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概括题得分要诀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也即将拉开帷幕,凭借多年的经验,总结出申论考试“概括题”得分要诀,帮助考生取得申论考试的理想成绩。
概括能力是公务员的基本能力,也是申论考试的必考项目,但是从阅卷情况看,概括题得分率却很低,平均得分不足60%,因此概括题往往成为拉分的重镇。
一、概括题失分的原因分析
1.客观的采分模式是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概括题一般采点给分,每个采分点2-5分不等,一般20分的概括题,采分点大约在6-10个。人的思维方式差距很大,阅卷者和答卷者的思维存在的差别也很正常,但是如果考生没有领会命题者的出题意图,造成答题思路与答案差距过大、与阅卷者思维的差距较大,那么往往会出现答卷者的答案采分点较少的情况,这也是考生得分过低的主要原因。
2.逻辑混乱是得分率低的重要原因。概括题一般明确要求“条理清晰”,在具体的阅卷中,这个项目是有分的,具体表现为有的概括题会明确说明“框架逻辑分”,只要分类准确,即使没有采分点也可以得框架分。还有的会对逻辑混乱的概括进行“限高”,比如:逻辑不清者得分不超过50%。这就意味着即使采分点全部达标也只能得一半分数。
3.字数的限制也是得分率低的另一原因。概括题一般字数限制在200-500字,一般说来,国考相对慷慨些,从07、08、09年的情况看,概括题的字数分别在500、500、300字,这个字数还是比较宽裕的。而省考的规定相对紧张些,有的省份在字数上甚至要求150字,这就给概括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有些考生的语言稍微不精练就会超过字数要求或因为节约字数而“漏点”的情况,这些都是造成得分率低的一个原因。
4.考生概括能力不高或不了解规则也是得分率低的重要因素。极少数考生不了解概括题的规则,一味拔高致使脱离材料,而不能采中点,或者是说话罗里啰嗦,乱抄材料,缺少逻辑性,同样没有采分点。
二、概括题的题型分析
1.概括主要内容。这种题型是概括题的“元老”,难度较大。诸如缩写、汇报、综述、写关键词等均属此类。
2.概括主要问题。这种题型是概括题的“新秀”,难度稍小,也显得人性化。
3.概括单一问题。比如概括某事件的原因、影响,2002国考就是概括网络的影响。还有就是概括某事件的现状和趋势,概括材料的思路等。2005年国考就是概括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
概括主要内容有点难为人,材料一大堆,如何取舍很麻烦。相对来说,概括主要问题和单一问题都比较明确,08、09两年的国考命题趋势以这两类为主,故显得人性化一些。各省级考试也有向国考靠近的趋势,但以概括主要内容为主的考试仍旧较多。
三、概括题的答题目标
1.点多。采分点一定要够,宁多勿缺。
2.条理清晰。
四、概括题的应对方略
1.基本方略——抓段意
看到这一点,大家不免产生老生常谈的疑问,但越是老生常谈,越是重要。俗话说,发出亮光的不一定是金子,越是珍贵的东西往往发出柔和的光彩,心浮气躁者常与真理擦肩而过。概括题的根基在于概括段意,把每一段的段意概括出来,然后堆在一起,分一下类即可。需要注意,概括题需要的段意与语文课的段意有区别。比如语文课需要的段意往往是“该段反映了网络带来的影响”,而概括题需要的段意要说明具体什么影响。也就是说,概括题需要段意首先是个“筐”,然后还需要装进去东西。www.xiexiebang.com考试就到考试大读到这里,考生可能会有两个问题:
第一,这样抓段意会不会超过字数?一般说来没有问题,以国考为例,这两年最少字数也有300字,而材料字数在8000字左右,大的标号段在11段左右,一般每一个标号段用3-5个关键词就可以概括,这样每一标号段需要字数25字足够,11段300字足够,去掉重复的、与主题无关的,一般材料200字左右就可以解决。300字绰绰有余。500字的概括题同理。以09国考为例,除了第一标号段胡锦涛讲话的概括比较重要,需要字数较多外,其他几段很容易就可以概括。中间有关日本、世界粮食危机的材料与本题无关,第11标号段是网友的意见,也与本题无关,因此,凡是与本题有关的关键词全部抓出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不会抓关键词怎么办?抓关键词是个含金量很高的技术活。一般说来,关键词往往以“名词”为中心,或者是名词短语,或者是动宾短语,或者是主谓短语。比如,“污染严重”是主谓短语,“引进人才”、“重视立法”是动宾短语,“宣传教育”是名词短语。也就是说,关键词一般得有具体的“核”,这个核一般是名词,让人具体可感。一些副词、介词、形容词如果单独出现是没有意义的。另外,一些具体的数字、人名、地名往往不会是关键词,当然,有些地名需要在概括里出现,其本身可能不是采分点,但是可以表示逻辑次序。比如,南京采用“禁讨区”管理乞丐,这句话真正是采分点的只能是“禁讨区”三个字,但是“南京”也是有意义的,表示的是逻辑顺序。像“杭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这样的话,没有具体的“核”,可以归之为“水货”,这样的表达是不能得分的。
2.二级方略——分类
分类是个大问题,关系到“条理清晰”目标的实现。一般说来,可以有两种分类方式:一是纵向分类,即按照现象、影响、原因、对策来分;二是横向,一般有像正面和反面,工业、农业、服务业,政治、经济、文化,机遇和挑战,国内和国外等并列的几个方面。对于一个概括题,可以先考虑是否用横向,如果感觉横向不合适,再考虑纵向。
一般说来,根据经验不完全归纳,概括主要问题和概括单一问题往往用横向分类较多,而概括主要内容用纵向分类较多。
比如,国考09年概括主要问题就是横向——工业和农业,国考08年是概括单一问题,也是横向——正面和反面,国考07年概括主要内容是纵向排列。
纵向顺序是社会问题的内在顺序,要说清楚一个问题必然要涉及现象、影响、原因、对策四个方面。就像我们穿的衣服,没有人具体规定应该有领口、袖子,但是如果一件衣服没有这些要素,这件衣服如何穿?所以,概括题要先看是否能用横向顺序,如何不合适再考虑纵向,因为纵向是社会问题的内在纹理。
3.三级方略——技巧
做好以上两步,概括就基本没有问题了。剩下的还有几个注意的方面:
第一,尽量使用材料的原话概括。
第二,尽量标号。
第三,先在草稿纸上打草稿,然后再写到答题纸上,不要一边找一边写。
第四,不要片面拔高,就事论事即可。
第五,如果碰到概括“本质”之类的需要高度抽象的要求,可参考权威观点。
参考2011年国家公务员的考生现已进入备考阶段,国家公务员网专家在深度研究申论试题的基础上,总结答题技巧,为大家在备考时再次详细梳理申论“分析题”的答题技巧。分析题是国考申论的重头戏之一,大约在国考申论考试中占到40分,属于必须要紧紧抓住的项目。这两年来,分析题渐成趋势,原因是分析题能够贯彻申论考查“能力”的要求,而且也比较灵活多变,不宜被“模式”套中,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考生的素质。分析题基本算作采分与酌情给分相结合的题目,因此比较主观,由此带来的问题是阅卷的印象分和中庸化。所谓中庸化,这是主观题阅卷博弈过程中而凸显的一个特点。我们都知道,国考采取的是电脑扫描、人工阅卷,每道题两人分别打分,如果两人相差分值超过一定数额就需要第三
人打分,如果第三人打分也超过分数区间,则该题被界定为没有共识,则需要重新再来。这将大大拖住阅卷的进度。经过人与机器的多次博弈,最后阅卷老师倾向于靠中间段打分。比如,20分的题目,一般10分算中间档,这样如果分数浮动区间是4分,则6-14分都可算合格。如果打到15分,则11-19分才是合格,而这个分数段很少出现,会加大阅卷者的风险。这样,往往扼杀了杰出人士崭露头角的机会,而水平不高者也不至于太惨。这就造成了国考申论跳出50分很难。
要想拿高分,需要概括题这种严格采分的题目上得分率提高,分析题这种半采分的题目上有突破和文章题这种完全主观题上吸引人眼球。本文仅就分析题得分要点作出解析。分析题要想得高分需要以下四个要素:定性准确、理由充分、条理清晰、引人注目。下面就以2009年第二题关于“粮价上涨”的分析为例,通过这道题的分析来管中窥豹,以使读者深入体会这四个特点。
2009年第二题的题目要求是这样的:“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20分)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
1.定性分析
粮价是否要提高?要进行判断首先要参考材料的权威观点,材料中谈粮价是在第一段:“今年9月8日至10日,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焦作市农村考察粮食生产,在玉米丰产示范田,询问乡亲们对国家惠农政策有什么要求。一位村民答,希望粮食价格提一点,政府补助多一点,农资价格稳一点。总书记表示一定把这些意见带回去。”读完这段大家可以发现,胡锦涛没有明确表态。再就是第9段国家粮食局领导Z先生“2008年供求基本平衡,主要粮食品种小麦、稻谷、玉米供大于求。在这种情况下,粮价很难涨得很高,如果说出现粮价涨得很高的情况,国家也一样有能力采取措施来平抑。我们有足够的库存,使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对此我们很有信心,也请大家放心。”通过国家粮食局领导的话我们得出,粮价不能涨,要保持稳定。因此,主张粮价上涨的观点是片面的。
2.理由充分
坚持辩证分析,提出粮价上涨有一定可取之处,体现了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关心,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其立论是站不住脚的。
网友支持粮价上涨的理由是:第一,上涨有利于农民,而农民是弱势群体;第二,农资上涨无关紧要;第三,城市贫民可以享受国家补贴,数额不大,共18亿元;第四,上涨对城市中高收入者无关紧要。
那么,仅从材料出发,可发现其问题:第一,农资上涨并非无关紧要;第二,城市贫民补助18亿元数字可能算错,他认为每人每年平均78公斤粮食,这显然不符合常识。第三,并非每个农民都种粮,不种粮的农民怎么办?
以上是从材料里得出的信息,是“场内”信息,对于分析题来说,大纲明确说明,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因此考生还需要一定的“场外”信息。
结合自己的经验的要求,我们可以补充:第一,粮食是特殊商品,关涉到社会安全,经不起折腾。第二,粮价一定程度是市场行为,政府不宜直接插手。第三,粮食问题根本的还是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通过这些思考,该题答案应该算作理由充分了。
3.条理清晰
考生接下来要做的是要把以上理由分类整理一下,大体可从粮食的特殊性、论据的问题等来展开,可分为两三类。注意语言要简练,同时,加大信息含量。
4.引人注目
考生在完成了以上几步之后,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包装是达不到脱颖而出的目的,所以我建议考生,答题时可尽量分点,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总括,再加上权威观点。最后,形成的答案如下:
有网友认为,应该提高粮价,能够促进农民增收。至于农资价格上涨和城市中高收入者可以不予理会,城市低收入者国家可以补贴,数额不大,可以承受。
虽然该网友出于关注弱势群体的良好愿望,但是我认为该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第一,粮食是特殊商品,事关安全,不应迷信市场力量。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粮食完全由市场调节,单纯依靠价格激励则会出现大起大落,不利社会稳定和民生。第二,粮价是基础,牵一发而动全身。粮价上涨可能带来食品上涨,进而出现工业品价格上涨、CPI上涨,最终对全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利。第三,粮价一定程度是市场行为,政府不宜直接插手微观经济运行。第四,从国际和我国经验看,解决粮食问题最终还是依靠科技和政策,进行补贴,保证基本农田,允许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第五,该网友立论有硬伤:农资价格上涨、不种粮的农民等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城市贫民的年人均粮食78公斤数字不实。
以上通过对国考申论真题的讲解,从分析题的角度出发,提出解答“分析题”的思路和高分技巧,希望能对即将参加国考的考生朋友有一些帮助。
在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阶段,总结出申论考试“对策”类问题的高分技巧,以期能为广大考生成功成功迈上公务员之路有所帮助。
近年来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反培训之风愈刮愈烈,申论阅卷中反培训,去套路化趋势也日益明显,那么考生如何才能写出新意,展现自己特色的申论文章?
考生在申论复习的过程中对于具体问题如何提出对策,首先需要做的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原因是提出对策的前提,只有明确了原因才可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至于对策的数量,则根据原因的多少,复杂程度而定,并非越多越好。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提出对策注重针对性的同时还要注意第一句话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不能开头就进行详细的阐述,这容易给阅卷老师形成逻辑混乱的印象,也不利于阅卷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懂你的思路。
如,2010年11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河北受暴雪影响地区指导工作。他强调,要加强领导,科学组织,狠抓落实,做好应对暴雪的各项工作,实现保民生、保生产、保运输的目标。他提出三项要求:
第一,加强领导。有关地方和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气象变化进一步完善应急方案。第二,科学组织。要做好气象预报,为应对恶劣天气提供依据。各部门要加强联系,相互配合,精心调度,特别是搞好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生产、运输和物资调度。第三,狠抓落实。有关地方和部门要紧急行动起来,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这其中逻辑就非常清晰,首先是总括性的要求,然后每条对策的开头一句话是高度概括,这种写作思路值得考生借鉴。
第二,对策切忌成为空谈,抽象概括后一定要具体化,具有可行性,合理性,符合依法行政的原则。申论测查的是考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策主要测查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生提的对策决不能大而空。有的考生把自己背的一些十七大报告中的话往对策中堆砌,没有具体化,导致得分不理想。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十七大报告里所提出的对策是针对全国的问题,是带有指导性又比较宏观的,如果考生完全直接照搬到申论对策里是不合适的,必须加以演绎和展开。
如,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强降雪防范应对工作。通知说,当前,中国正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也是电煤迎峰度冬以及防治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重要时期,做好强降雪防范应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保民生、保运输、保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密切关注气象变化,相应完善、及时启动并组织实施应对预案,科学调度,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最大程度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
通知要求各地:
——确保城乡群众正常生活秩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暴风雨雪等灾害天气情况下群众的正常生活。要组织好粮油、肉、蛋、菜、奶等市场供应,保持价格基本稳定,满足市场需求。要切实保证居民的水、电、暖、气供应,做好各项应急准备。要排查房屋特别是中小学校、卫生院、敬老院房屋隐患,防止出现人身伤亡。旅游部门要加强对各旅游景点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卫生部门要组织做好医疗救助准备工作,满足群众就医需要。对生活发生困难的群众,要及时进行救助。
——努力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畅通。公安、交通部门要加强对事故易发路段的巡逻,一旦发生雪情,采取科学疏导车辆、除雪除冰防滑等措施,全力保障高速公路、主要国道、省道的安全畅通。铁道部门要充分考虑雨雪天气对铁路运输的影响,加大运力配置,确保旅客及电煤等重要物资的运输。民航部门要针对暴风雪、大雾、霜冻对机场和飞行器可能造成的影响,组织制订和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及时除雪除冰,确保飞行安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调配合,妥善安排好滞留旅客和司乘人员的吃饭、饮水、保暖、医疗等服务工作,切实维护良好的交通运输秩序。
——切实保证工农业生产正常运行。有关生产经营企业要认真做好暴雪可能造成的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应对工作准备,特别是要加强对电力、通信、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的安全检查,确保安全正常运行。要指导农民做好农林作物、牲畜的防寒防冻和冻后救助工作,尽快恢复受损的蔬菜大棚、禽畜栏舍等生产设施,努力保护生产能力,保障蔬菜及鲜活农副产品的供应。
——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各级气象部门要做好暴风雪、强降温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及时发布信息,搞好气象服务。这场暴雪过后,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还要高度重视可能出现的低温冰冻以及大雾天气带来的危害,做好防范工作。
通知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应急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值班工作,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随时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密切跟踪灾害发生过程,及时了解雪情雨情风情灾情,确保通信联络畅通;一旦出现灾情,要立即向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报告;涉及跨部门、跨行业领域的灾害过程,要主动互相通报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的每条对策都是具体化,可操作,可执行的。这里有一个最简单的检验标准:如果考生提的对策放到其他问题上也能适用,那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些对策是套路,没有针对性了。
第三,在文字表达上提对策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用拘泥于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可以适当地使用排比句,每段的第一句话都是排比句式,能增加考生文章的可读性和气势。常用的排比方式有:„是„的关键;„是„的核心;„是„的基础;„是„前提等,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具体演绎。
例如考生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时,可以这样行文: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就必须加强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和监督。工作中,我们并不缺乏制度,但在不少地方,制度却成了一纸空文。制度写在了墙上,挂在了嘴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制度一旦变成了装饰品,其作用就消失殆尽。制度源于实践,凝结着血的教训。因此,我们在忙于制定制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人严加惩罚,使其付出沉重的代价。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就必须摆正人与发展的关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人民是发展的动力,造福人民更是发展的目的。发展需要速度,但人民更需要安全。企业的利润、领导的政绩等与人的生命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作为官员必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企业绝不能忽视安全,唯利是图,本末倒置。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就必须鞭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安全生产责任大如山,那种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无所作为的形式主义贻害无穷。政府是人民的“守夜人”,负责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落实中央政令,各级主管部门应切实转变作风,抓工作不能停留在开会、发文件上,一定要敢抓敢管,抓实抓严,通过抓好落实,消除法律政令的“肠梗阻”现象,维护人民的利益、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权威。
最后,建议考生在掌握了以上提出对策的方法后,在成文时还应该注意对策之间排列的逻辑顺序。只有把对策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起来才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的申论作文。常用的逻辑顺序有从内因到外因,从直接到间接,从根本到一般,这些需要考生多加体会和练习。
第二篇:公务员考试申论对策题得分要诀
2010年申论备考:申论对策题得分要诀
在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将来临之际,总结出申论考试“对策”类问题的高分技巧,以期能为广大考生成功成功迈上公务员之路有所帮助。
近年来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反培训之风愈刮愈烈,申论阅卷中反培训,去套路化趋势也日益明显,那么考生如何才能写出新意,展现自己特色的申论文章?
考生在申论复习的过程中对于具体问题如何提出对策,首先需要做的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原因是提出对策的前提,只有明确了原因才可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至于对策的数量,则根据原因的多少,复杂程度而定,并非越多越好。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提出对策注重针对性的同时还要注意第一句话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不能开头就进行详细的阐述,这容易给阅卷老师形成逻辑混乱的印象,也不利于阅卷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懂你的思路。
如,2010年11月1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河北受暴雪影响地区指导工作。他强调,要加强领导,科学组织,狠抓落实,做好应对暴雪的各项工作,实现保民生、保生产、保运输的目标。他提出三项要求:
第一,加强领导。有关地方和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气象变化进一步完善应急方案。
第二,科学组织。要做好气象预报,为应对恶劣天气提供依据。各部门要加强联系,相互配合,精心调度,特别是搞好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生产、运输和物资调度。
第三,狠抓落实。有关地方和部门要紧急行动起来,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这其中逻辑就非常清晰,首先是总括性的要求,然后每条对策的开头一句话是高度概括,这种写作思路值得考生借鉴。
第二,对策切忌成为空谈,抽象概括后一定要具体化,具有可行性,合理性,符合依法行政的原则。申论测查的是考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策主要测查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生提的对策决不能大而空。有的考生把自己背的一些十七大报告中的话往对策中堆砌,没有具体化,导致得分不理想。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十七大报告里所提出的对策是针对全国的问题,是带有指导性又比较宏观的,如果考生完全直接照搬到申论对策里是不合适的,必须加以演绎和展开。
如,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强降雪防范应对工作。通知说,当前,中国正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也是电煤迎峰度冬以及防治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重要时期,做好强降雪防范应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保民生、保运输、保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密切关注气象变化,相应完善、及时启动并组织实施应对预案,科学调度,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最大程度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
通知要求各地:
——确保城乡群众正常生活秩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暴风雨雪等灾害天气情况下群众的正常生活。要组织好粮油、肉、蛋、菜、奶等市场供应,保持价格基本稳定,满足市场需求。要切实保证居民的水、电、暖、气供应,做好各项应急准备。要排查房屋特别是中小学校、卫生院、敬老院房屋隐患,防止出现人身伤亡。旅游部门要加强对各旅游景点设施设备的安全管理。卫生部门要组织做好医疗救助准备工作,满足群众就医需要。对生活发生困难的群众,要及时进行救助。
——努力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畅通。公安、交通部门要加强对事故易发路段的巡逻,一旦发生雪情,采取科学疏导车辆、除雪除冰防滑等措施,全力保障高速公路、主要国道、省道的安全畅通。铁道部门要充分考虑雨雪天气对铁路运输的影响,加大运力配置,确保旅客及电煤等重要物资的运输。民航部门要针对暴风雪、大雾、霜冻对机场和飞行器可能造成的影响,组织制订和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及时除雪除冰,确保飞行安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调配合,妥善安排好滞留旅客和司乘人员的吃饭、饮水、保暖、医疗等服务工作,切实维护良好的交通运输秩序。
——切实保证工农业生产正常运行。有关生产经营企业要认真做好暴雪可能造成的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应对工作准备,特别是要加强对电力、通信、供水、供热、供气等设施的安全检查,确保安全正常运行。要指导农民做好农林作物、牲畜的防寒防冻和冻后救助工作,尽快恢复受损的蔬菜大棚、禽畜栏舍等生产设施,努力保护生产能力,保障蔬菜及鲜活农副产品的供应。
——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各级气象部门要做好暴风雪、强降温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及时发布信息,搞好气象服务。这场暴雪过后,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还要高度重视可能出现的低温冰冻以及大雾天气带来的危害,做好防范工作。
通知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应急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值班工作,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随时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密切跟踪灾害发生过程,及时了解雪情雨情风情灾情,确保通信联络畅通;一旦出现灾情,要立即向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报告;涉及跨部门、跨行业领域的灾害过程,要主动互相通报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的每条对策都是具体化,可操作,可执行的。这里有一个最简单的检验标准:如果考生提的对策放到其他问题上也能适用,那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些对策是套路,没有针对性了。
第三,在文字表达上提对策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用拘泥于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可以适当地使用排比句,每段的第一句话都是排比句式,能增加考生文章的可读性和气势。常用的排比方式有:„是„的关键;„是„的核心;„是„的基础;„是„前提等,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具体演绎。
例如考生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时,可以这样行文: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就必须加强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和监督。工作中,我们并不缺乏制度,但在不少地方,制度却成了一纸空文。制度写在了墙上,挂在了嘴上,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制度一旦变成了装饰品,其作用就消失殆尽。制度源于实践,凝结着血的教训。因此,我们在忙于制定制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人严加惩罚,使其付出沉重的代价。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就必须摆正人与发展的关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人民是发展的动力,造福人民更是发展的目的。发展需要速度,但人民更需要安全。企业的利润、领导的政绩等与人的生命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作为官员必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企业绝不能忽视安全,唯利是图,本末倒置。
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就必须鞭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安全生产责任大如山,那种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无所作为的形式主义贻害无穷。政府是人民的“守夜人”,负责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落实中央政令,各级主管部门应切实转变作风,抓工作不能停留在开会、发文件上,一定要敢抓敢管,抓实抓严,通过抓好落实,消除法律政令的“肠梗阻”现象,维护人民的利益、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权威。
最后,建议考生在掌握了以上提出对策的方法后,在成文时还应该注意对策之间排列的逻辑顺序。只有把对策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起来才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的申论作文。常用的逻辑顺序有从内因到外因,从直接到间接,从根本到一般,这些需要考生多加体会和练习。
第三篇: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一易得分题归纳概括总结
常德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培训笔试课程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网校培训课程,四折起疯抢
归纳概括题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考察的一种基本题型,相对其它题型而言难度较低。然而,不少考生并没有将这种基本的题目做好,难以拿到高分。原因在于,很多考生未了解到归纳概括题解题的关键环节,更没有掌握相应的技巧。仅是停留在浅层的材料阅读,简单地找出要点的解题层面,未深入分析材料的逻辑关系,也没有结合材料的大背景,难以抓住问题的实质,存在明显的解题瓶颈。本文将分析并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帮助广大考生提高解答归纳概括题的能力。归纳概括题解题存在的瓶颈。当前的申论考试,归纳概括题型的作答材料往往“显得简单”。一般而言,考生在较短时间内都感觉自己能“读懂”材料,找出材料的明显要点。其实不然,很多考生并没有真正读懂材料。考生还需要去理清材料的逻辑顺序,并体现在答案的逻辑中;还需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并体现在答案要点上。如2011年国考副省第一大题第2小题的题目:“给定资料5”中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很多考生在解答这道题目时,都能把材料的要点找到。但是,最终写出来的答案并不符合判分的要求。
一是答案的逻辑顺序不符合要求。理不清答案要点的逻辑顺序,其实质是理不清材料的逻辑顺序。材料中间有一句话“......以上所述主要是从治黄工程的角度看问题......”,一般情况下考生会清楚这句话对理清答案逻辑的意义。因为,这句话道出了这段材料的逻辑关系是并列关系:段落前半部分是“治黄工程”角度,也就是“人为因素”;那么段落的后半部分即是“非治黄工程”角度,结合材料,也就是“自然因素”。读懂这句话,基本就得出了一个准确的答题思路,黄河安澜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为方面的王景治黄举措得当,另一方面是自然方面条件优越。再将具体的要点找出来,答题的基本思路与要点就出来了。然而,答案做到这个程度,该题还拿不到高分。
二是答案的总括句没有写好。概括主要原因这种题型,还需要在答案书写时,用上“总分”的答题思路,而绝大部分的考生没有这个意识和习惯。需要用一句话将黄河安澜的主要原因点出来,以此告诉考官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实质。那么这里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又怎样通过总括句体现出来呢?前面分析了黄河安澜有人为和自然两方面原因,可以说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哲学常识告诉我们,内因是关键。因此,人为的治理措施得当肯定是关键原因。那总括句怎么体现呢?这个时候,还需要结合材料的大背景,特别是材料的核心理论政策。中公教育的学员,会知道材料中重要领导干部的言论观点往往是理论政策的具体阐述。材料4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到“......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结合材料背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对于黄河的治理而言,便意味着“要尊重黄河自然规律”。这样,总括句就出来了:“主要原因是王景治黄举措顺应了黄河的规律”。类似的解题过程,在近几年的国考归纳概括题的解答中也体现出来了。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归纳概括题考察的本质是申论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即“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要在解答归纳概括题目中提升这种能力,除了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外,还需要特别考虑材料的逻辑顺序,结合材料的背景实质,并灵活运用不同归纳概括类型题的解答思路,方能将答案要点完整、清晰地呈现给考官,符合其判分要求,从而获得高分。
第四篇:2010年国家公务员冲刺指导:申论分析题得分要诀
正值国考冲刺阶段,1专家,在深度研究申论试题的基础上,总结答题技巧,为大家在临考时再次详细梳理申论“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分析题是国考申论的重头戏之一,大约在国考申论考试中占到40分,属于必须要紧紧抓住的项目。这两年来,分析题渐成趋势,原因是分析题能够贯彻申论考查“能力”的要求,而且也比较灵活多变,不宜被“模式”套中,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考生的素质。分析题基本算作采分与酌情给分相结合的题目,因此比较主观,由此带来的问题是阅卷的印象分和中庸化。所谓中庸化,这是主观题阅卷博弈过程中而凸显的一个特点。我们都知道,国考采取的是电脑扫描、人工阅卷,每道题两人分别打分,如果两人相差分值超过一定数额就需要第三人打分,如果第三人打分也超过分数区间,则该题被界定为没有共识,则需要重新再来。这将大大拖住阅卷的进度。经过人与机器的多次博弈,最后阅卷老师倾向于靠中间段打分。比如,20分的题目,一般10分算中间档,这样如果分数浮动区间是4分,则6-14分都可算合格。如果打到15分,则11-19分才是合格,而这个分数段很少出现,会加大阅卷者的风险。这样,往往扼杀了杰出人士崭露头角的机会,而水平不高者也不至于太惨。这就造成了国考申论跳出50分很难。
要想拿高分,需要概括题这种严格采分的题目上得分率提高,分析题这种半采分的题目上有突破和文章题这种完全主观题上吸引人眼球。本文仅就分析题得分要点作出解析。
分析题要想得高分需要以下四个要素:定性准确、理由充分、条理清晰、引人注目。下面就以2009年第二题关于“粮价上涨”的分析为例,通过这道题的分析来管中窥豹,以使读者深入体会这四个特点。
2009年第二题的题目要求是这样的:“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20分)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
1.定性分析
粮价是否要提高?要进行判断首先要参考材料的权威观点,材料中谈粮价是在第一段:“今年9月8日至10日,胡锦涛同志前往河南焦作市农村考察粮食生产,在玉米丰产示范田,询问乡亲们对国家惠农政策有什么要求。一位村民答,希望粮食价格提一点,政府补助多一点,农资价格稳一点。总书记表示一定把这些意见带回去。”读完这段大家可以发现,胡锦涛没有明确表态。再就是第9段国家粮食局领导Z先生“2008年供求基本平衡,主要粮食品种小麦、稻谷、玉米供大于求。在这种情况下,粮价很难涨得很高,如果说出现粮价涨得很高的情况,国家也一样有能力采取措施来平抑。我们有足够的库存,使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对此我们很有信心,也请大家放心。”通过国家粮食局领导的话我们得出,粮价不能涨,要保持稳定。因此,主张粮价上涨的观点是片面的。
2.理由充分
坚持辩证分析,提出粮价上涨有一定可取之处,体现了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关心,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其立论是站不住脚的。
网友支持粮价上涨的理由是:第一,上涨有利于农民,而农民是弱势群体;第二,农资
上涨无关紧要;第三,城市贫民可以享受国家补贴,数额不大,共18亿元;第四,上涨对城市中高收入者无关紧要。
那么,仅从材料出发,可发现其问题:第一,农资上涨并非无关紧要;第二,城市贫民补助18亿元数字可能算错,他认为每人每年平均78公斤粮食,这显然不符合常识。第三,并非每个农民都种粮,不种粮的农民怎么办?
以上是从材料里得出的信息,是“场内”信息,对于分析题来说,大纲明确说明,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因此考生还需要一定的“场外”信息。
结合自己的经验的要求,我们可以补充:第一,粮食是特殊商品,关涉到社会安全,经不起折腾。第二,粮价一定程度是市场行为,政府不宜直接插手。第三,粮食问题根本的还是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通过这些思考,该题答案应该算作理由充分了。
3.条理清晰
考生接下来要做的是要把以上理由分类整理一下,大体可从粮食的特殊性、论据的问题等来展开,可分为两三类。注意语言要简练,同时,加大信息含量。
4.引人注目
考生在完成了以上几步之后,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包装是达不到脱颖而出的目的,所以我建议考生,答题时可尽量分点,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总括,再加上权威观点。最后,形成的答案如下:
有网友认为,应该提高粮价,能够促进农民增收。至于农资价格上涨和城市中高收入者可以不予理会,城市低收入者国家可以补贴,数额不大,可以承受。
虽然该网友出于关注弱势群体的良好愿望,但是我认为该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如下:第一,粮食是特殊商品,事关安全,不应迷信市场力量。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粮食完全由市场调节,单纯依靠价格激励则会出现大起大落,不利社会稳定和民生。第二,粮价是基础,牵一发而动全身。粮价上涨可能带来食品上涨,进而出现工业品价格上涨、CPI上涨,最终对全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利。第三,粮价一定程度是市场行为,政府不宜直接插手微观经济运行。第四,从国际和我国经验看,解决粮食问题最终还是依靠科技和政策,进行补贴,保证基本农田,允许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第五,该网友立论有硬伤:农资价格上涨、不种粮的农民等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城市贫民的年人均粮食78公斤数字不实。
以上通过对国考申论真题的讲解,从分析题的角度出发,提出解答“分析题”的思路和高分技巧,希望能对即将参加国考的考生朋友有一些帮助。
第五篇:申论归纳概括题作答注意事项
申论归纳概括题作答注意事项
归纳概括题是公务员必考的一个题型,归纳概括题的要求是全面、准确、条理清晰,要求在寻取要点时要找的准,要找的全,最后呈现答案时要有条理。作为所有小题型当中最为基础的题型,归纳概括题是申论入门的一个题型。其他的题型都以归纳概括为基础。因此,掌握好归纳概括题型就非常重要。
一、题型分类
归纳概括前几年考察均为较为基础,多数情况为考察概括问题等,但是近几年考察形式较为灵活,如较为新颖的考察形式中有写标题、填写一句话、分析流程和要求等,而常见的考察形中也不仅仅是在考察概括问题,有考察过概括功能、措施,表现及危害等。因此,难度有所增加。
二、作答思路 一要审清题干,在审清楚题干的同时还要审清楚的是小字要求,如果要求中有较为特殊的要求,一定要着重关注。
二、回归题干要求的给定资料中去寻取要点。
三、在对要点进行整合时,一般采用同义法、同主体法、同范围法进行合并。
四、在书写时要分条书写,并且需要写总括句,总括句分为实写与虚写,材料中可明显提炼出来的总括句需实写,或者在对所概括的作答内容把握十分精准的前提下实写;不好概括主题词,无法简要用一句话概括时需要虚写。
三、注意事项
1、作答归纳概括题型时较为简单的要点大家都可以找到,对于比较容易遗漏的要点要细心,通过对于材料的把握将要点全部寻取全。
2、总括句不一定每道题都要实写,不好概括时虚写。
3、归纳概括题型虽然难度没有综合分析高、分值比重没有贯彻执行重,但是却是作为作答申论最基本的一种能力不可小觑,因此要多训练,多总结。
申论评价型综合分析答题技巧解析
综合分析是国考申论所有小题中难度最大的一种题型,也是考察考生逻辑分析能力的题型。综合分析能力可以作为一道单独的小题进行考察,也可以在其他题型中去考察,比如贯彻执行和作文题都会考察综合分析的能力。其在笔试中有所考察,在面试环节同样也有所体现,所以这一题型一定要掌握。
一、题型判断
这类题型通常是给你一个社会现象、观点、规定或政策等,来让你谈谈看法。如谈谈对“低头族”现象的看法、对“洋地名泛滥”的看法等。其中对于观点正误的判断可归到判断型综合分析中,不过答题思路都是一致的,所以我们都放到这里谈。
(一)解题思路
综合分析的整体思路分为三步,即总-分-总,也叫作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实质上也就是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评价型综合分析的第一步首先需要评价下这件事的性质,具体来说可以包括表面含义和本质含义两部分。比如说“低头族”的表面含义既是既是下什么叫做低头族,而本质含义就是谈谈其背后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比如低头族折射出党建人们对科技的过度依赖。对于判断观点正误的题型,需要在第一步直接评价好或者
不好,能或者不能等,但是不建议直接说好或不好,可以委婉些,比如说某规定会产生某些消极影响,因此需要细化,言外之意就是在说起不是特比好。
第二步分析为什么的阶段,就需要来深入分析了。具体来讲还是到材料中找要点,证明你第一步的评价,具体来讲也是分析原因、影响、问题等,本质上也就是证明为什么好或者不好,为什么能或者不能,来深入议论证明一下。比如低头族有很多消极影响,如健康、安全、人家方面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再者,其产生的愿意有没有清晰的目标,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等。分析原因是为了让下一步的对策提出的更有针对性,更能解决本质问题。
第三步就是宏观总结或者提对策的过程了,以提对策为主。按照提出对策题型的基本原则来作答即可。具体包括直接对策、间接对策和自创对策。可以到材料中找寻,也可以根据上一步的问题和原因来推导。但是建议大家对策不是整个题型的核心,所以重要要放在第二步的分析上。整个题型的字数比例建议是1:4:1,不绝对,但是可以按照这个规律来安排作答内容的分布。
(二)技巧小结
综合分析的本质就是到材料中提炼要点,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整理。本质上,综合分析等于归纳概括加上一点点逻辑。所以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还是讲材料读懂读透,按照基础的阅读方法,提料要点才是王道。