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真贯彻学习十七大精神推动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举世瞩目的十七大在万众期盼中胜利召开,成为我党和国家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深刻阐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达2020年的奋斗目标。报告
要求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并特别指出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这个特殊困难群体的关注,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发展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方向。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努力践行好“三个代表”。作为残疾人的代表组织,要代表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代表全体残疾人的根本利益,要围绕“桐乡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这一主题,全面发挥“代表、服务、管理”职能,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在构建“和谐桐乡”过程中找准位置,发挥残联应有的作用。
1、加强学习,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要配强配齐残联干部,继续组织全体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统一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提高残联干部的敬业精神,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创新的精神,发扬“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切实落实《桐乡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力做好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扶贫、宣传文体、组织建设、权益保护等工作,全心全意服务好残疾人。
2、贯彻落实好残疾人的优惠政策,营造透明高效的政策环境。大力宣传省、嘉兴市、桐乡市有关残疾人的优惠政策。一要向有关部门宣传,要求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兑现残疾人的各种优惠政策,切实减轻残疾人的负担,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并适时地执行情况开展检查;二要向残疾人宣传,使残疾人积极主动申请优惠政策;三要积极、主动协调,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积极为应享受优惠政策而未享受的残疾人与相关部门协调,落实优惠政策,使残疾人确实得到实惠;四要加强年检年审,确保按比例就业,保证残疾人就业机会。
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宣传《桐乡市照顾扶持残疾人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与残疾人结成帮扶对子,为残疾人提供助学、助医、法律、生活、劳动就业、出行等多方面服务,并抓好落实。要加强村、社区康复工作,建立和完善好村、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站)的建设,使残疾人就近到村、社区进行康复和训练。
4、加大维权工作力度,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营造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要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才能保证残疾人的安定稳定,才能实现全市的安定稳定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要积极配合人大或政府对《残疾人保障法》执行情况开展检查。积极开展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充分发挥“残疾人利用法律援助站(分站)”和法律事务部的作用,帮助残疾人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好残疾人维权工作,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5、加大扶残助残力度和推行无障碍建设,帮助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实际困难,为残疾人营造舒适殷实的生活环境。要加强残疾人的基本情况调查,全面掌握残疾人特别是困难残疾人的情况,帮助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落实好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站);认真做好贫困残疾人白内障复明、助行和助学等项目。积极开展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管好用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将残疾人培训工作列入重点。要在全市开展结对扶助残疾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使这项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下去,使每个单位都自觉地参与到扶残行列中去,使结对扶助经常化、制度化。落实好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的定期补助政策;积极协助民政部门优先把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切实保障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积极推行无障碍设施建设,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
6、廉洁自律,带好队伍。廉洁自律是党和人民对党员干部最起码的要求,是党员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道德准则。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廉洁自律,一身毛病,就难以服众,当然就不可能干好工作,带好队伍。残联负责人,必须首先廉洁自律,自觉遵守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不以权谋私。工作中要从我做起,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既要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又要敢抓敢管,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从而在残联机关形成廉洁从政的氛围,不断提高残联系统为残疾人服务的水平。
第二篇:学习十七大心得-促进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精选公文范文--------------------------学习十七大心得:促进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十七大心得:促进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善谋民利的党又将在新的五年中书写壮丽篇章
10月21日上午,被称为“民生盛宴”的十七大在人民的盛赞声中,在全国百姓充满激情的热议声中,落下了帷幕,在未来的日子里,十七大必将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也必将促使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先进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党又会以此为起点带领人民开创更加欣欣向荣的祖国建设的新局面。十七大上,提出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大政方针。大会闭幕会时,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集体,我们相信,党选出的所有委员人选,都是精兵强将,在未来五年中,都会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党代会上提出的一项项大政方针扎扎实实落到实处,使百姓得到更多利益,民生切实改善,使党代会----------------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上提出的一个个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以又好又快的速度不断向前发展。
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事业又即将迈开崭新的步伐,迈向崭新的高度。我们深信,十七届中央委员一定会善谋民利,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带领人民书写出新的壮丽篇章,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朝着让人民更加满意和幸福的未来前进。
地税系统学习十七大报告,关键是要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认识和把握hjt同志在报告中提出的“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大力组织税收收入,有效调节经济运行和收入分配,推进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把报告精神贯彻到地税工作实践中去,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深入推----------------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进“三型税务”建设、构建和谐地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地税工作,进一步提高干部促收履责的能力,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进程,提升“税收工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税务干部为纳税人服务、机关为基层服务”水平,使税收事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和谐互动,税务机关上下、内部和谐共进。
二、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以开阔的视野引领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真正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加快发展的实践中,落实到争先进位的过程中,落实到检验工作的成效中,使解放思想成为**地税和地税干部不懈的精神追求,成为引领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要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地税事业发展的动力。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保持创新的勇气和精神,不断增强干部的领会能力、有效执行能----------------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力。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和变化,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力,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大胆探索,攻坚克难,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四、要始终坚持服务大局,让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机关放心、让社会各界认可、让纳税人满意。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的大背景下,我们将紧扣全市发展大局,切实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全力打造“主动型税政”,落实好服务全市“跨江发展”和“五个中心”战略的各项税收政策,进一步加强作风行风建设,优化税收服务,通过扎实的工作切实让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机关放心、让社会各界认可、让纳税人满意。
----------------精选公文范文----------------
第三篇: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党的十七大的主要精神(略)
二、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市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牢牢把握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这条战略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战略,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实力快速增强。1978年至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由9.85亿元增加到1228.57亿元,是1978年的124.73倍;财政总收入由1.68亿元增加到150.67亿元,是1978年的89.67倍。
(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总体小康水平。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685元增加到2006年的17806元,增长了10.5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19元增加到6137元,增长了6.68倍。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发展,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结构优、后劲足的良好发展态势。
1、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十六大”以来,我市工业发展处于上升阶段,主要经济指标在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价位运行。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为331亿元,2004年首次超过1000亿元,到2006年达1799亿元,五年时间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40.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全省的比重由2001年的4.2%上升到2006年的6.2%,提高了2个百分点。
2、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699.69亿元,是2001年的5.22倍;实现利税140.56亿元,是2001年的4.61倍;实现利润76.92亿元,是2001年的5.03倍,年均增长38.14%。2006年,全市全部企业实现增加值586.4亿元,是2001年的2.2倍。
3、工业企业主体迅速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2001年的891家,增加到2006年的3730家,年均增加550家,总量扩大了四倍,目前已达到4083家。其中年销售超亿元企业达400家以上,5-10亿元企业70家左右,20亿元以上5家左右。
4、工业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形成了汽摩配、医药化工、五金工具、电子材料、轻工纺织、建材、食品等八大较有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同时,以块状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快速成长,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达50个左右,有国家级产品生产基地18个。2006年,八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91.8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181.5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8.66%和71.39%;实现利税102.9亿元,利润62.34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6.26%和80.52%。
(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抓量的扩张的同时,致力于质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提升,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呈现出“三个进一步优化”的良好态势。
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逐步摆脱了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发展不均衡、第三产业水平低下的现状,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51:28.3:20.7调整为2006年的5.5:53.9:40.6,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加大,“九五”以来二产比重均保持在53%以上;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首破40%,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与此同时,一、二、三产业内部的结构也进一步优化。
二是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特别是消费需求呈现出持续扩大的态势,近三年来年均增幅在15%以上。而且,消费层次逐渐提升,旅游、居住、教育、汽车等消费热点逐渐形成并持续扩张。
三是社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2006年全市实施河道整治216.5公里,建成康庄工程1540公里,累计启动环境整治村2623个,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37.6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万人,来料加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城市群建设稳步开展,城市路网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群快速通道建设加快,城市群内核的发展后劲增强。就业结构渐趋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人口比重年均下降0.56个百分点,从1991年开始,全市农村人口绝对量呈逐年减少趋势。2006年全市经济活动从业人员总数为317.5万人。
与此同时,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五)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2000年时,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廖廖无几。经过大力培育,目前我市已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2家,其中国家级31家、省级86家。“十五”期间,我市有12个项目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项目。2006年,列入国家火炬计划29项,同比增长62%;列入省重大科技专项55项。与此同时,企业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一批企业研发机构应运而生,一批创新型企业健康成长,企业发展后劲日益强劲,有力促进了我市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六)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48%提高到目前的55%以上,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比2000年扩大了一倍以上,达到253平方公里。金华市区的核心作用明显增强,城市建设品味明显提高,先后获得了省级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和国家级旅游城市称号。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条件日益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至2006年,全市共有2623个村开展了村庄整治,受益人口达130多万。
(七)交通建设大踏步迈进。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的战略主线,按照“八高八块十二联”的公路网主骨架和“二干三支一库”的水路建设规划构思,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拉近了城市群城市间的空间距离,有力地促进了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强化了城市群的整合联动,半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五年来,交通建设共完成投资171.1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6倍。公路总里程从2002年的6784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10783公里,提高了62.9%;公路密度从2002年的62.1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98.76公里/百平方公里。大力实施“康庄工程”,着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五年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33.67亿元,农村公路从2002年的5568.2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9787公里,增加69.7%;新增通村等级公路行政村1567个,等级公路通村率提高了22%;新增路面硬化行政村2610个,通村公路硬化率提高了45%,提前两年完成了“双百”目标,使200万农民直接受益。
(八)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坚持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千方百计降低能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生态市建设进展顺利。已建成市级生态乡镇49个,省级生态乡镇28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7个。
二是生态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已建成无公害农、林产品生产基地100万和18万亩。2006年新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7个,2007年在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个;通过绿色、有机食品论证累计55个。2007年新申报绿色、有机食品15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2个。累计绿色企业20家,绿色饭店19家。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扎实推进。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79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477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国省道绿色通道完成153公里,建设生态公益林296.4万亩,“青山白化”治理率达87%,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思想汇报《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工业和重点区域污染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对561家超标排放企业分期分批进行了重点治理。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以上,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9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82.2%。全面启动了农村面源治理,县(市、区)及中心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已达50%以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降了3.54%,规模工业企业用水重复率达65.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
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今后我市经济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降低能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为重点,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进一步调整提升经济结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并提出了“三个转变”的明确要求。结构调整优化是我国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社会结构和体制结构的调整,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生态相统一。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第一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依靠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调整农产品结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第二要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汽摩配、五金制品、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和企业主体,严格控制水泥、造纸、冶金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生产能力,加快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第三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逐步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
2、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围绕“十一五”发展规划,以“两个圈层、三大功能组群、四条发展轴线”为重点进行生产力布局和开发。内圈层是经济核心圈、外圈层是生态保护圈,三大功能组群是金华—兰溪城市组群、义乌—东阳—浦江—磐安城市组群和永康—武义城市组群。四条发展轴分别由沿杭金衢高速公路、浙赣铁路线、沿金丽温高速公路和金温、金千铁路沿线两条主轴,武永东沿线,浦、义、东、磐沿线两条辅轴构成的格局,加快建设金义、金兰、义东浦磐和永武东四大产业带,围绕“一基地两中心五大产业区”建设,抓紧出台“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3、注重社会结构调整。要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为重点,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继续加快推进人口城市化,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尽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要以科技教育为重点,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紧紧抓住科学技术与人才这个关键来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与教育发展的投入机制、创新机制、服务机制,以科技、教育为动力,推动文化、卫生、体育、环保及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发展。
4、扎实推进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国际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市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达到较高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拓展对外贸易增长空间,搞好对外贸易结构尤其是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十分重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要在继续保持纺织服装、轻工工艺等传统产品出口稳步增长的同时,不断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在巩固一般贸易优势的同时,要重视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在大力发展货物贸易(有形贸易)的基础上,要积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无形贸易)。
(二)进一步加大“工业强市”力度。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加大力度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
通过努力,力争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八大特色主导产业的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占全部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70%以上。培育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产业集群100个,10亿以上产业集群50个,100亿以上产业集群10个,70%以上规模企业按产业分工向工业园区(功能区)集聚。市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力争1000亿元,市区工业在全市的地位进一步突显。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二是要加大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力度;三是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四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五是要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六是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提高环境竞争力。
(三)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并要求把增强自主创业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从我市来讲,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和其他产业,竞争力的欠缺都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有很大关系。因此,要始终把推动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从政府部门层面,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开发机构建设,完善并发挥好ROHS指令公共检测平台功能,推进金华市模具市场、金华市汽摩配产业创业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是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建设。扶持优势工业企业建立国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企业层面来说,重点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在主动对接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利用好政府每年举办的“工科会”等平台,广泛开展技术项目对接,力争每年完成技术项目对接300项以上;二要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方面下功夫。争取每年吸收消化新技术200项以上;三要在与世界一流技术合作方面下功夫。加强与行业内世界一流企业、一流技术的合作。总结推广“尼奥普兰”的经验,其三大主导产品分别引进德国MAN公司、尼奥普兰公司和英国“莲花”公司这世界三大顶尖技术,迅速提升产品层次,占领市场。通过这些途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要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理论、科技、教育、文化和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全方位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活力。
(四)进一步加大生态市建设力度,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并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从我市情况来看,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样非常严峻。为此,要通过市场手段和科技创新,从资源粗放利用向循环利用转变,把节能降耗、污染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要加强节能减排宣传,切实提高公众意识;综合运用市场准入手段,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生产,鼓励企业生产节能降耗产品,加大水泥、冶金、电力、造纸等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认真编制和实施生态功能区规划,加快实施金华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综合运用税收、信贷、价格政策,探索市场化的投入机制,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到引进重大项目、关键技术和主导产业上来。做好整合存量资产文章,进一步实现以存量引增量,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开展全方位招商。更加注重以产权转让、间接融资、跨国并购、技术合作、境外投资等行之有效的多种方式,大力引进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出率的重大结构调整项目。招商对象要把重点放在中央直属企业以及区域性、行业性的龙头、骨干企业上,按行业和区域确定专人负责、专人联系,确保有更大集团、更大项目落户我市,不断以优质的招商项目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
(六)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资源保障。坚持“环境是第一竞争力”,努力为创业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和保障措施。一是强化政府服务。以贯彻十七大精神和推进“双创”为动力,结合“企业服务年”、“作风建设年”活动,制定和完善支持创业、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继续深化为企业解难题、送服务活动,实现难题交办、项目跟踪、领导联系的制度化;二是提高要素保障能力。搭建好创业准入、项目对接、融资担保等服务平台,强化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在项目的筛选、评判、论证、审核等环节严把质量和效益关,实行工业亩产和亩产税收考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三要加强企业家和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尊重创业、尊重人才的氛围,制定企业家和技术人才培训计划,发挥金华各所职业技术院校的平台作用,开展校企合作办班、办学等多形式培训活动,努力造就一大批优秀企业家、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第四篇:又好又快发展
正确理解经济结构调整
1.内容:主要是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地区间经济布局和城乡结构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等。
2.原则:(1)市场为导向(2)效益为目标(3)企业为主体(4)科技为依托(5)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协调;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要协调;地区经济要协调。
3.主要任务:
(1)优化产业结构。因为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所以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工业素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三大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学技术,生产优质、高效产品,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多种需求。
(2)“消费、投资、出口”结构的调整。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3)资产结构调整。要对资产进行改组,改变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组建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4)地区结构调整。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主要靠自己的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退耕还林还草,坚持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支援技术、人才和市场,国家给予政策和资金帮助。
(5)城乡结构调整,实施小城镇战略。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严重,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就业压力,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至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全面把握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
1.关注“三农”的重要性。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发展农业的措施。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3.增加农民收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通过税收等政策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措施。
4.推动城镇化建设。
(1)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失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2)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民多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一些国家集中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必须要走多元化的城镇化道路,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
第五篇: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进乡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精选)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主题。具体到XX镇,就是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注重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工业强镇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全力推进XX镇的工业化进程。继续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效益”的工作思路,发挥优势,强化措施,以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全镇经济腾飞和社会和谐进步。狠抓现有工业企业增速提效。继续大力推进以双赢化工、辽中京化工、天鸿矿业、施达磷肥、蒙大恒化工为重点的化工工业,以翔能生态有限公司、中全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利然铁选厂为重点的矿产工业,以天地人酒业、草原万旗为重点的食品工业等现有工业增速提效。对这些成长强力、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实行镇领导包扶责任制,逐一研究,定期调度,采取现场办公的方式,及时处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企业效益和财政贡献率。同时,对现有效益低下、运转困难、停产或半停产的企业,采取镇领导和部门与企业结对帮扶等措施,主动为企业出谋献策、牵线搭桥,帮助企业尽早走出困境,提升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能力。
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生产和农民增收为首要任务,用工业化的思维来谋划农业,以产业化的思路来发展农业,以各项事业的改革来推动农村、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突出抓好设施农业和畜牧业,不断拓宽和强化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一是以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为目标,在XX城区西侧规划建设一处万亩农业园区,在园区内突出抓好以蔬菜为主的日光温室和冷棚等设施农业。07年园区内以发展设施农业550亩,其中日光温室150亩,冷棚400亩。目前,一项投资500万元,占地320亩的四新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已基本建设完毕,现在正在进行育苗生产。该项目的建成将大大带动XX镇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坚持稳定畜牧业的发展思路,择优扶持畜牧业产业化企业。大力扶持生猪饲养业,鼓励和发展生猪饲养大户。充分发挥沙坨子、富家两个蛋鸡协会的作用,大力支持蛋鸡饲养业,07年蛋鸡存栏达到15万只。三是加强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服务和指导,大力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和推介农牧业特色品牌。切实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促进优势产业和产品与国内外大市场有效对接。
坚持项目立镇和效益优先,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效益年”活动。本着“大小统筹,效益优先”的原则,抓好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实,努力提高项目开工率、投产率和贡献率,引导和支持现有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及早达产达效。创新招商引资的思路和方法,确保招商引资质量。认真落实乡镇领导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和《XX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奖励办法》,抓住东北、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实行全民招商和全方位招商。积极引导现有企业,特别是运转困难的新企业走出去招商联合,实施“二次创业”,实现优势互补和互利双赢。07年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5个,其中落实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项,到位资金2.2亿元。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相结合,进一步加快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建设XX次中心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以XX镇公路网络建设为重点,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拓宽融资引资渠道,努力构建城市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西移北扩,东提南展”的思路,加快XX城区开发建设和公路网络建设,07年基础建设投资达到1亿元。一是以开通完善城区环路为重点,拉大城市框架,推动城市扩容提质。改造拓宽长青路北段,开通双赢街,实现建设路与南环路对接,向南延伸大宁路,已经初步建成城市环路体系。二是加强铁西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长青路、花园街、金融街西段、友谊路南段等装铺工程,完成了天旺街、金融街、友谊路人行道装铺等附属工程建设。推动金三角市场周边开发,有计划地实施铁西经济适用房建设,引导城市重心向西转移;三是加快铁东区改造步伐。实施双拥街装铺工程,依法推进“城中村”拆迁改造,抓好城区农民新村规划建设,开发建设规模化经济适用住宅小区,07年完成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四是抓好影响群众出行的小街小巷治理,建设中蒙医院金都广场,站前广场及地下人防工程,实施金三角等城区绿地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坚决查处违法违章建筑,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坚持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一是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稳步实施教育综合配套改革,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规划校点布局,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综合管理水平。全面实施农村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为贫困学生提供入学保障。保障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落实文化体制发展措施,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提高有线电视覆盖率和入户率,丰富全镇人民的文化生活。三是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工作,缓解农民就医难,看病难的问题。加强镇卫生院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建立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快速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四是建立和完善人口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加强计划生育基层服务网络建设,提高镇村两级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民生、民安、民意至上,努力建设和谐平安XX。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重点抓好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医疗救助、救灾救济工作,确保各种保障救济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全力打造平安XX。搞好“五五”普法,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活动。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加强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和查处力度,排除不安全隐患,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保持社会和谐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