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死后的世界生命不息读后感
死后的世界生命不息读后感
《死后的世界-生命不息》这本书是林老师送我的,因为之前读书会的时候我表达过年轻一代在面对身边人濒临死亡时迷茫、不知所措、不知该有怎样的情绪。我想林老师是希望我能通过读书增强对死亡的了解、对生命的敬畏,然后好好珍惜当下,好好积极进取,不要让自己在濒临死亡时对自己的一生有过多的悔恨。下面是这本书的简介:
这是一本探讨死亡与濒死体验的智慧之书。作者(雷蒙德·穆迪)听到一位精神病学家讲述自己“死”而复生所经历的奇特事件,又在大学讲授柏拉图“灵魂不朽”专题时听很多学生讲起类似的故事,大感震惊,遂投入到对该现象的研究中。在本书中,作者直接或间接采访了150名有上述经历者,总结出15个共同元素,首次提出了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NDE)的概念。另外,作者还将其与人类历史上对于死后世界的重要哲学论述加以比较,并列举心理学、自然科学对该现象的解释,逻辑清晰,说理翔实,大大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与哲学内涵,引人深思。
其实,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很难懂,也许是因为我本身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对死亡这个话题在内心里就有深深的抗拒。对作者所阐述的内容将信将疑,不过也确实让我对死亡这件事情有了一番新的思考和见解,我对生命有怀着深深的敬畏之情,我知道生老病死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活着其实是挺幸运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好好的爱、去珍惜、去努力,提高自己生命的高度,让自己在濒死之时不会有太多的悔恨。
相信你读完这本书,不但会对死亡重新思考,也更加珍惜现有的生命。
第二篇:生命不息
平安健康分红保险讲师手册
随堂讲义1
生命不再伟大
我望着日渐衰老的父亲扬起一张蜡黄的脸,静静地躺在床上,他的眼睛不时地睁开一下望着天花板。我不知道他确切地在想什么,但我知道他非常想治好自己的病。因为刚查出病因时,他曾对医生说:“如果4万元能治好我的病,我就治,否则,就不治了。”后来我才明白,爸爸他们厂里的药费报销50%。父亲的积蓄可能就是2万左右。
父亲患的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听医生说,白血病有20多种,这是最严重的一种。我问医生需要多少钱,医生说:“你父亲的病治好(指换骨髓)已经没多少意义了,等待缓解那就是无底洞。”接着医生向母亲了解我们的经济情况。母亲说,厂里可以报销一半的药费。第一天输了血小板,父亲的症状很快得到了控制,不再疼痛、出血点消失了。第二天输多龙、特美汀、柔红霉素„„这些药都是90到100元左右一小瓶的。过了几天,护士小姐叫我们再去交钱取药。我到财务室一看电脑帐单,已用去2万多元,惊呆了。我走出了财务室,来到病房,看看父亲,看看日夜照顾他的母亲,我突然意识到,我是长女,我不能用感情处理这件事,我不仅要想到父亲,还要想到母亲、弟弟、妹妹。我们都是工人,最后我们所能做到的可能就是全部倾家荡产。即使这样也无法挽救我的父亲。那我的母亲、弟弟、妹妹,他们怎么办?剩下的路怎么走?我还要救他们。
我走到医生办公室,告诉他们,我们没有钱了,用药请医生酌情处方,第二天,那百元左右的药停了。我从护士小姐手中接过青霉素,泪水悄然洒下。我觉得我在犯罪,我愧对生养我的父亲,也愧对母亲、弟弟、妹妹。看着毫不知情的父亲依然用信任的眼光看着我手中的药,再三叮嘱我把药收好,别掉在地上。我想,也许在白血病还没有击倒他时,我这个当女儿的就已经成为杀父凶手了。但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钱,我不能因为父亲,再把母亲、弟妹往火坑里推。
我不知道现在医疗制度有那些规定,我只知道当生命面临死亡而又没有钱的时候,虽有挽救生命的药,你却无法拿来使用,这种心中的焦虑、期待和无奈会把你折磨的欲哭无泪,欲喊无声。金钱面前,生命不再伟大,也不再坚强。
我突然强烈地意识到,那些视金钱如粪土的人有多么愚蠢!有钱多好!
夜深了,青霉素液体就要输完了,我去喊护士小姐,父亲忙低声说:“不急,这药这么贵,滴完再去。”求生的父亲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这廉价的药物上,然而,他并不知道这药不能救他,救他的药还在医院药房里。只是我们无法得到而已。当我走出病房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痛哭起来。
化疗已使父亲极度虚弱起来。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突然离我而去,我只是告诉疲惫的母亲,在父亲最后的生命里程中,我会陪他平静走到终点。
生我养我的老父母,我做出个决定让我终身不得安宁。您告诉我,该怎么办?
摘自《南方周末》
第三篇:生命不息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在平常的工作与学习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是在搞研究或写论文时,更是问题层出不穷。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如下困难:
1、主观上欠缺学习主动性。
随着年龄地增长,工作时间的增加,年复一年,翻来覆去,惰性也在增长。再加上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许多的时间都放到了家庭的上面。历年的初三教学生涯,承受着莫大的精神与身体压力。当然,最主要的是自己的不求上进。惭愧!
2、知识水平欠缺,没有理论高度。
毕业后,未能再系统的进行相关知识理论的学习,知识陈旧老化,不能即时更新,与时俱进。用半桶水的知识,想要写出一桶水的锦绣文章,何其难矣。
3、没有创新精神,人云亦云。
只有自己亲手去做,所得的东西才是自己的,道理谁都懂,但有时又禁受不住网络、期刊等方面文章的诱惑,抄袭了事,省心省力。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自信心,不会选取好角度,不会提炼、升华生活实际。悲哉!
4、手头缺乏实用资料以资借鉴。
工作中,形形色色的各种初三应考复习资料何其多,但真正可用于搞研究或写论文的实用书籍又相当的缺乏。不是说这些书籍不好,而是不能很好的为己所用,缺乏现实、直接的借鉴意义。
5、欠缺从具体的工作中提炼、升华案例的经验与能力。
平常教学工作纷繁芜杂、千头万绪,日常生活琐碎、繁重,一心扑在工作、家庭中,理不清头绪,看不清前路。说了许许多多的话,写的文章却不多,质量也不高,概因欠缺从具体的工作中提炼、升华案例的经验与能力。
6、没有系统的学习,未得名师指点,闭门造车。
身处小地方,当着井底蛙,不得名师指点,纯粹的在家闭门造车。水平有提高,但也有限。人生之大悲哀莫过于如此。
7、写作方法、角度不够好。
如前所述,写作时有时大而失当,有时又小而无大意义,就在于不能采用好的方法,选取好的角度,未能找到写论文之门。
8、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白日做梦易,实际行动难。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谁也不可能一口吃成大胖子。没有实际行动,一切免谈。
既然存在如此多的问题,总要想办法解决,我的办法是:
1、增强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
平常多读书,多看报,远离电视、电脑,多向他人学习、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多拜师学艺,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
2、多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既已意识到了不足,那就用行动来弥补。平常多搞搞研究,多写写论文,不惧失败,胜利终将在前方招手。
3、不以失败、水平低为耻,常请人批评指点。
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是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自己,只要他能帮你解决一个问题、困难,他就是你的师傅。不以失败、水平低为耻,常请人批评指点,必有所得,日有寸进,则几年后就有大成就。
4、屡败屡战,永不停步。
人生在世,精神最重要,只要有了屡败屡战,永不停步的精神,世界上哪来的困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特为此文。
第四篇:生命不息读后感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无法承受之轻》的开篇写道: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一想法是残酷的。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在凯特?阿特金森的《生命不息》一书中,女主角厄苏拉正经历着这样的生命重负。
故事的开篇是一个暴风雪之夜,小女孩厄苏拉降生,窒息而死,再次降生,之后的她仿佛被卡在了时间的机器里,4岁溺水,5岁跌落房顶,8岁连续4次感染西班牙流感,22岁被家暴,30岁遭遇伦敦大轰炸,她不断死去,也不断新生。如果单从这个生命轮回的曲线来看,你或许会说,这也只是个想象比较丰富的小说而已。而这本书令人惊叹的地方在于,作者并没有就此陷入重复叙事,而是通过这样一个曲线多角度展现了厄苏拉生命的不同面向,伴随厄苏拉不断轮回的是自我的追寻与成长,是亲情的延伸,是一个家族、一个时代不同纬度的发展,是作者对于战争,人性和死亡的感悟与思考。
厄苏拉新生之后的经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变化,然而她生活的家庭,她的亲人,包括邻居等周围的人物关系从来不曾改变。比如,独自在寒冬中瑟缩的厄苏拉收到来自狐狸角的姐姐寄送的礼物;在黑暗降临前被自己的父亲唤回,听到他说小熊,欢迎回来;善良可爱的泰迪对她说我喜欢原来的厄苏拉,成功抚慰她的心灵。这种亲情牵系在厄苏拉的多次生命历程中是永恒的。作者也是在以这样的方式,让厄苏拉的生活不断地向前推进,虽然她的生命有可能会随时终止,但她一直在生活中前行,在亲情的包围下成长,最终成为她自己。
作为一个英国人,作者将伦敦大空袭作为了故事里最重要的场景之一,或许是出于对两次世界大战那一段历史的不能释怀,但更多的是对于战争和人性的一种思考。就像作者在书中写道的那样:文明轻易就在自身的邪恶面前瓦解。德国人作为世上最有文化、最懂礼貌的民族,却建造了奥斯威辛、特雷布林卡和贝尔根-贝尔森。倘若英国具备同等条件,无疑也会做出同样的事。但这又是件无法验证的事。人性有光明美善之处,自然也少不了黑暗残酷的面向,所以历史有它的必然性。
《生命不息》的故事背景跨越两次世界大战,厄苏拉历经生命轮回,尝尽人生悲苦,但同样也有精彩鲜活的人生。所以,作者并无意于把《生命不息》写成一个沉重的故事,在这个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残酷的时刻,作者依然在通过厄苏拉的故事探寻人性的温暖所在,就像她在书里写到的那样,一个人即使失去一切,也要想着光明的事。
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厄苏拉虽然多次重生,却从来不知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她有着模糊的记忆,很多东西都似曾相识,她觉得自己好像卡住了,却不明白究竟是卡在了哪里,她为此苦恼不已,甚至不得不去求助心理医生。厄苏拉的母亲说这叫即视感,法语里叫déjà vu,是意识玩弄的小把戏。似曾相识应该是人人都有过的经历,究竟它只是意识的小把戏,还是如厄苏拉一般真的是前世遗留的记忆,谁又说得准呢?
第五篇:口号生命不息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运动的生命更精彩
强健体魄,健康生命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快乐生活一辈子
运动让我——明天的一切,都可以轻松面对!
运动创造崭新生命
健康源于运动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多一份运动、多一份健康、多一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