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写作中选材与谋篇教学中
关于写作中选材与谋篇教学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有过什么样的探索?
答:在写作教学中,关于选材和谋篇的问题的确困扰着我和我的学生们。面对作文题目,特别是议论文体,很多时候学生能够较快的生发出一个切合题意的观点,但接下来如何选择恰当、准确、生动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就成为影响他们文章整体水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困难:第一,由于学生平时的积累较少,许多素材都属于简单沿用以往写过的事例或名言,导致观点相似,材料雷同;第二,即使积累了一些写作素材,但缺乏运用素材的能力,使材料与观点相分离,难以证明论点;第三,对材料的使用角度比较单一,不能根据观点的需要对已掌握的材料灵活运用。
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从高一年级开始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学校每周开设一次图书阅览课,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在博览群书的同时做好读书笔记,教师也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积累的素材。此外,笔者还利用每节课前的5分钟演讲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通过时事评论、名作推介、我最敬佩的文学形象等专题讲演的形式,帮助学生广泛积累一批时代和经典并重的写作素材。
在谋篇布局的指导中,针对学生文体意识淡薄的问题,笔者专门就议论文、记叙文、和散文文体知识开设了专题讲座,在日常写作中要求学生注意规范自己的文体。针对学生缺乏基本文章结构方法的问题,选择了平行结构和递进结构这两种比较好操作并且在高考中也比较广泛应用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每周一次的练笔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写作中得到锻炼。
第二篇:谈谈作文写作中的选材及创新问题(模版)
谈谈作文写作中的选材及创新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中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真情实感地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我们也常常看到或听到学生写作中所表现出的苦处,他们拿到题目或话题后不知所云,不知到底写什么好,只好东拼西凑,写满字数。其结果往往空洞无物或千人一面,更无新意可言。这样的作文让我们看了头皮发涨。例“我的好心情”,总离不开我某天做了什么好事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总算战胜自我,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并从中有所感悟,因而我心情便如何如何的好了等等。若一、二篇如此,不足为怪。见多了,便产生了问题。我们的学生为何不能拓宽选材面,为何写不出一些创新性的作文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作文的选材问题
我们也知道一句俗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材料的贫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首先是源于他们没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撷取身边的材料。罗丹说过:“我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整天躺在材料中睡大觉,没有思考生活,没有发现生活的闪光点。其次是阅读量太少,不少人阅读总是局限于手头的课本及作文选之类的书,其他书籍很少涉猎,尤为明显的是体现在议论中缺少论据材料,说明文中缺乏准确的说明。第三,材料老化现象也是重要原因,一个材料总是用了又用,又没有搜集新材料,于是,作文模式化了。还有就是没有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能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到写作中来。那么针对这些情况,在具体的作文写作中该如何操作呢?
首先要明确材料的概念及材料的来源。所谓材料,就是写作中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的事实和论据。比如《那年我十岁》这作文题目,则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走过的路,拾取颗颗美丽的贝壳。有的学生就讲自己十岁那年自己心痛的一件往事,有的学生则是写十岁那年的生活与现在生活的对照等等„„又如吴晗的《谈骨气》中运用到的文天祥、闻一多等人的故事及孟子的名言等,学生知道这些都是较好的材料。收集并积累材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骤。材料的来源很多:第一,来自生活的材料,有家庭生活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这就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活,思考生活,收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并撷取生活的闪光点,鼓励多写札记,日记,编写故事和人物提纲。如《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就可以从平时收集的生活材料上轻而易举地得到了。第二,来自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这些材料大都是论文的好论据,要鼓励自己写卡片,简明地记下所听到的数据统计材料事例,以备必要时之需。也可从材料得到感悟,如一名学生在广播中听到一个著名的作家忙于找寻春天,后来在孩子们身上找到故事,就写下很出色的《寻春》。他结合本地风俗习惯闹元宵的情景极力去描绘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快乐,写下春天在孩子们脸上的感情,这是生活材料与广播材料的最好配合。第三,来自阅读的材料,要多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这些知识在阅读的无形中给我们的脑中注入丰富的营养,许多作家的成功都来自这些知识的滋养。第四,来自其他学科的材料。要树立大语文观念,要懂得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语文中来,如:国庆征文中有一作文题目《站在祖国地图面前》,我就引导学生须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进行写作,有一个学生写出祖国的悠久历史,并且赞美了我们民族的气节。
其次,是鉴别和严格选择材料。第一、生活的材料具有丰富的特点,是我们创作灵感的源泉。生活中积累的材料是记叙文选择的好所在,亲身经历的故事、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听上辈人讲的,以及乡间的旁人逸事等丰富的材料,都是记叙文写作的好材料。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搜集这些材料,在自己的作文中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苦恼。如这样的作文
题目《我的××》、《我熟悉的一个》、《邻里之间》这就要求写身边的人和事,素材有了,从前的人和事便像放电影一般从自己面前一张一张地闪过,这样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又如写校园生活的作文,要让校园中的校园风景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事在脑中再现出来。这样就告诉我们在作文中,生活是最丰富的世界,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生活不仅给我们写作材料,更多的是人生感悟。一名学生写《我和太阳花结缘》的文章,便自然地巧取生活材料:农村常见的农民生活,常见太阳花在自己出生、成长中是那么奇妙的给人们力量的故事。最后从中得到感悟:“太阳花顽强的生命力与农民的默默耕耘、奉献精神是多么相似,我与太阳的结缘就是与劳动人民的结缘”。这便告诉我们生活是学生的最佳导师,也是给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第二、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具有高度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导向性。使其中的材料给会给我们的作文注入新鲜而且健康的血液。首先在新闻消息类中,我们要善于撷取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如其中生动典型的例子、数据、统计材料,在具体的写作中就可以自然地运用。这样,议论文的血肉就丰腴起来,论点就得到有力的证明了。其次在一些专题性栏目中专业知识,如《人和自然》、《动物世界》和医学专诊等栏目中收集一些有关动植物科学知识,用卡片记下主要内容,这些材料不仅是议论文的好材料,也是说明文的好材料,比如这样的作文题目《介绍你最熟悉的动物》便可解无材料之苦。《人与自然》谈到的环保知识,既可丰富我们的知识,也能启发我们去思考。这类材料在“大写真”“焦点访谈”等中尤多,其中讲述的故事,现象都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波动,便有了创作的欲望。因而电视等新闻媒体材料是很珍贵,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听多看,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第三、阅读材料具有典型性的特点,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说明性的材料不仅给知识的充实也提供说明文的范例,其生动、简明、准确的说明便是很好的语言材料;议论性的材料精辟的论述,有力的论据,严密准确的语言是我们初学议论文的典范;文学作品丰富而精彩的描写,生动诱人的故事,形象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更是记叙文的最佳典范。这样的阅读材料无形中给学生以熏陶,也给学生提供了典范的语言材料,在阅读中,要作摘录,记下名人警句,观点、科学数据、事例、从而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
选材的要求
1、选材要着眼于新意
选材新而立意深,着眼于新鲜材料,对深化中心效果明显。比如以“20年后的我”为题,有一个班级全班60名同学,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汽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等等。这显然落入了选材俗的窠臼。有一位同学写自己成为一位水利专家,为人们寻找淡水而四处奔波,从而唤起人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危机意识,这样写就深刻多了。选材要新,材料选得好,作文就成功了一半。这里的“选得好”,除了指有意义以外,很大程度上是指新颖。可是,有的同学选材,老是步人后尘,把别人写了又写的陈旧材料拿来写。比如给别人让座,帮人家推车,把拾到的钱包还给失主,扶盲人过马路,为同学补课等等。试想这种材料怎么会给人以新的感受?
2、选材要挖掘出深度
我们在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会看到听到许许多多的事,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说来作文素材应该是很多的。有些现象或变化可能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关键深究下去,就会发掘出新颖而深刻的材料来。如以“变化”为题,同学们多以自己家住房的改变,餐桌上美味的增加,交通工具的升级等来反映“变化”这就不够新。一位同学留意了爷爷的烟斗的变化:爷爷最先用的是又粗糙又难看的竹蔸做成的烟斗,接着换成了漆得乌黑发亮、看上去很有“派头”的木制烟斗,最后爷爷抽起了“过滤嘴”,烟斗“退休”了。这小而平常的烟斗的一系列变化,不正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吗?这就从小处落笔
反映大的主题。假如以“水”为话题作文,同学们可联系《社戏》中“归航偷豆”、《如梦令》中“争渡”的野趣;可联系《听潮》中的海水、《小石潭记》中潭水„„由“南水北调” “三峡工程”,可见水之作用重大;“水乃万物之源”,可见水之重要;“保护母亲河”,可见水污染之严重。生活如海洋,既有风平浪静又有波澜壮阔;人生似长河,九曲盘旋而始终向前„„由“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想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由“治水要善疏”联想到“治人要善导”,等等,这样可以拓宽写作的思路,就会有独特的亮点,如此选材那就深刻多了。
二、关于作文的创新
作文的创新,就是指写作文要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所写文章有创造性,有新意。作文的创新,是众多写作爱好者所追求的,也是作文评判者评判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那么,怎样创新我们的作文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逆向思维法打破习惯思维的定势,反其道而行之,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那么,在作文写作中,如何“反弹琵琶”,进行逆向思维的启发呢?
⑴逆向审题
采用的是逆向思维审题方法,这种方法又叫穿透障碍法。有些作文题,从字面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从何下手。但是如果运用逆向审题,穿透字面上的障碍,从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确写作的范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题审好。比如写《静静的夜晚》这篇作文,如果从题目字面上理解,从正面思考,是很难下笔的。夜晚静静的,万籁俱寂,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如果能运用逆向审题,眼前立即就会变得明亮起来,就会出现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其实,《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静静的夜晚,大地万籁俱寂,但是老师在灯下备课,种子在破土,小苗在生长,树叶在沙沙作响,河水在哗哗地奔流,小偷在蠢蠢欲动,边防战士在站岗放哨,公安人员正整装待发,党政领导在筹划方略,一个个小生命在呱呱落地„„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就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再如写《古老的小镇》这篇作文,从题目字面上看,是写小镇的古老,其实是要写古老小镇的新生,写它的新气象、新风貌、新变化。《一件平凡的事》,其实是要写出事情的不平常的意义,《一个平凡的人》,其实是要写他的不平凡的事迹。掌握了逆向审题,一见到这类题目,就能迅速穿透文题表面的障碍,把思维引向反面,很快审好题目。逆向审题,可以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⑵逆向立意
写作范围和对象明确了,接下来是立意。古人说: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胆。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立意新颖的文章才能脱颖而出,才能吸引读者,充满魅力。主题要新颖,逆向立意是一条途径。逆向立意,就是从相反的方向确立文章的主题。《家乡巨变》这篇作文,如果按照习惯思维立意,往往是反映家乡的巨大变化,描写公路在拓宽,街道在延伸,工厂应运而生,楼房在加高,人们生活富足了,观念改变了,以此来歌颂改革开放的成就。这些东西是每个人早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无可非议的事实。这样立意不能说不好,但平淡无奇,没有新意。如果我们打破思维定势,用与习惯和常理相反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就会由马路拓宽、街道延伸、广场扩建,想到大片的良田被挤占,耕地在不断减少;由工厂上空的黑烟和排污口的废水意识到大气已被污染,河流在呻吟,人们的生活环境在恶化!于是提出治理应该与开发同步,只发展不治理,重发展,轻治理,先污染,后治理的做法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其结果是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付出惨痛的代价!这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立意。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逆向立意,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⑶逆向构思
学生作文在构思方面也往往是守旧有余,创新不足。古人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而
学生写起作文来一般都是平铺直叙,一竿子打到底,毫无曲折离奇可言,读起来也就平淡无奇,索然寡味。要使文章言之有序而又不落俗套,采用逆向思维构思,也是一条途径。何谓逆向构思?所谓逆向构思,是指作者在构思过程中,根据某些题材的可逆性,避开思维的正向定势,向与之相反的方向构思谋篇的一种创造性构思方法。以“谎言”为话题作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程序来构思,我们对这一与“诚实”相对立的“谎言”必然持否定的态度。因为父母教育子女从小要养成诚实不说谎的习惯,“狼来了”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说谎更不是好孩子„„由此写出来的作文也难免落入固定模式:或对说谎痛心疾首,或因说谎自食苦果等等。这种固定模式下的主题,实质上是对事物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层次上,是人云亦云的“学舌”的产物。如果换一种角度,从反面来看待话题,我们不难发现,“谎言”也有它常常闪光的一面,并不是一无是处的。《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一连几天颗粒未沾,为了让伤员放心喝下那碗鱼汤,连说自己早吃过了,结果因饥饿过度牺牲在草地上;鲁迅弃医从文,为了让自己的老师不至于太失望,假托自己转学生物学了;曹操领兵长途跋涉,为了激励口干舌燥的将士,便谎称“前有梅林”;医生对身患绝症的病人以谎言宽慰,那是医生的职业道德高;教师对智障学生以谎言评价,那是教师的育人之本„„这种 “美丽谎言”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样构思的作文,不仅内容新,而且主题往往也有一定的深度。逆向构思,能使文章收到不落俗套的效果。
总之,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使学生文思如泉。
2、旧瓶新酒法写作中的“旧瓶装新酒”,指的是利用人们熟悉的人物、故事、观点等写出新内容,表现新主题。运用“旧瓶装新酒”法作文,不但能体现出积累、运用能力,更能表现出丰富的语言功力,再现鲜活的文学画面,化原始的纯朴美为新奇的创造美。如何巧借“旧瓶”装出新天地?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一是借用旧观点,辅以新材料,写出新意来。如一个学生写作《富贵生骄奢》,开篇提出观点:“富贵”不是错,然而“富贵”易生骄奢,让子孙气短智昏;“贫穷”不是罪,然而贫穷者子弟更易“知耻而后勇”。然后援引大量新近发生的事实,用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一位女生因父母临时有事未能送她上学,她只好自己“打的”到校,为此,她深感委屈“哭得宛如梨花带雨”。《北京信报》一篇记者调查披露,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中学生普遍存在高消费现象,如开名牌跑车、出入于高级美容美发院、在星级酒店开一个生日聚会花去上千元、刷卡消费;一些学生在课堂里玩手机游戏玩得不亦乐乎,用发短信代替说话、传纸条……虽然文章中的观点是现成的,显得有些旧,但因援引了大量新近发生的事实,便具有了现实意义。这种旧调新弹的写法很能给人以新鲜感。
二是借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编写新的故事,表现新的主题。如肖亚梅同学的《花果山开发记》为孙悟空作新传,借孙悟空、玉帝、太白金星、猪八戒、嫦娥等演绎新故事。故事中的这些人物是大家熟悉的经典文学名著中的人物,由于写进了开发旅游业、培植新财源、开办税法知识讲座、培养依法诚信纳意识税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从而表现出新的主题,富有现实意义。
借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编写新的故事,既写出人物原有的性格特征,又表现人物新的品质、思想意识,刻划人物新的行为举止,从而表现新的主题。如一个学生写作《葛朗台新传》,借用葛朗台、克罗旭、拿侬、欧也妮、查理等原作中的人物演绎新的故事。新传中的葛朗台除保留着原有的守财吝啬、胆小怕事等性格特征外,还增加了下海经商、开办家用电器公司、让查理与欧也妮夫妇打理电器公司等新内容,写出了葛朗台善于以发展眼光谋划企业未来,为贤能之士让位,配合征税员工作,主动上交企业税款等新的思想性格。
运用“旧瓶装新酒”作文,要注意“旧”与“新”之间的关系,旧观点、旧故事、旧人物指的大众熟悉的观点、故事、人物,以“旧”装“新”,“旧”只是形式、手段而已,“新”才是实际目的、创作主旨,所以,一定要在“旧”的基础上,写出新材料、新人物、新性格,从而表现出新的主题,给人以新鲜感。
还可以运用联想拓展法,模仿借鉴法等多种方法。
3、联想拓展法 通过联想,拓宽思路,表达主题。如有一篇表现爱国主义题材的记叙文《梦会陆游》,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创作过程为背景,以自己与陆游的“一面”为情节,在谈古论今的对话中,揭示出爱国主义的主题。通过联想,拓宽思路,表达主题。
4、模仿借鉴法 模仿,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写作和阅读比较,尤其偏重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模仿历练的。”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到创新。写作上,我们可以模仿课文,参照课文的写法来仿写,也可从文章的修改中进行反向的模仿。同时,还可在欣赏范文中来借鉴学仿写。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写出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色彩的文章,也正是因为有鲜明个性和创新色彩文章才显得分外有价值。愿我们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写出超越自我、充满新意的好文章。
第三篇: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
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
【题型描述】
高考散文阅读中的“布局谋篇题”是指行文段落类,即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此类题型的作用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等。分析文章结构,实际是要求考生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以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就会发现命题者对《考试大纲》中“分析文章结构”这一考点似乎格外青睐,许多试卷都涉及到了对这一考点的考查。
【提问模式】
这个类型的试题,其提问方式通常是:
1.本文章开头(或结尾)写了“×××”,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2.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简要分析。
3.如果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4.简析《×××》谋篇布局的技巧,300字左右。
5.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理解文章的思路。
【实证分析】
下面举例简析几种常见的考查方式,以期让同学们在解题时既能“入乎其内”,从内部对语段结构进行条分缕析,又能“出乎其外”,从而突破“分析文章结构”这个考点。
一、整体上的谋篇布局
【命题热点】
文章的结构布局,大体可分为纵式和横式。比如叙事散文往往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这便是一种纵式结构。“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也是一种纵式结构,表现为认识的不断深化;如果某篇散文是按照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来行文,各个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可称之为横式结构。另外,还有以逻辑顺序来安排结构,段落之间呈现出因果、正反、主次、类比、叙议等结构关系。
【典例传真】
例1.这篇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请结合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相关语段】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湖里„„
如果你的想象力不贫乏,那么,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可以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卉,可以联想起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
天上的烟花像什么?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那是战争中的夜景: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飞机在天空中隆隆飞过,炸弹从天而降,如飞蝗,如黑蛾,成群成片,大地摇撼,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火焰里血肉横飞,到处可以看到死者的鲜血和肢体,连树枝和电线上也挂着血淋淋的生命碎片„„更凄惨的是失去亲人的哀痛景象:在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坐在死去的母亲身边,惊惶无措地放声大哭;那个孩子的身边,也是烟和火„„
这样的恶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抗,为破坏,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选自赵丽宏《焰火的变奏》)
【解题思路】
考查文本的“谋篇布局”,一定注意它的“特色”。这篇散文结构上最主要的特色是时间、空间的双线结构,相交织,也就是说其行文结构包括两个方面:时间上沿着从“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这条线索,写了两种生活状况的交织,借此表述来传递作者的情感;空间上从湖面上写起,重点写空中的焰火,两种物象互相映衬。
【参考答案】
本文的谋篇布局是:从时间上说,是现在与过去的交织与碰撞;从空间上说,是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
二、开篇结尾的谋划
1.开篇的谋划
【命题热点】
大凡好文章都讲求开头如凤头一般精美靓丽。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题成为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这也是近几年高考命题者比较关注的一个题型。一般来说,开头段主要起着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的作用,具体答题时,需要从文章的内容、结构等方面作答,可根据文本内容,来拟定答案。
【典例传真】
例2.作者在文中所吟颂的对象是“风”,但文章开头却写了一盆银杏,请指出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相关语段】
①昨夜一阵凛风,将报社门前台阶上的盆景吹得落叶满地。昨日还是满树黄叶的银杏,忽然间只剩秃骨临风了。季风就这样将冰心玉洁的冬姑送临。
②日复一日,当我在踏上门前的台阶,总要留心关注这盆银杏的生态。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似乎都是伴随着季风而变幻,从它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新岁来临时,当春风悄悄拂过,银杏的秃枝上就萌发了嫩绿,绿叶慢慢地展开了翅膀,将新的生命张扬。满眼的碧绿带着极好的心情,又迎来了凉爽的夏风,将生命的热情推向极致。当夏至尽头,气爽的高秋带来了新的生命信息,满树的金黄预示着生命的成熟,尽管它并未结出半盈的硕果。秋后的寒风无情袭来,它便适时地脱下金色的外衣,将生命珍藏,将希望孕育。生命之树就这样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
(节选自张绪佑《吟风》)
【解题思路】
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题意。“吟”是吟诵、歌颂、赞颂,“风”是被赞颂的对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正所谓题意显豁,线索清楚。全文8个段落,有7个段落直接以风为吟咏的主体,唯第②段以银杏为陈述对象,看似游离之笔,实则着眼在风上,银杏四季的变化都伴随着季风的四时变换。风无形无色,不便直接描写,非借助其他事物不可。如果写的不是银杏,而是别的花草树木,其作用也是一样的。另外,把银杏放在开头显然有引起所吟对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
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银杏,其用意是为了引出写作对象“风”,从而达到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进而突出风的形象的目的。
2.结尾的谋划
【命题热点】
作家在构思散文的结尾时,往往会让其发挥或呼应开头,或照应文题,或卒章显志,或深化主旨,或引发思考等作用。在阅读时,如果考生注意体味结尾的作用,便能从中体会作者的匠心,从而提高我们的分析概括和欣赏能力。注意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来回答。
【典例传真】
例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来收束文章的好处。
【相关语段】
(见例1赵丽宏《焰火的变奏》)
【解题思路】
本题是考查对文章结尾作用的把握,具体答题时,考生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首先要理解“这样的烟花”的象征意义,然后再明确作者把把这句话独自成段及使用反问句的好处,进而体会这样结尾的作用。比如这篇散文的题目是“焰火的变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借助焰火的变奏来传递不同的生活年代,最终传递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又因为“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这个反问句处于文章结尾,同时文章的主题在前文已经阐述清楚,所以考生不难得出答案:末尾句起着“卒章显志”的作用,能够让作者的情感得到强化,使文章的意蕴更加深远。
【参考答案】
作者在结尾以这个反问句独成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还象征着和平团圆。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作者的情感得到强化,让文章意蕴更加深远,以激发人们的思考。
三、过渡句段的勾连
【命题热点】
除了关注开头、结尾的作用外,还要注意审视过渡句、段在行文段落上的作用。一篇散文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还相互衔接吻合。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句和过渡段把上下文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在结构上通常起到承上启下、衔接紧密、上下连贯的作用。做题时要对文章上下文内容仔细分析,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典例传真】
例4.文中划线的句子“但女儿并没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着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相关语段】
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让人目不暇接。
女儿伸开手掌。但她马上发现,我们的手掌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无法承受我们的爱意,在手掌里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但女儿并没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着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要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女儿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节选自朱成玉《别踩疼了雪》)
【解题思路】
通过简单分析可知,作者以“但女儿并没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着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这句话为关节点来衔接上下文,而上、下文的内容则分别是“看雪”和“回忆妈妈”。由此可知,此句在全文结构上起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侧重于启下。
【参考答案】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由对“看雪”的描述转入对“妈妈的回忆”(如答成“爱雪原因的记述”也可,或为后文写她妈妈离去作铺垫。)
四、行文线索的贯穿
【命题热点】
如果把文章中选用的材料比作一颗颗美丽的珍珠,那么线索就是串起这些珍珠的那根金线。作者紧紧围绕着这根金线来组织材料,使文章形散神聚,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分析文章的结构,就要弄清楚文中的材料是围绕什么样的线索展开的。一般来说,散文常用的线索有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事件线索(中心事件)、时间线索等。回答时要点明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典例传真】
例5.“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2009年湖北卷第16题)
【相关语段】
(原文,略)
(杨振声《书房的窗子》)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布局谋篇、结构、行文思路的把握能力。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
【参考答案】
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②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另外,还有详略主次的安排、伏笔悬念的设置等谋篇布局的技法,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满分锦囊
分析文章结构是个相对复杂的系统,上述归类并不一定全面。所以在解题时,考生还应注意:
一、掌握答题的思路与模式
1.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2.答题模式
(1)相关术语+具体文章的内容+作者感情(文章主旨)
(2)文章是(?)结构方式。第一层写了(?),第二层写了(?)„„
(3)文章以(?)为线索。开头写(?),中间写(?),结尾写了(?)(4)先答出结构的特征,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二、针对答题的几点温馨提示
1.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
2.体味题目的含义,它或是涵盖全文的内容,或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或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的思路。
3.善抓中心词和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每段的段首或末句,或总领下文或收束上文,并为理解全文的主旨奠定基础,仔细阅读每句话,找寻、揣摩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深刻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
4.看清标志语,就是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和段落衔接的词句,就像道路口的“指示牌”,不断探究行文的思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5.不要乱凑概念术语,而应真正地理解到位,并且能展开具体的表述。
另外,考生们还要经常揣摩高考真题,以逐渐趋于规范答题。
第四篇:作文的审题立意和选材谋篇要注意什么
作文直接淘汰的八个准则1、6个错别字;
2、6个病句;
3、全文照搬60字以上;
4、卷面不整洁;
5、离题、偏题太远,有明显审题失误;
6、内容有明显编造痕迹、浅薄,无任何新意;
7、基本观点错误,表达混乱,不能自圆其说;
8、中心不健康,思想不积极。
优秀作文入围标准
1、真:有真实情感,情节符合生活的真实;
要说真话,写真人,述真情。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创作是高于生活的,可以对生活加以合理的虚构、改编。家长可以做一个剪贴本,帮孩子积累素材,例如收集社会时事、热点新闻、对新闻的评论等,这样对孩子形成理性思维有帮助。
2、新:新鲜、清新
即材料新、主题新、构思新、语言新。
3、深:主题(意思)深刻,表达有力度。
4、活:活泼、洒脱。即文字活泼、文气流动。
5、趣:有相应年级少年儿童的情韵童趣。
科学合理的时间布局
1、充分审题与构思。审题与构思是对一篇文章高屋建瓴的思考,可花15-20分钟;
2、快速草稿成文。根据个人平时写作的速度具体支配,但所用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
3、二次检查与修改。就草稿默读修改,可花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
4、作文定稿誉写。一般来说,40分钟完全可以将作文工整誉写到专用试卷上;
5、三次核对与校订。最后10分钟时间,可将试卷再次品读酝酿,以免笔误。作文的审题立意和选材谋篇要注意什么
一、审题,即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1.让学生弄清题目的意思,特别要注意题中难懂的词语的意思。如:《课余生活的乐趣》,先要弄清“乐趣”是使人感到快乐,有趣味,题目是说课余生活带来的欢乐,趣味,此文要着重写课余生活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快乐。
2.让学生弄清题目要写的重点,即找出题眼,即题目上的关键词,写作特点。《有趣的小实验》,“有趣”是题眼。《我爱家乡的大白菜》,“爱”是题眼。有两个以上要求的题目,主要的要求是题眼。
《记一个勇于实践的人》,数量是一个,对象是人,勇于实践是主要的要求。是题眼。重点是写勇于实践。有的题眼是暗示的,需要指导学生认真思考,把暗示的题眼补充出来。如:《一个夏天的晚上》,只在季节,时间上做了限定,题眼没在题目上,在题目的延伸位置上,即,一个夏天的晚上发生了有意义的事。再如,《傍晚的农贸市场》,题目只交代了时间、地点,题眼没有写出来,也在题目延伸的位置上,即,傍晚的农贸市场真热闹,题眼真热闹是暗示的,使学生写出傍晚时分农贸市场热闹繁忙的景象,以显示农贸市场的重要作用。
3.让学生弄清题目要求的写作范围。
有的题目要注意时间范围。如,《暑假多愉快》暑假这个时间范围不能不注意。
有的题目要注意地点范围。如,《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事》,题中的校园里是个重点的地点范围,可写教室可写操场,但《操场见闻》只能写操场。
有的题目要注意数量范围,如,《一件感人的事》只能写一件事,写两件事就离题了。
《小学生二三事》写一件事就不行。《课间十分钟》,时间就短;《快乐周末》,时间就较长。
有的题目要注意内容范围。如,《我克服困难的一件事》,克服困难是事的内容,只写我克服困难的一件事即可,过去的,可以,现在的可以;校内的,可以,校外的也可以;学习上的,可以,生活中的也可以。
4.让学生弄清题型。
有的题目是补充型的,即半命题的,给了一定的限制,又留有选择的余地,要注意先补充完整,再写。有的需补充前头的,如,《 真有趣》;有的需要补充后面的,如《我学会了 》;有的需要补充中间的如,《一个 的同学》;有的需要补充两头的,如,《 教我 》。有的题目是组合型的,即把作文与阅读结合起来的,如,先阅读《月夜》一文,分段,总结中心思想,然后写《读(月夜)后想到的一个人》,或是写一篇读书笔记。也有把作文知识与作文结合起来的,如,先填写有关书信的知识,再《给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写一封信》。
5.让学生弄清提示。即认真分析题目下面的附加条件,(以提示或要求或注意的方式写在题目下面)。如果只看题目,不看下边的说明,往往要弄错的,如《关怀》,提示要求:写你的长辈在校外对你关怀的事。如果不看题目的说明,写老师在学校关怀自己的事,那就离开了题目的要求。
6.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别比较字面上相似的题目。如,《记一次比赛》《记一次家务劳动的比赛》《记钉钮扣比赛》这三个题目同是写比赛活动的,但范围明显有区别,第一个题目最宽,第二个题目限定在家务劳动范围之内,第三个题目限定写家务劳动的一种。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一组题目要求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也就明确了每个题目的写作范围。
二、立意,即确定中心思想。
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中心思想的重要地位,中心思想犹如军中之帅,无帅则军队成为乌合之众;多帅,军队也无法统一行动。无中心或多中心都不是好作文。
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确定中心思想的要求。中心思想要正确,集中,鲜明,有积极意义。引导学生作文之前跟据文题确定好中心思想。
三、选材,即选择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材料。
1.老师要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思想选择材料,材料要为突出中心;表达中心服务。2.老师指导学生选择真实材料,不能主观拟造。
3.老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材料,选择突出的事例,选择有说服力的事例。
4.老师要指导学生选择新颖的材料,选择新鲜的与众不同的材料。
5.老师要指导学生区分重点材料和一般材料。对文章中心密切相关的能深刻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为重点材料。要详写;对表达中心有一定作用的材料定为一般材料,简略地写。要引导学生重视材料的积累和选择,审题立意之后,材料选择的优劣直接关系文章的成败。要通过实例教会学生选择以一当十的材料,为表达中心服务。
四、布局谋篇,即组织材料,为文章搭个好架子,解决好怎么写的问题。
要以阅读课的教学为依托,引导学生明确有了材料还要善于组织安排,要在写文章的过渡与照应,安排好开头和结尾,学会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事情,学会按空间位置的转挽记叙事情,适当练习倒叙、插叙的方法。
学习作文开头、结尾的方法
如何写作文的开头
古人说“凤头豹尾”,就是说开头要写得有姿有彩,像凤凰的头那样,有人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些都说明了开头的重要.同样,好的开头,对于中考作文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一、作文开头十忌:
①忌陈词老套.②忌故弄玄虚.有些文章开头,故意耍花枪,兜圈子,有意让人琢磨不透,进入“迷魂阵”,不愿将意思直截了当地写出来.其实这种故弄玄虚的做法,恰恰是写作的弊病.③忌开头突然.有些文章开头,缺乏应有的交代,显得突如其来,没头没脑,不知所云.④忌不必要的解释.文章开头,突如其来、不作交代不行,作不必要的解释也不行.⑤忌凭空抒情.⑥忌绕大圈子.⑦忌堆砌名言锦语.⑧忌开头重复.有的文章一开头就介绍背景,写好后又觉得首先应该揭示文章的中心,于是又开个头.⑨忌盲目写景.写景的主要目的,或是为了突出主题,或是为了刻画人物,或是为了烘托气氛,如果与此无关,一般来说这样的写景是没有意义的.⑩忌盲目引用.引用应根据主题、中心的需要,盲目引用应尽量避免.二、好的开头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要向主题靠拢:
梁启超:“文章最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易动人.”开头必须与全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联,为突出中心服务.如《三国演义》: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2、要短小精悍:
开头不能过长,应似爆竹,短而有力,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震.如:茅盾《海南杂忆》开头:“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12个字便交代清楚了所游地点,为下文由所见所闻引起对历史的追忆开路.再如:“清晨,大雾.”陈国凯《雾》开头仅四字白描,便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环境,又暗示了故事结局,含义深刻隽永.3、要引人入胜:
开头不能让人读来就觉着乏味,力求以优美的语言,新奇的构思,抓住阅读者的眼球.如:“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
三、作文开头的写作技巧:
(一)开门见山.即文章一开头不拐弯抹角,不兜圈子,而是把要描述的主要人、事或物直截了当地摆出来,引入正文.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点明中心,统帅全文.1、点题开头法.如: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朱自清《背影》;②《谈骨气》一开头就亮出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样的开头直接切入题目,揭示题旨.2、定情开头法
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
这种开头以情动人,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3、直入情节法
如: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害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都德《最后一课》
采用这种开头方法应注意:写作前要经过认真地思考,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主要内容的开头,语言要非常精练,要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二)运用技巧,即文章一开头运用悬念、对比、比兴、烘托等手法设置一个巧妙的开头,力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设问置疑法
先倒叙事情的结果,设置悬念,或先设问破题,引起说明或议论.如:《万紫千红的花》开头设问:“花为什么会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呢?”再如:宗璞《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方式:①先提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②先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断.③先交待一个起线索作用的物件.④先安排一个引发故事的场景.⑤先介绍与故事情节紧密相关的人物.2、正反对比法
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老舍《济南的冬天》
这样一正一反地进行对比,便于读者把握,又可巧妙地运用欲扬先抑手法,使文章波澜迭起.3、回忆导入法
如: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运用修辞,在文章的开头用上引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也可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1、引用式
如:“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就像自己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选自甘肃省中考满分作文《歌声与微笑》)
还可以引用诗歌,唤起读者共鸣;或引用俗语谚语,说明事理.这样的开头简洁明白,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但应注意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2、排比反复式
如:“朋友,就是我可以为他献出真挚情感的人;朋友,就是我可以对他付出全部信任的人;朋友,欢乐时与我分享,危难时与我同行.人生中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我就有着这样的一个好朋友.”《朋友》
3、精辟设喻式
如: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选自湖北荆州中考满分作文《把爱心带给他人》)
精辟的设喻可以使文章开头新颖,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四)描写渲染,文章的开头先描写人、物、景,渲染气氛,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为烘托人物,触景生情作好铺垫.1、景物描写法
如:紫红色的云霞充满着整片天空,其中还有一轮血似的夕阳,如此暖意的画面显现出“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温馨与从容之感,暖得让人沉醉,暖得让人迷恋.(选自湖北荆州中考满分作文《把黎明的美丽带给曾失落的我》)
2、肖像刻画
如:我醒来时,轮船又颤动着,噗噗地响了.船舱的窗户明晃晃的,像一个太阳.外祖母坐在我身旁梳头,皱着眉头,老是自言自语地咕哝着.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 高尔基《童年的朋友》
这种开头,直接点出主人公,言简意赅.行文时便能对主人公着重着墨,有主次分明之感.3、场面描写法
如: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里面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这样的开头往往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可以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展开烘托气氛,也能引发故事情节的推进.在进行描写渲染时要注意特定的时间、场合、氛围,场面描写要注意点面结合,人物描写要抓住特征.如何写好作文的结尾
古人说过:“好的结尾,犹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作文结尾的写作技巧:
1、首尾呼应.这种结尾方法有多种形式,有的是用相同的句子呼应;还有一种是开头设问,结尾回应开头的设问.包括结尾与标题呼应、结尾与开头呼应.这种结尾方式能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可以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它是各类文章中极常见的一种收束方法.例1:(首)有一种光华,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苗,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上;有一种烈焰,温暖了绵远的文明情思,那就是友善!
(尾)我们不能因为屡受伤害就失去与丑恶斗争的信心,因为我们需要守卫我们的精神火种——友善!(选自河南中考满分作文《守卫精神的火种》)
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2、呼唤号召.例2: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你把爱心献给他人时,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选自湖北荆州中考满分作文《把爱心带给他人》)
3、巧妙发问.结尾时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结尾具有启发性、感染力,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例3:自然的色、自然的香、自然的味、自然的美,这一切都源于自然.自然是伟大的.是神奇的.它与生活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紧.品味自然,不就同品味生活了吗?
4、引用佳句.例4: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选自四川内江中考满分作文《创造美好的明天》)
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引用诗文佳句、名人言论,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5、抒情议论.用抒情议论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出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5:《白杨礼赞》结尾大声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直接抒情,表达对白杨的赞美崇敬之情.6、景物烘托
结尾处展开丰富想象,用描写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一幅优美的图画.这样的结尾一般要求与文章的风格基本一致,要写得自然生动,切忌矫揉造作.例6:此刻,一缕阳光从外面射进病房,我感到自己真像一棵受伤的小树沐浴着它.呵,成长的路上,虽然风云莫测,但是阳光毕竟很好!我想.《在阳光下成长》
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四年级作文竞赛题目及写作指导
一、读书是永恒的话题。读书不仅仅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而且通过阅读人们得以建造自己的心灵的“花园”,并且给这座心灵的“花园”点上智慧之灯。读自己喜欢的书是人生一大乐趣。请你以《读书的滋味》或《读书的感悟》为题,写一篇4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这是一个有价值的作文题目。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优秀的文学作品曾经影响和教育了许许多多的人。爱读书的同学,相信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从书中获取了智慧、信念和力量吧。在写作时可以考虑多种文体:写记叙文,可以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故事。也可以写散文,散文的选材自由,易于抒发主观感受,可以畅谈自己的读书感悟。也可以写议论文,可以对与书有关的问题提出看法和主张,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体会。
二、看图作文
写作指导:本次作文竞赛中的看图作文为单幅图作文。这类看图作文的重点在于图的画面内容。而“图前”、“图后”的情况,必须通过推理,想象作适当的交待。“图前”指在图的画面所描绘的事情发生之前,情况是什么样的;“图后”指在图的画面所描绘的事情之后,情况又是什么样的。
要看好一幅图,可采取这样的步骤:
1、从整体上观察,弄清图上画了些什么,大体了解图的意思;2 有顺序地逐一对图上的画面画面进行较细致的分析,弄清图上表现出来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抓住重点人物,重点细节,反复观察琢磨。
另外,根据画面的内容,一定要合理想象。图画中的内容,不可能在图画中都能表现出来,我们要以图画中提供的内容、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补充。要把画面以外的又是画面中所反映的事物和不可缺少的内容及环节补充出来,这样才能对画面的理解更完整、具体、充实。
三、因为有爱,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懂得了感恩。亲爱的同学,你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感动吗?如果你曾感动于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声祝福、一句劝勉,如果你曾经感动于一抹曙光、一片绿叶、一颗露珠、一泓清泉,那么请拿起你的笔,去记录你的情感历程,用你的智慧,去品味多彩的生活,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生活中的美。
请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4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表达要有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③文中不得出现自己老师和本人的真实名字。
写作指导:文章的真实性是第一位的。要想使自己的文章真实感人,必须写真情实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天下的好文章无以计数、百态千姿,却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真实,情真而意切。而这个作文题目就更应该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怎样才能更好表达自己的情感呢?(1)突出词语的感情色彩。我们的各种情感,都可以借助情感色彩鲜明的词语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来,用褒义词来表达赞赏喜爱之情,用贬义词表达厌烦憎恶之意。此外,还可以褒词贬用或者贬词褒用,以赋予文静种独特的谐趣。(2)发挥表达的传情功能。议论、抒情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抒发思想感情;采用描写,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对抒发感情无疑也有直接的功效;而记叙则常常是抒情燃的基础。要表达真挚的感情,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3)凸显句式的表情特性。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功效显著。从语气语调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句式各有所长,能够充分展示不同的情感。再加上关键语句反复咏叹,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这样一来,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各样情感体验都能精妙的再现。(4)突出修辞的寓情特色。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夸张、设问、反问等常用的修辞手法,不仅能使文章生动形象,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尤其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表达情意,抒写感受。
作文竞赛辅导资料
一、竞赛作文需要创新思维
在赛场角逐中,有多少以“新”为特点的美文应运而生,年年岁岁,杨柳翻新枝;岁岁年年,那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新篇章,如同鲜美的硕果结满枝头,令人眼花缭乱,赏心悦目。
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力,一种运用不同思维方法进行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通常依赖于写作主体思维的选择性、纵深性、独创性、多元性。思维的选择性体现在精心选材,选材出新;思维的纵深性体现在文章主旨的深远精辟,以及对写作素材的深入挖掘;思维的独创性体现在联想想象与众不同,是社会生活之中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刻思考力的集中体现,是创新作文写作成功的有效途径;思维的逆向性体现在善于“唱反调”,使文章闪烁出别具一格的闪光点;思维的多元性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结构和表现手法突破传统,体现新意。
对于创新的具体要求是:文章立意新、题材新、角度新、手法新等“四新”。
1、题材新颖
在作文的教学与竞赛活动中,命题,其实也是一种艺术。命题,既是标准,又是限定,既是提示,同时也是导向。命题要有容量,在同一话题下,能让同学们既有限定,又有话可说,施展才华,写出新意来,这便是好的命题。作文竞赛的命题总是在追寻着这种艺术效果,不断地在开拓新题材。
2、角度新奇
切入角度,也就是对事物的观察角度,即视觉。视角不同,所观察到的世界的面貌也就全然不同,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好像我们手拿照相机,把镜头略微移动一下,所摄取的画面就不一样的。同样的,在写文章时,如果把通常的观察角度转移到一个特殊的“点”上,就能开拓出新的写作境界来。
3、构思新巧
构思是对文章选材、谋篇布局、提炼主题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安排的思维活动。构思是作文的“重头戏”,新颖新奇的构思来自于广泛的阅读、长期的知识积累和积极的思索。但巧妙的构思往往产生于顷刻之间,所谓灵感爆发,那时脑子里会闪现出很妙的主意来。在竞赛作文中,尤其需要这瞬间的智慧火花。
4、捕捉新意
有的同学以为作文的“新”非得要想象作文才能写出来,其实不然。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才是中学生作文的主流,而在主流作文中,仍然有大量写出了新意的好文章存在。在那平常的日子里,在那平凡的生活中,总会有新的事物闪现出来,就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它。
关于半命题作文的审题 :
半命题作文,即命题只给考生一半的信息,而另一半由考生根据命题要求或提示予以补充。要求填写的内容有的是材料,有的是人名,有的是事情经历,有的是情感体验等。它比话题作文限制性强,比命题作文相对宽松,有一定自由度。目前半命题形式基本形成“命题+提示”的形式。也就是说,题目中要求被补充的部分,提示中会给出几个备选项目,因而考生不存在审题障碍,能迅速完成补题任务。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表现在将半命题变为命题,其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 1、点示范围的补题
如《在___中成长》可以补写为《在渴望中成长》、《在拼搏中成长》补写后的文题是一个宽题,我为什么“渴望”或“拼搏”,我怎么样“渴望”或“拼搏”,结果对我成长有何影响„„ 2、突现材料式补题
这种形式的补题突现了作者最为熟悉的题材,它表示作者没有取材的困难,全篇文章将用作者选定的材料来表现一定的主题。如《学会________》等作文,我们既要紧扣提示,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实际,又要注意题目中词语的巧妙恰当的组合搭配。我们千万不可随意填补一个与自己生活实际不相关的题目,而叙写时又感无从下手。3、立意角度式补题。
这种形式的补题将文章的立意方向作了确定,这样作者必须选出一定的材料来表现这种立意。如《生活需要__》,我们可以在文题后填上“爱、阳光、友谊、追求、拼搏、激情„„”这样我们所填的内容就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内容,立意的角度就围绕该内容来确定。4、综合因素式补题
这种形式的补题最为自由,因为它既能为作者确定题材,又能为作者突现立意方向。如《___让我___》,这种题目并不常见,我们可以写《关爱让我幸福》这样作者就可以选取“亲情、友情”等方面的内容来写了。
补题是半命题作文的关键,直接影响作文的成败。在考场上将半命题填充为完全命题时,要注意如下方面:(1)要认真读题。要看题目中有没有举例性的提示、语言说明性提示以及限制性的要求,提示里的选项有时不是你最理想的,你可以选择自己更为熟悉的。如果有限制要求,有的则要进行理解,有的可视作参考,有的则要遵从;(2)对填充后的题目要从语意、语法、语感的角度进行检查,做到简洁、明确、生动、通顺。尽量避免很长的题目、表意不明的题目和填充后搭配有误的题目。题目填好后要回过头来与要求对照。
四年级 A组
1、题目:感谢 提示:[1]写出你感谢谁,为什么要感谢?[2]写出一件具体事例,表达你感谢的心情。
2.题目:我惹了祸
提示:写清你惹了什么祸,怎么会惹祸的,惹祸后的心情,受到什么教训?
3.题目:我战胜了
提示:[1]把题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写“困难”、“胆小”、“懒惰”、“依赖”等等。[2]重点写清楚你怎样战胜的过程。
B组 1.题目: 有趣
提示:[1]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上“这堂课”、“这件事”、“这次活动”或某个人等; [2]重点要写出“趣”。
2.题目: 真好
提示:[1]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爸爸”、“妈妈”、“奶奶”、“老师”、“邻居”等等;[2]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这个人好在哪里。
3.题目:我喜欢吃
提示:[1] 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西瓜”、“荔枝”、“小笼包”、“大闸蟹”等等:[2]写出喜欢吃的原因,吃的过程,尤其要写出自己的感受。
C组 1.题目:我的双休日
提示:[1]想一想你的双休日是怎样过的。你愉快吗?为什么?你不愉快?为什么?[2]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情和想法。
2.题目: 真开心
提示:[1]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得了一百分”、“得了一等奖”、“受到了表扬”、“旅游”等等;[2]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开心的原因,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题目:文明在我的身边
提示:写一件发生在身边的讲文明的事,内容要真实、具体。
小学生作文竞赛题
四年级
1.题目:我惹了祸
提示:写清你惹了什么祸,怎么会惹祸的,惹祸后的心情,受到什么教训? 2.题目:我战胜了
提示:[1]把题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写“困难”、“胆小”、“懒惰”、“依赖”等等。[2]重点写清楚你怎样战胜的过程。3.题目:我的双休日
提示:[1]想一想你的双休日是怎样过的。你愉快吗?为什么?你不愉快?为什么?[2]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情和想法。4.题目:文明在我的身边
提示:写一件法发生在身边的讲文明的事,内容要真实、具体。5.珍贵的礼物
提示:在你的成长的岁月中一定收到过各式各样的礼物,可能是影响你的一句话,一段乐曲,可能是一本你盼望已久的书,也可能是精致的汽车模型„„可能的东西太多了,挑出一件你认为珍贵的礼物介绍一下 6.今天教室里特别静
提示:想想这一天与往常有什么不同?发生了什么事?这么静,教室里的人都在干什么?抓住特别的地方把文章写生动,表达出人物的真情实感.7、我最想过的节日——____________
提示:在一年里,有很多欢乐有趣的节日,比如春节、元旦、三八妇女节、儿童节、中秋节、国庆节、父亲节、读书节、母亲节等等,其中你最想过哪个节?可以说说原因,也可以写写发生在这天里的一件事。8._______的周末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短文,写出你的经历,表达你的真情。9.家庭**
要求:文章需对两个以上的人物加以描写;结构完整,中心突出,不少于400字.10.嘘„„保密!
第五篇: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选材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选材
——登封市少林办初中 王莹
选材,是我们写作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审题结束,作文主题明确之后,就进入选材阶段了。几年的作文教学,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作文材料的贫乏、平淡、老套以及盲目编凑,写出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新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原因。由此可见,选好材料,用好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该怎样指导学生选材呢?
首先,学会搜集素材,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正所谓:“厚积薄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心中装的作文材料多了,他们才能溢于言表。那么学生在写作文前应该占有哪些材料呢?
1、从生活中找素材。生活有三大组成分别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这三方面的生活都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学生的写作缺乏真情实感,就在于平时不注意积累,不注重观察生活。只要我们把目光放在生活中,用真诚、善良和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你会发现,有不少细节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好材料。例如:作文《师生之间》,小作者就是选取和老师相处之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用真诚、朴实的文笔描述,内容感人,所选的材料也显得津津有味。
2、从阅读中找素材。可以从课内课外中搜集素材。如:从名著中找素材,选取名著中自己最熟悉的人物、情节、片段,或直接与古人对话,或故事新编,巧妙地在原有情节上创新,也可写出立意高远的文章来。从古诗词中找素材,诗词中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感情,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可以引用到我们的作文中来。从课文中找素材,化用课文中的人、事、景,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学以致用也是找到好素材的绝妙方法。例如:河南09年中招命题作文《逆耳忠言助我行》,小作者巧用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内容引入,使文章内容新鲜、充实。又如:佳作《面对挫折时》,妙用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故事,新颖、深刻。除此,我们也可以从来自小说、传记等文学作品中名家名人的轶事以及报纸、杂志或者化用其他学科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材料库存。
3、从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找素材。如:可以从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去搜集,从时事中找素材。这些材料可以用于议论文,为我们写作提供了较好的典范。会让我们的文章内容新颖、富有魅力。
其次,明确选材标准。写作的第一要素是有充足的材料,有了材料后,还必须根据文章对材料进行精心选择,以此能准确、有力、具体地表现作文的主题,所以同学们在选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材料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
围绕主题,选取恰当的材料。和主题关系密切、能够充分表现主题的材料是首选,要多选;和主题有些关系,但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材料,可以选,但要少选,尤其是不能影响作文所写内容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和主题没有关系的材料,应该坚决舍弃。
2、要选择真实,自己熟悉的感动的材料。真实包括内容真实,情感真实。
真实并不是要大家把生活原封不动照搬进去,而是经过提炼,在生活基础上进行技巧性加工。如设置悬念、修饰语言等,从而深化人物和主题。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动的材料,只有那些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情、理,才容易触及自己的灵魂,拨动自己的心弦。如果所选材料“一提起来自己就很感动”,那
么写出来一定能打动人。这样的材料行之以文,感情真挚,得分一定会高。
3、要选择典型深刻的材料,材料宜小不宜大。因为:“小”材料,容易
操作,在考场作文有限的篇幅和有限的写作时间下,容易写得具体生动、细腻感人;“大”材料,却因篇幅有限、时间有限,容易造成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缺乏细节,缺少深度,思想苍白,内容空洞,甚至难以完篇。但“选材”小并不意味着“立意”小。可以采用“小题大作”、“以小见大”的写法,来表现积极健康的主题。以此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刻表现文章的主题,使人们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如:学生作文《那一刻,让我感动》所选的就是小作者和同班某位同学上山游玩,这位同学平常和他关系不是那么亲密,但在走到一片荆棘地时,却能把荆棘拨开,让作者便于行走。小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细节,这一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思想境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要选择新颖、鲜活的材料。新人、新事、新观点、新经验等,让读者
耳目一新。如何在选材上出奇制胜,避免材料“撞车”。方法其实很简单:当你拿到作文题时,马上想到的材料不要写;稍加思索后想到的材料,最好也不要马上写;你应该凝神细想,自己要写的材料能不能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个性。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新颖、独到。你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笑里藏刀”,不过,“刀子”里藏的是无言的激励;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别抱怨手中的牌》、《花瓶能装下春天》、《做一个“行者”》、《一滴泪水的体验》等佳作,透过题目便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其所选材料的非凡活力。
最后,灵活使用材料。这一环节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关键。所谓材料的使用,主要在于每一个材料在文中的安排,孰先孰后,还在于使用具体事例时的详与略等等。但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手中的材料不能很好的组织和重新创造。针对这些我们可以采用:
1.点面结合法。所谓“点”,即典型性的材料,能够深刻体现主题。对这
样的材料要进行细致描写、作为重点。所谓“面”,即指一般材料,只起辅助
的作用,当以概述和列举为好。只要交代清楚文章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就可以了。点面结合,能使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2、移花接木法。这就要求学生把材料与自己文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避免生硬引用,留下粘贴痕迹。可以在恰当的地方引用过后,加以精彩的点评,就像议论文中的叙议结合。还有些学生选择的材料聚焦时代,以新颖见长,但要注意题材与自身实际密切结合,不能变成空话、套话堆砌。如:一名考生处理的很好,他选择写“地震”,结尾写道:“我突然想起,有人曾经说过‘80后’、‘90后’不行了的话。当灾难来临时,我们用自己行动证明了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请祖国放心的把未来交给我们‘80后’、‘90后’吧!我们一定不会让祖国失望!”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使用材料的最高境界是巧妙化用,不着痕迹,在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如“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就是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选择和再创造。
综上所述,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提高学生作文选材的能力。但关键是学生材料的积累,多收听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多阅读课外书籍。告诉学生要时时做一个有心人,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思路开阔,题材丰富新颖,内容真实感人,从而提升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