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方案
县乡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方案
1总则
1.1 为规范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县级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编制本规程。
1.2本规程适用于全国县级行政单位(县、市、旗,下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城乡结合部市辖区土地利用参照本规程编制。
1.3编制县级规划应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贯彻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并遵循下列原则:
1.3.1 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1.3.2 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3.3 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1.3.4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
1.4县级规划主要内容
1.4.1 确定全县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任务。
1.4.2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制定全县各类用地指标,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护分阶段任务。
1.4.3 划定土地利用区,并确定各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划。
1.4.4安排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
1.4.5 将全县土地利用指标分解落实到各乡、镇。
1.4.6 拟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1.5县级规划期限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期限适应,一般为10~15年。同时应当展望长远的土地利用,展望期限为20~30年。在规划期限内,应当作出近期土地利用安排,期限一般为5年。
1.6 规划用地分类应以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分类(见附件一)为基础,根据需要可以对部分二级地类进行归并。规划基期各类用地面积应采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实有面积。
1.7编制县级规划应对县域土地利用的现状、潜力和需求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可靠的基础资料。
1.8编制县级规划应采用定性、定量、定位、定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公众意见。
1.9县级规划应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
1.10编制县级规划,除执行本规划外,尚应符合国家先行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1.11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管理部门可根据需要制定对本规程的补充并报国家土地管理局备案。补充规定不得与本规程相抵触。
2、准备工作
2.1组织准备
2.1.1 县级人民政府组建县级规划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研究确定工作计划;协调各部门的关系;研究解决各部门的关系;研究解决规划工作的重大问题;审查规划方案。
2.1.2 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指定联络员,负责向办公室提供有关资料,反映用地需求和意见,参与规划方案的研究和协调。
2.1.3制定工作计划,包括规划指导思想、工作步骤与方法、工作人员组成与分工、工作经费等。
2.2制定技术方案,包括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步骤与方法、技术路线,成果要求等。
2.3收集资料
2.3.1 县域基础资料
(1)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水文、自然灾害等;
(2)资源状况: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景观资源等;
(3)人口资源:包括历年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非农业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等;(4)经济发展资料:包括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等;
(5)城乡建设及基础设施状况;
(6)主要产业发展状况;
(7)农业普查资料;
(8)生态环境状况;
(9)县域历史资料。
2.3.2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资料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包括数据、图件和报告;
(2)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包括数据、图件和报告;
(3)历年土地统计资料;
(4)历次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资料;
(5)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查及其他专项用地调查资料;
(6)土地评价、土壤分级资料。
2.3.3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划资料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3)上一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资料;
(5)国土规划、县域规划、城镇规划、开发区规划、农业区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及林业、交通、水利等各专业部门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资料。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1 影响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对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矿藏、景观、灾害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商品化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明确本县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3.2 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动态变化分析:根据土地祥查、变更调查、土壤监测的人口、土地、农业、城乡建设统计年限,分析、比较全县各类土地的面积、人均占有量和质量,以及土地利用近10年的变化情况,研究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3.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结合土地资源条件,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关系及各类土地在全县范围内的分布是否合理,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规律。
3.4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计算土地开发利用率、各类用地实际利用率、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产出率、生产率相比较,评价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的高低。常用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总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复垦率=废弃土地复垦利用面积/废弃土地总面积×100%
某类土地实际利用率=该类土地实际利用面积/该类土地面积×100%
或:
某类土地实际利用率=(该类土地面积-该类土地撂荒(闲置)面积)×1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人均用地面积=用地总面积/人口总数×100%
单位土地资金集约度=投资总额/用地面积
单位土地产量=总产量/用地面积
单位土地产值=总产值/用地面积
3.5归纳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反映出土地利用特点和各种土地利用问题,分析规划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影
响因素,分清轻重缓急,提出规划要重点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
4、规划目标的确定
4.1确定规划目标的依据
4.1.1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或上级下达本县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4.1.2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
4.1.3土地利用现状、利用潜力和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
4.1.4需要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
4.2规划目标:为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规划期土地利用所要达到的目标,主要包括:耕地保护;统筹安排各业用地;推进土地整理和复垦,适度开发宜农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4.3近期规划任务:为实现规划目标,近期土地利用所要达到的各项指标和要求。
5、土地供需预测
5.1土地供需预测的步骤与方法
5.1.1提出对人口和各部门用地的要求;
5.1.2 分析土地利用潜力,测算各类土地供给量;
5.1.3 各部门根据预测要求,测算规划期间的人口和用地数量、类型,提出用地布局要求;
5.1.4 对部门用地预测结果进行初步审核,凡不符合预测基本要求的,由有关部门修改或重新进行预测。
5.1.5汇总各类土地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5.2 土地供给量测算
5.2.1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远景潜力分析
(1)在分析各类农用地实际利用水平、集约;利用程度的基础上,测算农用地整理和集约利用增加农用地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单产的能力。
(2)在分析各类建设用地实际利用水平、集约利用程度的基础上,测算各类建设用地调整改造的能力。
(3)调查各类废弃地的面积、分布,评价废弃地适宜复垦利用方向合数量。
5.2.2 土地整理、复垦与开发规模预测;根据国家合地方政府有关政策要求合投资能力,通过投入产出合费用效益分析,预测规划期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为各类用地的数量合预期效益。
5.3 人口预测
5.3.1 预测采用的总人口基数与政府正式公布的人口数一致。
5.3.2 规划期总人口的预测分为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预测。
5.3.3人口机械增长预测宜由计划生育部门为主进行。人口自然增长率应根据计划生育政策,分析多年来的自然增长情况予以确定。
5.3.4 人口机械增长预测应根据公安部门统计的多年人口实际净迁入(出)数量,并分析影响人口机械增长的因素予以确定。
5.3.5 城镇人口和村镇人口按5.5.1的规定预测。
5.4农业用地需求预测
5.4.1耕地需求量一般由农业部门为主预测。
(!)规划期耕地需求量应在保证各类农产品需求量,合理预测作物播面单产和耕地复种指数的基础上确定。各类农产品需求量包括当地基本需求量、国家订购和调出(入)量,其中:当地基本需求量根据5.3条预测的人口总规模和计划要求达到的饿人均农产品占有标准确定;保证国家订购任务,并努力减少调入量,增加调出量。作物播面单产和耕地复种指数根据多年实际变动和规划变动和规划期内物质投入和技术进步情况预测。
(2)耕地需求量如采用统计数预测,应将期结果按祥查数修正。
(3)人口高峰年不在规划期内的,尚应根据人口高峰年各类农产品需求量和作物单产、复种指数变化趋势,预测人口高峰年耕地需求量。
5.4.2 园地、林地、牧草地、水产养殖地需求量宜分别由农业、林业、畜牧、水产或当地主管部门为主预测。
(1)预测采用的用地基数应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数尚进行的变更调查数。
(2)园、林、牧、渔各业生产用地需求取决于产品自给性需求量、商品量、生产周期和单位土地产量。产品自给性需求量取决于产品自给性需求量、商品量、生产周期和单位土地产量。产品自给性需求量应根据
5.3条预测繁荣人口规模和计划达到的人均自给产品占有量确定;调出、调入的商品量应分析县内外市场需求情况确定;生产周期和单位土地产量宜参照当地平均先进水平,根据农业投入、科技和管理水平的发展确定。
(3)生态保护及其他公益性用地需求量应根据特定的目的和保护需要确定;需占用耕地的,仅限于已由上级政府批准实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项目。
(4)各类用地面积的扩大,应根据土地的适宜性落实用地位置和范围。
5.5.1 城镇(城市或建制镇)建设用地需求量宜由建设主管部门为主预测。
(1)城镇建设用地预测应按现有规划发展的城镇逐一 进行预测后汇总。
(2)规划期城镇建设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的规模由人口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决定。
(3)城镇人口应为城镇范围内常住人口的总和,不包括流动人口;村镇人口应为总人口减去城镇人口。
(4)规划期城镇人口规模预测分为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和城镇人口机械增长两部分进行预测。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应根据计划生育指标预测。城镇人口机械增长,对一般地区,宜按平均增长法计算,平均值应根据公安部门统计的近几年人口净调入(出)值确定,对特殊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带眷系数法、环境容量法等计算。规划期村镇人口规模应按5.3条规定预测的总人口规模减去规划期城镇人口规模。
(5)城镇和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应同时符合指标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双因子的限制要求。人均耕地面积小于1亩的地区,在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允许采用的规划指标级别中,只能采用最低一级。
(6)城镇暂住人口数量较大的,在确定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建设用地规模时可适当考虑暂住人口因素。
5.5.2 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独立工矿用地需求量分别由煤炭、冶金、石油、建材、电力等需要用地的行业的主管不满为主预测;交通、水利用地需求量分别由交通、铁路、水利等部门为主预测。
(1)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用地应按照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设项目预测,未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设项目一般不包含其中。
(2)建设项目的用地标准应采用已批准的行业用地定额标准,或平均先进的土地产出率指标。
(3)应区分居民点内的建设项目和居民点外的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量中应不包括居民点内的建设项目。
(4)建设用地发展规模确定以后,应根据建设项目具体场址条件,确定占用耕地和非耕地的比例。
5.5.3 居民点以外的国防、名胜、墓地、盐田等建设用地,由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已批准的规划及用地范围预测。
6、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6.1 土地利用调整次序
6.1.1 优先安排农业用地
6.1.2农业用地内部优先安排耕地
6.1.3非农业用地内部优先安排交通、水利、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按照产业政策安排。
6.1.4 各类用地的扩大以内涵挖潜为主,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
6.1.5 林牧渔业用地确需扩大的,应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水、荒滩地;除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用地外,其他均不得占用耕地。
6.1.6 建设用地确需扩大啊的,应尽量占用劣地,特别应控制占用耕地及林地。
6.2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步骤与方法
6.2.1 审核各类用地数量与布局。对土地供需预测结果应从数量和布局上进行审核,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经协调解决以后予以核定。
6.2.2 用地数量综合平衡。经核定的各类用地供给量与需求量作为用地数量综合平衡的依据,如各业用地供求数量上出现矛盾,则应以土地有效供给量为基础,根据规划原则(1.3条)和土地利用调整次序(6.1条)进行综合平衡。
6.2.3 用地布局综合平衡。在用地数量平衡的基础上,再审核各部门要求的用地位置、范围是否存在矛盾;如存在矛盾,也根据规划原则和土地利用调整次序协调解决。
6.2.4 部门用地需求预测再用地结构与布局平衡中未能落实的,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新的用地调整方案,再次参与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平衡。
6.2.5 经多次协调难以达成一致的,由规划办公室提出处理意见,交规划领导小组讨论决定。
6.2.6 拟定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方案,划定土地利用区(7章),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任务,并将全县各类用地指标分解至各乡(镇)。
6.3 拟定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
6.3.1 在对规划期间全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综合平衡和充分协调的基础上,拟定各类用地调整指标,编制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规划表(表一),表中列出规划期和近期全部一级地类和主要控制的二级地类的面积和比重。
6.3.2 根据各类用地调整指标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方案(6.5条),编制全县耕地规划平衡表(表二),表中列出规划期间和规划近期、远期补充耕地、减少耕地和净增(减)耕地的面积。
6.4 拟定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方案
6.4.1 本条“重点建设项目”是指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作用的独立建设项目,包括交通、水利、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骨干性工程。
6.4.2 根据各重点项目在规划期内的用地需求预测,在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指标表(表三),表中列出各规划建设项目的用地规模、位置、占用耕地面积,以及建设性质、年限、内容等。
6.4.3 重点建设项目占地面积大,能按比例尺上图的,应按7章的规定单独划分土地利用区;面积较小,不能按比例尺上图的,在规划图上用符号表示其位置,面积计入所在土地利用区。
6.5拟定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方案
6.5.1 本条“土地整理”是指针对村庄、农田和其他零星土地采取综合治理和调整措施,以增加耕地及其他农业用地的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土地生产率,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对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治理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使其投入经营与利用的活动。
6.5.2 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方案,应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远景潜力分析和投资可行性分析、效益分析等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结构与总体布局调整要求拟定,内容包括: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区域范围、利用方向与规模;重点项目与要求;分期实施方案;资金方案;效益分析;管理措施等。
6.6 拟定乡(镇)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分析乡(镇)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利用潜力、经济发展方向,按照全县土地利用结构与总体布局调整要求,在县、乡两级协调的基础上,分解、拟定各乡镇土地利用控制指标(表七)。
7、土地利用分区
7.1 土地利用分区是指按照土地基本用途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区。土地利用分区应以土地适宜性为基础,根据规划原则、土地利用调整次序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划定。
7.2 分区的步骤与方法
7.2.1 拟定土地利用分区方案,收集、整理分区所需图件和其他资料。
7.2.2 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规划底图,根据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结构,在规划底图上分区划线;分区须符合7.3条的规定;分区划线应尽可能利用明显的线状地物或河川、山脊等自然地物界限。
7.2.3 统计分区总,面积:分区总面积应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指标相协调,否则,应调整土地利用分区或用地指标,直至协调。
7.2.4 整理分区结果,规定各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7.3 各地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确定土地利用分区类型。一般可设立以下九种土地利用区。
7.3.1 农业用地区: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
(1)除城镇、村镇、独立工矿区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内的耕地和已列入生态建设规划实施项目的退耕土地以
外,其余耕地原则上均应列入农业用地区。
(2)沟渠、道路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设施用地和农田之间其他类型的零星土地一并划入农业用地区。
(3)农业用地区根据需要可进一步分为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田。
下列土地原则上不划为基本农田。
——已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的近期建设规划划定范围以外的农田。
——村镇建设用地周围的农田。
——铁路、公路等交通沿线的农田。
——生产条件较好、集中连片、产量较高的农田。
——国家规定需要保护的其他农田。
下列土地可以划为一般农田:
——规划确定为农业使用的宜农后备土地资源。
——坡度大于25°、未列入生态建设规划实施项目的耕地。
——江河泄洪区内的耕地。
7.2.3园地区:是指发展果、桑、茶、橡胶及其他多年生作物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下列土地应列入园地区:
(1)集中连片的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等种植园用地,其中已列入其他用地区的园地除外。
(2)规划确定为种植园的宜园后备土地资源。
(3)划定为园地区的土地面积应不小于25公顷.
(4)上述土地范围内其他类型的零星土地.
7.3.3 林业用地区:是指发展林业河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下列土地应划入林业用地区;
(1)现有的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河苗圃,其中已划入其他用地区的林地除外。
(2)已列入生态建设规划的造林地。
(3)规划确定未林业使用的宜林后备土地资源。
(4)划定为林业用地区的土地面积应小于25公顷。
(5)上述土地范围内其他类型的零星土地。
7.3.4牧业用地区:是指发展牧业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下列土地应划入牧业用地区:
(1)现有的人工、改良河天然草地,其中已划入其他用地区的除外。
(2)规划确定为畜牧也使用的宜牧后备土地资源。
(3)划定为牧业用地区的土地面积应不小于25公顷。
(4)上述土地范围内其他类型的零星土地。
7.3.5 城镇建设用地区:是指城镇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下列土地宜划入城镇建设用地区:
(1)设市城市和建制镇的建成区。
(2)已批准的饿城镇总体规划的近期建设用地区域。
7.3.6 村镇建设用地区:是指村镇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
(1)聚居人口平原地区200~300人、山区100~500人的,原则上按居民点现行建设用地范围划定为村镇建设用地区。
(2)聚居人口平原地区大于1000人、山区大于500 人的,按已批准的村镇规划的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划定;未制定村镇规划的,如村镇内现有空地不能满足未来五年人口增长需要的,可按其不足部分增划建设用地,人均村镇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村镇规划标准》。
7.3.7 独立工矿用地区:是指独立于城镇、村镇建设用地区之外的工矿建设需要划定的土地区域。下列土地宜划入独立工矿用地区:
(1)规划期间不改变用途的独立工矿用地。
(2)已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的规划工矿建设用地。
(3)经国务院与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独立于城镇之外的工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按开发区总体规划确定的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划定。
(4)占用耕地建砖瓦窑的,要限期调整、复恳,不得划入独立工矿用地区。
(5)独立工矿用地一股脑满足建筑、交通、水源、排水、能源、环保等建设条件。
7.3.8 自然和人工景观保护区;是指未保护特殊的自然、人文景观划定的土地区域。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及其他具有特殊自然、人文景观价值的土地,已批准为保护区或旅游区、并有明显界限的,划入景观保护区;已经批准但无明显界限的,会同主管部门按照有关用地要求划定。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与其他土地用地区重叠的,可划定为复区。
7.3.9 其他用地区:根据实际利用需要划定的其他用地区域。
7.4 各地应依据本条规定,并结合实际具体制定分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7.4.1 农业用地区
(1)农业用地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使用.
(2)鼓励农业用地区内的其他用地转为农业生产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用地;按规划可保留现状用途的,不得擅自扩大用地面积。
(3)控制农业用地区内的农业转变用途。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国防等重点建设项目,无法避开农业用地区内基本农田的,应经法定程序修改规划,并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严格审批用地。
(4)禁止占用农业用地区内的基本农田进行城镇、村镇、开发区和工业小区建设;禁止占用农业用地区内的基本农田建窑、建房、建坟或擅自挖沙、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
7.4.2 园地区
(1)园地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园业及其服务设施使用,不得擅自转变用途。
(2)鼓励园地区内影响种植园业生产的其他用地,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
(3)控制园地区内耕地改变用途.确需改变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审批。
(4)严禁各类建设占用名、特、优、新种植园用地。
7.4.3 林业用地区
(1)林业用地区内的土地主要供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服务设施使用,不得擅自转变用途。
第二篇:大冶市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大冶市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大冶市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地区全面发展,做好我市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试点工作,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统筹利用城乡建设用地,促进农村经济可持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加强土地宏观管理和用途管制,按照“撤并小型村,拆迁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总体要求,合理安排农村田、水、路、林、村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农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现“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目标。
(三)编制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以及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积
极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的社会发展和人居环境,充分体现当地群众愿望。
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调整居民点布局,保持地方民居特色,避免大拆大建,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3、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落实土地基本国策,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各项建设用地尽量不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
4、坚持分步实施的原则。分、有计划地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改造与新建的关系,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二、规划期限、单元范围与规划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
(一)规划期限、单元范围
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的期限与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相一致。规划期限内,重点做好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以行政村为单元。具体范围为灵乡镇坳头村、长坪村、大畈村、宫台村;陈贵镇铜山口村、陈贵村、李河村、袁伏二村;还地桥镇秀山村、还桥村、高垴村、土库村;金山店镇燕山村、土桥村;金牛镇沈畈村;保安镇农科村、金塘村;汪仁镇汪仁村;大箕铺镇新屋下村;殷祖镇花市村。
(二)规划的主要任务
根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和本行政村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合理调整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划定土地用途区,重点安排好耕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及农村基础设施用地,确定村庄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规模和范围,以控制和引导村庄土地利用,逐步形成“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路相通”的土地利用格局。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确定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布局,制定宅基地用地详细规划;
2、确定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用地规模和布局;
3、落实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范围、面积,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责任人;
4、确定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区;
5、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三、规划步骤和方法
(一)准备工作
市人民政府成立由市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组建规划队伍,确定工作方案,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审查规划方案,筹措编制经费等。市国土资源局组建工作专班,负责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组织技术培训,明确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准备技术工具。
(二)调查研究
1、资料的收集和核实调查
收集居民点布局、道路布局、水利设施等基础资料。对收集的资料,应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可靠性较差的应进行复查核实。调查的结果须经过村委会确认。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分析影响土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以及动态变化,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评价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确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3、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
分析居民点用地数量、布局以及动态变化,总结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明确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4、土地需求量预测
预测规划末期人口规模,确定宅基地用地指标,分析宅基地用地规模。
(三)确定规划目标
1、规划目标具体量化指标一般包括:农村宅基地的用地规模;居民点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数量;旧居民点的改造数量;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交通、水利设施用地规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规模。
2、确定规划目标的依据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其它相关规划。
3、土地利用分区: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点用地区(用地引导区、限制区、控制区)、林业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区、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区、其它用地区
(军事用地区、文物保护区、风景旅游用地区)。
4、土地用途分区管制规则: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管制规则、居民点用地区管制规则、林业用地区管制规则、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区管制规则、其它用途区管制规则。
5、安排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耕地(重点是基本农田)布局、居民点用地布局(宅基地详细规划)、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用地等基础设施布局、落实上级规划的其它用地。
(四)编制规划
1、拟定两个以上供选方案
根据规划目标和供需状况,对规划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和布局进行综合平衡,拟定各类用地调整草案。与村镇规划、村村通工程规划、水利规划等专项规划进行衔接,完善各类用地布局草案。以经核实和补充调查后的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按照土地用途分区的步骤和方法,编制分区草案,绘制规划图。
2、论证供选方案
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每个供选方案从组织、技术、资金投入、公众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评价其实施后可能达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从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提交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议。
四、规划成果
(一)规划说明书
1、编制规划的缘由及主要过程等;
2、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
4、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二)规划图件
1、利用现状图(1 :5000);
2、利用规划图(1 :5000);
3、宅基地用地规划图(1 :500);
4、其它图件。
(三)规划附件
主要包括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报告及其它调研报告、基础资料、相关文件等。
第三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的原则:
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
3、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
4、协调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第四篇:江苏省市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要点2009
江苏省市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要点2009
江苏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编制技术要点
(征求意见稿)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二OO九年二月
为规范江苏省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保证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统一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编制本技术要点。
各市县(区)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公众参与、部门沟通和协调,在完成规划成果之前,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以下简称“规划大纲”)。规划大纲应当符合本要点的规定。各市县(区)应在本要点基础上,根据各地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突出重点,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切实提高规划质量。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根本指导方针,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和“富民强省”的发展战略目标,按照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切实转变用地观念、创新完善用地机制,统筹安排土地利用。
(二)规划原则
l、必须严格保护耕地。坚持从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生态文明出发,把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放在首位,严格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必须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以供给引导需求合理确定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划定城乡扩展边界,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加快各业各类用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防止用地浪费,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4、必须统筹安排各业各类土地利用。充分体现规划大纲的长远性、综合性和战略性,按照建设和皆社会的要求,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协调各业种类用地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引导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土地开发新格局的形成。
5、必须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总结规划实施管理的经验和创新,强化土地规划制度建设,落实规划实施共同责,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三)编制的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土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政策文件。
2,江苏省有关土地利用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
3、经批准的《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江苏省各部门与行业发规划、相关区域规划;
4、国家、江苏省颁布的涉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政策、规定。
5、经依法批准的市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 能区规划、其他有关部门与行业的发展规划。
(四)规划范围与期限
市县级规划大纲由所在地的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规划范围为覆盖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土地。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近期规划目标年2010年,远期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五)主要目标和任务
1、明确规划目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分析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土地利用发展方向和结构特点,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明确重大土地利用问题,确定规划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
2、制定框架性方案
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多方案比较,初步拟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控制范围、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以及布局、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方案、重点建设项目的排序,充分体现规划大纲对规划成果编制的指导作用。
3、提出重点任务
围绕规划目标、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的实现,提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城乡用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耕地补充、节约集约用地以及分区管制等方面的重点任务。
4、研究保障措施
在总结上一轮规划实施管理经验和创新的基础上,研究规划实施的法制、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不断完善计划管理、预审管理、农转用规划审查管理制度,规范规划修编调整制度,强化规划公告和监督制度,落实规划责任考核和评估制度,推进科技创新和队伍建设,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编制内容
(一)规划背景
分析区域内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土地利用状况、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和趋势等分析的内容。
(二)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及政策导向
根据土地利用基本战略,立足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主要的土地利用问题,确定大纲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提出未来土地利用要实现的战略目标。
(三)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方案
围绕主要规划目标和调控指标,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基本趋势、土地利用政策导向和节约集约用地控制标准,提出各项、各类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方案。市级规划应划定城镇工矿的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主要包括中心城区、县城镇、大型独立工矿等,县级规划应落实城、镇、村、工矿建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县级规划还需要确定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制定管制规则。
(四)制定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
根据自然、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的空间差异,提出把辖区内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并按照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要求,制定有针对性地用地管理与调控政策。
(五)分解落实土地利用调控任务
按照分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立足辖区内未来人口、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及其变化趋势,把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分解到下级行政单元,确保规划目标的落实市级规划还需提出对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目标和任务。
(六)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
围绕加强土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制定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确定生态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重点区域,及专项环境整治计划,提出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措施。
(七)制定围绕规划目标实现的重点工程安排计划 认真落实对辖区内土地利用有重大影响的能源、交通、水利 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的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制定专项用地保障计划与措施。
(八)制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计划
围绕土地开发整理任务,划定土地开发整理区,落实上级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制定促进土地开发整理的管理措施。
(九)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市级规划大纲应针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实施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
(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围绕各项规划措施,提出规划实施的法制、行政、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保障机制或办法。
三、有具体要求
(一)规划基数
1、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需在 “四查清、四对对照”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合法认定,原则上以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基础数据和图件必须真实、准确、全面、可靠。
2、人口数据、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均用地指标等,应使用统计部门正式发布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规划主要控制指标
规划主要控制指标分为约束性控制指标和预期性控制指标。约束性控制指标是必须实现的规划指标,不能随意增减。有6项: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量、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预期性控制指标是期望达到的土地利用指标,本次规划中也不能随意增减,但在后期滚动修编时可根据当地发展情况适当调整。有10项:林地面积、园地面积、牧草地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规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盐田置换指标。
大纲中确定的各项指标都应符合上级规划调控的要求。
(三)耕地保有量
耕地保有量指标分为耕地保护义务量与任务量指标。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根据上级规划确定的目标,同步确定耕地保护义务量与任务量指标。耕地保护义务量是各地必须承担的耕地保护的法定义务,是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基础指标。耕地保护任务量是根据规划安排经耕地易地占补后各地必须保有的耕地最量,是各地耕地保护的规划目标,也是考核各地耕地保护规划执行情况的依据,在规划中必须在空间布局上予以落实。在考核各地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时,以耕地保护义务量作为考核指标,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如各地自愿达成协议调剂耕地易地占补指标的,相应调整双方的耕地保护责任考核目标。
(四)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调整应当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方针,遵循“依法合规,规范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稳定布局,明确条件”的原则来进行。新划的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现状应当为耕地。高等别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开发整理新增优质耕地,应当优先划为基本农田。地形坡度大于25度或田面坡度大于15度的耕地、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不得划为基本农田。低等别、质量较差、田面坡度大于25度、严重沙化不宜耕作、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以及损毁、采矿塌陷和污染严重难以恢复的基本农田可以调出。
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应结合土地功能区确定,划 定基本农田集中区,基本农田集中区内基本农田所占比例应在50%以上。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应结合土地用途区确定,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基本农田所占比例应在75%以上。部分地区还需按照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控要求,划定基本农田保护整备区。
为应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适应规划期内国家、省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对土地利用提出的新要求,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整备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由一般农地区中相对优质的耕地和规划期内土地开发整理区中集中连片的新增的优质耕地两部分组成,是规划实施期间可以调整补充为基本农田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域。在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整备区的划定和管理模式可参照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但不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
(五)建设用地布局
按照规划调控指标,统筹存量与增量建设用地利用,在建设用地布局适宜性评价基础上,与相关规划相协调,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布局。为加强对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管制,应当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禁止建设用地边界。边界划定后,规划范围内形成允许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管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等四个区域,并制定这四个区域的管制规则。
在落实好区域内基本农田任务的前提下,科学划定城乡用地扩展边界。城乡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内原则上均不安排基本农田。城乡用地扩展边界的划定不做具体规模限制,但原则上需依据有关经批准过的城镇规划、村庄规划确定的城镇规划控制区、村庄建设规划区来划定,确需超出城镇规划控制区、村庄建设规划区来划定的,需有城镇规划、村庄规划的总体思路及有关调依据。
(六)独立选址建设项目
独立选址建设项目在市县级规划中按照“列清单、留通道”的方式进行布局和考虑。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中,可根据规划期间市县级重点建设项目布局落位或选线走向,预留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和布局范围,主要用于交通、水利等线型工程用地布局的调整;对于规划期内确实不宜在城镇村架设用地范围内建设、又难以定位的独立选址建设项目(如防灾救灾建设、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城镇村重要基础设施、污染企业搬迁等),应列入可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安排建设的项目清单,预留建设占用耕地规模。规划期内己安排预留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的独立建设项目,以及在布局走廊范围内的交通、水利等线型工程,占用耕地面积不突破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预留规模的,符合规划,按一般耕地报批,按基本农田补偿。
(七)土地开发整理复垦
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补充耕地任务,拓宽耕地占补平衡的途 径,提出补充耕地的对策,加大土地整理尤其是农村居民点整理、建设用地复垦力度,积极开展优质园地整治,提出规划期间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重点项目。
部分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的省辖市,在补充耕地义务量不减少的前提下,可以在省内实行耕地异地占补。在实施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时,必须确保补充耕地质量。‘
(八)特殊区域
为保证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全覆盖,农场、盐场、林场、渔场、监狱等特殊区域应列入当地规划中统筹考虑,需作为乡镇级规划单独编制。
相对独立的城市远郊区需单独编制规划大纲和规划成果、市中心城区可纳入市级规划主城区范围,可不单独编制区级规划,中心城区内乡镇、街道不需单独编制规划,但个别跨中心城区和郊区的乡镇,以及未纳入中心城区规划范围的偏远乡镇,需单独编制乡镇级规划,规划控制指标在市中安排。
开发区原则上不单独编制规划,但单独建立行政建制列入政 府序列的开发区应单独编制规划。市开发区在一县(区)范围内的,以及县开发区在一乡镇范围内的,纳入该县区)、乡镇统筹考虑用地布局,跨县(区)、乡镇的开发区,可依据市县级规划独立编制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作为市县级规划成果的组成部分。
四,主要成果
(一)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是规划决策结果的表达,要求目标明确、内容充分、重点突出、任务具体、措施可行,文字表达简明,数据计量规范。
规划大纲的主要内容有:
1、规划总则
包括规划的指导思想、依据、原则、期限、范围。
2、规划背景
3、指导思想和原则
4、规划目标与主要控制指标
5、土地利用规模结构调整方案
6、土地利用布局优化与区域调控政策(市级)
7、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及其管制规则(县级)
8、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9、土地开发整理计划安排
10、重大计划与工程安排
11、规划实施保障
12、附表
包括规划目标指标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耕地保有量与基本农田面积表(分解到下级行政单元),新增建设用地及建设占用农用地、耕地规模控制表(分解到下级行政单元),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任务表(分解到下级行政单元),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表(分解到下级行政单元),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重点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表等。
(二)规划说明
规划说明主要阐述规划决策的理由依据和技术过程。规划说明应翔实充分,一般应该涵盖以下方面内容:
1、上轮规划实施情况
2、土地利用现状、特点与主要问题(含规划基础数据的说明)3,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预测
4、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与政策导向
5、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与调控政策
6、建设用地供需平衡分析与规模结构调整
7、农用地规模与结构调整
8、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9、土地开发整理计划安排 10,土地利用分区调控
1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市级)12;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3,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包括大纲编制的过程;各部门协调和公众参与情况说明;前期工作成果的修改完善情况说明等。
(三)规划图件 市级规划图件应有:
1、土地利用现状图(1:2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应反映规划基数。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1: 20万)
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主要表达各类用地的分布,以及土地利用重点管制区域(如基本农田集中区、允许建设用地区、限制建设用地区、禁止建设用地区等)的分布,市级及市级以上规划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布局等。
3、土地利用区域调控图(1: 20万)
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主要表达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分解到县(区)的流量控制指标。
4、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1: 20万)
5、市级中心城区总体布局图
主要反映出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等。
6、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1:1万—1: 5万)
县级规划图件应有:
1、土地利用现状图(1:5万)
土地利用现状图应反映规划基数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1: 5万)
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主要表达各类用地的分布,土地用途管制分区的分布,规划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分布,落实城、镇、村、工矿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和拓展边界等。
3、县级中心城市和省级中心镇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图(1:1万—1: 5万)
主要反映出用地规模边界和拓展边界等。
4、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1:1万)
(四)其他材料
其他材料指规划专题研究,以及反映规划编制组织实施、技术路线、规划论证、协调方面的报告或图件。
(五)成果格式规范
电子文档统一为Word格式文件;以地图表现的图件成果应以原始电子制图矢量格式存储,并确保能转换成ARCGIS系统可用的格式
第五篇:《水土保持方案技术编制合同》
合同编号:2013****
技术开发(委托)合同
项
目
名
称:
委托方(甲方):
委托方(乙方):
签
订
时
间:
签
订
地
点:
有
效
期
限:
技术开发(委托)合同
委托方(甲方):
住
所
地:
法定代表人:
项目联系人:
联
系
方
式:
通
讯
地
址:
电子信箱:
受托方(乙方):
住
所
地:
法定代表人:
项目联系人:
联
系
方
式:
通
讯
地
址:
电
话:
电子信箱:
本合同甲方委托乙方研究开发编制(),并支付研究开发经费和报酬,乙方接受委托并进行此项研究开发编制工作。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在真实、充分地表达各自意愿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达成如下协议,并由双方共同恪守。
第一条
本合同研究开发项目的要求如下:
1、技术目标:本方案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要达到的技术目标: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0%,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80%,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0.8,拦渣率达到95%。
2、技术内容:分析因项目建设引发水土流失的原因,预测水土流失量和水土流失危害,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计算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必选水土保持措施类型,研发水土保持措施防护体系,对选择的措施类型进行优化设计,并估算投资等。
第二条
乙方应按下列进度完成研究开发工作:
1、2013年1月25日前甲方向乙方提交主体工程可研报告(终版)后,2013年5月25日前乙方完成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并报送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2、专家审查完后,10日内完成该项目技术报告(报批稿),并报送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3、最终取得****水土保持局对该项目的技术批文。
第三条
甲方应向乙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及协作事项如下:
1、技术资料清单: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关技术资料一份。
2、提供时间和方式:合同签定一周内提供,电子版和印刷版
第四条
甲方应按以下方式支付研究开发经费和报酬:
1、研究开发经费和报酬总额为:¥
元,大写:
拾万元整。其中(一期工程
元,大写:
拾万元整。二期工程
元,大写:
拾万元整。三期工程
元,大写:
拾万元整。)该费用包括方案编制费、验收报告编制费、审查费和上缴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的技术文件咨询服务费等与该项目相关的全部费用。
2、研究开发经费由甲方分期支付乙方。具体支付方式和时间如下:
(1)合同签订后,甲方支付乙方合同总额的60%,即:¥
元,大写:
拾
万元。
(2)乙方编制提供的《***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及其验收报告》通过省(市)级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评审,并取得批复文件后,一周内甲方支付乙方剩余40%的款项,即:¥
元,大写
拾
万元。
(3)支付款项时,乙方必须向甲方提供同等金额的发票。
乙方开户银行名称、地址和账号为:
乙方开户银行名称:
**
开户银行:***
帐
号:
****
第五条
本合同的变更必须由双方协商一致,并以书面形式确定。
第六条
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将本合同项目部分或全部研究开发工作转让第三人承担。
第七条
乙方应当按以下方式向甲方交付研究开发成果:
研究开发成果交付的形式及数量:乙方向甲方提供《****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报批稿)电子版(光盘)1份,印刷版12份;验收报告各12份。
第八条
双方确定,按以下标准及方法对乙方完成的研究开发成果进行验收:由省(市)级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该项目进行技术审查,乙方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上报省(市)级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最终取得省(市)级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对该项目的技术批文。
第九条
乙方应当保证其交给甲方的研究开发成果不侵犯任何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如发生第三人指控甲方实施的技术侵权的,乙方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条
乙方不得在向甲方交付研究开发成果之前,自行将研究开发成果转让给第三人。
第十一条
双方确定: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约定,造成研究开发工作停滞、延误或失败的,按以下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1.乙方违反本合同第二条约定,应当支付甲方合同总额10%的违约金。
2.甲方违反本合同第四条约定,应当支付乙方合同总额10%的违约金。
第十二条
乙方利用研究开发经费所购置与研究开发工作有关的设备、器材、资料等财产,归乙方所有。
第十三条
双方确定,在本合同有效期内,甲方指定
*****
为甲方项目负责联系人,乙方指定****为乙方项目负责联系人。项目负责人承担以下责任:一方变更项目联系人的,应当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未及时通知并影响本合同履行或造成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四条
双方因履行本合同而发生的争议,应协商、调解解决。协商、调解不成的,确定按以下第1种方式处理。
1.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
2.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五条
本合同一式六份,双方各执三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六条
本合同经双方法定代表人或者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或者合同专用章后生效。
甲
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
(签名)
乙方:
*****
(盖章)
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
(签名)
签订时间:
****年**月**日
印花税票粘贴处:
(以下由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填写)
合同编号
1.申请登记人:
2.登记材料:(1)
(2)
(3)
3.合同类型:
4.合同交易额:
5.技术交易额:
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印章)
经办人:
****年**月**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