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如何使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承诺和看到组织的巨大力量。无论是德鲁克盛赞的分权思想,还是基础价格和市场地位评价体系,体现的都是为了增强员工的独立地位,相信员工的能力,使员工获得除经济报酬以外的社会和工作中的满足感,从而更好地投入工作,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双赢。

斯隆和德鲁克的矛盾在于斯隆还没有从经济人假设中转变过来。基于社会是由一群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的;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力争获得个人利益,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收入,即“经济人”;管理部门面对的仅仅是单一的职工个体或个体的简单总和的这种认识,工人被安排去从事固定的、枯燥的和过分简单的工作,成了“活机器”。从2O年代美国推行科学管理的实践来看,泰勒制在使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工人的劳动变得异常紧张、单调和劳累,因而引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并导致工人的怠工、罢工以及劳资关系日益紧张等事件的出现;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有着较高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工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体力劳动也逐渐让位于脑力劳动,古典的经济人假设遭遇到极大的困境。后来通用汽车公司在二战后绝对领导地位的丧失与其未能及时转变思想,重视企业中人的地位有着很大的联系。

在我国经济面临转型的时刻,如何促使我国企业领导人管理思想从经济人转变为社会人具有重大意义。同时通用汽车公司从具有极强的市场占有地位和先进的组织理论到最后由于顽固的不吸取先进思想导致衰落的结局也值得我们深思,构建学习型组织也是当今社会的当务之急。

第三篇:《初中化学概念地图》读书笔记

知识是许许多多概念的完整体系,概念是形成基础知识的单体。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一些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内容,形成科学的体系与结构,也就失去了这门学科的存在价值。因此,可以说化学概念是整个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基础。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能使学生对化学所研究的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至停留在低级的感性阶段,能使他们更完全、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对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培养严密分析、思维、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化学概念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好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如果对化学概念掌握的比较好,那么他们就能灵活运用,解决各种化学问题。只有地基打得好,才能建起稳固的、雄伟的高楼大厦。但是,事实上,这栋大厦还真不好打,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对初中化学中的概念教学大多是很不感兴趣,很大一部分同学对概念教学的感受就是:只见老师拼命喊,自己心里没点边,又是抽象,又是枯燥,有时还免不了问一句“老师,你讲到这么多到底累不累?”确实,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很多时候都会让我“发毛”。由此,学习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势在必行。

由此,所幸一本由阳文凰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有关概念原理教学的书——《初中化学概念地图》进入了我的眼帘,细读之后,很受启发,对如何进行概念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现在与大家一起谈谈读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本书倡导学生画概念地图方法学习,用图来表示、记忆知识,这样掌握的知识面远比用死记硬背方法学习掌握的知识面宽,记得牢,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我们都知道,学生对枯燥的概念、原理不容易记忆,对于抽象的文字兴趣不够浓厚,而且记忆短暂,相反学生对形象记忆感兴趣,记忆很快,理解掌握比较扎实,记忆效果持久。从生物学角度理解,用构图方式学习,符合人脑对信息处理的生理机制,能调动左、右脑半球共同参与活动,容易刺激联想和创意的产生,能促进主动学习,愿意动脑筋。

本书的编写思路与教材的最主要的不同是:分层级、分模板梳理概念的知识导源图,展示概念之间的关联,揭示学习时新、旧知识整合的路线,目标明确,条理清楚,有利于提高概念学习、记忆效率。《初中化学概念地图》将高效的学习策略融入概念的梳理,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记忆更有效、更快捷。概念地图:从设计过程上看,它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是强有力的学习,助记策略,其构图方式符合人脑对信息处理的生理机制,能调动左、右脑半球共同参与活动,易刺激联想和创意的产生?能促进主动学习。从设计结果上看,它是分层级梳理概念的知识导源图,类似大脑分层记忆的模板,展示概念之间的关联,揭示学习时新、旧知识整合的路线,有利于提高概念学习、记忆效率。它紧扣新课标,立足新教材,推广新方法,启迪新思维。

可以这么说:《初中化学概念地图》这本书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强有力的学习、助记策略。分层级梳理概念的知识导源图,学习、记忆知识的时代快车,很值得我们去领略、感受。

第四篇:《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

哈特的《法律的概念》一书的发表,被视为新分析法学形成的标志,此书篇幅虽小,但内容精炼,从细处着手,说理充分,论辩巧妙,可谓当代不可多得的法理学著作。也正因其有上述诸多特点,使初读者不易体会作者之深意,遂有晦涩难懂之感。如若仔细研读、认真思考,方可见其文字之微言大义,暗自佩服著者的说理与论辩能力,哈特的论证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通过其语言哲学把读者从法律命令说的世界慢慢的引入到法律规则说的世界。基于哈特思想的深邃,要想真正把握哈特教授的思想,我想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决不是一朝之功。对《法律的概念》一书,我整体上通读一遍,对其中个别章节则经过了数次阅读,也只是大体把握了此书的基本脉络,对书中的很多问题仍充满疑惑,我想这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研究。下文是笔者在初次阅读此著作后的一些浅显认识与思考,不求深刻细致,惟愿为现在的学习做一个小结。

一、从哈特对法律命令说的批判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众所周知,哈特的法律规则说是在批判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在批判奥斯丁法律命令说及其支持者时所进行的各种论证,其中的许多地方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对于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大有裨益。

在哈特看来,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是一种抢匪情景的扩大。哈特通过对简单的抢匪情景添加一连串的特征,最终获得了奥斯丁关于法律的定义:“任何一个法体系都包含某些人或团体所发布之以威胁为后盾的命令,这些命令大致上受到服从,且被规范的群体须大体上相信,当违反这些命令时,制裁将会被执行。”奥斯丁在其《法理学的范围》一书中,以“命令”、“习惯”、“制裁”为要件,对①法律的概念做了清晰而彻底的分析。为了对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加以批判,哈特着重选取了法律命令说中的核心要素——“命令”、“习惯”、“制裁”进行分析。

哈特在《法律的概念》前两章总结概况出了奥斯丁笔下关于法律的定义,接着在《法律的概念》第三章分别从法律的内容、适用的范围和起源模式三个方面论述奥斯丁关于法律概念的局限性。在法律内容和适用范围方面,哈特说:“我们可以期待任何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够依照下面的纲要确认出法体系显著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一、在刑法之下,禁止或责令某些类型之行为的规则;

二、要求人们赔偿那些他们以某些方式加以损害之人的规则;

三、规定做成遗嘱、契约或其他赋予权利和创设义务所需之必要要件的规则;

四、决定规则为何、它们是何时被违反的,以及确定刑法与赔偿的法院;

五、制定新规则和废止旧规则的立法机构”。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的局限性就暴漏出来了,其命令说很难适用于第三① H.L.A.哈特著:《法律的概念》,许家馨、李冠宜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至第五项情形,即使第一和第二种情形的法律也不能完全通过法律命令说来进行解释,因为即使是刑事法律规则中也包含着授予权利的规范,而不仅仅是义务性规则。奥斯丁的支持者们为了保持奥斯丁法律命令说的完整性,对哈特的批判给出了自己的回击,其中两个看似自圆其说的解释是:把无效看做是制裁和把授予权利的规则作为法律的片段。在看到这些解释时,自己的确甚是佩服那些法律命令说的支持者们,看到了他们为维持法律命令说的地位绞尽脑汁,至少在字面上使法律命令说扩展了适用的空间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哈特的法律规则说进行了回击。哈特针对这两种解释给出了自己的回答,那就是这两种解释虽然能在表面上一定程度的弥补法律命令说的缺陷,但是这种表面上的统一是以扭曲作为代价的,这种统一性扭曲了授予权利规则它们应当具有的功能。“表面的统一将会遮蔽法律及其架构中可能之活动的独特性格”。哈特以棒球的规则为例进行了说明:在棒球规则中一些规则主要针对选手,一些规则针对比赛的工作人员(裁判和记分员),而另一些规则针对这两者。为了追求统一性,理论者就会宣称,所有的规则实际上就是为了指示比赛的工作人员在特定条件下做特定的事。“通过这样的转换而将统一性加在这些规则之上,隐蔽了这些规则的运作方式,并且也隐蔽了选手在目的性活动中使用的这些规则的方式,以及因此模糊了这些规则在这个共同运作的社会事业中的功能。”在法律的起源模式上,哈特认为,命令学说可以解释部分成文法,但是却无法解释习惯的地位。在现代社会中,习惯也应作为一个法源,即使它的地位是次要的,“将习惯获得法律地位,归因于法院、立法机关或主权者曾经下达如此‘命令’的事实,这种观点已使得‘命令’一词被扩大解释到已丧失伦理的重点之程度”。①

在《法律的概念》一书的第四章,哈特以较多笔墨分析了奥斯丁法律命令说中的主权者和臣民这两个必备要件,从法律要素上对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首先哈特通过虚构‘雷克斯世界’这样一个世界,在雷克斯的君主国度里,雷克斯一世以威胁为后盾,要求他的臣民做某些行为和不做某些行为,人们长时间里习惯性的服从雷克斯一世,在这个世界里雷克斯一世的命令就是法律。雷克斯一世去世后雷克斯二世继承王位,民众的‘服从习惯’缺乏养成基础,因为并没有任何东西使雷克斯二世一开始就成为主权者。只有在他的命令被服从了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说‘服从习惯’被建立了起来,此时,他发布的任何命令即使还没有投入服从的运行轨道,也可以被视为是法律的。这样的‘服从习惯’养成之天然缺陷---间断性,势必会造成法律不连续的危险性。‘立法者权威’的间断性这样一个缺陷而无法将主权者的命令视为法律,这是法律命令说无法解释的,从而让得出法律命令说的缺陷性。其次哈特再次通过列举案例证明法律命令说无法解释法律的连续性问题。法官依据1735年的《巫术法》对一个1944年给人算命的英国妇女提起刑事诉讼并判处刑罚。在几百年前公布的法律为什么今天仍然能够被适用呢?哈特认为法律命令说无法对此做出解释,因为20世界的英国人不能被牵强附会的说成习惯性服从乔治二世和他的法律。通过上述的分析,法律命令说已经千仓百孔了,势必需要一个新的理论来给出新的解释。上述的诸多批判都为哈特法律规则的提出提供了充分的铺垫。

通过以上的概括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哈特分析问题时至少采用了以下分析问题的方法:语言哲学,通过分析概念的标准用法,来探讨类似概念的区别,“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既是加深对现象的认识”。法律与由威胁所支持的命令有何区别和关联?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有何区别和关联?什么是规则,以及何种程度上法律是属于规则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也会感知其中的不同,但是很难给出概况和区分,甚至有人把其中的差异归结于上帝或一个不可捉摸的世界。但是哈特却很好的把握了其中的区别,在总结概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部陈述”和“外部陈述”等全新的概念,并通过这些概念提出了自己的法律规则说,即初级规则和次级规则的结合,这种法律规则说更有包容性,对现实中的法律给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可以说是法律命令说基础上的一次飞跃;概念解构,把概念核心要素剥离出来,逐一分析,发现其中的不合理性,最后再在总体上论证。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以“命令”、“习惯”、“制裁”为要件,哈特在《法律的概念》前四章对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给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从中找到法律命令说无法解释的情形,逐渐引出自己的法律规则说;概念创新,我想这个是最难的,他既需要对既有理论的驾轻就熟的把握,又要善于归纳其中的规律性。“内部陈述”、“外部陈述”、“初级规则”和“次级规则”等概念的提出,为哈特法律规则说的建立奠定了充实的理论基础。上述三种也仅仅是哈特分析问题时经常采用方式,其中还穿插了其他分析问题的思路,但上述三种对自己的启发是最大的,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写作中要自觉的采用上述方法以提升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次级规则的一些思考与疑问

在哈特看来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其构建的要素,即命令、服从和威胁等观念,并不包括,或者说不能通过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产生规则的观念,而如果没有这个观念,我们就连最基本形态的法律也无法说明”①。哈特把他的法律规则概况为初级规则和次级规则的结合。初级规则是科以义务规则,在初级规则下,人们被要求去做或不做某些行为。次级规则是授予权利的规则,在次级规则下,“人们可以通过做或说某些事,而引入新的、取消或修改旧的初级规则”。在一个原始的简单社会中,社会控制的唯一手段是人们对标准行为的一般态度,这是一个初级规则支配的社会,但是这种社会具有不确定性、静止性、社会压力分散性等缺点。为弥补这些缺点就必须引进次级规则,次级规则包括承认规则、改变规则、裁判规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承认规则,即确认具有某些特征的规则,使之成为整个社会应当遵守且有压力支持的规则。哈特的法律规则说与法律命令说比较,有了更大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对一国法律体系给出了更好的解答,这也是哈特教授理论最具创新的地方。对于哈特教授的次级规则学生在很多方面还是不甚了解和充满疑惑,主要集中在以下论述中。

在一个原始的简单社会中,承认规则来源于对标准行为的确认,如果说其确认的标准是这个社会中人们的一般态度,即大多数人的赞成或否认,其解释力是很强的,如大家都反对杀人,大家就可以通过确认禁止杀人的规则来更好的约束人们的行为,这种规则的形成也会是最佳模式。但是,如果得不到多数的赞成或否认,其确立的又是依据什么规则呢?如,在一个普遍通过选贤任能方式推举领袖的社会里,某人通过强权获得领袖地位,并推行法令废除推选制实行世袭制,这个规则肯定没有获得多数的承认或遭到了很多反对,但是它仍能确立,这其中又存在怎样的规则呢?哈特也说“在一个已发展的法律体系中,承认规则当然是更复杂的,他们可能不是通过单独一份文本或列表来鉴定初级规则,而是通过初级规则所拥有某一般特征来鉴别规则。”但是如何鉴别,哈特并没有在《法律的概念》一书中详细论述。我认为哈特的法律规则说对于解释稳定社会中的规则或常态的社会状态是比较充分的,但是它依旧没有完全解释一些以规则名义存在的范畴。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认法律规则说所做的贡献。

关于习惯的地位,是哈特用来批判奥斯丁法律命令说时应用的论据之一。但是在习惯的问题上,德沃金等对哈特的法律规则说给出的解释提出了质疑。“德沃金提出的疑问就是,法律习惯和道德习惯有时候是非常难以作出区分的。因此,承认规则如何确认某些习惯是法律,某些习惯不是法律呢?如果 检验的标准是社会中大部分成员都能将这种习惯当做法律的话,就等于在承认规则之外重新引进了一条新的规则。”①在这个意义上,法律规则说又不能自圆其说了!

法律规则说在弥补法律命令说的缺陷时,自身也暴露了一些缺陷,其观点也不是无懈可击的。但我想这也无碍于哈特所做的贡献,他使分析法学在二战后的饱受批评中获得了生机,对我们把握一个国家的法体系有太多的助益。其理论中存在的不能自圆其说之处我想更多的归结于法律现象的复杂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吧,这有在更多的批判中才能使其理论走向更加成熟。

三、关于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之间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至今仍在持续,期间引起了人们无数的思考同时也诞生了许多理论学说。在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上,自然法学和分析法学形成了截然相反的观点。自然法学认为法律和道德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人类的实在法应该与通过人类理性发现的道德原则相一致,不道德的法律不是法律,恶法非法。自然法的这种观点在法学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直到分析法学的出现。在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上,作为分析法学家之一的哈特如是说:“我们无法否认,任何社会或时代的法律的发展,事实上都会受到特定社会群体里约定俗成的道德和理想深远的影响,此外,当然也会受到个人所推动的启蒙道德批判形式所影响,这些个人的道德视域远超过当代社会所接受的。但是我们不应该非法引用这个事实,借以证明其他命题:也就是说,法律体系必须和道德或正义有特 泮伟江:《超越哈特和德沃金之争》,法制网:①

别的一致性关系,或是必须奠基在人们普遍接受的想法上,认为守法是道德上的义务。再者,即或这个命题在某个意义下为真,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推论说,法律体系中特定法律的法律有效性批判,无论是外显或内隐的,都必须和道德或正义有关。”①在这一点上哈特的观点与其前辈边沁等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自然法学说混淆了自然规则和行为法则,前者是描述性的,后者是规范性的。我认为这种观点存在许多合理的成分,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但是又有其缺陷。其合理性至少表现在以下三点中:一,在法无明文规定时,不能仅从违反道德标准这一事实出发而认定行为人违法,这势必会损害到法律的安定性进而危害正常的社会秩序;二,不能仅从合乎道德要求这一事实出发,就认定某一规则是一个法律规则。我们现实中存在的大量的依民意而无视法律明文规定而进行的审判无疑就是这种思想的一种恶果,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其危害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三,过分强调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无法解释我们现实中存在的一些法律现象,如已经失效的收容遣送管理条例等法规,司法机关不能因为其不符合道德性而拒绝适用。其缺陷或者是不足我认为,自然法确实包含着对于理解道德和法律的某些真理,对法律道德性的追求也反映了人们追求某种合适存在的状态的努力,即使正义有其不确定性但总体上还是给予我们以指引,不至于使法律演变为法西斯式法律。

哈特关于道德和法律之间关系的观点的形成,与其同富勒之间的论战是分不开的。富勒在其《法律的道德性》一书中做了法律的内在道德和外在道德的划分,富勒将法律的内在道德视为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的问题,其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八个原则:

一、法律的普遍性原则;

二、法律的公开性原则;

三、法律的适用不溯及既往原则;

四、法律的明确性原则;

五、法律的一致性原则;

六、法律的可行性原则;

七、法律的稳定性原则;

八、官方行为与法律的一致性原则。这种内在道德与法律的实体目标是不同的,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法律的道德性。哈特自己也承认“法律反映或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尽管事实上往往如此,然而不是一个必然真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应然法律确实影响着实然法律,即使不是真理,但也是一个客观事实。再加之二战法西斯法律罪恶一面给人留下无尽反思,传统的分析法学观点难以适用时代潮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哈特就必须维护分析法学的地位而努力。因此哈特在坚持分析法学传统——法律和道德无必然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最低限度自然法理论”。其理论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脆弱性。法律和道德都要求人们要自我克制,因此法律和道德都有不许杀人的内容;二是大体上的平等。“这一大体平等的事实,要比其他事实更能使人们明白:必须有一种相互克制和妥协的制度,它是法律和道德两种义务的基础”;三是有限的利他主义。“人的利他主义的范围是有限的并且是有间歇性的,而侵犯倾向却是时常存在的,如果不加限制,就足以导致社会生活毁灭”;四是有限的资源,这使某种最低限度的财产权制度以及要求尊重这种制度的特种规则必不可少。并且它也使动态规则成为必要,能使个人能够创立义务并改变义务,使群体展开分工;五是有限的理解力和意志力。所有人都倾向于首先考虑他们自己的眼前利益,因此确立强制下自愿结合的制度是必要的。

哈特最低限度自然法理论的提出,被很多学者看做是传统分析法学同自然法学的妥协。经过哈特修正后的分析法学获得了更大的存在空间,在法律和道德之间关系的这个层面上,我们很难说自然法学和实在法学孰优孰劣,只是两派认识问题的思路及坚持的价值观上存在分野。这两派的的观点都在现代的法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想正是各种学说的争鸣才使法律的世界充满生机与保持活力,才促进了人类法治事业不断的向前发展。

四、小结

《法律的概念》一书所构建的法律规则说,使我们对法律的一般概念和体系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其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方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其规则说并不能解释所有法律现象,其规则说也受到了新自然法学的强有力批判,但是这些都不能掩饰其贡献,我们正如哈特教授所言“本书的目的在于对国内法律体系的独特结构提供一个较为优越的分析,并对法律、强制和道德这三种社会现象间的相似处和差异处提供较为清楚的理解,借以将法理论的研究向前推进”。我想正是有了各种学说的激烈碰撞,在碰撞中优胜劣汰,才促使我们不断地接近法律的至善!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概念理论》第四章读书笔记

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同志在这篇讲话中,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地基本思想。

《论十大关系》中的十个关系指的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十大关系主要针对当时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可谓是涉及全面,见解到位。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政治经济模式都受到苏联的影响。但是毛泽东主席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主席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

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在当时中国那样的背景下,《论十大关系》的提出,正好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做了铺垫。

毛泽东长期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挫折, 但也得出了许多重要成果。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都就吸取了毛泽东的有益成果。毛主席关于经济方面的论述是十分恰当的,对我们当前的经济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毛泽东的平衡工业布局是多么的相似。可以说,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成就是站在毛主席这个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所取得的。《论十大关系》体现了坚持从实际出发,辩证的看待和处理中国面临的十大重要关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指导性意义,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石。

下载概念转变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概念转变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鲁克《公司的概念》读书笔记[定稿]

    德鲁克《公司的概念》读书笔记 第一章. 一国范围内的资本主义 1. 自由企业体制 1.背景: 战后世界和平与近代西方世界的和平不同,它不再取决于各国的政治、社会、经济信仰和制度......

    儿童迷思概念及其转变--国培讲稿

    儿童迷思概念及其转变 在这节课的开始,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一位科学教师提问学生,“鸡蛋中各个部分都有什么作用呀?”,学生说,蛋黄变成小鸡,蛋清提供营养,蛋壳保护蛋黄和蛋清。......

    《19世纪物理学概念的发展》读书笔记

    《19世纪物理学概念的发展》读书笔记 ——潘来富 20世纪物理学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通过从“经典”或“牛顿”物理学跨入“近代”物理学阶段,从而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

    关于基于认知冲突的生物概念转变教学[全文5篇]

    基于认知冲突的生物概念转变教学 Biology Concept Transformation Teaching Based upon Cognitive Conflict 宋汉萍 崔鸿* Song Hanping Cui Hong (华中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

    哈默而《核心能力的概念》读书笔记(五篇)

    哈默而《核心能力的概念》读书笔记一、 作者介绍 哈默而 ( Gary Hamel ) 是 Strategos 公司的董事长暨创办人,也是前伦敦商学院战略及国际管理教授。哈默而被《经济学家》( E......

    转变

    转变 我喜欢童话。羡慕灰姑娘的际遇,欣赏丑小鸭的一生。而我现在的生活,也如同童话一般,有童话中的欢乐,也伴随着童话中的痛苦与无奈。 我期待着自己的人生能够像丑小鸭一样,有一......

    礼仪概念

    礼仪概念 礼仪是指人与人交往的各种环境中所表示出的友好和尊重的行为规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交际场合,互相表示尊敬、问候、慰问、致意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顾的形......

    记忆(概念)

    关于记忆 定义: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回忆三个基本过程。 形式 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 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