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厨房环保选材大全
厨房环保选材
厨房是一个家庭食物的来源地,因此厨房对装修选材上要求的更为严苛,需要健康,高品质的材料,而许多公司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不过人们在选购橱柜的时候很容易忽略一些环保的细节问题:厨房中抽屉等带来的噪音污染,并且在使用几年后会有开裂现象。需要记住的是环保厨房不单单是使用环保材料,低噪音、低能耗也是环保的一部分。
一、E1箱体
E0级板材没有胶粘,没有防潮剂,仅仅适用于客厅中,如果在厨房中使用,就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所以达到E1级环保指标的橱柜才可以在厨房当中使用。
二、封边
橱柜封边需要使用进口封边机,还要使用热融胶。而且,正确的封边方法是四边都封边,厚度要超过1毫米。
三、孔塞
橱柜的内侧一般都有一些排钻时的小孔,加上孔塞,能够让小眼消失不再碍眼,同时还可以将橱柜内甲醛排放到最低。
四、后背板
大多数厂家使用的背板材料,都是单面贴膜。而裸露的一面面无法有效阻止甲醛的排放。因此,后背板要使用双面贴膜的材料。
五、防撞条
防撞条可以和封边条一次性安装,防撞条的安装可以降低门板间的噪音,同时还能够增加橱柜的坚固性和密闭性,使得橱柜不易变形
六、BLUM铰链和BLUM铰链阻尼器
顾名思义,铰链和阻尼器的安装可以有效降低门板的回弹速度,达到减轻噪音,减缓能耗的效果。
七、柔性架构
如果担心台面的开裂问题,那么不妨采用与人造石台面相配的金属制柔性架构,这一架构可以延长台面的使用寿命。
八、金属抽屉
铝质抽屉耐用,轻便,比起塑料抽屉更加环保,同时也更为美观。
第二篇:作文专题——选材
作文技巧——如何选材
张甲斌
选材
材料,是文章的基石。我们生活在一个“革新”的年代,生活中充满着新人、新事、新风尚,这些都是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材料的。选材的要求 素材
写作的原始材料,是没有经过概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包括现实生活中作者接触到的人物、事件、情景、印象、问题、数据、图像等。素材来源于生活,是凌乱分散的,但它是写作材料的来源。有经验的作者认为,只有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素材,才有可能进入写作过程。当然,小学生作文的素材,不一定要求精心提炼、加工,只要认真观察、细心体验,一事、一人、一物、一景,只要有意义,都可以当做文章的生活素材去反映它。题材
题材就是构成文学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述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题材是指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某一个较大的范围,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学校生活题材、历史题材等;狭义的题材,是指作者为了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对素材进行选择、概括、提炼而在作品中具体描述的材料。题材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心思想是通过题材表现的,题材又必须受中心思想的制约。因此,选择题材必须以是否有利于表现中心思想为依据。
“选材”,从字面上看就是“选择材料”,它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上讲是泛指进入作者脑海的、为作者所搜集整理的所有事例;狭义上讲是指作者围绕某一主题(中心思想)经过一番挑选而最终选入文章的一些事例。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接触到了很多人,了解到了许多事,各式各样的,纷繁错杂。我们的头脑就像一个加工厂,我们的所见所闻就是写作的“原材料”。同学们如果时刻留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悟到的都记下来,日积月累,细流成海,就能为写作储备丰富的“资源”。有些同学常在作文课上发呆,不知如何下笔,究其原因,是由于胸中无物,心中无语,以至于写作时搜肠刮肚,无从下手,就算勉强凑成一篇,也会因为材料的贫乏、内容的空洞而难以赢得阅读者的好感。可见写作的成效,恰恰就始于动笔之前对材料的积累。
然而,占有了很多材料,也只是迈出了写作的第一步,并不能保证写作的成功。有的同学写作文时,往往把自己了解到的事情全部罗列出来,洋洋洒洒,无不囊括,类似杂货铺或者流水账,让人看不出头绪来。因此,有必要时常把所积累的材料作书面的归纳整理,分门别类。这好比在材料库中设置了一些小门,不同的小门中装着不同的原材料,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恰当的取舍。
选材要紧扣中心
每篇文章都要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及态度,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就是文章的中心。为了使文章中心突出,在选材时必须对可供写作的题材一个一个地加以严格审查:哪些材料最能深刻地表现所要表达的中心;哪些材料跟中心思想有关,但不太密切;哪些材料与中心思想基本没有关系。根据与中心思想的关系,决定哪些是重点材料,必须写入文章;哪些是次要材料,可作陪衬;哪些材料与中心无关,必须舍弃。
相反,如果不围绕中心选材,写出的文章要么多中心,要么无中心。请看有位小朋友在《春游》一文中写了这样一些内容:
1.老师宣布明天去西郊公园春游,同学们兴高采烈。
2.第二天早上在教室集中,老师叮嘱春游中要听指挥、守纪律。
3.车上有的同学呕吐了,大家互相帮助。
4.车子到了西郊公园,大家整队入园。
5.王刚和李竖在草地上打架,老师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
6.在划船时,一个女同学落水了,大家纷纷救助她。
7.在猴山上看猴子抢食觉得十分有趣。
8.在草地上午餐,大家吃得很开心。
9.下午有参观了自然博物馆。
10.乘车返家,大家感到很疲劳,也很开心。
这个同学写了不少内容,这些内容看起来都跟春游有点关系,但他究竟要写什么,要反映什么,就不明白了,也就是没了中心。“春游”重点在“游”字上,“游”就是看和玩,你看到了什么、玩了什么是文章的重点。但这位同学只罗列了春游从开始到结束的一些过程,其中很多材料跟“春游”无关。从上述提纲中我们大致可看出,比较有用的材料是“看猴子抢食吃”和“参观自然博物馆”这两部分,如果抓住这两部分重点深入地写具体,这文章还是不错的。
选材要选熟悉的材料
要选自己熟悉的材料。根据文章的中心选择材料,有时会感到材料不够用,有时也会感到材料多得很。材料不够用,就要想方设法进行补充;材料有多余,就要进一步筛选。但是不管材料是多是少,选用的材料要尽可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内容。写自己熟悉的材料,有利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有利于把人物的个性特点表现出来,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相反,写自己不熟悉的材料,就可能写得不合事理,甚至闹出笑话来。
例如,有个小学生以《妈妈》为题,要写一篇表现妈妈是个勤奋工作的医务工作者的作文。这篇作文有许多材料可写,他整理了一下,排出下面7个材料:
1.早晨,我没醒,妈妈就上班去了。
2.晚上,妈妈不跟我们一起吃晚饭,她总是在医院里吃饭,很晚才回家。
3.妈妈要搂我的时候,我拉住爸爸不放,不要妈妈搂,妈妈那一身从医院里带回来的 酒精味我不愿闻。
4.一次,爸爸出差去了,医院领导同意妈妈带着我去上班。窗外一片漆黑,她就叫醒我上班去。
5.妈妈在医院里紧张地给病人看病。
6.妈妈只顾忙手术,错过了食堂吃饭时间。当她做完一个手术后问我:“吃过饭了吗?”我生气地一撅嘴:“吃了!”她竟然点点头,还说:“我还有一个手术,做完了,我们回家。”说完又回手术室去了。7.回到家,她才知道我没吃晚饭,她流泪了。
这7个材料,除了3、7两条外,都能从正面反映妈妈是个勤奋的医生。
3、7两条材料也从侧面表现了妈妈勤奋工作的品质。那么,是否要全部写进作文里去呢?对7个材料分析一下,就会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第一,1、4两条,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第1条可以包含在第4条的内容中。为避免重复,第1条可删去不用。第二,第5条的内容是直接反映妈妈的医务工作,是表现妈妈勤奋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医务工作有很轻的专业知识,作者几步熟悉,也写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删去不写。第三,2、3、4、6、7各条内容都是小作者亲身经历的事,都属于作者熟悉的生活材料。这几条内容组合在一起,足以表现出妈妈勤奋工作的品质了,所以即使删去5,文章的中心思想仍可得到比较充分的反映。各条内容之中,第6、7条是相关联的,内容也感人,应该考虑作为文章的重点部分来写。
选材要真实
选材要真实是指选用的材料一定要真实可靠,准确无误。不说假话、选择真实的材料是对小学生作文最起码的要求。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材料不真实,给人以虚假的感觉,这往往是因为作者所选择的材料并非自己亲身经历的。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写实在的事、实在的人、实在的想法最重要”的要求。他不赞成虚构,因为我们不是搞创作。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是从很多生活素材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往往是用虚构的人和事来反映实际生活。这是高级的东西,离我们的习作还远得很呢。因此,我们写文章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样的材料才是真实可信的。只有真实可信的材料,才有说服力,才能写出真实的感情,才能打动人。
选材要典型
材料不仅要真实,有生活气息,而且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为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足以表达中心思想。为此,写一个人,要写他做的事中最有代表性的事;写很多人参加的事,要写最突出的一个人;记一件事,要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东西。
有一句话叫做“窥一斑而见全豹”,说的就是借典型来反映一般。当代作家魏巍在谈他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体会时说:“在朝鲜时,我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里边写了二十多个我认为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们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这就是材料以少胜多、以质胜量的典型例子。
怎样选取典型的材料呢?
首先,必须克服面面俱到的毛病,要学会“剥笋”,从纷繁的材料中,选取典型的材料,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
其次,采用比较法。可以选择一组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加以分析、比较,看哪一个材料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够说明问题。
选材要新颖 生命的运动需要及时补充新的能量,一篇好文章的诞生也需要有新鲜的材料。老调文章没有读者。
作文课上,常见个别同学愁眉不展,下笔无言。自己知道的事儿都写过了,还有什么可写的呢?如果写老师,就说他们如何循循善诱、辛勤育人;如果写父母,就说他们如何望子成龙、辛劳持家;写同学,就说互相帮助、挑灯苦读……都是老套路,老材料,真可称为“陈芝麻、烂谷子”,读来毫无趣味。
有个成语叫“推陈出新”,然而怎样“出新”,怎样使我们的作文新鲜有生气?同学们看看,周围的环境在变,我们生活的时代在变,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国家面貌日新月异。同学们首先应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留意你周围的一切,随时记录下你看到的、想到的事儿,并不失时机地把它们充实到我们的作文里,做到这一部,作文材料就补充到了新的营养,文章自然会有一副新鲜的面孔。诗人陆游说“文章最忌百家衣”。同学们应该牢记这句诗,在写作时慧眼独具,别出心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让你的作文时常散发出新鲜的气息。
选材很重要,亮点不可少
作文是语文考试中很重要的一环,天津实验小学的于振滨老师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于老师告诉家长:“有人说„文章要想得高分,应立意深刻,选材精当,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我承认这一点,可是小学生毕竟是孩子,他怎能写出如此之完美的文章呢?试想一下自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全都做到是一种完美,是一种理想。我觉得学生在写作文时能抓住一个大的方面,哪怕是一个亮点,那也是难能可贵的。立意、结构、语言等当然重要,但有的时候精当的选材更重要。有三个字值得借鉴:真、小、新。„真‟是指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这样才能说真话诉真情。千万别忘„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动于中撼心灵。‟„小‟是指小中见大,平中见奇。比较值得借鉴的就是,善于把文题大题小作,化整为零,从小的切入点入手。„新‟是指新颖独特,与众不同。但是我们的生活圈子比较小,在写作上难免会出现选材重复、编造等现象,如果写“家庭生活”,肯定是妈妈向灾区捐款,爸爸在雪地里成了一尊白雪塑像;如果是“学校生活”,肯定是老师给同学补课、同学共打一把伞回家;如果是“社会生活”,必然下雨,很可能会遇到残疾人。当然,学生的生活本身就离不开亲情、友情、师生情、学习考试等话题,这些选材确实很难出新。但是如果更换一个角度,稍加调整,或许会别有洞天。总之,写作应力求完美,但不可强求完美。”
选材的方法——推陈出新法
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震撼人心的事件,往往具有浓烈的时代特色,选用这些材料进行写作,能使文章具有时代感。比如1998年的抗洪斗争中出现的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就充分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值得大写特写。然而,生活中有的事物,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有的还是别人早已写过的,似乎已经不算新鲜了,但选材时如果把它和时代精神联系起来,则常常会产生的新的意义,给人以新鲜感、时代感。这种选材方法叫推陈出新法。比如一篇题为《买餐桌》的作文,写家里购买三张新餐桌的事。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购买一件新的家具并不算是新鲜事,也许好些同学作文中写过。但小作者却重点描写了送货员送货上门、认真安装的经过,通过送货员的言行反映了将顾客当成上帝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正因为小作者把这篇作文的材料与提倡顾客至上的服务新风尚联系起来,所以使人读后有新鲜感,似乎听到了时代脉搏跳动的声音。
选材的方法——以少胜多法
无论写人还是记事,都要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突出的主题。那么,是不是写作文时一定要选择多材料,才能使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呢?不是。写作文时常采用“以少胜多”的方法,即用较少的材料来反映较丰富的内容和较深刻的思想,用个别的、特殊的事件来说明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要充分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精神,反映的内容很丰富,思想很深刻。可是作家魏巍只选取了松骨峰战斗,战士马玉祥烈火中抢救朝鲜儿童,作者和另一位战士的谈话三件事例,就使文章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重大主题。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运用“以少胜多法”选材的关键是材料虽少,却要精,要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选材的方法——以小见大法
生活中许多小事看起来是非常平凡的,许多物件也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这些看似平常细小的事物,有的却蕴含着不平凡的意义。根据主题的需要,把这些看似寻常却意义不凡的事物作为写作的材料,便是以小见大法。运用以小见大法,还可以选择那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细节,比如一个手势、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等,作为写作的材料。
如一篇题目为《收垃圾的老爷爷》的作文,写一个老大爷在春节前的一个夜晚,冒着严寒收垃圾的情景。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老大爷累了,停下来抽支烟,歇歇气。他“伸手在衣袋里掏啊掏啊,掏了好几秒钟才掏出一盒香烟和火柴。取烟的时候,他的手指显得有些僵硬,抽了几次,都没有把烟抽出来。点烟时,他转身背着风,抽出一根火柴,一擦,擦歪了,火柴未擦到火柴盒;再一擦,又擦歪了;第三次倒是擦到火柴盒上,谁知火柴又折断了。他又抽出第二根、第三根,直到第四根才点燃了烟。”
选材的方法——侧面切入法
写一个人或者记一件事时,选择事物的一个侧面,或者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断,集中笔墨,着力描述,这种方法叫侧面切入法。小学生作文的篇幅一般都很短,写一个人或记一件事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面展开来写。如果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结果往往什么都写不具体,反而给人以杂乱无章、记流水账的感觉。
例如写人的文章,如果对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工作情况、交友状况、家庭情况、品德修养等面面俱到,全都写在一篇作文里,显然是不可能把这个人写具体的,最多只能是干巴巴的抽象话语。而如果从一个侧面切入,选一两件事深入具体地记叙,则能够充分表现出他某方面的风貌品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篇:论文选材
校园,一个承载着青春的载体,装进了我们满腾腾优待宣泄的情感。
校园,一个潭幽静的水,水面光洁如丝绸一般。而我们,偏要去做激浪的石头,有棱角的石子。我们看不惯一成不变的校园,于是用手中唯一的青春,上演了一出我们自己主演的闹剧。
面对那苍白的教条,我们,不以为然。决定用自己的行动去挑战它,孰胜孰负,至今仍无分晓。
我们从来都不知道该如何做到最好,面对宽大的黑板,我们的眼中闪耀着无限的光芒。对知识的渴望,成为了我们做出的一种欲望。渐渐的,欲望在手中突显。我们;拼命的摄取养份,如饥似渴,为的是结出丰硕的果实,为的是自己那绚丽的青春。
我们,依然在校园中游走,晃动。不再牵着手走出校门走过马路,不再仰望高年级的同学。开始在青春中学习成长。
校园,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自由的创作空间。宛若一张空白的画布,任由我们去涂鸦。我们拥有无可限量的潜力。究竟在哪一刻爆发,我们同样不可预知。在起哄似的赞许中,我们放开嗓音大声的歌唱,与志趣相投的好友,捧起那满腔热情与冲动,抒写自己的青春方程式。
突然在一瞬间,在经理了生命中的考核之后,我们似乎懂事了,了解了成长的意义。我们去学习如何与老师成为朋友,或把自己的秘密去与朋友分享,或变成日记,成为青春留下的痕迹。这一切,都在校园这个舞台上上演,一幕又一幕。或激情澎湃,或黯然失神,或依依不舍,或欢呼高歌。这部剧目在我们的排演下,成为青春的经典。
“我能允许青春过后的平庸,但绝不允许青春干涩,从未激昂过,哪怕只有那么一次。它一定要镀上色彩,才会有时时被忆起的理由。”这是一句青春的格言,是一位青春已逝的友人留给我的一句话。
闹剧,总该收场。如何收场,对于青春来说,也许并不重要。我们不爱那个校园,对它却有着几近痴迷眷恋。回到往昔的小学、中学,我们总会骄傲的从低年级的同学身旁走过,默念道:我,也曾是这里的一名学生,也在这里有过梦想、爱和快乐。
夕阳西下,吉他在轻轻的弹唱,唱出了他的心事,低沉的歌声在风中飘落。云朵渐淡,在我耳边依然萦绕着他的歌声,从未停歇过。
是的,青春从未停歇过。似延绵不绝的溪流,流经一座又一座城堡,流经校园。青春,一度在我们心中,成为标语。然而,真实的青春却留给了这座校园。虽然,我们曾经给过她最愤愤不平的咒骂。
我说过,我要把我的青春演绎得最完美,最生动。活力、色彩、笑声,哪怕是泪水,因为青春永不干涩。
我庆幸,我依然身处校园。走过它的每一处,每一个角落,回想起了每一个瞬间。那时曾经拥有过的激情,或喜或悲的感动。
这是我们的青春,这是我们的校园。
第四篇:作文选材
作文内容,包括立意、选材、中心等。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立意决定选材,选材要服从中心的需要;立意需要选材来支撑它,中心需要选材来突出它。没有选材,立意和中心就都是空的。“意”就是思想,就是观点;“材料”就是事迹或事例,也包括道理;“中心”就是题目所限定的范围。如以“挫折”为话题,挫折可以使人“吃一堑,长一智”,少犯错误,这是立意,列举自己的或周围的人,从挫折中奋起的事例,以及古今中外名人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及言论为选材,这些材料都必须是从不同侧面所选来的“挫折”。列举事例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谈”即辩证的分析来阐述“吃一堑,长一智”这个观点。如果所选事迹或事例不是挫折,或虽列举一些受挫折的事迹、事例而不“谈”,都是脱离中心的表现,也都是不切题的表现。这一切都关乎到选材。
选材要着眼于新
选材新而立意深,着眼于新鲜材料,对深化中心效果明显。以“20年后的我”为题,全班60名同学,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汽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等等。这显然落入了选材俗的窠臼。有一位同学则以一位水利专家为人们寻找淡水四处奔波,从而唤起人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危机意识。这样写就深刻多了。选材要新,材料选得好,作文就成功了一半。这里的“选得好”,除了指有意义以外,很大程度上是指新颖。可是,有的同学选材,老是步人后尘,把别人写了又写的陈旧材料拿来写。比如给别人让座,帮人家推车,把拾到的钱包还给失主,扶盲人过马路,为同学补课等等。试想这种材料怎么会给人以新的感受?
选材要兼顾细节
细节对表现人物思想往往有独特效果。俗语云“细节决定成败”,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选材时选择那些突出中心的细节,着意刻画会使人物思想性格更加明显。如一篇中考作文《那一声声宝贝》,反映的内容是师生之间的真诚的相待。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师生深情,从而深深打动了阅卷教师。该文制胜之处就是选用典型细节表现人物。一是教师对小作者那一声声“宝贝”亲切呼唤,表现出调皮学生的真诚;二是老师端上“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的细节温暖了学生的心房,从而立起了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良师形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
选材要挖掘深度
我们在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必然会看到和听到许许多多的事,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作文素材是很多的。我们要从中发现那些新颖的材料。有些现象或变化可能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关键深究下去,就会发掘出新颖的材料来。如以“变化”为题,同学们多以自己家住房的改变,餐桌上美味的增加,交通工具的升级等来反映“变化”这就不够新。一位同学留意了爷爷的烟斗的变化:爷爷最先用的是又粗糙又难看的竹蔸做成的烟斗,接着换成了漆得乌黑发亮、看上去很有“派头”的木制烟斗,最后爷爷抽起了“过滤嘴”,烟斗“退休”了。这小而平常的烟斗的一系列变化,不正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吗?这就从小处落笔反映大的主题,新颖了很多。假如以“水”为话题作文。同学们可联系《社戏》中“归航偷豆”、《如梦令》中“争渡”的野趣;可联系《听潮》中的海水、《满井游记》中的井水、《小石潭记》中潭水……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如“南水北调”,可见水之有用;“三峡工程”,可见水之有利;“水乃万物之源”,可见水之重要;“保护母亲河”,可见水之污染严重;生活如海洋——既有风平浪静又有波澜壮阔;人生似长河——九曲盘旋而始终向前等等,如此选材那就新颖深刻多了。由“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想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由“治水要善疏”联想到“治人要善导”等等,这样可以拓宽写作的思路。就会有独特的亮点。
考前必看:高考作文选材的误区
点击数:210 次录入时间:2011/4/29 12:02:00编辑:zhangwei19910302
文章的内容是由立意和选材决定的。选材服务于立意,但材料往往不完全受“意”的限制,好的材料可以丰富、扩展文章的主旨,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回味。好的材料有三条标准:(1)切合文章的旨意。这一条至关紧要。材料和旨意的切合度怎样,凭直观感觉不易判定,最好是在材料初步选定后,就把文章的基本格局构想出来,再从这个格局出发,来审视选定的每一个材料。这样做,材料的切合度就比较容易显现出来,使用与否,也就有了把握。(2)有比较丰富的意蕴。意蕴,就是材料的内在含义。意蕴丰富,才能引发读者的情思,给读者以某些启示。一件材料有无意蕴,要先用读者的眼光来看,要用心感受它。(3)要新一点。这一条不言自明,凡是别人没有用过的都可以算作新,有一点时代色彩自然更好。
在选材方面,考生务必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一、投机取巧,套用时文
2002年高考首次在卷面上提出“不得抄袭”的要求,还相应设立了一条评分标准:“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但多年以来部分考生心存侥幸,套用现成故事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海南省2010年高考评卷语文组副组长苏盛葵在题为“提倡真实的文风”的阅卷手记中介绍:“我们在现场还发现了2篇抄袭作文,抄江苏和上海高考的满分卷,经过在场外网上搜索,在场内验证,给了8分以下的处理。这些孩子完全是昏了头脑,是那些满分作文的书害了他们,也是背诵范文上考场默
写的‘报应’。”四川省作文(考新材料作文“点线面”)阅卷也大力封杀“套作”——比如一篇作文题为“坚强”、一篇题为“古镇情韵”,它们分别套用了以前的高考作文及记者撰写的时文,判分都低得可怜。
这里要提醒考生:如果某些时文确实很精彩地诠释了作文话题,写作时予以概括,把它作为写议论文的例证,是完全可以的;但不能全文主体套用现成的故事,只在首尾加上一点扣题的话,更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
二、内容幼稚,气度狭小
2010年广东卷阅卷中发现,有些叙事文编得像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写的,缺乏必要的思想深度。比如《与你为邻(与你为邻,让我感到十分快乐)》一文,不足800字的篇幅就写了三个邻居,人物形象单薄,记叙水平不高。另外,文中反反复复提到的就是“(赵叔叔)你做的食物,每次都让我们感到十分美味,大饱口福”、“我一见到食物就十分高兴,马上把食物拿进了屋子,一口气把它们吃光了”、“(王大妈)她总会拿一些小零食给我,让我感到十分开心”,其品位十分低下。语言表达上则有生造词、方言词出现,如“而你每次都让我们这班小馋猫试食”、“也像在课室一样”等。
还有些考场作文在用语上出现了低幼化倾向,像“太阳公公”、“月亮婆婆”、“司马迁爷爷”、“雷锋叔叔”和“张海迪阿姨”这样的字眼频频出现。一个高中毕业生,已经是成人了,应该对社会、人生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独立见解,如果到了十八九岁还停留在十岁多一点的思想情趣上,总让人觉得器量狭小。
三、选材雷同,了无新意
高考作文选材撞车的现象年年有,2010年依然突出。在江苏卷中,“低碳”作文相当泛滥——有老师戏称:“一看到低碳就长叹。”山东卷作文题(考“光明和阴影”)新颖度不算高,于是一些老掉牙的素材重新登场:史铁生、霍金、张海迪等摇着轮椅唱着生命阴晴不定的歌谣;海伦·凯勒、贝多芬、邰丽华等摸着盲文、打着哑语诉说着人生的执着与永恒;司马迁遭受难以启齿的侮辱却被众多学子不留情面地反复咀嚼。另外,李白、苏轼、丛飞、朱邦月等也频频出场。据粗略统计,二类卷中作文材料的“撞车”达75%。
除了事例陈旧,还有材料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北京卷阅卷中发现,明明是宋朝的论据被套上明朝的时间,明明是这个名人说的话却套在另一个人的嘴上。这体现出考生知识积累并不细致、扎实。
对症下药
为丰富写作材料,平时应做到“三备”:备思想,备知识,备生活。备思想,首先是要学好中学各门功课,各门功课的基本理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观点。其次是关心社会生活和时事政治,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备知识,可与备思想结合起来进行。可注意阅读思想性、文化性较强的报刊,还可进行搜集、分析事例的训练,大致做法为:通过课外阅读每周搜集三至五个事例,并列出每个事例可用来阐明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备生活,这有多种途径,如
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亲友交往等。真要备好生活,还得把上述活动的内容写进日记或练笔中,特别是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记下来。到临考前翻出来整理一番,记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细节。
拓展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声名远播的造就并非所学专业,而是主业之外的另一番作为。
鲁迅和郭沫若,本来是去日本学医的,最后却都成为了一代文化巨匠。
余秋雨本来是搞戏剧教育和艺术理论的,但让他闻名于世的却不是学术专著,而是文史散文。
黄渤自小喜欢唱歌,高中毕业后组建了一个“蓝色风沙”乐队,在全国走江湖,倾心付出近十年的音乐事业却一直没有起色,无意间被宁浩相中,一块《疯狂的石头》让他在银屏上持续“疯狂”起来,终于登上了第46届金马奖影帝的宝座。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人生发展的轨迹和成就,很难预料会在哪个节点上时来运转,有时还会偏离自己的初衷。在有些人那里,无意间的造就反而比刻意作为还要精彩。于是,人们不免要感叹“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其中的奥妙恐不仅仅是机缘巧合,而是与个人固有的潜质有很大关系。不论是“有意栽花”还是“无心插柳”,也不论是半路出家还是被迫无奈,如果缺乏相应的天生资质、必备的人生积蓄、不弃的意念坚守,也会与迎面而来的机遇擦肩而过。
人生因“副业”而精彩的现象还启示我们,成功的载体没有高下大小之分,卖豆腐的与铸钢铁的都有可能成为“大王”;在事业的选择上,千万不能总是幻想自己要成为什么,而是要多想想自己能成为什么;当你发现一条路走不通或走不顺时,不妨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优势,转一下脑筋,换一条路径,改一个行当,变一个角色,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第五篇:学会选材
学会选材
一.难题求助
在准备作文考试时,我们学会审题之后,是不是就能写出一篇好作文呢?恐怕还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审题只是写作的第一步,紧接着的选择材料才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怎样才能选择好材料呢?
二.指点迷津
选择材料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为作文选择要写的内容。选择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质量。同样是条理清楚、语句通顺的两篇文章,只因为选材的不同,文章就被分为优秀和良好两类。因此,加强选材的练习,临场才能根据题意,写出切题而新颖的文章,不至于出现与大家雷同、或内容陈旧的情况。
对于学习选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围绕中心选材
我们写的每篇作文,都有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或者是要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或者是要说明一个情况,或者是要讲述有关的知识,或者要赞扬(批评)一个人物等等。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简称中心。在动笔写作文之前,你根据题目要先确定文章的中心,也就是确定想让读者知道什么。然后,围绕中心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来写,文章的感染力才会强。
例如:《我的爸爸》
小作者为了写爸爸这个人物,搜集了如下的材料:
(1)爸爸的外貌很威武、神态严肃。
(2)爸爸有军人的习惯和作风。
(3)爸爸对待工作尽职尽责,从不拖拉。有一次,单位要进行工程检查,由于暴雨影响,完全可以提出延期或改期,但是爸爸带领人抢修,硬是按时完成任务。
(4)爸爸对我的生活习惯要求很严。睡前的衣物叠放、洗漱一点都不能马虎,特别不近人情。
(5)爸爸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帮助邻居免费修理电器。
(6)爸爸很疼我,看不上妈妈的厨艺,亲自对照菜谱,为我准备可口的饭菜。,(7)爸爸夜里为了我的睡眠,为我打蚊子。
(8)爸爸爱打抱不平,看见不合理的事情就爱管。一次公园游玩,看到夹塞的几个年轻人,他据理力争,维护秩序,耽误了我们的游玩。
(9)爸爸爱运动。常年坚持锻炼,从不间断。一次腿摔坏了,在床上还要练习哑铃。这些材料选择哪些作为自己作文的内容呢?这就要看你想表现爸爸的哪些特点或品质了。 如果要表现爸爸对自己成长付出的心血,就要选择(4)(6)(7)来写。
如果要表现爸爸雷厉风行,工作尽职尽责,就要选择(1)(2)(3)来写。
如果要表现爸爸的热心肠,就要选择(5)(8)的内容来写。
如果要表现爸爸爱运动,就要选择(9)这方面的内容来写。
2.选材要新颖
平时,老师常要求作文的题材要新。这就是说,我们写进作文的材料不仅要符合作文题目的要求,而且应体现出较深的思想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具体地说,写进作文的材料要为表现中心服务,富有典型性。不写那些陈俗的、司空见惯的、一般都能做到的事例,而是写那些新颖的、不常见闻的、一般不易做到的典型事例。这就需要精心选择新颖的材料。
例如《我是爸爸的小帮手》这篇命题作文题材很广泛。大部分同学会写帮爸爸从事力所能及的各种家务劳动,或者写帮爸爸整理、查阅资料,有的写帮爸爸接听电话,送取东西等等。但是有一位同学却写了给当官的爸爸负责退还偷偷送到家的礼物这样的事例。由于这篇文章选取、组织的材料典型,反映了现在的社会现实,文章的中心便显得深刻和丰富,给人新鲜的感觉。同时也弘扬了社会正气,有强烈的时代感。
3.选材角度要巧妙
对于普通的一件事来说,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写,这也是选材的技巧。在命题作文写作中,如果所写的题材跟别人的相同或相反,就要选择独特的角度。这样才能避免文章和别人雷同,以新颖的构思,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例如,一个要求写“家乡变化”的命题作文,大多数同学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和村庄。班里的同学不是写家乡经济繁荣,就是写居住、生活水平的提高。怎样才能在雷同的内容中写出新颖的文章呢?一位同学就写了题为《“福”》的文章。借过年奶奶非要买许多“福”字来张贴,写出了家乡的发展、变化。“福”字这样一个小题材,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的大课题。选材角度巧妙,普通内容,写出了新鲜、感人的好文章。
再例如,“写一件发生在社会上的事情”这样的命题作文,许多同学就会写让座、让路,帮助拿(找)东西,救人,拾金不昧等等。其中有一位同学也是写这样司空见惯的题目。但是,他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角度来写,出奇制胜。文章的题目是《指钩》,内容是,我拎着蛋糕要去奶奶家,上了公共汽车,人多无座。眼看蛋糕要被挤坏。我正着急的时候,一位叔叔接过蛋糕盒,以手指当钩,将它吊在半空中。蛋糕安全了,我也能站稳了。
这样的一篇文章,事例依然是助人为乐,但是由于角度巧妙,文章反而令人耳目一新。
总之,大家只要记住:围绕中心,题材新颖,角度巧妙,就一定能为文章选择出切题的好材料,为写出好文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议:
我们小学生平时怎样训练自己的选材能力呢?不妨做以下两件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写几句话的日记。
它的好处是,既不占用较多的时间,又能纪录下来许多生活中的素材,为选材积累材料。否则,无材料也谈不上选材。
2.读范文,思选材。
同学们在写作文时,爱读范文。这时要有意识地将同类的文章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看其在选材上的差异,同时联想自己的经历,举一反三。
四.佳作共赏:
为了让你更好体会选材的重要,老师这里给你提供一篇例文供欣赏阅读,从中你也许会领悟到一些选材的技巧。
我敬佩他
每当看到我那双整旧如新的棉鞋,看到鞋头上那密密麻麻的针脚,我就会想起那寒风中的一幕,就会想起那可亲可敬的补鞋老人。
那是一个寒冬的下午,已经五点多了,寒冷的西北风刮起了地上的沙土,人们顶着寒风,急急忙忙的往家赶。我背着书包,拖着前面裂了口的棉鞋一步一步挨地走着,风一个劲地往鞋子里钻,我的脚趾头冻得生疼。突然,我看到街角处有个补鞋老人已经收拾好了补鞋箱,准备回家。我一想,我这双鞋补补还能穿,不如让老师傅给补一补。我赶紧走上前去说:“老爷爷,您能给我补鞋吗?”老人望着怒号的狂风,犹豫了一下,又看了看我穿的破鞋说:“好吧!”
老人重新坐了下来,打开补鞋箱,拿起我的鞋补了起来。我仔细端详着这位老人:他花白的头发,古铜色的脸,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额头上有几道深深的皱纹。可能由于长年补鞋,他那双手上结满了厚厚的茧子。他把鞋夹在两腿间,右手拿着针用力穿过鞋帮,左手把线扯过来。他艰难地一针针地缝着,天更冷了,他不时停下来用嘴对着冻僵的手哈哈气。这时鞋的裂口已经基本缝好了,可是他并没有住手,又把裂口加缝了一道,口里还说着:“你们小孩穿的鞋不结实不行啊!”
鞋补好了,我问他要多少钱,他伸出右手那两个贴满胶布的手指,头也不抬的说:“一元。”我吃惊地问:“这么便宜?这样您一天才能赚多少钱?”他毫不在意地说:“哎,挣不了多少钱也不能乱要钱呀!”老人的话打动了我。
寒风中,老人的白发飘起。他弯着腰收拾好家什,拎起沉重的箱子,迎着风远去了。我的心中一阵感慨,目送着他的身影消失在灰蒙蒙的天际。
简评:
小作者抓住陌生的修鞋老人,选择普通的修鞋事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写出了一个朴实的劳动者的形象。观察一下自己的周围,看看有哪些人是值得记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