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报告
形成性考核
(二)北京市残疾人政策评估研究报告
残疾人对社会保障有着迫切的需求,同时享受社会保障也是残疾人的基本人权。我们以“全市残疾人第二次抽样调查”提供的丰富的数据资料为主,详尽分析了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主要影响因素及制度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残疾人社会职位事业未来发展的五个转型方向。最后从强化重点人群特殊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所谓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给予残疾人物质帮助和公共服务,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安排。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残疾人社会保障做出不同的分类。在残疾人工作领域,通常将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内容划分为就业保障、生活保障、教育保障、康复医疗保障和服务保障五个方面。这种划分方法考虑了残疾人的基本需求,是对残疾人工作的经验性总结,但与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却有不相衔接之处。根据我国社会保障内容的基本分类,残疾人社会保障应由残疾人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项构成。
享有社会保障是残疾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残疾人的这项基本权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多项关于残疾人的重要文件均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权予以明确,如1975年《残疾人权利宣言》“残疾人有权享有经济和社会保障,并过着像样的生活”;1982年《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会员国确保残疾人有平等机会获得一切形式的收入、收入保障和社会保障”;1993年《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各国有责任为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和维持他们的收入”。我国宪法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它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采取扶助、救济和其他福利措施,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
1.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状。“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残疾人的整体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偏低,其中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尤其不足。目前全市残疾人中尚有5897万、占59.03%的城乡残疾人既没有参加社会保险,也不符合享受低保待遇的条件。
根据享受各项社会保障情况的不同,可以把全部残疾人群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低保障型、高保障型和高救助型。低保障型残疾人当中多数人不享受任何社会保障,少部分人享受一项或一项以上社会保障。低保障型残疾人占到残疾人群的绝大多数4277人,为88.1%;高保障型是保障情况最好的一类残疾人101人,不仅全部享受至少一项社会保险,还有很高比例的人享受低保和社会救济,此种类型残疾人仅为21%;高救助型残疾人474人享受低保和救济的比例较高,但却无享受社会保险,此类型占9.8%。总的来看,得到比较周全的社会保障的残疾人所占的比例极低。
为了了解各种因素对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影响,我们采用了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我们关心的自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就业状况、残疾类别、残疾等级、致残时的年龄、城乡区划、家庭残疾人数和家庭人均收入等。结果表明:
(1)性别。即使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男女两性残疾人在享有社会保障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异,男性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情况明显好于女性残疾人(以养老保险为例,男性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是女性的1.678倍)。
(2)年龄。年龄因素对参加工伤、失业保险和低保、救济方面有一定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残疾人享受上述几项社会保障的比例逐渐降低。
(3)婚姻状况。婚姻状况对多数社会保障项目的享受都有显著影响,有配偶的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较高,享受低保、救济的比例较低。
(4)就业状况。就业状况也对参加工伤、失业保险和低保、救济方面有一定影响,有工作的残疾人参加工伤、失业保险的比例比无工作的残疾人高将近3倍,享受低保、救济的比例只有后者的一半左右。
(5)残疾类别。不同类别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状况也有一定差异,与多重残疾人相比,视力残疾人有医疗保险的比例较高,听力残疾人养老保险和低保、救济的比例较低,言语残疾人参加失业保险的比例很高,肢体残疾人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比例较高,精神残疾人参加医疗、失业保险和救济的比例较高。
(6)残疾等级。残疾等级对各项社会保障均无显著影响。
(7)残疾年龄。致残时的年龄对社会保障的影响与年龄因素相似,致残时的年龄越大,享受失业、低保、救济的比例越低。
(8)城乡区划。城乡残疾人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特别是在社会保险方面,农村残疾人享受各项社会保险的比例都大大低于城市残疾人;在社会救助方面同样是农村残疾人不及城市残疾人,只是差距没有社会保险那么大而已。
(9)家庭残疾人数。家庭残疾人人数对多数社会保障项目都有显著影响,家庭残疾人数越多,享受保险的比例越低,而享受救
助的比例越高。
(10)家庭人均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对社会救助方面有一定影响,家庭人均收入越高,享受社会救助的比例反而有升高的趋势。
2.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
近年来,北京市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互衔接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支撑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框架,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建立和完善了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按照“先保险、后救助”原则,基本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专项救助制度相配套,临时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事业快速发展。
在全市社会保障的总体框架之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也不断完善,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乡贫困残疾人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可获得医疗、住房、粮油、采暖、急难等方面的专项或临时救助。在城镇,建立了残疾职工参加养老、医疗基本社会保险的补助和优惠制度,以及针对重度残疾人的生活困难补助和基本医疗救助制度。在农村,则在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贴和优惠。北京市的许多区县也结合自身情况出台了各具特色的残疾人保障救助政策。
3.北京市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方向
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残疾人观念,才能实现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转型。传统的残疾人观认为残疾人是一个被动、病态且不能独立的群体,不能正常参与社会活动并发挥社会作用。与旧残疾人观对应的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医疗救助”模式,主张残疾人社会保障主要应侧重为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医疗援助和生活保障,以维持和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旧残疾人观及相应的社会保障模式把残疾人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加深了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与消极态度。新残疾人观则承认残疾人是平等的权利主体,残疾人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和能力,社会应为其“平等参与”创造制度的、物质的、环境的条件。与新残疾人观对应的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社会参与”模式,依据这一模式,社会对残疾人提供的保障不仅仅是医疗康复,还注重残疾人融入社区发展,致力于通过消除环境障碍和提高生活能力、工作能力、社会参与能力等保证残疾人平等权利的实现。
劳动参与是残疾人社会参与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在享受一定物质救助的同时,又为他们提供教育与就业的机会,使之能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来实现残疾人一定的社会参与,体现对残疾人劳动权利的尊重,实现了残疾人平等就业、参与社会和创造价值的愿望,实现了残疾人由纯粹消费者这种消极角色向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这样的积极角色的转变,实现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保障生存与促进发展的有机统一,因而是一个值得鼓励的政策方向。解决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问题的途径
针对以上我国残疾人福利所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以解决是:
(1)提高我国残疾人劳动就业
(2)加强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使我国残疾人早日融入社会
(4)大力发展我国残疾人文化事业
(5)营造良好的残疾人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从残疾人就业、教育、康复、文化、环境五大方面分析中可以看出,残疾人社会福利现状与实际需求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其生存和发展权利缺乏制度性的保障,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还缺乏法制层面的关注。因此要通过法律推动,使残疾人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比较快地形成全社会的扶残助残意识和风气,维护社会的稳定。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和实现广大残疾人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利,为残疾人提供一个良好、和谐的生存环境,对残疾人给与更多的关注,不断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之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以体现社会的公平性;让他们与健全人拥有一样尊严,一样的生存价值,共同分享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成果,对残疾人的翔是人性中最善最美的体现。残疾人应该得到社会和健全人的帮助,我们也应该为残疾人提供更宽阔的生存环境。)
第二篇:残疾人社会保障
一 关于残疾人
定义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1990年12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的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现状全世界约有6.5亿多残疾人,占人口总数的10%左右,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共有残疾人8296万人,占总人口的6.34%,涉及近1/5的家庭。我省有700多万残疾人,涉及五分之一的家庭和近3000万人口
郑州市52万残疾人 总人口的7.2%
节日1.国际残疾人日
1992年10月12日至13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举行了自联合国成立以来首次关于残疾人问题的特别会议。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3日定为“国际残疾人日”
2.我国助残日
1990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并决定于1991年5月15日起在全国实施。根据《保障法》第48条规定:“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
定义残疾人社会保障是指国家给予残疾人特别扶助,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的一种制度安排。是整个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及养老保险按照正常人实行
城市残疾人参加城市居民养老医疗保险
农村残疾人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就业保障据全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我国16岁以上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约为3060万人,占当时残疾人总数的59.25%。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的就业保障,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地安排残疾人就业
就业办法 1).福利性企业组织(残疾人占总员工比例的50%以上)
如残疾人福利企业、工疗机构、按摩医疗机构 等
2).鼓励残疾人创业(贴息贷款)
如免息提供贷款,依法给予税收优惠,有关部门应当在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照顾,并按照规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3).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
指所有机关、团体、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6%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按比例就业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照不低于1.5%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具体比例。(河南省1.6%)
生活保障对生活困难的、无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是残疾人社会保障中最基本的内容。
据国家2005年对贫困人口的统计,年收入在683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全国有2365万人,其中残疾人达994万人,占全国绝对贫困人口的42%,即贫困人口中半数是残疾人。
低保
特惠
郑州市为500家残疾人危房改造
残疾人康复扶贫贷款
教育保障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是残疾人全面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条件。
《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指出:会员国应保证残疾人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包括使最严重残疾的儿童享受义务教育。
残疾人教育包括残疾人基础教育、残疾人特殊教育、残疾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残疾人高等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免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给予寄宿生活费等费用补助(两免一补);对接受义务教育以外其他教育的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资助。
每一个市要求有一所大型残疾人学校
医疗康复保障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权利,康复是帮助残疾人恢复和补偿功能,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
2010年9月16日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等部门共同下发了《关
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将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9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障范围
环境及服务保障指社会为方便残疾人生活,满足残疾人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残疾人提供的各种无障碍设施、信息
交流无障碍服务、各种优先服务和照顾。
城市托养院(民办公助)家庭居养
三 残联
定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章程 》第一章 第一条 定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是国家法律确认、国务院批准的由残疾人及其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组成的人民团体,是全国各类残疾人的统一组织
职能1 代表代表残疾人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2.服务团结教育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
3.管理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管理和发展残疾人事业
2011年残联为我国助残日开展“维护残疾人权利”的主题活动,法律进社区
四 问题
(一).未形成完整体系供需矛盾突出
中国是世界上残疾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我国2010年人均GDP排名生产总值为3800美元,仅在全球
排位105位左右。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起步晚且严重滞后,资金投入少,保障项目少,保障水平低,保障覆盖面窄,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保障体系,这使得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供需缺口很大。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只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并没有把它单独分开来
(二).政府及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
(三).城乡差距大
我国8296万残疾人中有6225万人生活在农村,占残疾人总数的75.04%。受我国城乡分割、二元社会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农村残疾人无论在教育、医疗康复、住房、就业等各方面的社会保障水平都严重落后于城市水平
五 对策
(一).健全体系
健全保障体系
把残疾人社会保障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健全起来,在贯彻社会保障的基本宗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和体现残疾人群体对社会保障需求的特殊性。政府面向全社会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之外,应当针对贫困残疾人的特殊性提供必要的额外的补助与津贴
健全服务体系
加强政府支持和社会支持,将残疾人的服务保障更加规范化和法制化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和指导城乡社区服务组织、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开展社区康复工作。
(二).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
政策保障
国家在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中应把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做为重中之重,在社会保障政策上给农村残疾人以适当倾斜,在各地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应优先重点考虑贫困残疾人。
财政保障
增加财政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资金投入,监管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加大政府支持和社会支持比重
政府应成为农村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中的主导力量,加强政府的扶持和投入,逐步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的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政府社会支持相互配合的立体交叉的农村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
补充:河南省“两个体系”建设
2010年9月17日 关于印发在部分市县率先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目标
先建立残疾人“两个体系”基本框架,达到残疾人“两个体系”。
准。
服务,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法律救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残疾人文化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参与社会更加广泛、生活状况达到社会平均水平。
第三篇:残疾人社会保障情况汇报材料—调研
呼图壁县残疾人社会保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呼图壁县对自治州残疾人社会保障调研组一行莅临我县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调研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就呼图壁县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呼图壁县辖六镇一乡;总人口21.76万人,其中地方人口13.92万人,驻县团场人口7.84万人。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6亿元。
根据自治区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县共有残疾人8806人,占全县地方总人口的6.33%。截止2010年底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的残疾人有2124人。按照残疾类别划分:视力残疾234人、听力残疾129人、言语残疾20人、肢体残疾1123人、智力残疾297人、精神残疾219人、多重残疾102人。按照等级划分:一级残疾484人、二级残疾397人、三级残疾672人、四级残疾571人。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残工委部分成员单位依据各自职能和业务范围都按照政策将残疾人社会保障纳入各自的工作内容。民政部门将符合低保条件的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残疾人按照标准纳入了低保和五保供养范围;实行大病医疗救助和精神病住院补贴。劳动人事 1
部门将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纳入整体参保工作。卫生部门将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纳入整体参保工作,并按照规定对残疾人疗诊项目和服务设施项目给予报销。残联每年开展残疾人危房改造、残疾人居家托养、日间照料、精神病住院和服药、辅助器具的供应以及临时救济等工作。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情况的现状
(一)、残疾人生活保障
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残疾人,由县民政局全部纳入了低保和五保供养范围,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二)、残疾人社会保险
1、呼图壁县2010年被国家列入首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和自治区“新农保方案”要求,我县对一、二级残疾人参加“新农保”个人缴费由县残联给予100元补贴,对三、四级残疾人参加“新农保”个人缴费由县残联给予50元补贴。2010年为符合条件的874名农村残疾人购买“新农保”,补助资金68050元。
2、我县对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每人30元的补助。2010年对611名残疾人进行全额补助,补助资金18330元。2011年对797名残疾人进行全额补助,补助资金23910元。
(三)、残疾人社会福利
1、为加快推进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2
使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和实施,呼图壁县按照上级残联任务分配,有组织有计划的为智力、精神和重度困难残疾人提供居家生活服务,2010年完成40名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其中:城镇10人、农村30人,补助标准为:城镇2000元/年〃人,农村1000元/年〃人。共为托养对象支付资金5万元。2011年确定完成居家托养对象75人,其中:城镇10人、农牧区65人,补助标准为:城镇1500元/年〃人,农村1000元/年〃人。今年将为托养对象支付资金8万元。
2、对听力患者验配助听器给予不同程度的补助,2010年对23名成人听力患者配戴了助听器,有5名听力患者享受关爱救助工程。2011年对14名成人听力患者验配了助听器,每名患者享受到1800元的补助,其中3名患者享受全免。
3、我县对100名精神病患者实行免费服药,每人每年按项目规定补助400元,共计补助4万元。在精神病住院方面,我县在2007年出台了《呼图壁县贫困精神病人医疗救助补助暂行办法》,办法中规定对贫困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实行“33211”政策,即救助补助资金由县民政局承担30%、县残联承担30%、病人所在乡镇承担20%、病人所在村承担10%、个人承担10%。2010年为4名精神病人住院治疗和5名免费服药人员补助医疗费95269元。
4、残疾人辅助器具补贴方面,我县按照上级残联每年配发辅助器具的数量,按时按量给予发放。2010年发放残疾人用品用具17件。并按政策给予相应补助。
5、为改善我县残疾人就业状况和提高生活技能,让更多的残疾人享有教育培训的机会,全面提高残疾人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鼓励更多的残疾人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我县残联对在2011年参加职业技术培训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残疾人,培训期限在1个月以内(含1个月)的由县残联给予100元的参训费用补助,培训期限在1个月以上(不含1个月)的县残联给予200元的参训费用补助。
6、加强残疾人就业工作。认真贯彻执行自治区人民政府新政办发(2008)73号文件和(2008)215号文件,规范我县残疾人保障金征收工作,建立了地税部门统一征收的工作机制,“十一五”期间共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664万元,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共安置残疾人195人(其中:集中就业64人,个体就业55人、分散就业76人)。
7、积极推进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建设,通过认真研究、筛选,建立县级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1个,依托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进行帮扶的有120人。扶贫就业基地利用自身营销的优势,为残疾人代销农产品,并为残疾人及家庭提供季节性岗位。对有经营能力的残疾人进行资金扶持。扶贫就业基地采取帮扶、培训、解决就业等措施,为残疾人家庭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通过扶持与带动使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比没有加入合作社前能提高15%。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由于我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2.86亿元。县域内各 4
项事业的发展均需上级资金支持。我县每年的残保金收取数额约为100万元左右,上缴区、州残联70%,自留30%,我县只有30余万元可以支配使用;主要用于支付农村残疾人“新农保”、“新农合”补助以及精神病住院支出等,但残疾人的数量在逐渐增加,由于资金有限,我县还未将重度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上,补助资金还处于较低水平;非农户籍残疾人的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也因资金困难未制定相应的补助政策。在居家托养工作方面,服务覆盖面还需进一步扩大,补助标准也需要相应提高。残疾人家居环境无障碍建设工作,还没有真正展开。
四、对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建议上级部门对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多增加一些项目补助资金,并将其真正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二是建议调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上缴比例,使更多的残疾人保障金留在基层,从而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是建议通过硬、软件设施进一步完善民政、人事、卫生、残联等部门的协调机制,实现各部门政策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
第四篇:*镇残疾人社会保障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解决残疾人特殊的生活困难和需求,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江苏省实施残疾人保障的办法》,结合全镇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使用对象是具有本镇常住户口、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
第三条建立镇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帐户,同时制定镇残疾人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规定。每年的残疾人社会保障资金额,原则上根据全镇人口总数并按人均5元的标准筹集。资金筹集的来源为镇财政补贴、市医疗救助基金、福利企业减免税资金、民政救济款、就业保障金、社会捐助等。
第四条本办法所需经费,一律从镇残疾人社会保障基金帐户中列支。
第二章生活保障
第五条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由本人申请,所在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同意,经村委会审核,报镇政府批准,优先列入五保,实行集中或分散供养。并按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第六条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残疾人家庭,由民政部门实施低保,且对其家庭中的残疾人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上增10%。
对依靠父母抚养的重度成年残疾人(父母系多子女的),因父母年老体弱抚养困难可单独列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没有安排工作的农村被征地残疾人,直接列为城镇低保对象。
残疾人按本办法所得的各项救济金不计入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
第七条年满70周岁以上的残疾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可每月享受10元的生活补助费(已享受第五条、第六条待遇的残疾人除外)。
第八条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困难残疾人实行每月20元的定期补助(已享受第六条待遇的残疾人除外);
(1)家庭成员中有2名以上残疾人的残疾人;
(2)无父母抚养或子女供养的困难残疾人;
(3)患有重病、大病需长期服药的残疾人;
(4)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以及中度、重度智力残的困难残疾人;
(5)残疾家庭中仍需赡养父母且家庭困难的残疾人(本人无其他兄、弟、姐、妹);
(6)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自理能力、无生活来源、需要专门人员护理的困难残疾人。
第九条对遇特殊情况发生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实行临时补助和求助。
第十条对残疾人免除“一事一议”和“义务工”负担。
第三章环境改造
第十一条有残疾人的家庭,减半收取有线电视初装费;低保对象残疾人家庭,除减半收取初装费外并减半收取月度收视费。
第十二条在实施危草房改造中,除按规定标准补助资金外,镇土管、村建部门为贫困残疾人家庭减免办证规费的50%;低保残疾人家庭减免办证规费的80%。
第十三条在改水中,对符合第二章第六条、第八条对象的残疾人家庭免收60%初装费。
第十四条对列入拆迁计划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补助标准比正常标准提高10%—15%。
第四章康复服务
第十五条残疾人在本镇卫生院就医时,凭《残疾证》免收挂号费,按规定标准减收30%的治疗费、大型设备检查费;减半收取住院费、床位费。
第十六条安装假肢、矫形器、实施康复手术等,无法支付费用的残疾人可适当给予临时补助。
第十七条低保对象家庭残疾人突发重病住院,重度精神病人长期住院治疗等,可实施临时困难救助。
第五章就业扶持
第十八条多种形式安排残疾人就业,确保90%以上有劳动能力、符合就业年龄的残疾人就业或稳定从业。
第十九条企业招工时,应按不低于招工总人数的1.5%的比例招收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进厂。
第二十条采取举办培训班、购买培训成果、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对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在培训期间适当给予生活补贴,免收部分或全部培训费。
第二十一条积极扶持、鼓励残疾人个体就业和自谋职业,优先为残疾人办理营业执照,减免征收工商注册登记费、工商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和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
第六章教育保障
第二十二条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的杂费由学校全额减免。
第二十三条低保残疾人家庭的子女和低保对象的残疾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杂费、住宿费由学校全免。上述对象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含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就学的学费,在上级规定公费生标准基础上减免50%或酌情予
第五篇:残疾人社会保障措施
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调查的问题及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得到了逐
步的提高,在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维权、扶贫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取得明
显成效,使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据调查了解,由于种种原因,残疾
人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保障覆盖面还较小,保障水平还很低,残疾人的总体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主要问题
(一)生活水平偏低,与健全人的生活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大部分农村残疾
人由于受自身条件和家族环境的制约,靠自身能力根本没有摆脱贫困的希望,农
村残疾人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特别是家庭中的残疾人口占家庭人
口的比例越大,患病医疗的比例越高,对家庭的经济影响越严重,脱贫致富的能
力就越弱,而现行的保障制度并没有体现到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照顾。由于自身
条件能力所限,残疾人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二)残疾人优惠政策落实不够全面。自取消农业税后,农村残疾人没有享
受到特殊的优惠待遇,逐渐拉大了与健全人的生活差距。一方面由于残疾人生理
和心理上的缺陷,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创收能力受到局限,不能象健全人那样通过
劳动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村残疾人原来享受的“三提五统”减免,以及农村基层组织用于扶助残疾人的集体公益积累资金的救济,使其获得的原有的一些扶持性保障随之消失,因而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对农村残疾人来说没有更多的体现。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农村贫困残疾人除了享受到各级政府的临时
性补助、救济之外,生活来源完全靠低保;特别是重度残疾人和一户多残家庭全
靠低保维持生活,而且保障标准偏低。一户多残的家庭也只能保一人。没有对残
疾人这个特殊困难的群体实行分类施保,也没有考虑到残疾人特别是重度残疾人的特殊生存需求,实行与健全人同样的收入计算和补助标准。
残疾人文化素质普通偏低。一方面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致使大部分残疾人没有经济能力上学;另一方面受自身残疾的影响和社会的歧视,而导致残疾人上高等学校困难。
(四)残疾人就业困难,就业渠道狭窄。市场失业人员较多,加上农村转移劳动力增多,残疾人就业无疑更加困难。
二、对策建议
1.、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一是政府应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并逐年增长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力度,依法足额实行财政代扣,代税代征;二是政府应按照《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制定我镇及我村的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和计划,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是镇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切实担负起组织、协调、指导,并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四是加大对残疾人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逐步消除城乡社会存在歧视残疾人的现象。
2、要适当扩大残疾人的生活标准和社会保障范围。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性,采取“提标”、“扩面”等措施,使广大残疾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的政策,得到更多的实惠。对于一户多残的家庭,以及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的残疾人,特别是没有监护人或家庭生活困难的,要给予救助或重点保障。对符合低保的农村残疾人应保尽保;对无固定收入的重度残疾人,应按上级文件规定,给予重残补助;对无法定抚养人的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政府应实行集中供养,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减轻家庭精神和经济压力,最大限度控制其对社会的不良影响。重视解决贫困残疾人的住房问题,纳入安居工程,对无力自筹的实行政府包建。
3、要尽快制定下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政策。一是规定对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二是政府对生活确实有困难的残疾人通过各种渠道给予生活、教育、住房和其他社会救助。三是政府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仍有特殊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应该采取其他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如对低保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单独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全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
四是政府要对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必要的辅助器具的配置和更换,应该按照规定给予救助。五是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应该根据情况给予护理补贴。
4、要加大对残疾人的扶贫援助力度。一是促进就业。要扎实开展城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鼓励兴办福利企业,帮助残疾人集中就业。加强对福利企业的监管,保障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落实减免税、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扶持政策,积极鼓励残疾人自谋职业。二是保障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形式扶残助学活动,建立完善的扶贫助学制度,减免贫困残疾人家庭适龄儿童少年和特教学校学生课本费和住宿费用,补贴生活费,解决好贫困残疾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帮助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子女完成学业。三是援助医疗。鼓励和指导残疾人及家庭成员积极参加合作医疗。对困难家庭残疾人参加合作医疗个人的出资部分由政府承担,降低残疾人住院医疗的起付线,提高报销标准,将残疾人的康复项目纳入医疗报销范围;建立对患大病重病贫困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制度,确保贫困残疾人得到医疗救助。
5、要实行康复医疗救助制度。实施特殊的单列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福利院、敬老院、专门残疾人托养机构以及其他福利机构,对生活不能自理、残疾等级为一级的残疾人逐步实施集中托养。对日常饮食起居需专人护理的重度残疾人,在自愿的前提下,可实施机构托养,保障标准中总体上不低于“三无”对象的集中供养保障水平,并根据其特殊需求,增加必要的护理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