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定编制规划 古城保护分四等级
正定编制规划 古城保护分四等级
.cn来源:燕赵都市网日期:2010年09月09日
标签
编者按:面对城市北跨带来的前所未有机遇,正定古城如何保护,当前,正定县已经邀请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规划,规划就正定古城保护提出了初步设想。
为了解正定对古城保护的编制规划,2010年9月5日,记者跟随参加正定古城保护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参观了正定县城。记者从正定县规划部门了解到,正定县已经邀请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规划已完成,名为《正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整治与提升规划》。
按照编制规划,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将正定划分四个保护等级:第一等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及保护规划的要求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环境进行保护。如需修缮,“修旧如故”,建控地带不毁风貌,已有破坏,限期整治。第二等级:历史风貌保护区划定历史风貌保护区总面积为237.6公顷。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提出建(构)筑物的分类保护整治措施。完整保留历史真迹,一般建筑渐进更新,严格控制恢复和拆除重建的比例,改善公共空间环境,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设施水平。第三等级:古城内部风貌协调区。古城风貌协调区总面积为408.73公顷。其重点控制用地性质、建筑高度、体量与色彩等。道路系统要保持或延续原有道路格局;对富有特色的街巷,应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合理调整历职能,控制人口容量,疏解城区交通,改善市政设施。第四等级:古城外部环境协调区。古城南部环境协调区总面积为587.63公顷。严格控制建设,保证广袤的外部环境,合理控制高度,积极改善环境。
第二篇:江西省浮梁县古城保护规划纲要
江西省浮梁县古城保护规划纲要(2005-2020)
一、引言
古城镇,历经朝代的更替,见证历史的变迁,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活字典”,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些发展特别悠久的古城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古城镇特别的城镇格局,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在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发展步骤的加快,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不不断被冲蚀,造成地域人文景观的破坏和难以恢复,文化塑造景观,景观反应文化,景观也强调人与文化的作用,表达出人文精神或人文深层次心里的感知,保护人文景观,不仅仅是保护景观,同时也是保护历史积淀下的文化内涵。
二、浮梁县古城的社会发展条件
浮梁古城镇位于赣东北,公元621年建县,初名新平,公元742年更名为浮梁。地灵人杰的浮梁县自然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近80%,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当地特产是“一瓷二茶”: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在历史上长期隶属于浮梁县管辖,因而浮梁被誉为“世界瓷都之源”;唐代的浮梁茶也曾闻名天下,在敦煌遗书之《茶酒论》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分别留有“浮梁歙州,万国来求”与“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美名,于是又被人们赞为“中国名茶之乡”。如今浮梁古城镇保护和发展中,应该充分利用该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同时发掘新资源,更要保护好已有的资源,又好又快的发展浮梁县古城。
三、浮梁县古城在规划期内发展目标
通过对浮梁县古城保护规划,截至2011年末耕地面积18688公顷,其中水田16607公顷;当年减少耕地面积7公顷;当年造林面积1860公顷;自然保护区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7910公顷;垃圾处理站1个;加强了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扎实推进,单位GDP能耗下降4.6%,污染物减排完成任务的150%。
在2020年的规划时间内,浮梁县古城的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整洁、优美,保护并合理利用古城的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们对浮梁县古城的自然与人文系统的调节、修复和发展的能力,使人与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互惠互生。
四、浮梁县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
1、交通门户,区位优势明显。浮梁县古城地理环境较好,位于江西省的景德镇市的上方,周围有景黄高速和206国道经过,并且有江河流经,可以水路运输,运费低廉。
2、历史悠久,地域文化底蕴深厚。保留着古时风貌的大量建筑,显示了当时建筑艺术的精华和成就,蕴藏着传统优秀的民风民俗,传承着历史的文脉和足迹。
五、浮梁县古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浮梁县古城镇体系是由不同层次的村庄与村庄、村庄与集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彼此联系而构成的完整体系。积聚看似分散、独立的村庄个体。由基层村、中心村、乡镇三个层次组成。小城镇的各个功能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合理的布局来沟通人、物交流。浮梁县古城的总体布局为组团混合型。
居住用地布局。包含住宅和其间距、场地和绿化等用地。浮梁县古城的居住用地为分散布置。有一类居住用地和二类居住用地。受到用地自然条件的限制,农副产业的保护和交通设施的分布等。这样布置能较好的适应当地的地貌并开展生产,缩短交通时耗。
公共建筑用地布局。包含公共建筑和附属设施,内部的场地和绿化等用地。根据浮梁县古城的居民对设施使用的要求出发,确定其服务半径。结合浮梁县古城的交通组织、不同公共建筑对环境的要求、古城的景观组织和利用原有基础进行建设。设立了中小学、医疗机构、文化娱乐用地、行政办公机构等。为浮梁县古城居民提供了较好的社会服务,提高了古
城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生产建筑用地布局。包含各种所有制的生产性建筑和其设施内部道路、场地和绿化等用地。考虑浮梁县古城的现状和风向玫瑰图,选择靠近水电,能源供应充沛、水文条件较好、满足交通运输的要求和不污染环的。该地段位于古城的东北方,符合生产用地的要求。合理的保护了浮梁县的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促进了古城的健康发展。
仓库用地布局。包含短期或长期存放生产与生活资料的仓库和堆场。位于浮梁县古城的北方,靠近水源,且地势较高,方便生产或生活资料的运输和集中存放。
道路交通布局。浮梁县古城的道路系统采用在利用现有的交通线路的基础上,建设线路并将浮梁县古城的各个地区联系起来。有一级、二级、三级道路贯穿其中,使用便利,沟通了古城内部和外界物质和人力的交流。在靠近水源的位置合理的设置了港口,为大规模的物资运输提供了便利。
六、浮梁县古城的性质与人口、用地规模
浮梁县宏观影响的范围是相对稳定的、综合的区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浮梁县古城的主要部门为农副林产业和旅游业,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在规划中拟定了起具体的发展部门和行业方向。古城有着古时风貌的大量建筑和优秀的民风民俗等特色,对古城的发展具有影响力。
浮梁县古城的人口规模决定了城镇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分为镇内总人口和镇区人口。有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且随着浮梁县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受很多因数的影响。
浮梁县古城用地是规划范围内用于城镇建设和满足城镇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古城的用地构成由: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浮梁县古城的性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影响古城经济发展水平和小城镇用地规模。对古城的保护规划有着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七、浮梁县古城能源规划建设
浮梁县古城的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在城域内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复合体。通过全面的资源环境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合理的配置资源原则,划定资源和环境控制区域,协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制定古城保护发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八、浮梁县古城供给水规划建设
给水规划工程和浮梁县古城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是古城存在、发展的重要支持因素。给水工程由取水、输水、水处理和配水四个部分组成。在核算了古城的用水量,浮梁县古城供给水工程围绕了古城主要的给水区域,给水管网的布置呈树枝状,充分利用地形和水源,设立了两个自来水厂,满足古城居民的日常生活、各种工农业生产用水、消防用水等。
九、浮梁县古城电力、电信规划建设
电力工程规划应以浮梁县古城的实际情况和总体规划深度的要求进行规划。考虑线路布置的短捷、保证居民及建筑物的安全、兼顾运输便利、注意地形和不占耕地、良田的原则进行建设。浮梁县的三个变压器分别位于东北、西部及南部,东北部为城镇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满足人口集中地区的供电,也为其他地方的生产和生活用地提供了便利。电信工程的选址应选址安全,远离强磁场、强电力的场所,注意线路的安全和隐蔽等原则。为古城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十、浮梁县交通规划建设
浮梁县的交通规划是该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构成城域之间和区域之间的联系的有力保证。建设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道路体系结构,加大客货车站建设力度。在浮梁县现有的道路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再建设,节约工程成本也减少工程量的输出。浮梁县的港口顺应了地理条件和发展的需要,建设在靠近水滨的地方,且周围有一级、二级和三级道路,水陆联运带来物资的沟通便捷。在滨水的港口布置,应遵循“深水深用,浅水浅用,避免干扰,各得其所”的原则。并且余留一块地用于生活,供古城居民和旅游者游览休憩。
十一、浮梁县古城的基础设施规划
浮梁县古城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包括给排水工程、电力、电信工程、燃气工程和管线工程综合规划。燃气工程和管线工程的建设应该从古城的总体规划和气源的合理布局出发,同时着重有利生产、方便运输、保护环境这些要点。建立与古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先进、分布合理、规模适度、便利群众的基础设施,为古城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十二、浮梁县古城保护规划的重要措施
1、成立保护机构,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对浮梁县古城的保护。政府加大对古城保护的资金,成立以镇长为总负责人、文物、古建专家组成的保护领导小组,以城建、规划、文物、文化、工商、财政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执行机构,以群众推选代表组成文保协会实行监督核心保护区的管理、城建、古建保护与修复、资金投人的情况,定期核实文保规划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协商解决,并定期向镇民公布,形成良好的保护与发展机制。
2、科学编制浮梁县古城规划,合理的规划浮梁县古城镇区域生态环境体系。规划生态功能分区,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城镇个性,优化城镇布局结构;制定与古城规划管理相适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和规章;古城的各个建设项目审批应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所有规划新增的建设项目要与规划进行协调后,由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后进行选址,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真正的又好又快发展。
3、结合浮梁县古城的现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根据古城的产业定位、环境支撑能力的不同,科学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和相关指标,同时注重协调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避免低质量城镇化发展。
4、摸清古镇资源,建立基础档案。应在全镇范围内,深人调查,登记建档,内容包括:名称、位置、面积、年代、材料、历次修复情况、产权归属、价值特色、保护责任者等,实行挂牌保护,同时对建筑遗址的保护修复建设情况在公示栏中公示。
5、制定保护措施,加大投入实施。对所有的文物保护点实行挂牌保护,严禁任何可能有损古建筑保护与管理的工程实施。在重要的文物保护点设置具有警醒意义的保护标志,提醒居民和游客,共同保护古建筑,防止有损文物的行为发生。
十三、浮梁县古城近期建设规划
浮梁县古城保护规划不仅要着眼长期利益,考虑远期发展:也要注重现实,在3~5年间进行近期建设,逐步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首先进行一期规划,集中资金,成片建设。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修缮古建筑和遗址,加强古城特色,有利于良好的镇容镇貌的形成。第二期是建设生产生活区的规划,考虑远期的整体布局和古城的保护、发展。抓住浮梁县古城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矛盾,进行连贯成片的建设。有利于古城的保护和居民经济文化物质水平的提高。第三期是通过完成古城的生态绿地建设,协调建筑与环境,达到具有浮梁县古城特色的和谐美好的城镇。
第三篇: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初探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初探
引言
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我国是个少林国家,有林地面积不足世界有林地面积的3%。然而破坏林地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地方林地数量减少惊人,林地利用配置不合理,生产率和生态效益不高,给我国林业生产乃至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为此,为保护森林资源,新《森林法》规定了一系列林地保护利用的条款,并在《森林法实施条例》中规定林业长远规划必须含有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内容,把它作为林业长远规划的四项必要内容之一。为了切实抓好林地保护和利用工作,及时制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作为林业长远发展规划的补充很有必要。笔者就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有关问题作初步探索,以供林业规划工作者参考。1 规划依据
(1)《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
(2)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用林地的通知》(国发明电(98)8号)。
(3)林地管理暂行办法(原林业部1号令)。(4)当地人大地方性法规。(5)当地省、市政府规章。
(6)当地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文件。(7)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远景目标。2 编制规划的原则
坚持优先生态效益,兼顾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坚持 林业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相衔接原则;坚持分类经营、分类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林地与耕地同等重要原则;坚持少占或不占和占劣地原则;坚持征占用林地与恢复森林植被相结合原则;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宣、合理利用原则;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原则。3 准备工作 3.1建立机构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不仅涉及林业系统内部的方方面面,而且涉及土地、农业、城建、水利、交通等部门的用地关系。为高质量地完成规划工作,必须建立由林政、勘察设计、营林、计划财务等方面人员参加的专门机构开展工作。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土管、农业、城建
部门人员参加,特别是邀请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参加,以协调部门之间用地管理关系。3.2制定工作方案
规划工作要有计划,要就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内容、时间和步骤及具体要求作详细的规定,使规划工作一开始就进入规范程序的轨道。3.3筹措经费
规划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要作好预算,积极筹措,保护规划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如期完成。4资料收集和处理
要收集当地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及各部门建没已占用或将占用林地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4.1数据资料来源
①林地利用数据主要来自当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当地土地资源详查及变更调查数据。② 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当地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数据。
③ 其他资料主要有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森林分类区划,农业区划、土壤普查、城市规划以及交通、水利、乡镇企业规划的用地情况等。4.2 数据处理
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积极参考土地管理部门的土地利用详查资料及其他资料,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林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规划基础年较为合理的各类林地面积和有关社会经济指标,解决各部门数字不统一问题。5 专题分析
专题分析是确定林地保护利用基本目标和任务的基础工作,通过对林地保护利用情况、林地利用供需情况、区位林业与经济发展情况等分析研究,为编制规划提供依据。5.1林地现状分析
根据当地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及林地资源构成、分布、人均占有量、保护条件等情况,分析以下内容:林地利用的程度与效果、林地利用结构情况以及林地利用率、单位产值、生产率情况等;林地利用变化趋势对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具体是林地总面积、各地类面积、立地因子、利用效益、自然灾害变化趋势等情况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或将产生的影响;当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林地保护措施等情况;林地保护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为对林地利用结构、效益、林地质量、保护措施等情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分别指出。5.2林地供需分析
林地供需是一对矛盾,但又相互联系。林地供给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可供利用于林业生产的各类林地数量;林地需求是人们必须利用林地才能进行各种林业生产和消费活动,以及其他生产和建设必须占用现有林地,以维持人们生存和发展对林地的需求。5.3 区位林业与经济发展分析
人类生产和生活都依赖于土地,研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林业生产关系,应按林地区位利用原理与林地配置原则,以及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当地整体区域出发,通盘考虑区域内林地动态利用和保护条件问题,科学确定区域内林地最佳利用途径和方式,合理配置林地资源,以求区域内林地利用的总体经济效益最高。6目标
①保持林地总量目标。② 合理配置林业用地,优化林业内部用地结构要求的目标。③科学经营,提高林地生产率的目标。④控制征占用林地目标。⑤实现退耕还林目标。⑥ 自然保护区(点)发展目标。7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调整方案
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林地利用目标及专题研究结果,坚持在分类经营原则的基础上,参考森林分类经营规划成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林地利用不同方面,进行认真分析,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调整方案,确定各林地地类面积的增减指标,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表、林地保护利用面积平衡表。8 林地保护利用分区
结合规划确定的基本方针,根据地域特征类似、林地利用主导方向一致和地理位置连接成片等区域划分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林地保护利用分区,提出各区的林地利用方向、保护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对规划期内各分区的重点林业建设项目布局进行分析和预测,确定主要发展方向。8.1 分区原则
① 同一区域内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和林地区域条件相对一致性原则。②林地保护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相对一致性原则。③林地利用方向、途径和保护措施相对一致性原则。④森林“三大”效益综合最佳原则。⑤保持行政界线相对完整性原则。⑥ 保护管理措施与分区相配套原则。8.2 分区依据
林地利用方式、立地条件、生产效益的区域差异性;林业规划成果,如林业发展规划、森林分类经营规划、林业基地规划和有关森林经营方案等;相关规划成果,如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有关分区所需的各种资料和图件。9提出规划实施的措施 9.1 行政措施
① 明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林业长远规划的重要内容,必须纳入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乃至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②把保护林地作为保护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③ 明确各级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林地保护利用中的职责。④对规划实施实行行政管理,纳入林政执法范畴。9.2 经济措施
坚持征占用林地审核收费制度,凡占用林地搞生产建设改变林地用途,必须依法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专款用于森林植被:加大对林地投入,改善林地保护利用条件,提高林地利用效益;建立林地保护和补偿专项资金,大力开发整理非林地,努力增加林地数量。9.3 技术措施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常规方法相结合,加强对林地保护利用的管理,应用信息系统的先进技术,推动林地数字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如“3s”技术。并建立健全林地档案。9.4 法制措施
规划一经批准实施,不得随意修改,违者必须承担相应的行政或法律责任;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公民保护意识;加强林地权属管理,充分发挥林权证在林地保护利用中的法律凭证作用;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林地行为,为林地保护利用保驾护航。10 结语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 十二五”期间林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预测,使规划成为提升林地利用价值,保证森林面积及蓄积稳定增长的科学蓝图。
第四篇:古城开发保护-PPP项目合同(编制大纲)
古城开发保护-PPP项目合同
PPP项目合同体系的合同组成
在PPP项目中,项目参与方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来确立和调整彼此之间哒权利义务关系,这些合同构成了PPP项目的基本合同体系。根据项目特点的不同,相应的合同体系也会不同。PPP项目的基本合同通常包括PPP项目合同、股东协议、履约合同(包括工程承包合同、运营服务合同、原料供应合同以及产品或服务购买合同等)、融资合同和保险合同等。其中,PPP项目合同是整个PPP项目合同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PPP项目合同体系中,各个合同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紧密衔接、相互贯通的,合同之间存在一定的“传导关系”。
1.PPP项目合同
PPP项目合同是项目实施机构与中选社会资本签订(若需要成立专门项目公司,则由项目实施机构与项目公司签订)的约定项目合作主要内容和双方基本权利义务的协议。其目的是在项目实施机构与社会资本之间合理分配项目风险,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双方能够依据合同约定合理主张权利、妥善履行义务,确保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顺利实施。PPP项目合同是其他合同产生的基础,也是整个PPP项目合同体系的核心。
2.股东协议
股东协议由项目公司的股东签订,用以在股东之间建立长期的、有约束力的合约关系。股东协议通常包括以下主要条款:前提条件,项目公司的设立和融资,项目公司的经营范围,股东权利,履行PPP项目合同的股东承诺,股东的商业计划,股权转让,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组成及其职权范围,股息分配,违约,终止及终止后处理机制,不可抗力,适用法律和争议解决等。
3.履约合同
(1)工程承包合同。项目公司一般只作为融资主体和项目管理者而有本身不一定具备自行设计、采购、建设项目的条件,因此可能会将全部或部分设计、采购、建设工作委托给工程承包商,并签订工程承包合同。项目公司可以与单一承包商签订总承包合同,也可以分别与不同承包商签订合同。承包商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于工程承包合同的履行情况往往直接影响PPP项目合同的履行,进而影响项目的贷款偿还和收益情况。因此,为了有效转移项目建设期间的风险,项目公司通常会与承包商签订一个固定价格、固定工期的“交钥匙”合同,将工程费用超支、工期延误、工程质量不合格等风险全部转移给承包商。此外,工程承包合同中通常还会包括履约担保和违约金条款,进一步督促承包商妥善履行合同义务。
(2)运营服务合同。根据PPP项目运营内容和项目公司管理能力的不同,项目公司有时会考虑将项目全部或部分的运营和维护事务外包给有经验的运营商,并与其签订运营服务合同。具体操作中,运营维护事务的外包可能需要事先征得政府方的同意。但是,PPP项目合同中约定的项目公司的运营和维护义务并不因项目公司将全部或部分运营维护事务分包给其他运营商实施而豁免或解除。
(3)原料供应合同。有些PPP项日在运营阶段对原料的需求量很大,原料成本在整个项目运营成本中占比较大,同时受价格波动、市场供给不足等影响又无法保证能够随时在公开市场上以平稳价格获取原材料,继而可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持续稳定运营,如燃 煤 电 厂项目中的煤 炭。因此,为了防控原料供应风险,项目公司通常会与原料的主要供应商签订长期原料供应合同,并约定个相对稳定的原料价格。原料供应合同一般会包括以下条款:交货地点和供货期限、供货要求和价格、质量标准和验收、结算和支付、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不可抗力、争议解决等。除上述一般性条款外,原料供应合同通常还会包括“照供不误”条款,即要求供应商以稳定的价格、稳定的品质为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原料。
(4)产品或服务购买合同。在PPP项目中,项目公司的主要投资收益来源于项目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收入。因此,保证项目产品或服务有稳定的销售对象,对于项目公司而言十分重要。根据PPP项目付费机制的不同,项目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可能是政府,也可能是最终使用者。以政府付费的供 电项目为例,政府的电 力主管部门或国有电 力公司通常会事先与项目公司签订电力购买协议,约定双方的购电和供电义务。此外,在一些产品购买合同中,还会包括“照付不议”条款,即项目公司与产品的购买者约定一个最低采购量,只要项目公司按照该最低采购量供应产品,不论购买者是否需要采购该产品均应按照该最低采购量支付相应价款。
4.融资合同
从广义上讲,融资合同包括项目公司与贷款方签订的项目贷款合同、担保人就项目贷款与贷款方签订的担保合同、政府与贷款方和项目公司签订的直接介入协议等多个合同。其中,项目贷款合同是最主要的融资合同,一般包括陈述与保证、前提条件、偿还贷款、担保与保障、抵销、违约、适用法律与争议解决等条款。同时,出于贷款安全性的考虑,贷款方往往要求项目公司以其财产或其他权益进行抵押或质押,或由其母公司提供某种形式的担保,或由政府作出某种承诺,这些融资保障措施通常会在担保合同、直接介入协议以及PPP项目合同中具体体现。
5.保险合同
由于PPP项目通常资金规模大、生命周期长,负责项目实施的项目公司及其他相关参与方通常需要对项目融资、建设、运营等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风险分别投保。通常可能涉及的保险种类包括货物运输险、建筑工程险、针对设计或其他专业服务的专业保障险、针对间接损失的保险、第三人责任险、政治风险保险等。
6.其他合同
PPP项目中还可能会涉及其他的合同,如与专业中介机构签署的投资、法律、技术、财务、税务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合同等。
古城开发保护-PPP项目合同模板:
本合同于2017年【X】月【X】日由下列双方在XX市签订: 甲方:XXXX,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正式组织和存续的XXX机构,其住所为XXXXX,法定代表人为XXX;
乙方:XXXX,系按照其注册地法律设立、登记、注册及运作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其住所为XXXX,法定代表人为XX。待XXXX成立项目公司,并由项目公司与甲方签署本合同的补充协议后,乙方即指项目公司。第一条 定义与解释 1.1 定义 1.2 解释
第二条 声明与保证 2.1 甲方的声明与保证 2.2 乙方的声明与保证 2.3 各方的声明与保证 2.4 违反声明与保证
第三条 古城开发保护PPP项目的合作范围和期限 3.1 古城开发保护项目概况 3.2 古城开发保护项目的合作范围 3.3 甲方前期投资的确认
3.4 古城开发保护项目合作的排他性 3.5 古城开发保护项目合作期限 第四条 前提条件
4.1 履行本合同的前提条件 4.2 前提条件的期限 4.3 前提条件的放弃 4.4 前提条件未实现 第五条 项目融资 5.1 乙方的融资责任 5.2 融资担保 5.3 甲方对融资的支持
第六条 古城开发保护的土地指标和土地出让 第七条 项目建设进度 7.1 首期启动资金
7.2 古城开发保护项目实施进度 第八条 运营和维护
8.1 古城开发保护项目公司经营计划及财务资料的报告 8.2 古城开发保护项目设施的运营和维护 8.3 运营协调委员会 8.4 审计部门的监管 8.5 履行义务 第九条 产业发展服务
第十条 古城开发保护项目公司的成立及股权转让的限制 10.1 古城开发保护项目公司成立 10.2 股权变更的限制
第十一条 政府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 第十二条 履约担保 第十三条 双方承诺 13.1 甲方的承诺 13.2 乙方的承诺 13.3 双方承诺 第十四条 保险 14.1 保险义务 14.2 需购买的险种
第十五条 守法义务及法律变更和政府行为 15.1 守法义务
15.2 法律变更和政府行为
15.3 不视为法律变更及政府行为的情形 第十六条 不可抗力 16.1 不可抗力事件
16.2 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期间各方权利和义务 16.3 不可抗力事件的处理 第十七条 甲方的监督与临时接管 17.1 甲方的监督权
17.2 古城开发保护项目质量管理 17.3 中期评估 17.4 甲方临时接管的权利
第十八条 违约、提前终止及终止后处理机制 18.1 违约与赔偿 18.2 提前终止及处理机制 第十九条 古城开发保护项目移交 19.1 期满移交 19.2 移交程序 19.3 提前终止的移交 第二十条 争议解决及法律适用 20.1 争议的解决 20.2 法律的适用 第二十一条 其它 21.1 环境保护 21.2 保密条款 21.3 税收优惠 21.4 通知 21.5 合同的文字 21.6 合同的生效 21.7 合同的补充 21.8 合同的附件
签署页】
本合同由以下双方于二零一七年X月X日在XX省XX市签署,以兹为证: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
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
第五篇: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要点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村落普查建档和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两部分。一 总体要求
1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符合村庄规划建设编制要求,重点包括:
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普查档案。
明确传统村落特征和保护价值,确定传统资源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
提出传统文化资源保护、改善村落人居环境和发展村落经济的措施。与相关法规、规章的衔接。
传统村落调查、特征分析,应结合土地、生态环保、文物保护等相关技术要求进行编制。与其他既有依法批准的相关规划结合。二 传统村落调查与建档 1 调查范围及方式:
调查范围应包括村庄、村域及其周边,以及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自然、视觉、文化相关联的区域。
调查方式包括:文献研究、村民访谈以及现场踏查等。2.调查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
1)村庄历史沿革、聚落变迁,村域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等。2)村落选址与自然环境。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景观风貌。3)村落建设现状 4)历史村落社会环境。5)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6)非物质文化遗产。7)有关文献资料。3.调查要求:
1)调查应以栋(单体)为单位单独调查。
2)在不小于1:1000的地形图上,将传统建筑以栋(处)为单位分类标出。
3)为每一栋(处)建筑物按一定的标准建立相应的图档,以表格、文字、照片、图纸等必要的形式记录其位置、面积、建成年代、基本形制、建造工艺、结构形式、主要材料、装饰装修细节,历史功能、产权归属、使用状况、保存状况、主要破坏因素等信息,按一定的规则编号并形成图档目录。
对重要的传统建筑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建筑还应实施测绘。4调查成果与要求
资源总量汇总:将上述各类资源的目录汇总为传统村落资源总表,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对象的清单,纳入《传统村落档案》。对每一类资源,均应按统一的格式建立相应的目录,按统一的规则对各项资源进行编号。
三 传统村落分析
在村落传统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村落的特征,同时评价这些特征及其载体的综合价值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选出需要着重保护和延续的对象,制订保护及控制措施。
分析内容重点在:村落传统格局演变分析:整体风貌特征分析: 格局特色分析:公共空间分析:传统建筑:历史街巷,河道水系等分析:主要空间序列和景观轴线、景观视廊等。
四,传统村落保护 1.总体要求
对所有保护对象均应划定保护范围或核心保护区,必要时还应划定建设控制区,以控制保护对象的周边景观环境。文物保护单位按文物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保护。2村域保护区划
村域自然景观环境和历史环境要素保护范围: 村域文物古迹、传统建筑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区: 3村落保护区划
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区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区
自然景观环境保护范围和历史环境要素保护范围 3保护区划管理规定与控制要求
五,成果主要图纸 1区位图。
2现状村庄自然地形条件,传统特色物质构成现状分析 2现状村庄山水格局特色分析 3村域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 4村域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图 5.用地建设现状图。
6村庄落布局、街巷现状肌理与公共空间及建筑特色分析。6非物质传统及民风民俗特色分析。7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目标和原则。8保护与发展定位。9保护与发展用地规划图。
10保护范围或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划定。11历史文化和物质空间的保护。12传统文化街区景观高度控制规划图。13村庄重点传统街区详规方案规划图。14主要传统街道立面保护整治图。
15、建筑分类保护规划图。
16、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17、规划分期实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