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定稿)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的双翼doc
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的双翼
当前,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害怕做阅读理解题,殊不知,这二者均为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心理,原因是多重的,笔者认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不无关联。读和写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古语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是对二者关系的最好诠释。因而,要消除学生的这种畏难心理,并提出相应对策予以化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则需对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阅读对写作起到决定作用
关于阅读,钱理群先生曾说,美好的阅读是为了给学生的精神打底。苏霍姆林斯基也说,阅读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学生作文的重要源泉,搞作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必须多读,这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要求学生多读书,多好书。要想写出上佳的文章,其源泉还是在课堂中,在课外阅读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书本。在以阅读促进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用真情实感去读。调动自己日常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对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感情予以细细体会,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对父亲买橘时候背影的刻画,写出了父子之间浓浓的情谊,对于这样一种亲情,学生一定有过切身的体会和感触,因此在学习本文时,学生便可调动自己的亲情体验,融于其中,细细体会,这样读的时候注入了真情实感,课后让学生练笔,写一则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故事便也不是难事了;
二、勤思考善提炼,注重吸收积累。这就要求读书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就是把阅读与思考紧密结合,利用教科书、课外阅读和习题中的阅读,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知识、写作规律、写作技巧,诸如一篇文章或者一个语段,其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教师予以归纳总结,以此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素材和理论知识,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写作实践。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等训练,训练内容紧随阅读教学。如在教学《阿里山纪行》《蓝蓝的威尼斯》时,引导学生明确游记类散文大多是按照游人的行踪作为组织全文的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同时融入了多种修辞手法向读者展示自己看到的景色,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后让学生尝试着用此种写景方法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再如《背影》对父亲攀爬栅栏一系列动作的描写、《故乡》中对杨二嫂和闰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等等,这些细节描写都值得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予以借鉴,当然细节描写有很多种,写作方法也有很多种,在这里就不做一一记述,如此一来,学会用别人的语言和写作的技巧来发展自己语言和写作技巧。
三、留心观察,把阅读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阅读同样要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努力拓宽学生的生活空间,语文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它既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任何作家作品,甚至是我们平时写的作文、周记都源于我们日常的生活,没有生活中的这些“柴米油盐”是烹饪不出美味来的,但是柴+米+油+盐决不等于美味,之所以能构成美味,那是因为这柴米油盐都是经过精细的拣择和加工,从而以一种和谐的形态组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看生活,在生活的大大小小的事件、片段中遴选出创作的“食材”,烹制出美味。具体操作的方法有很多,笔者简单列举其一详细阐述:在讲授课内外的阅读时,可以以提问的方式问学生“你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吗?换做你是主人公你会作何感想?又会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呢?你认为作者此处这么写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的话你会怎么写?等等诸如此类看似试探性的提问,逐层深入,学生便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如此便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写作的激情。依然以《背影》为例,父亲越过栅栏的一系列动词,你觉得用的准不准?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如果换你,你会怎么写一段刻画父亲或母亲背影的文字,150—200字左右,然后组内交流、班级内部交流,与文章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大多会会兴致盎然,欣然练笔。写作的反作用又能提高阅读的质量
物理学中,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常识,那就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此笔者认为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亦是如此,既然阅读能够促进写作,那么写作是否对阅读有一股反作用“力”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如何通过写作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首先,写作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具备了较强的语言能力之后,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才能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妙处,进而能更好地把握文意。因为语言的情感色彩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能折射出人的心灵,把握了语言的妙用便能给文学作品把脉,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到文章的主旨、中心、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本进行深刻的剖析。如果在不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的前提之下,盲目的、粗线条的对文章进行解读的话,只能是无本之木,甚至会曲解了文学作品的创作意旨,不利于思维形成以及语感的培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求学生每次在完成习作之后反复修改的原因,在这种反复修改中,提高了学生对字、词、句子、段落的领悟和感受能力,既调动了平时的语言积累也充实了自己的语言库,使得自己的语言更趋于精湛、凝练。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情感色彩、情感倾向、文旨、文风的感受力更加准确和敏锐。
其次,每阅读一篇文学作品都好似一次心灵的旅行,与读者的心灵和情感不断擦出火花。如果没有写作经验做铺垫,从来没有对文章内在逻辑、结构的解构体验,是无法破译通往作者心灵深处的密码,这样的阅读只能是断章取义、偏听偏信。写作是把片段的、瞬间的情感体验整合凝结的过程,它为学生的诸多情感体验搭建了一个表达的平台,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理性和感性并存的思维活动的过程,通过写作使自己原本模糊的情感体验在表达中变得更加清晰和立体。在阅读相关文章时,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简言之,写作能拉近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有这么一个例子,同事W上了节校内公开课,学案上有几个题目的设置顺序是这样的:首先分析了人物形象,接着联系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以及对该人物的看法,最后揭示文章写作目的和主旨。结果评课的时候,八成的老师们认为练笔与主旨揭示这两个环节颠倒,他们一致认为只有理解了文意才有可能谈体会,也就是他们看到了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而忽略了写作的反作用之于阅读,笔者认为如此顺序设置也未尝不可,先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和情感体验,作用于写作,尝试着结合文意进行练笔,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解读文章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接下来揭示主旨和文章的写作意图便事倍功半了。
阅读与写作和谐结合,相互促进
以上我们浅谈了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作用。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去做,才能让写作与阅读相互促进?阅读的宗旨,就是汲取文章的遣词造句、思想内容、写作素材并同时训练作文立意、审题、布局谋篇,也就是说直接把阅读所得延伸到到作文中。为了更好地进行写作,我们把阅读进行分解。把阅读材料分为精彩语句赏析、人物形象分析、典型事例分析、写作特点分析等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想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文思泉涌,除了通过学生课内外的实践增加情感积淀以外,更多的还是从书本上获取写作素材。通过分析阅读,掌握拟题的技巧,并将这种技巧自觉的与写作接轨。通过仿写、续写、扩写,让学生凝练准确的斟字酌句,发挥想象。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把握人物性格来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借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构思情节能力,如泰格特的小小说《窗》,通过语言描写对两个病人性格进行分析,一个乐观、积极、向上;而另一个则自私、狭隘、阴暗,让学生在把握人物个性之后发挥合理想象续写靠近窗子的病人死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如此一来,阅读和写作便能相互渗透。通过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写作提纲的拟写训练,使得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有理、有序。
作文教学时,为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阅读,可以先从学生熟知的名著入手,如《水浒传》《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朝花夕拾》,选取其中的人物,以《我眼中的XXX》这样的评价形式,对名著中的人物进行评述。要想对人物做出全面的评价那么就务必对名著进行细致认真的阅读,查找相关作者作品资料,如此一来学生就有意识的参与到阅读中,使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得到更好的融合。
综上所述,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插上阅读和写作这一双翅膀,自由翱翔在语文学习这片天空。
第二篇:读与写犹如语文之双翼
读与写犹如语文之双翼
内容摘要:写作是学生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个难点?我认为首先就要借助文本,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从片段体会,从而化解写作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乐趣。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写作的方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文本、生活、读书
听、说、读、写都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写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说明了“读”与“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两个重要环节,也可以体现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那样: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影响和制约着写,写反过来又促进了读。但是对学生来说,写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那就借助语文阅读教学了,通过阅读这一知识点,来引领学生感知知识,并让他们在感知的过程中培养写的能力。
一、结合文本习作练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文本中的空白处,创设更多的写作机会。
1、写感想
每篇课文都有精彩的地方,这精彩的地方往往会与小读者产生共鸣,这个时候,就要适当地安排学生进行练笔,这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也是激趣写作的一个方法。
如:《爱如茉莉》这一文,文章以简朴的语言阐述爸爸与妈妈之间如茉莉般的爱,在细微处体现出来的,是那样的洁白、幽香、朴实。让学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冲击。学生在文章朴实的语句中知道了爱不需要豪言壮语,而要用心去做。这样的一篇文章本来就是学生写作的一个很好素材,所以学习课文后,我设计了几个练习:排比句的仿写:爱如茉莉,平淡无奇。爱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爱如,;爱如,家长写读后感。学生把课文给家长看,并把自己写出读后感,与家长一起分享。很多家长读了此文也是心有感触,写出了心中激发的情感。有一同学的家长就这样写道:爱是平时的呵护;是失败的鼓励;是成功的赞美,在我的家庭中处处充满了爱。爱拥有一切,真爱就是阳光雨露,伴随人的一生,我爱我的家人,我爱我的朋友,我也要让我的儿子感恩于长辈,感恩于老师的教导;感恩于帮助过自己的人。另一同学的家长也写道:原来夫妻间的恩爱就是事事为对方着想。也有一同学的家长这样写: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受人尊重。在课堂上,我读出家长们的感受,与同学一起分享,也让学生一起体会家长对爱的理解,来激发学生写作的情感。通过这样的练习,家长作了一个言传身教的榜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写作机会,激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是激发学生写作的一个涌泉和动力。用几个动词写片段。根据五年级学生所写的文章欠缺生动、具体的描写这一情况。我以文
中有用上了如:抬、放、跑、蹑手蹑脚、拉等这几个简单形象的动词,却体现了爸爸对妈妈那无私的爱为例子。借此也设计了几个动词,让学生写一段话。如:扫、拖、擦、倒、搬、拿。使学生懂得文章多用动词表现,才能让文章具体、生动。
2、给课文补空白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安排上都有独到之处,往往会给我们留下一些空间,给续写提供很好的机会。
例如《望月》一文中出现“我久久在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幻想的翅膀∙∙∙∙∙∙”这一句话后出现了省略号,舅舅在想什么呢?我让学生展开的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畅所欲言,把自己想到的写出来,学生想象是丰富的,奇特的。有学生写道:舅舅飞到天空与嫦娥谈宇宙的秘密;有的写道:舅舅很想念家乡父老乡亲;有的写道:他在回想自己的一生漂泊生活何时才能落叶归根。学生想的过程就是写的前提,是创作的一个基本环节。
对课文进行补白还是对中心深化处进行补白;对文本高潮处进行补白还是对标点符号处如省略号、感叹号等处进行补白等等,都有很高的技巧。
二、结合生活习作练习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积累生活就是积累写作的素材。文本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写的源泉,那生活就是学生的写作宝库。如果只是利用文章作为素材,那学生的写作素材就是枯燥无味,空洞无物,没有生动、具体可言。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素材。
课文《埃及金字塔》是一篇以空间变换顺序的文章,针对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要写这类似的文章。学习课文中所表达的写作方法后,我让学
生现场进行观察,观察教室里有什么?即席就以《我的教室》为题写一个片段。教室是现有写作素材,让学生边观察边写,让学生有物可写。但是,仅仅观察身边的事物也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走出去寻找写作素材。结合本单元的写作要求,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公园里去走一走,记录下在公园里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样去观察的?双休日休息回来,学生把记录得满满的本子交上来给我看,看到同学们的记录都很详细,每一处的景色、建筑物都记录很清楚,我很欣慰。当我再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写作时,学生结合已学的写作方法,把文章按照一定的空间变换顺序写了出来,很多同学的文章写得十分生动、具体。
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写作才有本钱;只有让学生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用心去体验生活,真切感受生活,写出的文章才言之有物,有声有色。
三、课外拓展习作练习
鲁迅曾经说过:要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里的“花”指的就是大量的好文章,而“蜜”指的是写作能力提高后写出的好文章。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
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是学生的一个写作平台,也是学生积累知识和拓展视野的基础。大量读书,可以提供写作的内容。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周三个晚上的家庭作业就是读书,写读书笔记。开始时,学生读书的兴趣不高,写出的读书笔记内容空洞,不知要记录什么。我就向学生提供了范例:今天我读了什么故事或文章,这故事或文章主要讲了∙∙∙∙∙∙∙我喜欢的句子是∙∙∙∙∙∙∙(三句以上),我喜欢的词语是∙∙∙∙∙∙∙(5个以上)。
我读了这个故事和文章,我明白(懂得、知道、体会)∙∙∙∙∙∙∙∙∙∙∙∙∙∙例子是引路的,当有了范例,学生就能把读书笔记写得详细了。以后每次习作练习时,我就让学生把读书笔记作为参考依据,从中寻找可用的素材。
撰写读书笔记,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习了《谈礼貌》这一文后,我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由于有读书笔记作为铺垫,学生写出的内容有条有理,文中还能用上一些生动的词语。可见,多读书对于学生的学习写作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阅读,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别一方面还让学生积累了词汇,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与写的有效结合,是培养学生掌握和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是为学生铺一条路,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有话可说,在写作这条路上尽情地发挥想象。
总之,阅读与写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语文不可分割的部分,就像是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因此,要同等视之,不可偏指,方能使小学生读写能力稳步提高。
第三篇:语文写作教学
抓住时机,诱发文思
---作文教学心得 黄金扬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都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花费相同的时间和精力。相较而言,学生的听说基础厚实于读写基础,听说能力发展先于读写能力,这是因为学生在入学前就有一定基础的听说能力;而就读写来说,学习作文难度大于学习阅读难度,虽然二者都需要高度的综合能力,但阅读是学习别人现成的知识和经验,而作文则相反,是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生活。因此,作文难写,写作文难成了师生们共同的苦恼。不论是成绩好或差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患有“写作恐惧症”。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人们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在作文教学研究中引进了“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科研新成果,试图改变作文教学少慢差的尴尬现状。这些探索在作文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勿庸置疑,作文教学并未因此而全面扭转低效的被动局面。写作赢得大面积丰收的时刻尚未到来,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障碍心理依然存在。在写作中出现的畏惧、自卑、怠惰等消极心理是学生“写作恐惧症”的具体表现,对学生十分有害,“不仅会妨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也会因此妨碍他们探索知识的主动性,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甚至会扼杀了他们体味和追求丰富人生的乐趣,远离真善美的熏陶,使学生以后的发展呈现出断层。”因此,有必要探寻“症因”,寻找矫治不良写作心理的“药方”。
“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大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就会成为更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对于学生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之所以怕写作,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比别人差,更多的原因是他们身上缺乏写作所需要的动机、情感、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当然,学生写作外部环境不佳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因此,要消除学生写作中的障碍心理,需要社会、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而这其中我觉得对语文老师的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课堂效果。
抓住时机,诱发文思。课堂上的教学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常有些令人动情却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的情境,一般学生往往不留意这动情的瞬间,失去作文感知的最佳时机,待事后再提起笔来,就会觉得感情“冷却”了,心境随着情境的变化,也许不再如当初那么令人激动万分了,也就难以再写出当时自己在那特定情境中的“心境”了。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善于捕捉这种作文训练的最佳时机和最佳境界,及时点破文思的“泉眼”,并将这种情感的涓涓细流导入文思的渠道,使学生产生一种“胸有所积,不言不快”的心理状态。我在平时上课时就尽可能注意捕捉适合作文的情境。如有天上课,由于前一节课的老师板书的东西学生还没有消化,而个别学生又积极擦黑板。这时,班上有些人开始在底下议论开了,有赞赏的,有嘲笑的,有埋怨的„„这时,我马上改变计划,决定上一节作文课,让大家以“擦黑板”为话题,写一篇周记。由于是刚刚亲眼所见和所闻,有些还是亲身经历的,学生写起作文来自然就有话可说了。这样的话题,都与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学生动起笔来自然也就较为容易了。更值得一提的是,让学生学会对现实事件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能使学生明辩是非,从善远恶。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或生活中的特定情境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将这种情感体验引导到作文中来,指导学生写出情真意切、有血有肉的文章来。
第四篇:快乐创新作文教学的双翼
“快乐·创新”,作文教学的双翼
作者:万飞
针对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恐文”现象,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作文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机,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最重要的内驱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角度去观察生活,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笔者以为,快乐和创新应该是作文教学强有力的翅膀。
一、贯穿快乐理念,让快乐流诸笔端。
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遵命写作。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能自主,写作也不是一种内在需要。因此交还学生作文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喜欢作文,自由地“以我手写我心”,是我们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第一步。
自主作文首先体现在写作时间和作文形式的自由。限时限量的作文训练会使每个人感到畏惧,因为每个人的写作冲动不是恒定不变的,有些东西是在特定情景中的自然流露,稍纵即逝。身为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捕捉这些不期而遇的真实感受,那么随笔、日记、读书笔记等应是学生练习的常用形式,或洋洋洒洒,或三言两语,兴之所至,挥洒即就。
自主作文还要保障学生在写作空间上的自由。想写什么,不想写什么,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应该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透视生活,观察事物,不囿于校园和家庭,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用自己的心灵观察现实生活。强调观察、体味、思考,反对被动地、机械地模仿和重复,对现实做出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一种自由和快乐,凭借自己的天性挖掘生活,感受周围的事物;信心十足地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颂扬。而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最重视的写作经验、技巧乃至规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写作的乐趣也正在于此。
长期以来,教师是在做学生的事情,剥夺了学生探索发现的乐趣。其实,“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地斯多惠语),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作为一种教育艺术也不能再仅仅
成为一种传业授道的工具,而应充分发挥其以下功能:
1.唤醒功能。
就是教师有目的的寻找侧重点,用话语对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语言积累和智慧进行唤醒。这其实就是教师语言唤醒功能的具体体现。
2.激趣功能。
也就是要求教师的语言应该风趣幽默,给人以愉悦的情感体验。因为语言的诙谐能够使师生的关系融洽,有助于情感的交流,激活学生的灵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这寥寥数语,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多么的坦诚、和蔼,多么的诙谐、有趣。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兴趣,排除了心理障碍,“亲其师,信其道”,自然会兴味盎然,畅所欲言的。
3.示范功能。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示范性。直接或间接的成为学生语言的可依之本,为学生提供可循之道。课堂上教师不妨之乎者也几句,不妨旁征博引几回,不妨多用几个句式,几种修辞。不要怕学生听不明白,就如同现在要求小学生背诵古诗词一样,听得多了,自然也就懂了,也会用了。
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这三种功能,使学生作文的过程始终浸润在艺术性的语言唤醒、示范和愉悦之中,相信学生对作文的情感体验会与日俱增的。
二、培养思维的求异性和广阔性
1.打破“单一”思维模式,培养思维的求异性。心理学中有种效应叫思维定势效应,指的是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积极的思维定势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节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思维定势的存在也往往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求其它“途径”突破,因而给解决问题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因此教学中应积极的思维定势,打破思维模式的“单一”性,担倡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那么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
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即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那个方面,以致落人窠臼,步人后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发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
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把问
题作反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翻出新意,收到出入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三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比如有很多俗话、成语,往往只强调约定俗成思维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从而写出既异想天开、又合乎情理的文章,如“开卷未必有益”、“班门弄斧赞”、“不在其位,也应谋其政”、“知足常乐戒”、“好酒不怕巷子深吗”等。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辨的前提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2.改变学生思维的狭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想象思维是“作文创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所有创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写作教学中训练想象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如何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一是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训练。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大胆想象续写。
二是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如《三国》《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等大量的典型文学形象,实验发现:很多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人物的遭遇及所作所为而或喜或怒、或哭或笑。这说明他们已经想象到了作品所描述的情景及人物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这样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其想象力自然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之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书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总之,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设情境,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
三、培养灵感,激发创作欲望。
在创作中,有时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
然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文学史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因此,作文教学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作欲望。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积累生活。必须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存储信息。这样,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眼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
②积累知识。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开辟第二课堂,拓宽阅读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自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就。
灵感需要培养,也需要诱发。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刺激其写作欲望。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一线教师要尽快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鼓励并引导学生投入自然,感受生活,开放视野,积极思考与练笔,快乐地作文,唯有如此,才会有新鲜活泼、个性突出、思想丰富的作文涌现,也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会真正自由地翱翔在属于自己的那片湛蓝天空。
第五篇:谈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谈语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阅读与写作》教学反思
桐城师范 周丽
谈到语文教学,我们总离不开“阅读”与“写作”这两个话题。读与写在语文教学中是具有同等意义的教学的两个方面。但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在回答诸如“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学会阅读呢”等等这些问题时,许多人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写得好”,或者干脆就是“读是为了写”,显然这个观点是将“阅读”放在了写作的附属地位。读写要结合,读也能促进写,这本没什么异议,但是读就是为了写吗?读了就能写吗?阅读应该有它自己怎样的独立意义与重要作用呢?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读”放在一个怎样的正确而恰当的位置呢?这似乎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更应引起深思的问题。
一、如何将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要让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必须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要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而琐碎的分析,以教给方法和培养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感悟,将多余的课时用于指导课外阅读。
在语文课堂上应让学生自由读书,没有必要过多地为实现所谓的“教学目标”,强诱导、硬剖析,非达成目标不可。没有必要有错必纠,退一步说,语文教学中不一定就有很明确的对与错的标准。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抛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在常态下去同文本接触;才不至于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老师们不是给足学生时间,营造利于思考的宽松的氛围,而是反复诱导,“苦苦相逼”,非要榨出答案不可。实际上,我们应该给足学生思考的自由度,让学生在常态下学习,这是教师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包办的。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充满深情地说:“就我而言,感觉上得最好的语文课,是我给学生读小说、诗歌、报告文学课外读物的时候,或把看书的思想情感通过课文倾泻出来的时候;而在学生心目中,这样的语文课也是他们最盼望甚至最神往的——不必死记硬背‘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之类的‘名句’,不必„„;有的只有心灵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这是常态的阅读。还阅读来本面目,它是心灵与心灵的崇高的对话。不要迷信看似天经地义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可能“做”得太多,而不是太少,侵占了本属于孩子们的时间。教育最大的失误可能就是占有学生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是他们的精神的时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 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全面的人。” “语文活动其实质就是一种听说读写的对话实践活动。”对话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在课堂上不应该只有教师的独白,而还应该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其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为什么会喜欢阅览课?我们上的课也算精彩,也很热闹,分析也很到位,为什么还比不上“没有人指点”、“东翻翻西看看”的阅览课?现在想来,上课时没有多少真正自由的心灵对话活动,有的只是教师的精彩表演,至多也只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同一种活动方法,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在考虑方法时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精神上处于放松的状态,尽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写听说的内容,并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思考、体验、表达。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有尽可能多的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机会,给他们尽可能大的自由度,适应自身的学习要求。
二、谈教学中的写作能力训练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学生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必须具有能灵活运用字、词、句的能力。这种运用能力从何而来?我认为应从阅读中来。
1、积累
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积累。“积累是写作的基础,没有积累就无法‘倾吐’心声,写作过程便不能进行。”积累的内容可以是字、词、句,也可以是段落、篇章。积累课文中的字、词、句—认为较好的或较难的作积累并查字典解决较难的字,词,理解其意思—为以后的运用打下基础;积累文中能承上启下的词、句及名言、警句或描写叙述较精彩细致的段落,为以后的作文作过渡。“善为文者必善积累”,通过阅读积累方法,积累技巧,积累素材。
2、写作策略的训练—仿写
学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尽管他们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能写出通顺的句子,在写自己熟悉的题材时,仍然写不出高水平的作文。原因是什么呢?通俗地说,是学生缺乏写作技巧。“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分类的观点看,这样的学生具备了陈述性知识(熟悉写作的题材),有了写作基本技能(掌握了字、词、句知识),但缺乏写作策略知识。写作策略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策略,若教学不得法,学生虽能背诵写作规则条文,但写作规则不能支配写作行为。根据程序性知识学习阶段的规律,写作策略是完全可以教会的。”
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改写、扩写、缩写与续写等等。这类写作训练,为学生解决了写作的素材问题。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的质量。
让阅读与写作并行,实现双向互动的目标。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要将课内课外的语文训练结合起来。意即“把课内的语文教学和课外的阅读、写作训练结合起来,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