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县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规定20060610修改
江西省县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
技术规定
(试
行)
江西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
2005年6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六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为科学编制县(市、区)森林经营方案,参照原林业部《国有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原则规定》(1996),特制定本技术规定。
第二条
编制县(市、区)森林经营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我省林业在全国率先跨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要求,指导县(市、区)科学地经营管理森林资源,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全面实现分类经营,努力建设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
县(市、区)森林经营方案是编制中长期林业发展规划、进行年度作业设计、安排林业生产建设与投资的法定技术文件,是上级主管部门监督、检查、考核林业生产和各级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的重要依据。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县(市、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每十年一次,即以十年为一个经理期,并和当地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本期方案要求与国家“十一五”计划相衔接,并落实“十一五”年度计划。
第四条
编制县(市、区)森林经营方案应当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贯彻严格保护、积极培育、科学经营和持续利用的思想,并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科学调整林种、树种和龄组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合理确定森林采伐量和编制采伐限额,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古树名木和重点生态公益林。
(二)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的原则。科学区划地类,充分利用水热潜力,加速低产林改造,大力发展高质量、高集约度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基地和名、特、优、新林业商品经济资源,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与布局。
(三)坚持因地制宜和合理配臵相结合,促进城乡林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区别山区多林县与平原少林县,正确界定不同的经营方向和培育目标,编制各具特点的森林经营方案,采取不同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
(四)坚持外延与内涵发展相结合,全面提高林业资源整体素质的原则。加快困难立地宜林地、采伐迹地和平原、低丘岗地的造林与更新步伐,促进森林覆盖率的提升,并采取集约化与适度规模化的经营措施,全面提高林地生产力。
第五条
编制县(市、区)森林经营方案的主要依据:
(一)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下达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文件或计划任务书;(二)地方政府批准实施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三)林业区划、中长期规划;
(四)有关林业方针、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规程(范);
(五)按国家和省有关技术要求完成并核准的最新森林资源调查成果,包括二类调查成果、森林分类经营区划结果和各类林业专业调查成果;
(六)按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完成更新合格的最近的森林资源档案资料;(七)有关大中型林业建设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与总体规划设计文件;(八)林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成果、经营管理的主要经验和林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最新成果等。
第六条
县(市、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应在编案前由编案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一般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森林经营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经营目标;
(二)以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为主要内容的分类区划(调整)与保护、发展规划;
(三)林业生产经营(种苗、造林、更新、抚育、改造、采伐、加工、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等)规模与布局;
(四)森林资源培育(种苗、造林、更新、抚育、改造、采伐等)技术设计;(五)合理年采伐量的计算确定与采伐限额编制,森林采伐技术设计;(六)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林业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规划设计;(七)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森林游憩等林业产业发展规划设计;
(八)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九)森林经营方案的组织实施。
第七条
县(市、区)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深度可根据各地资源状况、经营管理水平、生产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国家林业发展规划、计划等因素自行确定,但至少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森林经营类型和本经理期的经营措施要落实到小(细)班,以经营类型为基本规划设计单元;
(二)本经理期需要进行改造、采伐更新和适宜培育森林资源的林地要落实到小(细)班,并确定下一个经理期的森林经营类型;
(三)本经理期前5年的森林采伐与培育规划指标应分别森林经营类型分解到年度、落实到小(细)班,后5期规划滚动安排但暂不分解到年度;
(四)较大规模的木材加工、林产化工、多种经营等林业产业项目要做出预可行性研究;
(五)其它项目原则上只进行宏观规划。
第八条
县(市、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程序分以下四个阶段:(一)编案准备阶段。即在确定编案基本思路的基础上,进行组织、技术、人员队伍和资金方面的准备,编写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收集各类信息,确定技术经济指标等。
(二)分析论证阶段。包括:
1、对县域森林资源、林业产业与经济结构、经营管理现状与系统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明确林业发展潜力、优势和经营方案应该和可以解决的主要问题(重点内容),提出科学的森林经营方针和发展目标,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经营规模与布局进行决策优化,提供若干个可供优选的方案;
2、由主管部门、调查规划设计部门、经营单位及其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对提供的方案进行论证、评审和优化,确定一个原则方案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三)规划设计阶段。即在原则方案的控制下,展开各项森林经营规划设计,编写县(市、区)经营方案文本。
(四)审查修改阶段。将编写完成的经营方案文本(送审稿)及其各项专业成果资料送交有关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根据审查意见对成果进行修改定稿。
第九条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的组织
(一)编案工作在县(市、区)林业局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由林政资源管理、营造林、资源调查监测、计划财务与规划设计部门组成领导小组,分管局长任组长,下设办事机构,负责具体编案工作。
(二)实行技术责任制。为保证编案工作质量,各县(市、区)应确定技术总监,负责业务技术指导与质量把关。编案成果应由技术总监和林业局长共同签名盖章确认。
(三)实行资格准入制度。承担编案工作的队伍应当具有乙级(含)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非持证单位编制的方案,林业主管部门不予认定。编案调查规划设计单位还应当吸收乡镇林业工作站的技术人员参加。
第十条
森林经营方案的审批程序
(一)县(市、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完成后,先由县(市、区)林业局进行初步审议,然后由设区市林业局邀请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和设计单位进行终审。
(二)经终审的森林经营方案,由编案领导小组报请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备案,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第二章
信息收集与专业调查
第十一条
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应收集以下信息(一)图件资料
1、地形图:比例尺1:1万和1:5万及其它;
2、县(市、区)森林分布图、林业分类区划图,乡(镇)林业基本图、林相图;
3、航拍照片:尽可能收集近期大中比例尺航片;
4、其它图面资料。
(二)林业区划、规划、调查的成果资料
1、林业区划、生态公益林区划、农业区划、农业气候区划等区划资料;
2、林业规划、速生丰产林与工业原料林建设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果业规划等规划资料;
3、二类调查、土壤普查、野生动植物调查、森林病虫害调查等调查资料。(三)自然条件
1、自然地理与地质,包括区位、成土母岩、母质、地貌特征与地质灾害等情况;
2、气候与水文,包括降水、蒸发、气温、积温、极端温度、风力、霜期、日照、冰雹、干旱及灾害天气、水系、水库、水位及灾害水文等情况。
(四)社会经济
1、乡(镇)、村、小组个数;
2、总人口(城镇与农业人口)数、劳力与分布;
3、国土面积与分类,包括耕地(水田)、旱地(坡耕地)、林地、园地、水面等情况;
4、林地林木权属情况;
5、林业经营情况,包括经营林业(种苗、造林更新、抚育间伐、林分改造和主伐等)的历史习惯、技术水平、传统经验和经营效果等;
6、GDP、农林牧副渔业产值情况;
7、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8、道路、航道码头与交通运输情况。(五)林业工程建设情况
1、长防林、珠防林、退耕还林、小型生态公益林、国家重点公益林、自然保护区与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森林公园、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防沙治沙林、堤(渠)岸绿化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情况;
2、世行贷款、日本政府贷款、部省联营、林业专项贴息贷款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经济林等商品林业工程建设情况;
3、良种繁育基地、优良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等种苗工程建设情况;
4、病虫害、森林火灾等防灾救灾工程建设情况;
5、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建设情况;
6、龙头企业、民营造林工程建设情况。(六)林业经济情况
1、县域内林业企事业法人单位(林业局、林场、苗圃等)与职工从业人员情况、社会工资与林业行业工资水平情况;
2、最近五年木材及林副产品供求与产销、加工利用、多种经营情况,以及县域周边一定半径范围内木材及林副产品加工企业及木材消耗、流通等情况;林产品市场与竞争情况;
3、历年林业投资与资金来源情况;
4、林区道路、房屋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5、营造林及木材生产成本、税费、金融支持政策情况。(七)林区多资源资料
1、林区枝桠材及“三剩”资源数量及利用潜力;
2、林区水资源(面积、流量、水质等)及利用潜力;
3、林区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药用、食用、工业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培育利用状况及开发条件与潜力;
4、林区景观旅游资源开发潜力;
5、林区其它资源(建材、煤炭、矿产等)的开发潜力。
第十二条
编案前还应当收集或编制适用的森林经营数表(模型),如立地指数表、林分生长过程表(收获表)、林分生长率表(模型)、材种出材率表、经济林收获表(收获预测模型)等。
第十三条
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应当充分利用已有合格的专业调查资料。现有专业调查信息不能满足编案要求时,需要按国家林业局、省有关技术规定进行补充专业调查。专业调查的内容主要是:
(一)地貌地质调查。查清县域内主要山脉、河流水系的位臵与走向,调查大、中、小地形与垂直高差的水热变化情况及与土壤、植被分布生长的相互关系。
(二)立地类型调查。采用标准地调查和路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要按照中国立地分类系统,并注意与县林业区划系统衔接,进行准确的立地分类和命名。通过调查,提出正式的立地类型表、立地类型分布图和立地类型调查成果报告。
(三)林业土壤调查。查清编案区域的成土母岩、母质、土壤种类、性状及分布规律等影响造林营林的主要因素。
(四)植被调查。调查植物种类、生长状况及演替过程。
(五)林分调查。在编案区域内选择不同立地条件、树种、年龄、生长状况的代表性林分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起源、树种组成、林龄、树高、径级、蓄积量、郁闭度、病虫害、森林火灾等。人工林(含平原绿化、通道绿化等)还要调查所采取的各项技术措施,如种苗来源与品质,整地时间与方式方法,栽植规格、密度、工序与时间,抚育、施肥等管理措施,成活率与保存率、森林权属与造林单位等,总结营造林经验,编制造林典型设计表、造林类型表、森林经营类型经营措施表。此外,林分还应当开展以下调查:
1、天然更新调查。调查森林权属、立地条件,目的树种起源、分布、株数、树高、频度、树龄及生长情况,以分析不同立地和权属条件下天然更新的可能性及人工促进的科学措施;
2、生长量调查。要通过调查建立生长量预测模型,作为间隔期内资源数据更新的基本手段,以掌握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为编案确定合理的采伐量和采伐限额。
(六)森林采伐调查。调查当年实施皆伐、择伐、抚育间伐、补充采伐和林分改造等各类采伐地段的情况,如采伐林地林木情况,采伐的面积、方式、蓄积、树种出材量、采伐剩余物利用、采伐单位与证号、林权情况等。
(七)权属与纠纷调查。查清编案范围内林地林木权属情况,包括联营、合作、租赁与纠纷情况。
(八)征占用林地调查。调查五年来林地因征占用而改变林地用途的情况,包括地点、范围、面积、征占用部门及用途等。
(九)珍稀野生动植物与古树名木调查。查清珍稀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的种类、数量、分布、栖息环境和种群消长变化规律。
第三章
林业系统分析
第十四条
林业系统分析是编案工作的重要基础和逻辑起点。信息收集与专业调查结束后,必须对编案单位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各子系统进行分析、评价和结构解析,进一步明确其优势条件、发展潜力和主要存在问题,使编案工作更具针对性。
第十五条
林业系统分析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分析与评价、森林经营环境分析、林业经营状况分析和林业系统诊断等内容。
第十六条
森林资源分析与评价应突出以下几个要点:
(一)森林资源(林地资源、林木资源、景观游憩资源、湿地资源、种质资源、野生动植资源等)的种类、数量和特点(如分布、结构、消长动态等);
(二)森林资源权属(国有、责任山、自留山、以及联营、合作、租赁、拍买等流转情况)种类、面积及蓄积量;
(三)本经理期可开发利用的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及可利用程度。
第十七条
森林经营环境分析应对编案单位所处的自然、社会与经济等外部环境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找出影响森林经营管理的有利环境因子、潜力因子和障碍因子,并考量其影响程度。
第十八条
森林经营状况评价应侧重于对编案单位内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职工队伍、产业结构、林业资产与经营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和失败教训进行客观的分析研究和总结。
第四章
经营方针、目标与布局
第十九条
经营方针是经理期内指导森林经营管理和林业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方针政策在编案单位的具体体现。经营方针的确定应充分体现政策性、方向性、针对性和简明性。
第二十条
在经营方针的指导下,确定一个经理期通过努力可望达到的经营目标是编案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经营目标的确定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一)森林经营目标与国家、省林业规划发展战略相协调,也是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一部分;
(二)森林经营目标是实现编案单位林业长远发展目标的阶段性指标;(三)经营目标应切实可行,有充分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四)目标内容应包括资源(森林面积与覆盖率、蓄积量、多样性等)增加、结构(林种、树种、林龄、林副产品、产业等)增优、效益(生态、经济、社会)增长、管理(体制、机制、保护等)增强和环境改善等方面,涉及各项目标指标应尽可能具体与量化。
第二十一条
经营目标确定后,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优化林业布局,应当进行经营区划,将经营范围分为若干个具有不同功能和经营方向的经营区。
经营区划应综合考虑已有的林业区划、林种区划、生态公益林区划的成果,考虑资源分布状况、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林业生产特点,以流域、山脉等为界进行,同时符合全国林业“分区突破”的要求。对自然保护区、湿地、树(物)种原生原产地、森林景观、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有特殊意义与功能的区域应单独划分经营区。
第二十二条
在经营区划基础上,依据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经营方针和经理期经营目标进行林业建设和森林经营的总体布局,确定每个经营区的经营方向、经营重点、建设项目与规模、森林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主要措施等。
第五章
森林经营类型
第二十三条
编案单位应把森林的自然分类与经营分类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森林经营类型。根据森林经营特点和经营水平,我省森林经营类型按“经营区 — 一级林种(公益林、商品林)— 二级林种(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防护林、特用林)— 森林经营类型”四级进行组织,并以森林经营类型为基本的规划设计单位。通过组织森林经营类型,把经营目的、经营周期、经营水平、立地质量相同或相似的小班组织起来,进行定向培育,并编制相应的经营技术措施与产量指标。所有森林经营类型构成一套完整、科学、实用的森林经营体系,长期指导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与管理。
第二十四条
要根据经营区划与经营类型进行林种调整,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
(一)生态公益林按国家生态公益林区划成果、试点项目安排及地方公益林建设可能进行调整确定。全省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的比重控制在40%范围内。
(二)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在适地适树的条件下按照大力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
(三)经济林按照“名、特、优、新”的要求进行科学调整。
(四)薪炭林按照群众生活需要、农村能源结构变化与发展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第二十五条
森林经营类型的分类主要根据下列因素:
(一)林种:分用材林、工业原料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特用林、竹林。
(二)培育目标:用材林按培育的材种不同(如分大、中、小径材等);工业原料林按原料不同(如分纸浆材、胶合板材等);防护林按防护功能不同(如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等);薪炭林按燃烧值不同(如分高值、中值、低值等);经济林按性质不同(如分油料、果品等);竹林按用途不同(如分笋用、材用、笋材兼用等)。
(三)树种:用材林与工业原料林按优势树种不同(如分杉木、马尾松、桉树、杨树等);经济林按目的树种不同(如分脐橙、板栗等);竹林按主要树种不同(如分毛竹、丛生竹等)。
(四)起源:用材林分为人工林、天然林(人工促进)和飞播林。
(五)立地质量等级:用材林和拟造用材林的宜林地按同一套立地质量等级划分。
(六)经营集约度:人工用材林按集约和一般两种划分。(七)经营周期:工业原料林按长、中、短三种划分。
第二十六条
经营技术措施的设计内容一般包括下列内容,并建立相应的标准化经营模型:
(一)培育目标与培育周期;
(二)最适宜的立地类型或立地质量等级;(三)种苗品质要求;
(四)造林方式、初植密度和成活率、保存率指标;(五)抚育方式、年度、强度与施肥要求;(六)间伐年龄、次数、强度与方式及出材量指标;(七)不同培育阶段的主要保护、管理措施;
(八)采伐方式与技术指标;
(九)一个经营周期的投入产出指标或现金流量。
第二十七条
主伐年龄和产量指标。一般用材林主伐年龄按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规定确定;定向培育的速生丰产用材林主伐年龄按国家林业局颁规程;工业原料林主伐年龄按经济成熟结合龙头企业市场需求确定(参照江西省林业厅赣林资字【2003】80号文件规定)。一般人工用材林的生长指标按龄级确定林分密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年蓄积生长量等生长指标;定向培育速生丰产林生长指标按国家林业局颁规程标准。
第六章
森林采伐
第二十八条
森林采伐规划设计应以发展森林资源、合理调整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条例》和省有关规程、标准为依据编制。
第二十九条
森林采伐包括主伐、更新采伐、抚育采伐、低产林改造、其它采伐、毛竹采伐等六种类型。在森林培育过程中进行的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防火线和林道建设等经营活动引起的森林消耗和出材量必须在本章中列出,但可在“森林培育”和“森林保护”等有关章节中进行具体规划设计。
第三十条
编案单位的年采伐量是各种采伐类型采伐量之和。确定合理年伐量的原则是:
(一)采伐量小于用材林的生长量;
(二)优先安排抚育和低产林分改造的采伐,以提高林分质量和合理调整林种、树种与林龄结构;
(三)经理期内年伐量尽量保持相对稳定与均衡,不造成某些年的停产和严重供不应求;
(四)年伐量的确定不包括“不可及”的森林资源。
第三十一条
计算年伐量应依据编案单位森林资源状况和经营水平,以森林经营类型为单位,分别采伐类型和方式选择适宜的计算方法进行:
(一)皆伐作业
1、以轮伐期公式计算:
年伐面积 = 用材林各树种经营类型面积/轮伐期 年伐蓄积 = 年伐面积×成、过熟林单位面积蓄积
本公式适用于龄级结构比较均匀的县(市、区)或近成过熟林占优势的天然林,不适用于幼中龄林占优势的县(市、区)。
2、以成熟度公式计算:
年伐面积 = 成过熟林面积/一个龄级期的年数 年伐蓄积 = 年伐面积×成过熟林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
本公式仅考虑现有成过熟林资源的及时利用,适用于龄级结构比较均匀和幼、中龄林占优势的编案单位。
3、以林龄公式计算:(1)第一林龄公式
年伐面积 =(成过熟林+近熟林面积)/2个龄级期的年数 年伐蓄积 = 年伐面积×成过熟林单位面积蓄积量(2)第二林龄公式
年伐面积 =(成过熟林面积+近熟林面积+中龄林面积)/3个龄级期的年数 式中:中龄林包括2个以上龄级时只取其靠近近熟林的1个龄级纳入计算范围。
年伐蓄积 = 年伐面积×成过熟林单位面积蓄积量
以上两个公式重在按面积调整龄级结构,比较适用于成过熟林占优势的县(市、区),其中第一林龄公式适用于中幼林占优势的县(市、区)。
4、以林况公式计算:
年伐面积 = 按林况需要采伐面积/采伐期限 年伐蓄积 = 按林况需要采伐蓄积/采伐期限
本公式适用于生长不良、病虫害危害严重防治无效需要进行更新改造的林分。
(二)择伐作业
年伐面积 =(需要择伐的成过熟林面积+采伐周期内进入择伐作业的成过熟林面积)/采伐周期(或经营期限)
年伐蓄积 = 年伐面积×成过熟林单位面积蓄积量×采伐强度×(成过熟林净生长量/2)
(三)疏伐作业
年伐面积 = 可及疏伐面积/采伐期限
年伐蓄积 = 年伐面积×可及疏伐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四)散生木、四旁树采伐
年伐蓄积 = 可及散生木、四旁树蓄积量/采伐期限(五)抚育间伐
年伐面积 = 需要抚育间伐的面积/抚育间伐间隔期
年伐蓄积 = 年伐面积×抚育间伐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抚育间伐强度(六)林分改造
年伐面积 = 需要改造林分面积/改造年限
年伐蓄积 = 年伐面积×改造林分的单位面积蓄积×采伐强度(七)防护林更新采伐
年伐面积 = 防护林更新采伐面积/采伐期限
年伐蓄积 = 年伐面积×防护林单位面积蓄积量×采伐强度
第三十二条
森林合理年伐量应在计算年伐量的控制下,综合考虑国家和地方林业产业政策、限额计划、林业经济状况、当地社会发展需要、市场需求、长远利益和环境承受力等制约因素,根据编案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决策,并分别采伐类型提出本经理期的年度采伐面积与蓄积计划。
第三十三条
应根据合理的年伐量、市场需求材种产品确定各木材生产材种产品的生产结构、木材生产消耗率、不同林分材种出材率指标、采伐规模等情况,按采伐类型估算各材种木材年产量,并进行木材生产规划。
木材年产量 = [年伐蓄积量-(年伐蓄积量×木材生产消耗率)]×木材出材率 第三十四条
伐区配臵的原则是:
(一)以村为单位,根据各村近、成、过熟林分布情况安排木材生产任务;(二)伐区开发顺序应根据现有林道情况,先干线后支线,先近后远;(三)急需改造的林分应优先安排。
第三十五条
采伐方式应根据林分特点、地形条件、更新方式和社会经济状况,按国家有关规定,本着有利于降低成本、环境保护的原则确定。
第三十六条
竹林一般采取龄级择伐方式,其采伐年龄的确定应既有利于竹材产品生产,又有利于竹林培育。竹林的合理年伐量应根据经营方向的不同分别经营类型单位计算。毛竹年采伐量控制在立竹总数的20%以内。
第三十七条
森林采伐的机械设备、生产用工与成本效益应分别采伐类型、依据补充调查的定额指标和森林采伐规模进行规划和估算。
第七章
森林培育
第三十八条
森林培育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力,加速恢复和增加森林资源,改善林分质量,保护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提高林地生产力,并有利于森林防灾减灾。
第三十九条
森林培育应分别种苗(种子、苗木)、造林与更新(造林、迹地更新)、抚育间伐(未成林造林地抚育、天然更新林地抚育、封山育林)、低产林改造(低产低值森林改造、疏林地改造、灌木林地改造)四大项目进行规划设计。
第四十条
森林培育规划设计应依据经营规模、分别经营区、按一级林种和森林经营类型进行组织。各项指标应规划设计到每一个经营类型,设计深度最低应满足本规定第七条的有关要求。各项施工技术标准和作业方式以森林经营体系中相应的经营模型的有关设计为准。
第四十一条
种苗是造林更新的物质基础,是培育优质、速生、丰产森林的前提,应根据造林更新规划的需要进行良种繁育基地和种苗生产规划设计。种苗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母树林设计
要根据种子需求,在母树林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母树林,按有关技术标准进行规划设计,确定母树林的位臵、面积、种子采集和处理措施,提出促进结实和提高产量、品质的措施,计算年度采种量、采种成本。
(二)种子园设计
要根据种子需求,根据有关技术要求进行建园地选择,并按有关技术标准进行规划设计,确定建立或改良种子园的位臵、面积和主要技术措施,计算建园成本。
(三)“四圃”设计
对杉木等可进行无性繁育的树种,应当进行原种圃、采穗圃、扦插圃和测定圃的规划设计,以保留优良遗传性状,不断提高遗传增益。
(四)苗圃设计
要按照就近育苗的原则,以规划小型临时苗圃为主,临时苗圃与永久性中心骨干苗圃相结合,以满足造林更新需要。苗圃设计要按照有关技术要求选择圃地,确定适宜的位臵、面积,计算需种量、产苗量和估算投资,落实有关如贮藏、催芽、土壤消毒、截根、移栽、灌溉、施肥等育苗基础设施与设备。
第四十二条
造林更新规划设计要把握适地适树、良种壮苗、混交、初植密度、看天栽植与随起随栽、防火林带与配套工程等主要环节。
(一)适地适树。要对荒山荒(沙)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等宜林地进行立地选择与小(细)班区划,根据“适地适树”原则配臵树种。
(二)良种壮苗。要规定造林更新用苗的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全面推选良种优质化。要确定上山苗木等级不低于二级。
(三)混交。要根据目的与伴生树种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确定混交树种组合与比重,促进林分质量与功能的提高。
(四)初植密度。要考虑林种要求、树种特性、立地条件、经营水平与造林更新成本的经济性,合理确定初植密度。
(五)看天栽植与随起随栽。为确保一次成活率达到95%以上,减少因补植的造林损失,必须规定看天栽植,即栽植天气要适宜,要有充分的前期雨量。同时要根据日劳力可能栽植量确定起苗量,所有起苗必须当天栽植完成。
(六)防火林带与配套工程。要设计以阔叶树为主的生物防火林带,并配臵适当坡度、通达的林道,形成造林施工作业通道并有利于今后的间伐与主伐作业。
第四十三条
抚育间伐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幼林抚育、用材林间伐抚育、经济林与竹林抚育、特用林与防护林抚育、封山育林。
(一)幼林抚育。对象主要是未成林造林地。设计内容主要有抚育的方法、次数、年限、是否施肥和实行林地间作绿肥、药材及农作物。目的是促进林分尽快郁闭成林。
(二)用材林间伐抚育。要根据有关技术标准,按不同林种、树种和经营类型确定间伐方式、方法、强度、开始年龄、间隔期、次数、最终保留密度和施工作业技术要求等。
(三)经济林与竹林抚育。经济林抚育是增产的关键,要根据有关技术标准和经济林地与林分的生长状况确定土壤改良、嫁接、修枝、整形等技术措施。竹林抚育的目的是提高竹、笋产量。抚育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垦复、除杂、去石、挖蔸、施肥、禁笋和合理采伐等。
(四)特用林与防护林抚育。对母树林、种子园和优良种源区的特用林分,为保证高产稳产及优质种子的供应,应当设计加强抚育的措施,如除草松土、深翻、施肥等。防护林抚育的目的是促进郁闭,以尽快发挥防护功能,设计的主要技术措施有除草、松土、砍杂等。
(五)封山育林。封山育林花工少、成本低、效益大,是森林培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应大力推行。封山育林设计应重点把握以下两点:
1、林地条件:对宜林荒山荒地、老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其中或附近应有一定数量、种子更新能力强、萌生性好的母树,分布恰当,结实正常;有一定数量的目的树种幼树,分布均匀,生长健壮;地被物不妨碍天然下种和萌芽更新。对疏林地应有一定数量的幼树且能形成林分。封育的林地应相对集中连片。
2、方式: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并考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合理确定全封、半封或轮封的方式、年限和其它配套措施。
第四十四条
低产林改造规划设计要抓住以下环节:
(一)改造类型。在具体立地条件下,现有林分不能发挥土地的最大生产潜力;林分起源不合经营要求;木材质量太差,心腐病严重;林分立木度过低、生长量很少的疏林;经济价值不高、没有培育前途的幼、中龄林等。
(二)改造对象:灌木林地;低生产力、无培养前途的多代萌芽林;由经济价值低且生产力不高的树种组成的林分;天然更新不良、低产的残败近熟林,郁闭度在0.4(含)以下的林分,疏林地;病虫害与火灾后的残败林。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需要进行低产林改造的林分主要包括:
(1)疏林地中,林种为用材林的部分;
(2)乔木林中郁闭度0.4(不含)以下的用材林;
(3)乔木林中郁闭度0.4以上的用材林:①中、速生树种:幼龄林亩平年生长量低于0.2立方米、中龄林低于0.3立方米;②慢生树种(硬阔类):幼龄林低于0.1立方米、中龄林低于0.2立方米。慢生树种包括:柏木60、马尾松140、台湾松142、其它松类144、硬阔类220-263、混交林类350-370;中、速生树种包括:湿地松141、火炬松143、杉类180-201、软阔类280-339。③亩均蓄积3立方米以下的近熟林;
(4)林分平均年龄30年及以上、4年以下的不列入低改计算范围。(三)改造原则:改灌木林地为乔林、经济林;改疏林为密林;改低产的萌芽林为实生林;改低产、低值林为高产、高值林;改慢生林为速生林;改针叶纯林为针阔混交林。
(四)改造方法:根据林分生长情况、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采取以下改造方法:
1、全面造林改造法。用于地势平坦、恢复快、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和郁闭度0.4以下的林分。主要措施是全面更换树种,重新造林。
2、局部(带状、块状)造林改造法。用于林中空地、经营粗放且立地条件差的低产人工林。主要措施是按适当比例混交树种,改善组成。
3、综合造林改造法。用于林相杂乱、疏密不均、大小不
一、高矮不齐、林龄相差悬殊的复层林和已遭受自然灾害的林分。主要措施是砍造结合。
4、封育改造法。用于岩石裸露、土壤贫薄、采伐后不易更新的林分。主要措施是封山保护。
5、林地改良。施肥、深翻、引种固氮植物、灌溉与排水等。
(五)改造设计的主要内容。一是确定改造对象;二是确定改造方式,提出主要技术措施;三是确定改造年限、分年度改造面积、改造出材量及成本效益分析等。
第八章
林产工业发展
第四十五条
林产工业规划应在对林产工业原料与利用量分析的基础上,侧重于产品方向的确定。产品应有较高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市场前景。按加工方法,林产工业大致分为以下产品方向:
(一)机械加工:制材、木材干燥与防腐、细木工、削片等;
(二)机械化学加工:各种人造板,如胶合板、细木工板、刨花板、纤维板、木丝板等;
(三)化学加工:纸浆、人纤浆、木材热解、木材水解、植物提炼(烤胶、芳香油、松节油、松针油、松香、三苍子油、香精等)。
第四十六条
林产工业规划要特别注意森林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对已建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小型林产工业项目应提出减产、限产或关闭的建议。
第四十七条
林业工业规划要对布局与规模进行充分论证。要根据原料基地与供应、辅料供应、煤电能源与消耗、场址条件、周边同类项目建设、市场供求等情况进行布局与规模的分析论证。大中型项目的技改、新建应按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批立项,单独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以不列入森林经营方案。
第九章
林区多资源开发
第四十八条
林区多资源开发是全面利用森林资源、搞活林区经济、调整林区产业结构的重要环节。必须以当地多种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科技为手段,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林区综合开发与多种资源综合利用的宏观规划。规划项目包括林副产品、森林游憩和多种经营等方面。
第四十九条
林副产品规划主要应根据林区多种资源特点、市场需求和开发能力等因素确定重点开发的产品系列(如木材产品、果茶产品、编织产品、森林饮料、森林蔬菜、森林药材、木本粮油、林化原料、林木种子与花卉、观赏盆景等)、开发利用程度与规模、开发利用模式(如农林复合经营),并根据补充调查确定有关单产指标进行产品产量估算。
第五十条
森林游憩规划应充分利用林区的森林景观观赏资源、优质空气资
81920第六十五条
县级森林经营方案应以乡(镇、场)、村为单位组织实施,并制定实施细则。森林培育、森林采伐等应在施工前进行作业设计,严格审批程序与技术要求,并按设计组织检查验收。
第六十六条
为实施好县级森林经营方案,县要加强林业机构人员能力建设。一要建立精干的专业调查规划设计队伍,以有能力承担作业设计、施工指导、检查验收和资源档案更新任务;二要加强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以保障以乡、村为单位的方案的组织实施。
第六十七条
维护森林经营方案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在方案实施过程中遇有经营方针、目标、布局、主要生产建设项目、建设规模等重要内容的调整、采伐量的变更,必须经原调查规划设计单位与审批部门的认可与批准,任何单位与个人均不得随意变动。
第十四章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成果
第六十八条
森林经营方案的主要成果包括森林经营方案说明书、附件、附表和图面材料四部分。
(一)森林经营方案说明书
1、林业系统分析;
2、森林经营方针、经营目标与森林经营类型;
3、森林区划与布局;
4、森林培育规划;
5、森林采伐规划;
6、森林与环境保护规划;
7、林区多资源开发;
8、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9、基础设施建设;
10、效益评价;
11、经营方案组织实施,等。(二)附件
1、有关会议纪要与文件;
2、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报告与审定意见;
3、森林分类区划报告与审定意见;
4、森林合理采伐量或限额编制论证报告材料;
5、“三表”及编制说明;
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三)附表
1、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
2、各类森林(林木)面积蓄积统计表;
3、植被按起源统计表;
4、生态公益林(地)按事权等级统计表;
5、规划林种按地类面积统计表;
6、经济林树种按林种面积统计表;
7、竹林统计表;
8、分流域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
9、乔木林及疏林郁闭度统计表;
10、立地类型面积统计表;
11、造林地按造林类型面积统计表;
12、造林地按立地质量等级面积统计表;
13、林分经营类型面积统计表;
14、应抚育间伐面积蓄积统计表;
15、低产用材林改造面积蓄积统计表;
16、森林经营措施规划表;
17、年森林采伐量测算表;
18、造林规划表;
19、幼林抚育规划表; 20、用材林主伐规划表;
21、更新采伐规划表;
22、抚育间伐规划表;
23、低产用材林改造规划表;
24、用材林主伐设计表;
25、更新采伐设计表;
26、抚育间伐设计表;
27、低产用材林改造设计表;
28、林业职工基本情况统计表,等。(四)图面材料
1、县(市、区)行政区划图;
2、森林资源分布图;
3、森林分类经营区划图;
4、森林资源发展布局图;
5、林业产业发展布局示意图;
6、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示意图,等。
第十五章
附则
第六十九条
本规定由省林业厅负责解释。
第七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颁发的《江西省集体林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规定》及其它相关规程同时停止使用。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1 第二章
信息收集与专业调查..........................................................................4 第三章
林业系统分析......................................................................................7 第四章
经营方针、目标与布局......................................................................8 第五章
森林经营类型......................................................................................9 第六章
森林采伐............................................................................................11 第七章
森林培育............................................................................................14 第八章
林产工业发展....................................................................................18 第九章
林区多资源开发................................................................................18 第十章
森林与环境保护................................................................................19 第十一章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20 第十二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21 第十三章
组织实施........................................................................................22 第十四章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成果................................................................22 第十五章
附则................................................................................................23 附表....................................................................................................................24
第二篇: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方案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方案
按照市林业局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将2008年4月底完成我区国有林场和集体林权体制改革经营大户(李永华)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为确保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按期、保质完成任务,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目的
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是一项法定性工作,其目的是为科学经营和利用森林资源拟定实施方案,同时也为制定计划,组织经营活动,安排林业生产以及实施林业工作的监督与考核提供依据。
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指导思想
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坚持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权利义务统一,分区施策,以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通过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林地生产力,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增强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的顺利开
展和圆满完成,按编制细则要求,决定成立以000000为组长,0000,000为副组长,汪百力(资源保护科科长),0000,0000,0000为成员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领导小组,全面组织领导本次编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资保科,000兼任办公室主任,000兼任办公室副主任,00000为办公室成员,办公室负责编案业务开展,组织完成编制任务。
四、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计划任务下达
0000林业局下达000国有林场和个休经营大户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计划任务书,明确编案单位类别,经营方案设计深度,组织编制单位、承编单位、林权所有者及有关部门代表召开编制工作动员会,并形成有关会议纪要、协议文件。
五、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量 ㈠准备工作
1、技术人员组织
由编案领导小组抽借调查设计人员36名,其中协助调查人员18名,组成6个专业技术组(补充专业调查组,资源校核组、规划设计组、资源培育组、数据统计组和成果撰写组)来完成编制任务。为保证编案各项调查和设计质量达到规定要求,领导小组应聘请林业技术专家3名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参培人员熟练掌握有关技术规定和仪器的使用,熟悉工作方法,统一技术标准。
2、编案工作物质准备
①、调查资料的准备(二类调查资料、资源档案数据、森林经营分类区划成果资料、调查图件、调查各类表格等)。
②、相关设备、工具的准备
仪器设备:主要包括全站仪、水准仪、海拔仪、罗盘仪、测高器、GPS手持仪、测绳、花杆、皮尺、钢卷尺、油锯、砍刀、计算器等。
一般工具:记录夹、绘图板、铅笔、橡皮、资料袋(包)等。
交通工具:各编案单位应根据情况,安排必要的交通工具。㈡、调查与勘测(外业)
1、基本情况调查和收集
社会经济情况调查与收集、自然条件调查与收集、生产建设情况调查与收集、森林经营情况的收集、林区多种资源调查、技术经济指标和定额资料的收集。
2、森林资源调查
000二类调查资料于2004年完成成果资料,至今已经4年,其资料不能完全满足编案精度的需要,须进行补充调查,校核资源数据。校核内容包括:林地校核、林地面积校核、林地地类校核、林木资源的校核、林木生产量校核,此项调查工作量大,技术性强,任务重。
3、森林经营调查
森林经营调整涉及内容多,专业性强,工作量大。主要包
括立地类型调查、森林生长量调查、森林消耗量调查、抚育间伐调查、低产林改造调查、苗圃地调查与勘测,采种林(母树林调查)与勘测、森林保护调查等。
4、林业经济调查
林业经济调查主要是收集各种经济、技术指标资料为分析评价林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依据。主要包括:林区的人口、劳动力、工农业生产、科教文化、交通运输、通讯邮电、医疗卫生、公共事业等社会经济调查,市场经济调查、林业经营状况调查等。
5、森林采伐利用调查
主要对拟定采伐的小班进行伐区典型调查。
6、林区基本建设及辅助工程建设调查。
该项调查内容:林区公路及道路网布置,物质运输类型及设备,场址、管护站址、嘹望台、宾馆、休闲山庄等场址、建筑物的勘测与调查、机械检修、供电、给排水、通讯工程等调查。
7、多种经营调查
多种经营包括一、二、三产业的经营项目调查。
8、非木质森林资源利用调查
9、森林游憩调查
㈢、调查资料的整理、归类和分析评价
将各补充调查、专业调查、典型调查分类进行整理、归类,通过初步计算,确定资料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对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撰写论证报告。
㈣、筛选编制方案
通过各种调查资料的系统分析评价,分别不同侧重点为编案单位,提交2-3个备选方案,由领导小组召开管理部门、经营单位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参加会议,广泛征求意见,评选出1个最佳方案,以作为本次经营方案编制规划设计的依据。
㈤、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设计(内业)
1、编制三表。立地类型、造林类型及森林经营类型表是经营方案编制的重中之重,将集中主要技术人员进行计算编制。
2、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①造林和更新规划设计 ②森林培育设计 ③种苗设计 ④林业产业规划 ⑤森林采伐利用设计
⑥健康森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设计
3、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4、经营管理规划设计
5、其它设计
6、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㈥编写经营方案说明书
成果资料包括:经营方案说明书、说明书附件、设计图纸和附表四大部分组成。
六、进度安排 ㈠、准备工作 1、2007年4月30日前,组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落实工作经费。2、2007年5月10日前,下达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计划任务书,制定编制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3、2007年5月11日-31日,参加本局培训及区局培训技术人员,聘请专家授课。4、2007年6月1日-6月30日,落实专人负责完成收集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各项资料,建立资料数据档案。5、2007年7月1日-7月15日,采购调查所需的物质设备。6、2007年7月16日-31日,组织完成开展外业调查生产实习,调查人员熟练掌握各种专业调查的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
㈡、外业调查 1、2007年8月1日-7日,完成编案单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基本情况调查。2、2007年8月8日-9月15日,完成编制单位的补充专业调查和资源校核调查。3、2007年9月21日-9月30日,完成编案单位森林经营
调查,林业经济调查。4、2007年10月8日-10月20日,完成编案单位采伐利用调查,基本建设及辅助工程调查,多种经营调查,森林游憩调查,非木质资源利用调查,森林保护调查等。5、2007年10月16日-11月6日,完成外业调查资料整理,系统分析评价,提交2-3个经营方案编制备选方案。由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广泛征求意见,评选出最佳方案。
㈢、内业设计 1、2007年11月7日-12月6日,完成森林经营方案“三表”计算、编制工作。2、2007年12月7日-12月31日,完成森林经营方案各专业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3、2008年1月4日-1月31日,编写森林经营方案说明书。4、2008年2月1日-2月28日,完成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图、各种总平面图、现状图,其他示意图的制作。5、2008年3月1日-15日,森林经营方案成果资料(初审稿)上报区局,并组织初步论证。6、2008年3月16日-4月15日,根据论证组意见,对经营方案进行修改,上报终审,再修改完善装润资料,上报审批和备案。
七、安全生产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外野外作业环境恶劣,条件艰苦,领导小组、编制单位、承编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和落实安全制度和措施,积极帮助一线调查人员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安全生产。
八、工作经费预算及来源
根据《重庆市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此项工作涉及1个林场、1个经营大户,调查任务重,外业工作量大,时间紧迫,共需经费898250.00元。其中:外业调查费用322720.00元,内业设计制图40200.00元,评审和培训 21280.00元,设备费396800.00万元,成果资料费97250.00元,不可预见费20000.00元。(详见《0000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经费概算表》)。
第三篇:全省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
全省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
和实施工作指导意见
为促进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示范带动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有林场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关于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林场发[2012]184号)和《江西省林业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实施意见的通知》(林资发[2011]24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的重要意义
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工作是《森林法》和《国有林场管理办法》赋予国有林场管理部门和国有林场的一项法定职责和工作任务。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既是国有林场制定生产计划、组织经营活动和林业主管部门实施森林资源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国有林场森林质量、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根本措施。做好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对建立高效、透明、科学、有序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系,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做到责任落实、人员落实、资金落实,切实保障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工作顺利开展。
二、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为要求,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以森林生态系统为经营对象,以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林业的多方面需求和培育健康高效、长期稳定的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通过分类经营、科学培育和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林地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从木材生产管理为主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为主的转变,力求达到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统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经营。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又要确保森林资源的总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确保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越采越多、越用越好。
2、坚持科学经营,合理利用。制定相应的培育、保护和利用的技术措施,科学培育森林,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森林功能的多重性。
3、坚持分类经营,分区施策。严格按照“管严公益林,放活商品林”的要求,根据林分不同类型、立地等级条件和经营目标等,采取相应的经营对策。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及修订工作。从2016年起,国有林场要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采伐限额、制定生产计划和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据经营方案对国有林场进行监督和管理,对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开展检查和评估,建立起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管理制度。
三、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基本要求
国有林场要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规范》、《简明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规程》的要求,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一)编案单位。以国有林场为单位组织编制,每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林场均要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对于经营面积小于7500亩的国有林场以及合作造林的股份制林场,可在当地森林经营规划指导下,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
(二)编案资质。承担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具体编制工作的单位,应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
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可由具有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技术单位编制。
(三)经理期。森林经营方案规划期为一个森林经理期,一般为10年,以商品林或工业原料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可以为5年。
(四)编案内容。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与经营目标,森林功能区划、森林分类与经营类型,森林经营,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
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目标与布局,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维护,效益分析等主要内容。
(五)编案深度。森林经营方案的各项经营措施、建设任务等都应落实到山头地块、作业小班。经理期内5年的森林经营任务和指标应按经营类型分解落实到,并挑选适宜的作业小班。后期经营规划指标应分解到,在方案实施时按2~3年为一个时段滚动落实到作业小班。
(六)编案程序。主要包括技术指导、编案准备、林分(林地)调查、资源数据审核、系统评价、经营决策、公众参与、方案比选、规划设计、评审修改、实施执行、检查监督等。
(七)编制组织。编制工作组应以国有林场为主,林业主管部门及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共同参加。在方案编制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国有林场的自主权,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政策把关和协调,调查规划设计单位负责技术服务和技术把关。
(八)方案审批。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实行分级、分类审批和备案制度。省属和设区市属国有林场以及省级以上公益林占有林地面积50%以上的国有林场的森林经营方案,由省林业厅审批,报国家林业局备案;其他国有林场的森林经营方案,由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批,报省林业厅备案。国有林场简明森林经营方案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报设区市林业局备案。申请审批森林经营方案应提交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审批森林经营方案的请示、森林经营方案文本、专家论证意见等材料。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的领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成立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抽调计财科、林政科、营林科、林场处、防火办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协调、检查和督促工作。同时,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职责、阶段任务、完成时间、人员安排,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国有林场经营方案编制工作。
(二)落实工作经费。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经费由编案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自筹解决。各地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三)确保编制质量。要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各项专项调查成果为基础,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做好相关资料收集,开展相关专题补充调查,及时更新森林资源基础数据,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可靠,增强森林经营措施的针对性和森林经营方案的可操作性。要及时组织专家对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成果进行论证并做好修改完善。
(四)加强监督检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的管理,定期对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将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情况作为国有林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原则
1.生态优先,可持续经营原则。坚持森林经营管理从以木材生产管理为主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为主转变,以利用性采伐为主向经营性采伐为主转变,严格按照“管严公益林,放活商品林”的精神,力求达到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统一。同时,按照可持续经营的思想,围绕林业发展的方针,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又要确保森林资源的总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确保各经营单位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2.科学经营,合理利用原则。科学培育森林,最佳组合树种和龄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确定森林年采伐量。并制定相适应的培育、保护和利用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政策,充分发挥森林功能的多重性。
3.承上启下,分类指导原则。根据国家林业局下发的《森林采伐管理分区施策导则》,结合我市林改后森林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实际情况,分别不同森林经营单位(一类、二类、三类),编制不同广度和深度的森林经营方案。1998年之前营造的用材林小班并已确定经营类型的原则上不宜调整。1998年之后营造的人工林由业主自主确定森林经营方向和培育目标。承上启下,把自主性与合理性、灵活性与原则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4.以民为本,落实处置权原则。在明确集体林所有权的前提下,要把森林处置权落实到经营主体,切实保护经营者尤其林农的正当权益。要引导林农联合经营和科学经营森林,提高经营水平和经营效益。逐步实现依法依规自主经营。
工作步骤为五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组织准备
(1)成立领导机构。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成立调查与编案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调查与编案工作。
(2)组织工作队伍。各调查和编案单位要组织与任务相适应的工作队伍,完成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经营方案编制任务。无力自行承担的单位或经营者,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3)制订工作计划。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经营单位,要制订工作计划,明确部门职责、阶段任务、工作时间和相关制度等。
(4)开展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经营者认识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重要性和参加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积极性,引导个体林农联合经营和科学经营森林。
(5)召开工作会议。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经营单位,要分阶段召开相关内容的会议,部署阶段任务,总结阶段经验,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
2.收集资料
(1)上期森林经营方案的有关图、表、文字资料。
(2)上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变化调查统计)有关图、表、文字资料。
(3)上期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有关技术规定和技术经济指标。
(4)近期林权制度改革与林权登记发证的成果及有关情况的资料。
(5)近期林业生产、建设的统计和规划资料。
(6)近期本地区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的资料。
(7)近期与森林经营有关的国家和地方建设工程项目情况。
(8)最新的行政区界、经营区界的有关图籍和文字资料。
(9)生态公益林规划图表和文字资料。
(10)印制各种用图(林业基本图、地理信息图、林权登记发证“宗地”权属分布图等)和用表(小班变化调查记录卡、调查规划一览表、调查用的数表等)。
3.林改资料整合
在外业开展之前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绘制全县林改后的林权权属图(纸质),并输入本县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系统平台,作为辖区内森林资源调查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林权权属图层(电子版),确保林改成果与编案成果对接。
第四篇: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试 行)
一、总 则
1、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有关精神,全面推进我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规范和引导森林经营主体科学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根据《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纲要。
2、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经营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编制的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对生产顺序和经营利用措施的规划设计。
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和林业主管部门经营管理森林的重要依据。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是一项法定性工作,森林经营主体要依据经营方案制定计划,组织经营活动,安排林业生产;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据经营方案实施管理,监督检查森林经营活动。
3、森林经营方案规划期为一个森林经理期,一般为10年。以工业原料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可以为5年。
4、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以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通过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5、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要坚持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坚持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责、权、利统一,坚持与分区施策、分类管理政策衔接,坚持保护、发展与利用森林资源并重,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的原则。
6、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要有利于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有利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有利于提高森林经营者的经济效益,改善林区经济社会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编案单位和程序
7、从事森林经营、管理,范围明确,产权明晰的单位或组织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单位。依据其性质和规模分为以下几种编案单位:
(1)一类编案单位:国有林业局、国有林场、国有森林经营公司、国有林采育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国有林经营单位。
(2)二类编案单位:达到一定规模的集体林组织、非公有制经营主体。
(3)三类编案单位:其他集体林组织或非公有制经营主体,以县为编案单位。
8、一类编案单位应依据有关规定组织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二类编案单位可在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指导下组织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三类编案单位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规划性质森林经营方案。
9、编案工作组应以编案单位为主、林业规划设计单位、林权所有者代表及林业主管部门代表和社区代表共同参加。在方案编制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森林经营者的自主权,林业部门负责政策把关和协调,规划设计单位负责技术服务。具体工作应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一类和三类编案单位应由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二类编案单位应由具有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
10、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主要程序。
(1)编案准备:包括组织准备,基础资料收集及编案相关调查,确定技术经济指标,编写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2)系统评价:对上一经理期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对本经理期的经营环境、森林资源现状、经营需求趋势和经营管理要求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明确经营目标、编案深度与广度及重点内容,以及森林经营方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经营决策: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不同侧重点提出若干备选方案,对每个备选方案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选出最佳方案。
(4)公众参与:广泛征求管理部门、经营单位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以适当调整后的最佳方案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5)规划设计:在最佳方案控制下,进行各项森林经营规划设计,编写方案文本。
(6)评审修改: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成果送审,并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定稿。
三、编案内容和要求
11、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与经营目标,森林功能区划、森林分类与经营类型,森林经营,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
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目标与布局,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维护,效益分析等主要内容。
规划性质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目标与布局,森林功能区划与森林分类,森林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评估等主要内容。
12、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深度依据编案单位类型、经营性质与经营目标确定。
森林经营方案应将经理期内前3-5年的森林经营任务和指标按经营类型分解到,并挑选适宜的作业小班;后期经营规划指标分解到。在方案实施时按2-3年为一个时段滚动落实到作业小班。
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应将森林采伐和更新等任务分解到,规划到作业小班,其他经营规划任务落实到。
规划性质经营方案应将森林经营规划任务和指标按经营类型落实到,并明确主要经营措施。
四、森林生态系统分析与评价
13、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必须建立在翔实、准确的森林资源信息基础上,包括及时更新的森林资源档案、近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专业技术档案等。编案前2年内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应对森林资源档案进行核实,更新到编案。编案前3-5年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需根据森林资源档案,组织补充调查更新资源数据。未进行过森林资源调查或调查时效超过5年的编案单位,应重新进行森林资源调查。
14、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全面进行森林生态系统分析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
分析重点包括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状况;森林提供木质与非木质林产品的能力;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游憩服务、劳动就业等生态与社会服务功能;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和地力衰退状况等。
评价应参照国家、区域或经营单位等不同层次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重点包括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持森林健康与活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社会效益等方面的优势、潜力和问题,编案单位的经营管理能力、机制,森林经营基础设施等条件。
15、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全面分析国家、区域和社区对森林经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需求,找出外部环境对森林经营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重点分析相关森林经营政策、林业管理制度的约束与要求,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相关利益者对森林经营的需求及依赖程度,生态安全与森林健康对森林多目标经营要求与限制等,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经营理念确定经营战略。
五、森林经营方针与目标
16、编案单位应根据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森林资源及其保护利用现状、经营特点、技术与基础条件等,确定方案规划期的森林经营方针。经营方针必须统筹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经营主体与社区利益,协调好森林多功能与森林经营多目标的关系,确保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效益的充分发挥。
17、森林经营方案应当明确提出规划期内要实现的经营目标。经营目标应根据现有森林资源状况、林地生产潜力、森林经营能力和当地经济社会情况等综合确定。森林经营目标应当作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国家、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体系相衔接。经营目标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发展目标,林产品供给目标和森林综合效益发挥目标等。
六、森林区划与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18、一、三类编案单位应按照《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的要求,以区域为单元进行森林功能区划。包括森林集水区区划、生态景观区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野生植物保护区划、野生动物保护区划、人文遗产保护区划、森林游憩区划、森林火险区划、有害生物防控区划等。具有下列一种或多种属性的高保护价值区域应优先区划出来:
(1)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生物多样性(如地方特有种、濒危种、残遗种)显著富集的区域。
(2)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主要物种仍基本保持自然分布格局的大片森林景观区域。
(3)珍稀、受威胁或濒危生态系统区域。
(4)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如集水区保护、土壤侵蚀控制)的区域。
(5)满足当地社区生存、健康等基本需求的区域。
(6)对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
19、编案单位应以小班为单元,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进行公益林和商品林区划。国家重点公益林按照《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要求划定;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原则上根据国家、地方相关规定和规划以及经营者意愿划定。
20、编案单位在功能区划和森林分类的基础上,以小班为单元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综合考虑生态区位及其重要性、林权、经营目标一致性等因素,将经营目的、经营周期、经营管理水平、立地质量和技术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小班组成一类经营类型,作为基本规划设计单元。
七、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21、公益林经营规划设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经营单位公益林保护与管理实施方案等进行。
(1)根据森林功能区经营目标的不同分别确定经营技术与培育、管护措施,维持和提高公益林的保护价值和生态功能。
(2)依据《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明确编案单位内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和保护经营三种经营管理类型组的经营对象和经营管护措施,设计经营技术指标和管理目标体系。
(3)依照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系列技术标准,规划设计公益林的造林、抚育和更新改造等任务。
(4)重点公益林区的更新造林,应充分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修复。人工林应采取保护天然幼树、幼苗等措施,增强自然属性。重点保护类型组和保护经营类型组的重点公益林可以限量规划抚育间伐、低效林改造和更新采伐,引进乡土珍贵树种,提高公益林的经济产出潜力。
(5)公益林管护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集中管护、分片承包或个人自护等方式,制订管护方案,落实管护责任。
22、商品林经营应以市场为导向,在确保生态安全前提下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实行定向培育、集约经营。
(1)根据立地质量评价、森林结构调整目标、市场需求与风险分析,以及森林资源经济评估成果等,综合确定商品林经营类型的培育任务。
(2)分别更新造林、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三种主要经营措施类型组进行规划设计。培育任务按林种—森林经营类型—经营措施类型(组)进行组织,各项规划任务落实到每个森林经营类型。
(3)经济林规划应根据种植传统,因地制宜地选择果树林、食用原料林、林化工业原料林、药用林或其他经济林。根据市场需求、土地资源、产品质量、经营加工能力、储存能力及运输条件、名牌效应等因素确定经济林发展规模。按照名、特、优、新的原则,选择优先发展的产业。
(4)生物质能源林经营可分为木质能源林和油料能源林两种类型。木质能源林经营应重点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能源需求和当地生物质电能源生产的原料需求,选择高燃烧值的树种,规划经营规模。油料能源林经营应充分考虑就近加工的条件和能力,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树种,规划培育基地规模。
23、森林采伐贯穿于森林经营的全过程,是森林培育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森林采伐量应依据功能区划和森林分类成果,分别主伐、抚育间伐、更新、低产(低效)林改造等,结合森林经营规划,采用系统分析、最优决策等方法进行测算,确定森林合理年采伐量和木材年产量。
(1)森林采伐应重点考虑建设和培育稳定、健康与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森林资源的保护价值和持续提供物质、生态、文化产品的能力。
(2)按照《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等标准,建立以生态采伐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有条件的区域应推行梯度经营,将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3)森林采伐应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森林结构,稳定木材产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水土资源,维持森林的碳汇平衡,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经营目的。
(4)采伐量测算应以小班为单元,进行时间和空间分析,确保森林采伐量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4、更新造林和森林采伐的工艺设计应充分考虑下列条件:
(1)在溪流、水体、沼泽、冲积沟、受保护的山脊或廊道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应设置一定宽度的缓冲带(区)。
(2)尽量减少用于作业的林道、楞场和集材道。
(3)适当增加小流域、沟系、山体的景观异质性,特别是不同年龄、不同群落的森林合理配置,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多样的栖息环境,为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提供有利条件。
(4)合理设置作业区域和作业面积,保证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所需的生态单元和生物通道。
(5)合理确定造林与采伐方式,确保生态景观敏感区域不受严重影响。
(6)优先安排受灾林木、工业原料林、人工林的采伐和造林更新。
25、根据森林经营任务和种子园、母树林、苗圃和采穗圃状况,测算种子、苗木的实际需求和供应能力,规划安排种苗生产任务。应创造条件建立以乡土树种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提倡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
八、非木质资源经营与森林游憩规划
26、非木质资源经营规划应以现有成熟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规划利用方式、强度、产品种类和规模。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积极发展非木质资源的人工定向培育。
27、森林游憩规划可按照功能区或旅游地类型进行,充分利用林区多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开展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依托的游憩活动。规划应因地制宜地确定环境容量和开发规模,科学设计景区、景点和游憩项目。
九、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8、森林防火规划应重点区划森林火险等级,制定森林防火布控与应急预案,规划森林扑火队伍、装备和基础设施等。
29、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规划应与营造林措施紧密结合,以营造林防控为主,辅以必要的生物防治和抗性育种等措施。重点规划预测预报系统与监测预警体系,防治检疫站点与检疫体系,制定林业有害生物和疫源疫病防控预案等。
30、林地生产力维护措施应贯穿于森林经营的全过程。应充分考虑有利于地力维护的培肥技术、采伐要求、化学制剂应用等保护对策。提倡培育阔叶林和混交林;速生丰产林应考虑轮作、休歇、间作等培育措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在造林、采伐作业时,采取土壤水肥保持措施。
31、森林集水区经营管理规划应科学规划集水区的类型和等级,分区确定森林经营策略,将采伐、造林、修路等森林经营活动导致的水土流失降到最小。
(1)邻接多年性河流、间歇性河流或湖泊、池塘、水库、沼泽等水体的条形地带,应按照《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的要求划出缓冲带。
(2)坡度大、土层薄,以及山脊、湿地等敏感区域的森林,应按照公益林的要求进行管理。
32、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应充分考虑生物资源类型、保护对象特点、制约因素及影响程度、法律法规与政策等。
(1)以生态系统保护途径为主线,注重对景观、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基因等不同层次多样性的系统保护。
(2)将高保护价值森林区域作为规划重点,明确高保护价值区域范围、类型与保护特点,提出保护措施。
(3)以林班或小流域为单位,以指示型物种确定适宜的树种、森林类型和龄组结构,保持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异质性。
(4)注重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群落建群树种的林木、幼树、幼苗,在成熟的森林群落之间保留森林廊道。
十、基础设施与经营能力建设
33、林道规划应根据森林经营的实际需要和建设能力,明确林道建设及维护的任务量。林道密度以满足森林经营的基本要求为原则,新建林道应尽量结合防火道、巡护路网等布设,避开高保护价值森林区域、缓冲带和敏感地区。
34、森林保护、林地水利及其他营林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应充分结合国家、地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行,以利用和维护已有基础设施为主,并考虑设施的多途利用。
35、森林经营管理队伍建设规划应依据森林经营单位的经营目标、经营任务、劳动定额等进行。要加强技术技能培训,促进森林经营管理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
36、森林经营档案建设规划应以分类、准确、及时、便捷为原则,重点规划档案管理人员、设施设备和相关管理制度建设等。森林经营档案应包括森林资源档案、经营技术档案、生产管理档案及相关文件、资料等。
十一、编案方法与公众参与
37、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以生态系统经营理论为指导,积极应用林学、经济学、生态学、计算机技术等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评价、科学决策和规划设计,确保森林经营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38、森林经营决策应针对森林经营周期长、功能多样、受外部环境影响大等特点,分别不同侧重点对森林结构调整和经营规模提出多个备选方案,进行多方案比选。
(1)每个备选方案应测算和评价一个半经营周期内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木材及林产品生产能力、投入与产出等指标。
(2)每个备选方案应对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力维持、森林健康维护等进行长周期的生态影响评估。
(3)每个备选方案应对社区服务、社区就业、森林文化宗教价值维护等进行长周期的社会影响评估。
39、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采取参与式规划方式,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在不同层面上,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保障其在森林经营管理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公众参与式管理制度化。
十二、编案成果与审批
40、森林经营方案成果包括方案文本及相关图表和数据库等。
41、编制成果经承担规划设计的单位签署意见后,由编案单位和林业主管部门共同论证。
(1)论证由指定的专业委员会或专家小组执行,可采用召开论证会或函审的方式。
(2)论证人员应由技术专家、管理者代表、业主代表、相关部门和相关利益者代表等组成。
42、森林经营方案实行分级、分类审批和备案制度。
(1)一类编案单位的经营方案由隶属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二类编案单位的经营方案由所在地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三类编案单位的经营方案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
(2)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单位的森林经营方案,由国家林业局或委托的机构审批并备案。
十三、方案实施、监测、评估与调整
43、编案单位为森林经营方案的实施主体,应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方案规划设计的各项任务和安排制定计划,编制作业设计,组织并开展各项经营活动。
44、森林经营单位应建立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体系,监测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依据计划和有关标准、规定,验收经营作业成果。
45、森林经营单位应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定期评价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估森林可持续经营状况,鼓励由社会第三方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
46、森林经营单位可在经理期内依据监测、评估结果对森林经营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其中对经营目标、森林分类区划、采伐利用规划等内容进行重大调整时,应报原森林经营方案批准单位重新批复。
十四、方案管理、监督与保障措施
47、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定期对编案单位实施森林经营方案的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检查。
48、森林经营方案是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的主要依据。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将森林经营方案作为编制森林采伐限额、下达木材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原则上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按依法批准的森林经营方案确定。
49、各地编制各项与森林经营有关的规划、工程项目和投资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森林经营方案设计的森林经营目标和主要规划内容。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逐步确立森林经营方案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理顺森林经营的利益分配关系,促进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附:名词解释
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及国家林业方针政策编制的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对生产顺序和经营利用措施的规划设计。它既是森林经营主体制定计划,组织和安排森林经营活动的依据,也是林业主管部门管理、检查和监督森林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
编案单位:是指拥有森林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或经营权、处置权,经营界限明确,产权明晰,有一定经营规模和相对稳定的经营期限,能自主决策和实施森林经营,为满足森林经营需求而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经营单位、经济实体,包括国有林业局(场、圃)、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集体林场、非公有制森林经营单位等。
森林经理期:是指森林经营主体为实现其阶段目标任务,在一定时段内按照既定的经营方针、目标与任务对所属森林资源进行资源调整、配置的最佳时间间隔期。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是从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出发,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复杂的过程、路径及相互依赖关系,长期保持森林生态系统良好功能、自身健康为目标,按照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演替规律,通过公众参与、分层次协调和控制,主要在生态系统层次上进行森林动态管理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
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以森林经营单位为对象,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对森林需求的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等理论与方法,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结构、健康、生物多样性、适应性、演替规律及经营成效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森林功能区划:根据森林资源主导功能、生态区位、利用方向等,采用系统分析或分类方法,将经营区内森林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功能区域,实行分区经营管理,从整体上发挥森林资源的多功能特性的管理方法或过程。
高保护价值森林:所有森林除具有经济价值外,都包含环境和社会价值。当森林所具有的环境和社会价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时,这些森林就可以被定义为高保护价值森林。
森林经营类型:将经营目标、经营周期、经营管理水平、立地质量和技术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小班,划归同一类型,采取相对一致的培育过程的小班集合体。
森林经营措施类型:按照森林培育和利用的主要环节或技术措施,将森林经营措施和技术特征相同的小班组织为同一类型的小班集合体。
森林游憩:指人们以森林景观资源和森林环境为对象,开展生态性、知识性旅游和休闲活动的总称,是一种整体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经营方式。
森林集水区管理:集水区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集水区是以流域为单元的森林-水生态系统。森林集水区管理是指采用行政、经济、社会、技术等手段,保护和培育森林植被、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水流量、减轻河道淤塞,维护区域森林和水生态系统安全与稳定的过程或途径。
森林碳汇:是指以木本植物和林下腐殖质层为主体的植物群落吸收和固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
景观异质性:异质性是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技术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它是一个景观中对一个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形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异质性是景观的根本属性,任何景观都是异质的,包括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和功能异质性。空间异质性反映一定空间层次景观的多样性信息,而时间异质性则反映不同时间尺度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差异。正是时空两种异质性的交互作用导致了景观系统的演化发展和动态平衡,系统的结构、功能、性质和地位取决于其时间和空间异质性。
森林经营生态影响评估: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动态监测数据为依据,确认森林经营活动对区域生态健康与安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等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现实或潜在影响,计划尽量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期降低经营风险,从而为制定森林经营决策、探讨森林经营问题、实施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森林经营社会影响评估:针对森林经营单位近期目标,通过专家咨询、社会调查与访问、资料查阅等方法,获得森林经营活动对区域文化教育与劳动就业、公共福利与社会保障、人民生活与健康、社会文明与和谐等方面的信息,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森林经营活动对人造成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计划尽量减少对利益相关者的负面影响,为科学组织森林经营活动提供依据。
利益相关者:所有对森林经营和实施活动感兴趣或受其影响的人和团体,如政府部门、森林里或周边的社区,本地人、林业从业人员、投资和保险商、顾客或消费者、对环境感兴趣的组织、一般公众等。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第五篇: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
附件: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
(试 行)
一、总 则
1、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有关精神,全面推进我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规范和引导森林经营主体科学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根据《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纲要。
2、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经营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编制的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对生产顺序和经营利用措施的规划设计。
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和林业主管部门经营管理森林的重要依据。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是一项法定性工作,森林经营主体要依据经营方案制定计划,组织经营活动,安排林业生产;林业主管部门要依据经营方案实施管理,监督检查森林经营活动。
3、森林经营方案规划期为一个森林经理期,一般为10年。以工业原料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可以为5年。
4、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以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通过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5、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要坚持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坚持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责、权、利统一,坚持与分区施策、分类管理政策衔接,坚持保护、发展与利用森林资源并重,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的原则。
6、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要有利于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有利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有利于提高森林经营者的经济效益,改善林区经济社会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编案单位和程序
7、从事森林经营、管理,范围明确,产权明晰的单位或组织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单位。依据其性质和规模分为以下几种编案单位:
(1)一类编案单位:国有林业局、国有林场、国有森林经营公司、国有林采育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国有林经营单位。
(2)二类编案单位:达到一定规模的集体林组织、非公有制经营主体。
(3)三类编案单位:其他集体林组织或非公有制经营主体,以县为编案单位。
8、一类编案单位应依据有关规定组织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二类编案单位可在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指导下组织编制简明森林经营方案;三类编案单位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规划性质森林经营方案。
9、编案工作组应以编案单位为主、林业规划设计单位、林权所有者代表及林业主管部门代表和社区代表共同参加。在方案编制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森林经营者的自主权,林业部门负责政策把关和协调,规划设计单位负责技术服务。具体工作应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一类和三类编案单位应由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二类编案单位应由具有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
10、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主要程序。
(1)编案准备:包括组织准备,基础资料收集及编案相关调查,确定技术经济指标,编写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
(2)系统评价:对上一经理期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对本经理期的经营环境、森林资源现状、经营需求趋势和经营管理要求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明确经营目标、编案深度与广度及重点内容,以及森林经营方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经营决策: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不同侧重点提出若干备选方案,对每个备选方案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选出最佳方案。
(4)公众参与:广泛征求管理部门、经营单位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以适当调整后的最佳方案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5)规划设计:在最佳方案控制下,进行各项森林经营规划设计,编写方案文本。
(6)评审修改: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成果送审,并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定稿。
三、编案内容和要求
11、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与经营目标,森林功能区划、森林分类与经营类型,森林经营,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等主要内容。
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目标与布局,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维护,效益分析等主要内容。
规划性质森林经营方案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目标与布局,森林功能区划与森林分类,森林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评估等主要内容。
12、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深度依据编案单位类型、经营性质与经营目标确定。
森林经营方案应将经理期内前3-5年的森林经营任务和指标按经营类型分解到,并挑选适宜的作业小班;后期经营规划指标分解到。在方案实施时按2-3年为一个时段滚动落实到作业小班。
简明森林经营方案应将森林采伐和更新等任务分解到,规划到作业小班,其他经营规划任务落实到。
规划性质经营方案应将森林经营规划任务和指标按经营类型落实到,并明确主要经营措施。
四、森林生态系统分析与评价
13、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必须建立在翔实、准确的森林资源信息基础上,包括及时更新的森林资源档案、近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专业技术档案等。编案前2年内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应对森林资源档案进行核实,更新到编案。编案前3-5年完成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需根据森林资源档案,组织补充调查更新资源数据。未进行过森林资源调查或调查时效超过5年的编案单位,应重新进行森林资源调查。
14、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全面进行森林生态系统分析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
分析重点包括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状况;森林提供木质与非木质林产品的能力;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游憩服务、劳动就业等生态与社会服务功能;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和地力衰退状况等。
评价应参照国家、区域或经营单位等不同层次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重点包括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保持森林健康与活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社会效益等方面的优势、潜力和问题,编案单位的经营管理能力、机制,森林经营基础设施等条件。
15、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全面分析国家、区域和社区对森林经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需求,找出外部环境对森林经营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重点分析相关森林经营政策、林业管理制度的约束与要求,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相关利益者对森林经营的需求及依赖程度,生态安全与森林健康对森林多目标经营要求与限制等,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经营理念确定经营战略。
五、森林经营方针与目标
16、编案单位应根据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森林资源及其保护利用现状、经营特点、技术与基础条件等,确定方案规划期的森林经营方针。经营方针必须统筹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经营主体与社区利益,协调好森林多功能与森林经营多目标的关系,确保森林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效益的充分发挥。
17、森林经营方案应当明确提出规划期内要实现的经营目标。经营目标应根据现有森林资源状况、林地生产潜力、森林经营能力和当地经济社会情况等综合确定。森林经营目标应当作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国家、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体系相衔接。经营目标主要包括森林资源发展目标,林产品供给目标和森林综合效益发挥目标等。
六、森林区划与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18、一、三类编案单位应按照《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的要求,以区域为单元进行森林功能区划。包括森林集水区区划、生态景观区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野生植物保护区划、野生动物保护区划、人文遗产保护区划、森林游憩区划、森林火险区划、有害生物防控区划等。具有下列一种或多种属性的高保护价值区域应优先区划出来:
(1)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生物多样性(如地方特有种、濒危种、残遗种)显著富集的区域。
(2)在全球或国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主要物种仍基本保持自然分布格局的大片森林景观区域。
(3)珍稀、受威胁或濒危生态系统区域。
(4)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如集水区保护、土壤侵蚀控制)的区域。
(5)满足当地社区生存、健康等基本需求的区域。
(6)对当地社区的传统文化特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
19、编案单位应以小班为单元,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进行公益林和商品林区划。国家重点公益林按照《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要求划定;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原则上根据国家、地方相关规定和规划以及经营者意愿划定。20、编案单位在功能区划和森林分类的基础上,以小班为单元组织森林经营类型。综合考虑生态区位及其重要性、林权、经营目标一致性等因素,将经营目的、经营周期、经营管理水平、立地质量和技术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小班组成一类经营类型,作为基本规划设计单元。
七、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21、公益林经营规划设计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经营单位公益林保护与管理实施方案等进行。
(1)根据森林功能区经营目标的不同分别确定经营技术与培育、管护措施,维持和提高公益林的保护价值和生态功能。
(2)依据《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明确编案单位内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和保护经营三种经营管理类型组的经营对象和经营管护措施,设计经营技术指标和管理目标体系。
(3)依照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系列技术标准,规划设计公益林的造林、抚育和更新改造等任务。
(4)重点公益林区的更新造林,应充分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修复。人工林应采取保护天然幼树、幼苗等措施,增强自然属性。重点保护类型组和保护经营类型组的重点公益林可以限量规划抚育间伐、低效林改造和更新采伐,引进乡土珍贵树种,提高公益林的经济产出潜力。
(5)公益林管护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集中管护、分片承包或个人自护等方式,制订管护方案,落实管护责任。
22、商品林经营应以市场为导向,在确保生态安全前提下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实行定向培育、集约经营。
(1)根据立地质量评价、森林结构调整目标、市场需求与风险分析,以及森林资源经济评估成果等,综合确定商品林经营类型的培育任务。
(2)分别更新造林、抚育间伐、低产林改造三种主要经营措施类型组进行规划设计。培育任务按林种—森林经营类型—经营措施类型(组)进行组织,各项规划任务落实到每个森林经营类型。
(3)经济林规划应根据种植传统,因地制宜地选择果树林、食用原料林、林化工业原料林、药用林或其他经济林。根据市场需求、土地资源、产品质量、经营加工能力、储存能力及运输条件、名牌效应等因素确定经济林发展规模。按照名、特、优、新的原则,选择优先发展的产业。
(4)生物质能源林经营可分为木质能源林和油料能源林两种类型。木质能源林经营应重点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能源需求和当地生物质电能源生产的原料需求,选择高燃烧值的树种,规划经营规模。油料能源林经营应充分考虑就近加工的条件和能力,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树种,规划培育基地规模。
23、森林采伐贯穿于森林经营的全过程,是森林培育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森林采伐量应依据功能区划和森林分类成果,分别主伐、抚育间伐、更新、低产(低效)林改造等,结合森林经营规划,采用系统分析、最优决策等方法进行测算,确定森林合理年采伐量和木材年产量。
(1)森林采伐应重点考虑建设和培育稳定、健康与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森林资源的保护价值和持续提供物质、生态、文化产品的能力。
(2)按照《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等标准,建立以生态采伐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有条件的区域应推行梯度经营,将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3)森林采伐应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森林结构,稳定木材产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水土资源,维持森林的碳汇平衡,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经营目的。
(4)采伐量测算应以小班为单元,进行时间和空间分析,确保森林采伐量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4、更新造林和森林采伐的工艺设计应充分考虑下列条件:
(1)在溪流、水体、沼泽、冲积沟、受保护的山脊或廊道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应设置一定宽度的缓冲带(区)。
(2)尽量减少用于作业的林道、楞场和集材道。
(3)适当增加小流域、沟系、山体的景观异质性,特别是不同年龄、不同群落的森林合理配置,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多样的栖息环境,为控制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提供有利条件。
(4)合理设置作业区域和作业面积,保证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所需的生态单元和生物通道。
(5)合理确定造林与采伐方式,确保生态景观敏感区域不受严重影响。
(6)优先安排受灾林木、工业原料林、人工林的采伐和造林更新。
25、根据森林经营任务和种子园、母树林、苗圃和采穗圃状况,测算种子、苗木的实际需求和供应能力,规划安排种苗生产任务。应创造条件建立以乡土树种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提倡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
八、非木质资源经营与森林游憩规划
26、非木质资源经营规划应以现有成熟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规划利用方式、强度、产品种类和规模。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积极发展非木质资源的人工定向培育。
27、森林游憩规划可按照功能区或旅游地类型进行,充分利用林区多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开展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依托的游憩活动。规划应因地制宜地确定环境容量和开发规模,科学设计景区、景点和游憩项目。
九、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8、森林防火规划应重点区划森林火险等级,制定森林防火布控与应急预案,规划森林扑火队伍、装备和基础设施等。
29、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规划应与营造林措施紧密结合,以营造林防控为主,辅以必要的生物防治和抗性育种等措施。重点规划预测预报系统与监测预警体系,防治检疫站点与检疫体系,制定林业有害生物和疫源疫病防控预案等。30、林地生产力维护措施应贯穿于森林经营的全过程。应充分考虑有利于地力维护的培肥技术、采伐要求、化学制剂应用等保护对策。提倡培育阔叶林和混交林;速生丰产林应考虑轮作、休歇、间作等培育措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在造林、采伐作业时,采取土壤水肥保持措施。
31、森林集水区经营管理规划应科学规划集水区的类型和等级,分区确定森林经营策略,将采伐、造林、修路等森林经营活动导致的水土流失降到最小。
(1)邻接多年性河流、间歇性河流或湖泊、池塘、水库、沼泽等水体的条形地带,应按照《森林采伐作业规程》的要求划出缓冲带。
(2)坡度大、土层薄,以及山脊、湿地等敏感区域的森林,应按照公益林的要求进行管理。
32、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应充分考虑生物资源类型、保护对象特点、制约因素及影响程度、法律法规与政策等。
(1)以生态系统保护途径为主线,注重对景观、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基因等不同层次多样性的系统保护。
(2)将高保护价值森林区域作为规划重点,明确高保护价值区域范围、类型与保护特点,提出保护措施。(3)以林班或小流域为单位,以指示型物种确定适宜的树种、森林类型和龄组结构,保持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异质性。
(4)注重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群落建群树种的林木、幼树、幼苗,在成熟的森林群落之间保留森林廊道。
十、基础设施与经营能力建设
33、林道规划应根据森林经营的实际需要和建设能力,明确林道建设及维护的任务量。林道密度以满足森林经营的基本要求为原则,新建林道应尽量结合防火道、巡护路网等布设,避开高保护价值森林区域、缓冲带和敏感地区。
34、森林保护、林地水利及其他营林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应充分结合国家、地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行,以利用和维护已有基础设施为主,并考虑设施的多途利用。
35、森林经营管理队伍建设规划应依据森林经营单位的经营目标、经营任务、劳动定额等进行。要加强技术技能培训,促进森林经营管理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
36、森林经营档案建设规划应以分类、准确、及时、便捷为原则,重点规划档案管理人员、设施设备和相关管理制度建设等。森林经营档案应包括森林资源档案、经营技术档案、生产管理档案及相关文件、资料等。
十一、编案方法与公众参与
37、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以生态系统经营理论为指导,积极应用林学、经济学、生态学、计算机技术等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评价、科学决策和规划设计,确保森林经营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38、森林经营决策应针对森林经营周期长、功能多样、受外部环境影响大等特点,分别不同侧重点对森林结构调整和经营规模提出多个备选方案,进行多方案比选。
(1)每个备选方案应测算和评价一个半经营周期内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木材及林产品生产能力、投入与产出等指标。
(2)每个备选方案应对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力维持、森林健康维护等进行长周期的生态影响评估。
(3)每个备选方案应对社区服务、社区就业、森林文化宗教价值维护等进行长周期的社会影响评估。
39、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应采取参与式规划方式,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在不同层面上,充分考虑当地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生存与发展需求,保障其在森林经营管理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公众参与式管理制度化。
十二、编案成果与审批
40、森林经营方案成果包括方案文本及相关图表和数据库等。
41、编制成果经承担规划设计的单位签署意见后,由编案单位和林业主管部门共同论证。
(1)论证由指定的专业委员会或专家小组执行,可采用召开论证会或函审的方式。
(2)论证人员应由技术专家、管理者代表、业主代表、相关部门和相关利益者代表等组成。
42、森林经营方案实行分级、分类审批和备案制度。
(1)一类编案单位的经营方案由隶属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二类编案单位的经营方案由所在地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三类编案单位的经营方案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并备案。
(2)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单位的森林经营方案,由国家林业局或委托的机构审批并备案。
十三、方案实施、监测、评估与调整
43、编案单位为森林经营方案的实施主体,应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方案规划设计的各项任务和安排制定计划,编制作业设计,组织并开展各项经营活动。
44、森林经营单位应建立森林经营成效监测体系,监测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依据计划和有关标准、规定,验收经营作业成果。
45、森林经营单位应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定期评价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估森林可持续经营状况,鼓励由社会第三方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认证。
46、森林经营单位可在经理期内依据监测、评估结果对森林经营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其中对经营目标、森林分类区划、采伐利用规划等内容进行重大调整时,应报原森林经营方案批准单位重新批复。
十四、方案管理、监督与保障措施
47、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的管理,定期对编案单位实施森林经营方案的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检查。
48、森林经营方案是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的主要依据。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将森林经营方案作为编制森林采伐限额、下达木材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原则上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按依法批准的森林经营方案确定。
49、各地编制各项与森林经营有关的规划、工程项目和投资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森林经营方案设计的森林经营目标和主要规划内容。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逐步确立森林经营方案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理顺森林经营的利益分配关系,促进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