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歌剧与音乐剧的区别
歌剧与音乐剧的区别
我是郑晓晨的天一汉子!
含义:
歌剧(意大利语:opera)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歌剧在17世纪,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团常有一队乐器手负责伴奏,有的歌剧只需一队小乐队,有的则需要一团完整的管弦乐团。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
特点: 歌剧的一般特点: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其中,以声乐演唱为主。歌剧演员必须具备歌唱与表演的艺术才能,根据剧本与作曲家所谱写的唱段来塑造特定的人物形象。器乐除担负声乐伴奏外,还起着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剧情和发展戏剧矛盾冲突,烘托环境气氛的重要作用。器乐部分由管弦乐队演奏。歌剧中的音乐布局因不同的时代、民族、体裁样式、作曲家创作个性和创作方法而异。声乐部分一般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器乐部分,在全剧开幕时有序曲,幕间有幕间曲。歌剧的音乐结构方法多样,可以由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断连接而成,也可以是连续不断、统一发展的整体结构。
音乐剧和歌剧的分别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
音乐剧的一般特点:除了具有歌剧的基本特征(即:将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是一种充满动态、动力、动感的艺术,剧中的音乐、戏剧的剧情、人物性格与命运、舞蹈场面的表演,都必须在时间流动过程中逐步战线,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之外,更强调音乐的可听性,特别是不同演唱风格在同一种音乐中的统一,有时会将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捆绑于一体,体现了古典与流行的完美结合,这是歌剧艺术表演形式中所没有的;此外,音乐剧也更注重舞蹈在剧中的作用,音乐剧认为舞蹈在音乐剧中起到了重要的烘托剧情的作用,也更增加了音乐剧的审美效果。所以说音乐剧中的舞蹈演员大部分都是既有技术性突出的演唱又有高超的舞蹈水平,这是歌剧中所不能达到的,也更是舞剧中所欠缺的。
声乐样式:
歌剧中的重要声乐样式:咏叹调,是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抒发人物内心思想感情,旋律性强,优美动听,强调声乐演唱技巧,常安排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宣叙调,亦称朗诵调,是一种速度自由,伴奏简单,建立在语言音调基础上的吟诵性独唱曲,用以代替对白。重唱,常出现于叙事或强烈矛盾冲突的情景之中,用以刻画人的共同或不同的心理状态。合唱,一般为剧中群众角色所唱的声乐曲,用于群众场面。
音乐剧中的重要声乐样式:音乐剧很难用一种唱法来形容,有些学者干脆用“音乐剧唱法”来概括它的多元化。音乐剧作曲家门广泛的吸收了古典音乐、爵士音乐、乡村音乐、摇滚音乐以及说唱艺术等各种音乐元素,将旋律的流畅、新颖、独特作为根本,始终不忘结合时尚的、民族的理念,在歌曲旋律上追求质朴、简单。音乐剧对作品演唱风格和唱法也不拘一格,介意从一部音乐剧欣赏到多种音乐风格及演唱。
主要分类:
歌剧的主要分类: 佛罗伦萨歌剧:
1.第一部歌剧:是1597年上演,由利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妮》(Dafne),由
于该作品的乐谱只剩下残片,所以人们通常又把1600年上演,保留完整的,由利努契尼写脚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优丽狄茜》(Euridice)作为最早的一部歌剧。
2.特征:脚本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后来又加入历史题材。音乐部分采用通奏低音形式,歌
唱部分主要为吟唱的宣叙调形式,音域不宽,节奏自由,有少量的乐器伴奏,也使用合唱。罗马歌剧:
1.代表人物及作品:罗马作曲家卡瓦莱里(E.Cavalieri,约1550—1602)创作的《灵与肉的体现》(La rappresentazione di Anima,edi Corpo)于1600年2月上演,该剧为罗马歌剧奠定了基础。《灵与肉的体现》实际上被史学界视为清唱剧,具有歌剧的雏形,内容涉及宗教道德方面。
2.特征:注重歌剧场面的壮观给人带来的愉悦,加入了华丽的舞台设计、机关布景和芭蕾
场面,每幕都以合唱和舞蹈结束。威尼斯歌剧:
1.第一个歌剧院的建立:1637年在威尼斯建立的第一个歌剧院——圣卡西亚诺,是歌剧从
贵族沙龙和宫廷走向市民阶层。
2.代表人物及作品:1607年,威尼斯歌剧作家蒙特威尔第完成了歌剧《奥菲欧》的创作,歌剧题材与利努契尼的《优丽狄茜》相似。在剧中,蒙特威尔第凭借他在牧歌和宗教音乐创作方面的丰富经验,结合运用16世纪的音乐宝库中的各种手段,使《奥菲欧》成为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
3.特点:在歌剧中大量运用咏叹调和二重唱,注重情感抒发,对美声唱法加以重视,很少
用合唱形式,弦乐器家族首次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那不勒斯歌剧:
1.朝正歌剧方向发展:那不勒斯是意大利歌剧发展的最后一个城市,始于17世纪末,至
18世纪定型为正歌剧(Opera seria),这种歌剧的影响力一直延伸到了19世纪。它常以虚构的历史或英雄事迹为题材,而且由于对美声的追求,使那些既具有男性的强有力肺活量又带有女性柔美明亮音色的“阉人”歌手盛行起来。
2.代表人物及作品:那不勒斯乐派代表人物A.斯卡拉蒂(Alemandro Scarlati,1660—1725)
在声乐抒情调的基础上创作自由发展的咏叹调(aria),给予美声演唱以广阔施展的天地。代表作为《泰奥多拉》。3.特点(也是正歌剧的特点):
1)2)
在内容上:多取材于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内容严肃,与喜剧相对。在结构形式上:由原先的五幕歌剧变为紧凑的三幕结构,常在幕与幕之间穿插喜剧性的幕间剧(Intremezzo,在舞台口表演)。由极具个性的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开场,宣叙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进行,极少使用重唱和合唱,也不用舞蹈。
3)
两种不同的宣叙调:一种是干念式的宣叙调,用于较长的对白或独白,独唱声部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另一种是带伴奏的宣叙调,它善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同时也在戏剧性的紧张场景中使用,独唱由乐队伴奏。
4)
返始咏叹调:这种咏叹调是ABA三段体形式,作曲家通常不再把再现的A段写出,而只在B段的结尾处标记da capo,意为从头反复,故作“返始”之意,并在结尾处标记Fine(意为结束)。
音乐剧的主要分类: 黑人音乐剧:音乐剧表现手段从以欧洲为主移向以美国为主,就是因为黑人的褴褛时代爵士乐、灵魂音乐、游吟和忧伤蓝调的流行。再后来的摇摆乐也有强烈的黑人音乐背景。代表作品:《演出船》、《波吉和贝丝》、《天空小屋》、《圣路易斯的女人》、《花之房》(1954年)、《牙买加》等等。
百老汇音乐剧:百老汇音乐剧(Broadway Musicals)的前身是黑人游艺表演、滑稽剧、歌舞杂剧等,比较多地受爵士乐、摇摆乐的影响,其舞蹈有独创的百老汇风格。1904年,比特尔·琼斯明确了音乐剧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剧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它综合地把歌曲、舞蹈和故事情节、话剧表演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音乐剧把美国风格的爵士兵乐和与爵士乐配合得摇摆性很强的舞蹈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代表作品:《俄克拉荷马》、《西区故事》、《平步青云》都是在百老汇相继走红的重要音乐剧目。此外在百老汇经年不衰的音乐剧有:《歌剧院幽灵》、《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美女与野兽》等。伦敦西区音乐剧:伦敦西区音乐剧更多地受歌剧和轻歌剧的影响。英国音乐剧的发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别突出的改进,这里的艺术形式的结合是把歌剧、轻歌剧的传统以及音乐喜剧的传统与爵士乐、踢踏舞和芭蕾进行一定程度的结合。
代表人物及作品: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出现了两位音乐剧创作巨匠:安德鲁·洛依德·韦伯和蒂姆·莱斯,随即英国音乐剧就出现艺术上的转折。在风格上,韦伯创作的音乐剧偏重音乐,舞蹈相对较少;在制作上,英国音乐剧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非常注重把舞台上的各种技术一一布景、服装、灯光等与其他手段结合起来。很快百老汇感到了来自伦敦西区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伦敦西区的著名音乐剧包括《悲惨世界》、《西贡小姐》(1991年才移师纽约的百老汇)、《猫》、《歌剧院的幽灵》(后来移师纽约百老汇)等等。此外,似乎所有的音乐剧从伦敦搬到百老汇都能获得成功,比如《象棋》、《男朋友》、《奥利弗》、《可爱的战争》、《查里姑娘》等
通过资料的查找我总结出以下两个表格来对比音乐剧与歌剧的异同点:
第二篇:歌剧与音乐剧的区别
歌剧与音乐剧的区别
和歌剧的分别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但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议,例如格什温(Gershwin)作曲的波吉与佩斯(台湾翻译「乞丐与荡妇」)(Porgy and Bess)就曾同时被人称作歌剧、民谣歌剧(Folk Opera)和音乐剧。一些音乐剧如悲惨世界是从头到尾都有音乐伴奏,而一些轻歌剧如卡门却有对白。
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虽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提出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认为音乐和戏剧应融合为一。但在华格纳的乐剧(music drama)里面音乐依然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第三篇:歌剧与音乐剧
1、音乐剧演员表现剧情的方法是歌唱和舞蹈;
歌剧演员表现剧情的主要方法是歌唱,演员的舞台表演只不过是走过场,形式一下而已。
歌剧必须用美声唱法,通过歌声来讲述故事;
音乐剧随便用什么发声方式,通过肢体+歌声来演绎,有点像电影
歌剧有些“曲高和寡”的意思
音乐剧操作市场化
2、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3、音乐剧与歌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与歌剧重音乐、轻剧本不同,音乐剧首先要求剧本的高质量;音乐剧不象歌剧那样追求高难度的歌唱技巧和戏剧性的表现力,往往更注重旋律的如歌性,更讲究自然平易的发声,亲切随和的歌唱以及表达词义曲情的诚挚动人;在歌剧中,舞蹈经常作为一种穿插性、色彩性的因素使用,但在音乐剧中,舞蹈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可以说是歌、舞、剧“鼎足三分”;与歌剧的跳跃式舞台叙事法不同,音乐剧属于传统型,讲究情节的连贯性,追求故事的有头有尾;在叙事节奏上却属于现代跳跃型,讲究快节奏,善于营造紧张度,舞台气氛追求热烈火爆。
歌剧产生于16世纪。1597年,意大利佛罗伦撒的一些艺术家创作了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歌剧作品《奥菲欧》,1600年创作《优利荻茜》,宣告了一种新的大型综合性音乐体裁的诞生。音乐剧可以说是在二十一世纪诞生的,源于英国小酒店和法国咖啡馆里不登大雅之堂的歌舞杂耍表演,由歌舞剧发展而来,但内容和形式比歌舞剧更为丰富。
歌剧的表演形式较为单一,且有着固定的模式。歌剧以某一故事为剧本,用一主旋律,其他声部作为和声的主调形式进行演唱,多采用具有朗诵和宣叙特征的曲调。歌剧产生和流行的时代决定其观众主要是上流社会的皇室贵族,因而有些歌剧“曲高和寡”,甚至现在的人们若无基本的歌剧知识也难以欣赏。而音乐剧不管是歌唱还是舞蹈,形式更为灵活,是一种雅俗共赏、观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体裁。
在声乐方面,歌剧一般要求正统的美声唱法,需要经过美声训练的演唱者才能歌唱。因此在某一时期,歌剧成为大歌唱家的工具,听众的首要兴趣在于他们高超的演唱技能,就像我们听世界三大歌王的演唱会一样,主要目的是欣赏他们高超的歌唱水平。相比之下,音乐剧的演唱形式显得丰富多彩。即使是比较正统的音乐剧,声乐部分经常将美声和自然本色结合起来演唱,使观众倍感亲切。我们可以让一个歌剧演唱家去表演音乐剧,但无法让音乐剧演员去唱歌剧。除此之外,音乐剧还可以采用各种通俗音乐,如爵士乐、摇滚乐、乡村音乐等(如《猫》、《巴黎圣母院》)。
音乐效果不同,是因为使用的乐器不同。歌剧采用古典乐器,也使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而音乐剧除了使用古典乐器,还采用了电子音乐——当然这与它产生的时代密切相关,包括电子乐器和计算机音乐等,打破了传统乐器在音量、音色上的限制,增强了音响效果。比如法国音乐剧《小王子》开头一段模拟飞机降落声,是传统乐器与之不能匹敌的。
音乐剧的舞蹈形式也比歌剧更为丰富。可以说,“歌剧”这个名称就说明了它以歌唱为主的形式。歌剧中加进一些舞蹈场面是在17世纪后期开始出现的,主要是芭蕾舞和民族舞蹈(如《卡门》)。音乐剧的舞蹈则是古典与现代、专业与大众的融合。比如在《猫》中,既可以欣赏到一只小猫Victoria优雅的芭蕾舞,也可以看到摇滚猫Tugger的疯狂摇滚。甚至还融入杂技、魔术等(如《猫》,《巴黎圣母院》),将技术与艺术融合,形式多样。
虽然歌剧与音乐剧都需要大量的演出服装、布景道具,演员必须一边唱一边表演,但前者比较正统,更多的是站在舞台前面对着观众唱。后者表演可以更加滑稽、夸张,布景道具也更为丰富。由于音乐剧的布景设计、服饰化妆、灯光音响、道具等都有专业的技师,因此舞台艺术效果比歌剧更佳。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一部音乐剧的制作、表演不仅队伍庞大,耗资也巨大,音乐剧在制作中必须考虑演出的视听觉效果(吸引观众)和经济效果(避免亏损)。歌剧可以由一个剧作者和一个作曲家创作。而音乐剧的制作需要更多人一起合作,比如各种专业技师。
最后,从发展趋势看,歌剧依旧受人们喜爱,但创作新歌剧的前景不大。相比较之下,音乐剧作为一种综合性强的舞台艺术,汲取之前所有戏剧形式的精华,并结合科学技术,采用许多现代艺术之元素,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音乐剧(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猫以及歌剧魅影等。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变化,音乐剧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很快以其视听兼备、雅俗共赏的特质吸引了一批固定的并且正在不断扩大的受众人群
和歌剧的区别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但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议,例如格什温(Gershwin)作曲的《波吉与贝丝》(台湾翻译「乞丐与荡妇」)(Porgy and Bess)就曾同时被人称作歌剧、民谣歌剧(Folk Opera)和音乐剧。一些音乐剧如悲惨世界是从头到尾都有音乐伴奏,而一些轻歌剧如卡门却有对白。音乐剧
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虽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提出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认为音乐和戏剧应融合为一。但在华格纳的乐剧(music drama)里面音乐依然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歌剧《卡门》 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四幕歌剧 《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 —— 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
本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四二拍子,回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剧内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中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在这一幕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门的著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行板、d小调转F大调、2/4拍子,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著名的咏叹调,为快板、3/8 拍子,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热情而又有几分野气,进一步刻画了卡门性格中的直率和泼辣。
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选自第二幕中 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
第二幕中还有一段吉普赛风格的音乐,表现的是两个吉普赛女郎在酒店跳舞时纵情欢乐的场面,跳跃性的节奏和隐约的人声烘托出酒店里喧闹的气氛。
第二幕与第三幕之间的间奏曲是一段轻柔、优美的旋律,长笛与竖琴交相辉映,饱含脉脉的温情。
第三幕中著名的 《斗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奥为感谢欢迎和崇拜他的民众而唱的一首歌曲。这首节奏有力、声音雄壮的凯旋进行曲,成功地塑造了这位百战百胜的勇敢斗牛士的高大形象。
第四幕的结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说的那样: “当我看这最后一场时,总是不能止住泪水,一方面是观众看见斗牛士时的狂呼,另一方面却是两个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尾,这两个人不幸的命运使他们历尽辛酸之后还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剧中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西班牙风格舞曲“阿拉贡”,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出的曲目。
四幕歌剧《卡门》是梅拉克和阿莱维根据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歌剧是世界上最着名的歌剧之一,也是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它以其生动鲜明的音乐语言、丰富巧妙的和声配器手法以及强烈感人的戏剧性发展,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卡门》是一部生动的音乐文学,它用音乐鲜明地刻画出性格相异的人物形象,并且集中刻画了卡门热情泼辣、酷爱自由的性格。《卡门》的音乐始终紧密配合着舞台动作,中间没有静止的音乐场景。剧中进行曲、咏叹调、舞曲等交替出现,乐曲爽朗流畅,具有炽热的西班牙音乐特色。所有这些音乐又通过严谨的戏剧逻辑组合为一体,紧凑而简练,表现了真实的生活,使其成为雅俗共赏、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一部伟大作品。这部歌剧还包含了许多首在音乐会最常见的选曲,最着名的是序曲和“哈巴涅拉舞曲”,重要唱段如“米剀拉的咏叹调”、“花之歌”和“斗牛士之歌”等都是歌剧文献中最精彩的部分。这部歌剧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比才通过对女主人公卡门独立不羁的性格刻画,强烈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满腔热情地讴歌了自由,体现了他对全部生活的坚定信念。
(二)作品分析
《卡门》虽然描写的是爱情、欲望、嫉妒、仇恨的悲剧,但因为剧中有大量的对话,所以它的体裁是喜歌剧,可见当时的歌剧和喜歌剧之间的区别并不是从内容来考虑,而完全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比才的最大优点,也是他最深刻的独特性,就是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因素:民间因素、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并成功地将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作品的一致性是最先引人注目的特点。然后,悲剧因素再渐渐主宰整部歌剧,最后并吞了其他两个因素。从序曲开始,这个极富特色的主旋律就预告了卡门的命运。
《卡门》的旋律紧凑,节奏充满活力,人物的性格描写逼真细腻,因而造成许多戏剧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悲剧性。比才的和声也很富想象力,音域也很宽广,很能表现卡门紧张、激动的悲剧情绪。这部作品的音响结构也很完整,它的丰富感来自于配器法与伴奏中精致的对位材料。歌剧的序曲为A大调,四二拍子,回旋曲式。然后突然把A大调转到F大调,突出了第二场中《斗牛士之歌》的副歌,在短小的序曲的最后27小节中,作者引进了卡门,用她的一个具有增二度音程特点的主题来加强观众对她的印象。随着增二度音程越来越清楚地成为减七和弦的一部分,这个减七和弦往往使人联想到剧中邪恶的事物。最后序曲在一个加倍的ff减七和弦结束。
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锐对比的形象之上,以华丽、紧凑、引人入胜的音乐来表现这部歌剧的主要内容,而且使用明暗对比的效果将歌剧的内容充分地表现了出来。本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单独演奏的曲目。第一幕中换班的士兵到来时,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着士兵的步伐开路。孩子们在轻快的2/4拍子,d小调上,唱着笛鼓进行曲《我们和士兵在一起》。在这一幕中塑造了吉卜赛姑娘卡门热情、奔放、富于魅力的形象。然后主人公卡门的着名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出现,这是一段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卡门被逮捕后,龙骑兵中尉苏尼哈亲自审问她,可她却漫不经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调,此曲形象地表现出卡门放荡不羁的性格,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多情的卡门、性感的卡门。还是这一幕中,卡门在引诱唐·豪塞时,又唱出另一个着名的咏叹调《在塞维利亚老城墙边上》,是一首西班牙舞蹈节奏的迷人曲子,旋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间奏曲也十分有名,选自第二幕中唐·豪塞的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洒脱而富活力的主旋律。第二幕中,我们看到了比才作为一位音乐戏剧作曲家确实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对动作中的任何一个细微变化,他都能运用恰如其分的音乐加以表达。
(三)音乐特色
1.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
《卡门》的主题是由爱情到毁灭,剧情发展迅速而深入,歌词简洁而紧凑。比才在音乐创作中,力求体现现实主义的原则,以丰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现了多彩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成功地刻画了卡门温柔、直率、热情、残忍、诱惑、傲慢、放荡、狡黠等多面的性格;塑造出卡门、何塞、斗牛士等多个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营造出对比和冲突十分强烈的戏剧氛围,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戏剧效果。第三幕中的《纸牌三重唱》,是全剧中最精彩的场面,也是最精彩的歌曲。重唱的音乐和剧情融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不祥之兆。比才在《卡门》中,还采取了分曲编排的结构方式,灵活运用主导动机,在调性上做到连贯统一,使音乐推动了剧情的深化和发展。
2.强烈的民族音乐色彩。
《卡门》的音乐热情、狂野,令人着魔,其中《哈巴奈舞曲》、《塞吉迪亚舞曲》、《阿拉贡舞曲》、《吉普赛之歌》等众多脍炙人口的旋律,高潮迭起,撼人心魄。
当时比才受到了法国相异习俗的影响,他笔下的卡门与梅里美小说原着已经有了不少区别,他所刻画的歌剧人物总是与地方民族风格的模仿紧密相连的。在刻画人物方面,他运用了纯粹的西班牙风格的音调、节奏来刻画主人公这个热情坦率、酷爱自由、敢做敢当的吉普赛女郎,并专为卡门设计的“哈巴涅拉”、突出响板节奏的“赛吉迪亚舞曲”或欢快撒脱的“吉普赛歌曲”,以及卡门每次出场时,无论是与霍塞女伴的对话还是重唱都是一系列集聚民族特色的片断。
歌剧的重要环节还贯穿了西班牙典型的“斗牛士”和与之相配的风格性歌曲。这使得歌剧情境更加真实,色调更加浓艳和丰富多彩。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具有独特的力、强烈的戏剧真实性的音乐戏剧作品,其抒情的部分散发着一种轻柔温和的感伤情绪。这里没有任何人为的造作的东西,一切都是带着粗犷的力量和天然性表现出来的。音乐紧凑而爽朗,带着炽热的南国气质,吸引力极强。
总之,因比才的改革,使得法国的歌剧更加有力、热烈而且戏剧化,在世界的舞台艺术中也占据一重要席位。尤其他能够将人性的善恶与冲突描绘得真实贴切,对后辈写实派颇具影响力。而《卡门》粗犷的自然美,充满了强烈的民间特点,热情、奔放、独具特色的音乐,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卡门》不但对法国歌剧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直接促进了19世纪末真实主义歌剧的兴起。
歌剧、音乐剧、戏曲的相同点:
一、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
1、都是舞台艺术
2、都属于戏剧
3、都是以音乐和演唱为主要演出形式之一的艺术种类
4、用语言、动作、舞蹈、音乐、道具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有故事)
二、从艺术创作来看
1、都可以从历史、文学、神话故事等方式取材故事
2、都需要完整的故事结构和人物结构
3、都需要创作唱词(歌词)作为演员的台词(道白)
歌剧、音乐剧、戏曲的不同点:
一、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
1、音乐类型不同,歌剧是以古典音乐为主,音乐剧以流行音乐为主,而戏曲种类繁多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为主,乐器也主要为民族乐器。
2、唱法不同,歌剧是美声唱法为主,音乐剧是流行唱法为主,戏曲有各种各样的唱腔。
二、从艺术创作来看
1、歌剧创作严谨、高雅,音乐剧创作随性追求商业、市场效应,戏曲是中国几千年的艺术瑰宝有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
第四篇:歌剧与音乐剧不同2
歌剧比较严肃,音乐剧更通俗,更能提升现场的气氛,歌剧所用的伴奏一般都是交响乐团或者别的什么乐队现场伴奏,音乐剧多为提前录制好的伴奏,歌剧唱法多采用美声,很严谨,而音乐剧多采用通俗唱法,更加平易近人,歌剧喜欢用一些神话故事,音乐剧则多采用贴近生活的剧本。
与其说音乐剧是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倒不如说音乐剧是传承了歌剧艺术而形成的现代歌舞剧。从歌剧,轻歌剧,喜歌剧,音乐剧到充满歌剧色彩的音乐剧。人们经常错误的以为《当晴朗的一天》和《回忆》是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韦伯说:他在创作的时候没有觉得音乐剧和歌剧有什么不同。他们之间的差异只是音乐风格的不同而已。
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近一百年来,歌剧越来越被当作“阳春白雪”高搁于艺术殿坛之上,有代表性的创作作品凤毛麟角,真正能欣赏歌剧的观众也是非常少的。但同时,音乐剧以其时尚、大众、流行等现代特性,逐渐占据了歌剧的市场份额成为现代音乐戏剧的主流。
第五篇:经典音乐剧介绍——歌剧魅影
经典音乐剧介绍——歌剧魅影
《歌剧魅影》描述十九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的爱情故事.时值1882年,在歌剧院的地窖深处,传说住着一名相貌丑陋,戴着面具,却学识渊博的音乐天才,多年 来他神出鬼没,躲避世人惊惧鄙夷的目光,被众人称之为「魅影」.他动辄以鬼 魅之姿制造各种纷乱,赶走他讨厌的歌手,甚至还干涉歌剧院的主角人选和剧码 安排.在无意间,魅影发现小牌女歌手克莉丝汀拥有不凡的天赋美声,让他倾慕不已.激赏之余,魅影决定不计一切代价,将年轻貌美的克莉丝汀调教成首席女高音.然而,最初发自於精神层面的音乐之爱,却逐渐转化成为强烈的占有欲.走火入魔的魅影更以实际行动,把所有妨碍克莉丝汀歌唱事业的人一一除掉.后来,戏院的投资人劳尔认出克莉丝汀是他的儿时玩伴,两人坠入爱河.魅影发现后,自觉遭到背叛,怒而砍断舞台大吊灯的铁链,让整座华丽的水晶灯砰然粉碎在观众席上.随着魅影的破坏愈来愈血腥疯狂,克莉丝汀对他的感情也逐渐从迷恋转为恐惧,害怕和怜悯.半年后,劳尔跟克莉丝汀秘密订婚,魅影突然现身於歌剧院的化装舞会,强迫歌剧院演出他亲手谱作的歌剧《唐璜》,并指名由克莉丝汀担任女主角.心烦意乱的克莉丝汀,半夜奔至父亲坟前哭诉,劳尔则誓言要和魅影周旋到底.在《唐璜》首演当日,歌剧院四周布满警察,孰料魅影竟然杀死男主角,亲身改 扮上场,与克莉丝汀演对手戏.在戏演到最高潮时,克莉丝汀当众扯下他的面具, 魅影羞愧心碎之际,动手将克莉丝汀掳至他的地下密室.劳尔追踪至地下,和魅 影展开对决,却被他用绳索勒住,魅影藉此要胁克莉丝汀答应求婚.为了保护爱人劳尔,克莉丝汀毅然倾身,狠狠吻着魅影那张彷佛被地狱诅咒的脸.至此,这场爱情的胜负已定.绝望的魅影送走紧紧相拥的这对恋人,在警察 和群众闯入地下密室前,悄然隐去,只留下一张似笑非笑的凄凉面具...主要角色除了饰演子爵的Patrick Wilson原本就是百老汇演员之外,其余大都是由原本只演戏的演员担任,但是不论是歌唱,还是演技,都令人折服.饰演魅影的Gerard Butler,他的表现很令人惊艳,他从来没有音乐剧的经验,为了此剧特别参与音乐课程,有人评论他的声音比不上原版音乐剧的Michael Crawford(有人形容他的声音残酷又甜蜜),但我觉得那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因素所影响,我倒觉得他的声音更有人味,虽然某些段落唱得有些勉强和沙哑,但这就他所塑造的魅影,而不是原版的模子,或是原版的模仿秀.饰演克莉丝汀的Emmy Rossum也被批评声音不如原版的莎拉布莱曼,确实他的声音没有莎拉布莱曼的清亮和高亢,但是在掌握歌曲的情感上也是相当不错,毕竟她也是从小就受舞台剧训练的,声音自然不会太差,她曾拍过「明天过后」,也就是杰克葛伦霍喜欢的那个女孩子.饰演子爵的派屈克威尔森,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乐剧演员,非常平稳而优美.音乐剧版的魅影比较老,但电影里明显比较年轻且英俊,在魅影还没拿下面具前,看起来甚至比克莉丝汀深爱的子爵更为俊美,这样的安排也许是票房使然,但个人认为这样的安排可以增加魅影本身的魅力,更让观众能够对於魅影的痴情和被孤立的处境,投射更多怜惜,在片末魅影独自对着猴子音乐盒唱歌的候,应该有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流下泪来,整颗心都碎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蜜妮卓弗,她把这个高傲又没内涵的歌剧女伶演得活灵活现,有趣极了,片中若是少了她的搞笑,会失色很多,应该颁给她一个最佳女配角奖,唯一可惜的地方是片中女高音部分是幕后代唱的,只有片尾韦伯新写的那首「Learn to be lonely」是她唱的.她的角色对於影片的效果,就有如「冷山」中的瑞妮齐薇格一样,少了她们,整部片就会变得没有生气了.还有在片中化装舞会,也是令人瞠目结舌,华丽的服饰和精彩的舞蹈,导演乔舒马赫把整个场面处理的热闹非凡,非常具有可看性,而这些舞者的表现,更是值得给予满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