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忆(概念)
关于记忆
定义: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回忆三个基本过程。形式
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关于左右脑:
人类大脑有左右之分,在左脑中发挥作用的是低速记忆,而在右脑中发挥作用的则是高速记忆。左右脑之间有一堵墙,人们往往只使用左脑,让右脑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左脑记忆是一种“劣质记忆”,不管什么都会很快忘记;右脑记忆却是“过目不忘”的,这两种记忆能力之比是1:100万。传统记忆方式的本质是声音记忆 增强方法①:
一、唤醒身体
1、闭上眼睛吃饭。
2、用手指分辨硬币。
3、戴上耳机上下楼梯。
4、捏住鼻子喝咖啡。
5、放开嗓子大声朗读。
6、闻咖啡看鱼的图片。
二、寻求脑刺激
7、到餐馆点没吃过的菜。
8、把自己的钱花掉。
9、专门绕远路。
10、用左手端茶杯。
11、听不同类型的歌曲。
12、一天睡觉6小时。
三、积极锻炼左右脑
13、去陌生的地方散步。
14、判断自己是右脑型还是左脑型。
15、用直觉作决断。
四、补充脑营养
16、甜食让你变聪明。
17、吃早餐能活化大脑。
18、多咀嚼可以提高成绩。
五、越运动脑子越好
19、每天快走20分钟。20、多做“手指操”。
21、尝试全新的运动。
六、改善脑活性 激发灵感
22、记住每次成功的感觉
23、对自己说“肯定能行”
24、写100自己喜欢的东西
25、变换视角看问题
26、一想到就说出来
27、让脑偶尔无聊一下
28、看从来不看的电视节目
29、亲身体验是脑最宝贵的财富 30、做个倾听者十分科学。
根据这本书,我总结了一些可以养成的小习惯:
1、每当桌上满是食物的时候,就闭着眼睛吃饭。
2、经常用手指分辨硬币(或象棋子也不错)。
3、戴上耳机上下楼梯。
4、放开嗓子大声朗读。
5、到餐馆点没吃过的菜。
6、左手端茶杯。
7、听不同类型的歌。
8、每天23:00前睡觉,5:00起床。
9、在陌生的地方散步。
10、每天吃点甜食(这个最喜欢)。
11、吃早餐。
12、多咀嚼。
13、每天快走20分钟。
14、一天十次“手指操”。
15、每季度学一项新运动。
16、记录成功的事。
17、每天出门前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并说:我肯定能行。
18、写100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每天拿出来看看。
19、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
20、每周给自己半小时的无聊时间。
21、每周看一到二次自己没不看的节目。
22、做个倾听者。
23、每天找个时间专门背一些东西。
增强方法②: 1.注意集中。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2.兴趣浓厚。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
3.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的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作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4.过度学习。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过度学习的最佳程度是150%。
5.及时复习。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
6.经常回忆。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的更牢。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也能避免遗忘。
7.读、想、视、听相结合。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比单一默读效果好的多。
8.运用多种记忆手段。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特点记忆、谐音记忆、争论记忆、联想记忆、趣味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做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
9.掌握最佳记忆时间。一般来说,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为最佳记忆时间。利用上述时间记忆难记的学习材料,效果较好
10.科学用脑。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第二篇:记忆的一般概念
《普通心理学》教案
记忆的一般概念
第六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念
【课程】普通心理学
【教材】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2月出版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记忆的含义及种类 【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记忆的含义及种类
2.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联系与区别
2.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讨论、实例分析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记忆的含义
(一)定义
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
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再认) 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与感知觉的关系
区别:
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特征或属性的反应,不能离开当前客观事物而单独存在,相当于信息的输入;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和体验的反应,相当于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一种更为积极、能动的活动。 联系:记忆以感知觉为基础,记忆促进了正确的知觉。《普通心理学》教案
记忆的一般概念
(三)记忆的加工过程 1.信息编码——识记
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对外界信息进行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2.储存——保持
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通过识记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巩固和存储。3.提取——再现
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人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个体能把它们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面前,个体能把他们加以识别和确认的过程。 遗忘:既不能回忆又不能再认的现象
(四)记忆的作用
1.记忆是基本的心理过程
促进正确知觉、思维、问题解决。2.对个体发展至关重要
知识与技能习得,能力及个性的形成,正常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基本条件保证。3.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积累知识经验,传递人类文明。
二、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记忆内容分类 1.情景记忆
个人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指人在一定时间和地点亲身经历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以个人的亲身经历为参照,真实生活的记忆,自传性记忆 信息的储存收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不稳定、不确定 《普通心理学》教案
记忆的一般概念
2.语义记忆
人对词语以及语义永久性知识以及关于世界知识的记忆,包括各种有组织的一般知识和事物发展规律的记忆,也成语词逻辑记忆。
以语词所概括的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与抽象思维密切相关 不易受各种因素干扰,稳定,提取迅速 3.形象记忆
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也称表象记忆 保持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直观”,以表象形式储存 以视觉和听觉的形象记忆为主,与形象思维密切相关 4.情绪记忆
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性质和强度的变化由过去引起情绪体验的事物与主体当前需要之间的关系决定 5.运动记忆
个人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以过去的运动或操作动作所形成的动作表象为前提 信息保持和提取较容易,不容易遗忘
(二)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分类
1.内隐记忆
Warrington & Weiskrantz,1974 在遗忘症患者研究中发现
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已有的经验对当前任务能自动产生影响作用的记忆,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或外显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操作。
强调提取过程的无意识性:人在操作某任务时,在不需要对先前经验进行有意识回忆的情况下,已储存在脑中的经验或信息会在提取和操作中自动起作用,从而影响到作业的绩效。《普通心理学》教案
记忆的一般概念
2.外显记忆
个体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的记忆 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 强调提取过程的有意识性
能够用语言进行比较准确的描述,语义加工对外显记忆具有促进作用
(三)根据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分类 1.感觉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也称为感觉登记。 保持时间:0.25—2秒, 容量:没有限度 编码形式:视觉、听觉 2.短时记忆
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包括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 保持时间:5秒—2分 容量:5—9个组块
编码形式:言语听觉,视觉和语义 3.长时记忆
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永久性的储存 保持时间:1分钟以上—终生 容量:没有限度
编码形式:语义类别、语言的特点为中介、主观组织
(四)根据信息加工处理方式分类 1.陈述性记忆
对有关事件和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包括有关认知的对象、事物具体特征以及人名、地名、名词解释、定理、定律等静态信息。 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和传授,提取需要意识的参与 《普通心理学》教案
记忆的一般概念
Anderson观点:陈述性记忆涉及“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 2.程序性记忆
对具有先后顺序活动的记忆,即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通过多次尝试逐渐获得,难以用语言加以描述和传授,提取时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Anderson观点:陈述性记忆涉及“如何做”的知识 3.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的区别
内容不同、习得方式不同、提取方式不同、表达方式不同
(五)元记忆
Flavell(1971)提出人对自身记忆活动的认识、评价和监控过程的记忆。包括人对记忆系统的内容、功能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对记忆过程监控,包括对客观事物信息的接收、编码、储存和提取的信息加工过程。
元记忆知识:个体具有的与记忆活动有关的知识和信念,包括记忆中的人的因素、记忆目标和记忆内容、记忆策略和记忆方法。
元记忆监测:人堆记忆状态的各种监测性判断以及伴随的情感体验,包括回溯性监测和预见性监测,依赖于个体的内省报告。
元记忆控制:在元记忆监测的基础上,激活自己已有的元记忆知识,对记忆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和调节的过程。
三、记忆的结构 《普通心理学》教案
记忆的一般概念
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储存到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思考题】
1.结合自己的经历,举例说明记忆的种类 2.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外记忆的研究趋势
【参考书目】
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2004):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希庭(1991):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梁宁建主编(2006):心理学导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因数与倍数概念记忆口诀
本资料由包头市金鹏教育培训学校智立方数学立体教学法发明人李树茂老师提供。网址:http://jinpeng.2008jy.net/
★因数与倍数概念记忆口诀★
我们这里说的数,都是非零自然数。
被除数与积倍数,商与除数皆因数。
数中的1最孤独,一个因数占熬头。
非质非合就是它,是数就是它倍数。
质数两因1本身,合数3因或更多。
最小质数就是2,4是最小的合数。
个位零二四六八,2的倍数不离它。
我们管它叫偶数,其中的2很特殊。
个位一三五七九,统统不能被二除。
它的名字叫奇数,奇偶分清不用愁。
偶数中只2质数,奇数中也多合数。
奇偶只用2去除,质合要看因个数。的倍数也好找,数字之和用3除。
5的倍数看个位,零五出现5倍数。
个位如果是鸡蛋,是2又是5倍数。
下面我们记质数,百内质数不遗漏。
二三五七九十七,十一十三一七九。
三六后面跟一七,二五八后带三九,四一四三四十七,七的后面一三九。
因倍奇偶质合数,学好分数打基础。
包头市金鹏教育培训学校——专业、权威、高效、优质的中小学课外全科培训专家。一对
一、超小班、小班教学。
第四篇: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揭示高等教育的规律,论述培养高等专门人才的理论与方法为其研究任务。
高等教育这个概念,就广义上说,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它包括专修科、本科和研究院,全日制的和业余的,面授的和非面授的,学校形式的和非学校形式的等等层次和形式。中国的高等教育,就有高等专科学校、大学与学院、研究生院(班)和职工大学、函授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及高等学校自学考试等等。高等教育学一般是以全日制高等学校教育,特别是以大学与学院本科的教育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也适当论及其他层次和形式。所以,往往被称为高等学校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传统的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般只限于普通中小学教育,偶或有一些涉及高等教育问题的理论或经验。但未能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制度和形式的多样化,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复杂化,传统的教育学已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于是出现了高等教育学这一新学科。自60年代起,西方已对高等教育进行了理论研究。英国P.G.阿尔特巴赫于1976年出版的《国外比较高等教育》,曾开列全世界有关研究高等教育的著作目录达3000多种。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表出版报告30卷。1977年美国J.S.布鲁巴克出版了高等教育的理论著作《高等教育原理》。苏联自60年代以来,也对高等教育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出版了一些高等学校教育学方面的著作,如И.И.科贝利亚茨基的《高等学校教育学原理》,С.И.阿尔汉格尔斯基的《高等学校教学理论讲义》等。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还公布了《高等学校教育学原理》课程大纲。中国自从确定了建立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也在全国蓬勃开展,高等教育学这门新学科已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高等教育学同普通教育学,在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上是一致的。但由于高等教育是以普通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培养的是经济和上层建筑各部门的高等专门人才;它的教育对象一般是青年大学生,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不同于中小学生等等,因此,高等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又有不同,必须阐述某些特殊规律。例如: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是专业所必要的基础知识、技能,以及专业知识、技能,而不是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教学方法应当适应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科学研究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学校的重要职能;关于德育的方法、大学教师的职责任务、大学和学院的领导与管理等方面,也都存在着不同于实施普通教育的中小学校。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它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关系;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大学教师的任务与培养提高;教育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德育、智育、体育的内容与方法;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制度;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与管理方法等等。
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教育学、心理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为其理论基础,并在总结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中,逐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分支有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学校心理学、高等学校管理学、比较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发展史以及高等学校分科教学法等。
第五篇:感谢信概念
感谢信概念(精选多篇)
提供一篇感谢信概念,作为参考!
感谢信是为了答谢对方的邀请、问候、关心、帮助和支持而写的公关礼仪书信。
感谢信是对于支援、帮助、关心过自己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的专用书信。感谢信的概念
感谢信的概念、特点及结构
感谢信的概念
感谢信是得到某人或某单位的帮助、支持或关心后答谢别人的书信。感谢信对于弘扬正气、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寄送对象不同,感谢信可
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直接寄送给感谢对象,一种是寄送对方所在单位有关部门或在其单位公开张贴,还有一种是寄送给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媒体公开播发。
感谢信的特点
1.公开感谢和表扬。
2.感情真挚。
3.表达方式多样。
感谢信的结构
感谢信的结构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结语、署名与日期五部分构成。
1.标题。可只写“感谢信”三字;也可加上感谢对象,如“致张子鸣同学的感谢信”、“致平安物业公司的感谢信”;还可再加上感谢者,如“赵明康全家致××社区居委会的感谢信”;
2.称谓。写感谢对象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如“××交警大队”、“刘自立同志”。
3.正文。主要写两层意思,一是写感谢对方的理由,即“为什么感谢?”二是
直接表达感谢之意。
感谢理由。首先准确、具体、生动地叙述对方的帮助,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事迹、过程、结果等基本情况;然后在叙事基础上对对方的帮助作恰贴、诚恳的评价,以揭示其精神实质、肯定对方的行为。在叙述和评价的字里行间要自然渗透感激之情。
表达谢意。在叙事和评论的基础上直接对对方表达感谢之意,根据情况也可在表达谢意之后表示以实际行动向对方学习的态度。
4.结语。一般用“此致敬礼”或“再次表示诚挚的感谢”之类的话,也可自然结束正文,不写结语。
5.署名与日期。写感谢者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和写信的时间。
1、感谢信的含义
感谢信是向帮助、关心和支持过自己的集体或个人表示感谢的专用书信,有感谢和表扬双重意思。写感谢信既要表达出真切的谢意,又要起到表扬先进,弘扬正气的作用。它广泛应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用以向给予自己帮助、关心和支持的对方表示感谢。
2、感谢信的主要特点
⑴感谢对象要确指
感谢信都有确切的感谢对象,以便让大家都清楚是在感谢谁。
⑵表述事实要具体
感谢别人是有具体的事由的,否则就会显得抽象空洞。
⑶感情色彩要鲜明
感动和致谢的色彩强烈鲜明,言语里充满感激之情。
感谢信范文
××农科所:
在今年五月我乡玉米发生大面积虫害,严重影响生长的紧急时刻,贵所派出全部农业技术人员来我乡根治病虫害,避免了上千亩玉米绝收。目前作物长势良好,丰收在望。谨向你们表 示衷心感谢!我们决心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
引下,继续努力生产,以实际行动答谢你们的帮助和关怀。
此致
敬礼!××乡人民政府
×年×月×日
通知是用于批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的一种公文。通知具有广泛性、周知性、时致性。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政治制度”的定义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它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其核心问题是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结构形式和治理形
式问题。
2.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从社会形态来说,可以划分为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从政治体制来说,可以划分为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从权力系统来说,可以划分为血缘集权统治和政治集权统治。就其产生与演变而言,有三次大的创新:禹传位于启,开始“家天下”的国家制度。西周确立起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使中国历史由“方国联盟”走向“天下共主”,走向血缘集权统治时期。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历史从此摆脱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单纯政治集权统治时期。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所谓“早期”,是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前的夏、商、西周政治时期,即先秦时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其基本特点是:王权与神权结合:早期王权是通过
神权来表现的,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西周时期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在分封制下受封者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同时,早期王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要受习惯法和传统礼制的约束,这与后来的皇权是有差异的。
二、王位世袭制
1.含义:王位世袭制是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政治制度。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以最高统治者“王”为核心的维护王、诸侯继统的王权专制制度。
2.王位世袭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在夏朝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商朝时,有时兄终弟及,有时父子相传;到西周时,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总体上看,它有三个基本特点,即专制独裁、世袭和终身制。
3.王位世袭制形成于夏启统治时期,发展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所取代。这些变化赋予了王位世袭制以新的内涵,而最终随着秦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王位世袭制演变为君主专制制度。
三、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嫡长子是嫡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
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四、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含义。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为帝;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形成原因:①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②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③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建立的前提:秦王嬴政发动战争,灭掉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确立的标志: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这套金字塔形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特点:①皇权至上原则。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⑤宣扬“君权神授”。⑥ 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突出特征:皇权至高无上,主要表现在皇位世袭和皇帝总揽国家的政治、经济、司法和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作用和影响:①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②促进了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
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秦始皇颁布了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文字 ;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大规模移民等。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④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实行暴政,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导致了它短命而亡。
五、郡县制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
国推行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2.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县长官,皆由天子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3.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
改革,郡县
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六、三公九卿
秦王朝在皇帝之下设立的中央执政机构。最高长官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有人称之为“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总管一切行政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三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地位与之相当的还有中尉、将作少府等。所有这些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概不世袭。国家有军政要务,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参与讨论,供皇帝用作裁决的依据。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以后一直为历代王朝所仿效,比如西汉就基本上照搬秦
制。
七、皇帝制度
1.概念: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便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中国皇帝制度维持了两千一百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才废除。
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特点
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君主专制政体下,皇帝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秦朝以后,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群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公”与“奴才”的关系。八、三省六部制
1.概念: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而创立的一种新的中央行政制度,唐时得以完善。三省为尚书
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即吏、户、礼、兵、形、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三省六部有分工,也有合作;它们互相牵制、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
2.特点:三省六部制是对中央行政机构的一个完善,各部分工明确,有力地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的一分为三,造成了彼此相互监督和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九、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它把人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九品中正立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
被门阀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十、军机处
最初设置的目的:起初是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始设军机房,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
职能和特点: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又因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但政治决策封闭的特征更为明显。
实质: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十一、改土归流
概念:清朝雍正年间在西南一些少
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
原因:元朝开始实行的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大多主张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措施: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意义:改土归流废除了土司制度,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