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摘要]本文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概述谈起,对网络环境下小学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以参考启示,推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一、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概述
(一)网络环境
随着信息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互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网络是人们感知世界、了解社会的主要媒介,人们通过互联网来获取外部的知识信息,丰富自己的娱乐生活,互联网时代已经悄然而至。在互联网时代下,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新的改变,网络教育资源的多元,给了教育发展更多的可能。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以网络教育资源为基础,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营造具有资源价值的外部信息环境,加快教育信息的更新与调整,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在信息技术稳步发展,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前提下,我国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以“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乐学活学”的现代化教育理念为指导,小学语文的教育工作者开始积极地利用网络技术的便捷性和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来满足不断提升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需求,让网络资源与写作教学两者之间实现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写作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作,相关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魄力。在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时要把握住两个核心的关键点:
一、教学资源的开发要符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征;
二、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适应学生群体身心发展的需要。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两个大的关键点,才能够保证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在具备先进性的同时,还保有实用性的特征。接下来,笔者将从改造阶段、新建阶段、革新阶段,这三个方面来展开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资源开发工作的分析和探讨。
(一)改造阶段
以往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资源具有内容狭窄、知识笼统、缺乏专业性等问题,同时教学中对学生群体的作文训练较多地依赖于教材内容的设置、写作课程的安排、考试过程中的检验等,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因此在进行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时,要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要有目的性地对现有的写作教学资源进行调整与改革,让网络资源开放性、多样性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构建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素材库,把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进行完美的结合,让课堂教学的规范性与网络资源的多样性能够协同发展、齐头并进。
(二)新建阶段
在完成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网络资源的筛选和整合以后,就可以开始进行小学语文写作资源网络平台的搭建,在学校的官方网站或者其他优秀的教学服务网站中建立起相应的网络学习社区,把经过选取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发布,例如可以按照写作素材、写作技巧、美文欣赏等来进行浏览模块的搭建,同时还要定期地对相应的模块内容进行更新,保持网络教学资源的新鲜度,还可以把一些时事政治、社会百态的内容融入到写作素材之中,让学生加深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认识,让学生的写作思维突破校园环境的限制。
(三)革新阶段
小学语文写作资源开发的前期阶段是围绕着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完善来进行的,其目的是给学生的写作学习提供更好的教学辅导,但是当整个网络平台的搭建基本完成以后,则要更多地考虑到网络资源与教学课程的融合程度,需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教育资源对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强对网络学习的平台交互功能的设计革新,让学习的平台不单只是学生进行资料查找的平台,更是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和教学反馈的综合平台。
三、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资源的实施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渗入也变得更为常见,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施,成为了写作教学积极响应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方式。借助网络教学资源的先进性、多元性和实效性,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也呈现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创新性和革新性。网络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优化使用,既可以弥补常规写作课程教学的呆板、机械,让写作教学重焕生机,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提高写作教学的成效。接下来,笔者将从写作素材、写作评改、交流平台,这三个方面对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资源的实施进行系统的阐述。
(一)丰富写作素材
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无所不包,同时网络资源的开放性,给了学生更多接触外部信息的可能,但是也正是因为网络资源的多元和开放,也让学生在选择网络资源的时候会陷入一定的误区。因此相关的教学工作者要严格地为学生的写作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把关,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能够引起学生认同的素材与文章作为网络资源的首选。同时要把相关的网络资源和教学流程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学生从模仿经典入手,开始写作能力的训练,选取有质量的网络作文提供给学生阅读、朗读、仿写,让学生的动手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通过先进的网络科技和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能够在图文并茂的例文讲解中加深对文章行文脉络、用词遣句的认识,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
(二)优化写作评改
在传统的作文评改中教师按照自己对班级写作总体情况的了解、学生个人写作水平的衡量、学生在单篇文章中表现出的才气等方面的综合因素考虑来对学生的作文给出相应的评改意见,但是这种评改方式方法没有体现出作文评改的即时性特征,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呈现到学生面前的只是一个最终的评改分数或者评改意见,但是学生对于分数和意见产生的原因却模棱两可,因此在对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中,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要更好地发挥出“网络学习的平台”的交互优势。把传统的单一教师评改,发展成为以自我评改、相互评估和教师评改相结合的多元评改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审阅学生的作文情况,把评改结果进行即时性的发布,对文章出彩和不足的地方进行分别标注,让学生了解自己作文表达中的优缺点。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对文章的自我评改和与同学的相互评改中,发现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写作差别,吸收经验、取长补短。
(三)营造交流平台
网络资源具有极强的共享性特征,在进行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时,既要把网络中优秀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资料分享给学生群体,也要把学生群体中优秀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文章分享到网络平台,以此加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发挥赏识教育的积极作用。例如在网络平台中可以开发出专门的优秀文章展示栏,把班级作文训练中的优秀文章进行发布,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优秀的习作发布到更大的网络教育平台,接受更多人的监督和检验,多方面地听取文章写作的意见与建议,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完善和加强,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课后训练任务,让学生每周在学习的平台上传一篇自己的文章习作,让学生保持一定的作文训练数量,让学生维持良好的写作感觉。总之,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武装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切实提高写作课程的教学成效,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与培养,让“德育”之花在写作教学中美丽绽放。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题目: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10年多的时间里,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作为新课标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已经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开发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更好地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却不太尽如人意。语文教师对开发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资源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深刻、开发利用原则把握不清是其重要的原因。通过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4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为基础,充分论述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性原则,以期对广大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所裨益。阐述了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途径以及应当如何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
关键词: 教育资源 开发 利用
目录
一、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二、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2.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
三、怎样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学习资源
2.提供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 3.引导学生整理利用信息资源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指寻找和发掘与学生学习相关、符合学生逻辑与主题的资料,其中包含社会生活的资料,其过程具有开放性并应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和面对当今信息万变的时代,我们不难发现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可以让语文教学超越其本身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也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它对于转变以往语文教学中那种缺乏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而现代的学习方式就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上,使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但是接受还有发现,这两种方式应是相互相成的,教师应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应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并超越教师的教学,学生对书本知识应有其独特性、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学生的直接经历,个人知识,生活经验应当受到重视。如有的教师在教《大自然的语言》这课时就先让学生质疑并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读的段落,然后通过多媒体引入课堂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理解课文的内容,有一位学生就把自己读到过关于恐龙化石起源的知识应用到理解“三叶虫”的形成上。虽然只是一年级的学生,可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得很自由、自主。
2.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
2.1 扩大教育资源的范围
教育资源不再是以往人们所想的那样局限于教科书,或者是国家配套的辅导资料,其实教育资源的范围很广,我们要善于发掘。如下:
2.1.1 发掘教材
语文书一直是语文教育中的主要教学资源,但它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作用还将呈相对下降的趋势。但这并不是说就要逐步舍弃语文书,因为现今的语文教材已根据时代的需要做出很大的改变:它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体现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已逐步改变以往过分强调学科中心主义的特点。因此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发掘教材,在教学时把语文书中的文章作为范例引导学生开发更多的资源。如在教《桂林山水》这课时,有的教师就先让学生在网上或者图书馆查找有关桂林山水这方面的资料,学生有了自我动手的机会自然表现得很积极,很快他们就找到了大量关于桂林山水的照片、历史传说和故事,有的学生甚至把自己曾经到过桂林所拍下的照片也拿回学校当作资料。教师在学生提供了大量资料后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共同讨论,结合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同时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播放有关桂林山水的VCD,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上都得到冲击,从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节课前和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共同开发了大量的资源,但是笔者认为这还不够,在今后我们在课后还可以为学生设定一些探究性的题目让学生花更多时间找资料、思考,如请学生谈谈“桂林的昨天,今天与明天”,题目看起来可能会比较大,但它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1.2 确立儿童现有的兴趣与生活经验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它与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有联系,生活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因素,因此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便成了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应该确立本班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经验,如一年级学生喜欢小动物吗?他们知道小鱼、燕子、老牛的尾巴有什么功能吗?他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功能?在确立了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小动物并对动物尾巴的功能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在教学当中在这方面就应少讲,尽量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知道的动物尾巴的功能,并通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互相提出问题,为赢得比赛学生就会主动查找资料。他们的经验也在不断的自主查找、询问中获得。由此看来确立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以便于设立儿童感兴趣的话题就很重要了。但是不是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找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获取经验的机会。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时,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大多数都只知道圆明园是被八国联军烧毁的,但圆明园的原貌如何他们并不知道,里面珍藏的东西如何珍贵根本体会不了,当然也不会对八国联军产生什么仇恨的感情。为了让学生对文章中心有进一步的了解,笔者认为可让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原貌(照片、历史)及珍贵物品的资料(如曾展出的铜猴首、铜羊首、铜虎首的价值),甚至可以带他们参观珠海圆明新园。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或者参观的过程逐步了解历史,同时仇恨八国联军的感情也自然产生了。学生在获得了一定知识经验后学起课文来就会更投入,更轻松。
2.1.3 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于教师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与技能,因此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不仅决定教育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还是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其促进者,引路人的作用,不但要把自身的资源传授给学生,还要帮助学生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如在学习《狱中联欢》这一课时,许多学生都没读过《红岩》这本书,对文章描写的情节比较难理解,如果要学生回家自觉阅读,笔者认为面对如此厚重的一本书,想必也无多少学生能真正地看一看,这时教师就可利用本身的知识经验告诉学生有关江姐、成刚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介绍描写比较精彩的章节给学生,这样学生阅读时就不会感到吃力,对阅读也会产生兴趣。另外由于教师是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做好准备,以便能在能力、需要、经验等方面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如有一位教师对《三国演义》的故事以及文中诸葛亮、周瑜、曹操等人物的性格都非常熟悉,因此在教《草船借箭》这一课时这位教师就先引导学生提出“十天之内造箭尚且不易,诸葛亮为什么仅仅三天就能完成任务,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何处?”等问题,然后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生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互相争辩、讨论。在这节课中教师虽没运用大量软件,但凭自身对课文理解的深度以及丰富的知识经验,通过讨论和争辩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教育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2.1.4 图书馆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区文化资源,学校既可采取和图书馆建立联系实现两者资源共享,也可在校内建立与图书馆的网络联系,使学生可主动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如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课文前笔者认为就可让学生先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在对课文以外相关的资源了解以后自然上起课来就有兴趣了。
2.1.5 互联网
互联网的开发可突破传统教学内容的狭隘,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有的教师就让学生借助网络收集有关信息丰富的作文内容并通过网络的群组管理功能让学生按实际需要分组,学生通过计算机通讯进行协作学习、单独写作,教师可立即对学生所写的文章进行批阅,或者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修改自己和别人的文章,这样学生与教师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个别辅导,互评自改,从而扩大了教育资源的范围。
2.1.6 社会生活实践
学生能否顺利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是否经常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教师应当定期安排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如参加学农活动,参加校外帮助孤寡老人的活动等。教师还可联系学校附近的街道、公园、商场,让学生参观并充当志愿者,以便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
2.2 扩展教育资源的空间
由于教育情景与经济投入的不同,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薄弱学校与重点学校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即便如此,笔者认为对于薄弱学校来讲教育资源也可以是相当丰富的,这类学校所缺乏的不是先进的设备而是对于教育资源的识别、开发与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哪怕是一棵树、一朵花、一幅图,它也有其教育价值,关键是我们怎样去运用。因此我们应当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
2.3 教育资源开发的手段 以往的教育资源一般只是从教科书中获得,再者就是通过购买一些外国材料,以此作为教学材料,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缺乏。其实获取教育资源的手段是很多的。教师既可通过多媒体呈现教育资源,也可通过CAI有序地呈现,另外还可以把教育资源分门别类让学生交流选择。如有的教师在教《我坐上了飞船》这课时就采用了多种手段开发教育资源,如利用多媒体在一年级学生面前呈现了高山、平原、岛屿和海洋,学生通过多媒体马上理解了这些词语的含义,省去了教师不少的教学时间。到后来教师又通过电脑有序地呈现中国地图上的长江、黄河与万里长城并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做练习或是观看介绍这些地点的照片,学生在认识了这三个地理名称后自主地在计算机上观看照片或做练习(找出这些地方的位置)。由于教师在开发教育资源时利用了多种手段,因此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怎样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教师可寻找多种外在资源辅助学生学习。如有一位教师在教《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前了解到学生对这个故事并不熟悉,故事发生的年代离他们的实际生活也比较远,于是老师就把这个故事的片断根据课文的内容播放出来,学生在边学课文的同时边看VCD,不知不觉就被老师带进了教材。
2.提供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
现代科学知识发展变化快,教师在短短的几年内把教科书上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教师应把教科书上的重心转化为指导学生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如有的教师在教《趵突泉》这课时就先提供给学生多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如为学生提供查找有关济南趵突泉的网上地址或是参考书目的名称,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朋友组成小组共同学习。由于学生掌握了查找信息的方法,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所讲的内容连在场的老师都没听过,其信息量远远大于以前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所获取的知识。
3.引导学生整理利用信息资源
现代生活信息量如此之大,学生即便取回了大量的信息也不知道如何整理和利用使之切合课堂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学生筛选并整理出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如《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关于地球的资源环保的信息可谓应有尽有,学生在网上、图书馆、书店都可找到这方面的图片与文字材料。可是在课堂上,学生却只是照着资料读,有的学生不识字读错音,有的对其意思不甚理解。面对如此情况教师应利用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或引导其作出自我分析,取出资料的精华,读出自己真正的见解,将资源上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资源。
总之,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应当共同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当中。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张华 崔允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6月 402-418页
[2]《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 214-227页
第三篇:怎样开发与利用语文的教学资源
怎样开发和利用语文的教学资源
张丽清
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强调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课堂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服务于教学的整体目标,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其独特的价值。“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教师和学生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来源,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资源如此丰富多彩,究竟哪些资源可以进入我们的课堂,并能为教学服务,必须通过筛选机制过滤才能确定。
一、依据教学目标,锁定选取方向
课堂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选用什么样的资源,首先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材,教材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它体现了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是师生教和学双边活动的重要依据。语文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反复阅读教材,与语文教材编写者对话,与课文的作者对话,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锁定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在选取的过程中不断与教学目标对接,提升教学理念,丰富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感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词嚼句,阅读感悟文字材料,对教材上精美的插图也不可忽视,应引导学生观察品味,感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
实施新课程,牵涉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作用的问题。新教科书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教育资
源。其中的信息,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很好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不断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因此,教科书的使用者,要在如何使用好教科书方面多下工夫,才可能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为育人服务。
但是,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使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把教科书当做圣经一样来解读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了。从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教学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由此看来,教师要由教科书的忠实讲授者转变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里的课程,是指教师在兼顾语文课程共性的前提下而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的个性化课程。这种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课程,是判断语文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有无和强弱的重要标志。首先,就课程内容而言,除教科书外,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丰富、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其次,就课程的动态性建构而言,教师要以强烈的母语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日常生活、社会,甚至世界的广泛联系。诸如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例如,苏教版小学三年级《小露珠》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在美化、滋润万物的同时蒸发了自己。教学重点是:了解小露珠的特点,知道大家都喜欢小露珠。显然,对小露珠的了解和认识是这节课必需的课程资源,它就在生活中,就在自然界。教师课前可以先请小朋友观察小露珠,在生活中感知小露珠如何“像钻石那么闪亮”、“像珍珠那么透明”,在霞光中“光彩熠熠”的,又是如何消失的,感受在小露珠的装点下自然界的美好。这种选取课程资源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儿童学习课文,更有助于他们亲近大自然,陶冶性情。
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较远的,有的可以发动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查找资料来补充,有的则需要教师提供文本的或音像的资料来弥补。通过阅读作者故事,了解作者生平,了解课文写作背景;阅读作者其他作品,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对节选的课文,有的可以通过阅读原著拓展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二、了解学生需求,遴选课程资源
在学生和教材间有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教师的职责就是衔接、引导,寻找结合点,让学生借助教学资源主动获得发展。教师始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资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为使课堂教学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发展性向等情况有明确的评估,使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明确的指向,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直接效益。这里所指的“学生”不是宽泛的概念,而是指“我教的这个班的学生”;不仅是有共同年龄特征与心理需求的学生,而且是知识背景、生活背景、个性特征各不相同的学生。为特定教育对象确定恰当的目标,仅仅考虑他们已经学过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考虑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对课程资源进行梳理归类与整合,并通过教学进行验证,根据教学效果及时反思与调整。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首先是筛选课程资源的主体,应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在筛选过程中培养信息才智。在课程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仅靠教师去搜集课程资源力量毕竟有限,教师应和学生一道,不盲目,不等待,树立主动搜集的意识,了解开发和搜集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搜集各式各样的课程资源,并指导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去“研究”,根据一定的任务,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并学会分辨、筛选、分类、检索和使用,在搜集的实践中形成能力,以备课堂上主动参与教学,与同学共享自己的发现。此外,在教学中不断比较、验证是重要的筛选过程。
三、比较资源成本,确定呈现方式
在锁定资源方向(为什么用这类资源)、了解学生需求(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呈现这些资源,怎样呈现最符合经济、有效的原则。教师寻找教学资源不能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而是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艺术化地加工,优选适合本年龄阶段、本班学生接受能力的呈现方式。这是一个需要投入时间、精力的过程,而且是长期的日常教学所需的过 3
程。教师工作十分繁忙,教师的精力毕竟有限,教学资源也并不富足,这就要求在筛选教学资源时必须对成本进行充分的比照。
我们也看到不少教师(尤其在公开课上)为了让课“出彩”,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有的音像资料在课堂上确实产生了效果。可是学生上课时很少打开书本读书,很少精心品味语言文字。教师因为要不断点击课件,很少离开讲台走到学生身边去倾听他们的朗读和发言;课后学生生字掌握不牢,课文读得结结巴巴。应当承认,师课前确实动了不少脑筋,画图、录音、录像等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我们不禁要问:放着语文课本这一现成的教学资源不用,课上学生到底是被影音材料感动了,还是被语言文字的描述打动了?课件,到底是上课的点缀还是累赘?我们平时上每节课都能花这么多时间去制作吗?我们有没有耗费更小、教学效果更好的教学资源?教师课前是不是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解读教材、了解学生上?课上是不是应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观察、倾听、评价、激励学生上,以便及时捕捉动态生成的鲜活的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会给学生带来媒体的虚幻感,拉远与真实生活的距离。有的课件仅充当了电子挂图和电子板书的作用,反而让学生疏于阅读精美的教材。课件制作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设备使用也造成教学成本的提高、教学资源的浪费。过多的课件演示让教师手忙脚乱,顾不上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及时反馈。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教学资源的使用应从效果出发,应用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成之处,应用在非用不可之处。
课堂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的支撑。通过增加课堂教学资源的数量,提升课堂教学资源的质量来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已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2016年5月20日
第四篇:浅谈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
镇平县马庄乡中心小学
小探
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为农村教师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崭新的天地。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学好语文对获取新的知识,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作为学校远程教育项目管理员之一,在日常语文教学实践中,更是切身体会到远程教育资源不仅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以课本知识、教师讲授为主的枯燥教学模式,改善了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起以教师传授和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体系,而且在学习方式上,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一、妙用图片资源,激发学生视觉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
中,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将学生带进动画、文字、声音于一体的教学情境中,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针对农村孩子亲眼目睹桂林山水奇丽之景寥寥无几的实际,为了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桂林山水,我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播放桂林山水片,学生看着生动活泼、美妙无比的画面,个个情绪高昂,同时入耳的还有娓娓道来的解说词,一下子将陌生的景观与学生们的距离拉近了,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之水的绿、清、静,桂林之山的奇、险、秀的特点,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再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写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由于本地学生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对草原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难以想象,在教学时如果只凭课文插图和教师的介绍,就很难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就从远程教育资源中搜集一些有关草原风光的图片、资料,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进行了综合处理,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将学生带入了令人向往的内蒙古大草原,领略了草原的自然风光,感受了草原人民的民族风情,令他们心旷神怡。
二、妙用音频资源,激发听觉感受
如果说视觉是一种景象美,那么听觉便是一种语言美。朗朗上口的文字和幽雅动听的音乐会使学生陶醉于文本的意境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听觉的海洋中。在教育资源里有很多和学科相关的音频资源,我们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适时从中选择,应用与课文配套的配乐朗读录音,来补充教学,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达到语言文字表达所不及的效果。尤其对普通话不理想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帮助。如在教学《桥》一文时,笔者先播放从资源库中录制的一段录音,那轰隆隆、哗啦拉、噼噼啪啪的雷雨声迅速把学生带进一个紧张而又惊异的氛围之中,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都集中起来。紧接着出示一幅幅图片,学生随着教师的配乐朗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学生入情入境,这种融音乐、画面为一体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课文内容,而且能切身感受到形势的危急,从而获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妙用视频资源,激发情感熏陶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为起着刺激性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文本中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内部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情感熏陶的目的。在我们接收到的资源里面有很多视频资源,如《课程资源》和《学习指导》栏目中有些视频素材可用来直接教学,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师首先演示的是一段录像,再现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奔赴朝鲜战场的情景。看到这里,学生就有疑问了,为
什么中国要“抗美援朝”呢?紧接着,屏幕显示当时的背景资料: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悍然越过“三八线”,直扑北朝鲜,一直打到鸭绿江,威胁到我们国家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出兵支援朝鲜„„学生了解了这些,再回头读文,就会很容易理解老大娘和小金花为什么对志愿军会有那样深厚的感情?并由课文结尾想象出车站告别的感人场面。从而加深了课文的印象,开拓了思维。再如在教学《长征》时,播放《长征》主题曲和影片资料。这样学生对理解诗意和体会红军英勇无畏,乐观的精神又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再通过网络搜集毛泽东的诗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如在教学课文《鸟的天堂》时在课文的结尾播放关于鸟的天堂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体会到榕树的大、美和那种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美。熏陶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写课后作业的导游词更加得心应手。远程教育资源图文结合,对理解课文有极大的帮助。这样,通过资源的巧妙应用,不但加快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还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四、妙用文字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少生活经验,仅靠文本的内容是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于是学生在学完了以后往往还有浓厚的兴趣想了解相关的内容。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查到非常丰富的学科相关文字资料,它仿佛是一个神秘、奇妙的图书馆,可帮助教师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心愿。例如在学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后,学生还想知道更多的环保知识,于是我就在远程教育资源上查到《什么是大气污染》、《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什么是太阳黑洞》、《拯救地球》等;又如上完《向往奥运》一文后,学生更是想了解奥运有关知识,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笔者让他们看到了《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发展史》、《奥林匹克冠军录》、《奥运在我身边》等文字资料,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强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我国申奥的意义及申奥成功后全国人民高兴的心情有了更深的感悟。
远程教育资源的普及使用,必将会成为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手段,使农村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其它教学设施无法替代的服务,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谱写了现代教育理念的新篇章;为农村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给他们撒下了希望的种子。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远程教育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景。在改革语文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学意识和思想,它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远程教育资源必将以更优的设计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提供更方便和快捷的服务,从而提高语文
教学的质量。
第五篇:语文教学如何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民俗资源,有利于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民俗文化精华,了解独特的民族审美艺术,提高学生的民族思维特质。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并懂得民俗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民族的语言文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俗文化;开发与传承
一、挖掘民俗,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章节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应关注民俗,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民俗资源,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让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为语文教学服务。1.挖掘岁时节令民俗。这类民俗在课本中最常见,像《大自然的语言》中出现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二十四节气。教学此文时,可向学生介绍二十四节气歌以及二十四节气释义,让学生了解四季耕种的依据。2.挖掘节日民俗。当中国传统的节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习俗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时(如:大年三十守岁、清明祭奠、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去采访前辈,让他们在学习中去感受、去欣赏民俗文化,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层面和课余生活,又能增强他们继承、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3.挖掘技艺民俗。这是最富有活力的民俗活动,包括竞技、戏艺、体育、工艺等方面的内容,它往往充分表现在民间游艺和各种庙会、集市的表演上。如《社戏》中让“迅哥儿”为之魂牵梦绕的“年规戏”,《泥人张刷子李》中两人精湛的技艺等,教师教学时,可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介绍自己本地区的民间文化(如踩高跷、挑幡等),由此感受自己家乡民俗文化的风采,欣赏独特的民族审美艺术。4.挖掘信仰民俗。信仰民俗属于“心理民俗”,是以信仰为核心反映在心理上的习俗。在对神、佛的崇拜中,出于敬仰,希求庇护。如《故乡》中闰土要走香炉和烛台等,这些情节牵涉到信仰民俗。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探究它产生的社会渊源,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问题,懂得用科学文明慢慢地取代它。5.挖掘建筑民俗。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建筑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无论在技术还是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宫殿建筑的特点,表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服饰民俗、礼仪民俗等民俗资源,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民俗文化精华。
二、借助民俗,提升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
“民俗”是一个社会历史文化的心理积淀,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传统精神,透过这些民俗可以直观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内的历史文化以及一个社会发展的年轮。作家,特别是现实主义作家,不仅是模拟民俗,更是在其作品中自觉与不自觉中表现民间风情,反映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地域风俗。教学中借助民俗,既能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又能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1.感受民俗的地域色彩和时代气息。语文教材中选的近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沈从文、汪曾祺等的作品,就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他们的作品都是从自己熟悉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入手,塑造人物形象,形成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时代气息。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教给“我”的许多规矩:辞岁之后得到压岁钱;大年初一,睁开眼睛,就要对人说“恭喜恭喜”,还要吃一点福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学生对着匾和鹿行礼、拜先生和孔子等。鲁迅在这些乡土风俗的描绘中刻画人情世态,从微观的角度对风土民俗进行真实细腻的描述,显示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地方色彩。《云南的歌会》中那清新的装束,烂漫的山花,齐唱的山鸟,长长的屋廊,人们唱和相续,浓郁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表现了一种独特的地域美。《安塞腰鼓》中年轻的后生在黄土高原上酣畅淋漓的舞姿,既有浓浓的地域色彩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一篇篇富有民俗风情的作品,把学生带进特定的社会生活,领略民俗的古朴,感受作品生动的时代感和历史的亲切感。2.理解民俗的社会涵义与情思。我国古典诗词中也蕴含着众多的民俗事象,以及由当时民俗心理观念所积淀的特殊社会涵义与情思。在古诗词中,“月”“柳”“菊”“茱萸”“龙舟”等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常常用来表达丰富的内涵。教学中,若能借助诗中的民俗,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渗透的情感。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一篇寄意民俗风情的佳作。时当仲秋季节,诗人仰望如盘之月,顿萌人心思圆之情。民间由供月、赏月、全家欢宴组成的总称为“圆月”的习俗活动,触发了苏轼心头的离愁别绪,于是借明月送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悠闲自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凡此种种都热烈而深切、畅达而含蓄地表达诗词的主题,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人文内涵。那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理趣”,正是在一派人人熟稔的民俗风光之中深入人心的。学生在学习诗词时,除了透过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发现和理解它的富有哲理的思想之外,还能从中得到独特的美感享受。
三、链接民俗,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资源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最好素材,开掘和运用民俗文化资源,才能让教育在多元文化冲击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本土文化,在强势文化入侵背景中不丧失自己的文化精髓。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时,我不但注意给学生们讲解具体的民俗文化事象,更注意引导学生搜索各种前沿的研究资料和研究信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外界的信息,知道哪些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最宝贵的传统。我利用第二课堂,以讲座形式上了《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等民俗课程,还上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漫话对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到民间采风去》。学生通过听讲座、调研、采风等一些健康的民俗活动,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视野。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大大增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民俗文化资源博大精深,也是语文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作为语文教师,理应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做一名传承民俗文化的使者,让优秀的民俗文化走进课堂,融入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4月版)
[3]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