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全县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体系进行调研的方案
志政协办发[2011]13号
关于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体系进
行调研的通知
按照政协志丹县委员会2011年工作安排,现对全县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情况进行调研,就有关调研工作通知如下:
一、调研目的全面总结县委、县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出台后,我县在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安居住房及残疾少年儿童人人享有义务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从中发现我县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的不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二、调研组织
调研由政协副主席李俊海带队,县残联配合,组织部分
政协常委和委员,利用一天半的时间对我县残疾人社会保障
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
三、时间安排
本次调研拟定于2011年9月21日至22日,21日全天深
入乡镇调研,22日上午在县城调研,结束后召开座谈会,听
取残联领导汇报并进行分析讨论。
四、调研内容
1、落实残疾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及残疾人子女教育保障等情
况。
2、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和残疾人工作者配备及使用
情况。
3、贫困残疾人扶贫开发投资及进展情况,特别是产业开
发、劳动就业、贫困救助、保障金征收等情况。
4、各乡镇、部门出台残疾人优惠政策及落实和兑现承诺
情况(年初承诺)。
5、有关残疾人方面的其他内容。
五、调研方法
调研采取深入乡镇、农村及街道社区实地察、看、听、议等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查看,听取有关方面的汇报,全面
准确地掌握实际情况。
六、调研要求
1、思想高度重视。参与调研的同志,要以认真的态度,积极开展工作,努力完成调研任务。
2、深入开展调研工作。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详实的基础材料,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3、及时分析、总结调研情况。调研要按计划进行,把握
好进度,保证按时提交调研成果。
七、日程安排
9月21日:早8:30出发
赴顺宁镇白草台村:智力残疾人赵明大棚种植;白草台
村残协;肢体残疾人金海宏养鸡场;肢体残疾人任佰雄危房
改造;肢体残疾人鱼霞养猪场。
经纸坊乡到旦八镇:纸坊乡肢体残疾人乔志琴危房改造;
旦八镇元峁村残协;旦八残疾人托养中心,中午在旦八镇吃
饭,休息。
下午2:30赴永宁镇
崾子川村多重残疾人胡托小危房改造;走访部分贫困残
疾人,在永宁镇吃晚饭。
9月22日:早8:30出发
志丹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志丹县残疾人职业技能培
训中心;街道办桥南社区残协;志丹县残疾人艺术团;志丹
县街道办康复训练活动室、桥北修鞋店、保安镇残联。邀请
残疾人代表和调研人员在政协二楼会议室座谈讨论。
附:调研组人员名单
2011年9月18日
主题词:残疾人保障体系、服务体系、调研、通知
抄送:本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调研组各成员
政协志丹县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9月18日印发
共印20份(档二)
调研组人员名单
李俊海政协副主席
尚鹏荣政协提案委主任
高玉才残联支部书记
罗萍保安镇副镇长
杨彩虹中医院医师
樊生贵水利局总支书记
李志峰红都福商贸工司经理
白庆明县总工会副主席
李应富养殖场场长
张思君政协提案委副主任
司机3人
记者1人
联系人:张思君 ***
乘车安排
陕J50675号车(残联):残联领导、高玉才、杨彩虹、陕J68168号车(政协):李俊海、尚鹏荣、罗
陕J29898号车(政协):樊生贵、白庆明、李应富、李志峰萍、记者张思君
第二篇:浅谈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省残联办公室 陈永红
一、“两个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200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简称中央7号文件),全面部署了残疾人工作任务,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内容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即“两个体系建设”。要搞清“两个体系建设”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两个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做好残疾人生活救助工作,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从广义上讲,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通过立法和政策规定对有残疾的公民的生存权、文化权、发展权给予保障的社会制度。如《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的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福利、无障碍环境等六个方面保障内容。从狭义上讲,就是国家和社会对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福利给予帮助。如《残疾人保障法》第六章提出的动员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对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给予救助、对“三无”残疾人给予供养、对不同类别残疾人生活中的特殊需求给予帮助,等等。
残疾人服务体系以康复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托养服务、综合设施服务、无障碍服务、建立健全残疾人法律服务等服务体系建设为首要目标和核心内容。残疾人服务体系是指以残疾人生活、生存与发展的直接需求为目的的服务,是社会服务中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个部分,其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它涉及到为残疾人服务的主体建设(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服务设施建设)和载体建设(服务活动),等等。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国家社会保障和服务制度的建立完善,对促进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对保障残疾人的权利、维护残疾人的尊严、发挥残疾人的潜能,激励和调动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残联为加强对“两个体系建设”的领导,组建了中国残联“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在全国确定了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重点联系省(直辖市、自治区)、3个专项试点城市和3个试验区,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两个体系建设”。我省被中国残联确定为重点联系省,作为重点联系省,省残联也相应成立了“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同时,我们按照边试点边推进的原则,综合考虑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工作基础等因素,确定合肥、滁州、安庆、铜陵、马鞍山、黄山、淮北、蚌埠等8个市为重点联系市,进行重点推进;同时,对未被纳入重点联系的市,按照每个市确定一个县(区)作为重点联系县(区)的要求,确定9个县(区),作为重点联系县(区),在省残联“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督促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那么,残联在“两个体系建设”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7号文件和省委13号文件精神,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共建共享的和谐安徽?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是各级残联组织和每一位残疾人工作者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二、我省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高度重视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国残联五代会精神,以及中央7号文件和省政府202号令为主线,在制定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的基础上,着力加强政策建设,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扶残、助残政策,努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形成了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其主要标志是: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对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采取低保加优保、普惠加特惠的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实施办法》。在这里,我想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我省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如何提出、如何引起领导关注、如何纳入民生工程的问题,因为这对于残联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何争取残疾人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如何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都很有借鉴价值。在保障需求方面,残疾人具有特殊性。比如,对部分残疾人单独列户施以最低生活保障,全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是完全合情、合理、合法的,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社会责任。然而,我们现行的低保政策是按户来计算人均收入的,并给予差额补助到低保线,这对残疾人来说有失公平。有部分残疾人不可能成立家庭,要一辈子依附父母或兄弟姐妹家庭生活,按家庭户来计算人均收入,可能因高于最低生活标准,导致不能享受低保;或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而只能享受少量的差额补助。这部分残疾人因为没有收入,或极少收入,在父母或兄弟姐妹家庭中没有地位,活得很没有尊严。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父母有扶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这是“有限责任”。可是,事实上,对于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重度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其父母承担了从孩子出生到死亡的“无限责任”。残疾不是残疾人本人或其家庭应当承受的问题,而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是社会问题。残疾人及其家庭本来已经承受了残疾带来的巨大痛苦,再让他们承担无限责任是很不公平的。残联有责任帮助这些家庭由“无限责任”转变到“有限责任”。
又比如,我省正在实施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聋儿语训、重度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以及新农合、新农保等对残疾人的特殊优惠政策,不但不会造成制度的不平衡,相反,恰恰弥补了制度的缺陷,真正体现了社会公平。生活救助是以贫困程度为标准的,这只考虑到收入因素,却忽视了支出因素。残疾人的支出结构有别于非残疾人。残疾人为了维持正常生活,除了与非残疾人必须支出的项目外,还必须额外增加一些支出项目。例如,购买、维修、更换辅助器具的支出,长期康复护理费的支出,长期康复训练费的支出,长期甚至终生服用药品等的支出,这些特殊支出项目,非残疾人是完全不需要的,而残疾人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或五保供养,对少数情况特殊的残疾人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远远低于非残疾人。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残联有责任为残疾人争取更多的政策突破,提供帮助,满足广大残疾人群众的特殊保障需求。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残联在争取政策的时候要注重调研,有理有据,讲求策略。比如,被纳入今年省民生工程的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当初依托省政协做了大量调研工作,请政协委员参与调研,深入到残疾人家庭,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广泛征求残疾人群众的意见,最后形成调研报告甚至形成了政协提案,结果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关注。在此基础上,省残联与各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争取,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最后使得我省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最终被纳入省民生工程,全省有近40万贫困重度残疾人直接受益。这正如有的领导同志所说的,对于残疾人工作,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各级残联在争取残疾人优惠政策的时候一定要首先摸清情况,掌握准确数据,做到有理有据,才能引起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才能得到有关部门大力支持,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确实需要出台该项政策。同时,还可以借鉴兄弟市、县级残联,甚至其他省的关于残疾人的特殊优惠政策,向主要领导据理力争,直至形成政策法规。当前,各市、县、区残联正在制定贯彻中央7号文件和省委13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尤其要认真借鉴以上两点做法。
在康复方面,省里出台了《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实施意见》及《关于对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医保的残疾人装配辅助器具给予补助的意见》,在继续实施对纳入项目的聋儿语训、白内障复明、精神病防治等重点康复工程给予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把残疾儿童康复、肢体残疾人装配假肢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在就业方面,省里在继续实施《安徽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同时,出台了《安徽省残疾人“万人就业工程”实施方案》等10多个残疾人就业政策及配套文件,残疾人就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扶贫方面,省里出台《安徽省康复扶贫贷款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安徽省实施方案》等,优先将贫困残疾人康复和基本生产、生活保障,纳入扶贫开发、危房改造计划予以重点扶持。在特教方面,省里出台了《安徽省残疾人教育“十一五”实施方案》和《国家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为推动30万人口以上、尚未建立特教学校的县抓紧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扶残助学资金,帮助贫困残疾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依据。
在基层基础建设方面,省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意见》。
在维权方面,省里出台《安徽省残疾人法律救助维权行动2008年实施方案》,要求司法部门和法律服务机构,对残疾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法律援助和服务,并根据残疾人的经济状况减免相关费用。同时,要求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依法严厉查处侵害残疾人权益的各类案件,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在体育方面,省里出台了《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运动员教练员奖励暂行办法》,规定对在残奥会、残疾人世界锦标赛、全国残运会等重大赛事中获得奖牌的运动员、教练员给予重奖。这是全国第一份有关残疾人体育表彰奖励的规范性文件。
目前,我省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呈现出了以基本生活保障为重点向既保障生存权又保障发展权的方向发展,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保障面和领域不断扩大、保障功能和水平不断提升。
但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与构建和谐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残疾人“参与、共享”社会生活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在政策指导方面,缺乏总体规划、规范。尽管省政府制定有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等,但就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没有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安排。相关部门制定的保障政策,虽然规定了对残疾人实施优惠的内容,但不够系统、规范。二是在保障内容方面,重基本生活保障,轻发展权益保障。如实施低保、医保、救助等,由于覆盖面比较大、政策明细具体、操作程序规范,可以保障大多数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但残疾人在就业、教育、康复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三是在资源利用方面,缺乏规范和标准,共享程度还不够不高。现有的公共服务缺乏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保障与服务内容和有效措施,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往往被普遍化、平均化的要求所掩盖和忽视。如我省还没有普遍建立对重度残疾人进行集中托养的机构,图书馆、公交车等还没有建立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无障碍设备,残疾人社区康复功能还十分薄弱,等等。四是在区域发展方面,存在城乡之间、县域之间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残疾人工作皖南优于皖北、城市优于农村。特别是在农村保障残疾人权益,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尤其薄弱。五是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经费投入不足,服务设施和专业人员队伍匮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资源不足和现有资源利用不足并存的问题十分普遍。
三、我省“两个体系建设”下一步工作重点
以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和省委13号文件为契机,积极协调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推动出台配套政策法规,认真落实各项扶残助残措施,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机制。
(一)着力实施“五大工程”,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实施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工程。积极协调民政、财政部门,争取低保政策支持,着力解决好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对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予以重点保障;对贫困重度残疾人,在享受低保的基础上,再给予特别救助。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步扩大对贫困残疾人的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逐步实施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对生活不能自理、残疾等级为一级的残疾人逐步实行集中托养、日间照料或居家安养等。
二是实施康复救助工程。继续实施“万人贫困白内障复明工程”;积极协调卫生、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主动参与医保、医改等基本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力争把精神病防治,与7周岁以下听力障碍儿童配备助听器、肢体残疾人装配假肢一起,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补范围,实现残疾人基本医疗卫生和康复政策突破。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持证重度残疾人,可代其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参保资金或参合资金。推进城市和农村康复示范区建设,逐步实现“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的目标。三是实施残疾人就业工程。继续实施好“万人就业培训工程”。针对我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不平衡、积累过多等问题,争取省政府出台全省保障金统筹使用管理政策,加大保障金统筹调剂使用力度,为更多的残疾人就业提供保障,促进全省保障金使用和残疾人就业的平衡发展。多形式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积极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和扶持兴办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辅助性工场等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集中就业。加强残疾人市场定向职业培训和个性化就业服务,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和小额贷款服务,增强残疾人就业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残疾人扶贫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帮助残疾人从事种养殖业、手工业和各种经营,提高家庭生产经营能力,有序组织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将难以实现就业的残疾人列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提供就业援助。
四是实施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紧紧抓住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中“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和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这一历史性机遇,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纳入全省农村危房改造总体规划;着力实施好“彩票公益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解决住房问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力争将城镇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纳入我省廉租房保障范围,逐步解决城镇贫困残疾人住房问题。
五是实施特殊教育工程。针对安徽特殊教育横向上特教学校少、纵向上特教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督促各级政府统筹规划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推动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兴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满足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积极协调教育、民政部门,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特殊岗位津贴政策,鼓励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质量;重视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推进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制定特教学生补贴以及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政策,保障其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特殊教育,积极推进残疾人免费职业教育。争取各方支持,大力筹措资金,建设好省特殊教育中专学校。
(二)切实加强基础工作,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各级残疾人组织建设。积极协调争取,推动政策落实,加强各级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建设,切实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结合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开发,进一步加大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助(协)理员的配备和使用力度,尽快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事有人管、责有人担”的基层残疾人组织体系。加强对专门协会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切实帮助解决突出问题,为其正常开展工作创造必要条件。认真对照《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验收标准》,继续抓好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达标工作,确保如期通过达标验收。
二是强力推进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督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把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到城乡建设规划和公益性建设项目,优先划拨建设用地,减免有关费用,给予重点保障。协调省财政拨出专款,鼓励市、县(市、区)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三是大力加强残联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残联干部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其把握全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服务能力,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更好地服务残疾人群众提供有力保障。督促各级人大、政协认真落实政策,将条件具备的残联理事长推荐为同级人大或政协常委候选人。积极协调组织人事部门,争取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院校培训计划,加大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
四是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以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和第二代残疾人证换发为契机,认真做好全省残疾人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全面摸清残疾人底数和基本情况,切实抓好残疾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省残联信息网与各市、县(市、区)残联信息网建立业务关系,使我省残疾人工作逐步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动态管理,为制定规划、推动工作、服务决策提供依据。
五是做好彩票公益金提留使用工作。各市、县级残联应当积极协调当地民政、体育部门,争取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重视和关心,尽快制定、修订彩票公益金使用办法,力争实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每年安排不低于8%的福利彩票公益金,专项用于残疾人事业;县级以上体育行政部门每年安排不低于5%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残疾人体育事业。
六是做好残疾人权益维护工作。积极开展残疾人权益保障政策研究,健全残疾人法规政策体系。加强维权机构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和信访工作网络,逐步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多部门协调制度。继续争取各级人大、政协开展残疾人工作执法检查和视察。积极创建全国和省级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促进无障碍环境改善。
七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入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购买服务、民办公助、公办民营、“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推动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四、关于推进“两个体系建设”的前瞻思考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正值国家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利时期。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寻求发展,充分利用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利的政策规定、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加大工作力度,通过一定时间的努力使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趋于完备,残疾人都能得到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为此,提出以下几条思考意见:
(一)明确指导原则,实施科学发展。一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残疾人事业发展大局。充分认识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对促进残疾人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国家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改善残疾人的民生、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树立融入大局求发展的理念。适应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大局和我省的实施进程,充分利用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利的政策规定、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三是要坚持走社会化发展的路子。整合利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社会资源,鼓励和吸引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邻里和家庭的优势,善于调动各种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为残疾人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四是要统筹协调合理安排。针对我省县域状况的不同、城乡差别、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内在建设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做好统筹安排。在保障内容上,按照“保生活,促发展”和“广覆盖、低水平、保基本”的原则,抓好低保、医保、助学等项工作,扩大对残疾人的受助面,切实做到该入保的入保、该救助的救助。特别要重视做好对农村残疾人的保障和服务。
(二)坚持政府主导,争取部门支持。首先,各级政府要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安排,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和基本制度,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其次,要按照“保生活、保发展、保风险”的需求,民政、劳动保障、卫生、教育、城建、司法、残联等部门要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纳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公共卫生、教育、城市建设、司法援助等事业发展规划之中,制定出台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各类专项政策,建立完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残疾人发展权益保障制度、残疾人社会保险制度、救助残疾人的社会互助制度。再次,各级公益事业管理部门和单位要制定出优惠服务残疾人的政策规定,使其掌握的公共资源能够为残疾人提供优惠服务,如减免费用等。第四,要加强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各级政府要随着财力的增长,不断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政府要采取普惠加特惠的政策,针对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对残疾人享受救助、参加保险给予必要的资金补助;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对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给予支持;要组织残疾人积极参加各类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并提高自身的保障能力。
(三)适应社会发展,完善法规制度。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重在制度建设。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央7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的贯彻实施意见(省委13号文件)精神,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借鉴安庆市及兄弟省、市关于贯彻中央7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尽快制定出台本地的实施意见。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积极争取,加大投入,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健全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改善贫困残疾人住房条件,发展残疾人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繁荣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体系,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服务业,促进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建设,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建立健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二要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根据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方案,明确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范围、内容、目标、任务、措施和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推动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三要制定出台公共场所和设施对残疾人实行优惠开放的扶助政策,为残疾人参与、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四)争取资金投入,搞好设施建设。我省为残疾人服务的基础设施不足,是制约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国办发〔2009〕41号),按照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力争到‘十一五’末各地级市和30万以上人口的县(市、区)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或在普通学校设立培智班”的要求,加快省特教中专学校的发展步伐,将其建设成为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同时积极推行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使全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残疾儿童少年人人享有受教育的目标。二是建设重度残疾人托养机构和设施;利用社会福利院、精神病院,探索对重度残疾人、精神病人进行托养服务;利用老年公寓、中心敬老院等机构,做好对老年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和“三无残疾人”的收养管护。三是促进社会资源的共享,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农村基层公共卫生建设之中、将残疾人文化体育需求纳入公共文化体育建设之中、将残疾人生活服务纳入基层社会保障和社区建设之中,提升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四是支持市、县(区)残联搞好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重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好县区残联人员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个别市、县区残联人员不但偏少且老化的问题。重视和发挥社会慈善组织在助残方面的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为残疾人献爱心。加强为残疾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倡导开展扶残助残的义工服务。(前天,我们与台湾代表团的座谈,很受启发,社会的力量是做好残疾人工作不可忽视的力量,对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制度建设是核心,资金投入是关键,设施建设是基础,队伍建设是保证。只有抓好这几个环节,才能使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落到实处,走上快车道。
第三篇:关于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
关于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从广义上讲,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通过立法和政策规定对有残疾的公民的生存权、文化权、发展权给予保障的社会制度。如《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的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福利、无障碍环境等六个方面保障内容。从狭义上讲,就是国家和社会对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福利给予帮助。如《残疾人保障法》第六章提出的动员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对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给予救助、对“三无”残疾人给予供养、对不同类别残疾人生活中的特殊需求给予帮助,等等。
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维护公平主义、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帮助残疾人改善基本生活条件、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实现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根本举措。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做好残疾人生活救助工作,发展残疾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近年来,**市残联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类别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在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等领域坚持重点帮扶,特别是对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和困难家庭残疾人,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帮扶力度,初步形成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一、现实基础:我市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情况
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由于残疾等诸多因素,他们的文化程度,劳动能力,参与社会的竞争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目前我市有各类残疾人6.8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6%,每五个家庭户就有一户是残疾人家庭,贫困残疾人约为1.8万人。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这一群体,大力支持残疾人发展事业,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的服务体系、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维护,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逐步形成,残疾人的生活水平、社会地位明显改善。
(一)完善残疾人生活救助政策。近年来,**市残联联合财政、民政等部门对贫困残疾人家庭全力推行应保尽保的保障政策;针对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形成对残疾人实施分类救助的四项政策:一是对贫困家庭残疾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目前全市共有8600多名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针对残疾人低保对象救助标准再提高20%;二是对重度残疾人按省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生活救助金,2008年以来**市开始向16周岁以上一、二级视力、智力、精神和肢体无固定收入残疾人发放全额最低生活保障生活救助金,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7475名非低保家庭的重残无业人员获得政府专项生活救助,2013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城镇400元/月,农村为270元/月,救助资金达2000万元;三是对特殊困难家庭残疾人实施生活救助,2011年我市出台《特殊困难残疾人生活救助实施办法》(泰民【2011】110号),对家庭人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0%以内的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等特殊困难家庭的残疾人,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60%发放生活救助金,2013年的救助标准为城镇240元/月/人,农村162元/月/人,全市共有331名特殊困难家庭残疾人享受此项生活救助;四是对困难残疾人实施重残补贴金制度,2011年起对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行社会救助以后生活仍然困难的重度残疾人实施特别救助,按城镇80元/月/人,农村60元/月/人的标准发放重残补贴金,目前全市有345名残疾人获得该项救助。
(二)建立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苏发【2009】11号)提出“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区别不同情况逐步实施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并根据家庭收入状况给予护理补贴”。2010年**市在采取了座谈走访、试点运行等一系列措施后出台了操作性强、贴近残疾人的《关于印发对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的暂行办法的通知》(泰财社[2010]65号、泰残发[2010]21号),向全市1650名一级视力、精神、智力、肢体残疾人以护理服务的形式发放护理补贴,根据残疾人具体情况分为居家护理、项目护理、机构护理,其中项目护理打破常规,以配送生日蛋糕、提供上门理发、免费就近洗浴、发放超市卡等形式,得到残疾人及上级残联领导的认可,每年发放资金138万余元。
(三)建立困难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制度。每年市残联联合民政部门对全市各福利企业和残疾人用人单位进行年检,督促各企事业单位依法为残疾人缴纳工伤、养老、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确保残疾职工在年老生病、失业、工伤、生育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013年制定的《**市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实施细则》规定了政府对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给予每人每年100元的补贴。截止目前,全市符合条件的残疾人50%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符合条件的农村残疾人基本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做到了病有所医。
(四)建立残疾人学生就学资助制度。市残联联合教育部门在完善特殊教育、义务教育各项保障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资助力度。2010年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除学费政策和对考入高中以上的残疾学生给予专项补贴政策,市财政局、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收学费工作的通知》,市财政局、教育局、残联下发《关于向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发放教育补贴的实施办法》,每学年对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分别补助1000元和1500元。目前,在读高中以上的残疾学生均按年领取了教育补贴,三年共发放资金33.5万元。
(五)建立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保障政策。为更好地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康复服务,我市相继开展了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救助、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救助、假肢矫型器救助等康复救助,在大力开展贫困残疾人基本康复救助工作的同时,积极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保障政策。2011年由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关于将部分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试行办法的通知》(泰政办发〔2011〕167号),将残疾人康复急需的诊疗、训练、评定共18个医疗康复项目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以及假肢、矫形器、助听器、电子耳蜗植入等辅助器具适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的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形势与挑战:我市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的机遇与问题
(一)面临的机遇
推进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对于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残疾人的生活水平,提高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推进社会文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1、构建和谐社会给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关键是实现协调发展,重点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残疾人是社会中特殊而困难的群体,如果这个群体的生存和生活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就不能说社会实现了真正的和谐。只有全市残疾人生活实现小康,全市才能真正实现小康;只有全市残疾人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和谐社会建设才能指日可待。
2、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为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护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将残疾人工作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纳入了“十二五”规划,纳入了每年政府十件实事和精神文明百分赛的内容。在市财政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重残无业人员生活救助,率先对六岁以下残疾儿童提供免费抢救性康复训练,率先将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等等,政府每年投入的资金都在两千万元以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共管,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促进了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在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开展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全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但还必须看到,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公益服务缺乏等原因,尚未建立全市范围内保障水平相当,残疾人普遍受益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有效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特殊困难。主要体现在:
1、思想观念比较滞后。把残疾人社会保障局限于物质保障的观念。对残疾人社会保障以“扶残助残”为主,这种保障救济色彩严重,对残疾人重物质救济,轻社会参与;重同情恩赐,轻权利尊严,不能满足残疾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从残疾人自身来看,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社会排斥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残疾人仍然存在着依附意识和依赖意识,“等、靠、要”思想严重。
2、保障体系不够完备。目前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大都集中在低保制度上,低保是针对家庭收入不足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已纳入低保的残疾人扣除补差部分,实际发放手上的数额很少,还有很多低保边缘户的残疾人根本得不到低保扶持;贫困残疾家庭应保尽保政策的落实和因病突发致贫的残疾人的救助政策有待更加完善;残疾人在医疗、康复、辅助器具、教育等方面必须开支,大大增加了家庭负担,使这些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
3、法制建设比较滞后。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实现也受到制约和影响。在执法的监督检查上,没有严格的实施制度来保证,缺乏定期检查,奖惩分明等措施,主要在道德和舆论上受社会的监督,影响了法律法规的落实。例如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虽有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宁可缴纳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意安排残疾人。这样操作看似没有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但却有悖于法律保护残疾人就业的初衷。还有在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缺少无障碍环境建设经费投入,市主要公共场所缺少无障碍设施,对已建的无障碍设施相关职能部门缺少维护和管理,如城区盲道占用现象比较严重。
4、专业队伍不够健全。残疾人工作队伍主要包括专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队伍,我市乡镇(街道)残联理事长基本都是民政、教育助理兼任,缺少从事残疾人康复、教育、技能培训等工作专业化的人才,缺少规范的用人编制,工作经费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志愿者队伍虽已建立,但是工作缺少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作用发挥有限。
三、路径选择:推进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要实现残疾人社会保障、生活救助、康复和医疗服务等项工作的全面推进,开创全市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局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更新观念,努力营造“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新的完整的残疾人观的实质在于“平等、参与、共享”。这既是对新时期残疾人和政府、社会责任的概括,也是检验社会进步的一个尺度,应该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我们一应破除单纯救济观念。对残疾人应从物质帮助为主向提高保障、保障其合法权益、促进全面发展转变。二应破除依赖观念。残疾人同样要增强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实现人生和社会价值。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生活救助、医疗康复、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政策,全面实施重残生活救助、护理补贴、重残补贴金、教育专项补贴等专项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把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救助的统一平台。
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凝聚为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的力量。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障行为,做到保障信息互通,有效整合、配置政府和部门的保障资源,规范各项社会保障工作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面向困难残疾人的多形式、多渠道的结对、帮困、助学、助医、法律援助等社会救助工作,引导各部门将传统扶助残疾人的输血形式逐步向造血功能转变,动员各个部门和社会团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积极开展残疾人社会救助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扶助困难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第四篇: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残疾人共享小康生活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七大又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残疾人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度最大的一个群体。随着残疾人事业的深入人心,更多的人为残疾人伸出了援助之手,扶残助残不仅仅是一种提倡,而且是一个社会的需要,一个时代的崇尚。这证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回应,对此,我们深感欣慰。但是,缺少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平台,帮助就显得捉襟见肘,而且容易顾此失彼,对于很多问题无法深入解决。现在,国家投入了更多的财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也正是残联推动政府正视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最佳时刻,通过政府逐步建立完善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残疾人的保障事业才能与国家的保障事业同步发展。
一、残疾贫困家庭的现状及贫困原因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贫困残疾户原因,经过调查,洪合镇全镇共有306位残疾人、279残疾户,62户被列入低收入贫困家庭,约占全镇残疾户的22%。从这些家庭的主要贫困原因来看,因缺少劳动力导致贫困的有34户,约占残疾贫困家庭的55%;因大病慢性病导致贫困的有17家,约占残疾贫困家庭的27%;其他原因占了18%。从中不难看出缺少劳动力和疾病是导致残疾人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因而要加快完善残疾人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是目前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残疾人社会保险的制约因素 纵观我们过去的残疾人保障工作,以低保、结对、临时救济等社会救济措施为主,以社会和政府“扶残助残”为主。但是随着国家保障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号召全社会“扶残助残”,还要适时地将国家和政府的注意力引向最深层次的“扶残助残”—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险制度中,仍然还存在二个制约因素:第一制约因素是经济,我们的社会保障工作还是初级的,很多残疾人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根本的保障问题还没有解决。有人会说最低生活保障金能保证困难残疾人的生活问题,但对于重病在身的贫困残疾人,只有低保金,还不能完全保障他们的生活。如果政府和社会在经济上提供有效的保障措施,老有所养、病有所治、灾有所救,那么那些贫困残疾人的生活也是有依靠的。第二制约因素是对残疾人的偏见,有人主观上的意识问题往往成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绊脚石,有时不理解残疾人为什么总这么苦,也不理解残联为什么总帮残疾人诉苦;其实应该很好理解,一个人丧失了劳动能力,如果又没有稳固的社会保障措施,怎能不苦!既然残疾是社会现象,那么国家就应该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残疾人才能真正回归社会,享受生活的乐趣。
三、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建议 痛定思痛,这种痛苦根源于残疾人缺乏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残疾人是和健全人一样具有公民权利的人,而不是需要怜悯的人,社会为残疾人提供保障措施,是社会对自己的成员应尽的责任。
1、虽然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难度很大,但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的参保对象,逐步推进。在实行残疾人社会保险过程中,要以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为着手点,以点带面的逐步向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险发展。
2、为了残疾人社会保险的平衡发展,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城镇残疾职工按照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
3、努力落实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政策,鼓励并组织个体就业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积极开展农村残疾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4、应广泛动员全社会都来向残疾人奉献爱心,应采取多种形式,教育社会公众树立公益事业的意识,以社会的资助弥补政府的财力不足。
5、应教育广大残疾人,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要自强自立,不依不靠,肯于付出更多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力争做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减轻社会负担,从而赢得人们的尊重。由此可见,残疾人事业任重而道远。政府应当积极推动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险事业,抓住一切发展的机会,将残疾人社会保险更加完善的纳入整个社会的保障体系中,成为它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不分地域,不分人群,都要达到小康。所以,全面建设小康,就必须重视残疾人群体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残疾人的脱贫致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发展残疾人事业,带领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第五篇:回良玉: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回良玉: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回良玉在全国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上强调
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邓朴方出席会议
第四次全国残疾人事业工作会议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主任回良玉在会上强调,要坚持把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作为残疾人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残疾人工作,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扶残助困的传统美德和“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理念,进一步强化扶持政策,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实现“十二五”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参与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的目标。
回良玉指出,过去五年,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最快、残疾人获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各地区、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残疾人事业迈出了历史性新步伐,“十一五”纲要各项任务全面完成,残疾人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参与社会环境显著改善。残疾人事业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展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权保障事业成就的一个重要窗口。
回良玉强调,发展残疾人事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事关社会公平正义。残疾人仍然是社会最困难的群体,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与健全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就业还面临较大困难,服务保障还比较薄弱。做好残疾人工作,必须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坚持普惠政策与特惠措施相结合,把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先领域,把保障残疾人基本需求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全面落实《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一要加大保障力度,着力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将残疾人普遍纳入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给予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二要大幅增加服务供给,优先发展残疾人教育,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力度,切实增强残疾人发展能力。三要加强基础建设,健全法规制度,重视人才培养,完善投入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四要建立社会化残疾预防机制,加快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制定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回良玉要求,各地区要抓紧制定本地区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配套实施方案,将残疾人事业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本系统发展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同步实施。要加强纲要实施的监督检查,确保纲要规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残疾人事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环境。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要带着深厚的感情、饱满的热情、持久的激情、执着的痴情,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回良玉最后说,广大残疾人既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体,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希望广大残疾人朋友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用崇高的理想激励自己,用昂扬的志气鼓舞自己,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创造新的业绩,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作贡献,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创共享和谐美好新生活。
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残工委副主任、中国残联名誉主席邓朴方,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残工委负责同志等出席会议。会议还表彰了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