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特征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特征
1现状
1.1唱的好听。在教师的嘴里,在各种级别的教研会上几乎都能听到“我们要把读与写结合起来教学”。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在高中教学中,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常常被置之冷板凳,教学的生命本体被搁置了起来。
1.2现行高考阅卷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写,甚至放弃写。近几年从高考阅卷场不断传出信息,一篇作文几秒钟就改定,阅卷老师为了不招惹麻烦,几乎就在四十分左右给分,写得好、写得差得分没有多大差别,字写得好的多得两分。辛辛苦苦教三年,辛辛苦苦写三年,人家几秒钟就给你定死。死心,心死!(写到此,作为一个在教育战线奋斗了二十几年的教师,我的心在流血,但不死心)这种情况又给了教学上不尽责的教师一个偷懒的借口,给他们些许的侥幸;把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学校的语文教师变成了训练学生的机械师,学生就成了做题的机器。语文教学还谈什么生命力呢!
1.3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能力欠缺不能很好的把读与写结合。
2读与写的关系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特征。只读不写的教学是残缺的,当然不读就谈不上写。读得懂不等于写得来,写得来不等于写得好,写得好还要追求得心应手,得心应手写出的文章才有可能脍炙人口。
会读是能写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写就无从谈起。聪明一点的学生可能会把读到的优美句子写在自己的文章里,经不起仔细地推敲,出现了油水分裂的现象。会写,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篇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合理优美的修饰、语意的完美表达、精心的谋篇布局等等都来自于学生大量的阅读积累,学生通过写作又能有效地理解文章内容,审美能力就提高了。在教学中我们应把读与写看做是不可切割的同生死、共命运的孪生兄妹,以此体现语文教学的生命力。
3在教学中怎样做到读与写的结合呢
由分解阅读到分点写作。分解阅读就是教会学生局部阅读的技巧。分解阅读即指对句子、对段落的阅读。例如,散文语段、句子的阅读,要求学生了解散文语句常用的描写的角度、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对文中的一些语段进行赏析。赏析体现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过程。分知识点进行仿写训练,仿写训练要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如果学生在写作中表现技巧差,那么要针对这一点,设置题型。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个句子运用了通感,表现了荷香若有若无的特点,写得可听、可感,生动形象。学生仿写此句目的在于掌握其表现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再仿写句子更长,句式更有特色,表现手法更复杂的语句。例如仿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一段,训练学生运用列举、对比、比喻,整句。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句式、多种手法来细仔描写事物,提高写作能力。有的学生会惊喜的发现自己能写出这样优美的语言,激发其创作的欲望,让生命的体验融入其中。这样的语文教学才富有生命力。
由整体阅读到整篇文章写作。整体阅读教会学生认知文体特征,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构思的目的,创作意图、作者倾注了什么样的感情,告知我们什么样的生命价值。比如散文了解它的特征、类型、谋篇布局的特点,语言特点,语言风格等等。整篇文章写作就是借鉴其中一到两个特点即可,不要力求面面俱到,否则什么也做不到。例如,学习了陆蠡的《囚绿记》,可以让学生运用托物言志,借鉴其构思特点,注入个体对绿的精神感悟,创作出一篇赋予生命力的文章
教材联想,培养学生联想的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低也制约学生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缺了联想能力的培养,学生就缺乏了科学的思维,语文教学的生命就没有了灵魂。学生在描写事物时常常无话可说,似乎才思枯竭;阐释道理时展不开,语言严重缺乏逻辑性。有的学生每篇文章离不开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六个人。我们不能为自己、为学生找借口,简单的归为课业负担重,学生没有时间接触生活、感受生活。生活没有了语言就死了,而联想思维正是语文与生活的桥梁,让语言活起来。“必修教材”“选修教材”,如《论语》《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外名人传记》等等就是很好的阅读文本,通过阅读可以补充生活经验的不足。间接经验的获取又为学生解读文本元素提供了更高一级的途径。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需要帮着学生解决的问题是“怎么用”,解决此问题的途径就是对教材展开相关联想,到教材中寻找材料,我把它命名为“教材联想”。教材是学生写作取之不竭的源泉,这个“源泉”不仅是写作的素材,更是写作的精神力量(如对鲁迅先生精神的解读),有了精神力量语文教学就拥有了生命力。
绝大多数的学生高中毕业就结束了语文的学习,高中读写能力的培养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承担了培养他们终生写作能力的重任,随着他们生活阅历的丰富,文章会越来越有血肉,越来越富有生命特征。我们有什么权利把读与写割裂开呢!我们有什么理由扼杀这样的生命呢!
巧借多媒体敲开学生写作之门 张彬江西省铅山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334500)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愁眉苦脸,总觉得无话可说,费尽心思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而且总是诉苦说对写作没兴趣。其实,作文就跟说话一样,将内心所想,嘴里所说,化作文字,那就是“文章”(当然,是不是一篇好文章,还得看它有没有条理性,有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有没有偏离了中心)。文章的“写作”如此简单,为何学生总是写不好?原因有多方面,或不懂遣词造句,或不懂从生活中取材,或不懂得积累,或不善剪裁,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干瘪,面目可憎。如何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近年笔者就此展开探究,并略有心得。在此,愿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拙见。
1巧借多媒体,教学生学会观察
作文要先学会观察。观察人物、观察生活,然后感悟生活。怎样观察生活?就是平时在生活中,看人家在特定环境下有怎么样的表情,有怎么样的动作,有怎么样的话语。同时,根据他的语言、神情、动作,设想他的心理活动,就是想一想,他当时在想些什么呢?观察还须抓住人物的特征。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
教材中的《安塞腰鼓》,就是一篇场面描写得生动精彩的作品,非常适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但是,如果我们仅从文字上分析这篇文章,那么学生很可能只会感到枯燥、乏味,但我巧借多媒体,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画面:从开篇部分雕塑般的造型(静态美)、火烈的舞蹈(动态美)、激越的鼓声(气势美)到主体部分击鼓的后生(阳刚美)、变幻的舞姿(艺术美),再到结束部分无声的世界(静寂美),逐一出现……“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直观而且实在,比纯文字更动人,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度。
《观潮》也是一篇观察细致入微的好范文。笔者以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显示出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让学生通过视频影像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直观的影像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这样不但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还能使学生领悟到: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2巧借多媒体,教学生学会想象
想象,对于写作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平常观察的事物和知识经验等),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当看完电影《阿凡达》和《唐山大地震》,你可能会被其中惊险的情节所震撼,会有置身其中,与电影人物共呼吸共患难的感觉。又如,当你听到一首优美的乐曲,你会想到美丽的草原、蓝蓝的天空。这时你头脑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结果。在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时候,我借用了蒲松龄《山市》。通过多媒体,我将山市“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这三个阶段逐一呈现,并进行启发延伸,利用动画启发学生想象“山市”到底是一幅怎么样的美景。期间,我还请具美术功底的同学将他想像中的“山市”画出来,让同学共同欣赏。
学生练笔时,我请学生分别用“花”字和“消息”,尽情发挥想象力,有条理,有情节地添加修饰词,最后形成一个小片段。结果,就有学生形成了以下的文字:“花→美丽的花→一朵美丽的花→一朵美丽的花在阳光下盛放→我看见一朵美丽的花在阳光下盛放→……昨天早上上学时,路经花园,我看见一朵美丽的花在阳光下盛放,红彤彤的,很漂亮,特别惹人喜欢,我忍不住走上前去,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哦,好香的花!”就这样,学生一步一步的添加修饰词,最终使简简单单的一个“花”字,变成一个长达70字的长句,而且有条理、有情节。
而用“消息”二字为题的学生,则写出了一段很不错的文字:“最近,人类在森林旁搞了一个动物研究院,这件事成了动物社会的特大新闻。一时间,动物社会里的电视台、电台、互联网、报纸、杂志……所有媒体都在报道此事,沸沸扬扬的。然而,新闻报道版本众多,大伙分不清孰真孰假,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大伙互相议论,互相猜测,‘人心惶惶’,惊恐异常:动物研究院,搞什么来的呀!莫非人类又研究了什么特效药,让咱们来试吃?哎呀,小白鼠一家,吃得已经够多了!”经过小作者的用心观察,并通过想象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将动物界里传播的消息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着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作文片断描写。由此可见,通过多媒体创设具体而实在的情境,既提高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3巧借多媒体,教学生学会表达
说话,体现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体现我们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体现的则是画面影像表达能力。多媒体的优越性在于能综合运用形、声、色、光,使教学信息形象化、生动化、综合化,使教学过程形象、直观,减少学生对文字的枯燥感。如果我们对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还有印象的话,我们肯定会记得开幕式上那精彩的一幕:华表的影像流淌在徐徐展开的巨大卷轴上,飞鸟和鲸鱼自在?O翔“鸟巢”上空,人类在冉冉升起的蔚蓝色星球上漫步,闪烁的星空变幻成通体晶莹的鸟巢……视觉和感官上的震撼,让我们惊讶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底施了什么魔法?其实,那是高科技用画面作“语言”,将天才的创意表达成为现实,并“告诉”我们。现实中,我们几乎不可能做到那一切,但是科技能帮助我们轻易地做到了,这就是多媒体的“语言”魅力。我们知道,影像与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是互通的,作文也需要这样一种语言魅力。既然多媒体有如此的“语言”魅力,我们在作文上能否借鉴?能否用多媒体来教学生学会表达?带着这个问题,我在作文教学中,引入了“看电影写作文”的方法。
何谓“看电影写作文”?就是让学生观看电影后,再将故事复述出来。《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优秀动画片,倾注了创作者的心血,仿佛是一篇寓意深长的微型小说,蕴含着无限的意趣。透过多媒体,我与学生课堂上共同欣赏影片,并在欣赏过程中,不时针对影片进行旁述,指出影片镜头中的“特写与细节描写”,其实是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影片人物的“神态动作变化”,则是文章里的“神态动作描写”,而影片人物的“对白”,当然就是文章中的“语言描写”了,而影片中出现的“配乐”,则相当于文章中的“心理变化”…… 这样,在光与影的变幻中,学生理解及掌握了文章的叙述方法和写作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如在写“睡着了”的时候,学生会懂得像电影画面一般表达:“咻,咻――他终于平静了下来,躺在床上渐渐的进入了梦乡”,不但写出了动作,还写出了声音!又如在写“惊险”的时候,学生会用一个细节来表达――“他抹了抹额上的冷汗,心有余悸地拍拍胸口,心里暗呼一声:好险啊!”透过“看电影写作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学生学会了用细节描写来代替象“惊险、开心极了”这样笼统的语言表达。
某次,我在作文堂上布置学生当堂试写一篇命名为《路口》的小小说,要求“情节安排要有起伏,通过人物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起初学生极认真写作,三十分钟之后,却见学生在传阅一名中层生的作文,甚至有女生掩嘴窃笑。原来,该生假借《路口》之名,将他在电视里所看到的某啤酒广告,稍作修改就成了他的“作文”:“有个胖子在路口走过。忽然听见有人在大喊‘抢劫啊’,胖子立即放下手里的东西,朝呼救方向冲了过去。我见了,也跟着追上去。只见胖子像日本的相扑士那样,扎了一个稳当当的马步,挡住了贼人的去路……胖子脚踏着贼人,我们拍手称快。胖子谦虚地拱拱手,说:‘别将这事告诉别人,人怕出名猪怕肥嘛!’说完,没有留下姓名就走了……他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行为,我至今还念念不忘。”该生平时的作文质量只属一般,然而那次他的“文章”却出人意料的流畅、通顺,文字也幽默得让人如见广告,会心微笑!由此可见,写作与生活中的多种艺术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巧妙的运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还能提高其文字表达能力,进而促使其写作水平得以提高。
我国著名的“立体教学”创立者孙春成老师指出:“教学的艺术性正是课堂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沃土”。故此,如果我们能运用多种教学艺术,营造开放性的写作环境,激励学生乐学,并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探究,促进学生思维,不断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二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文档
李希贵: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不要以成人视角为孩子选书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发起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尴尬”的产物。不久前,在江苏省金坛市召开的实验交流会上,他列举那些令语文教师们感到尴尬的事例,想要说明的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但是当我们把课堂分割零碎了之后,孩子们就感受不到生命的活力了。
在“尴尬”中捕捉语文教学改革的良机
曾经是山东一位出色的中学语文教师和校长的李希贵,善于在“尴尬”中捕捉语文教学改革的良机。
他在山东高密四中任教时,有一年,高一新扩建的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当同学们感到实在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他们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来。”学生们依靠自学,就这样过了一个学期。让语文学科的老师们感到惊讶又尴尬的是:这两个班的语文期末考试成绩,并不比其他班级差,在阅读题目和写作上的表现,比其他平行班还要略胜一筹。
李希贵说,这件事情使得他们开始思考:我们语文老师到底在干什么?我们在课堂上付出的那些汗水和努力到底能起什么作用?
让语文老师们尴尬的事情还包括李希贵在山东潍坊工作期间所做的一次小规模问卷调查,他请41名学生回答:在中学的语文学习中,对你帮助最大的是什么?
答案五花八门,如“自己登上讲台讲了一节语文课”、“当校刊的编辑”、“积累了300首宋词,看完了《家》、《春》、《秋》”等。“但是在所有的答案里边,没有一个提到是因为老师教得好。”李希贵说。
让语文老师们尴尬的事情总是发生。1996年,李希贵让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初中四年级的侄女,参加了高三上学期的语文期末考试,他们分别获得了82分与85分的成绩,而高三年级(含两个复读班)的平均分是84.5分。李希贵至今还保存着那两份试卷。
后来,他又让儿子在初三的时候参加了一次高考,语文成绩是122分。
大量的阅读让孩子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
他们取得这些令人惊讶的分数,不是语文老师的功劳,而应归功于阅读。“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养、积累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李希贵说。这两个孩子在他的指点下,阅读了大量适合他们年龄、年级的图书,“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当他们买的书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他们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了他们的名字”。
李希贵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10本书及其理由”。儿子给出的答案是:《纸牌的秘密》——以引人入胜的童话式故事将人引入最原始的哲学思考;《涅克维奇精选集》
——宏大的叙事场面和难以抑制的爱国热情;《死水》——杰出学者在新诗发展中的一大贡献;《鹅掌女王烤肉店》——诙谐的文笔、美妙的谈吐和随处可见的讽刺;《伊豆的歌女》——细腻的叙述、缠绵的感情,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共鸣;《唐宋名家词选》——偏重大家而稍有遗珠之憾;《雍正王朝》——将复杂的官场揭露得一览无遗;《苏菲的世界》——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契诃夫精选集》——深刻的讽刺,特别是短篇小说;《戴高乐传》——略带感情地公正评价了伟人的一生。其中的《戴高乐传》,这个初一的小孩先后买了3个不同的版本,“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这本传记写得比较好,那本传记写得有问题”。
李希贵让儿子和侄女参加高三语文考试的结果是,统一了学校老师和家长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1996年,这位山东高密一中的校长启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6节,改成2节由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教材,4节由学生进入阅览室自主阅读。为此,高密一中专门建了一栋能同时容纳1600人的“自修楼”。这场改革带来的效果是: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在潍坊市遥遥领先,而且带动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李希贵说,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们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他相信,阅读的力量能够影响孩子终身。
不要从成人视角去为孩子选择读物
但如何阅读常常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李希贵向与会的老师和家长们提了几点建议。他反对从成人的视角出发为孩子们选择读物,主张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图书。他借用卢梭的话说:“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他举例说,把朱自清的名篇《匆匆》、《春》这些成人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就是没有从儿童角度出发的表现。他对小学生的一次调查表明,他们并不喜欢《匆匆》和《春》之类的名篇。
“小学生需要的是大量的故事书、历险记和童话。”他说,“我们喜欢不等于孩子喜欢。9年制课标修订之前,我们课标推荐的那些书,哪一本是学生喜欢的呢?几乎没有。为什么?因为是我们成人的视角。”
一些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但李希贵说,他至今还没有发现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他们不喜欢读书,是因为不喜欢大人们给他的书”。
他还建议大人们降低对孩子阅读起始的期望,不要让阅读带上任何附加条件。几年前,太原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向李希贵校长讲述了一件令他感到不安的事情:他的外甥女,只要出去旅游,妈妈就会让她写游记,后来,孩子再也不喜欢旅游了。“很多家长,孩子一阅读就让他写读后感,使得孩子们也不喜欢阅读了。”李希贵说,这些家长太着急了,孩子们只要有了一定量的阅读,“你不叫他写,他也忍不住”。
那么,一名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阅读多大量的文字是可行的、合适的呢?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柳斌说:“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则一年之内,可达到36万字,12年则可阅读430多万字。所以,中小学阶段阅读500万至1000万字应当是合适的。”
阅读对一个人的人生到底有多么重要?李希贵校长在报告的结尾引用了两段话予以说明。有人问一名哲学家:“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打算干什么?他说:“阅读。”“如果你已经被囚禁在牢房里,你干什么?”他说:“阅读。”“如果已经到了世界末日,你今天打算干什么?”他还是说:“阅读。”
有人请教美国一位著名的成功学家:“如果我的事业失败了,我该怎么办?”他说:“你阅读吧。”“如果我失业了,怎么办?他说:“你要提升自己,你阅读吧。”“如果我失恋了,该怎么办?”他还是说:“你阅读吧。”
第三篇:什么是技术特征
权利要求作用:如果对技术方案描述过宽,可能使专利权无效,如果对技术方案描述过窄,可能对保护的东西无法进行全面说明,导致无法得到充分的保护。权利要求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向社会详细介绍技术发明,而是为了保护专利权人的利益。当然,申请人也不能就他公开披露内容之外的东西请求专利保护。为了能够获得专利保护,申请人必须将其所作的发明内容清楚的展现出来,权利要求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说明技术发明如何实施,而是为了说明哪些是申请人想要保护的新发明。我国专利法沿袭德国的更多一些,权利要求书主张采用统一的固定的形式,而不能由申请人任意选择其认为合适的形式。
如何对技术特征进行拆分。
1、因此所划分出来的技术特征个体上要独立,即在技术方案这个整体当中有其独立的作用,然后再跟其他技术特征相互组合后又能形成整体的技术方案。
2、各个技术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技术特征。
比如说,在审查过程中,经常接触到的叫做特征对比表,如何划分技术特征呢?很多人的观点是怎么划分都可以。一句话就可以理解为一个技术特征。并且不少审查员的实践都是按照自然句来划分的,这么划分是否合适,是否能解决审查中遇到的问题。究竟一项技术方案中要概括出多少项技术特征来,并没有客观的标准,其次,技术特征在进行一一对比时的等同认定,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再者,对比较结果的综合考量也是一个存在误差的过程。
提炼技术特征的同时就是对权利要求进行解释的过程。
什么是技术特征?
技术特征是技术方案的基本组成部分。不少老师在上课时间给出了这样一个定义:技术特征是构成技术方案的最小单元。
所以我们需要先对技术方案有一个理解,技术方案是指运用自然规律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某一特定技术问题的具体构思,是利用自然规律、自然力使之产生一定效果的方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经典教材指出:发明是人脑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利用自然规律解决生产、科研、实验中各种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方案一般由若干技术特征组成。技术特征可以分为大概三类:
1、例如产品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可以是零件、部件、材料、器具、设备、装置的形状、结构、成分、尺寸等等;
2、方法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可以是工艺、步骤、过程,所涉及的时间、温度、压力以及所采用的设备和工具等等。
3、采用零部件或步骤在发明中所起的作用、功能或者技术效果来定义和描述。我们常说的功能性限定特征。各个技术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技术特征。1和2范围都容易确定。3的范围该如何确定?
专利领域的公知常识概念在创造性判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专利审查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专利审查中遇到对比文件结合公知常识评价专利创造性的情形时,公知常识也是目前代理人及申请人与审查员争论的一个焦点所在。遗憾的是,我国《专利法》和《专利法实施细则》对公知常识几乎都没有做任何规定,只是在审查指南中以举例形式对公知常识作了简单描述。
相关人员研究表明,现有技术不一定是公知常识。公知常识在审查实践中还有三个特点:一是仅限于某一技术领域范围内。它是某个技术领域内的基本的技术知识,包括一些入门级的基础知识,被称为某一领域的公知常识;二是公知常识仅限于一定时期内,超越一定的时间界限,有可能技术知识会变得陌生,或许其属于现有技术,但不是公知常识;三是公知常识判断主体一定要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要以其认知来判断某技术知识是否属于公知常识。是否可以给出一个定义:公知常识是指在专利申请日以前某一技术领域内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普遍知晓的技术知识。
公知常识一般不属于待证事实,不需要再进行举证证明,对公知常识进行举证证明,无疑会浪费专利审查行政资源,降低审查效率。
但是公知常识本身不具备严密性和系统性,如果直接使用公知常识,将其作为绝对客观的事实一定是靠不住的,因此,针对审查员的审查意见,如果申请人提出了合理的质疑和有根据的反驳,则公知常识这一事实仍然需要审查员一方进行举证予以证明。
如果对于国内的申请,如果公知常识不能举证证明,是否考虑先行授予专利权,其余放置在复审或者司法等后续程序来处理。
第四篇:语文写作教学
抓住时机,诱发文思
---作文教学心得 黄金扬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都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花费相同的时间和精力。相较而言,学生的听说基础厚实于读写基础,听说能力发展先于读写能力,这是因为学生在入学前就有一定基础的听说能力;而就读写来说,学习作文难度大于学习阅读难度,虽然二者都需要高度的综合能力,但阅读是学习别人现成的知识和经验,而作文则相反,是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生活。因此,作文难写,写作文难成了师生们共同的苦恼。不论是成绩好或差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患有“写作恐惧症”。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人们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在作文教学研究中引进了“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科研新成果,试图改变作文教学少慢差的尴尬现状。这些探索在作文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勿庸置疑,作文教学并未因此而全面扭转低效的被动局面。写作赢得大面积丰收的时刻尚未到来,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障碍心理依然存在。在写作中出现的畏惧、自卑、怠惰等消极心理是学生“写作恐惧症”的具体表现,对学生十分有害,“不仅会妨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而且也会因此妨碍他们探索知识的主动性,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甚至会扼杀了他们体味和追求丰富人生的乐趣,远离真善美的熏陶,使学生以后的发展呈现出断层。”因此,有必要探寻“症因”,寻找矫治不良写作心理的“药方”。
“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大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就会成为更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对于学生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之所以怕写作,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比别人差,更多的原因是他们身上缺乏写作所需要的动机、情感、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当然,学生写作外部环境不佳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因此,要消除学生写作中的障碍心理,需要社会、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而这其中我觉得对语文老师的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课堂效果。
抓住时机,诱发文思。课堂上的教学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常有些令人动情却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的情境,一般学生往往不留意这动情的瞬间,失去作文感知的最佳时机,待事后再提起笔来,就会觉得感情“冷却”了,心境随着情境的变化,也许不再如当初那么令人激动万分了,也就难以再写出当时自己在那特定情境中的“心境”了。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善于捕捉这种作文训练的最佳时机和最佳境界,及时点破文思的“泉眼”,并将这种情感的涓涓细流导入文思的渠道,使学生产生一种“胸有所积,不言不快”的心理状态。我在平时上课时就尽可能注意捕捉适合作文的情境。如有天上课,由于前一节课的老师板书的东西学生还没有消化,而个别学生又积极擦黑板。这时,班上有些人开始在底下议论开了,有赞赏的,有嘲笑的,有埋怨的„„这时,我马上改变计划,决定上一节作文课,让大家以“擦黑板”为话题,写一篇周记。由于是刚刚亲眼所见和所闻,有些还是亲身经历的,学生写起作文来自然就有话可说了。这样的话题,都与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学生动起笔来自然也就较为容易了。更值得一提的是,让学生学会对现实事件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能使学生明辩是非,从善远恶。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或生活中的特定情境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将这种情感体验引导到作文中来,指导学生写出情真意切、有血有肉的文章来。
第五篇:教学写作——语文教师新的生命的活力
浅析教学写作的必要性及意义
摘要:教师承担者传递人类知识和社会文明的重任,在教学生活中有快乐的生命体验,有丰富的灵感来源。这样的他们需要一种有生命的书面表达和交流。于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写作成了当前教师一种基本的专业需求。边行边思,述而又作,是当前教师成长、提升生活品质和专业化成长的生命通道。
关键字:教师,写作,教学写作
一、教学写作的必要性
第一,教学写作的内涵
写作是人类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通过书面表达传播的行为,本质上是言语生命的一种自我实现途径。对于现代人来说,写作不是技巧而是代表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让写作成为生活习惯中的一种也是时代的召唤。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又处于一个人人争相成为“作家”的大社会背景下,自然应当也是一个边思边行的智者,同时,让教学写作也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常态,一条专业成长的通道。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教学”是指师生双方的协同活动,也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人类文化知识,进而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在学校教育中,以教学为中心,教师是教学实践的工作者非教育理论的研究者,教师的主要劳动是从事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此,提倡教师教学写作更为合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把教学写作定义为教师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体验,并为教学工作所需的所有书面活动的统称。
第二,教学写作的分类
教师的教学写作涵盖面很广,大到一般的教育理论应用感悟、教
学研究,小到一节课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后感想。依据不同的性质大体分为三类。
其一、教学中的应用型写作。
应用型写作指教师在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常见的一些写作活动,例如教案的编写、制定教学计划、撰写工作总结及各类评语等,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有一定的好处,教师在计划中推进教学工作,如教师利用富有激情、富有爱心的评语,会深深地触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其二、教学中的研究型写作。
教学研究写作也是与教师教学实践研究相关的写作活动,有教学日记、教学札记、教学随笔、听课笔记、读书笔记、教学案例、教学研究等文章,还有教学论文,出版专著。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表现之一。
其三、教学生活中的日常写作。
在日常生活中,教学写作也必不可少,如书信、便条等。教师的日常写作,其实是对教学的一种记录,一些思考,记录与思考之后我们把这些东西连贯起来,成为我们思维过程中的一个点,一条线。通过日常的记录与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反思,剖析自己的不足与问题,这样,能使教学的面变得更宽,更实,更有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总之,教学写作就是以多元性话语展示教学生活实录的写作。在这里,教师以不同的话语方式:感性的、理性的、专业的、生活的、议论的、叙事的等等来展现自己的教学生活实践。
第三,正确理解教学写作的实质
教学写作与生活。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教学写作非文学创作,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生活的记录,教学也就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生活会给我们带来成功和欢快,有时也会有失望和烦恼,这些都是生活的“调味品”。如果我们把这些发生在教学生活之中熟悉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了有意义的教学事件。这种记录教学日常生活的写作活动也就是教学写作。苏霍姆林斯基在几十年 的教育工作中提出了三个口号: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丰富的实践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地做出理论上的概括,终其一生,给人们留下了四十一部专著,还写了近一千二百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短篇小说,尤其他书写的教育日记为我们开展教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指导,33年的教学生活记录整理了脍炙人口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
教学写作与观察。写作,不是从文字组合开始的,而是从观察开始的。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兰所说“写作即观察”。“观察”应当是指人们有计划的认识某个对象的知觉过程和认识过程。教师的写作,要从观察教育开始,观察教育活动中的人和事,观察教育场景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行为方式、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尤其是要观察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行为方式,教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则要求我们在观察过程中还必须要敏锐一些、细微一些、持久一些,也要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教学写作与思考。写作是文字的表达,也是思考的结果,思考产生创造,现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不一是思考创造的结果。教师的写作,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对教育问题进行思考,作品便是思考的文字呈现。只看不想,只是观察而不思考,如同视而不见。在观察教育事件、教育现象、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换位思考、批判性思维、反思性思维,都是必要的,这种有目的、理智的教学思考,用书面语言予以记录,就是教学写作了。
写作即教育生活体验的表达。传统定义“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但当今的认识应当是“教师,教学生学”,说明教师是为“学生学”服务的。则教学写作中的教师的生活体验要体现在:深刻准确地把握学生,理解学生,调动自己全部的生活积累,全部的感觉器官,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象中去,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体会一切。写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观察、有思考,就应该有观点想表达,有东西可写。反过来,经常写作又能促进我们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从根本上说,教师的写作就是教育生活体验的表达。
二、教学写作的意义
第一,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成长,要行动,要思考,更要教学写作。通过教学写作,教师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字,更多的是在教师职业成长中教育的智慧和教育幸福的体验。一个教师要想提升生命的价值,就不能轻视写。“要写得精彩,就要活得精彩,做得精彩。”教学写作是人生从此岸向彼岸的泅渡,是生活晶体的析出。
正如论语中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想要成长,需要深刻地对生命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教师亦是如此,在写作中通过对教学生活,对职业生涯的观察、感受和体验,创造出一个个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文章,这些都是对生命的诠释,也是教师成长的感悟。
第二,教师专业化的必经之路。
教师是人类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递者。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他们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但是,有的教师抱怨自己太忙,没时间。也有的教师在忙碌中思考,在教学困惑、意外的遭遇中不断地去追寻,不断地思考和阅读,不断地记录和梳理自己的心得体会,快乐地前行在自己的专业成长的路上。
教学写作就是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梳理教学中成败得失的过程,直接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化的自我提升。在当代人人都可以做写手的背景下,教师写作成了当前教师一种基本的专业需求,边行边思,述而又作,应当是当前教师的一种生存状态。从最简单的教学记录到教学研究论文的撰写,教学写作正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生命通道。
第三,提升教学生活品质。
教学写作是教师优化审美情操,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教师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可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种快乐的体验。
总之,教学写作是当前教师的一种生活常态,也是教师提升生活品质和专业化成长的生命通道。一个有成就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持思考并把这种思考连结起来的“思想者”,还应该是坚持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的“记录者”,更应该是把想法整理成文的“撰写者”,如果
能把这些想法与写出来的材料经验与人交流,那就还是一个“交流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