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试 行)
一、总 则
1、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有关精神,全面推进我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规范和引导森林经营主体科学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根据《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纲要。
2、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经营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编制的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对生产顺序和经营利用措施的规划设计。
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和林业主管部门经营管理森林的重要依据。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是一项法定性工作,森林经营主体要依据经营方案制定年度计划,组织经营活动,安排林业生产;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据经营方案实施管理,监督检查森林经营活动。
3、森林经营方案规划期为一个森林经理期,一般为10年。以工业原料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可以为5年。
4、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以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通过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5、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要坚持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坚持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责、权、利统一,坚持与分区施策、分类管理政策衔接,坚持保护、发展与利用森林资源并重,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的原则。
6、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要有利于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有利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有利于提高森林经营者的经济效益,改善林区经济社会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编案单位和程序
7、从事森林经营、管理,范围明确,产权明晰的单位或组织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单位。依据其性质和规模分为以下几种编案单位:
(1)一类编案单位:国有林业局、国有林场、国有森林经营公司、国有林采育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国有林经营单位。
(2)二类编案单位:达到一定规模的集体林组织、非公有制经营主体。
(3)三类编案单位:其他集体林组织或非公有制经营主体,以县为编案单位。
8、一类编案单位应依据有关规定组织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二类编案单位可在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指导下组织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三类编案单位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规划性质森林经营方案。
9、编案工作组应以编案单位为主、林业规划设计单位、林权所有者代表及林业主管部门代表和社区代表共同参加。在方案编制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森林经营者的自主权,林业部门负责政策把关和协调,规划设计单位负责技术服务。具体工作应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一类和三类编案单位应由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二类编案单位应由具有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
10、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主要程序。
(1)编案准备:包括组织准备,基础资料收集及编案相关调查,确定技术经济指标,编写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2)系统评价:对上一经理期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对本经理期的经营环境、森林资源现状、经营需求趋势和经营管理要求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明确经营目标、编案深度与广度及重点内容,以及森林经营方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经营决策: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不同侧重点提出若干备选方案,对每个备选方案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选出最佳方案。
(4)公众参与:广泛征求管理部门、经营单位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以适当调整后的最佳方案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5)规划设计:在最佳方案控制下,进行各项森林经营规划设计,编写方案文本。
(6)评审修改: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成果送审,并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定稿。
三、编案内容和要求
11、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与经营目标,森林功能区划、森林分类与经营类型,森林经营,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
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目标与布局,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维护,效益分析等主要内容。
规划性质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目标与布局,森林功能区划与森林分类,森林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评估等主要内容。
12、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深度依据编案单位类型、经营性质与经营目标确定。
森林经营方案应将经理期内前3-5年的森林经营任务和指标按经营类型分解到年度,并挑选适宜的作业小班;后期经营规划指标分解到年度。在方案实施时按2-3年为一个时段滚动落实到作业小班。
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应将森林采伐和更新等任务分解到年度,规划到作业小班,其他经营规划任务落实到年度。
规划性质经营方案应将森林经营规划任务和指标按经营类型落实到年度,并明确主要经营措施。
四、森林生态系统分析与评价
13、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必须建立在翔实、准确的森林资源信息基础上,包括及时更新的森林资源档案、近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专业技术档案等。编案前2年内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应对森林资源档案进行核实,更新到编案年度。编案前3-5年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需根据森林资源档案,组织补充调查更新资源数据。未进行过森林资源调查或调查时效超过5年的编案单位,应重新进行森林资源调查。
14、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全面进行森林生态系统分析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
分析重点包括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状况;森林提供木质与非木质林产品的能力;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游憩服务、劳动就业等生态与社会服务功能;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和地力衰退状况等。
评价应参照国家、区域或经营单位等不同层次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重点包括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持森林健康与活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社会效益等方面的优势、潜力和问题,编案单位的经营管理能力、机制,森林经营基础设施等条件。
15、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全面分析国家、区域和社区对森林经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需求,找出外部环境对森林经营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重点分析相关森林经营政策、林业管理制度的约束与要求,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相关利益者对森林经营的需求及依赖程度,生态安全与森林健康对森林多目标经营要求与限制等,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经营理念确定经营战略。
五、森林经营方针与目标
16、编案单位应根据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森林资源及其保护利用现状、经营特点、技术与基础条件等,确定方案规划期的森林经营方针。经营方针必须统筹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经营主体与社区利益,协调好森林多功能与森林经营多目标的关系,确保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效益的充分发挥。
17、森林经营方案应当明确提出规划期内要实现的经营目标。经营目标应根据现有森林资源状况、林地生产潜力、森林经营能力和当地经济社会情况等综合确定。森林经营目标应当作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国家、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体系相衔接。经营目标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发展目标,林产品供给目标和森林综合效益发挥目标等。
六、森林区划与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18、一、三类编案单位应按照《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的要求,以区域为单元进行森林功能区划。包括森林集水区区划、生态景观区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野生植物保护区划、野生动物保护区划、人文遗产保护区划、森林游憩区划、森林火险区划、有害生物防控区划等。具有下列一种或多种属性的高保护价值区域应优先区划出来:
(1)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生物多样性(如地方特有种、濒危种、残遗种)显著富集的区域。
(2)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主要物种仍基本保持自然分布格局的大片森林景观区域。
(3)珍稀、受威胁或濒危生态系统区域。
(4)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如集水区保护、土壤侵蚀控制)的区域。
(5)满足当地社区生存、健康等基本需求的区域。
(6)对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
19、编案单位应以小班为单元,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进行公益林和商品林区划。国家重点公益林按照《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要求划定;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原则上根据国家、地方相关规定和规划以及经营者意愿划定。
20、编案单位在功能区划和森林分类的基础上,以小班为单元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综合考虑生态区位及其重要性、林权、经营目标一致性等因素,将经营目的、经营周期、经营管理水平、立地质量和技术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小班组成一类经营类型,作为基本规划设计单元。
七、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21、公益林经营规划设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经营单位公益林保护与管理实施方案等进行。
(1)根据森林功能区经营目标的不同分别确定经营技术与培育、管护措施,维持和提高公益林的保护价值和生态功能。
(2)依据《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明确编案单位内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和保护经营三种经营管理类型组的经营对象和经营管护措施,设计经营技术指标和管理目标体系。
(3)依照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系列技术标准,规划设计公益林的造林、抚育和更新改造等任务。
(4)重点公益林区的更新造林,应充分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修复。人工林应采取保护天然幼树、幼苗等措施,增强自然属性。重点保护类型组和保护经营类型组的重点公益林可以限量规划抚育间伐、低效林改造和更新采伐,引进乡土珍贵树种,提高公益林的经济产出潜力。
(5)公益林管护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集中管护、分片承包或个人自护等方式,制订管护方案,落实管护责任。
22、商品林经营应以市场为导向,在确保生态安全前提下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实行定向培育、集约经营。
(1)根据立地质量评价、森林结构调整目标、市场需求与风险分析,以及森林资源经济评估成果等,综合确定商品林经营类型的培育任务。
(2)分别更新造林、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三种主要经营措施类型组进行规划设计。培育任务按林种—森林经营类型—经营措施类型(组)进行组织,各项规划任务落实到每个森林经营类型。
(3)经济林规划应根据种植传统,因地制宜地选择果树林、食用原料林、林化工业原料林、药用林或其他经济林。根据市场需求、土地资源、产品质量、经营加工能力、储存能力及运输条件、名牌效应等因素确定经济林发展规模。按照名、特、优、新的原则,选择优先发展的产业。
(4)生物质能源林经营可分为木质能源林和油料能源林两种类型。木质能源林经营应重点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能源需求和当地生物质电能源生产的原料需求,选择高燃烧值的树种,规划经营规模。油料能源林经营应充分考虑就近加工的条件和能力,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树种,规划培育基地规模。
23、森林采伐贯穿于森林经营的全过程,是森林培育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森林采伐量应依据功能区划和森林分类成果,分别主伐、抚育间伐、更新、低产(低效)林改造等,结合森林经营规划,采用系统分析、最优决策等方法进行测算,确定森林合理年采伐量和木材年产量。
(1)森林采伐应重点考虑建设和培育稳定、健康与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森林资源的保护价值和持续提供物质、生态、文化产品的能力。
(2)按照《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等标准,建立以生态采伐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有条件的区域应推行梯度经营,将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3)森林采伐应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森林结构,稳定木材产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水土资源,维持森林的碳汇平衡,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经营目的。
(4)采伐量测算应以小班为单元,进行时间和空间分析,确保森林采伐量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4、更新造林和森林采伐的工艺设计应充分考虑下列条件:
(1)在溪流、水体、沼泽、冲积沟、受保护的山脊或廊道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应设置一定宽度的缓冲带(区)。
(2)尽量减少用于作业的林道、楞场和集材道。
(3)适当增加小流域、沟系、山体的景观异质性,特别是不同年龄、不同群落的森林合理配置,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多样的栖息环境,为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提供有利条件。
(4)合理设置作业区域和作业面积,保证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所需的生态单元和生物通道。
(5)合理确定造林与采伐方式,确保生态景观敏感区域不受严重影响。
(6)优先安排受灾林木、工业原料林、人工林的采伐和造林更新。
25、根据森林经营任务和种子园、母树林、苗圃和采穗圃状况,测算种子、苗木的实际需求和供应能力,规划安排种苗生产任务。应创造条件建立以乡土树种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提倡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
八、非木质资源经营与森林游憩规划
26、非木质资源经营规划应以现有成熟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规划利用方式、强度、产品种类和规模。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积极发展非木质资源的人工定向培育。
27、森林游憩规划可按照功能区或旅游地类型进行,充分利用林区多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开展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依托的游憩活动。规划应因地制宜地确定环境容量和开发规模,科学设计景区、景点和游憩项目。
九、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8、森林防火规划应重点区划森林火险等级,制定森林防火布控与应急预案,规划森林扑火队伍、装备和基础设施等。
29、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规划应与营造林措施紧密结合,以营造林防控为主,辅以必要的生物防治和抗性育种等措施。重点规划预测预报系统与监测预警体系,防治检疫站点与检疫体系,制定林业有害生物和疫源疫病防控预案等。
30、林地生产力维护措施应贯穿于森林经营的全过程。应充分考虑有利于地力维护的培肥技术、采伐要求、化学制剂应用等保护对策。提倡培育阔叶林和混交林;速生丰产林应考虑轮作、休歇、间作等培育措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在造林、采伐作业时,采取土壤水肥保持措施。
31、森林集水区经营管理规划应科学规划集水区的类型和等级,分区确定森林经营策略,将采伐、造林、修路等森林经营活动导致的水土流失降到最小。
(1)邻接多年性河流、间歇性河流或湖泊、池塘、水库、沼泽等水体的条形地带,应按照《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的要求划出缓冲带。
(2)坡度大、土层薄,以及山脊、湿地等敏感区域的森林,应按照公益林的要求进行管理。
32、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应充分考虑生物资源类型、保护对象特点、制约因素及影响程度、法律法规与政策等。
(1)以生态系统保护途径为主线,注重对景观、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基因等不同层次多样性的系统保护。
(2)将高保护价值森林区域作为规划重点,明确高保护价值区域范围、类型与保护特点,提出保护措施。
(3)以林班或小流域为单位,以指示型物种确定适宜的树种、森林类型和龄组结构,保持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异质性。
(4)注重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群落建群树种的林木、幼树、幼苗,在成熟的森林群落之间保留森林廊道。
十、基础设施与经营能力建设
33、林道规划应根据森林经营的实际需要和建设能力,明确林道建设及维护的任务量。林道密度以满足森林经营的基本要求为原则,新建林道应尽量结合防火道、巡护路网等布设,避开高保护价值森林区域、缓冲带和敏感地区。
34、森林保护、林地水利及其他营林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应充分结合国家、地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行,以利用和维护已有基础设施为主,并考虑设施的多途利用。
35、森林经营管理队伍建设规划应依据森林经营单位的经营目标、经营任务、劳动定额等进行。要加强技术技能培训,促进森林经营管理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
36、森林经营档案建设规划应以分类、准确、及时、便捷为原则,重点规划档案管理人员、设施设备和相关管理制度建设等。森林经营档案应包括森林资源档案、经营技术档案、生产管理档案及相关文件、资料等。
十一、编案方法与公众参与
37、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以生态系统经营理论为指导,积极应用林学、经济学、生态学、计算机技术等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评价、科学决策和规划设计,确保森林经营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38、森林经营决策应针对森林经营周期长、功能多样、受外部环境影响大等特点,分别不同侧重点对森林结构调整和经营规模提出多个备选方案,进行多方案比选。
(1)每个备选方案应测算和评价一个半经营周期内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木材及林产品生产能力、投入与产出等指标。
(2)每个备选方案应对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力维持、森林健康维护等进行长周期的生态影响评估。
(3)每个备选方案应对社区服务、社区就业、森林文化宗教价值维护等进行长周期的社会影响评估。
39、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采取参与式规划方式,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在不同层面上,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保障其在森林经营管理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公众参与式管理制度化。
十二、编案成果与审批
40、森林经营方案成果包括方案文本及相关图表和数据库等。
41、编制成果经承担规划设计的单位签署意见后,由编案单位和林业主管部门共同论证。
(1)论证由指定的专业委员会或专家小组执行,可采用召开论证会或函审的方式。
(2)论证人员应由技术专家、管理者代表、业主代表、相关部门和相关利益者代表等组成。
42、森林经营方案实行分级、分类审批和备案制度。
(1)一类编案单位的经营方案由隶属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二类编案单位的经营方案由所在地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三类编案单位的经营方案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
(2)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单位的森林经营方案,由国家林业局或委托的机构审批并备案。
十三、方案实施、监测、评估与调整
43、编案单位为森林经营方案的实施主体,应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方案规划设计的各项任务和年度安排制定年度计划,编制作业设计,组织并开展各项经营活动。
44、森林经营单位应建立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体系,监测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依据年度计划和有关标准、规定,验收经营作业成果。
45、森林经营单位应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定期评价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估森林可持续经营状况,鼓励由社会第三方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
46、森林经营单位可在经理期内依据监测、评估结果对森林经营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其中对经营目标、森林分类区划、采伐利用规划等内容进行重大调整时,应报原森林经营方案批准单位重新批复。
十四、方案管理、监督与保障措施
47、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定期对编案单位实施森林经营方案的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检查。
48、森林经营方案是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的主要依据。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将森林经营方案作为编制森林采伐限额、下达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原则上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按依法批准的森林经营方案确定。
49、各地编制各项与森林经营有关的规划、工程项目和投资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森林经营方案设计的森林经营目标和主要规划内容。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逐步确立森林经营方案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理顺森林经营的利益分配关系,促进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附:名词解释
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及国家林业方针政策编制的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对生产顺序和经营利用措施的规划设计。它既是森林经营主体制定年度计划,组织和安排森林经营活动的依据,也是林业主管部门管理、检查和监督森林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
编案单位:是指拥有森林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或经营权、处置权,经营界限明确,产权明晰,有一定经营规模和相对稳定的经营期限,能自主决策和实施森林经营,为满足森林经营需求而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经营单位、经济实体,包括国有林业局(场、圃)、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集体林场、非公有制森林经营单位等。
森林经理期:是指森林经营主体为实现其阶段目标任务,在一定时段内按照既定的经营方针、目标与任务对所属森林资源进行资源调整、配置的最佳时间间隔期。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是从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出发,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复杂的过程、路径及相互依赖关系,长期保持森林生态系统良好功能、自身健康为目标,按照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演替规律,通过公众参与、分层次协调和控制,主要在生态系统层次上进行森林动态管理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
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以森林经营单位为对象,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对森林需求的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结构、健康、生物多样性、适应性、演替规律及经营成效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森林功能区划:根据森林资源主导功能、生态区位、利用方向等,采用系统分析或分类方法,将经营区内森林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功能区域,实行分区经营管理,从整体上发挥森林资源的多功能特性的管理方法或过程。
高保护价值森林:所有森林除具有经济价值外,都包含环境和社会价值。当森林所具有的环境和社会价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时,这些森林就可以被定义为高保护价值森林。
森林经营类型:将经营目标、经营周期、经营管理水平、立地质量和技术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小班,划归同一类型,采取相对一致的培育过程的小班集合体。
森林经营措施类型:按照森林培育和利用的主要环节或技术措施,将森林经营措施和技术特征相同的小班组织为同一类型的小班集合体。
森林游憩:指人们以森林景观资源和森林环境为对象,开展生态性、知识性旅游和休闲活动的总称,是一种整体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方式。
森林集水区管理:集水区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集水区是以流域为单元的森林-水生态系统。森林集水区管理是指采用行政、经济、社会、技术等手段,保护和培育森林植被、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水流量、减轻河道淤塞,维护区域森林和水生态系统安全与稳定的过程或途径。
森林碳汇:是指以木本植物和林下腐殖质层为主体的植物群落吸收和固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
景观异质性:异质性是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技术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它是一个景观中对一个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形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异质性是景观的根本属性,任何景观都是异质的,包括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和功能异质性。空间异质性反映一定空间层次景观的多样性信息,而时间异质性则反映不同时间尺度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差异。正是时空两种异质性的交互作用导致了景观系统的演化发展和动态平衡,系统的结构、功能、性质和地位取决于其时间和空间异质性。
森林经营生态影响评估: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动态监测数据为依据,确认森林经营活动对区域生态健康与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等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现实或潜在影响,计划尽量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期降低经营风险,从而为制定森林经营决策、探讨森林经营问题、实施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森林经营社会影响评估:针对森林经营单位近期目标,通过专家咨询、社会调查与访问、资料查阅等方法,获得森林经营活动对区域文化教育与劳动就业、公共福利与社会保障、人民生活与健康、社会文明与和谐等方面的信息,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森林经营活动对人造成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计划尽量减少对利益相关者的负面影响,为科学组织森林经营活动提供依据。
利益相关者:所有对森林经营和实施活动感兴趣或受其影响的人和团体,如政府部门、森林里或周边的社区,本地人、林业从业人员、投资和保险商、顾客或消费者、对环境感兴趣的组织、一般公众等。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第二篇: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
附件: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
(试 行)
一、总 则
1、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有关精神,全面推进我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规范和引导森林经营主体科学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根据《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纲要。
2、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经营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编制的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对生产顺序和经营利用措施的规划设计。
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和林业主管部门经营管理森林的重要依据。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是一项法定性工作,森林经营主体要依据经营方案制定计划,组织经营活动,安排林业生产;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据经营方案实施管理,监督检查森林经营活动。
3、森林经营方案规划期为一个森林经理期,一般为10年。以工业原料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可以为5年。
4、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以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通过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5、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要坚持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坚持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责、权、利统一,坚持与分区施策、分类管理政策衔接,坚持保护、发展与利用森林资源并重,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的原则。
6、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要有利于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有利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有利于提高森林经营者的经济效益,改善林区经济社会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编案单位和程序
7、从事森林经营、管理,范围明确,产权明晰的单位或组织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单位。依据其性质和规模分为以下几种编案单位:
(1)一类编案单位:国有林业局、国有林场、国有森林经营公司、国有林采育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国有林经营单位。
(2)二类编案单位:达到一定规模的集体林组织、非公有制经营主体。
(3)三类编案单位:其他集体林组织或非公有制经营主体,以县为编案单位。
8、一类编案单位应依据有关规定组织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二类编案单位可在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指导下组织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三类编案单位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规划性质森林经营方案。
9、编案工作组应以编案单位为主、林业规划设计单位、林权所有者代表及林业主管部门代表和社区代表共同参加。在方案编制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森林经营者的自主权,林业部门负责政策把关和协调,规划设计单位负责技术服务。具体工作应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一类和三类编案单位应由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二类编案单位应由具有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
10、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主要程序。
(1)编案准备:包括组织准备,基础资料收集及编案相关调查,确定技术经济指标,编写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2)系统评价:对上一经理期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对本经理期的经营环境、森林资源现状、经营需求趋势和经营管理要求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明确经营目标、编案深度与广度及重点内容,以及森林经营方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经营决策: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不同侧重点提出若干备选方案,对每个备选方案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选出最佳方案。
(4)公众参与:广泛征求管理部门、经营单位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以适当调整后的最佳方案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5)规划设计:在最佳方案控制下,进行各项森林经营规划设计,编写方案文本。
(6)评审修改: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成果送审,并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定稿。
三、编案内容和要求
11、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与经营目标,森林功能区划、森林分类与经营类型,森林经营,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
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目标与布局,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维护,效益分析等主要内容。
规划性质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目标与布局,森林功能区划与森林分类,森林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评估等主要内容。
12、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深度依据编案单位类型、经营性质与经营目标确定。
森林经营方案应将经理期内前3-5年的森林经营任务和指标按经营类型分解到,并挑选适宜的作业小班;后期经营规划指标分解到。在方案实施时按2-3年为一个时段滚动落实到作业小班。
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应将森林采伐和更新等任务分解到,规划到作业小班,其他经营规划任务落实到。
规划性质经营方案应将森林经营规划任务和指标按经营类型落实到,并明确主要经营措施。
四、森林生态系统分析与评价
13、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必须建立在翔实、准确的森林资源信息基础上,包括及时更新的森林资源档案、近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专业技术档案等。编案前2年内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应对森林资源档案进行核实,更新到编案。编案前3-5年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需根据森林资源档案,组织补充调查更新资源数据。未进行过森林资源调查或调查时效超过5年的编案单位,应重新进行森林资源调查。
14、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全面进行森林生态系统分析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
分析重点包括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状况;森林提供木质与非木质林产品的能力;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游憩服务、劳动就业等生态与社会服务功能;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和地力衰退状况等。
评价应参照国家、区域或经营单位等不同层次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重点包括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持森林健康与活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社会效益等方面的优势、潜力和问题,编案单位的经营管理能力、机制,森林经营基础设施等条件。
15、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全面分析国家、区域和社区对森林经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需求,找出外部环境对森林经营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重点分析相关森林经营政策、林业管理制度的约束与要求,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相关利益者对森林经营的需求及依赖程度,生态安全与森林健康对森林多目标经营要求与限制等,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经营理念确定经营战略。
五、森林经营方针与目标
16、编案单位应根据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森林资源及其保护利用现状、经营特点、技术与基础条件等,确定方案规划期的森林经营方针。经营方针必须统筹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经营主体与社区利益,协调好森林多功能与森林经营多目标的关系,确保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效益的充分发挥。
17、森林经营方案应当明确提出规划期内要实现的经营目标。经营目标应根据现有森林资源状况、林地生产潜力、森林经营能力和当地经济社会情况等综合确定。森林经营目标应当作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国家、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体系相衔接。经营目标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发展目标,林产品供给目标和森林综合效益发挥目标等。
六、森林区划与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18、一、三类编案单位应按照《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的要求,以区域为单元进行森林功能区划。包括森林集水区区划、生态景观区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野生植物保护区划、野生动物保护区划、人文遗产保护区划、森林游憩区划、森林火险区划、有害生物防控区划等。具有下列一种或多种属性的高保护价值区域应优先区划出来:
(1)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生物多样性(如地方特有种、濒危种、残遗种)显著富集的区域。
(2)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主要物种仍基本保持自然分布格局的大片森林景观区域。
(3)珍稀、受威胁或濒危生态系统区域。
(4)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如集水区保护、土壤侵蚀控制)的区域。
(5)满足当地社区生存、健康等基本需求的区域。
(6)对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
19、编案单位应以小班为单元,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进行公益林和商品林区划。国家重点公益林按照《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要求划定;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原则上根据国家、地方相关规定和规划以及经营者意愿划定。20、编案单位在功能区划和森林分类的基础上,以小班为单元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综合考虑生态区位及其重要性、林权、经营目标一致性等因素,将经营目的、经营周期、经营管理水平、立地质量和技术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小班组成一类经营类型,作为基本规划设计单元。
七、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21、公益林经营规划设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经营单位公益林保护与管理实施方案等进行。
(1)根据森林功能区经营目标的不同分别确定经营技术与培育、管护措施,维持和提高公益林的保护价值和生态功能。
(2)依据《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明确编案单位内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和保护经营三种经营管理类型组的经营对象和经营管护措施,设计经营技术指标和管理目标体系。
(3)依照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系列技术标准,规划设计公益林的造林、抚育和更新改造等任务。
(4)重点公益林区的更新造林,应充分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修复。人工林应采取保护天然幼树、幼苗等措施,增强自然属性。重点保护类型组和保护经营类型组的重点公益林可以限量规划抚育间伐、低效林改造和更新采伐,引进乡土珍贵树种,提高公益林的经济产出潜力。
(5)公益林管护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集中管护、分片承包或个人自护等方式,制订管护方案,落实管护责任。
22、商品林经营应以市场为导向,在确保生态安全前提下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实行定向培育、集约经营。
(1)根据立地质量评价、森林结构调整目标、市场需求与风险分析,以及森林资源经济评估成果等,综合确定商品林经营类型的培育任务。
(2)分别更新造林、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三种主要经营措施类型组进行规划设计。培育任务按林种—森林经营类型—经营措施类型(组)进行组织,各项规划任务落实到每个森林经营类型。
(3)经济林规划应根据种植传统,因地制宜地选择果树林、食用原料林、林化工业原料林、药用林或其他经济林。根据市场需求、土地资源、产品质量、经营加工能力、储存能力及运输条件、名牌效应等因素确定经济林发展规模。按照名、特、优、新的原则,选择优先发展的产业。
(4)生物质能源林经营可分为木质能源林和油料能源林两种类型。木质能源林经营应重点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能源需求和当地生物质电能源生产的原料需求,选择高燃烧值的树种,规划经营规模。油料能源林经营应充分考虑就近加工的条件和能力,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树种,规划培育基地规模。
23、森林采伐贯穿于森林经营的全过程,是森林培育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森林采伐量应依据功能区划和森林分类成果,分别主伐、抚育间伐、更新、低产(低效)林改造等,结合森林经营规划,采用系统分析、最优决策等方法进行测算,确定森林合理年采伐量和木材年产量。
(1)森林采伐应重点考虑建设和培育稳定、健康与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森林资源的保护价值和持续提供物质、生态、文化产品的能力。
(2)按照《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等标准,建立以生态采伐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有条件的区域应推行梯度经营,将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3)森林采伐应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森林结构,稳定木材产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水土资源,维持森林的碳汇平衡,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经营目的。
(4)采伐量测算应以小班为单元,进行时间和空间分析,确保森林采伐量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4、更新造林和森林采伐的工艺设计应充分考虑下列条件:
(1)在溪流、水体、沼泽、冲积沟、受保护的山脊或廊道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应设置一定宽度的缓冲带(区)。
(2)尽量减少用于作业的林道、楞场和集材道。
(3)适当增加小流域、沟系、山体的景观异质性,特别是不同年龄、不同群落的森林合理配置,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多样的栖息环境,为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提供有利条件。
(4)合理设置作业区域和作业面积,保证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所需的生态单元和生物通道。
(5)合理确定造林与采伐方式,确保生态景观敏感区域不受严重影响。
(6)优先安排受灾林木、工业原料林、人工林的采伐和造林更新。
25、根据森林经营任务和种子园、母树林、苗圃和采穗圃状况,测算种子、苗木的实际需求和供应能力,规划安排种苗生产任务。应创造条件建立以乡土树种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提倡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
八、非木质资源经营与森林游憩规划
26、非木质资源经营规划应以现有成熟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规划利用方式、强度、产品种类和规模。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积极发展非木质资源的人工定向培育。
27、森林游憩规划可按照功能区或旅游地类型进行,充分利用林区多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开展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依托的游憩活动。规划应因地制宜地确定环境容量和开发规模,科学设计景区、景点和游憩项目。
九、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8、森林防火规划应重点区划森林火险等级,制定森林防火布控与应急预案,规划森林扑火队伍、装备和基础设施等。
29、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规划应与营造林措施紧密结合,以营造林防控为主,辅以必要的生物防治和抗性育种等措施。重点规划预测预报系统与监测预警体系,防治检疫站点与检疫体系,制定林业有害生物和疫源疫病防控预案等。30、林地生产力维护措施应贯穿于森林经营的全过程。应充分考虑有利于地力维护的培肥技术、采伐要求、化学制剂应用等保护对策。提倡培育阔叶林和混交林;速生丰产林应考虑轮作、休歇、间作等培育措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在造林、采伐作业时,采取土壤水肥保持措施。
31、森林集水区经营管理规划应科学规划集水区的类型和等级,分区确定森林经营策略,将采伐、造林、修路等森林经营活动导致的水土流失降到最小。
(1)邻接多年性河流、间歇性河流或湖泊、池塘、水库、沼泽等水体的条形地带,应按照《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的要求划出缓冲带。
(2)坡度大、土层薄,以及山脊、湿地等敏感区域的森林,应按照公益林的要求进行管理。
32、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应充分考虑生物资源类型、保护对象特点、制约因素及影响程度、法律法规与政策等。
(1)以生态系统保护途径为主线,注重对景观、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基因等不同层次多样性的系统保护。
(2)将高保护价值森林区域作为规划重点,明确高保护价值区域范围、类型与保护特点,提出保护措施。(3)以林班或小流域为单位,以指示型物种确定适宜的树种、森林类型和龄组结构,保持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异质性。
(4)注重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群落建群树种的林木、幼树、幼苗,在成熟的森林群落之间保留森林廊道。
十、基础设施与经营能力建设
33、林道规划应根据森林经营的实际需要和建设能力,明确林道建设及维护的任务量。林道密度以满足森林经营的基本要求为原则,新建林道应尽量结合防火道、巡护路网等布设,避开高保护价值森林区域、缓冲带和敏感地区。
34、森林保护、林地水利及其他营林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应充分结合国家、地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行,以利用和维护已有基础设施为主,并考虑设施的多途利用。
35、森林经营管理队伍建设规划应依据森林经营单位的经营目标、经营任务、劳动定额等进行。要加强技术技能培训,促进森林经营管理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
36、森林经营档案建设规划应以分类、准确、及时、便捷为原则,重点规划档案管理人员、设施设备和相关管理制度建设等。森林经营档案应包括森林资源档案、经营技术档案、生产管理档案及相关文件、资料等。
十一、编案方法与公众参与
37、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以生态系统经营理论为指导,积极应用林学、经济学、生态学、计算机技术等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评价、科学决策和规划设计,确保森林经营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38、森林经营决策应针对森林经营周期长、功能多样、受外部环境影响大等特点,分别不同侧重点对森林结构调整和经营规模提出多个备选方案,进行多方案比选。
(1)每个备选方案应测算和评价一个半经营周期内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木材及林产品生产能力、投入与产出等指标。
(2)每个备选方案应对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力维持、森林健康维护等进行长周期的生态影响评估。
(3)每个备选方案应对社区服务、社区就业、森林文化宗教价值维护等进行长周期的社会影响评估。
39、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采取参与式规划方式,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在不同层面上,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保障其在森林经营管理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公众参与式管理制度化。
十二、编案成果与审批
40、森林经营方案成果包括方案文本及相关图表和数据库等。
41、编制成果经承担规划设计的单位签署意见后,由编案单位和林业主管部门共同论证。
(1)论证由指定的专业委员会或专家小组执行,可采用召开论证会或函审的方式。
(2)论证人员应由技术专家、管理者代表、业主代表、相关部门和相关利益者代表等组成。
42、森林经营方案实行分级、分类审批和备案制度。
(1)一类编案单位的经营方案由隶属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二类编案单位的经营方案由所在地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三类编案单位的经营方案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
(2)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单位的森林经营方案,由国家林业局或委托的机构审批并备案。
十三、方案实施、监测、评估与调整
43、编案单位为森林经营方案的实施主体,应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方案规划设计的各项任务和安排制定计划,编制作业设计,组织并开展各项经营活动。
44、森林经营单位应建立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体系,监测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依据计划和有关标准、规定,验收经营作业成果。
45、森林经营单位应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定期评价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估森林可持续经营状况,鼓励由社会第三方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
46、森林经营单位可在经理期内依据监测、评估结果对森林经营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其中对经营目标、森林分类区划、采伐利用规划等内容进行重大调整时,应报原森林经营方案批准单位重新批复。
十四、方案管理、监督与保障措施
47、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定期对编案单位实施森林经营方案的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检查。
48、森林经营方案是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的主要依据。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将森林经营方案作为编制森林采伐限额、下达木材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原则上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按依法批准的森林经营方案确定。
49、各地编制各项与森林经营有关的规划、工程项目和投资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森林经营方案设计的森林经营目标和主要规划内容。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逐步确立森林经营方案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理顺森林经营的利益分配关系,促进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第三篇: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文件
林资字[2006]227 号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农林)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为积极推进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导各地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依据《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我局制定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现予印发,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并提出如下要求。
一、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本区域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
二、各地要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准则,以本《纲要》为指导,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实施细则,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工作,确保编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各地要选择不同森林类型的经营单位,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示范,并率先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为其他单位提供借鉴。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本《纲要》,请将试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及时反馈我局。
附件:《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试行)
国家林业局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附件: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
(试 行)
一、总
则
1、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有关精神,全面推进我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规范和引导森林经营主体科学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根据《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纲要。
2、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经营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编制的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对生产顺序和经营利用措施的规划设计。
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和林业主管部门经营管理森林的重要依据。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是一项法定性工作,森林经营主体要依据经营方案制定计划,组织经营活动,安排林业生产;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据经营方案实施管理,监督检查森林经营活动。
3、森林经营方案规划期为一个森林经理期,一般为10年。以工业原料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可以为5年。
4、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以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通过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5、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要坚持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 协调,坚持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责、权、利统一,坚持与分区施策、分类管理政策衔接,坚持保护、发展与利用森林资源并重,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的原则。
6、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要有利于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有利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有利于提高森林经营者的经济效益,改善林区经济社会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编案单位和程序
7、从事森林经营、管理,范围明确,产权明晰的单位或组织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单位。依据其性质和规模分为以下几种编案单位:
(1)一类编案单位:国有林业局、国有林场、国有森林经营公司、国有林采育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国有林经营单位。
(2)二类编案单位:达到一定规模的集体林组织、非公有制经营主体。
(3)三类编案单位:其他集体林组织或非公有制经营主体,以县为编案单位。
8、一类编案单位应依据有关规定组织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二类编案单位可在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指导下组织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三类编案单位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规划性质森林经营方案。
9、编案工作组应以编案单位为主、林业规划设计单位、林权所有者代表及林业主管部门代表和社区代表共同参加。在方案编制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森林经营者的自主权,林业部门负责政策把关和协调,规划设计单位负责技术服务。具体工作应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一类和三类编案单位应由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 4 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二类编案单位应由具有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
10、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主要程序。
(1)编案准备:包括组织准备,基础资料收集及编案相关调查,确定技术经济指标,编写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2)系统评价:对上一经理期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对本经理期的经营环境、森林资源现状、经营需求趋势和经营管理要求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明确经营目标、编案深度与广度及重点内容,以及森林经营方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经营决策: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不同侧重点提出若干备选方案,对每个备选方案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选出最佳方案。
(4)公众参与:广泛征求管理部门、经营单位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以适当调整后的最佳方案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5)规划设计:在最佳方案控制下,进行各项森林经营规划设计,编写方案文本。
(6)评审修改: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成果送审,并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定稿。
三、编案内容和要求
11、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与经营目标,森林功能区划、森林分类与经营类型,森林经营,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
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 5 目标与布局,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维护,效益分析等主要内容。
规划性质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目标与布局,森林功能区划与森林分类,森林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评估等主要内容。
12、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深度依据编案单位类型、经营性质与经营目标确定。
森林经营方案应将经理期内前3-5年的森林经营任务和指标按经营类型分解到,并挑选适宜的作业小班;后期经营规划指标分解到。在方案实施时按2-3年为一个时段滚动落实到作业小班。
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应将森林采伐和更新等任务分解到,规划到作业小班,其他经营规划任务落实到。
规划性质经营方案应将森林经营规划任务和指标按经营类型落实到,并明确主要经营措施。
四、森林生态系统分析与评价
13、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必须建立在翔实、准确的森林资源信息基础上,包括及时更新的森林资源档案、近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专业技术档案等。编案前2年内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应对森林资源档案进行核实,更新到编案。编案前3-5年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需根据森林资源档案,组织补充调查更新资源数据。未进行过森林资源调查或调查时效超过5年的编案单位,应重新进行森林资源调查。
14、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全面进行森林生态系统分析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
分析重点包括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状况;森林提供木质与非木质林产品的能力;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游憩服务、劳动就业等生态与社会服务功能;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和地力衰退状况等。
评价应参照国家、区域或经营单位等不同层次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重点包括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持森林健康与活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社会效益等方面的优势、潜力和问题,编案单位的经营管理能力、机制,森林经营基础设施等条件。
15、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全面分析国家、区域和社区对森林经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需求,找出外部环境对森林经营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重点分析相关森林经营政策、林业管理制度的约束与要求,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相关利益者对森林经营的需求及依赖程度,生态安全与森林健康对森林多目标经营要求与限制等,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经营理念确定经营战略。
五、森林经营方针与目标
16、编案单位应根据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森林资源及其保护利用现状、经营特点、技术与基础条件等,确定方案规划期的森林经营方针。经营方针必须统筹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经营主体与社区利益,协调好森林多功能与森林经营多目标的关系,确保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效益的充分发挥。
17、森林经营方案应当明确提出规划期内要实现的经营目标。经营目标应根据现有森林资源状况、林地生产潜力、森林经营能力和当地经济社会情况等综合确定。森林经营目标应当作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国家、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 7 体系相衔接。经营目标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发展目标,林产品供给目标和森林综合效益发挥目标等。
六、森林区划与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18、一、三类编案单位应按照《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的要求,以区域为单元进行森林功能区划。包括森林集水区区划、生态景观区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野生植物保护区划、野生动物保护区划、人文遗产保护区划、森林游憩区划、森林火险区划、有害生物防控区划等。具有下列一种或多种属性的高保护价值区域应优先区划出来:
(1)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生物多样性(如地方特有种、濒危种、残遗种)显著富集的区域。
(2)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主要物种仍基本保持自然分布格局的大片森林景观区域。
(3)珍稀、受威胁或濒危生态系统区域。
(4)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如集水区保护、土壤侵蚀控制)的区域。
(5)满足当地社区生存、健康等基本需求的区域。(6)对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
19、编案单位应以小班为单元,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进行公益林和商品林区划。国家重点公益林按照《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要求划定;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原则上根据国家、地方相关规定和规划以及经营者意愿划定。
20、编案单位在功能区划和森林分类的基础上,以小班为单元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综合考虑生态区位及其重要性、林权、经营目标一 8 致性等因素,将经营目的、经营周期、经营管理水平、立地质量和技术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小班组成一类经营类型,作为基本规划设计单元。
七、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21、公益林经营规划设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经营单位公益林保护与管理实施方案等进行。
(1)根据森林功能区经营目标的不同分别确定经营技术与培育、管护措施,维持和提高公益林的保护价值和生态功能。
(2)依据《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明确编案单位内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和保护经营三种经营管理类型组的经营对象和经营管护措施,设计经营技术指标和管理目标体系。
(3)依照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系列技术标准,规划设计公益林的造林、抚育和更新改造等任务。
(4)重点公益林区的更新造林,应充分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修复。人工林应采取保护天然幼树、幼苗等措施,增强自然属性。重点保护类型组和保护经营类型组的重点公益林可以限量规划抚育间伐、低效林改造和更新采伐,引进乡土珍贵树种,提高公益林的经济产出潜力。
(5)公益林管护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集中管护、分片承包或个人自护等方式,制订管护方案,落实管护责任。
22、商品林经营应以市场为导向,在确保生态安全前提下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实行定向培育、集约经营。
(1)根据立地质量评价、森林结构调整目标、市场需求与风险分析,以及森林资源经济评估成果等,综合确定商品林经营类型的培育任务。
(2)分别更新造林、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三种主要经营措施类型组进行规划设计。培育任务按林种—森林经营类型—经营措施类型(组)进行组织,各项规划任务落实到每个森林经营类型。
(3)经济林规划应根据种植传统,因地制宜地选择果树林、食用原料林、林化工业原料林、药用林或其他经济林。根据市场需求、土地资源、产品质量、经营加工能力、储存能力及运输条件、名牌效应等因素确定经济林发展规模。按照名、特、优、新的原则,选择优先发展的产业。
(4)生物质能源林经营可分为木质能源林和油料能源林两种类型。木质能源林经营应重点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能源需求和当地生物质电能源生产的原料需求,选择高燃烧值的树种,规划经营规模。油料能源林经营应充分考虑就近加工的条件和能力,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树种,规划培育基地规模。
23、森林采伐贯穿于森林经营的全过程,是森林培育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森林采伐量应依据功能区划和森林分类成果,分别主伐、抚育间伐、更新、低产(低效)林改造等,结合森林经营规划,采用系统分析、最优决策等方法进行测算,确定森林合理年采伐量和木材年产量。
10(1)森林采伐应重点考虑建设和培育稳定、健康与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森林资源的保护价值和持续提供物质、生态、文化产品的能力。
(2)按照《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等标准,建立以生态采伐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有条件的区域应推行梯度经营,将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3)森林采伐应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森林结构,稳定木材产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水土资源,维持森林的碳汇平衡,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经营目的。
(4)采伐量测算应以小班为单元,进行时间和空间分析,确保森林采伐量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4、更新造林和森林采伐的工艺设计应充分考虑下列条件:(1)在溪流、水体、沼泽、冲积沟、受保护的山脊或廊道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应设置一定宽度的缓冲带(区)。
(2)尽量减少用于作业的林道、楞场和集材道。
(3)适当增加小流域、沟系、山体的景观异质性,特别是不同年龄、不同群落的森林合理配置,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多样的栖息环境,为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提供有利条件。
(4)合理设置作业区域和作业面积,保证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所需的生态单元和生物通道。
11(5)合理确定造林与采伐方式,确保生态景观敏感区域不受严重影响。
(6)优先安排受灾林木、工业原料林、人工林的采伐和造林更新。
25、根据森林经营任务和种子园、母树林、苗圃和采穗圃状况,测算种子、苗木的实际需求和供应能力,规划安排种苗生产任务。应创造条件建立以乡土树种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提倡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
八、非木质资源经营与森林游憩规划
26、非木质资源经营规划应以现有成熟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规划利用方式、强度、产品种类和规模。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积极发展非木质资源的人工定向培育。
27、森林游憩规划可按照功能区或旅游地类型进行,充分利用林区多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开展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依托的游憩活动。规划应因地制宜地确定环境容量和开发规模,科学设计景区、景点和游憩项目。
九、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8、森林防火规划应重点区划森林火险等级,制定森林防火布控与应急预案,规划森林扑火队伍、装备和基础设施等。
29、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规划应与营造林措施紧密结合,以营造林防控为主,辅以必要的生物防治和抗性育种等措施。重点规划预测预报系统与监测预警体系,防治检疫站点与检疫体系,制定林业有害生 物和疫源疫病防控预案等。
30、林地生产力维护措施应贯穿于森林经营的全过程。应充分考虑有利于地力维护的培肥技术、采伐要求、化学制剂应用等保护对策。提倡培育阔叶林和混交林;速生丰产林应考虑轮作、休歇、间作等培育措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在造林、采伐作业时,采取土壤水肥保持措施。
31、森林集水区经营管理规划应科学规划集水区的类型和等级,分区确定森林经营策略,将采伐、造林、修路等森林经营活动导致的水土流失降到最小。
(1)邻接多年性河流、间歇性河流或湖泊、池塘、水库、沼泽等水体的条形地带,应按照《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的要求划出缓冲带。
(2)坡度大、土层薄,以及山脊、湿地等敏感区域的森林,应按照公益林的要求进行管理。
32、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应充分考虑生物资源类型、保护对象特点、制约因素及影响程度、法律法规与政策等。
(1)以生态系统保护途径为主线,注重对景观、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基因等不同层次多样性的系统保护。
(2)将高保护价值森林区域作为规划重点,明确高保护价值区域范围、类型与保护特点,提出保护措施。
(3)以林班或小流域为单位,以指示型物种确定适宜的树种、森林类型和龄组结构,保持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异质性。
(4)注重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群落建群树种的林木、幼树、幼苗,在成熟的森林群落之间保留森林廊道。
十、基础设施与经营能力建设
33、林道规划应根据森林经营的实际需要和建设能力,明确林道 13 建设及维护的任务量。林道密度以满足森林经营的基本要求为原则,新建林道应尽量结合防火道、巡护路网等布设,避开高保护价值森林区域、缓冲带和敏感地区。
34、森林保护、林地水利及其他营林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应充分结合国家、地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行,以利用和维护已有基础设施为主,并考虑设施的多途利用。
35、森林经营管理队伍建设规划应依据森林经营单位的经营目标、经营任务、劳动定额等进行。要加强技术技能培训,促进森林经营管理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
36、森林经营档案建设规划应以分类、准确、及时、便捷为原则,重点规划档案管理人员、设施设备和相关管理制度建设等。森林经营档案应包括森林资源档案、经营技术档案、生产管理档案及相关文件、资料等。
十一、编案方法与公众参与
37、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以生态系统经营理论为指导,积极应用林学、经济学、生态学、计算机技术等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评价、科学决策和规划设计,确保森林经营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38、森林经营决策应针对森林经营周期长、功能多样、受外部环境影响大等特点,分别不同侧重点对森林结构调整和经营规模提出多个备选方案,进行多方案比选。
(1)每个备选方案应测算和评价一个半经营周期内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木材及林产品生产能力、投入与产出等指标。
(2)每个备选方案应对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力维持、森林健康维护等进行长周期的生态影响评估。
14(3)每个备选方案应对社区服务、社区就业、森林文化宗教价值维护等进行长周期的社会影响评估。
39、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采取参与式规划方式,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在不同层面上,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保障其在森林经营管理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公众参与式管理制度化。
十二、编案成果与审批
40、森林经营方案成果包括方案文本及相关图表和数据库等。
41、编制成果经承担规划设计的单位签署意见后,由编案单位和林业主管部门共同论证。
(1)论证由指定的专业委员会或专家小组执行,可采用召开论证会或函审的方式。
(2)论证人员应由技术专家、管理者代表、业主代表、相关部门和相关利益者代表等组成。
42、森林经营方案实行分级、分类审批和备案制度。
(1)一类编案单位的经营方案由隶属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二类编案单位的经营方案由所在地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三类编案单位的经营方案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
(2)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单位的森林经营方案,由国家林业局或委托的机构审批并备案。
十三、方案实施、监测、评估与调整
43、编案单位为森林经营方案的实施主体,应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方案规划设计的各项任务和安排制定计划,编制作业设计,组织并开展各项经营活动。
44、森林经营单位应建立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体系,监测森林经营 15 方案执行情况,依据计划和有关标准、规定,验收经营作业成果。
45、森林经营单位应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定期评价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估森林可持续经营状况,鼓励由社会第三方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
46、森林经营单位可在经理期内依据监测、评估结果对森林经营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其中对经营目标、森林分类区划、采伐利用规划等内容进行重大调整时,应报原森林经营方案批准单位重新批复。
十四、方案管理、监督与保障措施
47、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定期对编案单位实施森林经营方案的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检查。
48、森林经营方案是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的主要依据。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将森林经营方案作为编制森林采伐限额、下达木材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原则上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按依法批准的森林经营方案确定。
49、各地编制各项与森林经营有关的规划、工程项目和投资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森林经营方案设计的森林经营目标和主要规划内容。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逐步确立森林经营方案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理顺森林经营的利益分配关系,促进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附:名词解释
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及国家林业方针政策编制的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对生产顺序和经营利用措施的规划设计。它既是森林经营主体制定计划,组织和安排森林经营活动的依据,也是林业主管部门管理、检查和监督森林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
编案单位:是指拥有森林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或经营权、处置权,经营界限明确,产权明晰,有一定经营规模和相对稳定的经营期限,能自主决策和实施森林经营,为满足森林经营需求而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经营单位、经济实体,包括国有林业局(场、圃)、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集体林场、非公有制森林经营单位等。
森林经理期:是指森林经营主体为实现其阶段目标任务,在一定时段内按照既定的经营方针、目标与任务对所属森林资源进行资源调整、配置的最佳时间间隔期。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是从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出发,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复杂的过程、路径及相互依赖关系,长期保持森林生态系统良好功能、自身健康为目标,按照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演替规律,通过公众参与、分层次协调和控制,主要在生态系统层次上进行森林动态管理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
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以森林经营单位为对象,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对森林需求的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结构、健康、生物多样性、适应性、演替规律及经营成效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森林功能区划:根据森林资源主导功能、生态区位、利用方向等,采用系统分析或分类方法,将经营区内森林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功能区域,实行分区经营管理,从整体上发挥森林资源的多功能特性的管理方法或过程。
高保护价值森林:所有森林除具有经济价值外,都包含环境和社会价值。当森林所具有的环境和社会价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时,这些森林就可以被定义为高保护价值森林。
森林经营类型:将经营目标、经营周期、经营管理水平、立地质量和技术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小班,划归同一类型,采取相对一致的培育过程的小班集合体。
森林经营措施类型:按照森林培育和利用的主要环节或技术措施,将森林经营措施和技术特征相同的小班组织为同一类型的小班集合体。
森林游憩:指人们以森林景观资源和森林环境为对象,开展生态性、知识性旅游和休闲活动的总称,是一种整体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方式。
森林集水区管理:集水区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集水区是以流域为单元的森林-水生态系统。森林集水区管理是指采用行政、经济、社会、技术等手段,保护和培育森林植被、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水流量、减轻河道淤塞,维护区域森林和水生态系统安全与稳定的过程或途径。
森林碳汇:是指以木本植物和林下腐殖质层为主体的植物群落吸收和固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
景观异质性:异质性是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技术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它是一个景观中对一个种或更 18 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形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异质性是景观的根本属性,任何景观都是异质的,包括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和功能异质性。空间异质性反映一定空间层次景观的多样性信息,而时间异质性则反映不同时间尺度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差异。正是时空两种异质性的交互作用导致了景观系统的演化发展和动态平衡,系统的结构、功能、性质和地位取决于其时间和空间异质性。
森林经营生态影响评估: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动态监测数据为依据,确认森林经营活动对区域生态健康与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等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现实或潜在影响,计划尽量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期降低经营风险,从而为制定森林经营决策、探讨森林经营问题、实施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森林经营社会影响评估:针对森林经营单位近期目标,通过专家咨询、社会调查与访问、资料查阅等方法,获得森林经营活动对区域文化教育与劳动就业、公共福利与社会保障、人民生活与健康、社会文明与和谐等方面的信息,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森林经营活动对人造成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计划尽量减少对利益相关者的负面影响,为科学组织森林经营活动提供依据。
利益相关者:所有对森林经营和实施活动感兴趣或受其影响的人和团体,如政府部门、森林里或周边的社区,本地人、林业从业人员、投资商和保险商、顾客或消费者、对环境感兴趣的组织、一般公众等。
第四篇: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方案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方案
按照市林业局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将2008年4月底完成我区国有林场和集体林权体制改革经营大户(李永华)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为确保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按期、保质完成任务,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目的
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是一项法定性工作,其目的是为科学经营和利用森林资源拟定实施方案,同时也为制定计划,组织经营活动,安排林业生产以及实施林业工作的监督与考核提供依据。
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指导思想
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坚持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权利义务统一,分区施策,以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通过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林地生产力,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增强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的顺利开
展和圆满完成,按编制细则要求,决定成立以000000为组长,0000,000为副组长,汪百力(资源保护科科长),0000,0000,0000为成员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领导小组,全面组织领导本次编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资保科,000兼任办公室主任,000兼任办公室副主任,00000为办公室成员,办公室负责编案业务开展,组织完成编制任务。
四、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计划任务下达
0000林业局下达000国有林场和个休经营大户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计划任务书,明确编案单位类别,经营方案设计深度,组织编制单位、承编单位、林权所有者及有关部门代表召开编制工作动员会,并形成有关会议纪要、协议文件。
五、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量 ㈠准备工作
1、技术人员组织
由编案领导小组抽借调查设计人员36名,其中协助调查人员18名,组成6个专业技术组(补充专业调查组,资源校核组、规划设计组、资源培育组、数据统计组和成果撰写组)来完成编制任务。为保证编案各项调查和设计质量达到规定要求,领导小组应聘请林业技术专家3名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参培人员熟练掌握有关技术规定和仪器的使用,熟悉工作方法,统一技术标准。
2、编案工作物质准备
①、调查资料的准备(二类调查资料、资源档案数据、森林经营分类区划成果资料、调查图件、调查各类表格等)。
②、相关设备、工具的准备
仪器设备:主要包括全站仪、水准仪、海拔仪、罗盘仪、测高器、GPS手持仪、测绳、花杆、皮尺、钢卷尺、油锯、砍刀、计算器等。
一般工具:记录夹、绘图板、铅笔、橡皮、资料袋(包)等。
交通工具:各编案单位应根据情况,安排必要的交通工具。㈡、调查与勘测(外业)
1、基本情况调查和收集
社会经济情况调查与收集、自然条件调查与收集、生产建设情况调查与收集、森林经营情况的收集、林区多种资源调查、技术经济指标和定额资料的收集。
2、森林资源调查
000二类调查资料于2004年完成成果资料,至今已经4年,其资料不能完全满足编案精度的需要,须进行补充调查,校核资源数据。校核内容包括:林地校核、林地面积校核、林地地类校核、林木资源的校核、林木生产量校核,此项调查工作量大,技术性强,任务重。
3、森林经营调查
森林经营调整涉及内容多,专业性强,工作量大。主要包
括立地类型调查、森林生长量调查、森林消耗量调查、抚育间伐调查、低产林改造调查、苗圃地调查与勘测,采种林(母树林调查)与勘测、森林保护调查等。
4、林业经济调查
林业经济调查主要是收集各种经济、技术指标资料为分析评价林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依据。主要包括:林区的人口、劳动力、工农业生产、科教文化、交通运输、通讯邮电、医疗卫生、公共事业等社会经济调查,市场经济调查、林业经营状况调查等。
5、森林采伐利用调查
主要对拟定采伐的小班进行伐区典型调查。
6、林区基本建设及辅助工程建设调查。
该项调查内容:林区公路及道路网布置,物质运输类型及设备,场址、管护站址、嘹望台、宾馆、休闲山庄等场址、建筑物的勘测与调查、机械检修、供电、给排水、通讯工程等调查。
7、多种经营调查
多种经营包括一、二、三产业的经营项目调查。
8、非木质森林资源利用调查
9、森林游憩调查
㈢、调查资料的整理、归类和分析评价
将各补充调查、专业调查、典型调查分类进行整理、归类,通过初步计算,确定资料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对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撰写论证报告。
㈣、筛选编制方案
通过各种调查资料的系统分析评价,分别不同侧重点为编案单位,提交2-3个备选方案,由领导小组召开管理部门、经营单位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参加会议,广泛征求意见,评选出1个最佳方案,以作为本次经营方案编制规划设计的依据。
㈤、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设计(内业)
1、编制三表。立地类型、造林类型及森林经营类型表是经营方案编制的重中之重,将集中主要技术人员进行计算编制。
2、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①造林和更新规划设计 ②森林培育设计 ③种苗设计 ④林业产业规划 ⑤森林采伐利用设计
⑥健康森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设计
3、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4、经营管理规划设计
5、其它设计
6、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㈥编写经营方案说明书
成果资料包括:经营方案说明书、说明书附件、设计图纸和附表四大部分组成。
六、进度安排 ㈠、准备工作 1、2007年4月30日前,组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落实工作经费。2、2007年5月10日前,下达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计划任务书,制定编制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3、2007年5月11日-31日,参加本局培训及区局培训技术人员,聘请专家授课。4、2007年6月1日-6月30日,落实专人负责完成收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各项资料,建立资料数据档案。5、2007年7月1日-7月15日,采购调查所需的物质设备。6、2007年7月16日-31日,组织完成开展外业调查生产实习,调查人员熟练掌握各种专业调查的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
㈡、外业调查 1、2007年8月1日-7日,完成编案单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基本情况调查。2、2007年8月8日-9月15日,完成编制单位的补充专业调查和资源校核调查。3、2007年9月21日-9月30日,完成编案单位森林经营
调查,林业经济调查。4、2007年10月8日-10月20日,完成编案单位采伐利用调查,基本建设及辅助工程调查,多种经营调查,森林游憩调查,非木质资源利用调查,森林保护调查等。5、2007年10月16日-11月6日,完成外业调查资料整理,系统分析评价,提交2-3个经营方案编制备选方案。由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广泛征求意见,评选出最佳方案。
㈢、内业设计 1、2007年11月7日-12月6日,完成森林经营方案“三表”计算、编制工作。2、2007年12月7日-12月31日,完成森林经营方案各专业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3、2008年1月4日-1月31日,编写森林经营方案说明书。4、2008年2月1日-2月28日,完成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图、各种总平面图、现状图,其他示意图的制作。5、2008年3月1日-15日,森林经营方案成果资料(初审稿)上报区局,并组织初步论证。6、2008年3月16日-4月15日,根据论证组意见,对经营方案进行修改,上报终审,再修改完善装润资料,上报审批和备案。
七、安全生产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外野外作业环境恶劣,条件艰苦,领导小组、编制单位、承编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和落实安全制度和措施,积极帮助一线调查人员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安全生产。
八、工作经费预算及来源
根据《重庆市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此项工作涉及1个林场、1个经营大户,调查任务重,外业工作量大,时间紧迫,共需经费898250.00元。其中:外业调查费用322720.00元,内业设计制图40200.00元,评审和培训 21280.00元,设备费396800.00万元,成果资料费97250.00元,不可预见费20000.00元。(详见《0000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经费概算表》)。
第五篇:全省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
全省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
和实施工作指导意见
为促进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示范带动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有林场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关于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林场发[2012]184号)和《江西省林业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实施意见的通知》(林资发[2011]24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的重要意义
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工作是《森林法》和《国有林场管理办法》赋予国有林场管理部门和国有林场的一项法定职责和工作任务。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既是国有林场制定生产计划、组织经营活动和林业主管部门实施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国有林场森林质量、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根本措施。做好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对建立高效、透明、科学、有序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系,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做到责任落实、人员落实、资金落实,切实保障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工作顺利开展。
二、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为要求,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以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林业的多方面需求和培育健康高效、长期稳定的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通过分类经营、科学培育和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林地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从木材生产管理为主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为主的转变,力求达到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统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经营。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又要确保森林资源的总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确保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越采越多、越用越好。
2、坚持科学经营,合理利用。制定相应的培育、保护和利用的技术措施,科学培育森林,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森林功能的多重性。
3、坚持分类经营,分区施策。严格按照“管严公益林,放活商品林”的要求,根据林分不同类型、立地等级条件和经营目标等,采取相应的经营对策。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及修订工作。从2016年起,国有林场要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采伐限额、制定生产计划和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据经营方案对国有林场进行监督和管理,对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开展检查和评估,建立起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管理制度。
三、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基本要求
国有林场要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规范》、《简明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规程》的要求,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一)编案单位。以国有林场为单位组织编制,每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林场均要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对于经营面积小于7500亩的国有林场以及合作造林的股份制林场,可在当地森林经营规划指导下,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
(二)编案资质。承担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具体编制工作的单位,应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
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可由具有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技术单位编制。
(三)经理期。森林经营方案规划期为一个森林经理期,一般为10年,以商品林或工业原料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可以为5年。
(四)编案内容。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与经营目标,森林功能区划、森林分类与经营类型,森林经营,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
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目标与布局,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维护,效益分析等主要内容。
(五)编案深度。森林经营方案的各项经营措施、建设任务等都应落实到山头地块、作业小班。经理期内5年的森林经营任务和指标应按经营类型分解落实到,并挑选适宜的作业小班。后期经营规划指标应分解到,在方案实施时按2~3年为一个时段滚动落实到作业小班。
(六)编案程序。主要包括技术指导、编案准备、林分(林地)调查、资源数据审核、系统评价、经营决策、公众参与、方案比选、规划设计、评审修改、实施执行、检查监督等。
(七)编制组织。编制工作组应以国有林场为主,林业主管部门及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共同参加。在方案编制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国有林场的自主权,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政策把关和协调,调查规划设计单位负责技术服务和技术把关。
(八)方案审批。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实行分级、分类审批和备案制度。省属和设区市属国有林场以及省级以上公益林占有林地面积50%以上的国有林场的森林经营方案,由省林业厅审批,报国家林业局备案;其他国有林场的森林经营方案,由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批,报省林业厅备案。国有林场简明森林经营方案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报设区市林业局备案。申请审批森林经营方案应提交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审批森林经营方案的请示、森林经营方案文本、专家论证意见等材料。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的领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成立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抽调计财科、林政科、营林科、林场处、防火办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协调、检查和督促工作。同时,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职责、阶段任务、完成时间、人员安排,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国有林场经营方案编制工作。
(二)落实工作经费。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经费由编案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自筹解决。各地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三)确保编制质量。要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各项专项调查成果为基础,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做好相关资料收集,开展相关专题补充调查,及时更新森林资源基础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可靠,增强森林经营措施的针对性和森林经营方案的可操作性。要及时组织专家对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成果进行论证并做好修改完善。
(四)加强监督检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的管理,定期对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将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情况作为国有林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原则
1.生态优先,可持续经营原则。坚持森林经营管理从以木材生产管理为主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为主转变,以利用性采伐为主向经营性采伐为主转变,严格按照“管严公益林,放活商品林”的精神,力求达到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统一。同时,按照可持续经营的思想,围绕林业发展的方针,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又要确保森林资源的总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确保各经营单位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2.科学经营,合理利用原则。科学培育森林,最佳组合树种和龄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确定森林年采伐量。并制定相适应的培育、保护和利用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政策,充分发挥森林功能的多重性。
3.承上启下,分类指导原则。根据国家林业局下发的《森林采伐管理分区施策导则》,结合我市林改后森林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实际情况,分别不同森林经营单位(一类、二类、三类),编制不同广度和深度的森林经营方案。1998年之前营造的用材林小班并已确定经营类型的原则上不宜调整。1998年之后营造的人工林由业主自主确定森林经营方向和培育目标。承上启下,把自主性与合理性、灵活性与原则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以民为本,落实处置权原则。在明确集体林所有权的前提下,要把森林处置权落实到经营主体,切实保护经营者尤其林农的正当权益。要引导林农联合经营和科学经营森林,提高经营水平和经营效益。逐步实现依法依规自主经营。
工作步骤为五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组织准备
(1)成立领导机构。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成立调查与编案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调查与编案工作。
(2)组织工作队伍。各调查和编案单位要组织与任务相适应的工作队伍,完成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经营方案编制任务。无力自行承担的单位或经营者,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3)制订工作计划。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经营单位,要制订工作计划,明确部门职责、阶段任务、工作时间和相关制度等。
(4)开展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经营者认识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重要性和参加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积极性,引导个体林农联合经营和科学经营森林。
(5)召开工作会议。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经营单位,要分阶段召开相关内容的会议,部署阶段任务,总结阶段经验,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
2.收集资料
(1)上期森林经营方案的有关图、表、文字资料。
(2)上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变化调查统计)有关图、表、文字资料。
(3)上期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有关技术规定和技术经济指标。
(4)近期林权制度改革与林权登记发证的成果及有关情况的资料。
(5)近期林业生产、建设的统计和规划资料。
(6)近期本地区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的资料。
(7)近期与森林经营有关的国家和地方建设工程项目情况。
(8)最新的行政区界、经营区界的有关图籍和文字资料。
(9)生态公益林规划图表和文字资料。
(10)印制各种用图(林业基本图、地理信息图、林权登记发证“宗地”权属分布图等)和用表(小班变化调查记录卡、调查规划一览表、调查用的数表等)。
3.林改资料整合
在外业开展之前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绘制全县林改后的林权权属图(纸质),并输入本县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系统平台,作为辖区内森林资源调查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林权权属图层(电子版),确保林改成果与编案成果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