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是生命的历程
学习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应以学习为中心,学习应以课堂为中心,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和建构基本的和各具风格的“学本课堂模式”是教师行动研究的核心。“模式”是一定教育理念、教育原则和教育行为的物化反映和载体,它促使我们去理性抽象,去笃行实施,但“模式”又是“以生求变”的,随着各种教学要素的变化和组合,“
模式”也会发生各种变化,故“学本模式”又永远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我们激发全体教师的智慧,形成“学本课堂模式”的生态系统,让各位教师的教育个性相生相依,共生共荣,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开拓出生机勃勃的绿色通道,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中鲜活,让教师的生命在教育的蓝天肆意飞扬!
第二篇:生命的历程
生命的历程
生命的历程,到底有多长?
一粒小小的种子,静静地埋在泥土的深处,等到来年的春天,当春雨滋润大地,这颗小种子便开始了它生命的历程。从发芽,长叶,到开花结果,这个过程便是它的一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越显出它的美丽。但是一朵花开的时间,仅仅是几天而已,甚至几个小时,还来不及向世人展现它的娇艳,就已开始凋零,枯萎的花瓣,再返回大地,为大地提供养料,这便是“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生命的历程,就是一个花开的历程,花开花落。现在的我们,正处于青春期,我们开出一个个小花蕾,受尽各种营养,就是为了明天能开出美丽的花。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有些人现在不努力学习,只是一味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他们的人生不会开出灿烂的花,永远只会是一株无人问津的野草,当没有营养提供,他们便就此枯萎。
一朵花与一株草相比,你更愿做哪一个?当然,你会肯定地回答说做一朵花,可是,要做一朵美丽盛放的花,就要从现在起发奋学习,长大创出一番辉煌的事业,这样你便完成了你的使命,也就无怨无悔了。
生命的历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争取未来开出灿烂的鲜花吧。
第三篇:生命成长的历程
生命的成长
1--7岁:幼年的纯真
在第一个七年期间,这个时期的小孩子在用他自己的方式成长。他是个纯粹的生命体。他天真无邪,对世界充满好奇。这个世界仅仅是属于他的,太阳为他升起,月亮对他微笑,他是那样天真可爱的快乐着。虽然他也难受,也会闹脾气,但只要解决了他的麻烦问题,他就会立即恢复他的快乐。
7--14岁:内心满是疑问
当小孩子走入第二个七年,他开始走出自己的世界。他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同时还属于其他人。他的内心开始充满疑问,因为他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像他的幼年时期那么简单。他什么事情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他问月亮里真的有嫦娥么?他问树木为什么是绿色的?为了寻求答案,他成为了一名小学生。
学校给了他一些答案,社会给了他一些答案,这些答案把它心目中原来那种童话般美好的美好想象打得粉碎。他开始成为社会的一员,他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社会概念,当他跃进入这个社会,他的自我意识就越强烈,也就从此逐渐远离了快乐。
最初,他会成为同性社会的一员。男生和男生交朋友,或者打架;女生和女生一起玩耍,或者吵嘴。如果其他男生对女生感兴趣,他们会认为他是娘娘腔;如果某个女生喜欢跟男在一起玩,她也会被认为是男孩子气。那是不正常的、有毛病的。
14--21岁:对异性的好奇心
14岁之后,第三道门打开了,他开始进入一个恋爱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的性生理成熟了,男生不再对男生感兴趣,他开始对女生感兴趣,因为女生是世界上的“另一种人”。女生也开使对男生感兴趣,只不过比较羞涩一些。“另一种人’’是如此奇妙,如此可爱,以至于他要追求她,她要和他在一起。不仅因为好奇和爱,也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异性来证明自我。
他们开始有最初的恋情,纯洁的初恋让他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妙不可言的体验。他们开始有性幻想,开始写诗,开始学习如何调情。他们渴望用性的方式来探索生命的秘密,男人在了解女人,并且通过女人来了解自己;女人在了解男人,同样也通过男人来了解自己。他们开始在一种互动式的学习中了解爱、责任社会、社会和人生的涵义。
21--28岁:追逐名利与物质的野心
到了21 岁,他迎来了生命中的第四个7年。他想要成为男人中的佼佼者,她想要成为女人中的女人。他开始需要更多的认同来证明自我,它会根据社会上流行的评价去塑造自我----如果不行,他们就会试图推翻那个标准,重新建立适合自己的一套标准。他变得野心勃勃,对未来充满渴望,他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如何才能成功、如何与人竞争、如何在挣扎中求胜之类的思考上。他的自我越来越膨胀、越来越强大。
28--35岁:追求舒适感与安全感
28岁以前他是那么强烈地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英雄,他是那样血气方刚,那样疯狂,那样终于为了某种信念而奋勇拼斗。等到了28 岁之后的某一天,他会进入人生的第五道门,他会突然意识到从前的所作所为有些轻率、有些傻气、有些不计后果。现在,他在,他在检讨自己的欲望,他不在冒险,他开始用比较稳妥、比较有效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他曾经想成为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成为一个革命者,成为他所生活的那个地区的权威人物,但现在的想法有些不一样了,他需要一种安定和舒适的生活。他的注意力开始转移了,开始着手营造一个舒适的小窝。流浪者不再流浪了,他回到了他的家庭中,开始定居、过起文明的生活。
这时家里那些关注着他、为他提心吊胆的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啊,真好,浪子回头金不换,他总算稳定下来了,总算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了。35—40岁:传统的拥护者
35岁是一个人生命能量的高峰,他显得那样稳健而有力量,他是某个机构或团体的中坚分子。他站在那个高峰上,并从此开始走下坡路。这时候,它不仅对安定与舒适有兴趣,他还成了保守派。他讨厌风险,他反对改变,他倾向稳定,他正式变成了体制中的一部分。他不再是个无政府主义者,它支持政府和法律。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到35岁还在求职,那就意味着他不可能再达到那个高峰,也就意味着他不在可能为那个公司注入创新的力量。35岁是一个坎,尽管他成熟、经验丰富、处事稳重,但是企业中一般没有和是他的职位提供给35岁以上的求职者,那些和是他的职位都被他的同龄人占据着。
42--49岁:思考生命的出路
他很不乐意的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七个七年。
他的身体开始发胖。发胖意味着他的身体再也无法将所有的食物都转换成能量。他大腹便便,疾病丛生,像一架运转不灵的机器。他开始秃顶,或者长出白头发,生命的秋天到了。
他很可能的溃疡。溃疡是野心的象征,如果一个人或有溃疡,就显示他曾经狂热和执着的追求过成功。从前他追求这个,追求那个,他什么都想要,他的胃口很好,他现在出现溃疡,这是一种因果关系,很容易理解。
它还可能的心脏病。很多人都会的心脏病。但心脏病发作的时间越早,就越证明他努力的追求过。一个相当成功的人,曾经那样努力、那样紧张,否则哪里来的心脏病呢?心脏病是努力过的象征。
从前,他是那样自信,他以为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但现在他已经失控了2,他需要给生命寻找一条新的出路。那条出路不在物质世界里,他已经尝试过了,他不在那里。它在他的心灵世界中,如果找不到它,他会惊慌失措,患上各种各样的神经官能症。
在西方,许多人会求助于心理医生,另外一些人则会求助于宗教。而在中国,许多人都开始回忆他们各自的祖父和父亲,他们曾经认为老人们的想法是那样的保守和落伍,现在却变成了人生的大智慧。
49--56岁:想要摆脱社会的羁绊 到了49岁时,他的探索就越来越清楚了。现在,它开始对自我失去兴趣。他的自我停留在年轻时代,他会常常回忆起好汉当年的勇猛。当一个年轻人在那里表现自我时,他会觉得那个年轻很幼稚,然后会心一笑。
在这个阶段,繁华已经落尽,生命的真纯正在显现,生命的真纯正在显现。他开始远离这个社会,转而关注她的内在。他首先会远离异性,它不再需要异性来证明自我。
63—70岁:回归孩子似的天真
63岁之后,他会再度变成一个小孩。他变得愈来愈安静,仿佛古井中的水。社会已经成了遥远的消息,只能向风一样在水面泛起一圈涟漪。
他在享受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年轻时她会抱怨头疼、抱怨牙疼,现在她不再抱怨了。他会快乐地说:“我的牙还咬得动;我的眼睛还看得清楚;昨天,我居然步行了20里路。”
他开始回忆他的一生。他在回忆他的一生,他会为他的一生感到欢喜,不论好坏与对错。当初他是赤身裸体来到这个世界的,当他离开时,却用用许多的经验、许多的感情。他想小孩子一样快乐着,虽然也会难受、也会闹闹脾气,一旦解决了他的麻烦问题,他就会立即恢复他的快乐。如果70岁以后他仍然活着,他会继续快乐下去。他衣服鹤发童颜的可爱模样,宛如中国民间传说中的神仙。当然,死亡早晚会到来的。然而,对于一个快乐的老人而言,死亡是她生命的最后一次开花。他的生命是那样美丽的绽放这,仿佛中国的串接和春节时候绽放的梅花。
第四篇:我生命的成长历程
我生命的成长历程
挥手告别2011,我又长大了一岁。回首走过的20年,有苦有甜,有滋有味。虽然没有多少的心酸曲折,但是对于人生,我自己还是有深深的感悟。
体会最多的还属我的高中。2008,我离开父母,独自开始住校的生活。严格的管理,让我吃了不少苦头。刚刚开始,因为不满学校的管理模式,抵触心理很强,我的学习一直不在状态,可能是自己对高考的结果不满,自暴自弃的表现。直到高二,我才渐渐找到学习的动力,和好友们一起体会其中的乐趣。高三,我的成绩开始稳定,苏锡常镇的模拟考试,我均超过模拟的二本分数,那时,我根本不会有担心,说我连本三都考不上,就像当初的中考,我淡然地走进考场。
都说距离产生美,但是分数哪里容得下一丝丝的差距。尽管选修考的都不错,可那又有什么用,根本不能挽回一切。于是我在自我感觉能上本三的基础上填了志愿,完全没有顾虑我专科的填报。最后命运也和我开了玩笑,我录取到无锡,这个从未想过要来的地方。作为文科生,我闯入了理科的院校,学习最讨厌的物理(电路.)
一学期下来,我感觉自己还是没有找到学习的方向。原本制定的转本计划,如今看来,是那样的遥远。再也看不到我高中忙碌的背影,日子也不再充实。每天慢节奏的生活,活的是真的开心吗?
其实并没有!无数次在心里怀念我的高中,那样美好的日子。虽然过的很累,但是我很开心,因为至少每天都有美好的梦想,支撑着我,让我一直走下去。可如今,我没有前行的方向,从何谈我过的好与不好?
我从未承认我是不求上进的小孩,只是我比较在乎自己的想法。那些与原则相悖的东西,我是不会接受的。也许因为这个,别人会说我很固执,可是我觉得那很重要,失去了它,就不再是自己了。
一直以来,我都很在乎友情。因为不管是喜悦与悲伤,她都会陪着你,不离不弃。就像现在,只需要朋友一个电话,短短几句,就会很幸福。那些烦心的事情也如过往云烟,随之散去。其次,我觉得有个好朋友很重要,因为她会关心你的一切,学习上,生活上,无处不在,细致周到,可能那些东西连父母都很少在乎。
俗话说新年新气象,又恰逢老师布置这个作业,让我把人生的经历细细翻阅了一遍。如果这些能让我有感触,能试着改变自己的风格,融入当下的学习。所谓的扬弃,做到了,那我的生活,就可以全新的开始。2012,传说的世界末日,我期待着自己的改变,脱胎的改变!
第五篇:关注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的生命发言稿
关注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的生命发言稿
教学片段:……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它们统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接下来我们又要进行闯关游戏了,独立计算下列两道题: 师:127+308-246 36÷18×200。开始!
(2分钟后,先做完的学生 学生们在自备本上独自解答,教师在黑板上解答。坐不住了,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老师不得不提醒他们,明显看出遭受批评的学生活力大幅度地下降。)
师:(等所有学生都做完后)你们在自备本上解答时,教师也在黑板上解答。与我做的一致的有多少?
生:(绝大多数学生举手,气氛不如前)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请将答案写在本子上。
生:(写完后,纷纷举起了手)
师: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
生:(大多数都举手争抢着发表意见)
生:第一题里只有第一级运算,第二题里只有第二级运算,它们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小结)很好,在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往右的次序计算。
生:(对照小结语,修改自己的答案)
……
教学反思:
这是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的片段。在教学时试图通过“提问——思考营造学生高参与的课堂氛围。——发现”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从课堂实施效果来看,喜忧参半!
一、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高参与的基础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教学是门永远带有遗憾地艺术。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本片段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粗略地解释了四则运算后,立即转入闯关游戏之中,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两道习题做得很快。但随即教师的处理减缓了上课的节奏,等所有同学都做完后才提问,反应快、不安分的学生就按奈不住“等待”,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现象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再加上老师的“提醒”,这部分学生的参与率和专注力就大打折扣,再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就很难了。
二、“提问——答写”是引导学生高参与的重要策略
细细品味课堂上的提问和答问,我们不难发现它关注更多地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体验快乐变成了反应灵敏、成绩优异者的专利,思考不成熟和反应迟缓者得到的永远是“你再好好想想!”“你怎么连这个问题也不会。”很多学生就在这种循环往复地提问与答问中磨灭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冲动,选择了消极坐等,课堂上的“听众”越来越多。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年级升得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人越少!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愿“再好好想想”,也不是他们真的“连这个问题都不会”,而是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他们得不到仔细思考、判断的时间和空间。本片段中教师一改以往常用的“提问——答问”,采用“提问——答写”策略,它就是让所有的学生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快速写下自己的答案。答写为所有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同时促使所有学生都去认真地思考。当大多数学生写完答案,老师问“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时,由于前面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各自的“产品”,举手自然也就踊跃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将答写的重点由激活学生思维偏向检查答案的正确与否,避免给反应迟钝的学生过大的压力,造成关注老师脸色比思考问题多的局面,这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