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有感

时间:2019-05-13 18:1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有感》。

第一篇:《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有感

《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有感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张小华

窃以为,获奖作品与佳作乃交集关系,故获奖者莫自诩,湮没者勿须五味杂陈。但经过诸如皇宫选美般汰选出来的金奖作品确应视之为非等闲辈,虽不敢谓之为无瑕之璧,然其可圈可点可睹可味之处委实令其卓尔不群。沈建华君主编的《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无疑为楹联人奉献了一匣琳琅美玉。

该书独到之处在于其不纯粹展览美玉,且将其切磋琢磨过程展示给读者。如果以天籁人籁喻文学作品,则在数量上,人籁之作远远超过天籁之作。因此,一般情况下,一副优秀的作品,除了极少数来自心底的天然流淌,绝对离不开在原始坯子上不断打磨的过程。这个打磨过程不仅仅是学联者可以取道南山的捷径,亦是读者更全面读懂联作的关捩。该书所辟“创作心得”一栏真实地展示了作者如何获得资料、安排结构、运遣修辞、锤炼字词,深刻细致而生动形象的勾勒了楹联作品创作的思维轨迹。跟随着作者的叙述,读者既可以直观感受到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亦可以模仿“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再次,该书独到之处还在于收集了作者小传。楹联发展面貌的描述离不开楹联家的研究,127位作者生年、占籍、获奖及与各级楹联学会的关系等,简明扼要,为楹联研究者提供了信实的第一手资料。钟嗣成着《录鬼簿》记述了元明间戏曲家﹑散曲家的简略事迹﹐是研究元末明初杂剧发展的重要史料,千载之后,《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未尝不会成为楹联的“录鬼簿”。

网络及电脑的便利使得人们在写作中不愁典故不能顺手拈来,不愁字词不能如走马换灯,因此,砌两行对句实在易如反掌,也因此造就了当下楹联作品浩如云烟。然而大量雷同作品,大量味同嚼蜡的联作让学联人寻求可范之本时无所适从。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两宋词,精绝者约略不过五百余首,足备揣摹,不必多求也。”以陈氏之论比之,当下楹联,精绝者亦难过五百。《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所选 442副楹联能挤进这五百者数量肯定不少。那么这442副楹联亦“足备揣摹,不必多求也”。

第二篇:读《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有感

读《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有感

单小苏

自去年以来,我一直在关注沈建华先生和徐俊杰老师等南通楹联界的前辈们所编撰的《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一书的相关讯息。近日在南京出差期间得知此书已正式发行,归来当晚我一下高速就驱车直奔沈建华先生家中登门索书,只求一睹为快。

回到家中,我顾不上旅途劳顿,沏一壶香茗,坐在书房里展卷开读。当一副副金奖对联扑面而来,那些精炼而优美的文字所展示的画面和营造的意境仿佛一下子浮现在我的眼前,映入了我的脑海。该书每一幅对联的联作赏析与创作心得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以至于我产生了不一气读完不罢休的念头。

作为一个楹联爱好者,我衷心感谢沈建华先生等南通楹联界的前辈们。正如已故的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郭殿崇先生所言,“《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一书的问世,为学联、赏联者提供了一道别致而丰厚的文化大餐”。正是为了尽情享用这顿饕餮盛宴,使得我独坐南窗,两夜未眠!

我喜爱古典诗词与楹联文学,在填词赋诗之余,我也尝试创作了一些对联,但我始终与对联若即若离,总觉得对联比诗词难得多。正是苦于水平所限,我从未参加过征联活动,因此对于联界赛事的获奖者,我始终怀有敬畏与仰望之心,总觉得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对于我而言是高不可攀的。但是在拜读了此书后,我的想法开始改变了。

《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一书的一大优点就是在分门别类地向读者展示获得全国442副金奖对联的同时,通过作者小传、联作赏析与创作心得等三方面来自对联作者的文字,既如同一本速写画册,向读者勾勒了作者的大致轮廓,又仿佛一本有声读物,由作者将自己的创作过程和鉴赏要义毫无保留地向读者娓娓道来。这一由作者自评和介绍创作体会的创新做法,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在时空上的距离。通过作者与读者分享创作经验,对于引导楹联爱好者提高欣赏与创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透过这些文字,我发现很多金奖对联的作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古之士,而是与我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同龄人和凡夫俗子。沈建华先生似乎要通过此书告诉我们:楹联作为中国传统的一种文学形式,不仅具有民族性与思想性,更具有实用性与趣味性。一个普通人,只要热爱生活,加强学习,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和勤于创作,通过一定的努力,一样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楹联来。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我不能不提书中的六幅分类签名联书法作品。其书写者张晏、丘石、魏武、储长林和曹如公等先生均是在江苏省内,乃至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的着名书法家。他们分别用行楷、草、篆、隶、行、楷等六种书体进行创作的传神墨迹,与文伟、董汝河、卜用可、武文宝、魏艳鸣等楹联家撰写的精彩联文结合在一起,交相辉映,真可谓“墨韵联花同焕彩,文人雅士共吟风”,为该书的出版增色不少。

楹联的传播离不开书法独特的表现形式,书法的创作也离不开楹联精彩的文字语言。自有楹联始,历代的大书法家们恐怕没有不会作楹联的,很多甚至是楹联高手,他们为后人留下了无数“联墨合璧”的传世之作。但目前书法与楹联界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很多书法家不懂楹联,二是很多楹联家不会书法,这两种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楹联书法艺术的发展。我曾与沈建华先生谈论过这两种现象。也许沈先生邀请张晏、丘石等着名书法家为分类嵌名联作书的另一层用意,是通过展示“联墨合璧”的艺术魅力来吸引更多的书法家和楹联家们开展互动与交流,促进联墨增辉吧!

我期待沈建华先生编纂的下一部着作。身为楹联与书法的爱好者,我更希望是“联墨合璧”的金奖对联书法集,那不仅是楹联界与书法界的喜事,更是广大联友与书友们的福音。我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第三篇: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感

《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感

张雪梅

一个偶然,网上结识了联家武文宝老师;又一个偶然,武老师提及并向我推荐了一本尚在刊印中的书-----《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于是我迫不及待的预定、迫不及待的等待着……

结识武老师后,他一直鼓励我写联参赛,但我却总是常常陷于提笔难入手、入手也平平的苦恼之中。多少个千纸成揉,碎我三春梦;无数回一声长叹,辗转满枕思的夜晚,换回来的却仅仅是一个可怜的“入围”。我比较喜欢诗词对联,以前只是局限于在网络群里的一种似乎高雅的自娱自乐。而真正要参赛,问题就来了,少了很多率性随意性,句式如何新颖独特,文字怎样练达出彩,如何直击参赛主题,种种疑问,个个难题似乎总是一下子摆在面前,令我迷茫的不知如何是好!

终于《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来了,我如获至宝,对于我们爱联之人,其实就是至宝,可玩味可品读可珍藏。拿到书,首入眼帘的是一封金色的传国玉玺重重的扣于书面,金奖封金印,估计这就是装帧者巧妙的构思吧。封后是一支荷蕾为毫的荷笔,旁边几条小鱼圈圈围游,生动涵趣,别致典雅,感慨美工设计者的心思巧妙之余,我草拟了上联:荷蕾为毫,游鱼作韵,传国玉玺盖金印;没敢去想下联,后来群里玩,我介绍此书时,我说:我自己对此书爱不释手,天天以书当枕,一位叫春光明媚的网友给我补了下联,于是成了一联:

荷蕾为毫,游鱼作韵,传国玉玺盖金印;

祥云饰梦,翰墨燃情,当枕鸿篇汇骏才。

捧读各位名家联作,更是让我叹服、拍案,很多我欲呼而呼不出的精彩尽在字里两行,甚有随联心起舞,捧句意飞扬的感觉。不过我没敢急于求成,囫囵吞枣的去完全吃掉这些联作,我只是在写参赛联的时候,每每遇到瓶颈,我才翻出一联来看,看看他们是如何构思句式,如何应用文字,每每让我灵犀飞扬受到很大启示。晨起晚睡,翻一两联来看,看看联作,欣赏下那些神采飞扬的作品赏析,还有创作者的创联的灵翼一点,都让我百感不已。犹是佩服那些联作赏析的文采,他们把每个联作的灵魂至深挖掘出来,或恢宏或委婉,或气势或驰骋,或壮阔或静美,或荡气或回肠,让每幅联作的字里行间得到一种质的提升与升华,联魂活脱欲出……

因为晨读晚捧,终于在写联时有了点得心应手的感觉,特别是近来完成的几个赛事联,当我完成后交给武老师斧正时,他给了我肯定的评价:你已渐入佳境。实在感谢此书,真的真的谢谢有你---《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

第四篇:对联的规范与创作(精选)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第五篇:小品的赏析与创作

《资料》

戏剧小品赏析与创作

一. 关于小品创作问题:

作者:张家岗、俞志清

关于小品的创作元素及题材,应该说创作小品较难,它是一种微型话剧。它的舞台空间有限,但有矛盾冲突。“以小见大”基本特征,也就是一场景,3—5人,15分钟内完成。用小题材,小角度的切入。再构成戏的过程。从高潮到尾声,取材于生活中的片段,小品类型:有话剧小品,戏剧小品,喜剧小品。方言小品,戏曲小品。由于小品有了“热”点,就有了“卖”点,往往许多作品,原来是小戏,独幕剧的结构,但为了迎合多数人的口味,搞成,各种形式的小品,所以有些好的小品的尾声,留给观众思考的悬念,“点”到为止。所以结尾产生了“问号”和感叹号,写小品的作者对事情,人物,语言都要贴近生活,反映生活中的闪光点,及寻常百姓中的甜、酸、苦、辣,及我们生活中的角落。

能“煽情”也是一种写小品的写作技巧与手法,作品通过“煽情”“动情”最后产生“激情”,整个过程必须要连贯起来,题材可以从街头巷尾去找,生活环境的周围寻找推理,观察社会,贴近生活寻找“突破口“,去靠近的人物的语言和题材,这就是小品构成和意识形态,小品的特点要求生活气息浓。不能枯燥无味,一定要有鲜活的人物性格,没有个性和共性就不行,事件的构成不能平淡,需要有人物冲突,矛盾的焦点要集中,冲突不能乱既要有主要矛盾也要有次要矛

盾。

小品创作:时间,地点,人物,都必须清楚,都受到“时空的限制”

[电影,电视剧等,可以不受场景的限制,可以分镜头和切换场景等手法,既精制,(精品)有便于浓缩时间的反映。

有些小品是有局限性,通俗的将就是专题性,定向型、如:写关于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题材,以党性人物为主线,但要求写的是普通干部及党员,而不是任意拔高,是在小品中讲话,而不是写“神话”,说“空话”,“套话”,要有血有肉的表现不赖,所以任何形式的小品都是以生活为原型,小品既是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欣赏,又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定向型的小品是在特定情景下产生的。

如:反映,交通法规,“119”防火题材。教育问题,献爱心方面,这些都是属于宣教性的形式,往往回在题材上“撞车”,内容上“雷同”,是为某种形式作宣传教育,所以这些小品就难免俗套,乏味,难写,难演,难看,仅仅是为完成一项任务而义务的。因此,这些属于定向型的作品都是在“社会公德”“法律道德”“职业道德”“教育品德”“家庭美德”“学习心得”等范畴的。

小品是文学,综合艺术,是与美学感,相结合的作品,小品是直观的,而不是旁观,小品不是情景剧,要让观众看了以后去品味,因此小品不论是情节,内容,人物,要有矛盾的“变化”,“转化”,“激化”,这是人物在渐渐“分化”过程中的突出点,有些人物他出场就可以交待角色的特征,如穿制服的公务人员,“环保”工人等,这些人物就比较简单化了,要通过语言,肢体,来反映,才是认定的界限。

二.戏剧小品:

近年来,我们的戏剧处于低谷之中,而戏剧小品这支艺坛突起的“异军”,却以自身那种犀利明快、直面人生、灵秀小巧摇曳多姿的特性而显得生气勃勃。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人民那种过于严肃疲惫的心态正逐渐得以疏解。长期陪压抑的精神需求也得到多向释放。在这种情况下,最易为多数群众接受,最易于欣赏的小品便应运而生。小品的兴起可以说是审美规律失落之后的返归表现。同时,由于它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现实感,以及其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生动活泼的艺术手法,所以深受群众广大人民去中的喜爱的一种戏剧新样式。只要看: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的综艺晚会,就知道小品如何支撑着整台节目,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角了。许多剧团下工矿基层演出,观众看了歌舞节目还不过瘾,高喊着“来一个小品。”小品热的实质反映了当代观众对戏剧审美的一种价值取向,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三.小品的基本特征:

观众为什么爱看小品,戏剧小品,戏剧小品以什么的独特美丽而深受人们俩?在这里我们不妨作一番讨论。

特性之一首先在于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小品演出的一般要求在15分钟之内,五个演员以下,以及场景的小动作,所以,小品的特性首先在于“小”。在十多分钟里演出一个生活片段,一桩简洁明了的故事,三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传达出作者的一点感受、一缕情思、一份灼见。不拖沓、不芜杂、不腻味,几个小品组成一台戏,情景、事件人物不断变动,信息密集,节奏明快,既使观众对其个别作品兴趣不大,转眼也就过去了,不像欣赏某些大戏那么枯燥沉闷,令人难熬。所以相比以下,人们对小品的欣赏心理要轻轻得多,完全不必为空洞冗长的说教和沉重乏味的情节而担心。而就舞台上表现生活面的丰富多彩而言,一台小品又往往超过一台大戏。这种多信息、快节奏的戏剧演出,恰恰符合当代观众审美心理要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小品的可贵就在短小精悍,要坚持小品创作中的片段意识(它不同于小戏的区别),所谓斩头去尾迅速进戏,见好戏就收,点到为止。不要追求前因果的完整叙述,更不要追求明确的教训和指示。

特性之二在于戏剧小品特别贴近生活,贴近人生。

因为小品以小取胜,是截取生活流程中的一个有意味的片断,这就带来了它们的第二个特性,特别地贴近人生,贴近生活。

有人称小品为剧坛上的“短、平、快”,形象地道出了它善于广泛而敏捷地反映出生活的优势,以及平易近人、朴实无华艺术风格,它在构思上的主要特点可以说是“片断放大”。小品是截取日常生活流程中的一个有意味的片断,加以强化的表现。从一个侧面的反映世态人情,揭示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所以,很难设想小品直接组织重大的社会突起,或正面表现严重的思想性斗争。许多成功的小品创造似乎都从一个并不起眼的小角度切入,取材凡人小事,从而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这主要是小品的特征所决定,它在容量与结构上无法和一个大戏相比,小品在时间和空间上决定了它的精小而又品味。如果一个大戏是开一条河的话,那么小品就是掘井,开口小而挖掘深。

小品表演艺术家王宏形象地比喻小品是一根小小的金针,打在一个重要的穴位上,动一发而牵全身,如脍炙人口的《超生游击队》《雨巷》《张三其人》等小品都具有这样的特点。看上去就像从现实生活中随手撷取的一个场景,几个人物之间的纠葛,几乎没有什么故事,甚至没有“结构”,而只是一种有趣的情景的展现,一类人物心态的描绘,一生人生境遇的喟叹,它们的生动性来自鲜明的生活原质感,丝毫不见人工雕琢的痕迹。小品的这一特性适应了现代观众对艺术真实性能严格要求。同时和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挖掘人性人情之美。

四.戏剧小品创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开口小、角度好,切忌“正面强识”,提倡“侧面迂回”。

如果你也下创作小品,那么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小品的容量和结构决定它的属性是短小精悍,那么创作的题材和选择的角度非常重要。作者首先要选择生活当中熟悉的,符合小品创造题材,力求以小见大,以一滴水来反射太阳。如果用小品去正面表现重大题材常常会吃力不讨好。这并不是小品不能表现重大题材,关键是“正面强识”还好是“侧面迂回”。唐诗中有这样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诗人不去正面描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却以一枝伸出墙外的红杏,点化出撩人的春色,实在是高明。“迂回”手法,含认为关系的特殊几个。不同身份和性别人物放在一起。

总之戏剧小品作为一种新兴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以它独有的魅力深得广大光中的喜爱。小品对生活的反映,决不是对其表象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对真善美、假恶丑做一些简单的道德评价,而是要着意于

展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瞬间,一个事件之两个人物,同语言、动作、音乐、灯光等各种舞台元素,创造出一个完美的给观众的艺术享受的天地。

下载《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5级对联赏析与练习

    明镜中学2015级对联赏析与训练 邓才双 对联,受唐代律诗影响很大,也受到唐以前各种诗歌形式的影响。是由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对联的形式 正对:福如东海......

    纪录片创作与赏析的教案(精选合集)

    纪录片创作与赏析的教案 1、关于纪录片定义的调查日本东京放送(NHK)科教栏目的创始人、纪录片资深导演 YASUMA (安间总介先生)在1996年曾经搞过一个关于电视纪录片定义的调查,发......

    对联的创作与谋篇(小编整理)

    对联的创作与谋篇 古人将对联的创作称之为“属对”。“属”,类也,“对”,配偶也。意思就是以类字配成偶句以成的文体。由此可见其“属对”二字的内涵所在。对联的独立单位是“......

    我与地坛经典名著读后有感(5篇可选)

    我与地坛经典名著读后有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与地坛经典名著......

    《儿童英语优秀教学案例与评析》读后有感

    《儿童英语优秀教学案例与评析》读后有感 《儿童英语优秀教学案例与评析》读后有感 走上讲台已经有三个年头了,执教英语也整整三年,为了站稳这个讲台,我和老师们不断的磨课,不断......

    《梦游天姥吟留别》创作背景与赏析(大全)

    《梦游天姥吟留别》创作背景与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创作背景与赏析写作背景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有“诗仙”之称。他怀......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有感900字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有感900字梁作武这本书采用随笔的形式,随和,随意,随缘。对于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用诗意的语言来阐释说明。作者谈教育的......

    《耕耘集——项目建设与管理篇》读后有感

    《耕耘集——项目建设与管理篇》读后有感 收费二班 刘峰 从天空中俯瞰燕赵大地,有条蜿蜒起伏的巨龙,贯穿着整个河北的中南部,如同一根大动脉一般,为燕赵大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