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3 18:2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球通史》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第一篇:《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

——读《全球通史》有感这本书我从小学毕业就开始看了。虽然没有小说来的刺激,但其中的情节,以及诸多的引用文献,还是给这本书增添了不少趣味。一开始,我的初衷不过是为了是平时的生活更加充实,但后来我发现,《全球通史》带给我的收获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第二篇: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于 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拉荷尼亚去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二.内容概要

第一编主要讲述史前人类,从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种族的出现以及农业的出现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向读者大致勾画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指出了当今种族分布的根源。作者尤其高度评价了农业出现对人类的影响: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1](p23)由于史前离当今时间相去甚远,众多问题皆无定论,作者对众多问题并未妄下结论,而是尽量顾及多种观点,让读者自己裁决。

随着农业的产生,文明也随之而生。在第二编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汤因比)以文明为单位研究世界历史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首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总述。接着分别对各个文明(包括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国文明)进行说明,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论述得相对详细,而对印度、中国文明的很多问题则未作说明。例如,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说明,分期也相对明确,而对印度和中国文明的形成几未提及,分期也甚为模糊。这大概与作者的知识构成有关吧。令笔者困惑的是,作者对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文明仅是简要带过,而不曾给予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初文明足够重视,这一困惑时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在接着的第三编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世纪欧亚大陆的文明作了阐述。包括伊斯兰教的兴起,突厥和蒙古人的征服,传统的拜占廷文明以及儒家文明。作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只有

()西方完成了向近代思潮的重大转变。”[1]p236而其他文明要么被征服,要么因为封闭而趋于

停滞。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具有深远的意义——欧亚大陆联系的紧密以及中国技术发明的大批西传,促进了欧洲新文明的形成。在谈及儒家文明时,作者认为中国在6世纪到16世纪的这1000年中,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正是由于稳定

()而使中国趋于保守,最后被西方势不可挡的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1]p253深受儒家文化

影响的日本同样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在19世纪面对西方的入侵时,日本之所以能够做出比中国积极、有创造性地反应,是因为日本没有形成像中国那样强大的帝国结构。不过这只是原因之一,作者没有就此问题进行个更深入地分析。

在以往的世界史著作中,对地理大发现以前的美洲和澳洲以及非洲都鲜有描述。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在本书第四编中专门给读者展示了地理大发现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的历史。斯氏认为一部世界通史应该包括全人类的历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不仅如此,作者还高度评价了非洲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和美洲人为全人类培养的大量农作物。第五编中作者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研究世界史应从公元1500年开始?为什么偏()偏是西方人在16世纪的巨大发现和惊人探索中起了主要作用?[1]p344第一个问题斯氏并没

有给出正面的回答,甚至在读完他的书后仍然不知道答案所在,作者称在第18章已做出回答,但笔者实不知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上述问题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第二个问题倒是回答得简单明了:中东和中国的高度发达和富足使得他们自鸣得意、自我满足,以至没有适应变化的世界;而与此同时西欧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与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现代文明,从而开始了所谓现代化的进程,并决定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这一编是本书的过渡环节,现代文明的出现,预示着西方崛起时代的到来。西方的崛起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势必伴随扩张而来。在第六编中,作者论述了西方崛起时的扩张,分为伊比利亚阶段,荷、法、英阶段以及俄国在亚洲的扩张。斯氏认为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是传播宗教,而后,控制香料路线就成了扩张的首要目的,而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则是他们在经济上对西北欧的长期依赖。这也就导致了荷兰、法国、英国后来居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与此同时,俄罗斯人则在大陆上进行横贯亚欧大陆扩张,并最终造就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这些扩张,使全球统一性开始了。第七编作者论述是西方具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公元1763-1914)。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洲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及政治革命,不但论述了各革命的原因、历程,而且对其意义和影响作了详细地分析。以工业革命为例,作者不仅考虑到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财富的增长,新的消费观念和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等),也认识到对欧洲世界的深远影响,促进了美洲、澳洲的欧化。作者的视角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西方,斯氏对这一时期的非西方社会(包括俄国、中东、印度、中国和日本、非洲等)也给予了足够关注。本编最后,作者通过对比,令人信服的接受了这一时期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的优势。随着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张、渗透和传播,全球统一性进一步得到巩固。在最后一编中,作者讨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西方诸帝国的终结以及冷战及其后果。斯氏在写这本书时力图跳出“西方中心论”的束缚,然而他在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仅对欧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作了描述,而对有重大意义的中国战场只字不提,只在谈论二战的影响时轻描一句:中国伤亡1500万人。这恐怕使中国读者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也与他试图跳出“西方中心论”这一框架相矛盾。不过作者认为在冷战问题上美国应负主要责任,杜鲁门是冷战的始作俑者。另外一点让笔者感到新鲜的是,作者将二战后的科技革命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与我们将这一革命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传统看法不同,不知作者是出于何种考虑。在笔者看来,以电力广泛的应用为标志的科技革命的影响大大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也不亚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于今日人们。最后,作者既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对人类的未来表现出担忧。

三.读后感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从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虚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灾难中。开始从历史中寻求原因,由此树立其思考和改变现实的历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种文化装饰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从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着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间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性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必须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

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类型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己决定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篇二:《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本《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讲述史前人类,从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种族的出现以及农业的出现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向读者大致勾画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指出了当今种族分布的根源。作者尤其高度评价了农业出现对人类的影响: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由于史前离当今时间相去甚远,众多问题皆无定论,作者对众多问题并未妄下结论,而是尽量顾及多种观点,让读者自己裁决。随着农业的产生,文明也随之而生。在第二章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汤因比)以文明为单位研究世界历史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首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总述。接着分别对各个文明(包括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国文明)进行说明,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论述得相对详细,而对印度、中国文明的很多问题则未作说明。例如,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说明,分期也相对明确,而对印度和中国文明的形成几未提及,分期也甚为模糊。这大概与作者的知识构成有关吧。令笔者困惑的是,作者对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文明仅是简要带过,而不曾给予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初文明足够重视,这一困惑时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在接着的第三章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世纪欧亚大陆的文明作了阐述。包括伊斯兰教的兴起,突厥和蒙古人的征服,传统的拜占廷文明以及儒家文明。作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只有西方完成了向近代思潮的重大转变。”而其他文明要么被征服,要么因为封闭而趋于停滞。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具有深远的意义——欧亚大陆联系的紧密以及中国技术发明的大批西传,促进了欧洲新文明的形成。在谈及儒家文明时,作者认为中国在6世纪到16世纪的这1000年中,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正是由于稳定而使中国趋于保守,最后被西方势不可挡的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同样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在19世纪面对西方的入侵时,日本之所以能够做出比中国积极、有创造性地反应,是因为日本没有形成像中国那样强大的帝国结构。不过这只是原因之一,作者没有就此问题进行个更深入地分析。在以往的世界史著作中,对地理大发现以前的美洲和澳洲以及非洲都鲜有描述。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在本书第四章中专门给读者展示了地理大发现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的历史。斯氏认为一部世界通史应该包括全人类的历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不仅如此,作者还高度评价了非洲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和美洲人为全人类培养的大量农作物。

第五章中作者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研究世界史应从公元1500年开始?为什么偏偏是西方人在16世纪的巨大发现和惊人探索中起了主要作用?第一个问题斯氏并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甚至在读完他的书后仍然不知道答案所在,作者称在第18章已做出回答,但笔者实不知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上述问题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第二个问题倒是回答得简单明了:中东和中国的高度发达和富足使得他们自鸣得意、自我满足,以至没有适应变化的世界;而与此同时西欧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与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现代文明,从而开始了所谓现代化的进程,并决定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这一编是本书的过渡环节,现代文明的出现,预示着西方崛起时代的到来。西方的崛起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势必伴随扩张而来。在第六章中,作者论述了西方崛起时的扩张,分为伊比利亚阶段,荷、法、英阶段以及俄国在亚洲的扩张。斯氏认为伊 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是传播宗教,而后,控制香料路线就成了扩张的首要目的,而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则是他们在经济上对西北欧的长期依赖。这也就导致了荷兰、法国、英国后来居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与此同时,俄罗斯人则在大陆上进行横贯亚欧大陆扩张,并最终造就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这些扩张,使全球统一性开始了。第七章作者论述是西方具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公元1763-1914)。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洲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及政治革命,不但论述了各革命的原因、历程,而且对其意义和影响作了详细地分析。以工业革命为例,作者不仅考虑到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财富的增长,新的消费观念和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等),也认识到对欧洲世界的深远影响,促进了美洲、澳洲的欧化。作者的视角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西方,斯氏对这一时期的非西方社会(包括俄国、中东、印度、中国和日本、非洲等)也给予了足够关注。本编最后,作者通过对比,令人信服的接受了这一时期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的优势。随着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张、渗透和传播,全球统一性进一步得到巩固。

在最后一章中,作者讨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西方诸帝国的终结以及冷战及其后果。斯氏在写这本书时力图跳出“西方中心论”的束缚,然而他在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仅对欧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作了描述,而对有重大意义的中国战场只字不提,只在谈论二战的影响时轻描一句:中国伤亡1500万人。这恐怕使中国读者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也与他试图跳出“西方中心论”这一框架相矛盾。不过作者认为在冷战问题上美国应负主要责任,杜鲁门是冷战的始作俑者。另外一点让笔者感到新鲜的是,作者将二战后的科技革命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与我们将这一革命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传统看法不同,不知作者是出于何种考虑。在笔者看来,以电力广泛的应用为标志的科技革命的影响大大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也不亚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于今日人们。最后,作者既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对人类的未来表现出担忧。

看完这本书后我感触良多,作者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

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我们承认,我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篇三: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全球通史》读后感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是一本贯穿人类历史的史书。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以犀利的眼光洞察着历史的一切。他就像司马迁,以笔为剑,批判史上、世上可批判的一切。而正是因为他持着这种批判的态度,作者才能看到“在富有魅力的美国,我们发现太阳并不明亮,人民也并非幸福。相反,今日的美国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许多严重的问题日益加深。”“如今,再也不存在什么世界性的社会模式了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所有意识形态只是政治家的谎言而已,因为所有社会都处在深深的危机中??就总的社会模式而论,却没有一个可鉴用。”作者还不无幽默地告诫我们“或许,我们应该记住毛主席的劝告:我们能从反面的经验中学到某些东西。” 纵览整本书,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观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认为我们更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古人云: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样的事情的发生是愚蠢的是不应该的。正如《纽约时报》所说的“倘若对过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寻根究底;过去的一切会使我们特别注意到将来。”历史也许是一场暴风雨,现在虽然平静,但却隐藏着可怕的灾难。

《全球通史》就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

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作为一位西方学者,作者能够勇敢地批判其所属的社会,而不会像我们诸多的历史粉饰家那样遮遮掩掩,粉饰太平。就像明清史被改动的面目全非,体无完肤。给人类留下了的全是谎言和欺骗。如果把历史当玩笑开,人类的可怜真的就很值得同情的了。

看书,特别是看历史书,收获更多的往往是隐性的,古人讲读史可以明智,此言不虚,虽然我是闲庭漫步般的随风翻了几页《全球通史》,但已经可以明显感觉自己的眼光比以前深邃,深邃是因为我知道什么社会是阴暗面。胸怀比以前宽广,宽广是因为我知道什么是社会的光明面。这些都是事实赋予我的洞察力。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人类皆知皆学的“大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篇四:世界近代史读书报告《全球通史》

浅析“全球史观”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①读书报告 摘要:最近一段时间,笔者阅读了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经典作品《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于是笔者将对本书最大的特色,同时也是笔者对本书的最大体悟——“全球史观”——的理解记录下来,写成了本篇书评。本篇书评以笔者理解的全球史观的涵义入手,进而进行了一下简要的分析,最后就其利弊谈了一下笔者的浅见。此外,对这部作品其它一些启示笔者也简单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鉴于笔者对世界史造诣颇浅,因此本文的许多观点仅仅是笔者本人看法,其中必定多有谬误,还请老师雅正。

关键词:全球史观,欧洲中心论,文明 最近一段时间,笔者在我院授课世界近代史的王教授的大力推荐之下,有幸阅读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经典作品《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中有关近代史的部分,即书中所讲的“1500年以后的世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所采取的新的历史观察与研究方法——“全球史观”,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笔者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写成了本篇书评,希望得到老师的批评和指正。

(一)笔者所理解的“全球史观”

本文的最大特色和经典之处,便是作者采用了“全球史观”去解读世界近现代史。所谓的“全球史观”,是指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人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俗来讲,就是把真正的历史看作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一个地区的变动必然会引起周边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震荡,即所谓的“蝴蝶效应”。例如,中华文明在唐帝国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其辐射范围包含整个东亚乃至更广。因此唐帝国的许多只能告知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模式便争相被周边地区模仿,这就将一个时期内一个较大范围内的各民族的历史串联了起来。而“全球史观”便是以类似这种眼光来看待整个整个世界近现代的。

地理大发现乃至产业革命之后,整个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也成为了整个世界的中心。自此,西欧的文明便开始“辐射”至全球。在这种背景之下,当任何一个大国发生剧烈变化时,其影响都将是全球性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①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译。

分国、分地区的历史编列方法已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而研究世界各地区的共同行使以及个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则开始成为世界范围内历史研究的主流。在此背景下,伴随着《全球通史》这部历史巨著的问世,“全球史观”应运而生,为观察和研究世界历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下面的两章中,笔者将就自己的理解简单谈一下“全球史观”的利与弊。(二)“全球史观”的重要借鉴价值

在笔者看来,无疑的,“全球史观”是一种具有相当重大借鉴价值的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长期困扰西方史学界的“欧洲中心论”,从而比较客观的去评价了各个民族的历史,以平等的态度去观察各民族历史的联系。众所周知,在19世纪中叶,西方史学界形成了所谓的“欧洲中心论”,通过描写西方殖民大国在近代世界日益上升的支配地位,反映了欧洲尤其是西欧开始成为世界历史的中心,进而把欧洲以外的地区是同陪衬。这种史学观点就现在而看是相当有害的,大多数的西方学者也都承认这一点。可在当时,这种错误的历史观点却影响了西方史学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甚至这个时期的许多大型汇编历史著作——以“剑桥三史”,即《剑桥古代史》、《剑桥中古史》和《剑桥近代史》为代表——也难以摆脱这种观点的束缚。因此,斯塔夫里阿诺斯能打破这种传统观点并提出新的历史研究视角,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其次,作者认为,连接性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最显著的特征,而仅仅是特征之一:一个民族的现实固然有该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沉淀和积累下来的东西,但也必然存在其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所影响的东西。因此,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同样重要,同样值得学者们去加以研究。为此作者特别在本书中增加了两章对各民族加以“横向研究“,分别是第25章“全球统一性的开始”和第35章“全球统一性的巩固”;同时,在介绍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事件时,常在时间后加上后缀“全球性的影响”。这足以见出作者十分重视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同时竭尽全力想把这种联系的脉络展现给读者。这种认识乃至这种研究方法是十分值得借鉴与推广的。此外,“全球史观”在一定程度上还吸收和发展了汤因比的“文明史观”。所谓的“文明”,是指文化发展的更高层次,即“文明是文化不可避免的归宿”。①每①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册,54页,齐世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经过发展演变就会形成更具特色的文明。而“文明史观”,就是以个个文明为对象去解读某一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历史。作者在书中不但认定文明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还给文明一词一些基本标志,如“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可以说,《全球通史》一书也是以“文明模式论”来构建本书的基本体系的。在这种体系之下,各个国家最明显的不仅仅是地域上分离,而是文化上的差异,这就使得各个民族、国家、区域之间有了明显的差异,这点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尔所说:“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一种使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模式。”同时作者以各种联系贯穿各个不同的文明实体,使得整部作品给人以“似分实和”的感觉,读起来十分流畅。因此综上所述,“全球史观”的确是研究世界近现代史的一种不可多得的观察和研究角度。本书的众多名誉头衔,如“当今社会的‘救世箴言’”、“当代社会的《资治通鉴》”、“当代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虽有溢美之嫌,但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反映此书的重大借鉴价值的。①

(三)“全球史观”的局限性

每种理论在其形成之初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也是如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尤其是在“欧洲中心论”影响西欧史学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背景下,“全球史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走出了“欧洲中心论”,但却并没有完全打破它,书中在总的倾向上,仍然以欧洲尤其是西欧看做世界历史的中心,把欧洲以外的地区视同陪衬。这种思想在书中的一个具体表现是“扬欧抑中”,如作者拒不承认中国的夏文明乃至长江流域文明,而对于黄河流域文明,作者也坚持认为“黄河流域之所以成为最初的中国文明的中心,其原因还在于那里是西方最易进入的地区。一道道山脉挡住了横越欧亚大陆中部大草原的游牧部落南下的去路,使他们折向华北”,即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乃是西欧游牧民族东进的结果。很显然,这种只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华传教士当中的流行观点,是早已被历史所否认的错误观点,而作者坚持认为此乃事实,不得不说还是没有完全消除“西欧中心论”的影响。① [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45~46页,张燕、傅铿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此外,作者在一些早有公论的历史事件上,还盲目替西欧人进行辩护。这种辩护在“1500年以后的世界”部分,即作者所撰写的地理大发现以后的历史这部分显得尤为明显。诚然,地理大发现推动了所谓“未开化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但这种推动是野蛮的乃至血腥的,但很明显,作者未认识到或者说不愿认识到这一点。于是在本作品中,涉及到殖民地问题时,作者都盲目的坚信殖民地居民的人口减少乃至灭绝是正常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例如,作者在谈到印第安人在近代被殖民者清洗这一问题时,写道:“布希曼人、卑格米人和澳大利亚种人所以会消失,美洲大部分地区的美洲印弟安人所以会越来越少,其真实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发展速度赶不上技术革命。”作者完全掩盖了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的猎杀围剿,这种不公正的史学态度是不可取的。

(四)作者在思考 笔者阅读的是第七版的《全球通史》,而本版本也随着作者的逝世而成为最终定版。与前面几个版本相比,作者在本版本中加入了许多现代热点问题,由于所加内容大多都是世界现代史甚至当代史的内容,在这里笔者就不多加讨论。但有一点是十分值得称道的:作者在叙述许多近代史甚至古代史的问题时,常常将这些事件与当代一些热点问题相类比,从而更能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例如在第22章介绍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欧扩张的“伊比利亚阶段”时,就将伊比利亚的衰落与当今海湾产油国相比较,并预言“当今海湾产油国的情况与当年美洲金银流向伊比利亚半岛多带来的效应相类似。在这些国家,巨额的石油收入都浪费在外国奢侈品上,结果流到了外国工业化国家。当波斯湾油田枯竭时,石油收入的流入将会停止,正如美洲金银的流入将会停止一样。届时海湾国家将会发现,他们的处境比伊比利亚国家更糟,因为石油枯竭后,海湾地区剩下的只有黄沙和枯井。” 作者在古稀之年尚且不断思考,将自己的理论不断完善并增加了许多深层次的东西,这种精神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深钦佩。“新世界需要新史学”是作者的名言,也是作者一生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这些后辈当时刻铭记先人的事迹和精神,争取为史学的发展尽上自己的一份力![1]《西方文化概论》,方汉文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美]查尔斯·蒂利著,魏洪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7。

[3]《西欧中世纪社会史》,刘新成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学生:康玉

学号:2009012533篇五:《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的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日趋紧密。2007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同期全球贸易亦呈现下降的趋势。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美国内需可能缩减,通胀压力将不断提高,全球资本市场动荡继续加剧。这均将加重世界经济整体下滑的态势,进而进一步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

我们常常为近代以来世界的飞速发展而惊叹。世界在近代以来才开始真正地成为一个世界,在近代之前只不过是孤立的洲和孤立的国家而已。在世界逐步一体化的过程中,国际贸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达伽马第一次登陆印度之后,当地人问他为何而来。达伽马简洁地回答:“基督徒和香料。”达伽马追求基督徒的努力并未对世界带来显而易见的变化,但达伽马追求香料的努力则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并在以后的时间里逐渐发展起来,为整个世界的一体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时的香料贸易是早期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

一、国际贸易对世界的影响

(一)推动世界一体化

国际贸易之所以能够对世界产生别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产生的影响,是因为国际贸易有利益的驱动而能够持续。持续的国际贸易将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东方的香料和瓷器被运到了欧洲,而欧洲的工业品则来到了东方,更重要的是,欧洲的文化也伴随着贸易者来到东方。如果不是因为贸易的缘故,欧洲也不会强行打开中国和日本的大门,如果不是英法的入侵,中国可能直到现在还是被清王朝统治。

对外贸易使世界变得更加紧密,但却不必然会使世界变好。对外贸易对于世界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主要看贸易者的贸易方式和贸易者的目的。当非洲的黑人成为贸易对象被当作奴隶从非洲运到美洲时,国际贸易变得不好了,这样的国际贸易有利于欧洲和美洲人的生活却伤害了非洲人的生活。但是我们看到,国际贸易只是一种工具,它无所谓好坏,只是看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国际贸易这个强有力的工具,通过促进国与国正当贸易的进行,从而改变两国人民的生活外,也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影响,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外部性。

二、国际贸易带来的正外部性

(一)国际贸易有助于文化的传播 一般很少人到别的国家去传播自己国家的文化,因为这种文化传播的方式是不盈利的,而且是需要较高成本的。所以,通常只有富有的教会支持下的传教士才有这个财力不计盈利地到外国传播耶稣的福音,同时传播本国的文化。但是国际贸易则不同,国际贸易以利益为纽带,国际贸易商人由于具有盈利从而可以使国际贸易持续下去,于是不同国家的商人便有了更加频繁接触的可能性,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器物文明,国家制度等等东西在不同的国家得到了传播。旅游是国际劳务贸易的一大种类,通过国际旅游,人们可以到达不同的国家,了解到各种各样的国家的人民的生活方式,理解不同的国家的文化风俗,同时将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带到外国,也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传播到外国。从而使得不同的国家的文化相互交融。另外,现在国际贸易之中有专门的国际信息传播。比如我们现在用的经济学教科书很多都是外国的学者所写,由翻译家翻译出版的。外国人的思想可以通过翻译到达中国,对中国的现实的改变产生影响。中国的知识也可以通

过相似的途径到达国外,从而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有助于防止战争。

历史上,首先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曾经依靠依靠武力打开许多国家的国门,目的就是向这个国家销售商品。中国曾经就有着这样的遭遇。由这些例子,或许我们会得出国际贸易引发了战争的结论。从某些方面来说是这样,但是就我们所看到的现代世界的现状来说,事实并非如此。国际贸易的精神就是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不能最有效率地生产出自己的国家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因此本国居民的部分产品需要外国的工厂来供给。国际贸易的发展程度越高,国与国之间的国际贸易额越大,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关系就越强烈。所以我认为贸易使国与国彼此依靠,而不是彼此敌对。当然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之中,经常会出现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但总的趋势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与国之间的依靠越来越紧密。这种彼此依存的关系,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在这种互相依靠,互利共赢的关系中,任何一方的损失也将给另一方带来损失。

(三)国际贸易有助于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

一国国内可以上产的产品种类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这个国家能够通过国际贸易使得其国民能够消费到别国的产品,那么这个国家会享有更多样的消费选择,使得国民的生活水品更高。中国的传统饮料是茶,而非洲和南美则盛产咖啡,美国人则创造了可乐。在没有国际贸易的状况下,非洲人和南美洲人只能喝一辈子的咖啡,中国人则只能喝茶到老,美国人就只能喝他们的可乐,到死也别想享受咖啡的浓香和茶淡淡的清香。但是有了国际贸易,一切因此而不同。通过贸易,中国人能够享受到三种饮料,美洲人和非洲人也同样可以享受三种饮料。事实也是如此。现在,美国的可乐已经不出口到中国,美国的可乐公司直接在中国建立了生产可乐的工厂,直接为中国消费者生产。而咖啡也成为一种越来越受到欢迎的饮料。

(四)国际贸易有助于技术和知识的传播。

在国际贸易中,有一类贸易的交易对象是生产技术,这就是国际贸易中的技术贸易。通过技术贸易,人类的创造得到了传播。于是,一项技术通过贸易得到了传播,进而造福全世界。在国际贸易的进行中,各国的文化和思想也进行着碰撞和交融,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增进了了解。

(五)国际贸易有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怎样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那就是把资源给对它评价最高的人。国际贸易通过市场机制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从而使资源实现自己的最高价值,从而改善全世界人的福利。

三、国际贸易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

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我看到了全球一体化的全过程。当哥伦布跨出他的那登上南美大陆的第一步时,地球告别了一个旧时代,而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原来世界只是彼此分离的一块块大陆,而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世界渐渐地变为一体了。早期西方开拓殖民地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掠夺式的,就是在新发现的大陆上,通过掠夺获得金银财富,带回国内,然后加以挥霍;另一种方式则是贸易的方式。当然在这种形式中,也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奴役。但其并不是赤裸裸的掠夺,而是这种方式中的国家向别的国家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通过扩大自己国家的产品销售的方式来增加国家的财富。

国际贸易不只是在历史上,而且在今天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如一

个链条,将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从此唇齿相依,从此彼此离不开对方,从此优缺互补,从此而变得不同。在国际贸易的驱动下,世界改变了它本来的面貌,显示出全新的景象。有了国际贸易,世界才最终真正成为一个世界。

第三篇: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全球通史》读后感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是一本贯穿人类历史的史书。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以犀利的眼光洞察着历史的一切。他就像司马迁,以笔为剑,批判史上、世上可批判的一切。而正是因为他持着这种批判的态度,作者才能看到“在富有魅力的美国,我们发现太阳并不明亮,人民也并非幸福。相反,今日的美国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许多严重的问题日益加深。”“如今,再也不存在什么世界性的社会模式了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所有意识形态只是政治家的谎言而已,因为所有社会都处在深深的危机中„„就总的社会模式而论,却没有一个可鉴用。”作者还不无幽默地告诫我们“或许,我们应该记住毛主席的劝告:我们能从反面的经验中学到某些东西。”

纵览整本书,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观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认为我们更要对历史的全貌有一个实际认识。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才能在研究历史时,不仅得到乐趣,且有所裨益。古人云: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样的事情的发生是愚蠢的是不应该的。正如《纽约时报》所说的“倘若对过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寻根究底;过去的一切会使我们特别注意到将来。”历史也许是一场暴风雨,现在虽然平静,但却隐藏着可怕的灾难。

《全球通史》就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作为一位西方学者,作者能够勇敢地批判其所属的社会,而不会像我们诸多的历史粉饰家那样遮遮掩掩,粉饰太平。就像明清史被改动的面目全非,体无完肤。给人类留下了的全是谎言和欺骗。如果把历史当玩笑开,人类的可怜真的就很值得同情的了。

看书,特别是看历史书,收获更多的往往是隐性的,古人讲读史可以明智,此言不虚,虽然我是闲庭漫步般的随风翻了几页《全球通史》,但已经可以明显感觉自己的眼光比以前深邃,深邃是因为我知道什么社会是阴暗面。胸怀比以前宽广,宽广是因为我知道什么是社会的光明面。这些都是事实赋予我的洞察力。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人类皆知皆学的“大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第四篇:《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现代世界,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经历了四年本科的学习之后,这一点我的体会最深。互联网上流行的开源软件和服务、国外大学的公开课、各大美国IT公司在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的研发中心无时无刻不在说明着世界的全球化;互联网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言论、思想思潮,则在时时展现着现代社会的开放、自由的氛围以及人们由此产生的困惑。常言道,读史使人明智,要想在当今这样一个急速变革、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了解一些世界历史常识、把握世界未来的发展脉络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对历史的兴趣非常浓厚,从初中开始就通过各种途径阅读一些有关世界历史方面的资料。虽然从本科以来,由于课程压力的增大,自己可以支配的课外书籍阅读时间被大大压缩,但是我还是延续了自己对于世界历史的兴趣。因此这次写读书心得,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世界通史这本书。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简练而又详尽地介绍了从公元1500年前到21世纪人类社会、世界各国在从古代到近代、近代到现代时期所经历的各种迷惑和变革。由于篇幅有限,我以下将着重以本人比较感兴趣的部分——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开端和发展作一些简单的描述。

欧洲乃至世界的现代化始于文艺复兴。在公元1500年之前,欧洲曾经历了一段史学家称之为“黑暗时代”的时期,在那个时期,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基督教的兴起、教廷力量的干涉和约束、整个欧洲世界的战乱,欧洲诸国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一度远远落后于东方的各个文明国家。然而,随之而来的“文艺复兴”叩开了欧洲甚至世界“现代化”的大门。在书中,作者给“现代化”的特征做了如下概括:对民众的唤醒和激发、对现在和未来比对过去的更大的兴趣,一种把人类事物看成是可以理解的而不是受超自然力量控制的趋势和直至近些年才建立起的对科学和技术的益处的信赖。文艺复兴起源于一些受地中海贸易中发大财的意大利商人资助的艺术家和作家,他们的作品远传国外,随之而来的是整个欧洲人们对于哲学、科学等领域的重新思考和探索、对于宗教极差现状的改革运动,其结果是造就了一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改进、拥有当时世界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由传统的自然经济向需求财富增长的货币经济转型、初具现代社会

雏形的新欧洲。由于欧洲对于香料的渴求、穆斯林世界对于丝绸之路的封锁和资本主义的扩张,有了后来欧洲列强在全球地理上的新发现以及后来在全世界各地的占领和掠夺。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随着这些血腥的贸易的开展,跨国贸易组织(如东印度公司)的产生,欧洲称霸世界的日子竟成为了世界全球化的开始。当今的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和金融、文化传播这些全球化的印记都可以从这一时期中找到。

另外让我感兴趣的还有二战以后世界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继续。二战之后,世界上曾经是某些大国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摆脱了大国的统治,宣布独立,成为新的主权国家,原来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在海外的势力有所减弱,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诞生为战后世界相对和平稳定的大局面,以及之后的全球化进程奠定了政治基础。虽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领导了世界上的冷战,但是在这段时间内,由于世界上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冲突,第三次工业革命悄然兴起于欧美许多原用于军事技术的实验室中。在书中作者指出,人类历史的发展主线可以最终归结为科技变革和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点和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的观念相一致。随着新式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急速增长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社会上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新的思想思潮和新的社会观念,以致无论是西方世界还是东方世界,“都必须妥善处理好涉及社会制度以适应高科技时代到来的任务”。当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始为人们所采纳,新的思想观念被人们所接受,人类又开始面临着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与困惑:破坏严重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新的世界疾病、核问题、人口问题„„等等。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类历史的车轮依旧在向前推进,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历史,过去的事,不是为了让后人慨叹流泪或者沾沾自喜,而应该让后人明白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责任必须承担。我想,这或许也就是历史给予当今世界处于现代化进程迷惑的人们最好的财富了吧,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另外,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除了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更需要不断学习其他各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常识,理解现代世界的运

作机制,这样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并在其中更好的生存,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阅读一些人文方面的书籍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觉得,全球通史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五篇:全球通史 读书心得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第一编主要讲述史前人类,从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种族的出现以及农业的出现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向读者大致勾画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指出了当今种族分布的根源。作者尤其高度评价了农业出现对人类的影响: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由于史前离当今时间相去甚远,众多问题皆无定论,作者对众多问题并未妄下结论,而是尽量顾及多种观点,让读者自己裁决。

随着农业的产生,文明也随之而生。在第二编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汤因比)以文明为单位研究世界历史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首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总述。接着分别对各个文明(包括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国文明)进行说明,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论述得相对详细,而对印度、中国文明的很多问题则未作说明。例如,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说明,分期也相对明确,而对印度和中国文明的形成几未提及,分期也甚为模糊。这大概与作者的知识构成有关吧。令笔者困惑的是,作者对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文明仅是简要带过,而不曾给予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初文明足够重视,这一困惑时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在接着的第三编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世纪欧亚大陆的文明作了阐述。包括伊斯兰教的兴起,突厥和蒙古人的征服,传统的拜占廷文明以及儒家文明。作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只有西方完成了向近代思潮的重大转变。而其他文明要么被征服,要么因为封闭而趋于停滞。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

侵具有深远的意义——欧亚大陆联系的紧密以及中国技术发明的大批西传,促进了欧洲新文明的形成。在谈及儒家文明时,作者认为中国在6世纪到16世纪的这1000年中,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正是由于稳定而使中国趋于保守,最后被西方势不可挡的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同样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在19世纪面对西方的入侵时,日本之所以能够做出比中国积极、有创造性地反应,是因为日本没有形成像中国那样强大的帝国结构。不过这只是原因之一,作者没有就此问题进行个更深入地分析。

在以往的世界史著作中,对地理大发现以前的美洲和澳洲以及非洲都鲜有描述。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在本书第四编中专门给读者展示了地理大发现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的历史。斯氏认为一部世界通史应该包括全人类的历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不仅如此,作者还高度评价了非洲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和美洲人为全人类培养的大量农作物。

第五编中作者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研究世界史应从公元1500年开始?为什么偏偏是西方人在16世纪的巨大发现和惊人探索中起了主要作用?第一个问题斯氏并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甚至在读完他的书后仍然不知道答案所在,作者称在第18章已做出回答,但笔者实不知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上述问题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第二个问题倒是回答得简单明了:中东和中国的高度发达和富足使得他们自鸣得意、自我满足,以至没有适应变化的世界;而与此同时西欧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与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现代文明,从而开始了所谓现代化的进程,并决定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这一编是本书的过渡环节,现代文明的出现,预示着西方崛起时代的到来。

西方的崛起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势必伴随扩张而来。在第六编中,作者论述了西方崛起时的扩张,分为伊比利亚阶段,荷、法、英阶段以及俄国在亚洲的扩张。斯氏认为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是传播宗教,而后,控制香料路线就成了扩张的首要目的,而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则是他们在经济上对西北欧的长期依赖。这也就导致了荷兰、法国、英国后来居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与此同时,俄罗斯人则在大陆上进行横贯亚欧大陆扩张,并最终造就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这些扩张,使全球统一性开始了。

第七编作者论述是西方具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公元1763-1914)。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洲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及政治革命,不但论述了各革命的原因、历程,而且对其意义和影响作了详细地分析。以工业革命为例,作者不仅考虑到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财富的增长,新的消费观念和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等),也认识到对欧洲世界的深远影响,促进了美洲、澳洲的欧化。作者的视角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西方,斯氏对这一时期的非西方社会(包括俄国、中东、印度、中国和日本、非洲等)也给予了足够关注。本编最后,作者通过对比,令人信服的接受了这一时期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的优势。随着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张、渗透和传播,全球统一性进一步得到巩固。

在最后一编中,作者讨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西方诸帝国的终结以及冷战及其后果。斯氏在写这本书时力图跳出“西方中心论”的束缚,然而他在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仅对欧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作了描述,而对有重大意义的中国战场只字不提,只在谈论二战的影响时轻描一句:中国伤亡1500万人。这恐怕使中国读者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也与他试图跳出“西方中心论”这一框架相矛盾。不过作者认为在冷战问题上美国应负主要责任,杜鲁门是冷战的始作俑者。另外一点让笔者感到新鲜的是,作者将二战后的科技革命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与我们将这一革命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传统看法不同,不知作者是出于何种考虑。在笔者看来,以电力广泛的应用为标志的科技革命的影响大大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也不亚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于今日人们。最后,作者既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对人类的未来表现出担忧。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的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

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我看到了全球一体化的全过程。当哥伦布跨出他的那登上南美大陆的第一步时,地球告别了一个旧时代,而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原来世界只是彼此分离的一块块大陆,而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世界渐渐地变为一体了。早期西方开拓殖民地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掠夺式的,就是在新发现的大陆上,通过掠夺获得金银财富,带回国内,然后加以挥霍;另一种方式则是贸易的方式。当然在这种形式中,也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奴役。但其并不是赤裸裸的掠夺,而是这种方式中的国家向别的国家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通过扩大自己国家的产品销售的方式来增加国家的财富。

国际贸易不只是在历史上,而且在今天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如一个链条,将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从此唇齿相依,从此彼此离不开对方,从此优缺互补,从此而变得不同。

在国际贸易的驱动下,世界改变了它本来的面貌,显示出全新的景象。有了国际贸易,世界才最终真正成为一个世界。

下载《全球通史》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球通史》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1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5篇范例]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

    世界近代史读书报告《全球通史》

    浅析“全球史观”——《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①读书报告 摘要:最近一段时间,笔者阅读了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经典作品《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于是笔者将对......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2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对于历史学习来说,读书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知“道”和增长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体验历史增加人生厚度的不二法门。对于我个人来......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4

    《全球通史》读书心得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对于历史学习来说,读书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知“道”和增长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体验历史增加人生厚度的不二法门。读了斯塔夫里......

    《全球通史》书评

    《全球通史》读后感 众所周知,《全球通史》是一部恢弘的史学大作,早在大学时期我就有所拜读,但由于工作以来事情繁琐,也没有继续对这本大作有所涉及,现有一教研活动能让我重新受......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 在人性本私的历史中,历史的主体是人以及人组成的不同群体,而在他们的活动中,生存以及更好的生存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则。再养一场生存游戏就像是一场博弈,可以用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