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创作与谋篇(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4 19:1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联的创作与谋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联的创作与谋篇》。

第一篇:对联的创作与谋篇

对联的创作与谋篇

古人将对联的创作称之为“属对”。“属”,类也,“对”,配偶也。意思就是以类字配成偶句以成的文体。由此可见其“属对”二字的内涵所在。对联的独立单位是“副”,不能用“首”或“条”等称谓。不管对联字数多少,必须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对仗合理,词性相近。

乍看起来,对联这一文体在浩翰如云的传统文学中,是再简约不过的了,它短小,精练,易学易会,应用方便,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春联、婚联之类,似乎持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尝试。其实不然。形式的简短,只是就表象而言,若论及对联的创作理论及艺术手法,并不比诗歌简单。对联和格律诗实质上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对联只有上下两句,而格律诗就不只两句了,对联在精练程度上比格律诗要求的还要高,因此联语中的水份是很少的。一副好的对联,不但要做到语言精练、对仗精巧、意象精深,还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撰写对联难度较大,难度特大的对联,要想对好,比写格律诗要困难的多。有的联语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对好,有的联上联出了,数百年之后,下联仍无人对出,致使在楹坛上出现了“绝对”这一特殊现象。所以,一位作者,只有学识是不够的,必须有长期的生活体验以及浓郁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一副对联,格调固然重要,但格调只是一种文学技巧,而艺术是文学的灵魂。格调是死的,艺术则是活的,格调给人以外表的美,而艺术则能给人以内在的美。所以,要求作者必须具有诗人的思维力、观察力和感染力。像写诗那样去写对联,要做到立意奇绝,感情真挚,内容含蓄,语言饱满,文辞洗练,构思巧妙,意象清晰,寓意深刻,对仗合理,音律优美,尽量使对联达到诗化的境界。有人认为,写对联比写诗来得容易,其实要真正写好一副对联,并非易事。它和诗歌一样,同样要讲究比兴之法。如果没有艺术的冲动,只是为应付而作,因文造情,其作品绝无艺术生命力。晋朝陆机在他的《文赋》中指出,“诗缘情而绮糜”,指出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和言志,这就必须首先做到语言优美而动人,对联亦如此,必须借助于审美形象去表达自身的情绪,还要做到联中有我,即在联中呈现出自己的风格。古人云:“学文者,必先浚文之源,而后究文之法,浚文之源在读书,在养气。”此乃独到之谈。其中道出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学之功,丹华之妙”的深刻道理。此乃书外功夫,是非一般人能体会的了的。清代学者袁枚在谈到文学创作时说:“只可取意,不可取法”,“平居有古人,学习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对联的创作过程是对语言最精辟的提炼。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对联创作必须充分掌握极度的概括特征,以最精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大的题材可以大写,小题材则要小写,不可无的放矢,无病呻吟。在创作时,在避免文辞堆砌的阳春白雪,也要避免庸俗直白的下里巴人。沈德潜指出:“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为此,作者平时要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扩展自己的胸谋,开阔自己的视野,到时候驾驭大的题材就不会无处落笔了。

(一)立

诗以意为主,楹联也如此。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全铺锦帐,寓意则灵。”意,就是楹联中的“题旨”,作者写一副楹联作品,必须要明确歌颂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总得要有个明确的感情。没有立意在先,再好的文辞、再好的技巧,也只能是文字的堆砌。一副楹联,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立意高远、精神。古今名联,或言及风物,或追溯历史,或以文采见长,或以技巧取胜,而成佳构。如明嘉庆进士陈大纲写的湖南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独辟蹊径,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立意,也叫命意,是对联之前提。对联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因此,作品首先要做到主题明确,意象清晰,概念具体。你要写什么,怎么写,均在立意之中。应该说,艺术的提炼往往来源于笔前的立意,点晴之笔往往来自于熟虑的思考和机智的文采。请看山海关一联:

群山尽作窥边势;

大海能销出塞声。

联语道出“山”、“海”之气势,巧用“窥边”、“出塞”二词,拟戍边将士,透出了山海关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负荷的重要性。作者犹如向人们述说历史,把人们牵回那烽火硝烟的岁月之中。立意可谓高妙、奇绝。被人们视为不可多得之上品。

(二)取

取象,或称物色,就是选取意象,这是在楹联立意之后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所谓意象,即是楹联中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作者在构思时直接浮现于头脑中的多种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情感。平时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这个“景”就是我们说的“象”。请看刘坤一写的题滕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作者在上联巧妙地摄取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湖山”等物景,以哲人的眼界,向人们提出了世事兴废的自然规律,下联引出此时与当年的时空差,相比这下,今昔对照,令人在时代的变迁中引发怀古幽情。若无上联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定格之景,便不会有下联作者要抒发的感慨之情。作者依稀在告诉人们,“此地湖山”历经风雨沧桑而依然无恙,得来之不易。言外之意,也多少道出了滕王阁的佳丽风光。下联在取象上也用得恰到好处。请看:

得好友来如对月;

有奇书谈胜看花。

联中的“月”、“花”即是意象,作者借用二者以喻“好友”、“奇书”的价值。如联句中不使用人们所认可的意象,联句则索然无味,如同嚼蜡。在这里,意象的作用不仅仅是比较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能使读者从中产生联想,给人们展开一种广阔、恢宏的艺术空间。因此,一副好联,必须有一较为确切的意象,才能将自己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感悟到你真正的立意所在。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认为,感情由于景物的感触而发生,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山川的壮丽,可以启发作者的文思,触景生情,才能用语言将所要抒发之情描写出来。这样的对联,在风景联、名胜联内,比比皆是,无所不在。请看陈炽所撰九江烟水亭联:

胜迹表宫亭,况恰当芦阜南横,大江东去;

平湖波烟月,谁补种四周杨柳,十里荷花

此地乃当年周瑜点将台处,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曾在此讲学,取“山头水色薄笑烟”诗意,名烟水亭。此联借“芦阜南横”、“大江东去”、“四周杨柳”、“十里荷花”等物象,为读者营造了烟水亭的佳丽胜景。更巧以“况恰当”、“谁补种”二句以成佳构,使得联内景色不虚,触之有物。可使读者神思驰骋于联外,而发怀古之幽情。

取象,特别要做到自然、真实。《文心雕龙·原道》云:“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苏东坡也强调“文理自然”,并自道其文“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这些见解,对于我们的对联创作十分有用。

要做到取象的自然真实,首先要对所写的景物或对象要有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对写作对象有深入的了解。请看清人朱蓝坡撰东坡赤壁联:

胜迹别嘉鱼,何须订异箴讹,但借江山摅感慨;

豪情传梦鹤,偶尔吟风弄月,毋将赋咏概平生。:

东坡赤壁古称赤鼻,也称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岗县城西门外。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隐居此地时,曾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为与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相区别,在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定名为“东坡赤壁”。《阳春白雪》一书在《念奴娇》注释中写道:“‘人道是’者不过是供一般人的说法而怀古,并非东坡不知三国赤壁。”作者在联中证实了周瑜破曹的赤壁应在湖北嘉鱼县境内。这一点苏轼在《赤壁赋》后记里有“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可见他是清楚的。后来一些好事者认为苏东坡弄错了地方,不断有人来“订异箴讹”,作者作此联匡谬,指出苏东坡不过是“借江山摅感慨”而已,作者的看法是正确的。苏东坡是通过作品来表达对祖国河山的挚爱,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虑。作品中所表述的豪爽旷达情怀,才是紧要之处,何必拘泥去考证哪里才是“赤壁之战”的故址呢?从联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对所写对象做了深入的考证。如果不是对历史的深思和熟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如此佳联的。其次是要用语贴切,即不可哗众取宠,也不能堆砌华丽辞藻。所谓用语贴切,就是内容要切人、切事、切地、切情等。比如为一纪念地题联,就必须对历史人物、历史事迹说得恰如其分,使人读之亲切、真实,有个性、针对性,最忌讳的是作品的概念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革命将士万古流芳”之类的词,美仑美奂,却不着边际,是必须忌讳的。请看安庆市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联:

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联语气势磅礴,雄浑壮丽,一气呵成,然细心斟酌,联中字字句句都饱醮真情,用词得体,张驰适度,并无造作之辞。徐锡麟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杰出反清志士,与秋瑾计划联合起义,在谋刺皖抚恩铭时被捕,不久遇害。作者“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才引发“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此情此景,不禁发世人感慨,“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下联最后的“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则是作者惊世之笔,不禁使人们想起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语中的,铿锵有声,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在选取意象时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选取最能表现自己感情的意象。比如有这样一副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联中的“逆水行舟”、“平原走马”即是意象,以比喻“学”和“心”的某种程度,这里的意象可以说再确切不过了。在确立下联的立意中,作者可能想到了心猿意马这句成语,然后将其化开,把“心”这一抽象之词处理得如此活灵活现,抚之有物。

二是要选取含蕴丰富的意象。因每个人的经历、地位、水平、年龄都有差异,即使是写同一体裁,其结果也会千差万别。显示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效果。扬州史公祠为纪念抗清英雄史可法而造,祠中有联,乃清代文人张尔荩所作,联曰: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联中以点点梅花喻泪,以皎皎明月比心,情景交融,亡国之音,催人泪下。可以说联中之字,动一处则全联失色。“梅花”、“明月”两个具象词,用在这里,十分贴切、含蓄。梅花喻高洁之物,又寒天之花以饰亡国之泪,个中情景,不言而喻。二分明月,乃是从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所化,这里即指史公祠的地理位置。此联不但感情丰富,寓意含蓄,而且用词精妙。不妨将梅花换成其它什么花,势必会减了分数。所以说选取意象必须精确。更要注意某种现象的基本含义,避免牵强附会,浅尝辄止。

(三)言

舜帝曰:“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在说诗体的文学宗旨。楹联也同样如此。孟子亦云:“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讲不了解作者就不可能对其作品有真正的理解,反过来讲,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人品。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明诗》中首先给诗下了定义,认为“言志”就是“持人情性”,而所含的就是“无邪”的情志,意即健康、真实的思想感情。自古至今,诗人们一直恪守这一格言,认为“言志”是诗的本质,诗不言志,作者无法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志向、情趣抒发出来,从这一点说,“志”应是诗的灵魂。联与诗同,细细分析,一副好的对联,都是或明或隐地向人们表达自己的心志。“诗言志”应该做两种解释,一是诗必须要言志,二是你不管采取何种手法去写,最终你的志也会在你的作品中流露出来。因为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外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内在情性、社会经历和语言风格,即使写同一题材,也会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然言志这一宗旨都是统一的。在对联中,有人将旨在抒发自己情致的对联称之为言志联,比如徐悲鸿在解放前写过的一副联:)

独持偏见;

一意孤行。

作者有意利用贬义词组成联句,借以抒发自己追求自我、不与恶势力随波逐流的志向和情怀。联语正气逼人,入木三分,一腔胆识浮于纸上。

在写法上,言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的表白,一种是无意的流露。前者如清代彭元瑞写的自勉联: :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再有如长篇小说《红岩》中革命志士为牺牲难友龙光章同志献出的一副挽联: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魂,死不还家。

辜鸿铭集苏轼的一副对联则属后者: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周策纵的集词联,似不自觉的无意流露,然而最能看出人物的思想情趣。请看: 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啼到春归无寻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孟子在论诗时曾提出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两种读书方法,前者是说只有全面理解了作品,才能了解作者的思路;后者是说要读懂某作家的作品,一定对其作者的身世有所了解才行。两者相互为用,会对我们欣赏对联大有帮助。在对联创作过程中,要遵循“诗言志”的宗旨,强调写作态度端正、严肃,因作品一旦写出,便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如处理得不好,轻的闹出笑话,严重者还会带来很坏的社会影响。

(四)抒

指在作品中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可“直抒胸臆”,谓直接抒情,亦可“寓情于景”,谓间接抒情。它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一定人群的某种共同感情,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晋朝陆机就指出过“诗缘情”之说。他说的情乃是指人们的心灵意绪,它包括人生悲喜之感,而以真实感人作为其审美之特征。钟嵘在他的《诗品序》中认为,诗歌的感情,乃是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对诗人心灵感召的结果,其中最激发人心的即是悲壮、分别之情,只有这些感情,才适合以诗的形式抒发出来。纵观古今楹品亦然。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小凤仙乃北京一妓女,蔡锷在逆境中与小凤仙结成知己,得到了小凤仙的帮助,脱离袁世凯的囹圄之中。后蔡不幸早逝,小凤仙闻讯后,以联挽之。联语直抒胸臆,感情真切,如泣如诉,此联以抒情见长,可谓一字一调,字字见情,生死离别之情跃然纸上,使人读之扣人心弦,肝肠欲断,实为抒情联中之佳品。

请看周作人挽马隅卿联:

月夜看灯才一梦,雨窗欹枕更何人。

马隅卿为北大教授,是周的故友。上联写二人前一天还一道观灯,仅隔一个梦(即一夜)就病逝了;下联写自己在风雨中转侧不安的情绪。联语洗练,既不写逝者生平之业绩,也不写自己悲痛欲绝的伤情,而只写一方空间,以小事托出,极富诗意。此深情笃意完全是自寓情于景中道来,此种写法属于间接抒情。

还有一种抒情手法既不属于直接抒情,又不属于间接抒情,从字面上看似通篇写景,无一字涉及主观情绪,但作者思想感情已在不尽然中融化在其中了。如山东济南大明湖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联中不掺入任何主观情绪,只将此地现实风景以直接的手法托出,俨然一幅风景优美的山水画。然而我们却不能说作者无“诗兴”之作。试问,如果作者没有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心情,又怎能写出这样饱醮情感,寓意舒展的佳作呢?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是此理。

对联创作

对联的创作,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字数相等、没有重字,并且下联要用平声结尾,以取得余韵悠长的效果。

按对联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串对

就是上下联所说明的问题,意思是顺承的;下联是上联意思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所要表现的主题。例如章太炎讽慈喜太后七十岁生日:

今日到北海,明日到南苑,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二、正对

就是上下联各写一事,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例如邓石如碧山书屋的一幅对联: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三、反对

就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相互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例如,某樵夫为其岳父祝寿,请一学究代做的一副旨在把岳父称得高高、把自己说得低低的对联:

太尊翁,尊翁在上,上至三千里凌霄,玉皇盖楼,您在楼头做寿;

愚晚生,晚生在下,下至十八层地狱,龙王淘井,我在井底挖泥。

此外,对联的创作也讲究辞格的运用。常用的辞格有以下几种:

一、拆合格

就是利用汉字偏旁的拆分和组合来构成对联,例如:

1、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2、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尤妙

二、镶名格

就是在对联中巧妙地镶入人名或地名或事物名,例如:

1、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角)葛亮;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2、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3、烦暑最宜淡竹叶;伤寒尤妙小柴胡(内含中药材名)

三、急转格

就是对联的上下半联中间各自的意思向反面突然转变。例如:

1、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莫来道者来

2、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非山乎

四、回文格

就是对联的上下联各自倒读和顺读完全一样,例如:

1、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厦门鼓浪屿联)

2、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乾隆出);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纪晓岚对)

五、拟人格

就是利用拟人手法构成的对联,例如:

1、鸦叫鹊鸣,并立枝头谈风雨;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六、反诘格

就是利用反问形成对联,例如:

1、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罗怕和尚?金钱能赎罪,居然菩萨是赃官?

七、同音格

就是利用字的同音形成对联,例如:

烟飞飞,云飞飞,想入非非,皆非也;

情悠悠,恨悠悠,凡事忧忧,是忧也。

此外,还有一些辞格,今后再做介绍。

第二篇:对联的规范与创作(精选)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第三篇:对联的创作

十一、对联创作

(一)、遵循的原则:

1、字数相等。

2、意思相关。

3、词性相同。

4、平仄相对(对中考这点不作要求)。

(二)、对联的创作: 创作对联,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突出适用对象(用户)的特点。换言之,就是抓住人、物、时间所具的特征,状物、抒情、描写、议论都要切合此人、此物、此地„„的特点。下面仅就其中的几种方法举例说明。

1、嵌入式。将用户(适用对象)的名称嵌入联文之中,是专用对联的常见方法。例

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飞还得读良书。

赏析:“韬奋”二字嵌得不露痕迹,恰到好处,珠联合璧,似妙语天成。

2、引用式。在行业专用对联中引用其专业术语入联,增强行业特色。如某成人考试考场对联:自学可成才,往古来今皆有样;临场须着意,行文走笔莫轻心。

赏析:此联中引用了“自学”、“临场”等术语,点明了考场特点,增强了专用性。

再看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的对联,引用了《聊斋志异》中以妖鬼讽刺贪官污吏的寓意: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3、描写式。常以素描的手法,凸现事物的突出特点。例如颐和园知春堂联:

七宝栏杆千岁石;十洲烟景四时花。

赏析:上联将主要景物名称、特点缀合成联,寥寥几笔,景物基本特征毕现。

4、比拟式。以与用户有相似点的事物比拟象征,引发联想。例如:

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

赏析:“羽毛”轻浮无力,比喻自高自大,小人得志,飘飘然也;“金石”比喻品质高洁,才能超群,德高望重,掷地亦作金石声。借物抒情言志,度比江河细流兼纳,气如春夏群物发生。用此法写作专用对联,注意不

要入俗套,人云亦云,就难出新意。

5、议论式。针对用户特点,进行褒贬议论,直抒胸臆。如韩国钧题赠陈毅联,字里行间透出英雄气概:

注述六家胸有甲;立功万里胆包身。

赏析:一般题赠、格言专用联,议论方式写作的较多。以议论法写作专用对联,须注意主题鲜明,言之有

物,切忌空泛的说教,类似无病呻吟。还要注意含蓄深刻,不可直白浅露。

总之,写作对联,方法很多,不能一一尽述,遵循创作原则,就一定能写出好的对联!

(三)练习1.2008年8月,我们为奥运火炬即将入川的神圣时刻感到激动,并希望向世界展示更多的文化元素。请你根据时代背景,为下面的对联拟写下联。(4分)

上联: 圣火抵蓉城,巴山儿女争辉竞彩

下联:

2.为弘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光荣传统,学校将备组织一次为地震灾区赈灾募捐活动,为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奉献爱心,学校准备在校门口悬挂一副对联,上联已

经拟好:“以爱心感动世界,让生命创造奇迹”,请你拟出下联。(4分)

下联:

3.新春佳节有人写了一副春联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中国年欢庆中华民族共喜

下联:

第四篇:如何指导学生创作对联1

如何指导学生创作对联

作者:

王平康

唐波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语言现象,是优秀传统文化,尝试写对联有利于提高学生锤炼语言文字的能力,也有利于中考语文成绩的提高。在指导学生尝试写对联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这些尝试,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对联写作的能力,谨写出来,以与广大同仁共勉。

一、让学生充分认识创作对联的作用,自觉提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

1、要让学生认识到写对联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的需要。生活离不开对联:春节时要贴春联;红白喜事时要贴婚联、丧联;生日时要送贺联;经营厂矿店铺需要用对联昭示经营理念,生活中处处有对联的影子。

2、要让学生认识到写对联是提高考试成绩的需要。我所任教的八年级下册学生经历过三次期末统考,其中两次考到了对联写作,对对子也是中考主要考点之一,保证对联写作不丢分,是提高中考成绩的有效手段之一。

3、要让学生认识到写对联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需要,把对联用作作文的开头或结尾,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我发表的一篇写母亲的散文,开头是一副对联:

椿楦高堂哺育四子不辞千般苦,弟兄姊妹志在八方为报万重恩。

又如我在报上发表的一篇纪念邓小平的散文,结尾是一副对

联:人民英雄人民子,千秋功业千秋名。

这些时候较好的起到了点明主旨的作用。学生不一定在写作中都用上对联,但练习写作对联,对写作时锤炼字句,是大有裨益的。

二、让学生了解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为写作对联做好准备。

对联写作要求包括数字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等,这在教材八年级下册中有,这里不再阐述。只是要向学生说明,如果要自创春联,寿联等,应六项要求全做到,考试时由于时间有限,主要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和意义相关就可以了。

对联贴挂常识包括上联(又叫出句)居右,下联(又叫对句)居左。因为中国传统以右为尊,所以《核舟记》中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之说(佛印为东坡的朋友,鲁直为苏东坡的学生),如果这样融汇贯通理解,我想,学生对贴对联上联居右,下联居左,定会终身不忘。

三、和学生一起欣赏古今名联,和身边人创作对联,进一步理解对联的特点。

我重点与学生一起欣赏了本省本市本地的几幅名联。本省名联如杜甫草堂联“十年幕府悲秦泪 一卷唐诗补蜀风”,武侯祠门联“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风流之遗迹,千古流芳。”本市名联如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本地名联

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佛寺对联“ 清净瓶垂杨柳滴滴洒风调雨顺;紫竹林白鹦鹉声声啼国泰民安。”通过欣赏这些对联,学生除了理解对联的一般特点外,还感知了名联语言精练、含义深刻、经历不衰的魅力。

名联固然令学生高山仰止,但学生模仿较为困难。为此,我还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我和同事创作的较好的对联,这些对联,是学生模仿的蓝本。如有一次学校文艺汇编,我创作了一副对联:

书声,歌声,乐声,声溢校园,德育,智育,美育,育就新人。

这副对联模仿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写成,意思尚可,缺点是平仄不协,没做到末句上仄下平。

又如,有一年我为学校大门写的春联: 辞旧岁去年教育已新千里目,迎新年明朝质量更上一层楼。

我学区一位退休教师,酷好对联,医生创作对联两千余幅,曾自选入八百余幅,自费出书,我向学生介绍了该老师的事迹,并与学生一起欣赏了他为庆香港回归的三幅对联:

完璧映神州,东南江海漫天舞; 明珠回祖国,西北城乡遍地歌。香港回归,荡涤百年屈辱; 神州欢庆,激扬千古功勋。

两制构思,开创大统;九州欢庆,缅怀小平。

四、让学生朗诵和熟悉古人对对子的口诀,为写对联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古人教儿童对对联,有一定口诀,要求启蒙者背诵,如“云对雨,雪对风„„山花对海树,柳绿对桃红„„”对这些顺口溜,我曾打印出来,要求学生朗诵和熟悉,这为写对联,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五、指导学生学会写三种对联,尝试对联创作的乐趣。

1、课文内容联。语文练习册上有大量课文内容联,应指导学生讨论完成,如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补充成语,完成下联: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__________ __________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横线上分别填世外桃源、与民同乐)

学完《马说》后,我曾出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要求学生对下联。我虽然心中有一答案,但学生对句的丰富多彩,还是令我大吃一惊,有“贤才无辜逢昏君”“贤才无缘逢明君”“马良多福得神笔”“妙曲因缘会钟期”等。

2、借景抒情联

很多对联,借景抒情,学生较易写作,如我曾出上联:“门对千山秀”,求对下联,有的同学对“户映万枝梅”;有的同学对“户临万树花”;好读书的同学对“家藏万卷书”;富裕的同学对

“家有万两银”;家中粮食多的同学对“家有万斤粮”。课堂气氛煞是热烈。

今年春天,我曾出上联:“春来校园尽飞花”求对下联,学生所对下联有“秋来田野全香稻”、“秋至田野尽铺金”、“冬至漫天全飞絮”,“他年学生全成才”等,虽不甚工整,但对句的思路已打开,气氛已活跃。

3、节气联

每逢佳节多挂联,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我要求基础好的同学学着编写节气联,基础一般的同学学会选对仗较工整,内容贴近家庭实际的对联,在这些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学会了学以致用,品尝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里仅录其中两联,供大家借鉴。

教师出句:迎端午吃粽子缅怀先贤,学生对句:庆佳节挂菖蒲驱除妖邪。一学生搬家,我送上联: 今朝喜迁新居更上一层楼,学生自对下联:

他年苦读诗文欲破万卷书。

要提高学生对对联的能力,没有捷径可走,没有敲门可言,只有对学生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不断熏陶,只有和学生一起不断地练习,只有让学生进行对联习作的不断交流,学生的对联习作能力就会获得更高。

第五篇: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感

《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感

张雪梅

一个偶然,网上结识了联家武文宝老师;又一个偶然,武老师提及并向我推荐了一本尚在刊印中的书-----《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于是我迫不及待的预定、迫不及待的等待着……

结识武老师后,他一直鼓励我写联参赛,但我却总是常常陷于提笔难入手、入手也平平的苦恼之中。多少个千纸成揉,碎我三春梦;无数回一声长叹,辗转满枕思的夜晚,换回来的却仅仅是一个可怜的“入围”。我比较喜欢诗词对联,以前只是局限于在网络群里的一种似乎高雅的自娱自乐。而真正要参赛,问题就来了,少了很多率性随意性,句式如何新颖独特,文字怎样练达出彩,如何直击参赛主题,种种疑问,个个难题似乎总是一下子摆在面前,令我迷茫的不知如何是好!

终于《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来了,我如获至宝,对于我们爱联之人,其实就是至宝,可玩味可品读可珍藏。拿到书,首入眼帘的是一封金色的传国玉玺重重的扣于书面,金奖封金印,估计这就是装帧者巧妙的构思吧。封后是一支荷蕾为毫的荷笔,旁边几条小鱼圈圈围游,生动涵趣,别致典雅,感慨美工设计者的心思巧妙之余,我草拟了上联:荷蕾为毫,游鱼作韵,传国玉玺盖金印;没敢去想下联,后来群里玩,我介绍此书时,我说:我自己对此书爱不释手,天天以书当枕,一位叫春光明媚的网友给我补了下联,于是成了一联:

荷蕾为毫,游鱼作韵,传国玉玺盖金印;

祥云饰梦,翰墨燃情,当枕鸿篇汇骏才。

捧读各位名家联作,更是让我叹服、拍案,很多我欲呼而呼不出的精彩尽在字里两行,甚有随联心起舞,捧句意飞扬的感觉。不过我没敢急于求成,囫囵吞枣的去完全吃掉这些联作,我只是在写参赛联的时候,每每遇到瓶颈,我才翻出一联来看,看看他们是如何构思句式,如何应用文字,每每让我灵犀飞扬受到很大启示。晨起晚睡,翻一两联来看,看看联作,欣赏下那些神采飞扬的作品赏析,还有创作者的创联的灵翼一点,都让我百感不已。犹是佩服那些联作赏析的文采,他们把每个联作的灵魂至深挖掘出来,或恢宏或委婉,或气势或驰骋,或壮阔或静美,或荡气或回肠,让每幅联作的字里行间得到一种质的提升与升华,联魂活脱欲出……

因为晨读晚捧,终于在写联时有了点得心应手的感觉,特别是近来完成的几个赛事联,当我完成后交给武老师斧正时,他给了我肯定的评价:你已渐入佳境。实在感谢此书,真的真的谢谢有你---《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

下载对联的创作与谋篇(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联的创作与谋篇(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有感

    读《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有感单小苏自去年以来,我一直在关注沈建华先生和徐俊杰老师等南通楹联界的前辈们所编撰的《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一书的相关讯息。......

    《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有感

    《中国当代金奖对联赏析与创作》读后有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张小华窃以为,获奖作品与佳作乃交集关系,故获奖者莫自诩,湮没者勿须五味杂陈。但经过诸如皇宫选美般汰选出来的金奖......

    关于写作中选材与谋篇教学中

    关于写作中选材与谋篇教学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有过什么样的探索? 答:在写作教学中,关于选材和谋篇的问题的确困扰着我和我的学生们。面对作文题目,特别是议论文体,很多时候学生能......

    书法创作常用的古诗词名句对联

    书法创作常用的古诗词名句对联 一、天地山水 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

    书法创作最雅致的200对联[定稿]

    书法创作最雅致的200对联 点标题下蓝字关注 一键关注 聊聊对联:对联大全、谐音对联、结婚对联、有趣的对联、春节对联、风景名胜的对联、对联大全千古绝对、乔迁对联、挽联、......

    对联(精选多篇)

    对联趣谈 王承英 指导思想: 语文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在品味生活的快乐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

    对联)(精选多篇)

    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

    婚嫁对联(对联篇)

    花好月圆?福来是五?花开并蒂夫唱妇和?喜到成双?莲结双子郎才女貌?永结同心?鱼水合欢龙腾凤翔?比翼双飞?龙凤呈祥兰绾同心结?花好月圆日莲开并蒂花?桃红柳绿时绿竹恩爱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