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垦发展史

时间:2019-05-13 18:2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农垦发展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农垦发展史》。

第一篇:云南农垦发展史

云南农垦,一个以从事热带作物种植加工为主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一个数十年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的企业,一个在祖国西南边陲屯垦戍边,谱写了绿色史篇的企业。

五十年成就辉煌路

---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和西方国家切断了中国急需的橡胶等战略物资的运输,而当时全国橡胶种植面积不过4.2万亩,年产干胶仅200吨左右,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打破国际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中央作出建立橡胶基地的战略决策,自力更生发展橡胶事业。于是,年轻共和国的热血儿女怀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在海南建设我国第一个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基础上,在云南边陲的苍莽荒原之地谱写了艰苦卓绝的屯垦戍边的创业史。转业官兵、科技人员、归侨侨眷、知识青年、支边农民,二十多个民族、数十万人参与了这一伟大事业的开创和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极大关心和支持下,在云南省各级党政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艰辛开拓,云南垦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滇南、滇西南边疆的7个地州,28个县(市)内建立了40个国营农场,开垦面积196万亩,有29万人,在发展橡胶的同时还发展了茶叶、咖啡、热带水果、甘蔗等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经过几十年发展,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运建综合经营,科研、生产、文教、卫生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企事业群体。

---橡胶生产是云南农垦的主导产业,云南农垦拥有中国最好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橡胶生产40年来,为云南农垦带来了100多亿元的销售收入,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天然橡胶,节省进口橡胶外汇支出10多亿美元,同时它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从成立伊始,云南农垦坚持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从主要对橡胶的研究拓展到对其他热带经济作物、农牧业、机械、化工、医疗等多行业的研究,共取得了340多项科研成果。在橡胶种植研究方面,成功地突破了世界传统植胶区,实现橡胶种植北移,在橡胶种植史上创下奇迹。同时,不断地改革制胶工艺,更新低产胶园,研究橡胶树产排胶规律,改革割胶制度,提高了经济效益。云南农垦已开割的胶林,单产超过了典型热带地区植胶国,居世界领先水平。

第二篇:云南烤烟发展史述略

(一)云南农业环境优异,宜于各种作物生长,而引种烤烟却经历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云南境内原来生产传统土种晾晒烟叶,其中有的品质比较优良。本世纪40年代初期,云南地方土烟叶种植面积大约在23万亩,产量约40万担。如蒙自、通海、江川、嵩明、赛川、开远、玉溪等县所产烟叶,多供应本省吸烟者之需要。“蒙自刀烟”、“玉溪黄烟”等,是刨制云南水烟筒烟丝的主要原料。不过,当时云南烟叶之需仍要从省外入境一部分方能满足。

本世纪初,随着卷烟进入中国市场,外国资本在中国建立卷烟厂并开始在中国境内开发烟叶生产。当时,英美烟草公司不断派遣专业人员到中国各地调查土产烟叶产销情况,探求引种烤烟,他们的足迹遍及十几个省和数十个县,其中包括云南省昆明、通海等地。1914年大英香烟有限公司(British Cigarette Co.Ltd)温斯特德对云南烟叶做了考察,他在报告中对该省种植烤烟得出了否定的结论:“我不赞成在云南省为将来收购本省产烟叶的前景而实验种植烟叶或者花费任何钱财,理由如下:第一,因为这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不适宜于美国烟种的栽培。第二,这里的烟叶价格太高,我们不能期望中国人用美种烟籽培植之烟叶比他们用土种烟籽培植之烟叶所花的费用更低。第三,我们必须支付高额的铁路运输费以及关税、厘金和过境税等费用。总之,到现在为止,本地种植的土种烟叶均为当地消费之用。本省有高山峻岭贯穿全省,可耕种的面积不多,而且人口密集,农民几乎不得不在所有可耕种的土地上种植谷物。我认为这是烟叶种植少而且价格高的原因。”

这样,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原烤烟生产不断向前发展,而云南一直停留于土产烟叶的种植上。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原烟区相继沦陷,交通阻塞,烟叶进口也相当困难,卷烟原料出现短缺。为开辟烟叶资源,1939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首先在云南昆明附近试种烤烟,未能成功;次年由农业部技正常宗会等带领一批人在蒙自草霸试种烤烟,但又遭挫折。此后,南洋的试种工作未能继续下去。

1939年英美烟草公司为试种烤烟事再次涉足云南。是年2月,财政部长宋子文在香港向英美烟草公司建议派人员去云南考察和帮助试种烤烟。3月,该公司派出两名专业人员会同农业部派出的人员一道到云南考察,他们“在云南到处旅行,在全省找不到一个适宜进行试验和开展工作的地区。”3月28日,调查人员布恩致颐中烟草公司电云:“已经彻底考察了该地区,种植烟草的土地和必需条件是没有希望的。葛先生(农业部葛运成)、艾伦和我都认为提出建议是完全无用的。”

1940年初,云南省政府建设厅致函昆明颐中运销烟草公司,希望该公司提供优良烟种和派专业人员指导生产。结果,该公司除表示赠送少量种子外,对开发烟叶生产仍表示毫无兴趣。上海颐中烟草公司惠特克致香港颐中烟草公司梅里特函称:“从我们的调查和关于云南种植烟叶的适宜性的其他报告看来,我们认为没有必要进一步考虑这件事,因为没有必要试图着手进行不会有结果的事情。而且,运输条件和成本问题大概也不可能使我们从烟叶种植中得到任何好处。”

这样,试种结果和中外“专业人员”的调查结论均表明,在云南发展烤烟生产是毫无希望的。

(二)然而,云南烤烟发展的史实与许多人的主观想象大相径庭。40年代初,一个新的产烟区在西南边陲戏剧般地诞生了,并且迅速步入其成长的轨道。

当时的云南省政府尤其是建设厅,对发展云南烤烟生产所表现的热忱及推动作用是不可抹煞的。1940年1月20日云南建设厅致颐中烟草公司函称:“我们十分了解,你们的公司正在将大量最好的烟草种子输送去华北地区,那儿农民正在种植优质烟草,成果显著。有些地区例如潍县和山东省的其他地区现今正在变成中国生产烟叶的最出名的地方„„”云南省政府认为该省天时地利,可以引种和发展烤烟,这对于农村经济“裨益良多”。建设厅得到省政府主席的支持,极力“倡种美烟”,表现出对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当地烟叶生产的强烈愿望。

1941年初,建设厅企业局受省政府之命,筹备“云南省烟草改进所”,并于3月1日正式成立。该所负责美种烟叶的试验、栽培、育种和推广等事宜。是年,选定昆明县之长坡为育种场和试验场,富民县为推广试验区。选定品种为美国烟种金元(Go1d Do1lar)。这一年成功地试种180亩,不仅摸索一些经验,还收获烟叶1900公斤。

1942年扩大试种区,第一种植区为富民、禄劝、武定、罗次四县,共种植1026亩,建烤房70座;第二种植区为昆明、玉溪、晋宁三县,共种植1701亩,建烤房32座。这一年两个种植区共收获烤烟87285公斤,其结果也是满意的。

此后,云南烤烟逐步进入正常发展轨道,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发展到开远、宜良、布治、嵩明、寻旬、江川、易门、华宁、弥勒等地。1943年全省种植14292亩,收获450751公斤;1944年种植23594亩,收获946360公斤。1945年以后的几年内,因天灾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烤烟生产的购销出现过一些反复,但总的趋势仍是向前发展的。

云南大张旗鼓倡种美烟,取得成功并逐步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除了当时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强有力的组织管理外,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

1.选择良种,尽力保持纯度。1943年以前,金元为云南省推广的品种,种子统由长坡试验场繁育,严禁民间自行留种。1944年起又引进新的良种,经试种和比较,烟草改进所确定淘汰金元品种,而以大金元、特400号和特401号代替之。

2.给种植者发放无息贷款,解决建造烤房、购买燃料和肥料等所需资金;为鼓励开荒,还在有的地方发放垦荒无息贷款。这些贷款在烟叶上市时如数扣还。

3.选用和培训人才。首先是选拔和培训高级指导人员,包括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求为国内外大学或专门学校毕业并有丰富学识和经验者,多担任一定中高级职务;其次是培训实地工作人员,要求为农村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或初中以上毕业者,一般为技士、助理技术员等,皆赴实地指导工作;第三是地方技工的培训,由烟草改进所各分所负责,为最基层的技术人员。以上专业人员均由烟草改进所雇用。至于对农民的培训与宣传,则不拘时间、地点和形式,如利用农民在“茶馆”喝茶休息的机会,不用召集,宣传政策和讲解技术,其效果甚佳。

4.加强组织运销工作和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1942年4月,云南烟叶复烤厂和云南纸烟厂在昆明建立,为烟叶加工利用开辟了前景。同时,随着生产量的增长,云南烤烟开始销往外地。1947年以后,烟草改进所逐渐裁员和紧缩,但烤烟种植已深入扎根农村,烟农已具一定经验,生产并不受多大影响。在此期间,云南省合作事业管理处参与对烤烟生产的组织管理,尤其在贷款发放、产品收购、运销、价格和市场管理等方面起了主导作用。

1947年云南烤烟发展史上经历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当时因连年战争,中原烟区生产处于低谷,卷烟恢复生产后多感原料之不足。这一年春云南省政府颁布了奖励种植美烟的办法,全省种植面积有所增加。是年8月,云南烤烟第一次在上海露面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以致沪、汉、穗等地卷烟厂争相搜购。当时上海颐中烟草公司烟叶部致董事克特珍备忘录称:“上海市场上第一次出现了云南省生产的弗吉尼亚烤烟。从样品看来,这种烟叶品质极好,比现在中国出产的其他类似烟叶要好得多。”一些烟草公司和商人用卡车甚至飞机将云南烤烟运往上海、广州等地,上海市上甲等云南烤烟价最高时每60公斤约值黄金一两。

1948年云南烤烟生产开始出现反复。这一年种植面积扩大到28万多亩,遍布70余县,新种烟农户多缺乏经验,又遇前期旱,后期涝,烟叶产量和品质大受影响。更重要的是内战延续,交通阻滞,不少大烟厂纷纷再次停业,烟叶价格惨跌,农民手里的烟叶难以脱手,生产大受打击。在这样环境下,云南烤烟发展出现了一个低潮阶段。

(三)50年代以后,云南烤烟开始取得长足的进展。下表所列几个有代表性年份的业务统计数字反映1949至1979年30年间的发展情况。

在这30年内,总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3.9%。此间云南烤烟主要市场在省外,一般年景烟叶调出省的数量大于省内用量。

进入80年代,云南烤烟生产开创了又一个崭新的局面,产量出现一个又一个高峰,质量稳步提高。(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逐步贯彻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云南经济的振兴呈现出广阔的前景,烟草业呈现出十分活跃与繁荣的景象,成为该省的重要支柱产业,烟草税在省财政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与此同时,烤烟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项目。(2)云南卷烟工业抓住时机在全国率先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卷烟工业处于有利的形势之下,卷烟产量从1980年的89万箱发展到目前近600万箱。优质的原料为卷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反过来,卷烟产品畅销全国,又从深度和广度上为烟叶开拓了市场,各地在争购云南卷烟的同时也争购云南烤烟。实际上,卷烟工业的突飞猛进促进并带动了烤烟生产的大幅度上升。(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普及推广科学技术,推动种烟水平提高,对保证烟叶质量并赢得信誉,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至于正确的组织领导以及适宜的管理措施等等对云南烤烟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则是不言而喻的。

1982年,云南烤烟种植面积发展到138万亩,收购烟叶493万担;1985年种植300万亩,收购744万担。1988年云南烤烟生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担,收购970万担,其生产规模和产量超过了河南省而位居全国第一。在此期间,老的产烟区如曲靖、昆明、玉溪等地继续得到巩固和提高,新的产烟区也不断扩展。1991年全省种植370余万亩,预计收购量可达1050万担,将创云南烤烟生产的又一个新记录。从1980到1991年的11年间,云南烤烟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6%,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

当然,上述云南烤烟生产的发展,主要是就生产规模和产量而言。云南许多地方的烤烟质量虽有较大幅度的改善,但发展很不平衡。就云南烤烟总体质量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至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在提高烟叶质量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第三篇:云南农垦总局审计项目案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云南省审计厅于2009年2至11月,对云南省农垦总局(集团)(以下简称“农垦集团”)2006至2008年绩效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并延伸审计调查了包括6个派出农垦分局在内的35个下属单位。现将审计调查结果公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垦集团创立于1951年,是省政府直属企业单位。1996年云南省农垦总公司改组为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截至2008年末,农垦集团拥有82家独立核算企事业单位,资产总额为786723.96万元,总人口31.67万人,实有国土面积346.15万亩,支柱产业是天然橡胶,是全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茶叶是云南农垦的第二大种植业,所生产的茶叶品牌已成为云南省著名商标。

农垦集团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隶属关系和产权关系为纽带对集团内下属67户企业进行资产管理;资产总额752676.33万元,负债总额484378.17万元,所有者权益268298.16万元。2004年以农垦集团为主要投资方,出资80693.29万元注册成立了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橡胶公司”),该公司集中了农垦集团内与橡胶生产有关的优良资产。橡胶公司的红利成为农垦集团本部的主要收入来源。

二、审计评价

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云南农垦系统的深化改革始于2003年。通过改革,农垦集团与所属企业建立了以资产为主要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行使出资人职权,并形成云南农垦系统的目标管理中心、资本经营中心、财务决算中心、投资开发中心和对外经济发展中心。同时,农垦集团积极推行职工家庭承包经营机制,进行了资产整合重组,组建了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推进了国有农场内部政企分开,减少了农垦集团的社会职能,推动了云南农垦的“二次创业”。近年来,云南农垦稳步发展,资产总量、销售收入、所有者权益逐年增长,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但本次审计发现,农垦集团管理机制不灵活,权力高度集中,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些需要加以纠正和改进的问题。

三、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执行国家、省委、省政府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垦集团期货部违规从事期货经纪业务。

农垦集团期货部属农垦集团非法人资格的二级核算单位,于1997年在上海期货交易所

取得自营席位(非经纪会员),无期货经纪业务资质。截至2009年3月末,该部违规向农垦集团内部、外部的单位及自然人44户出租、出借席位进行期货交易。

2.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不到位。

农垦集团所属河口分公司新建的制胶厂厂房、仓库、生产队仓库、收胶站等占用的土地未办理土地使用权证,所属红河农垦部分变更土地使用性质未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所属临沧双江农场签订虚假合同转让土地1998平方米。

3.云南农垦系统的医疗机构移交地方不彻底。

截至2008年底,农垦系统共有115个医疗机构,至审计调查结束时只移交地方管理7所,尚余108所未移交。

(二)体制机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决策机制不灵活。审计调查发现,云南农垦在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决策机制不灵活,程序复杂,不利于解决问题。

2.体制存在漏洞,工资收入不合理。1997年以来,农垦总局、集团一直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截至2008年末,农垦集团本部有104人隶属于农垦总局机关,橡胶产业公司有16人隶属于农垦总局机关。以上人员(120人)在职时实行农垦集团的绩效工资标准,退休时却执行公务员工资待遇。

3.农垦集团本部、期货部和电子商务交易中心管理关系不顺。一是隶属关系不顺,期货部作为农垦集团本部非法人资格的二级核算单位,法人代表是农垦集团董事长,却隶属于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农垦集团的二级法人单位)管理。二是业务不顺,期货部财务经理由电子商务交易中心财务经理兼任,但该经理却不了解期货部的业务情况。

(三)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投资大,效益差,涉及金额19221.63万元。

农垦总局办公大楼(鼓楼工程)于1995年5月1日用下属等单位的集资款15370.82万元进行投资建设,至今一直处于无法使用状态,造成资产闲置;思茅农场医院投资700万元,地处闹市区,但该医院近3年仅实现收入112.52万元,年人均创收6357元,基本丧失了服务企业的功能,资产运营低效;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万头奶水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2004年开始启动,已投资236.37万元,2005至2008年累计收入仅13.87万元,投资大、效益差;红河农垦分局河口农场2004年投资480多万元建设的山腰边贸综合市场,资产闲置,投资难以收回;黎明农场投资淀粉厂,总投资1636.97万元,从1998年至2008年,累计亏损2086.92万元,2008年1月28日停产,预计资产损失1726.44万元,存在损失风险;东风分公司制胶厂投资概算5339.82万元,截至2008年末,共投入资金797.47万元。至今处于停工状态,资产闲置。

2.所属孟连农场擅自分配国有资产收益854.64万元。

2006年,普洱农垦分局部分干部及孟连农场职工根据云南省农垦总局的批准,集资入股465.33万元成立孟连复兴橡胶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至2009年3月尚未成立,一直延用原属国有经济性质的云南省国营孟连农场复兴商号(简称复兴商号)的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孟连农场将其在境外种植已开割的4000多亩国有橡胶林注入事实上不存在的公司。3年来,有关人员根据事实上不存在的孟连复兴橡胶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规定,分配国有企业复兴商号的利润854.64万元,其中:2006年分配288.61万元,2007年290.55万元,2008年275.48万元。2006年、2007年用当年实现税前利润分红,2008年分红股利直接进入成本费用。

3.境外天然橡胶资产未妥善管理,存在流失隐患。西双版纳农垦分局成立的勐腊振华商行在境外独资开发了3500亩天然橡胶林,该项资产在勐腊振华商行的账上没有反映。另外,该商行负责人已被调到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股份公司的子公司云橡投资有限公司,调走之前,农垦总局对勐腊振华商行的资产、债务等未进行认真清理,该商行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4.所属临沧农垦分局用50万元公款以分局职工个人名义入股成立公司。2009年临沧农垦分局拨出公款150万元,其中50万元是以分局职工个人名义和其他股东成立耿马古贡茶联合开发有限公司。

5.所属单位账外资金、资产911.23万元。临沧、西双版纳农垦分局等单位采取收入不入账等方式形成账外资金369.74万元;账外资产541.48万元,其中西双版纳分局接受移交资产未入账,形成账外资产61.14万元;红河农垦分局新建办公大楼未纳入固定资产核算,形成账外资产348.34万元;西双版纳国营东风农场以土地使用权评估价132万元出资,与西双版纳昆曼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合资组建东风昆曼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并持有49%股份,该项资产未在财务账中反映,形成账外资产。

6.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涉及金额1175.88万元。

弥勒东风农场等单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736.56万元;西双版纳东风分公司违规发放、使用天然橡胶良种补贴18.82万元。瑞丽农场专项资金420.5万元未专户专账核算。

7.红河农垦分局擅自用公款160万元为私人购房。

8.普洱农垦分局2006年以收取工作协调费、土地协调费等名义向下属单位违规摊派收取费用40万元。

(四)财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收入、成本费用不实27982.35万元,其中:少计收入17108.69万元,多计成本费用6010.56万元,少计成本费用4863.1万元。

2.漏缴、未缴税费357.42万元。

3.往来款4376.74万元未及时对账或清理。

2008年末,对于1995年以前潞江农场借边境贫困农场事业费等往来款项3627.89万元,农垦总局财务处长期未进行清理;西双版纳、普洱分局代农垦集团收取的管理费508.85万元长期挂账;临沧分局与勐撒农场双方往来款相差240万元。

4.资产未按规定计价核算,农垦总局(集团)资产不实。

29950.87万元。普洱兴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1宗土地未作价入账,资产不实27504.71万元;河口分公司资产不实1858.7万元;弥勒东风农场资产不实142.53万元;文山农垦联合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资产不实444.93万元。

四、审计处理情况及建议

对上述问题,省审计厅已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向省政府上报了专项审计调查报告,并向农垦总局(集团)下达了整改建议书。对农垦集团期货部违规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问题,责成期货部在进行账户清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期货交易业务,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期货交易的相关规定,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对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建议农垦总局(集团)认真清理出让的土地并按规定完善相关手续,对双江农场签订虚假合同转让土地的问题应按有关规定完善相关手续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对农垦系统的医疗机构移交地方管理不彻底的问题,建议农垦总局(集团)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全面完成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对体制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农垦总局(集团)

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步伐,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对项目投资大、效益差的问题,建议农垦总局(集团)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同时加强对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避免因决策不慎导致的国有资产损失;对孟连农场擅自分配国有资产收益854.64万元的问题,建议农垦总局(集团)对该事项进行深入调查,查清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并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妥善处理;对境外天然橡胶资产存在流失隐患的问题,建议农垦总局(集团)对振华商行的经营情况进行认真清理,并规范管理;对临沧分局用50万元公款以分局职工个人名义入股成立公司的问题,建议农垦总局责成临沧分局按国家国有资产管理规定进行资产处置,并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理;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建议农垦总局(集团)各单位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各项规定,实行专款专用、专款专户管理;农垦总局、红河农垦分局及河口分公司应追回被挪用、挤占专项资金并归还其原渠道;责成农垦总局(集团)收回违规发放、使用的18.82万元并重新安排发放;对红河分局擅自用公款160万元为私人购房的问题,建议农垦总局(集团)责成红河农垦分局追回160万元公款,对主要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对普洱分局向下属单位违规摊派收取费用40万元的问题,建议农垦总局(集团)责成普洱分局将收取的工作协调费、土地协调费全额退还下属有关单位;对收入、成本费用不实的问题,建议农垦总局(集团)责成各单位对往来账目进行清理或核对,并及时调整相关会计科目;对漏缴、未缴税费357.42万元的问题,责成各企业、事业单位及时向当地税务部门申报、补缴各项税费;对往来款4376.74万元未及时对账或清理的问题,建议农垦总局(集团)责成各单位对往来账目进行清理核对,并调整相关会计账目;对资产未按规定计价核算的问题,建议农垦总局(集团)责成下属单位应严格按照财务核算的相关规定,规范其财务核算。

对审计调查发现云南农垦多起个人涉嫌经济犯罪事项,已按相关规定移交检察机关作进一步处理;对下属单位账外资金、资产911.23万元的问题,已移交农垦总局(集团)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针对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省审计厅建议:进一步深化云南农垦内部改革,增强农垦活力;地方党委、政府进一步增强支持农垦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稳步推进农场属地化管理改革,将农垦有关产业的发展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巩固和壮大云南天然橡胶产业,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邻国的农业资源合作开发;大力发展垦区服务业,培育农垦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将农场的城镇化纳入地方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逐步改善农工的居住环境,提高农工生活水平;对特别困难的农场应给予特别的扶持政策。

五、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云南省农垦总局(集团)针对本次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了《云南省农垦总局(集团公司)贯彻落实省审计厅对农垦审计决定和对相关问题及时整改的通知》(云垦局〔2010〕24号),将农垦总局(集团公司)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及专项整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并将整改和处理结果纳入2009决算之中,未按时完成整改任务的,追

究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责任,并对每个具体问题专设督办人进行督办。临沧农垦分局根据审计建议,及时下发了《临沧市农垦分局关于切实加强农垦企业经营管理的若干规定》(临垦局发〔2009〕39号)、《财务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对农垦集团期货部违规从事期货经纪业务的问题,期货部已进行了账户清理,及时出台了《期货部工作岗位职责(暂行)》(云垦商务〔2009〕11号)等8个管理制度。对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农垦总局(集团)正在认真清理出让的土地并按规定完善各项相关手续,双江农场已按规定向上级部门申报,完善相关手续。对农垦系统的医疗机构移交地方管理不彻底的问题,农垦总局(集团)表示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全面完成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对机制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垦总局(集团)将结合“二次创业”,积极改革管理体制,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步伐;对项目投资大、效益差的问题,农垦总局(集团)正积极与有关单位协商,争取妥善处理鼓楼工程的闲置问题,农垦总局(集团)及其下属有关单位表示要以此为教训,今后要加强对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避免因投资、决策不慎导致的国有资产损失;对孟连农场擅自分配国有资产收益854.64万元的问题,农垦总局(集团)表示要对该事项进行深入调查,查清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并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妥当处理;对境外天然橡胶资产未妥善管理,存在流失隐患的问题,农垦总局(集团)正对振华商行的经营情况进行认真清理,并规范其管理;对临沧农垦分局用50万元公款以分局职工个人名义入股成立公司的问题,临沧农垦分局已按国家国有资产管理规定进行资产处置,注销了耿马古贡茶联合开发有限公司并清理收回了用公款以分局职工个人名义入股的全部款项;对下属单位账外资金、资产911.23万元的问题,农垦总局(集团)正在根据资产的产权调增相应的资产,调整相关账目,其中,临沧农垦分局已将账外核算“小金库”的收入310.73万元,支出309.64万元和余额1.09万元纳入临沧分公司的企业账内进行核算,分局行政主要领导主动向集团公司党委检查错误,总局(集团)责成分局主要领导就“小金库”问题在分局机关支部大会上作检查,并将检查情况报集团公司纪委备案;对西双版纳农垦分局和云南橡胶股份公司东风分公司设立账外资金的问题也分别作了处理决定,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理,版纳东风农场已将账外资产调入农场财务统一进行核算,其他需要调整的账目,各相关单位正在进行纠正、处理;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农垦总局(集团)已要求各单位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各项规定,实行专款专用、专户管理,要求各单位追回被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并归还其原渠道;对红河分局擅自用公款160万元为私人购房的问题,红河农垦分局已进行了处理并追回160万元公款;对普洱分局向下属单位违规摊派收取费用40万元的问题,农垦总局(集团)已责成普洱分局将收取的工作协调费、土地协调费全额退还下属有关单位;对收入、成本费用不实的问题,农垦总局(集团)责成各单位对往来账目进行认真清理或核对,并及时调整相关会计科目;对漏缴、未缴税费357.42万元的问题,农垦各企业、事业单位正积极向当地税务部门申报、补缴各项税费,其中,临沧分局已到税务机关补缴了个人所得税;对往来款4376.74万元未及时对账或清理的问题,农垦总局(集团)已责成以上各单位应对往来账目进行清理或核对,并调整相关会计账目,其中,临沧农垦分局已将分局列支给勐撒农场的240万元作为借款处理,调增了对勐撒农场的应收款项;

对资产未按规定计价核算的问题,农垦总局(集团)已责成相关单位严格按照财务核算的相关规定,调整会计科目,规范其财务核算。(云南省审计厅供稿)

第四篇:云南农垦深化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云南省农垦深化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国研专稿]体制融入地方 管理融入社会 经济融入市场 ——云南省农垦深化体制改革调研报告 2012-03-16

内容摘要:2009年以来,云南省农垦坚持“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改革方向,开展了以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落实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仍然面临养老保险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建设负债较高,一线职工社会保障欠费、退保问题突出,农垦长期形成的特色产业优势保持难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中央、地方和农垦合力加以解决。

关键词:云南省农垦,体制改革

云南省农垦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以天然橡胶为主要产业的特大型国有农业企业集团,建有我国最好的天然橡胶基地,也为保持边疆稳定,促进生产发展,繁荣区域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云南省农垦生产天然橡胶11.1万吨,占云南省总产量的1/3,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6,有效保障了橡胶这个国防和工业建设重要战略物资的供给。但由于长期处于特殊政治、经济、社会体制下,导致云南省农垦形成了“非政非企,非城非乡、非农非工”的形态,与地方经济社会“两张皮”。近年来,云南省农垦更是呈现出一线职工劳动强度大、收入低、负担重,职工与管理层收入差距大、干群矛盾加深,农垦企业负担重、负债率高、亏损面大,下岗、待业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情绪等问题。2009年底,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维护垦区稳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19号文件”),在属地管理、产权到场、承包到户,创新管理机制、激活经营机制,调整利益分配、理顺劳动关系,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为了解云南省农垦改革发展情况,近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赴云南省开展调研,深入保山、德宏、西双版纳等州(市),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农垦和农场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与一线管理干部、职工深入交流,现将云南省农垦改革主要举措、初步成效和经验报告如下:

一、云南省农垦体制改革背景

云南省农垦建于1951年,垦区涉及西双版纳、红河、临沧、普洱、德宏、文山和保山7个州市28个县(市、区),约32万人,39个农场和18个橡胶分公司,经营国有土地346.2万亩,其中橡胶209万亩、茶园6.8万亩、果园近10万亩,企事业单位共70个、在岗职工9.4万人。历经60年的发展,云南省农垦已经成为集农、工、商、贸、旅为一体的特大型国有农业企业集团。近年来,由于内外问题交织,垦区发展滞后,农场由过去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者,沦为落后者。过去,当地农民视农场为“乐土”,做梦都想成为农场人;现在,当地农民视农场为“受穷受难之地”,害怕成为农场人。其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线职工劳动强度大、收入低、负担重

一是劳动强度大。云南省农垦在前几年实行“减员增效”之后,大量一线职工下岗,职工承包任务加重。2010年,农垦人均管理和经营土地、胶园、茶园、蔗园超过40亩,远高于云南省农村劳动力人均耕作4亩多的水平。垦区胶工人均管理橡胶树由过去的300棵增加到900棵,胶工因为超负荷劳动、疾病缠身,早衰早亡的情况突出。

二是收入低。2009年农垦职工平均工资只有9697元,不到云南省社会平均工资(26992元)的40%,比较贫困的农场职工收入更低。西双版纳大渡岗农场茶叶从业人员2852人,人均茶园5.3亩,纯收入仅有7000元左右。特别是种植水稻、水果、甘蔗、咖啡的农业工人(不具备农垦企业、农场职工身份的从业人员,以下简称农工)收入更低,年均工资只有5000元左右。实际上,前几年的“减员增效”后,原有的“一人一岗”,变为“一户一岗”,部分职工的工资就是整个家庭的收入,职工收入过低,家庭长期处于贫困之中。

三是负担重。职工承包土地的总收入上缴给农场比例较高,部分垦区胶工需要缴纳总收入的65%~70%。并且,农垦职工每年要把大部分纯收入用于缴纳社会保险和社会管理费用。农垦职工以云南省上一年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缴纳社会保险,年均社保缴费超过3000元,再加上其他管理费用,职工负担沉重。

(二)管理层与一线职工收入、待遇差距大,干群矛盾深

一方面,农垦管理层员工收入远超过一线职工收入。云南省农垦在岗职工9.4万人左右,其中生产队以上管理人员就有10071人。根据2008年年底调查数据,管理层员工与一线职工的收入相对差距在5倍左右。2008年,大渡岗农场下属茶厂党委书记的岗位工资为4.5万元(不含效益工资),而茶工年收入仅有7100元,两者相差6.4倍。在某些农场,产量达不到平均水平的职工,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

另一方面,管理层与普通一线职工社会保障待遇差别很大。农场、企业管理层一直按照缴费基数的28%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个人只承担8%;而一线职工只能按照缴费基数的18%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个人全部承担;一线职工怨言很多。

(三)农垦企业负担重、负债率高、亏损面大

农垦经营农业产业,自然灾害频繁、风险大、效益低。多年以来,企业社会负担沉重,农垦企业承担着医院、道路、饮水基础设施建设,承担廉租房建设、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承担在职职工、离退休职工的社会管理服务等职能,2009年,农垦社会负担达3.88亿元。农垦企业负债率高,平均负债率高达95%,潞江农场负债率更高达273%。农垦企业亏损面大,39个企业亏损面在45%以上,而原因之一就是农垦管理机构人员臃肿,每年管理费用高达8.7亿元,管理费用居高不下。

(四)垦区矛盾纠纷突出、维稳任务繁重

农垦系统各个利益群体诉求强烈,各种矛盾交织积累,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防不胜防,这些矛盾单靠农垦系统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解决。利益诉求的主体主要是在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待业、下岗、失业人员。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工资待遇、收入分配、住房改善等方面。垦区已经成为云南省维稳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热点。

云南省农垦共有下岗、退职等解除劳动合同人员2.6万人,这部分人有各种利益诉求,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情绪,已经成为影响垦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2009年的“1·20事件”[①2009年,云南西双版纳垦景洪农场415名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在非法组织“退休人员维权会”的策划下,为解决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独生子女费等问题,酿成的集体上访事件,事件一度蔓延至西双版纳垦区,后在地方政府的及时、有效、正确处理下得以平息。]后,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地方政府维持边疆地区社会稳定压力的逐渐增大。

(五)垦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由于体制没有融入地方,农垦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游离于云南省统一规划和建设之外,享受不到各种惠农政策,民生欠账较多,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

一是垦区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薄弱,群众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突出。黎明农场2万多亩肥沃的农田缺乏灌溉设施,靠天吃饭;临沧垦区5个农场1.3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占垦区总人口的42%,4座小

(二)型病险水库威胁着职工生命和财产安全;西双版纳垦区电网尚未纳入农网改造,部分居民点没有通电等。部分垦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当地农村,严重影响了农垦职工的生产生活。

二是垦区职工住房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差。农垦管区现有住户11万多户,人均居住面积仅有17平方米,职工住房窄、旧、简、危现象普遍,与当地农村差距较大,呈现出“棚区就是农垦的,新楼房就是当地老百姓的”景象。当地农场在解决低收入人口危房改造问题方面面临较大困难,大渡岗农场2010年危房改造任务900户,由于国家贷款政策收紧,职工筹资困难,建筑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等原因,危房改造工作举步维艰,仅开工300户。

二、云南省农垦改革主要举措

根据云南省“19号文件”精神,云南省农垦在保持农场国有土地性质不变、企业职工身份不变“两个不变”的前提下,深入推进以创新农垦管理体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落实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力求从体制、机制上消除产生矛盾和问题的根源,主要举措有:

(一)农垦属地化管理

一是云南省农垦总局属地化管理。目前,云南省农垦总局和云南省农垦集团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过渡性管理体制。改制之后,云南省农垦集团公司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管。

二是农垦分局属地化管理。云南省农垦总局直属的农垦分局转变为当地市(州)政府直属的农垦局,职能转变为贯彻落实地方政府有关农垦工作的方针政策,衔接省厅局部署的有关农垦工作,协调市(州)政府相关部门服务垦区经济社会发展,指导各农场相关业务工作等。

三是人员、资产属地化管理。云南省编委核实的各州市县行政事业编制2894名,大部分用于农场、分场两级机关工作人员参公参事。省农垦总局管理的39个农场,42个县处级单位264名处级干部移交属地,由所在州市或县(市、区)对农场干部和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目前,普洱市、文山州已完成参公参事人员上岗工作;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已完成参公参事招录招聘考试工作;保山市对原农场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考察考核和任命工作;红河州完成了农场机关管理人员的档案和相关信息的核对工作。

(二)农垦集团大部分资产下划到农场及企业

农垦集团公司原有全资及控股企业76家,拥有总资产94.6亿元,总负债58.8亿元,所有者权益35.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2%。农垦集团根据《公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机制创新、市场运作、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的原则开展重组工作。建立健全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目前,保留在集团公司经营的企业有21家,资产总额为27.7亿元,负债总额11.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3.4亿元),所有者权益16.3亿元。

按照“19号文件”要求,农垦系统各个单位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对下划单位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情况进行了全面清查。目前,共完成下划移交单位53家,下划农场及企业资产总额55.6亿元,负债43.6亿元,所有者权益12亿元。除临沧市的孟定农场和红河州的弥勒东风农场外,所有的农场和州市工商企业(含农垦分局)已完成资产下划工作。

(三)推行家庭承包经营,收益大头归职工

改制之后,农场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履行以所辖国有土地为核心的国有资产和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农场80%以上基本农田承包给农工经营,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不变,对于农工承包经营的基本农田,农场不再收取承包费。农场橡胶、茶叶、水果等长期作物和粮食等短期作物,本着收益大头归职工的原则,实行家庭承包。

一是推行普遍家庭承包。农垦坚持整体推进和分类指导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坚持“一场一策”,“一队一策”推进家庭承包。在云南部分地区,国有土地承包范围不仅包括职工,还包括生产队干部、农场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在农场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农工等。在云南省7个州(市)垦区中,西双版纳农垦实行全员承包,户籍在农场、年满18周岁的人员均可参加承包。德宏、红河、普洱、文山、临沧等垦区采取大稳定、小调整,统筹兼顾的办法,在原有基础上稳定、完善职工家庭承包制度。

二是收益大头归职工。农场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大幅度降低职工上缴比例,家庭承包橡胶林销售总收入上交比例由60%降低到35%~45%,其他经济作物上缴比例降低到20%左右。

(四)彻底剥离社会职能

过去几年,云南省农垦已经基本完成了中小学校、公安,后勤服务等机构的移交工作。在深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农垦主要是剥离医疗机构,当前,农垦已经把124所农垦医疗机构、人员移交属地到县(市、区)管理。

农垦系统医疗机构以及2008年底前的在职人员都整体移交地方管理,取消农垦封闭运行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11年1月起,农场企业8.5万名在职职工和5.9万名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账户系统由地方社保机构管理。农垦医疗机构移交地方前,负债由农垦集团解决;移交后,所需人员经费由各市县财政承担。属地政府接收农垦医疗机构,所需经费按照政府办乡(镇)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补助标准给予补助,前3年过渡期由省财政全额核拨,后3年扶持期采取70%、40%、10%逐年递减的方式给予补助。

三、云南省农垦体制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职工、农工负担减轻、收入提高

云南省农垦落实农场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进家庭承包经营机制改革,初步消除了制约垦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减轻了职工、农工负担,提高了收入,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是职工、农工负担减轻。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严格控制家庭承包经营的缴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减轻了职工、农工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改革之前,承包橡胶林的职工需上缴收入总额的70%左右给农场,改革之后,上缴比例大幅度下降到40%左右。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橡胶农场及胶林承包经营的,农工家庭所得比例建议在51%~70%之间,尽最大努力提高农工家庭承包经营的所得比例。”承包茶叶、水稻、水果、甘蔗、咖啡的职工、农工家庭所得比例更高,大渡岗农场承包茶园的职工,不需上缴收入,农工则只需上缴20%给农场管委会。

二是职工、农工收入快速增长。根据云南省农垦总局提供的数据,2010年农垦职工人均收入增长较快,达到13201元,比上年增加2694元,增长25.6%,农工人均收入达到12989元,比上年增加2569元,增长24.7%。

(二)逐步化解深层次矛盾,边疆社会进一步稳定

云南省农垦深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凸显出来,农垦通过推进普遍家庭承包、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高维稳能力等措施消除隐患、解决问题,边疆社会进一步稳定。

一是妥善解决了农垦待业、下岗人员的劳动就业问题。改革之前,农垦待业、下岗人员较多,垦区就业压力很大。据统计,云南省农垦系统有近2万待业人员,黎明农场未就业青年就有2500多人,占农场总人口的15%;临沧农垦管区内待业、失业人员5000多人,占垦区总人口的16%。这些人员缺乏职业技能,没有劳动岗位,生活将越来越困难,势必成为影响垦区稳定的重要因素。部分垦区通过推行普遍家庭承包,把农垦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在农场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农工、临时工家庭纳入到承包人范畴;西双版纳垦区把户籍在农场、年满18周岁的人员全部纳入承包人范畴;有效解决了这部分人的就业与生活问题。

二是妥善解决农垦系统劳动关系、社会保障遗留问题。改革过程中,农垦对原有职工劳动关系进行清理,分类落实相关政策,依法办理劳动合同的续签、变更、终止等手续,完善了职工档案管理。中央、地方财政、农垦三方分担了农垦退休人员医疗保障补缴费用4.3亿元,解决了部分社会保障遗留问题,消除了不稳定因素。

三是解决了农场发展时期带地进场、征地等历史遗留问题。各个垦区在制定家庭承包经营方案的过程中,广泛征求各个群体的意见,兼顾各个利益群体的诉求,将历史遗留问题分类划分,逐一梳理,统一解决,推动改革顺利进行。大渡岗农场的盘江橡胶作业区在组建时,旧衙门、顺安两个寨子9户47人带地进场,现在提出解决征地补偿、安排就业岗位、给予困难补助等要求,当地农场在改革过程中予以统一解决。

四是通过建立属地管理责任制、群防群治体系等,地方政府提高了群体性事件的预警能力和处置能力;通过完善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地方政府增强了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能力;改革过程中,当地公安机关开展基层“大走访”活动,进一步做好不稳定人员的情绪控制和疏导工作,使之成为农垦改革发展的动力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三)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农垦通过属地化管理,撤销农垦分局,人员和资产整体划归所在州(市);农垦集团公司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落实农场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放活了职工、农工家庭经营自主权,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

一是农垦集团公司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农垦集团按照市场规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一般要求进行改组之后,进一步理顺股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以加工、销售和研发为重点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改制之后,国有资本从非主导产业和其他中小企业中退出,通过重组国有优质资产、优势资源,积极培育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建设天然橡胶等具有规模和产业优势、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集团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是落实农场生产经营自主权。农场改革过程中,农垦集团将大部分产权下划到农场,农场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切实履行国有工商企业出资人的职责,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履行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农场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充分体现统分结合的要求,发挥农场统一服务功能,放活职工、农工家庭经营自主权,提高了职工、农工收入。

(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促进农垦融入地方经济

云南省把垦区的道路、水利、饮水、棚户、电网改造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全省统一规划中。云南省要求有关部门把垦区道路建设纳入全省畅通工程;把垦区纳入全省中低产田改造以及“五小水利工程”实施范围;把垦区职工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纳入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计划;把垦区棚户区改造纳入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把垦区电网改造与建设纳入全省电网改造工程。

改革后,西双版纳州把农场建设纳入全州“十二五”规划,并提出力争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1200公里道路建设、4.5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基本解决垦区9.58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13192户危房改造及廉租房建设、6个电源点改造、30个电网改造等工程任务;将垦区503个生产队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建设和队容队貌整治纳入全州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地方政府对垦区相关投资项目给予倾斜,实行单独列报、切块下达,力争在短期内实现垦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改善。

四、云南省农垦改革的成本分析

(一)地方财政承担农垦人事制度改革成本

从2010年开始,云南省财政每年将支付1.8亿元推进农垦人事制度改革。

云南省财政统一拨付农场、分场两级机关2894名参公参事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合计约8000万元/年,包括工资7756万元/年,办公经费221万元/年。其中,西双版纳农垦参公人员共510名,工资总额916.7万元/年,参事人员共730名,工资总额1177.4万元/年。

云南省财政拨付农垦近4000个生产队干部(分属1080个生产队)的补助总额近3000万元/年。云南省参照村干部补助方式对农垦生产队干部给予补助,边境县每人补助600元/月,合计7200元/年;非边境县每人补助500元/月,合计6000元/年。其中,补助西双版纳州农垦生产队干部约2219.2万元/年。

云南省财政对各州县参公参事人员以外的农垦管理人员拨付补贴。核实需补贴786人,每人补贴700元/月、8400元/年,总额为660万元/年。其中,补贴西双版纳州参公参事人员以外的农垦管理人员共计359.9万元/年。

另外,农垦医疗机构属地化管理之后,由云南省财政对3500名医疗工作人员进行补助,人均补助2万元/年,从移交开始,前3年由云南省财政全额承担,总额为7000万元/年,后3年分别按照70%、40%、10%给予补助。初步核算,加上其他配套经费,云南省财政为人事改革每年要支付1.8亿元。

(二)中央、地方、农垦分别承担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成本

按照农垦系统5.7万退休人员,人均7484元计算,农垦退休人员医疗保障补缴费用共计4.3亿元。按中央财政53.2%,云南省、市(州)财政各10%,农垦26.8%的比例分摊。除此之外,云南省地方财政还要承担离休干部医疗经费减免的成本。

一是中央财政承担解决农垦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的大部分成本。4.3亿元补缴费用中,中央财政承担53.2%,约2.3亿元。

二是地方财政承担解决农垦退休人员、离休干部医疗保障问题的部分成本。第一是解决农垦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云南省、市(州)财政各承担4.3亿元总费用的10%,共计8500万元。第二是地方政府把离休干部医疗保障纳入属地统筹管理,离休干部医疗经费减免共计1000万元/年。

三是农垦承担解决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的部分成本。在农垦退休人员医疗保障补缴费用4.3亿元中,农垦集团公司分摊26.8%,承担1.2亿元,但目前农垦集团公司只支付了一半,仍欠费6000万元。

(三)地方政府、农垦共同承担改革过程中维护社会稳定的成本

云南省财政一次性补助7000万元,用于支持农垦系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地方政府在西双版纳州农垦“1·20”事件中分担40%的费用,约4397万元;并且,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各种措施,维护垦区社会稳定。比如,西双版纳州要求各县、市,州公安局机关开展基层“大走访”活动,进队入户,与垦区群众一起吃、一起劳动。了解和倾听群众的愿望呼声,做好群众特别是不稳定人员的情绪控制和疏导工作,引导群众走正常的上访渠道。

农垦系统主要是承担了改革过程中解决突发事件的部分费用。西双版纳州农垦在“1·20”事件分担60%的费用,约6596万元。

五、深化农垦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建议

云南省农垦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产生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面临养老保险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建设负债较高,一线职工社会保障欠费、退保问题突出,临时工社保覆盖面很低,农垦长期形成的特色产业优势保持难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中央、地方和农垦合力加以解决。

(一)养老保险历史欠账多,需要财政支持解决

一线职工养老保险欠费3.7亿难解决。2004年以来,云南省允许农垦系统从特殊情况出发,根据不同产业确定不同的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对从事第一产业的职工,统一按照云南省城镇个体劳动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18%的比例执行,导致农垦企业2004~2008年连续5年差欠养老保险费10%,共计3.7亿元。其中,西双版纳州农垦系统养老保险欠费达到2.1亿元,在西双版纳12个农场中,欠费最高的东风农场差欠4405.5万元。

养老保险欠费导致一线职工应退休但未能退休(所谓“应退未退”)问题,亟待解决。近年来,云南省社保部门要求农垦按“补一退一”的原则进行处理,即:农垦系统当年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必须先把历年养老保险欠费补齐方可办理退休手续。农垦企业困难,负担较重,致使一部分农垦职工不能正常办理退休手续,导致了“应退未退”问题。部分职工到70岁仍不能正常办理退休手续,有些职工直到去世也未能正常退休并领取养老金,“应退未退”问题已经成为当地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目前,农垦每年有2800名职工达到退休年龄,按要求需要补缴2000多万元,相关部门才能给予办理退休手续。

农垦积弱已久,民生欠账很多,解决农垦一线职工社会保障历史遗留问题,事关农垦系统改革、发展和稳定全局。中央、云南省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协助云南农垦集团公司妥善解决由于体制和历史原因而产生的社会保障历史欠账问题,协助解决农垦职工家庭抚恤金、丧葬费、养老补助等问题,尽快将农垦一线职工全部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化解民生欠账,促进垦区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负债较高,应分类予以化解

长期以来,农垦由于体制上的特殊性享受不到中央许多惠农政策,农垦农场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但也有较高的负债。截至2011年6月,西双版纳州12个农场通过向国家申请补助和农场自筹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累计投入16.6亿元,目前仍负债4985.8万元。其中投入与欠付较多的为:景洪农场累计投入4.9亿元,欠付1471万元,东风农场累计投入3.6亿元,欠付1436万元。推行普遍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各个农场将这些负债列入家庭承包费收取项目,最终还是要依靠职工、农工承包家庭来偿付。

区别对待基础设施建设负债,分类进行处理,是切实减轻农场和一线职工家庭负担、提高职工收入的关键环节。对于农场形成的公益性、政策性基础设施建设历史负债,财政、金融部门要认真研究,妥善处理,减轻改革后农场的历史负担。对于生产经营性历史负债,农场要本着切实减轻承包户负担的原则,清楚界定负债,认真进行协商,划定承包户的债务承担期限、数量,明确收取标准、形式,彻底加以解决。

(三)一线职工社会保障欠费、退保问题突出,临时工社保覆盖面很低,需全面纳入属地化管理

一线职工今后的社会保障是难题。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垦职工身份不变。职工个人养老、医疗保险等缴费比例合计为30%左右,按2010年云南平均工资2515元/月的60%的基数计算,人均缴纳养老、医疗等保险费用超过5000元/年。今后一是部分职工、农工将不会缴费,自动退保。近年来,因缴费基数过高,停保、退保的职工达15819人;二是部分职工、农工将缴不起。承包茶叶、水稻、水果、甘蔗、咖啡的一线职工收入不高,大渡岗农场承包茶园的职工年收入不到5000元,无法缴纳社会保险。这部分人员达到退休年龄而没有养老保障,必将成为社会隐患。

并且,农垦职工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率较低。截至2010年底,垦区职工参加当地失业保险的只有4.1万人,参保率只有57%;参加当地工伤保险的4万人,参保率只有56.9%;参加当地生育保险的4万人,参保率只有56.3%。长期以来,农垦企业经济困难,职工负担很重,欠费、退保问题突出。临时工社会保障问题难以解决。据统计,云南省农垦尚有31229名临时工,农垦没有与这3万多名临时工签订劳动合同,更没有为其建立起社会保障。西双版纳大渡岗农场总人口10286人,农工6901人,其中长期在农场工作,但是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临时工就有3620人。推行家庭承包后,这部分临时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收入很低,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难以解决。并且,年老临时工的社会保障也是个难题,目前,垦区31229名临时工中,需发放年老生活补助的超过2000人,每年需要资金540万元以上。

妥善解决养老、医疗等保障问题,必须将职工、农工(包括部分临时工)、退休职工、年老农工等群体的社会保险纳入属地管理,总体费用由中央及地方财政、农垦集团利润、农垦系统资产租赁出让收入、以及承包家庭上缴收入共同承担。一是将农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全面纳入属地管理;二是将农工以及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临时工等全部纳入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畴;三是将具有农垦职工身份的待业、下岗、失业人员等全部纳入当地城镇低保范畴;四是将年老农工,包括年老临时工等人员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畴;妥善解决他们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

(四)农垦长期形成的特色产业优势保持难,亟待加强行业服务、指导和管理

一是行业管理有待规范。云南省农垦橡胶加工存在工厂多、设备工艺落后、管理粗放、加工能力不高等问题。比如,西双版纳州是云南省的橡胶主产区,年生产加工干胶23.9万吨,其中农垦超过10万吨,然而,整个西双版纳州有加工企业57家,年均企业加工能力只有4200吨。二是农垦改制之后组建的新公司与种植基地农户(职工)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农垦系统的生产、加工、经销企业尚未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加工、品牌和营销方面的优势,还存在与种植农户争利的状况。三是农垦长期形成的农业装备优势、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优势,以及队伍素质优势、先进农业技术优势和现代农业组织管理等优势难以发挥出来。改革之后,国有土地承包到户、经营核算到户、经营盈亏到户,承包家庭很难做到技术措施、质量标准、病虫害防治、林木更新“四统一”,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尚未建立起来。四是农垦特色产业优势难以保持。改革之后,农垦橡胶、茶叶、热带水果、咖啡等特色优势产业,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分包给了职工、农工家庭。如何保持这些优势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如何加强科技推广、良种繁育、品种优化、产业布局等,是下一步农垦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改革完成之后,云南省农垦总局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组建为云南省农垦集团,各州市农垦分局改制为州市政府直属的农垦局。随着农垦体制改革的深入,地方农垦应如何与农业部农垦局对接,也是地方颇为关注的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行业技术指导和社会化服务工作,推进橡胶、茶叶、热带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在种植环节,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保护农户合理利益。在加工环节,要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向市场提供科技含量、附加值较高的中、高端产品。依托特色农产品基地,建立一批市场型、科技型和效益型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社会化服务环节,要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科技推广队伍,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水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云南省‘三农’发展政策”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张玉台

韩俊

何宇鹏

来有为 秦中春 张云华

樊雪志 伍振军

执笔:韩俊 伍振军

第五篇:云南农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报第二期

云南农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简 报

第二期

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3月31日

云南农垦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

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和省国资委的安排,集团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今年3月开始到8月下旬结束。3月26日,集团公司召开了云南农垦集团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省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检查组第十组副组长及成员、集团公司领导、集团公司在昆各单位领导、各分局主要领导和集团公司、产业公司机关全体人员共200多人参加了动员大会。

动员大会上,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焰平同志作了题为•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扎实抓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动员报告。他从深刻认识在云南农垦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意义、切实做好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的工作、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农垦科

解决13万多职工家属子女就业压力大等问题。五是着力提高现代农业水平。重点解决现有农业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要求差距较大的矛盾,逐步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杨书记要求垦区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要明确领导责任,着力实践创新,搞好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活动氛围,坚持统筹兼顾,确保整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顺利推进、真正取得实效。他强调,农垦各单位党组织,要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好学习实践活动,关键在领导、责任在班子。必须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关系全局和长远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日程,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部署、精心组织、把深入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把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贯穿始终,坚持进度服从质量,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省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检查组第十组副组长魏民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魏民认为集团公司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准备工作比较充分,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并代表省委指导组就搞好学习实践活动提出了三点意见:一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牢牢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正确方向;二要把握重点、突出特色,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企业

下载云南农垦发展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农垦发展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盘锦农垦(范文)

    盘锦农垦2011年上半年工作情况 农垦职工危房改造工程是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盘锦农垦工作的重中之重,盘锦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盘锦市农垦职......

    农垦赞歌

    青春不死,奋斗不息 青春是什么 有的人说青春是操场上肆意挥洒的汗水,是学校的朗朗书声,是幽静小道上的牵手,是面对生活的热情洋溢,是面对困难的不屈不饶,面对诱惑时的轻易沦陷„每......

    农垦工作总结

    2008 年,我市农垦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景德镇市农垦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广大农垦职工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紧紧围绕省委、......

    材料发展史

    材料的历史同人类社会发展史同样悠久。历史上,材料被视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历史学家曾把材料及其器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高分子材料时......

    农垦工作总结五篇范文

    农垦工作总结 农垦工作总结 ,我市农垦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景德镇市农垦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广大农垦职工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

    农垦农场演讲稿

    不能放下的旗帜 世界上有三块最宝贵的黑土地,一块在美国的北部,一块在加拿大的南部,另一块就是中国东北部的三江平原,人称“北大荒”。这简简单单三个字,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拓荒......

    电子商务发展史

    电子商务发展史 一、电子商务营销的兴起 电子商务营销是指商务流程电子化的一种营销活动。在Internet网上进行的电子商务营销活动包括网上的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和......

    中国共产党发展史(★)

    中国共产党发展史 生:老师,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样发展壮大的呀? 师:孩子们,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91周年的生日,回顾党的光辉历程,从嘉兴红船的希望之光到天安门城楼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