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整合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整合
最近几年,我县的中考作文时有佳作。纵观这些佳作及各年的中考的高分作文,我们不难发现,除了词汇丰富、表达流畅、书写工整等这些特点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就是善于模仿名篇佳作的巧妙构思,恰当地引用古今名篇佳作中的名言佳句,使文章精彩纷呈,魅力无穷,凸现了小作者丰厚的文学底蕴。可以说这些佳作与作者平时的阅读与吸收有着很大的关系。
而目前,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总是面对这样的两难境地,教师在作文课上使浑身解数,讲方法技巧,批改作文是字词句章面面俱到,含辛茹苦。作文本发下来,学生却熟视无睹,收效甚微。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作文教学应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整合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在原《大纲》要求背诵一定数量名篇的基础上具体量化为80篇,可见,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背诵篇目的量的积累。因为背诵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将给学生终身以营养,学生的读背能力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巴金的一段话可以得到印证:“老师平日讲得少,而且讲得简单,他唯一的办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当时我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 止》。„„里面有一部份我不但懂得而且喜欢,„„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20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这里所说的“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就是感悟。
目前的中学生教科书上的名家名篇倒读了不少,但大多不是自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而是教师把前人的定评灌输给学生。而且课外阅读少之又少。这样一来,学生在知识技能上,一方面因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而“营养不良”;另一方面,长期吃“方便食品”也使他们不能养成良好的咀嚼(口味)习惯,不能从书中充分汲取营养,而写作又恰恰是要从读书中汲取营养的,不仅是写用内容的需要,写作技巧也主要来源于读书,这一点已被无数前人的经验所证实。这就要求我们要针对学生目前的实际状况,尽可能地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增加读的分量,即把阅读、分析文章作为写作课的一部分内容。
怎样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觉得可以把写作教学中的阅读设计为两部分。其一是课后的阅读。教师可指定一些对写作技能的形成有益的书刊杂志,让学生课后阅读。确定这些阅读书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将美文汇萃的刊物(如《读者》)、反映学生生活的精品(如《花季·雨季》)和流行的好作品,(如《哈利·波特》)列入推荐书目,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逐步引导他们在阅读的乐趣中喜爱上名著。实践中我们可采用下列形式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表内读完并写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尝试对名著进行研究和再创作等。这样,既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写用能力。他们可能在写心得的过程中,就摹仿其读过的书的写作方式,这就潜移默化地领悟了写用活动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而这些是写作课堂教学难以给予的。其二就是课堂阅读。教师可选一些学生从未接触过的较有特色的、篇幅较短的文章,课堂阅读、分析,教师适当引导。这种阅读是为课后阅读打基础,这也是不同于传统写作教学之处。传统写作教学只是要学生“读,做,读,做„„,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任学生自己去摸索”。这里说的这种课堂阅读,却是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与写结合,使其不仅从读中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从读中悟到写的方法。自己领悟到的才会深刻。特别是如何把其运用到实践中,是别人难以代劳的。在不断的阅读、分析、摹仿的过程中,学生最终将形成自己独立的写作技能。
总之,阅读是学生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大量的阅读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厚的养分,心灵日渐丰润,不仅写作时“下笔有神”,而且能熏陶出良好的人格情操。
第二篇:语文写作教学
抓住时机,诱发文思
---作文教学心得 黄金扬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都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花费相同的时间和精力。相较而言,学生的听说基础厚实于读写基础,听说能力发展先于读写能力,这是因为学生在入学前就有一定基础的听说能力;而就读写来说,学习作文难度大于学习阅读难度,虽然二者都需要高度的综合能力,但阅读是学习别人现成的知识和经验,而作文则相反,是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生活。因此,作文难写,写作文难成了师生们共同的苦恼。不论是成绩好或差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患有“写作恐惧症”。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人们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在作文教学研究中引进了“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科研新成果,试图改变作文教学少慢差的尴尬现状。这些探索在作文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勿庸置疑,作文教学并未因此而全面扭转低效的被动局面。写作赢得大面积丰收的时刻尚未到来,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障碍心理依然存在。在写作中出现的畏惧、自卑、怠惰等消极心理是学生“写作恐惧症”的具体表现,对学生十分有害,“不仅会妨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也会因此妨碍他们探索知识的主动性,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甚至会扼杀了他们体味和追求丰富人生的乐趣,远离真善美的熏陶,使学生以后的发展呈现出断层。”因此,有必要探寻“症因”,寻找矫治不良写作心理的“药方”。
“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大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就会成为更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对于学生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之所以怕写作,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比别人差,更多的原因是他们身上缺乏写作所需要的动机、情感、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当然,学生写作外部环境不佳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因此,要消除学生写作中的障碍心理,需要社会、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而这其中我觉得对语文老师的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课堂效果。
抓住时机,诱发文思。课堂上的教学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常有些令人动情却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的情境,一般学生往往不留意这动情的瞬间,失去作文感知的最佳时机,待事后再提起笔来,就会觉得感情“冷却”了,心境随着情境的变化,也许不再如当初那么令人激动万分了,也就难以再写出当时自己在那特定情境中的“心境”了。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善于捕捉这种作文训练的最佳时机和最佳境界,及时点破文思的“泉眼”,并将这种情感的涓涓细流导入文思的渠道,使学生产生一种“胸有所积,不言不快”的心理状态。我在平时上课时就尽可能注意捕捉适合作文的情境。如有天上课,由于前一节课的老师板书的东西学生还没有消化,而个别学生又积极擦黑板。这时,班上有些人开始在底下议论开了,有赞赏的,有嘲笑的,有埋怨的„„这时,我马上改变计划,决定上一节作文课,让大家以“擦黑板”为话题,写一篇周记。由于是刚刚亲眼所见和所闻,有些还是亲身经历的,学生写起作文来自然就有话可说了。这样的话题,都与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学生动起笔来自然也就较为容易了。更值得一提的是,让学生学会对现实事件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能使学生明辩是非,从善远恶。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或生活中的特定情境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将这种情感体验引导到作文中来,指导学生写出情真意切、有血有肉的文章来。
第三篇: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范文模版)
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摘要: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人文精神的获得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写作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建国以后至现在,我国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人文教育的遗漏。以语文教育为例,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观点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工具说、人文说和二重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虽然现在大多数语文工作者认可和接受了二重说,并且国家把语文的双重性质明确地写进了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可真正主宰语文教育实践的仍是工具论观点,并在应试教育的牵引下,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使本该布满人性美、情趣美,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机械的应试练习。
人文教育的遗漏带来的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而这异化了的教育已经出现了不祥的表征:一些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传统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冷漠,生存能力、耐挫能力下降,创造能力丧失,人格畸形发展,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并且一批批考入高校或走向工作岗位,这将给祖国的建设和发展造成怎样的伤害,后果实在不堪设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摆在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面前迫切而又严重的话题。笔者想从写作教学的角度,谈一下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复杂、深厚广阔的。90年代,有识之士提出了“重建”、“高扬”人文精神的口号,展开了什么是“人文精神”的讨论:有人说:“各种形态的人文思想科学地概括在一起,升华就成为一种精神——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含了各种人文思想的闪耀。”有人说:“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思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有人说:“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社会正义的探索,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理想,即我们通俗地称为‘良知’的因素”就是人文精神。有人说:“人文精神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怜悯”等等不一而论。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因人的角度不同,其内涵也就变得多种多样。人们经过沉淀,对人文精神的内涵基本达成了共识: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具体说,人文精神也就是人类最可贵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它贯穿于全部人类历史,融会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表现于言、行、情、理,负载于各种具体事物。人文精神集中蕴含在人文文化里,它是人文文化(即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文化的精华和最高境界,它的获得是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而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培养的最主要的途径。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具有人文性,是由于:一方面,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本身就反应着一个民族熟悉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积淀着某种深厚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样离不开语文。因此,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提高熟悉、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启发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健康个性和良好习惯的过程。总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在教书与育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上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因为文章是作者精神的外化,其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所以,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务,也是时代的大趋势。
二、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正如罗丹说的那样“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凝铸自己优良的品格;要引导学生走到社会中去,去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好的东西,比如:坚韧、勇敢、爱心、奉献等;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各种人,善于发掘人的内在、本质的美。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感受美的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将受到一次次触动。这些观察必将带着他们的情感诉诸笔端。相信学生在写出一篇篇美文的同时,也在塑造一个个美的自我,美的心灵。
2、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曾几何时,中学的写作教学陷入误区:(1)题材限制过死。写作教学多是命题作文,而且命题的范围过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令学生无话可说。(2)主题要求太高(这种“高”总是与“政治性”、“思想性”划等号)。老师总是耳提面命地指令学生:主题要深刻,要升华,要写光明,写本质,学生自觉地压抑住了不同于“高标准”要求的“个性经验”和“自己的声音”,然后生拉硬扯,人为拨高。(3)作文摸式化严重。在应试教育的牵引下,教师注重写作技巧的练习: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起承转合。时间久了,学生就形成了写作的套路和模式:蜡烛——赞颂老师的奉献精神,家乡新貌——歌颂党的富民政策,小草——讴歌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压题,让全班同学背范文,结果在考试中雷同种写作教学、练习产生的恶果是:(1)抹杀了学生天真活泼的灵性,丰富多彩的个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2)虚假文风泛滥。学生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写作时言不由衷,生编硬造,无病呻吟,空话、套话、大话、假话连篇。作文与做人是密切相联的,当我们某些老师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漂亮谎言”的“写作尖子”时,却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灵的锈迹斑斑,学生精神家园的荒凉萧索,学生的人格人性的人为斫损。作文的虚伪极易滑向做人的虚伪。说假话,久而久之,会“习惯成自然,变成‘以假乱真’,甚至‘以假为真’”。<1>摩罗说:“讲话的方式就是面对世界的方式,你讲话的态度是虚假的,那么,你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也只能是虚假的。”<2>从这个角度上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那么如何摆脱写作中的虚假作风,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呢?(1)确定“真诚”为作文的第一标准。综观历代文论,从《易》的“修辞立其诚”,《论语》的“诗言志”,直到鲁迅的“渊邃人之性情,崇大人之好尚”,巴金的“掏出自己的心”,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诚”字。要告诫学生“诚”是我国写作的优良传统;“诚”是文章的生命,是文章的灵魂;“诚”是评价文章的第一标准,文章只有“立其诚”才能感动自己,也才能打动别人,要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口”,心口如一,人文协和。
(2)解除束缚,抒写真情。①放宽写作的内容。“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入文。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取消命题作文,即使是限定性作文,范围也要宽泛些。②放宽写作的主题。要求主题明晰、正确是必要的。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分析生活,凡是他们感到真实的、健康的、有趣的、美的、出色的或曾经被深深感动过的,都可以写进作文,既可以赞美崇高、伟大,也可以抨击丑恶和渺小,还可以传达一已的情思和心灵的震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套住学生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现有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道德判定。”<3>如一位同学在作文写道:自己养了一只小猫,非常可爱,可却得病死了,自己十分伤感。老师对这篇作文的评语为:玩物丧志,格调低下。其实作文恰恰表现出这位同学纯真无邪的美好情愫,那种对生灵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那种人与自然的亲和,这都是孩子稚嫩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作为教师理应加以爱护、培植和鼓励,而不是横加批评,扼杀学生美好的心灵。③放宽写作的体裁。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形式,内容的宽泛就使得形式呈多元性,单一的形式往往束缚学生心灵和个性。所以,教师命题时应尽可能考虑到体裁是否受到限制,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文体写作。此外还可布置学生写一些日记、周记、读书心得、名著赏析等,让学生自由书写,率性剖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风格炯异而又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总之,写作教学应该还学生一个心灵的自由,笔墨的自由,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学写真文,学做真人。
3、在作文的评语中渗透人文教育。
目前,多数教师的作文评语已经形成了一套评价模式: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这千篇一律、冷冰冰、机械化的评语,不仅激不起学生写作的欲望,甚至还造成了师生情感上、心灵上的隔膜。中学生还处在成长期,对人生、家庭、社会会有种种的困惑和不解,有时也会产生低落、消极的情绪,这些都有可能反映到文章中来。作为教师就应凭借写评语这一契机,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人文教育,使评语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应该富有感情,布满爱心,体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在这方面,湖北的陈英俊老师做得很好。如班里一位学生在《我渴望有个完整的家》中写父亲因工伤去世,家境惨淡,流露出强烈的悲观情绪。陈老师在批语中写道:“你家庭的变故,老师同学深感同情,但要知道:‘月之圆缺,人之祸福’是无法避免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要你挺起精神,扬起风帆,用你的优异成绩来弥补这份缺憾,换回母亲的微笑,相信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陈老师饱含深情的话语对于身处逆境、迷惘失意的学生,无异于一副精神的良药,抚慰着他受伤的心灵,激发起他战胜困难的斗志。又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厌学情绪,陈老师的评语为:“恒心是通向成功的唯一的捷径。若达·芬奇学画蛋时失去恒心,怎能留下《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呢?世界闻名网球健将张德培不是也道出‘恒心是我成功的全部秘诀’的亲身感受吗?拥了恒心,人才会变得漂亮而高尚。”<4>
老师布满爱的评语如春风开启着学生善感的心扉,如细雨滋润着学生稚嫩的心田,学生在获得写作启示的同时,对生活、人生也能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参考文献
<1><2>钱理群,摩罗,余杰.《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载钱理群.《拒绝遗忘》.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P396,P398,<3>叶海林.《作文创新贵在解放学生》《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7期P21 <4>陈英俊.《在作文评语中注入爱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3期P14 作文不计其数。6452
第四篇:语文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
摘要: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人文精神的获得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语文写作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建国以后至现在,我国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人文教育的遗漏。以语文教育为例,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观点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工具说、人文说和二重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虽然现在大多数语文工作者认可和接受了二重说,并且国家把语文的双重性质明确地写进了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可真正主宰语文教育实践的仍是工具论观点,并在应试教育的牵引下,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使本该充满人性美、情趣美,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机械的应试训练。
人文教育的遗漏带来的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而这异化了的教育已经出现了不祥的表征:一些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传统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冷漠,生存能力、耐挫能力下降,创造能力丧失,人格畸形发展,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并且一批批考入高校或走向工作岗位,这将给祖国的建设和发展造成怎样的伤害,后果实在不堪设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摆在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面前迫切而又严峻的话题。笔者想从写作教学的角度,谈一下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复杂、深厚广阔的。90年代,有识之士提出了“重建”、“高扬”人文精神的口号,展开了什么是“人文精神”的讨论:有人说:“各种形态的人文思想科学地概括在一起,升华就成为一种精神——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含了各种人文思想的闪耀。”有人说:“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思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有人说:“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对个性充分发展的向往,对社会正义的探索,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理想,即我们通俗地称为‘良知’的因素”就是人文精神。有人说:“人文精神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怜悯”等等不一而论。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因人的角度不同,其内涵也就变得多种多样。
人们经过沉淀,对人文精神的内涵基本达成了共识: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具体说,人文精神也就是人类最可贵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它贯穿于全部人类历史,融会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表现于言、行、情、理,负载于各种具体事物。人文精神集中蕴含在人文文化里,它是人文文化(即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文化的精华和最高境界,它的获得是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而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培养的最主要的途径。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具有人文性,是由于:一方面,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本身就反应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积淀着某种深厚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样离不开语文。因此,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启发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健康个性和良好习惯的过程。总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在教书与育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上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因为文章是作者精神的外化,其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所以,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务,也是时代的大趋势。
二、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正如罗丹说的那样“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凝铸自己优良的品格;要引导学生走到社会中去,去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好的东西,比如:坚韧、勇敢、爱心、奉献等;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各种人,善于发掘人的内在、本质的美。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感受美的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将受到一次次触动。这些观察必将带着他们的情感诉诸笔端。相信学生在写出一篇篇美文的同时,也在塑造一个个美的自我,美的心灵。
2、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
(1)确定“真诚”为作文的第一标准。综观历代文论,从《易》的“修辞立其诚”,《论语》的“诗言志”,直到鲁迅的“渊邃人之性情,崇大人之好尚”,巴金的“掏出自己的心”,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诚”字。要告诫学生“诚”是我国写作的优良传统;“诚”是文章的生命,是文章的灵魂;“诚”是评价文章的第一标准,文章只有“立其诚”才能感动自己,也才能打动别人,要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口”,心口如一,人文协和
,。
(2)解除束缚,抒写真情。①放宽写作的内容。“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天地之间,人生百味皆成文。”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可以入文。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取消命题作文,即使是限定性作文,范围也要宽泛些。②放宽写作的主题。要求主题明晰、正确是必要的。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分析生活,凡是他们感到真实的、健康的、有趣的、美的、精彩的或曾经被深深感动过的,都可以写进作文,既可以赞美崇高、伟大,也可以抨击丑恶和渺小,还可以传达一已的情思和心灵的震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套住学生的思维方式,不能用现有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道德判断。”<3>如一位同学在作文写道:自己养了一只小猫,非常可爱,可却得病死了,自己十分伤感。老师对这篇作文的评语为:玩物丧志,格调低下。其实作文恰恰表现出这位同学纯真无邪的美好情愫,那种对生灵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那种人与自然的亲和,这都是孩子稚嫩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作为教师理应加以爱护、培植和鼓励,而不是横加批评,扼杀学生美好的心灵。③放宽写作的体裁。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形式,内容的宽泛就使得形式呈多元性,单一的形式往往束缚学生心灵和个性。所以,教师命题时应尽可能考虑到体裁是否受到限制,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文体写作。此外还可布置学生写一些日记、周记、读书心得、名著赏析等,让学生自由书写,率性剖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风格炯异而又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总之,写作教学应该还学生一个心灵的自由,笔墨的自由,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学写真文,学做真人。
3、在作文的评语中渗透人文教育。
目前,多数教师的作文评语已经形成了一套评价模式:中心明确,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这千篇一律、冷冰冰、机械化的评语,不仅激不起学生写作的欲望,甚至还造成了师生情感上、心灵上的隔膜。中学生还处在成长期,对人生、家庭、社会会有种种的困惑和不解,有时也会产生低落、消极的情绪,这些都有可能反映到文章中来。作为教师就应凭借写评语这一契机,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人文教育,使评语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所以,教师的作文评语应该富有感情,充满爱心,体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在这方面,湖北的陈英俊老师做得很好。如班里一位学生在《我渴望有个完整的家》中写父亲因工伤去世,家境惨淡,流露出强烈的悲观情绪。陈老师在批语中写道:“你家庭的变故,老师同学深感同情,但要知道:‘月之圆缺,人之祸福’是无法避免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要你挺起精神,扬起风帆,用你的优异成绩来弥补这份缺憾,换回母亲的微笑,相信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陈老师饱含深情的话语对于身处逆境、迷惘失意的学生,无异于一副精神的良药,抚慰着他受伤的心灵,激发起他战胜困难的斗志。又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厌学情绪,陈老师的评语为:“恒心是通向成功的唯一的捷径。若达·芬奇学画蛋时失去恒心,怎能留下《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呢?世界著名网球健将张德培不是也道出‘恒心是我成功的全部秘诀’的亲身感受吗?拥了恒心,人才会变得美丽而高尚。”<4>
老师充满爱的评语如春风开启着学生善感的心扉,如细雨滋润着学生稚嫩的心田,学生在获得写作启示的同时,对生活、人生也能多一份理解和感悟。
参考文献
<3>叶海林.《作文创新贵在解放学生》《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7期p21
<4>陈英俊.《在作文评语中注入爱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3期p14~15
,语文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浅谈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浅谈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王国娟
目前中学普遍存在实用教育所造成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以题海战术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学方法,破坏了青少年人格的完整、全面的素质。人文精神的内涵对于当前实用主义教育无疑是一剂清醒的良药,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人文教育的遗漏带来的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摆在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面前迫切而又严峻的话题。本人想从写作教学的角度,谈一下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下面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阵地。
人文精神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人文精神的获得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自身认识、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精神集中蕴含在人文文化里,它是人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文化的精华和最高境界,它的获得是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而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培养的最主要的途径。而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写作教学是最佳方式。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语言文字本身就反映着一个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积淀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欣赏优秀的作品,感悟深刻的人生哲理,领悟人生真谛,同样离不开语文。因此,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启发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健康个性和良好习惯的过程。总之,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在教书与育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角度上说,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因为文章是作者精神的外化,其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所以,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应尽之务,也是时代的所趋。
二、写作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领悟美的真正内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接触到的物、事、人,都可以成为观察的对象,成为写作时的材料。如:春天的花、夏天的雨、冬天的雪;一些常见的小动物、工艺品;经常接触相处的人:老师、家人、同学等。平时我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要有序,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要细致等等,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秋日早晨的雾、落日、朝阳„„,并对学生的每一个新发现,每一种新感受给予热情赞扬。学生观察有了主动性、积极性,他们就会兴趣盎然地“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时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歇。”确实,美在生活,美在自然,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就能积累写作素材,写作就有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美无处不在。写作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在欣赏感受大自然美的过程中,获得广博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塑造良好的品格;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
去感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的东西:坚韧、勇敢、爱心、奉献、善良、真诚等优秀品质;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各种人,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各种人,善于发掘每个人的内在、本质的美。在观察的基础上,在感受美的同时,学生的心灵也将受到一次心灵的触动。在指导学生将情感诉诸笔端。学生在创作一文文章的同时,也在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美好的心灵。
2、引导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文章,描绘美好人生。
真情是文章的生命;矫饰是文章的大敌。每逢作文,一些同学常常东拼西凑,生编硬造,千篇一律,总给人“似曾相识”之感?究其原因,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写“真话”的力度不够。只有引导学生写真话,才能在真情实感中,学习技巧,写出新意。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创新意,才能写出好文章
首先,命他们想说、喜欢说、有东西可说的题目。要使他们养成叙身边事,写身边物,勤观察、勤思考、勤悟人间冷暖的练笔习惯。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拓宽生活的视野。比如:经常与亲人交流,尽可能多地浏览报刊,多留意街头四季的变化,学会倾听来自自然的声音,听听音乐,参观艺术展览等,用心贴近,从这种观察中,获取活生生的写作材料,引起学生无限的联想。当然,若没有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朱自清的笔下就不会奔涌着春的勃勃生机;老舍的笔下也不会有济南“温晴”的冬天;若没有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宗璞的笔下就不会奔腾出生机盎然的紫藤萝瀑布。所以,应让学生贴近生活,感悟生活,用鲜活的语言表达生活,使他们在作文实践中得到心灵的熏陶,尝到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的甜头和乐趣。最后,写作要创新,要有创造性,不要引导学生一味地模仿。然而,一些学生的作文却充满着模仿的痕迹,其原因是各种优秀作文汇编充斥市场,到写作时,脑子里浮现的都是篇篇范文佳作,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没有自己的血肉,这样的作文实在无法让人提起兴致多看它一眼,更别说有任何教育意义。因此,认认真真地阅读,老老实实地写作,本本分分地感动,在真情实感中学习技巧、创造新意,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源头活水”,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
诚然,作文的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诸如立意的正确、手法的独特、语言的准确等,但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说真话,抒真情,创新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问世间“情”为何物?“高山流水”是真诚的友情;“舐犊情深”是本真的亲情;“落叶归根”是乡土之恋……“情”是生命之“真”,是爱、仁慈、悲悯……是生命之间相互维系的丝线,是生命源头的汩汩清泉。
写文章也要想做到“感情真挚”,抒发真情实感,切忌矫揉造作。《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学生要注意以下两“真”:一是“事真”:这点主要指记叙。事情中往往流露出感情,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只要符合来源于生活就可以视为“真”。二是“理真”:这里主要指议论。人们常将“情”与“理”连在一起,称为“情理”。文章阐述的道理若想说服人、打动人,非有“情”的加入不可。因此,道理“真”有助于感情“真”,情真才知人真,要告诫学生“诚”是我国写作的优良传统;“诚”是文章的生命,是文章的灵魂;“诚”是评价文章的第一标准,文章只有“立其诚”才能感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要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口”,心口如一,人文协和。此外还可布置学生写一些日记、周记、读书心得、名著赏析等,让学生自由书写,率性剖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风格炯异而又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总之,写作教学应该还学生一个心灵的自由,笔墨的自由,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学写真文,学做真人。
3、在作文的评语中渗透人文教育。学生的作文一旦完成,特别需要适当的帮助和鼓励。因此,在学生作文的评语中应倾注我们的人文关怀,以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用积极的评
价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实践证明:用第二人称的谈心的形式来写评语,真心倾注自己的情感,表达真诚的关怀。当学生在作文中给我讲心里话时,我为他写上“谢谢你在老师面前敞开了心扉,给老师吐露了心声,老师理解你,更支持你!” 当他表现出松懈、灰心、颓丧的时候,我为他写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老师希望你坦然面对生活,敢于直面困难。” 当他取得了成绩有点骄傲情绪的时候,就为他写上:“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希望你的努力是不懈的、踏实的,你的微笑才能留在最后。”学生深感到老师的真诚的关怀和对自己的尊重爱护,都把自己的压力、困惑、想法倾诉在作文之中。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同时更是教给了他们做人的道理。从而健全了自己的人格,使学习与做人兼而顾之。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评语中贯彻鼓励性原则,敢于鼓励,善于鼓励,才能把人文精神渗透到作文教学中,让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我们就能听到学生的人文之花慢慢绽放的声音。作文评语要注重鼓励性。作文评语要委婉、亲切、注重启发性。写作文评语注重鼓励,并不排斥批评,因为评语也起着指点迷津的作用。
中学生还处在成长期,对人生、家庭、社会会有种种的困惑和不解,有时也会产生低落、消极的情绪,作为教师就应凭借写评语这一契机,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人文教育,使评语成为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教师的作文评语应该富有感情,充满爱心,体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如班里一位学生孙阳在《妈妈你回来》中写父亲自杀后,家境惨淡,母亲外出打工,作文中流露出强烈的悲观厌世情绪。:“虽然妈妈离开了,但你还有老师,同学,‘月之圆缺,人之祸福’是无法避免的„„只要你挺起精神,扬起风帆,用你的优异成绩来弥补这份缺憾,换回母亲的微笑,相信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老师饱含深情的话语对于身处逆境、迷惘失意的学生,无异于一副精神的良药,抚慰着他受伤的心灵,激发起他战胜困难的斗志。又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厌学情绪,作文中老师写到:“恒心是通向成功的唯一的捷径。若达•芬奇学画蛋时失去恒心,怎能留下《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呢?拥了恒心,人才会变得美丽而高尚。”老师充满爱的评语如春风开启着学生善感的心扉,如细雨滋润着学生稚嫩的心田,学生在获得写作启示的同时,对生活、人生也能多一份理解和感悟。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工程,要真正扬起语文教学的“人文”风帆,必须转变观念,开阔视野,更新思路,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导学生关注“人文”,贴近“人文”,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中比翼双飞,去迎接语文教学的真正美丽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